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730分雙破紀錄:真正拉開孩子距離的不是智商,家長們看過來

01

這幾天,廣西南寧理科考生楊晨煜取得英語數學雙滿分、總分730分的破紀錄成績,刷爆全網,妥霸熱搜。

學霸養成背後,各種聲音撲面而來,網傳楊晨煜一家都是學霸,爸爸是清華碩士畢業,媽媽是上海交大博士畢業,爺爺是清華,奶奶是復旦,外婆是北大。

忍不住讓人感慨,這已不是聰明不聰明,是基因是天才啊!

抱著謙虛學習,就算培養不出如此學霸也沾點仙氣的心理,靜水細扒了所有能看到的,和楊晨煜有關的消息。

首先楊媽媽及時進行了闢謠,她和愛人都畢業於廣西的大學,自己也不是教授。


高考730分雙破紀錄:真正拉開孩子距離的不是智商,家長們看過來


平和、穩定的家庭,對孩子最好,跟父母的學業沒有關係。

聽完楊媽媽這番話,我陷入了思考。

毋庸置疑,一個優秀的孩子身後必定站著一個用心的家長,鮮花和掌聲背後一定掩藏著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艱辛與汗水。

能成為超級學霸,僅付出艱辛與汗水還不夠,這些孩子多數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並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


楊媽媽說,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時,幫助養成習慣,家長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丟一邊自己玩手機。

短短几句話,包含的學問大。

靜水做了兩年的培優教育,對楊媽媽這句話感悟很深刻,看似同樣的老師,同樣的環境,為何孩子與孩子的差距如此之大?

02

“別人家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超級棒,連琴棋書畫都樣樣拿得出手,我家的孩子僅僅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都能吼劈叉,哪裡還有精力再報特長班?”

“我上學時都笨得一塌糊塗,隨他去吧,我也不為難孩子,老師佈置的作業能過得去就行。”

“該花的錢我也給他花了,內心無愧,其餘的交給上帝吧。”

“我這個孩子很聰明,就是太粗心,寫字時不時多一點就是少一橫,失分失得很冤枉。”

……

以上是日常和家長溝通時,我經常聽到的聲音。

每每此時,我都很委婉地提出,孩子寫作業時,你不妨放下手機,坐在一米之外,悄悄捧起一本書,然後用心感受孩子的變化。

靜水的培優班上有一個孩子,悟性真的很好,邏輯思維能力也很強,尤其是奧數題,你講到一半時,他就“嗯”的一下說,明白了。

對於這種天分很好的孩子,如果不用心培養,真的是太可惜了。

但我發現,他為了快速寫完作業,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找各種理由,比如,老師讓背的他說讀一遍就夠了,老師讓寫的,他說忘到學校了,明天一早補……

我認真起來,告訴他要給他媽打電話,他就理直氣壯地說:“你打啊,反正我媽又不問我。“

當我拿起電話時,他一把奪過來,雙眼噴火:“遇見你這樣的老師,真是倒黴,我寫還不成嗎?我要的是自由,自由,你懂嗎?“

他說:“老師,你這麼辛苦能掙幾個錢?我媽一天能掙七萬!“

愕然之餘,我為這個孩子的家庭教育感到擔憂。

事後,我撥通了孩子媽媽的電話,媽媽的一番話更是讓我驚掉下巴。

“我都辛苦一整天了,回家刷個屏難道很過分嗎?”她問我。

“孩子是不是也辛苦一天了,你刷他是不是也想刷啊?”我反問。

這個事情過後,我思考了很長時間,決定關停培優班,因為父母不用心,老師再努力,也是杯水車薪。

03

教育本就是一場馬拉松,孩子與孩子的差異,看似是分數,實則是實力。

探索差異形成的背後,我一直認為家庭教育是孩子之間差異的根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級時,每次考試很少有低於九十分的,說起孩子,家長眉開眼笑,對其未來充滿無限期待。

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自豪感,讓人感覺她的孩子好像拿到了保險箱的鑰匙,似乎未來上985,211是勝券在握的事情。

其實,孩子與孩子真正開始拉開差距,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的。

隨著知識的加深,學如逆水行舟,有的孩子越往前行越困難,導致成績一落千丈,家長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找家教補差培優,效果也不甚理想。

那背後的根源是什麼?

靜水告訴你,那是孩子積累的老本吃完了,據我瞭解,基礎知識在幼兒園大班、學前班、一年級連續學了三遍,大同小異。

到了三年級,有的孩子甚至讀不懂題,尤其是應用題,比如:相向,相對,相背一字之差,天壤之別,不理解自然做不對。

還有的孩子,上到小學三年級,還不認識人民幣,不知道找零如何計算。

談到教育問題,楊媽媽坦言:“其實沒有什麼獨特的,他該做什麼做什麼。”她還強調,孩子不論是興趣還是技能,都要從小培養,而且要讓孩子自己參與其中。”

我們只看到了學霸的優秀,但忘記了培養的痛苦,家長連起碼的自律都做不到,你如何要求孩子呢?

不少家長,看到孩子的短板,會選擇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但他們無法理解,數學差為何要提高閱讀能力。

孩子與孩子的差距,前三年就在悄無聲息地拉開,只不過你沒覺察到罷了。

如果小學前三年,你用心陪伴,孩子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其餘的八九年,你就會省心很多。

培養習慣當然不是你跟孩子說一下就完事了,還需要時刻監督,慢慢讓其內化反芻,最後成為孩子自己的能力。

04

昨天是大越越的小學畢業典禮,看得我熱淚盈眶,她告訴我:“媽媽,這次數學失誤了,沒有滿分。”

“凡事盡最大的努力,留最小的遺憾,就是成功,你很努力,我為你驕傲。”

“還有,你得感恩上蒼,讓你遇上了一位優秀又有能量的班主任,所以,這幾年,你變得越來越好。”

她嗯嗯地點頭。

我不敢保證自己的孩子能成為超級學霸,但在培養孩子的道路上,我會用心學習如何做家長。

值得欣慰的是,大越越有一顆強烈的責任心與上進心。

當值日班長期間,她除了把自己的功課做好外,每次都能把班級的大小事記錄得井井有條。

在家裡,該寫的作業,該讀的書,她會主動完成,很多時候,我在做我自己的事情,她也在做她自己的事情。

回憶起習慣的養成,有件事讓我記憶深刻,就是矯正她寫作業的態度。

05

那時,她讀小學二年級,還沒養成自覺寫作業的好習慣,每次她寫作業,我就會在隔壁房間看書。

我在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她,一是我也在努力,二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

那天,她噙著眼淚,掂著書本,站在我的房間門口,不耐煩地連著大喊三聲:“媽媽!媽媽!媽媽!”

我問她:“有何事?”

“作業太多了!煩死了!”她回我。

我走近,翻了翻她的作業,對於七歲的孩子,的確不少。

我說,真不少,但老師這樣佈置肯定有道理,代表大部分孩子都能完成,你可以列個計劃,把作業分解一下,週末兩天的時間呢,不見得一下子做完。

她氣呼呼地回房間,繼續寫作業。

五分鐘不到,她又站到了我門前,同樣的大喊,甚至夾雜著一絲憤怒。

這一次,我終於明白她的意思了,她認為作業是給我寫的,所以才憤怒。

說實話,我也在極力剋制自己的情緒,但我突然想到一件事,我的閨蜜,也是大越越的乾媽,劉婷,本碩連讀後,在上海安家樂業。

“寶貝,你不是常常問我,我為何不能像乾媽一樣優秀,考上名牌大學,去大城市生活嗎?”我試探著問她。

“嗯,你學習沒我乾媽好唄。”

“對呀,媽媽的確沒有乾媽學習好,不是我比她笨,而是我做事沒養成好習慣,容易慌亂,底子打得不好,爆發力就沒她強。”

“就像你現在寫作業,是給自己寫的,不是給媽媽寫的,你堅持把作業寫好,會越來越厲害,甚至比你乾媽還厲害,說不定你還能去歐洲讀書呢。”

聽完我的解釋,她眼神裡的怒氣漸漸消失了,繼續回房間寫作業,直到完成。

這是我陪伴她成長過程中最大的一次過招,事後想想,這一次說不服她就會很麻煩。

06

班主任稱,楊晨煜的自學能力比較強,高一基本就把高中階段的數理化學完了。

這一點,我覺得很多孩子做不到,對待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態度,就是真正的瞭解孩子,並接納她的真實,在她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到最好,就足夠了。

我見過不少家長,只盯孩子的分數,考好了,送來春天般的溫暖,考不好,拋來冬日的長風,冷嗖嗖的。

對待孩子的態度,唯分數論,非A即B,好像沒有第三種選擇,真的很悲哀。

教育孩子如果家長盡力了,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凡事盡力,能掌控自己人生的普通人也很值得啊。

靜水的讀者,秋,是某重點中學的班主任,她曾分享過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

她說,那些考上名校的學霸,其他能力一點都不差,並不是傳說中的書呆子,大多全面發展。

這些孩子背後都有一個這樣的家庭:父母高度自律,積極向上,以身作則,親子關係良好,重視閱讀,注重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

另外,教育方式當然很重要,教育博士陳美玲的三個兒子都考上斯坦福,她告誡父母不要做的10件事中,我提取了最認可的幾件。

比如: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不要替孩子做選擇;不要打罵孩子;不要因為工作忽略孩子;孩子發問時,永遠不要讓她“等一等”。

是啊,教育最初的底色,的確來源於父母。聰明的家長,都懂得與孩子一起成長。

教育真的是一場馬拉松,陪伴才是最深刻的哲學,拼的不僅是爹媽的財力,更拼爹媽的軟實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