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母親家的路 是他最快樂的行程'

不完美媽媽 服裝 石油 甘肅 齊魯壹點 2019-09-04
"

張修山兄妹五個,73歲的他比同齡人有多一份的幸福,因為家中還有一位91歲的老母親楊惠芳,身體健康尚能自理。古稀之年,推開家門還能痛痛快快叫一聲“媽”,可以說是平淡生活裡彌足珍貴的幸福時刻之一。同樣享有這份幸福的,還有他的四個妹妹,兄妹五個共同照顧老母親的生活。每天騎自行車往返自己家和母親家,是他一天裡最快樂的行程。

本報記者 崔立慧

十歲起跟隨父母輾轉多地

妹妹年幼,他早早擔起長子的責任

張修山的父親是一名石油工人,而“石油工人沒有固定的地方”,從十歲起,張修山便跟著父母到了甘肅敦煌,後遷到新疆安吉海,又整體搬遷到了湖北江漢油田,直到1972年在勝利油田落腳,一家人終於結束了輾轉全國各地的生活。在多年的輾轉過程中,張修山多了四個妹妹,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年少時,父親90塊錢的工資需要養活一家七口人,生活並不寬裕。五個孩子穿的衣服、鞋子全靠母親一個人手工裁製,張修山至今仍清晰地記得,許多個深夜醒來,發現母親一個人在燈下忙碌,活兒緊的時候甚至會通宵。“我母親一直是個任勞任怨、從不叫苦的人。早先我父親在外工作,母親在老家,我大爺家孩子們穿的也是我母親幫忙做,當時沒有分家,好像她覺得那是她份內的事兒一樣。這麼些年,她和妯娌的關係處得好,跟她勤勤懇懇為這個家付出關係很大。”張修山說。直到七十歲的時候,母親還自己裁剪布料給自己做衣服,到如今,襪子破了還會戴上老花鏡自己修補。

"

張修山兄妹五個,73歲的他比同齡人有多一份的幸福,因為家中還有一位91歲的老母親楊惠芳,身體健康尚能自理。古稀之年,推開家門還能痛痛快快叫一聲“媽”,可以說是平淡生活裡彌足珍貴的幸福時刻之一。同樣享有這份幸福的,還有他的四個妹妹,兄妹五個共同照顧老母親的生活。每天騎自行車往返自己家和母親家,是他一天裡最快樂的行程。

本報記者 崔立慧

十歲起跟隨父母輾轉多地

妹妹年幼,他早早擔起長子的責任

張修山的父親是一名石油工人,而“石油工人沒有固定的地方”,從十歲起,張修山便跟著父母到了甘肅敦煌,後遷到新疆安吉海,又整體搬遷到了湖北江漢油田,直到1972年在勝利油田落腳,一家人終於結束了輾轉全國各地的生活。在多年的輾轉過程中,張修山多了四個妹妹,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年少時,父親90塊錢的工資需要養活一家七口人,生活並不寬裕。五個孩子穿的衣服、鞋子全靠母親一個人手工裁製,張修山至今仍清晰地記得,許多個深夜醒來,發現母親一個人在燈下忙碌,活兒緊的時候甚至會通宵。“我母親一直是個任勞任怨、從不叫苦的人。早先我父親在外工作,母親在老家,我大爺家孩子們穿的也是我母親幫忙做,當時沒有分家,好像她覺得那是她份內的事兒一樣。這麼些年,她和妯娌的關係處得好,跟她勤勤懇懇為這個家付出關係很大。”張修山說。直到七十歲的時候,母親還自己裁剪布料給自己做衣服,到如今,襪子破了還會戴上老花鏡自己修補。

去母親家的路 是他最快樂的行程

張修山的母親不識字,自打張修山懂事,家裡外出採買的活兒都交給了他。大到買糧食買布,小到買醬油,都是母親精打細算規劃好,交給張修山出門置辦。直到如今,老母親生活需要的一應物品、果蔬,大多是張修山買齊了送去。

四個妹妹比自己小很多,張修山早早地就當起了小大人。“以前單位整體搬遷,我父親忙得顧不上家裡,家裡的一切物件都是我和我母親打包裝箱。那時候不趕現在,搬一次家可能就扔一些東西,那時候搬家大大小小都得帶上。搬得次數太多,我都有經驗了,也習慣了在一個地方待幾年就搬家的生活。”

1983年,父親因工受傷後去世,當時張修山已經在油田工作多年,而幾個妹妹還在讀書,張修山一下子成了這個家庭的主心骨。“大妹妹1972年出去當兵了,幾個妹妹很小,就聽我的吧。我是家裡的長子,得擔起這份責任來。”

憑一張照片同意了這門親事

孩子四歲,他才見到岳父母第一面

1970年,到達江漢油田不久,張修山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張玉蓮,第二年,兩人有了自己的兒子。說起這段婚事,還有個小故事。兩人認識不久後商量著結婚,但那時張修山還沒見過對方的父母。交通不便,天高路遠,張玉蓮就把張修山的一張照片寄回了甘肅酒泉的父母家,過了一段時間,家裡來信,父母對未來女婿很滿意,痛快地同意了這門婚事。直到兒子長到四歲,張修山才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岳父母。“頭一回見面的時候孩子都不小了,咱上門了就勤快著點,能幹的活兒麻利地幹了。當時左鄰右舍和我岳父說‘這女婿不孬’,我心裡挺美的,岳父臉上也有光。”

1972年在勝利油田紮根後的多年,張修山的小家一直在貼補他的大家。夫婦倆每個月每人能有四五十塊的收入,這其中要拿出一半來貼補母親和四個妹妹。“老婆那邊有兩個弟弟,條件不比我們家差,用不著我們貼補,就這麼著,每月拿出一大筆錢貼補我們家,她能理解。”

張修山回憶過去的成長經歷,說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吵架,只是父親對自己這個長子要求格外嚴格。和諧的家庭環境影響著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面對脾氣比較倔強的老伴兒,大多是張修山先退一步,等風平浪靜了再慢慢說出自己的觀點。“咱總想著,人家家的一個姑娘,不遠萬里跟著你離開家到這裡生活,咱不能虧待人家,要對人家好,讓人家覺得沒有跟錯人才行。這麼多年來,我老婆子也是勤勤懇懇,為這個家庭付出了很多。”

"

張修山兄妹五個,73歲的他比同齡人有多一份的幸福,因為家中還有一位91歲的老母親楊惠芳,身體健康尚能自理。古稀之年,推開家門還能痛痛快快叫一聲“媽”,可以說是平淡生活裡彌足珍貴的幸福時刻之一。同樣享有這份幸福的,還有他的四個妹妹,兄妹五個共同照顧老母親的生活。每天騎自行車往返自己家和母親家,是他一天裡最快樂的行程。

本報記者 崔立慧

十歲起跟隨父母輾轉多地

妹妹年幼,他早早擔起長子的責任

張修山的父親是一名石油工人,而“石油工人沒有固定的地方”,從十歲起,張修山便跟著父母到了甘肅敦煌,後遷到新疆安吉海,又整體搬遷到了湖北江漢油田,直到1972年在勝利油田落腳,一家人終於結束了輾轉全國各地的生活。在多年的輾轉過程中,張修山多了四個妹妹,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年少時,父親90塊錢的工資需要養活一家七口人,生活並不寬裕。五個孩子穿的衣服、鞋子全靠母親一個人手工裁製,張修山至今仍清晰地記得,許多個深夜醒來,發現母親一個人在燈下忙碌,活兒緊的時候甚至會通宵。“我母親一直是個任勞任怨、從不叫苦的人。早先我父親在外工作,母親在老家,我大爺家孩子們穿的也是我母親幫忙做,當時沒有分家,好像她覺得那是她份內的事兒一樣。這麼些年,她和妯娌的關係處得好,跟她勤勤懇懇為這個家付出關係很大。”張修山說。直到七十歲的時候,母親還自己裁剪布料給自己做衣服,到如今,襪子破了還會戴上老花鏡自己修補。

去母親家的路 是他最快樂的行程

張修山的母親不識字,自打張修山懂事,家裡外出採買的活兒都交給了他。大到買糧食買布,小到買醬油,都是母親精打細算規劃好,交給張修山出門置辦。直到如今,老母親生活需要的一應物品、果蔬,大多是張修山買齊了送去。

四個妹妹比自己小很多,張修山早早地就當起了小大人。“以前單位整體搬遷,我父親忙得顧不上家裡,家裡的一切物件都是我和我母親打包裝箱。那時候不趕現在,搬一次家可能就扔一些東西,那時候搬家大大小小都得帶上。搬得次數太多,我都有經驗了,也習慣了在一個地方待幾年就搬家的生活。”

1983年,父親因工受傷後去世,當時張修山已經在油田工作多年,而幾個妹妹還在讀書,張修山一下子成了這個家庭的主心骨。“大妹妹1972年出去當兵了,幾個妹妹很小,就聽我的吧。我是家裡的長子,得擔起這份責任來。”

憑一張照片同意了這門親事

孩子四歲,他才見到岳父母第一面

1970年,到達江漢油田不久,張修山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張玉蓮,第二年,兩人有了自己的兒子。說起這段婚事,還有個小故事。兩人認識不久後商量著結婚,但那時張修山還沒見過對方的父母。交通不便,天高路遠,張玉蓮就把張修山的一張照片寄回了甘肅酒泉的父母家,過了一段時間,家裡來信,父母對未來女婿很滿意,痛快地同意了這門婚事。直到兒子長到四歲,張修山才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岳父母。“頭一回見面的時候孩子都不小了,咱上門了就勤快著點,能幹的活兒麻利地幹了。當時左鄰右舍和我岳父說‘這女婿不孬’,我心裡挺美的,岳父臉上也有光。”

1972年在勝利油田紮根後的多年,張修山的小家一直在貼補他的大家。夫婦倆每個月每人能有四五十塊的收入,這其中要拿出一半來貼補母親和四個妹妹。“老婆那邊有兩個弟弟,條件不比我們家差,用不著我們貼補,就這麼著,每月拿出一大筆錢貼補我們家,她能理解。”

張修山回憶過去的成長經歷,說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吵架,只是父親對自己這個長子要求格外嚴格。和諧的家庭環境影響著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面對脾氣比較倔強的老伴兒,大多是張修山先退一步,等風平浪靜了再慢慢說出自己的觀點。“咱總想著,人家家的一個姑娘,不遠萬里跟著你離開家到這裡生活,咱不能虧待人家,要對人家好,讓人家覺得沒有跟錯人才行。這麼多年來,我老婆子也是勤勤懇懇,為這個家庭付出了很多。”

去母親家的路 是他最快樂的行程

讓張修山格外自豪的還有一點,老伴兒只比自己小兩歲,但是看起來比自己年輕很多,每次出門前都會精心收拾一番,讓自己特別有面子。“穿的衣服、用的護膚品都是孩子給她買的,她 自己願意捯飭就捯飭去吧,她高興就行。”

在孩子們的道路選擇上,張修山也一直支持孩子們的想法。當年兒子想學文藝,他就很支持兒子進文工團,又去舞蹈學院進修,兒子至今一直從事舞蹈相關的事業,這與張修山夫婦的支持分不開。“咱們讓孩子自己有選擇,他們想去哪發展就去哪,我們儘量滿足他們。

如今,張修山的一兒一女早就不需要人操心了,老伴兒有自己豐富的退休生活,他主要的任務就是照顧好自己的老母親。這個任務讓他每天都挺忙碌,也發自內心的開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