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作業才能吃雪糕”,關於“延遲滿足”的誤區,家長應該知道

“寫完作業才能吃雪糕”,關於“延遲滿足”的誤區,家長應該知道

文|韓曉育兒經(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開展了一個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實驗選擇的研究對象是斯坦福大學裡的一所幼兒園中的小朋友,實驗要求讓小朋友們每人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房間裡,在每張桌子上都會放一些小朋友們喜歡的小甜點。

研究人員們告訴小朋友們,桌子上面的甜點是可以吃的,但是如果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的話反而會得到更多甜點的獎勵,他們還可以按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聽到鈴聲會馬上來到他們的身邊。這些甜點對於孩子來說誘惑是十分巨大的,等待的過程是十分煎熬的。

有的孩子為了堅持不吃選擇捂眼睛或背對著,還有的孩子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去關注那些甜點,但是很多孩子有都只堅持了一會就放棄了,甚至有的孩子沒有去按鈴就直接去食用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的挺住了對於甜點的慾望,等待研究人員回來兌現諾言,全程等待的時間有15分鐘。

此後研究人員繼續對這些被選中的孩子們進行跟蹤研究一直到高中畢業,經過長期的跟蹤顯示,那些能堅持15分鐘不吃甜點的孩子自控能力很強,也更優秀;那些沒等待的孩子更虛榮、更固執、自控能力也差。

“寫完作業才能吃雪糕”,關於“延遲滿足”的誤區,家長應該知道

父母對“延遲滿足”有哪些誤區?

誤區一:嬰兒時期將冷漠的拒絕當成訓練孩子自控力的方式

米歇爾實驗結果公佈後也特別指出:年齡因素也會影響到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年齡越大的孩子,通常更容易具備這個能力。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嬰兒越小,對媽媽的依戀越深,媽媽幾乎就是他的全世界。

有的父母講“延遲滿足”做了錯誤的認知,認為孩子一哭馬上抱會慣壞孩子,只要“延遲”了,才能鍛鍊孩子的自控能力,可是長期的這種行為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安全感的嚴重缺失。

對於三歲以下的孩子,父母不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儘量作出及時的迴應,幼兒時期的安全感,對父母有了一定的信賴感,才能更有助於孩子以後自控能力的訓練。

誤區二:父母忽視了“延遲滿足”的主體和環境

在“延遲滿足”實驗中的主體不是“滿足”也不是研究人員而是孩子,選擇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是由孩子自己來決定的,並在實驗中,在孩子面對選擇的時候是沒有旁人的評定、指責。

而現今很多父母卻將“延遲滿足”的主體變成了父母本人。

“我想去玩一會!”
“不行,必須寫完作業才有去玩!”
“我想看電視!”
“今天表現不好,就別想看電視了!”
“媽媽,我想吃雪糕!”
“吃什麼雪糕,就知道吃,怎麼從沒想過怎麼好好學習呢?別吃了!”

而這些並不是“延遲滿足”,只是父母的一種控制或者是一種威脅和恐嚇,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只是被動的接受父母的命令,並沒有做出“選擇”。即使有的孩子通過哭鬧、耍脾氣來進行爭取,換來的也是父母的怒斥或者批評。

當孩子有需求的時候,內心是充滿希望且渴望被父母體會的,當父母確實不能馬上滿足孩子的時候,可以說:“媽媽,暫時不能買給你,這個原因在媽媽,不是你的錯。”即使孩子會因為家長沒有滿足自己而心懷委屈,但是內心的自尊收到了保護。

誤區三:盲目的“延遲”

對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的培養實際是對自控能力的培養。即使孩子們明白,“我再等一會就會獲得更多的甜點”,但是真的去做確實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就像我們經歷的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減肥一樣,個人的感受是相同的,而正是經歷了成功的減肥的那些人,那些真正的體會到自控能力帶給自己的成功的快樂。

但是自控能力和我們身體的肌肉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就是越訓練越強壯,但是一旦訓練過度也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父母們在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中,過於消耗孩子等待的耐心,就是在消耗孩子的自控能力,這樣訓練的結果反而事與願違。

做到“延遲滿足”家長要堅持三原則

原則一:不要對幼兒進行“延遲滿足”訓練

心理學家李雪曾經就對“哭聲免疫法”進行過相關的批判,這篇文章一經發表便得到了很多父母的響應,並也反饋了很多由“哭聲免疫法”帶來的“惡果”,“哭聲免疫法”其實就是變了味道的“延遲滿足”。

  • 一個媽媽堅信用“哭聲免疫法”來訓練孩子,除了正常的餵奶換尿布等正常的生理需求外,在其他時候對於孩子用哭來表達任何需求都置之不理,導致孩子經常是伴著哭聲入睡。可是等孩子上了小學後孩子被確診為兒童精神分裂,只能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 一對高級知識分子的父母堅信“哭聲免疫法”,在孩子出生後學著國外的父母將小嬰兒放在單獨的房間,但是面對孩子哭聲同樣是置之不理,後來孩子到了6歲也不說話,10歲後被診斷為自閉症。

心理學家李雪說過:孩子哭,很簡單,依母親的本能,去撫慰他。任何違揹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

“寫完作業才能吃雪糕”,關於“延遲滿足”的誤區,家長應該知道

​原則二:父母滿足與否,都先對孩子的需求予以認可

孩子已經好幾顆蟲牙了,但是還和父母要糖吃,父母此時不能馬上予以拒絕,先要從情感上體會孩子的心情,首先肢體上的親密是必要的,讓孩子體會到父母是愛他們的。

  • 父母先抱著孩子再說:“媽媽也覺得糖很好吃,甜甜的味道好,但是媽媽卻不能給你吃,因為你的牙齒都壞掉了,醫生阿姨也不讓你再吃糖了。”孩子即使心裡再不痛快,但是他的需求被父母看見了、被認同了,即使沒有滿足,孩子也體會到了父母的愛。
  • “我無法滿足你,但我尊重你的需求”,這就是一些孩子即使出身貧窮卻仍能保持一個陽光、樂觀、有格局的原因。被尊重、被認同的孩子,即使受到挫折或失敗仍能堅守自己的內心。

原則三:不要隨便評判孩子的行為

可能父母這麼告訴孩子他不能吃糖,可是孩子還會“板不住”自己,趁著父母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的拿糖吃,可能後果就是牙齒的問題更嚴重了,面對這樣的問題,很多父母的做法就是,“你看,就是不聽我的話吧,都告訴你了不能吃糖了,非要偷偷吃,這回牙又疼了吧,活該!”

孩子自己做出選擇已經產生了不好的後果,孩子也已經承受了這種結果,那麼父母就不要對此再對孩子進行評判,而是要和孩子一起去積極的解決問題。父母也要充分的向孩子表達親情的愛意,去理解、去尊重、去支持,這才是培養孩子自控力的關鍵。

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利用“延遲滿足”?

對孩子的訓練

  • 父母給孩子提供更多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讓孩子學會充分的表達自己的內心,父母讓孩子明確的知道哭鬧解決不了問題。
  • 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相信世界的美好,充分體會來自父母的愛意和安全感,尊重父母的決定,感恩父母的良苦用心。
  • 在對孩子“延遲滿足”的訓練要在孩子4歲以後進行,這個年齡的孩子對事物的理解,心理的成熟,對一些規則的理解都有一定的能力,這樣的訓練才會有效果。
“寫完作業才能吃雪糕”,關於“延遲滿足”的誤區,家長應該知道

對父母的訓練

  • 父母首先要有充足的耐心,這是非常必要的,孩子每一項能力的培養都是經過反覆的訓練,都是在孩子的反覆的“前進”和“後退”中培養起來的,所以父母從一開始對孩子的培養上就要秉持著充分的耐心。
  • 父母要做到真正的理解孩子,父母一定要學會“感同身受”、“設身處地”,我們每一個成年人也是如此,面對別人的理解和認同,內心都是充滿滿足感的,孩子也同樣如此。從小被認同、被理解的孩子,對自己的認同感也更高,自控能力也更強。
  • 每一個孩子的發育水平是不同,即使是同齡的孩子,發育水平和能力也各不相同,面對孩子暫時做不到的事情或達不到的目標,父母一定不能發火,不能指責孩子,家長要學會接受孩子的能力暫時不能達到父母的預期。

延時滿足的真正意義是讓孩子學會“捨棄”,在我們很多人的成長過程中很少有人教會我們如何捨棄,“捨棄”的理念都是在我們成長的經歷中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敗後自己總結的經驗。父母能提前教會孩子如何“捨棄”,讓孩子懂得“延遲滿足”的意義所在,才能達到鍛鍊的目的。

當然了,父母還要記住在合理範圍內的孩子的需求要儘量的、即時的滿足,孩子內心的滿足感和安全感比什麼都來的重要。一個從來沒有被“即時滿足”的孩子,如何讓他能做到“延遲滿足”呢?

今日互動:你知道什麼是“延遲滿足”嗎?你對“延遲滿足”是不是也有誤解?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

在育兒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關注【韓曉育兒經】,棘手的育兒難題和倍感幸福得育兒瞬間都能得到幫助和迴應,經歷和經驗可能不同,但我們愛孩子的心始終一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