一個人外表有多正經,內心就有多寂寞

不完美媽媽 眾善奉行 2019-05-22


一個人外表有多正經,內心就有多寂寞


01


是什麼讓我們越來越忙?這是一個高效運轉的社會,一切行為都被效率主導,每個人都在追求行為的效益最大化。

我們見的每一個人、吃的每一頓飯、打的每一個電話、乃至微信點的每一個贊,都需要轉成實實在在的“收益”,包括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

於是,我們竭盡所能的對身邊每個人都笑臉相迎,儘管明知很多都是虛情假意,但是我們還是樂此不彼。

某次正經的會議上:

你明明不喜歡這個人

你也知道他並不喜歡你

他也知道你其實不喜歡他

你也知道他知道你不喜歡他

但這並不妨礙你們一起談笑風生。

某次人員雜亂的聚會上:

你明知加了他微信後也不會聯繫

他也知道加了你微信後不會再聯繫

你們都知道以後最多隻是點贊之交

但這並不妨礙你們拿著手機去掃一掃。

這就是現代的社交。

人前湊熱鬧,轉身話淒涼。

總是止於表面的寒暄,內心怎麼能不孤獨?

表面上有多正經,內心就有多寂寞,請記住這句真理。


一個人外表有多正經,內心就有多寂寞



02

很多人的“外向”都是一種假象,一個人越在外在顯露什麼,內心就越缺少什麼。

外在的熱情,恰恰映襯了他內心的虛設,這就是外向的孤獨症患者。

更有很多人早已心如死灰,卻只是想爭口氣,就這麼苟活。

人越孤獨,越喜歡把自己變的忙碌,也越喜歡假裝自己很忙碌。

其實一切都是為了逃避,讓“忙碌”成為逃脫一切的藉口。

微信成了我們排洩孤獨感的依託,但是我們打開微信的那一刻就被提醒了:

請記住,你的內心是孤獨的。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長期孤獨的人,易感冒、易失眠、易中風、易得心臟病、易患癌症……

最可怕的是:易長胖。

不得不提醒的是:孤獨離抑鬱,只有一步之差。

小時候覺得可以自覺拯救世界,現在發現整個世界都拯救不了我——某網友。

人這一輩子,就是走向孤獨的過程:

5歲的時候, 覺得自己需要父母,

10歲的時候,覺得自己需要玩伴,

15歲的時候,覺得自己需要同學,

20歲的時候,覺得自己需要兄弟;

25歲的時候,覺得自己需要愛人;

30歲的時候,覺得自己需要事業夥伴;

35歲的時候,覺得自己需要紅顏知己;

40歲的時候,覺得自己需要家人孩子;

45歲的時候, 覺得自己一個人最開心!


一個人外表有多正經,內心就有多寂寞



03

未來的社會,人會越來越獨立。

因為在互聯網的幫助下,社會越來越細分,分工越來越完善,各種垂直領域越來越多,縱向發展也成了人成長的一大趨勢,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領域專注而努力,互相干涉的情況會越來越少。

未來的社會將很有意思:一部分人完全理解不了另外一部分人,這一個人完全理解不了他身邊的另一個人。

不能理解沒關係,能尊重彼此的不同,就是最高層次的修養。

傳統的社會是“同而不和”,每個人都是在同樣的模子裡成長的,三觀也都是被設定好的,真實的內心被壓抑,於是每個人稍有機會就會發洩自己,人的精力太多,又無法實現自己的價值,就轉化成了各種負能量:拉幫結派、算計排擠、攻擊謾罵等等,這些都是社會運轉的動力,這叫面和心不合。

未來的社會是“和而不同”,人和人之間的區別會越來越大,每個人都在追求個人價值的最大化,沒有人再有閒心說別人閒話,也沒有人再會在乎別人眼光,誰也沒有權利把自己三觀強加於人,這叫多元化共存。

以前是我們整天忙得團團轉,圍繞婚姻轉,圍繞家庭轉,圍繞孩子轉,圍繞公司轉,未來這些都得圍繞我們去轉。

個體在崛起,組織在下沉;社會正在以各種個體為中心,而不再是以各種組織為核心,真的是怎麼開心就怎麼來。

傳統的社會運轉是靠禮儀道德來維繫的;

未來的社會運轉是靠規則契約來維繫的。

老子說: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正是未來社會最生動的寫照。

應對這一切的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知道自己因什麼而存在,明白自己創造的價值,是內心強大的基礎。

這樣也好,從此再也不用過問那些冷與熱,親與疏,阿諛與惡語,附勢與踩擠。

讓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塵夢裡,誰也不欠誰的,大家不用惡語相向,更無須一命換一命。


一個人外表有多正經,內心就有多寂寞


清涼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