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無力感,或者心理上油然而生一種厭倦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焦慮,這是為什麼?

"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無力感,或者心理上油然而生一種厭倦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焦慮,這是為什麼?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1 父母的焦慮:“我的孩子,差不多還行”

@寸草心:我的孩子現在讀小學五年級,孩子學習看著挺認真的,但成績總是不理想,數學成績在班上屬於中等稍偏低,語文成績中等,英語大概前十名左右,英語口語倒數的水平,每次的考試成績都是一般般,沒有什麼起色,其他興趣愛好,運動特長也都是差不多還行的水平。

照著現在這個趨勢發展,目測以後考上985、211可能夠嗆。這樣資質一般的孩子,有哪些比較好的出路?每次一想到孩子這些,就心情莫名的無助、煩躁、甚至很是焦慮不安,不知道怎麼調節,是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嗎?

"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無力感,或者心理上油然而生一種厭倦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焦慮,這是為什麼?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1 父母的焦慮:“我的孩子,差不多還行”

@寸草心:我的孩子現在讀小學五年級,孩子學習看著挺認真的,但成績總是不理想,數學成績在班上屬於中等稍偏低,語文成績中等,英語大概前十名左右,英語口語倒數的水平,每次的考試成績都是一般般,沒有什麼起色,其他興趣愛好,運動特長也都是差不多還行的水平。

照著現在這個趨勢發展,目測以後考上985、211可能夠嗆。這樣資質一般的孩子,有哪些比較好的出路?每次一想到孩子這些,就心情莫名的無助、煩躁、甚至很是焦慮不安,不知道怎麼調節,是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嗎?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心靈解讀——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凡

作為父母,很多時候都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焦慮和無助,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不需要過分的抗拒或者憂心。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多是源於自身曾經的沒有實現的夢想,作為成年人,我們外在的言行,或許漸漸的被現實磨平稜角之後,但是心裡依舊嚮往憧憬著詩和遠方,而孩子就是鏈接現實與遠方的線索,父母自然就會對孩子寄予希望。

但是孩子差不多的平凡,就像會抹殺掉父母的期望一樣,讓人失望、焦急、漸漸的變成一種焦慮和無助,也許這就是父母從心裡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平凡的人。

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孩子也是一個有著焦慮的人。

"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無力感,或者心理上油然而生一種厭倦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焦慮,這是為什麼?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1 父母的焦慮:“我的孩子,差不多還行”

@寸草心:我的孩子現在讀小學五年級,孩子學習看著挺認真的,但成績總是不理想,數學成績在班上屬於中等稍偏低,語文成績中等,英語大概前十名左右,英語口語倒數的水平,每次的考試成績都是一般般,沒有什麼起色,其他興趣愛好,運動特長也都是差不多還行的水平。

照著現在這個趨勢發展,目測以後考上985、211可能夠嗆。這樣資質一般的孩子,有哪些比較好的出路?每次一想到孩子這些,就心情莫名的無助、煩躁、甚至很是焦慮不安,不知道怎麼調節,是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嗎?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心靈解讀——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凡

作為父母,很多時候都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焦慮和無助,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不需要過分的抗拒或者憂心。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多是源於自身曾經的沒有實現的夢想,作為成年人,我們外在的言行,或許漸漸的被現實磨平稜角之後,但是心裡依舊嚮往憧憬著詩和遠方,而孩子就是鏈接現實與遠方的線索,父母自然就會對孩子寄予希望。

但是孩子差不多的平凡,就像會抹殺掉父母的期望一樣,讓人失望、焦急、漸漸的變成一種焦慮和無助,也許這就是父母從心裡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平凡的人。

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孩子也是一個有著焦慮的人。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2 孩子的焦慮:“我討厭現在的自己”

@激進的小鳥:我爸媽特別重視我的學習成績,在他們的殷切期望中,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裡前幾名,是父母的驕傲、老師眼中的尖子生,在同齡人父母的眼中也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學習一直非常努力,不是因為我上進,而是因為我笨,那時家庭條件又不好,只有努力學習,得到獎狀,爸媽才會高興,為此我就會更加努力。

可是,畢竟我天資不夠聰明,現在剛上初中,就感覺學習非常吃力,即使我付出比別人多一倍的刻苦,也沒能挽回日漸滑落的學習成績,現在班裡一共60多名同學,我一直都沒有進過前20。

如今我內心無比的焦灼,想到爸爸媽媽失望的眼神,想到自己日日挑燈夜讀,披星戴月的付出,就無比的淒涼,我想放棄,有不願意放棄,我應該怎麼辦?

"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無力感,或者心理上油然而生一種厭倦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焦慮,這是為什麼?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1 父母的焦慮:“我的孩子,差不多還行”

@寸草心:我的孩子現在讀小學五年級,孩子學習看著挺認真的,但成績總是不理想,數學成績在班上屬於中等稍偏低,語文成績中等,英語大概前十名左右,英語口語倒數的水平,每次的考試成績都是一般般,沒有什麼起色,其他興趣愛好,運動特長也都是差不多還行的水平。

照著現在這個趨勢發展,目測以後考上985、211可能夠嗆。這樣資質一般的孩子,有哪些比較好的出路?每次一想到孩子這些,就心情莫名的無助、煩躁、甚至很是焦慮不安,不知道怎麼調節,是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嗎?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心靈解讀——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凡

作為父母,很多時候都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焦慮和無助,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不需要過分的抗拒或者憂心。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多是源於自身曾經的沒有實現的夢想,作為成年人,我們外在的言行,或許漸漸的被現實磨平稜角之後,但是心裡依舊嚮往憧憬著詩和遠方,而孩子就是鏈接現實與遠方的線索,父母自然就會對孩子寄予希望。

但是孩子差不多的平凡,就像會抹殺掉父母的期望一樣,讓人失望、焦急、漸漸的變成一種焦慮和無助,也許這就是父母從心裡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平凡的人。

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孩子也是一個有著焦慮的人。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2 孩子的焦慮:“我討厭現在的自己”

@激進的小鳥:我爸媽特別重視我的學習成績,在他們的殷切期望中,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裡前幾名,是父母的驕傲、老師眼中的尖子生,在同齡人父母的眼中也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學習一直非常努力,不是因為我上進,而是因為我笨,那時家庭條件又不好,只有努力學習,得到獎狀,爸媽才會高興,為此我就會更加努力。

可是,畢竟我天資不夠聰明,現在剛上初中,就感覺學習非常吃力,即使我付出比別人多一倍的刻苦,也沒能挽回日漸滑落的學習成績,現在班裡一共60多名同學,我一直都沒有進過前20。

如今我內心無比的焦灼,想到爸爸媽媽失望的眼神,想到自己日日挑燈夜讀,披星戴月的付出,就無比的淒涼,我想放棄,有不願意放棄,我應該怎麼辦?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心靈解讀——接受自己平凡,只要別忘記前行就好!

學習的努力和的方法固然重要,然而學習自己本身也是因人而異的。同樣的一節課,一個知識點,每個人的理解和吸收也是不同的,有的人不需要多努力就能夠有很好的成績,而又的人往往卻是功倍事半,然後將自己的不理想的成績,再次歸結為自己的不努力,進入自己的魔咒中。

歸根結底,是你沒有接受自己的“平凡”。

學習成績只是大多數熱在固定的思維模式中,習慣用來評價人的標準而已,並不是衡量一個人智力、能力、判斷力的唯一標準。客觀上來講,越是“差不多”的孩子,進步的空間和範圍就越大,同樣的,就越是能夠在平凡中創造自己的一番天地。

"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無力感,或者心理上油然而生一種厭倦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焦慮,這是為什麼?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1 父母的焦慮:“我的孩子,差不多還行”

@寸草心:我的孩子現在讀小學五年級,孩子學習看著挺認真的,但成績總是不理想,數學成績在班上屬於中等稍偏低,語文成績中等,英語大概前十名左右,英語口語倒數的水平,每次的考試成績都是一般般,沒有什麼起色,其他興趣愛好,運動特長也都是差不多還行的水平。

照著現在這個趨勢發展,目測以後考上985、211可能夠嗆。這樣資質一般的孩子,有哪些比較好的出路?每次一想到孩子這些,就心情莫名的無助、煩躁、甚至很是焦慮不安,不知道怎麼調節,是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嗎?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心靈解讀——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凡

作為父母,很多時候都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焦慮和無助,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不需要過分的抗拒或者憂心。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多是源於自身曾經的沒有實現的夢想,作為成年人,我們外在的言行,或許漸漸的被現實磨平稜角之後,但是心裡依舊嚮往憧憬著詩和遠方,而孩子就是鏈接現實與遠方的線索,父母自然就會對孩子寄予希望。

但是孩子差不多的平凡,就像會抹殺掉父母的期望一樣,讓人失望、焦急、漸漸的變成一種焦慮和無助,也許這就是父母從心裡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平凡的人。

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孩子也是一個有著焦慮的人。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2 孩子的焦慮:“我討厭現在的自己”

@激進的小鳥:我爸媽特別重視我的學習成績,在他們的殷切期望中,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裡前幾名,是父母的驕傲、老師眼中的尖子生,在同齡人父母的眼中也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學習一直非常努力,不是因為我上進,而是因為我笨,那時家庭條件又不好,只有努力學習,得到獎狀,爸媽才會高興,為此我就會更加努力。

可是,畢竟我天資不夠聰明,現在剛上初中,就感覺學習非常吃力,即使我付出比別人多一倍的刻苦,也沒能挽回日漸滑落的學習成績,現在班裡一共60多名同學,我一直都沒有進過前20。

如今我內心無比的焦灼,想到爸爸媽媽失望的眼神,想到自己日日挑燈夜讀,披星戴月的付出,就無比的淒涼,我想放棄,有不願意放棄,我應該怎麼辦?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心靈解讀——接受自己平凡,只要別忘記前行就好!

學習的努力和的方法固然重要,然而學習自己本身也是因人而異的。同樣的一節課,一個知識點,每個人的理解和吸收也是不同的,有的人不需要多努力就能夠有很好的成績,而又的人往往卻是功倍事半,然後將自己的不理想的成績,再次歸結為自己的不努力,進入自己的魔咒中。

歸根結底,是你沒有接受自己的“平凡”。

學習成績只是大多數熱在固定的思維模式中,習慣用來評價人的標準而已,並不是衡量一個人智力、能力、判斷力的唯一標準。客觀上來講,越是“差不多”的孩子,進步的空間和範圍就越大,同樣的,就越是能夠在平凡中創造自己的一番天地。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3 平凡的孩子更需要不被馴服的氣魄

1. 相信自己的勇氣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小故事:很久之前,一群小青蛙約定要進行一場賽跑,而終點是一座非常高的塔頂。

當人們聽到這個消息時,都紛紛聚集到比賽現場,大家看著高高的塔頂,幾乎沒有幾個人真的相信小青蛙能夠到達終點。這時各種聲音充斥在比賽現場:

“這路對於它們來說真的太難走了。”

“塔太高了,他們肯定不可能到底塔頂的。”

小青蛙們聽到這些話後開始崩潰了,一個接一個地放棄了比賽。但是,有一隻小青蛙沒有受到任何困擾,仍然以輕快的步伐繼續前行,最終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唯一一個到達終點的小青蛙!

大家都好奇地問道:“你是怎麼堅持到最後的呢?”然後,大家這時才發現,這隻小青蛙,聽不見聲音。

"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無力感,或者心理上油然而生一種厭倦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焦慮,這是為什麼?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1 父母的焦慮:“我的孩子,差不多還行”

@寸草心:我的孩子現在讀小學五年級,孩子學習看著挺認真的,但成績總是不理想,數學成績在班上屬於中等稍偏低,語文成績中等,英語大概前十名左右,英語口語倒數的水平,每次的考試成績都是一般般,沒有什麼起色,其他興趣愛好,運動特長也都是差不多還行的水平。

照著現在這個趨勢發展,目測以後考上985、211可能夠嗆。這樣資質一般的孩子,有哪些比較好的出路?每次一想到孩子這些,就心情莫名的無助、煩躁、甚至很是焦慮不安,不知道怎麼調節,是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嗎?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心靈解讀——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凡

作為父母,很多時候都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焦慮和無助,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不需要過分的抗拒或者憂心。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多是源於自身曾經的沒有實現的夢想,作為成年人,我們外在的言行,或許漸漸的被現實磨平稜角之後,但是心裡依舊嚮往憧憬著詩和遠方,而孩子就是鏈接現實與遠方的線索,父母自然就會對孩子寄予希望。

但是孩子差不多的平凡,就像會抹殺掉父母的期望一樣,讓人失望、焦急、漸漸的變成一種焦慮和無助,也許這就是父母從心裡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平凡的人。

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孩子也是一個有著焦慮的人。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2 孩子的焦慮:“我討厭現在的自己”

@激進的小鳥:我爸媽特別重視我的學習成績,在他們的殷切期望中,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裡前幾名,是父母的驕傲、老師眼中的尖子生,在同齡人父母的眼中也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學習一直非常努力,不是因為我上進,而是因為我笨,那時家庭條件又不好,只有努力學習,得到獎狀,爸媽才會高興,為此我就會更加努力。

可是,畢竟我天資不夠聰明,現在剛上初中,就感覺學習非常吃力,即使我付出比別人多一倍的刻苦,也沒能挽回日漸滑落的學習成績,現在班裡一共60多名同學,我一直都沒有進過前20。

如今我內心無比的焦灼,想到爸爸媽媽失望的眼神,想到自己日日挑燈夜讀,披星戴月的付出,就無比的淒涼,我想放棄,有不願意放棄,我應該怎麼辦?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心靈解讀——接受自己平凡,只要別忘記前行就好!

學習的努力和的方法固然重要,然而學習自己本身也是因人而異的。同樣的一節課,一個知識點,每個人的理解和吸收也是不同的,有的人不需要多努力就能夠有很好的成績,而又的人往往卻是功倍事半,然後將自己的不理想的成績,再次歸結為自己的不努力,進入自己的魔咒中。

歸根結底,是你沒有接受自己的“平凡”。

學習成績只是大多數熱在固定的思維模式中,習慣用來評價人的標準而已,並不是衡量一個人智力、能力、判斷力的唯一標準。客觀上來講,越是“差不多”的孩子,進步的空間和範圍就越大,同樣的,就越是能夠在平凡中創造自己的一番天地。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3 平凡的孩子更需要不被馴服的氣魄

1. 相信自己的勇氣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小故事:很久之前,一群小青蛙約定要進行一場賽跑,而終點是一座非常高的塔頂。

當人們聽到這個消息時,都紛紛聚集到比賽現場,大家看著高高的塔頂,幾乎沒有幾個人真的相信小青蛙能夠到達終點。這時各種聲音充斥在比賽現場:

“這路對於它們來說真的太難走了。”

“塔太高了,他們肯定不可能到底塔頂的。”

小青蛙們聽到這些話後開始崩潰了,一個接一個地放棄了比賽。但是,有一隻小青蛙沒有受到任何困擾,仍然以輕快的步伐繼續前行,最終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唯一一個到達終點的小青蛙!

大家都好奇地問道:“你是怎麼堅持到最後的呢?”然後,大家這時才發現,這隻小青蛙,聽不見聲音。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易聽信他人的判斷而阻礙了自己前進的道路,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永遠保持積極的心態,永遠都要對自己說,這我可以做到。

李白在《將進酒·君不見》這樣寫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這也說明,每個人生來就是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的,父母是幫助孩子發現用武之地的人,作為父母要給孩子以信心和鼓勵,用自己的言行和教導,讓孩子有信心和勇氣去迎接學習和生活上的挑戰。

"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無力感,或者心理上油然而生一種厭倦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焦慮,這是為什麼?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1 父母的焦慮:“我的孩子,差不多還行”

@寸草心:我的孩子現在讀小學五年級,孩子學習看著挺認真的,但成績總是不理想,數學成績在班上屬於中等稍偏低,語文成績中等,英語大概前十名左右,英語口語倒數的水平,每次的考試成績都是一般般,沒有什麼起色,其他興趣愛好,運動特長也都是差不多還行的水平。

照著現在這個趨勢發展,目測以後考上985、211可能夠嗆。這樣資質一般的孩子,有哪些比較好的出路?每次一想到孩子這些,就心情莫名的無助、煩躁、甚至很是焦慮不安,不知道怎麼調節,是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嗎?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心靈解讀——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凡

作為父母,很多時候都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焦慮和無助,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不需要過分的抗拒或者憂心。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多是源於自身曾經的沒有實現的夢想,作為成年人,我們外在的言行,或許漸漸的被現實磨平稜角之後,但是心裡依舊嚮往憧憬著詩和遠方,而孩子就是鏈接現實與遠方的線索,父母自然就會對孩子寄予希望。

但是孩子差不多的平凡,就像會抹殺掉父母的期望一樣,讓人失望、焦急、漸漸的變成一種焦慮和無助,也許這就是父母從心裡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平凡的人。

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孩子也是一個有著焦慮的人。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2 孩子的焦慮:“我討厭現在的自己”

@激進的小鳥:我爸媽特別重視我的學習成績,在他們的殷切期望中,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裡前幾名,是父母的驕傲、老師眼中的尖子生,在同齡人父母的眼中也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學習一直非常努力,不是因為我上進,而是因為我笨,那時家庭條件又不好,只有努力學習,得到獎狀,爸媽才會高興,為此我就會更加努力。

可是,畢竟我天資不夠聰明,現在剛上初中,就感覺學習非常吃力,即使我付出比別人多一倍的刻苦,也沒能挽回日漸滑落的學習成績,現在班裡一共60多名同學,我一直都沒有進過前20。

如今我內心無比的焦灼,想到爸爸媽媽失望的眼神,想到自己日日挑燈夜讀,披星戴月的付出,就無比的淒涼,我想放棄,有不願意放棄,我應該怎麼辦?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心靈解讀——接受自己平凡,只要別忘記前行就好!

學習的努力和的方法固然重要,然而學習自己本身也是因人而異的。同樣的一節課,一個知識點,每個人的理解和吸收也是不同的,有的人不需要多努力就能夠有很好的成績,而又的人往往卻是功倍事半,然後將自己的不理想的成績,再次歸結為自己的不努力,進入自己的魔咒中。

歸根結底,是你沒有接受自己的“平凡”。

學習成績只是大多數熱在固定的思維模式中,習慣用來評價人的標準而已,並不是衡量一個人智力、能力、判斷力的唯一標準。客觀上來講,越是“差不多”的孩子,進步的空間和範圍就越大,同樣的,就越是能夠在平凡中創造自己的一番天地。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3 平凡的孩子更需要不被馴服的氣魄

1. 相信自己的勇氣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小故事:很久之前,一群小青蛙約定要進行一場賽跑,而終點是一座非常高的塔頂。

當人們聽到這個消息時,都紛紛聚集到比賽現場,大家看著高高的塔頂,幾乎沒有幾個人真的相信小青蛙能夠到達終點。這時各種聲音充斥在比賽現場:

“這路對於它們來說真的太難走了。”

“塔太高了,他們肯定不可能到底塔頂的。”

小青蛙們聽到這些話後開始崩潰了,一個接一個地放棄了比賽。但是,有一隻小青蛙沒有受到任何困擾,仍然以輕快的步伐繼續前行,最終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唯一一個到達終點的小青蛙!

大家都好奇地問道:“你是怎麼堅持到最後的呢?”然後,大家這時才發現,這隻小青蛙,聽不見聲音。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易聽信他人的判斷而阻礙了自己前進的道路,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永遠保持積極的心態,永遠都要對自己說,這我可以做到。

李白在《將進酒·君不見》這樣寫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這也說明,每個人生來就是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的,父母是幫助孩子發現用武之地的人,作為父母要給孩子以信心和鼓勵,用自己的言行和教導,讓孩子有信心和勇氣去迎接學習和生活上的挑戰。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2.選擇與自己匹配的

試想,現在有兩種螺絲釘擺在我面前,一種10塊,質量一般,一種50塊,質量很好,可是我只買得起10塊的,那要怎麼辦?

如果我們買了10塊的螺絲釘,卻一邊用一邊抱怨,這是無知。相反,如果我們有足夠多的錢,買得起那個50塊的螺絲釘,這樣我們就有了批判那個廉價螺絲的權利了嗎?當然不是,而且沒有必要。

這是告訴我們,要接受自己的選擇。選擇也是一種堅持,一種持之以恆的態度,堅韌不拔的毅力。

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有這樣的心態和毅力,堅持最適合自己的,不要去在意別人“高品質的螺絲”,自己的螺絲價格不高,但是足夠用,就是好的,懷著這樣的心態和毅力,不論是焦慮的父母,還只是討厭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在最平凡的崗位,也能夠是最耀眼的存在,這就是匹配。

"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無力感,或者心理上油然而生一種厭倦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焦慮,這是為什麼?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1 父母的焦慮:“我的孩子,差不多還行”

@寸草心:我的孩子現在讀小學五年級,孩子學習看著挺認真的,但成績總是不理想,數學成績在班上屬於中等稍偏低,語文成績中等,英語大概前十名左右,英語口語倒數的水平,每次的考試成績都是一般般,沒有什麼起色,其他興趣愛好,運動特長也都是差不多還行的水平。

照著現在這個趨勢發展,目測以後考上985、211可能夠嗆。這樣資質一般的孩子,有哪些比較好的出路?每次一想到孩子這些,就心情莫名的無助、煩躁、甚至很是焦慮不安,不知道怎麼調節,是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嗎?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心靈解讀——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凡

作為父母,很多時候都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焦慮和無助,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不需要過分的抗拒或者憂心。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多是源於自身曾經的沒有實現的夢想,作為成年人,我們外在的言行,或許漸漸的被現實磨平稜角之後,但是心裡依舊嚮往憧憬著詩和遠方,而孩子就是鏈接現實與遠方的線索,父母自然就會對孩子寄予希望。

但是孩子差不多的平凡,就像會抹殺掉父母的期望一樣,讓人失望、焦急、漸漸的變成一種焦慮和無助,也許這就是父母從心裡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平凡的人。

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孩子也是一個有著焦慮的人。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2 孩子的焦慮:“我討厭現在的自己”

@激進的小鳥:我爸媽特別重視我的學習成績,在他們的殷切期望中,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裡前幾名,是父母的驕傲、老師眼中的尖子生,在同齡人父母的眼中也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學習一直非常努力,不是因為我上進,而是因為我笨,那時家庭條件又不好,只有努力學習,得到獎狀,爸媽才會高興,為此我就會更加努力。

可是,畢竟我天資不夠聰明,現在剛上初中,就感覺學習非常吃力,即使我付出比別人多一倍的刻苦,也沒能挽回日漸滑落的學習成績,現在班裡一共60多名同學,我一直都沒有進過前20。

如今我內心無比的焦灼,想到爸爸媽媽失望的眼神,想到自己日日挑燈夜讀,披星戴月的付出,就無比的淒涼,我想放棄,有不願意放棄,我應該怎麼辦?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心靈解讀——接受自己平凡,只要別忘記前行就好!

學習的努力和的方法固然重要,然而學習自己本身也是因人而異的。同樣的一節課,一個知識點,每個人的理解和吸收也是不同的,有的人不需要多努力就能夠有很好的成績,而又的人往往卻是功倍事半,然後將自己的不理想的成績,再次歸結為自己的不努力,進入自己的魔咒中。

歸根結底,是你沒有接受自己的“平凡”。

學習成績只是大多數熱在固定的思維模式中,習慣用來評價人的標準而已,並不是衡量一個人智力、能力、判斷力的唯一標準。客觀上來講,越是“差不多”的孩子,進步的空間和範圍就越大,同樣的,就越是能夠在平凡中創造自己的一番天地。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3 平凡的孩子更需要不被馴服的氣魄

1. 相信自己的勇氣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小故事:很久之前,一群小青蛙約定要進行一場賽跑,而終點是一座非常高的塔頂。

當人們聽到這個消息時,都紛紛聚集到比賽現場,大家看著高高的塔頂,幾乎沒有幾個人真的相信小青蛙能夠到達終點。這時各種聲音充斥在比賽現場:

“這路對於它們來說真的太難走了。”

“塔太高了,他們肯定不可能到底塔頂的。”

小青蛙們聽到這些話後開始崩潰了,一個接一個地放棄了比賽。但是,有一隻小青蛙沒有受到任何困擾,仍然以輕快的步伐繼續前行,最終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唯一一個到達終點的小青蛙!

大家都好奇地問道:“你是怎麼堅持到最後的呢?”然後,大家這時才發現,這隻小青蛙,聽不見聲音。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易聽信他人的判斷而阻礙了自己前進的道路,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永遠保持積極的心態,永遠都要對自己說,這我可以做到。

李白在《將進酒·君不見》這樣寫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這也說明,每個人生來就是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的,父母是幫助孩子發現用武之地的人,作為父母要給孩子以信心和鼓勵,用自己的言行和教導,讓孩子有信心和勇氣去迎接學習和生活上的挑戰。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2.選擇與自己匹配的

試想,現在有兩種螺絲釘擺在我面前,一種10塊,質量一般,一種50塊,質量很好,可是我只買得起10塊的,那要怎麼辦?

如果我們買了10塊的螺絲釘,卻一邊用一邊抱怨,這是無知。相反,如果我們有足夠多的錢,買得起那個50塊的螺絲釘,這樣我們就有了批判那個廉價螺絲的權利了嗎?當然不是,而且沒有必要。

這是告訴我們,要接受自己的選擇。選擇也是一種堅持,一種持之以恆的態度,堅韌不拔的毅力。

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有這樣的心態和毅力,堅持最適合自己的,不要去在意別人“高品質的螺絲”,自己的螺絲價格不高,但是足夠用,就是好的,懷著這樣的心態和毅力,不論是焦慮的父母,還只是討厭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在最平凡的崗位,也能夠是最耀眼的存在,這就是匹配。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差不多”的孩子,不代父母教育失敗,而是需要父母正確的教育引導

1、正確看待孩子的成績,不要以偏概全

孩子的成長之路,似乎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學習與考試之間,然後徘徊在成績的好與壞夾縫之中。

需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孩子的成績是一種基礎的知識,知識的積累的能夠對將來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絕對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考不上985、211,也不代表孩子就沒有前途。

父母將孩子的成績看的太重,不但讓自己像“寸草心”媽媽那般的焦慮和不安,也會讓孩子像“激進的小鳥”一樣,努力上進,卻沒有提高,身陷無止境的魔咒中。

"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無力感,或者心理上油然而生一種厭倦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焦慮,這是為什麼?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1 父母的焦慮:“我的孩子,差不多還行”

@寸草心:我的孩子現在讀小學五年級,孩子學習看著挺認真的,但成績總是不理想,數學成績在班上屬於中等稍偏低,語文成績中等,英語大概前十名左右,英語口語倒數的水平,每次的考試成績都是一般般,沒有什麼起色,其他興趣愛好,運動特長也都是差不多還行的水平。

照著現在這個趨勢發展,目測以後考上985、211可能夠嗆。這樣資質一般的孩子,有哪些比較好的出路?每次一想到孩子這些,就心情莫名的無助、煩躁、甚至很是焦慮不安,不知道怎麼調節,是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嗎?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心靈解讀——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凡

作為父母,很多時候都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焦慮和無助,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不需要過分的抗拒或者憂心。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多是源於自身曾經的沒有實現的夢想,作為成年人,我們外在的言行,或許漸漸的被現實磨平稜角之後,但是心裡依舊嚮往憧憬著詩和遠方,而孩子就是鏈接現實與遠方的線索,父母自然就會對孩子寄予希望。

但是孩子差不多的平凡,就像會抹殺掉父母的期望一樣,讓人失望、焦急、漸漸的變成一種焦慮和無助,也許這就是父母從心裡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平凡的人。

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孩子也是一個有著焦慮的人。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2 孩子的焦慮:“我討厭現在的自己”

@激進的小鳥:我爸媽特別重視我的學習成績,在他們的殷切期望中,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裡前幾名,是父母的驕傲、老師眼中的尖子生,在同齡人父母的眼中也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學習一直非常努力,不是因為我上進,而是因為我笨,那時家庭條件又不好,只有努力學習,得到獎狀,爸媽才會高興,為此我就會更加努力。

可是,畢竟我天資不夠聰明,現在剛上初中,就感覺學習非常吃力,即使我付出比別人多一倍的刻苦,也沒能挽回日漸滑落的學習成績,現在班裡一共60多名同學,我一直都沒有進過前20。

如今我內心無比的焦灼,想到爸爸媽媽失望的眼神,想到自己日日挑燈夜讀,披星戴月的付出,就無比的淒涼,我想放棄,有不願意放棄,我應該怎麼辦?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心靈解讀——接受自己平凡,只要別忘記前行就好!

學習的努力和的方法固然重要,然而學習自己本身也是因人而異的。同樣的一節課,一個知識點,每個人的理解和吸收也是不同的,有的人不需要多努力就能夠有很好的成績,而又的人往往卻是功倍事半,然後將自己的不理想的成績,再次歸結為自己的不努力,進入自己的魔咒中。

歸根結底,是你沒有接受自己的“平凡”。

學習成績只是大多數熱在固定的思維模式中,習慣用來評價人的標準而已,並不是衡量一個人智力、能力、判斷力的唯一標準。客觀上來講,越是“差不多”的孩子,進步的空間和範圍就越大,同樣的,就越是能夠在平凡中創造自己的一番天地。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3 平凡的孩子更需要不被馴服的氣魄

1. 相信自己的勇氣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小故事:很久之前,一群小青蛙約定要進行一場賽跑,而終點是一座非常高的塔頂。

當人們聽到這個消息時,都紛紛聚集到比賽現場,大家看著高高的塔頂,幾乎沒有幾個人真的相信小青蛙能夠到達終點。這時各種聲音充斥在比賽現場:

“這路對於它們來說真的太難走了。”

“塔太高了,他們肯定不可能到底塔頂的。”

小青蛙們聽到這些話後開始崩潰了,一個接一個地放棄了比賽。但是,有一隻小青蛙沒有受到任何困擾,仍然以輕快的步伐繼續前行,最終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唯一一個到達終點的小青蛙!

大家都好奇地問道:“你是怎麼堅持到最後的呢?”然後,大家這時才發現,這隻小青蛙,聽不見聲音。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易聽信他人的判斷而阻礙了自己前進的道路,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永遠保持積極的心態,永遠都要對自己說,這我可以做到。

李白在《將進酒·君不見》這樣寫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這也說明,每個人生來就是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的,父母是幫助孩子發現用武之地的人,作為父母要給孩子以信心和鼓勵,用自己的言行和教導,讓孩子有信心和勇氣去迎接學習和生活上的挑戰。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2.選擇與自己匹配的

試想,現在有兩種螺絲釘擺在我面前,一種10塊,質量一般,一種50塊,質量很好,可是我只買得起10塊的,那要怎麼辦?

如果我們買了10塊的螺絲釘,卻一邊用一邊抱怨,這是無知。相反,如果我們有足夠多的錢,買得起那個50塊的螺絲釘,這樣我們就有了批判那個廉價螺絲的權利了嗎?當然不是,而且沒有必要。

這是告訴我們,要接受自己的選擇。選擇也是一種堅持,一種持之以恆的態度,堅韌不拔的毅力。

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有這樣的心態和毅力,堅持最適合自己的,不要去在意別人“高品質的螺絲”,自己的螺絲價格不高,但是足夠用,就是好的,懷著這樣的心態和毅力,不論是焦慮的父母,還只是討厭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在最平凡的崗位,也能夠是最耀眼的存在,這就是匹配。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差不多”的孩子,不代父母教育失敗,而是需要父母正確的教育引導

1、正確看待孩子的成績,不要以偏概全

孩子的成長之路,似乎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學習與考試之間,然後徘徊在成績的好與壞夾縫之中。

需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孩子的成績是一種基礎的知識,知識的積累的能夠對將來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絕對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考不上985、211,也不代表孩子就沒有前途。

父母將孩子的成績看的太重,不但讓自己像“寸草心”媽媽那般的焦慮和不安,也會讓孩子像“激進的小鳥”一樣,努力上進,卻沒有提高,身陷無止境的魔咒中。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2、瞭解孩子的想法,樹立正確的育兒觀

建議各位爸爸媽媽,在教育和引導孩子的時候,首先應該正確的、合理的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家庭教育包括父母和孩子兩個方面,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結果的好壞就在於及彼此及時有效的溝通。

想要知道孩子內心的感受和想法,可以將自己父母的身份變成為朋友、閨蜜、哥們兒,與孩子談談自己今天在工作上遇到了什麼瓶頸,尋求一下還的幫助和建議,在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在學習上遇到了什麼問題,或者是需要什麼幫助等等,這樣的建立在溝通交流之上的教育引導,就是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是真正的一對一素質教育。

3、明確孩子的優勢,打破傳統的木桶效應

著名的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與桶壁上最高最長的木板毫無關係,而是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有多高。”這就是“木桶定律”。

孩子成長也被很多家長,禁錮在了,這個短板的效應裡,

幾乎所有的家長,對孩子實行的都是缺哪補哪,數學不行,就趕緊上奧數班,英語不好,就趕緊上外教私課,可是這樣的補短板的教育方式,並沒有收穫理想的效果,

每個孩子生來就是不同存在,在性格上或活潑、或靦腆、或鬥志昂揚、亦或是多愁善感,在能力上也會有著不同的差異,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對數字敏感,有的孩子就是對文字過目不忘。

所以,我們並不應該以學習成績作為統一標準來判定一個孩子,而是應該在明確孩子的特點和優勢,然後順勢彌補他的不足,以優勢帶動其他方面的進步和提高。

"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無力感,或者心理上油然而生一種厭倦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焦慮,這是為什麼?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1 父母的焦慮:“我的孩子,差不多還行”

@寸草心:我的孩子現在讀小學五年級,孩子學習看著挺認真的,但成績總是不理想,數學成績在班上屬於中等稍偏低,語文成績中等,英語大概前十名左右,英語口語倒數的水平,每次的考試成績都是一般般,沒有什麼起色,其他興趣愛好,運動特長也都是差不多還行的水平。

照著現在這個趨勢發展,目測以後考上985、211可能夠嗆。這樣資質一般的孩子,有哪些比較好的出路?每次一想到孩子這些,就心情莫名的無助、煩躁、甚至很是焦慮不安,不知道怎麼調節,是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嗎?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心靈解讀——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凡

作為父母,很多時候都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焦慮和無助,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不需要過分的抗拒或者憂心。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多是源於自身曾經的沒有實現的夢想,作為成年人,我們外在的言行,或許漸漸的被現實磨平稜角之後,但是心裡依舊嚮往憧憬著詩和遠方,而孩子就是鏈接現實與遠方的線索,父母自然就會對孩子寄予希望。

但是孩子差不多的平凡,就像會抹殺掉父母的期望一樣,讓人失望、焦急、漸漸的變成一種焦慮和無助,也許這就是父母從心裡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平凡的人。

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孩子也是一個有著焦慮的人。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2 孩子的焦慮:“我討厭現在的自己”

@激進的小鳥:我爸媽特別重視我的學習成績,在他們的殷切期望中,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裡前幾名,是父母的驕傲、老師眼中的尖子生,在同齡人父母的眼中也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學習一直非常努力,不是因為我上進,而是因為我笨,那時家庭條件又不好,只有努力學習,得到獎狀,爸媽才會高興,為此我就會更加努力。

可是,畢竟我天資不夠聰明,現在剛上初中,就感覺學習非常吃力,即使我付出比別人多一倍的刻苦,也沒能挽回日漸滑落的學習成績,現在班裡一共60多名同學,我一直都沒有進過前20。

如今我內心無比的焦灼,想到爸爸媽媽失望的眼神,想到自己日日挑燈夜讀,披星戴月的付出,就無比的淒涼,我想放棄,有不願意放棄,我應該怎麼辦?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心靈解讀——接受自己平凡,只要別忘記前行就好!

學習的努力和的方法固然重要,然而學習自己本身也是因人而異的。同樣的一節課,一個知識點,每個人的理解和吸收也是不同的,有的人不需要多努力就能夠有很好的成績,而又的人往往卻是功倍事半,然後將自己的不理想的成績,再次歸結為自己的不努力,進入自己的魔咒中。

歸根結底,是你沒有接受自己的“平凡”。

學習成績只是大多數熱在固定的思維模式中,習慣用來評價人的標準而已,並不是衡量一個人智力、能力、判斷力的唯一標準。客觀上來講,越是“差不多”的孩子,進步的空間和範圍就越大,同樣的,就越是能夠在平凡中創造自己的一番天地。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3 平凡的孩子更需要不被馴服的氣魄

1. 相信自己的勇氣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小故事:很久之前,一群小青蛙約定要進行一場賽跑,而終點是一座非常高的塔頂。

當人們聽到這個消息時,都紛紛聚集到比賽現場,大家看著高高的塔頂,幾乎沒有幾個人真的相信小青蛙能夠到達終點。這時各種聲音充斥在比賽現場:

“這路對於它們來說真的太難走了。”

“塔太高了,他們肯定不可能到底塔頂的。”

小青蛙們聽到這些話後開始崩潰了,一個接一個地放棄了比賽。但是,有一隻小青蛙沒有受到任何困擾,仍然以輕快的步伐繼續前行,最終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唯一一個到達終點的小青蛙!

大家都好奇地問道:“你是怎麼堅持到最後的呢?”然後,大家這時才發現,這隻小青蛙,聽不見聲音。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易聽信他人的判斷而阻礙了自己前進的道路,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永遠保持積極的心態,永遠都要對自己說,這我可以做到。

李白在《將進酒·君不見》這樣寫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這也說明,每個人生來就是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的,父母是幫助孩子發現用武之地的人,作為父母要給孩子以信心和鼓勵,用自己的言行和教導,讓孩子有信心和勇氣去迎接學習和生活上的挑戰。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2.選擇與自己匹配的

試想,現在有兩種螺絲釘擺在我面前,一種10塊,質量一般,一種50塊,質量很好,可是我只買得起10塊的,那要怎麼辦?

如果我們買了10塊的螺絲釘,卻一邊用一邊抱怨,這是無知。相反,如果我們有足夠多的錢,買得起那個50塊的螺絲釘,這樣我們就有了批判那個廉價螺絲的權利了嗎?當然不是,而且沒有必要。

這是告訴我們,要接受自己的選擇。選擇也是一種堅持,一種持之以恆的態度,堅韌不拔的毅力。

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有這樣的心態和毅力,堅持最適合自己的,不要去在意別人“高品質的螺絲”,自己的螺絲價格不高,但是足夠用,就是好的,懷著這樣的心態和毅力,不論是焦慮的父母,還只是討厭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在最平凡的崗位,也能夠是最耀眼的存在,這就是匹配。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差不多”的孩子,不代父母教育失敗,而是需要父母正確的教育引導

1、正確看待孩子的成績,不要以偏概全

孩子的成長之路,似乎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學習與考試之間,然後徘徊在成績的好與壞夾縫之中。

需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孩子的成績是一種基礎的知識,知識的積累的能夠對將來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絕對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考不上985、211,也不代表孩子就沒有前途。

父母將孩子的成績看的太重,不但讓自己像“寸草心”媽媽那般的焦慮和不安,也會讓孩子像“激進的小鳥”一樣,努力上進,卻沒有提高,身陷無止境的魔咒中。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2、瞭解孩子的想法,樹立正確的育兒觀

建議各位爸爸媽媽,在教育和引導孩子的時候,首先應該正確的、合理的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家庭教育包括父母和孩子兩個方面,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結果的好壞就在於及彼此及時有效的溝通。

想要知道孩子內心的感受和想法,可以將自己父母的身份變成為朋友、閨蜜、哥們兒,與孩子談談自己今天在工作上遇到了什麼瓶頸,尋求一下還的幫助和建議,在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在學習上遇到了什麼問題,或者是需要什麼幫助等等,這樣的建立在溝通交流之上的教育引導,就是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是真正的一對一素質教育。

3、明確孩子的優勢,打破傳統的木桶效應

著名的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與桶壁上最高最長的木板毫無關係,而是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有多高。”這就是“木桶定律”。

孩子成長也被很多家長,禁錮在了,這個短板的效應裡,

幾乎所有的家長,對孩子實行的都是缺哪補哪,數學不行,就趕緊上奧數班,英語不好,就趕緊上外教私課,可是這樣的補短板的教育方式,並沒有收穫理想的效果,

每個孩子生來就是不同存在,在性格上或活潑、或靦腆、或鬥志昂揚、亦或是多愁善感,在能力上也會有著不同的差異,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對數字敏感,有的孩子就是對文字過目不忘。

所以,我們並不應該以學習成績作為統一標準來判定一個孩子,而是應該在明確孩子的特點和優勢,然後順勢彌補他的不足,以優勢帶動其他方面的進步和提高。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4、促進孩子的多元化發展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創新是推動一切事物發展的原始動力,而想要讓孩子擁有創新精神,必須尊重的多元化發展。

假如孩子不愛學習,無論怎樣努力都不能達到父母的理想,這時候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比如,孩子喜歡舞蹈,那就報個舞蹈班;孩子喜歡武術,就給孩子報個武術班。

而父母對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要多詢問孩子的想法,鼓勵他自己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孩子的多元化發展,從側面激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5、父母不要用自己的想法限定孩子的發展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依附於父母的,因此父母最好不要要求孩子什麼都聽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期望活下去,而是要和孩子多溝通,瞭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同時幫助孩子明確自己的愛好和有劣勢,正確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孩子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無力感,或者心理上油然而生一種厭倦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焦慮,這是為什麼?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1 父母的焦慮:“我的孩子,差不多還行”

@寸草心:我的孩子現在讀小學五年級,孩子學習看著挺認真的,但成績總是不理想,數學成績在班上屬於中等稍偏低,語文成績中等,英語大概前十名左右,英語口語倒數的水平,每次的考試成績都是一般般,沒有什麼起色,其他興趣愛好,運動特長也都是差不多還行的水平。

照著現在這個趨勢發展,目測以後考上985、211可能夠嗆。這樣資質一般的孩子,有哪些比較好的出路?每次一想到孩子這些,就心情莫名的無助、煩躁、甚至很是焦慮不安,不知道怎麼調節,是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嗎?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心靈解讀——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凡

作為父母,很多時候都會莫名的產生一種焦慮和無助,焦慮是人的永恆配件,不需要過分的抗拒或者憂心。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多是源於自身曾經的沒有實現的夢想,作為成年人,我們外在的言行,或許漸漸的被現實磨平稜角之後,但是心裡依舊嚮往憧憬著詩和遠方,而孩子就是鏈接現實與遠方的線索,父母自然就會對孩子寄予希望。

但是孩子差不多的平凡,就像會抹殺掉父母的期望一樣,讓人失望、焦急、漸漸的變成一種焦慮和無助,也許這就是父母從心裡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平凡的人。

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孩子也是一個有著焦慮的人。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2 孩子的焦慮:“我討厭現在的自己”

@激進的小鳥:我爸媽特別重視我的學習成績,在他們的殷切期望中,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裡前幾名,是父母的驕傲、老師眼中的尖子生,在同齡人父母的眼中也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學習一直非常努力,不是因為我上進,而是因為我笨,那時家庭條件又不好,只有努力學習,得到獎狀,爸媽才會高興,為此我就會更加努力。

可是,畢竟我天資不夠聰明,現在剛上初中,就感覺學習非常吃力,即使我付出比別人多一倍的刻苦,也沒能挽回日漸滑落的學習成績,現在班裡一共60多名同學,我一直都沒有進過前20。

如今我內心無比的焦灼,想到爸爸媽媽失望的眼神,想到自己日日挑燈夜讀,披星戴月的付出,就無比的淒涼,我想放棄,有不願意放棄,我應該怎麼辦?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心靈解讀——接受自己平凡,只要別忘記前行就好!

學習的努力和的方法固然重要,然而學習自己本身也是因人而異的。同樣的一節課,一個知識點,每個人的理解和吸收也是不同的,有的人不需要多努力就能夠有很好的成績,而又的人往往卻是功倍事半,然後將自己的不理想的成績,再次歸結為自己的不努力,進入自己的魔咒中。

歸根結底,是你沒有接受自己的“平凡”。

學習成績只是大多數熱在固定的思維模式中,習慣用來評價人的標準而已,並不是衡量一個人智力、能力、判斷力的唯一標準。客觀上來講,越是“差不多”的孩子,進步的空間和範圍就越大,同樣的,就越是能夠在平凡中創造自己的一番天地。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03 平凡的孩子更需要不被馴服的氣魄

1. 相信自己的勇氣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小故事:很久之前,一群小青蛙約定要進行一場賽跑,而終點是一座非常高的塔頂。

當人們聽到這個消息時,都紛紛聚集到比賽現場,大家看著高高的塔頂,幾乎沒有幾個人真的相信小青蛙能夠到達終點。這時各種聲音充斥在比賽現場:

“這路對於它們來說真的太難走了。”

“塔太高了,他們肯定不可能到底塔頂的。”

小青蛙們聽到這些話後開始崩潰了,一個接一個地放棄了比賽。但是,有一隻小青蛙沒有受到任何困擾,仍然以輕快的步伐繼續前行,最終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唯一一個到達終點的小青蛙!

大家都好奇地問道:“你是怎麼堅持到最後的呢?”然後,大家這時才發現,這隻小青蛙,聽不見聲音。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易聽信他人的判斷而阻礙了自己前進的道路,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永遠保持積極的心態,永遠都要對自己說,這我可以做到。

李白在《將進酒·君不見》這樣寫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這也說明,每個人生來就是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的,父母是幫助孩子發現用武之地的人,作為父母要給孩子以信心和鼓勵,用自己的言行和教導,讓孩子有信心和勇氣去迎接學習和生活上的挑戰。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2.選擇與自己匹配的

試想,現在有兩種螺絲釘擺在我面前,一種10塊,質量一般,一種50塊,質量很好,可是我只買得起10塊的,那要怎麼辦?

如果我們買了10塊的螺絲釘,卻一邊用一邊抱怨,這是無知。相反,如果我們有足夠多的錢,買得起那個50塊的螺絲釘,這樣我們就有了批判那個廉價螺絲的權利了嗎?當然不是,而且沒有必要。

這是告訴我們,要接受自己的選擇。選擇也是一種堅持,一種持之以恆的態度,堅韌不拔的毅力。

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有這樣的心態和毅力,堅持最適合自己的,不要去在意別人“高品質的螺絲”,自己的螺絲價格不高,但是足夠用,就是好的,懷著這樣的心態和毅力,不論是焦慮的父母,還只是討厭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在最平凡的崗位,也能夠是最耀眼的存在,這就是匹配。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差不多”的孩子,不代父母教育失敗,而是需要父母正確的教育引導

1、正確看待孩子的成績,不要以偏概全

孩子的成長之路,似乎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學習與考試之間,然後徘徊在成績的好與壞夾縫之中。

需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孩子的成績是一種基礎的知識,知識的積累的能夠對將來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絕對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考不上985、211,也不代表孩子就沒有前途。

父母將孩子的成績看的太重,不但讓自己像“寸草心”媽媽那般的焦慮和不安,也會讓孩子像“激進的小鳥”一樣,努力上進,卻沒有提高,身陷無止境的魔咒中。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2、瞭解孩子的想法,樹立正確的育兒觀

建議各位爸爸媽媽,在教育和引導孩子的時候,首先應該正確的、合理的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家庭教育包括父母和孩子兩個方面,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結果的好壞就在於及彼此及時有效的溝通。

想要知道孩子內心的感受和想法,可以將自己父母的身份變成為朋友、閨蜜、哥們兒,與孩子談談自己今天在工作上遇到了什麼瓶頸,尋求一下還的幫助和建議,在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在學習上遇到了什麼問題,或者是需要什麼幫助等等,這樣的建立在溝通交流之上的教育引導,就是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是真正的一對一素質教育。

3、明確孩子的優勢,打破傳統的木桶效應

著名的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與桶壁上最高最長的木板毫無關係,而是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有多高。”這就是“木桶定律”。

孩子成長也被很多家長,禁錮在了,這個短板的效應裡,

幾乎所有的家長,對孩子實行的都是缺哪補哪,數學不行,就趕緊上奧數班,英語不好,就趕緊上外教私課,可是這樣的補短板的教育方式,並沒有收穫理想的效果,

每個孩子生來就是不同存在,在性格上或活潑、或靦腆、或鬥志昂揚、亦或是多愁善感,在能力上也會有著不同的差異,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對數字敏感,有的孩子就是對文字過目不忘。

所以,我們並不應該以學習成績作為統一標準來判定一個孩子,而是應該在明確孩子的特點和優勢,然後順勢彌補他的不足,以優勢帶動其他方面的進步和提高。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4、促進孩子的多元化發展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創新是推動一切事物發展的原始動力,而想要讓孩子擁有創新精神,必須尊重的多元化發展。

假如孩子不愛學習,無論怎樣努力都不能達到父母的理想,這時候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比如,孩子喜歡舞蹈,那就報個舞蹈班;孩子喜歡武術,就給孩子報個武術班。

而父母對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要多詢問孩子的想法,鼓勵他自己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孩子的多元化發展,從側面激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5、父母不要用自己的想法限定孩子的發展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依附於父母的,因此父母最好不要要求孩子什麼都聽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期望活下去,而是要和孩子多溝通,瞭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同時幫助孩子明確自己的愛好和有劣勢,正確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孩子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孩子不是你的理想型,是個“差不多”先生,就意味著教育失敗嗎?

總結:做為父母,我們不能用將孩子的優秀與否,禁錮在成績這一項條款中。“差不多”的孩子更有成長的空間,多給孩子一些發展的機會,孩子會更加優秀,願每一父母和每一個孩子,都能生活成與自己最適合的樣子!

更多母嬰育兒知識,歡迎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