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不完美媽媽 讓·皮亞傑 管理 BaBa很忙 2019-09-05
"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是否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夜晚總是催促著孩子去睡覺,不管怎麼威逼利誘,孩子都無動於衷;耐心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完全不在狀態,甚至還有排斥心理。 感覺和孩子溝通就像是“對牛彈琴”。

"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是否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夜晚總是催促著孩子去睡覺,不管怎麼威逼利誘,孩子都無動於衷;耐心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完全不在狀態,甚至還有排斥心理。 感覺和孩子溝通就像是“對牛彈琴”。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那麼孩子具體有哪些表現呢?

1.愛和家長唱反調,所有事情都愛對著幹。讓孩子乖乖坐下寫作業,總是東磨蹭西磨蹭,就是不安靜坐著,說了只能在飯桌上吃飯,非要到處跑,最後得追著屁股後面去餵飯。

2.不管是耐心和孩子講道理,還是採用暴力揍孩子一頓,都總是講不聽,依舊我行我素。用文用武都無法約束孩子。

3.孩子脾氣越來越大,只要一點小事情沒有順著孩子的意,就開始哭鬧。隨著年齡增加,脾氣也是增大不少,不管怎麼好言好語相說,孩子都只會用無止境的哭鬧來應對。

你家孩子是不是就像上面講的那樣呢?

"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是否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夜晚總是催促著孩子去睡覺,不管怎麼威逼利誘,孩子都無動於衷;耐心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完全不在狀態,甚至還有排斥心理。 感覺和孩子溝通就像是“對牛彈琴”。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那麼孩子具體有哪些表現呢?

1.愛和家長唱反調,所有事情都愛對著幹。讓孩子乖乖坐下寫作業,總是東磨蹭西磨蹭,就是不安靜坐著,說了只能在飯桌上吃飯,非要到處跑,最後得追著屁股後面去餵飯。

2.不管是耐心和孩子講道理,還是採用暴力揍孩子一頓,都總是講不聽,依舊我行我素。用文用武都無法約束孩子。

3.孩子脾氣越來越大,只要一點小事情沒有順著孩子的意,就開始哭鬧。隨著年齡增加,脾氣也是增大不少,不管怎麼好言好語相說,孩子都只會用無止境的哭鬧來應對。

你家孩子是不是就像上面講的那樣呢?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為什麼和孩子無法溝通呢?

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孩子角度

1. 孩子擁有獨立意識

年紀小的孩子心裡都只在乎自己的,只能看到自己的需求,並不會關注到外界或是其他人的需求,所以小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的。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他的《娃娃日記》中寫道:兒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的。

在孩子心裡,非常渴望去了解陌生又新奇的一切。這個時候小孩子就會做出一系列的行動去認知更加陌生的東西。但是這些舉動在成年人的眼裡,就好像是在和自己唱反調,覺得孩子總是做著家長嚴令禁止的事情。

2.孩子理解能力有限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總是想著要給孩子講道理,都是一些長篇大論的教導,可是一歲左右的孩子只能聽懂簡單的一些指令。父母只需要對孩子做出一些簡單的指令,直接說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至於為何不能做的原因,不用講的很明白。

3.孩子認知能力有限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為何孩子認知不足。當孩子進行一些危險操作,比如用手觸及插板等等,我們會立即阻止說明危險。但是孩子的世界裡對於危險並沒有概念,他們不知道危險是什麼,孩子的危險意識並沒有建立起來,更不會知道這些危險舉動帶來的結果會是些什麼。

"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是否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夜晚總是催促著孩子去睡覺,不管怎麼威逼利誘,孩子都無動於衷;耐心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完全不在狀態,甚至還有排斥心理。 感覺和孩子溝通就像是“對牛彈琴”。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那麼孩子具體有哪些表現呢?

1.愛和家長唱反調,所有事情都愛對著幹。讓孩子乖乖坐下寫作業,總是東磨蹭西磨蹭,就是不安靜坐著,說了只能在飯桌上吃飯,非要到處跑,最後得追著屁股後面去餵飯。

2.不管是耐心和孩子講道理,還是採用暴力揍孩子一頓,都總是講不聽,依舊我行我素。用文用武都無法約束孩子。

3.孩子脾氣越來越大,只要一點小事情沒有順著孩子的意,就開始哭鬧。隨著年齡增加,脾氣也是增大不少,不管怎麼好言好語相說,孩子都只會用無止境的哭鬧來應對。

你家孩子是不是就像上面講的那樣呢?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為什麼和孩子無法溝通呢?

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孩子角度

1. 孩子擁有獨立意識

年紀小的孩子心裡都只在乎自己的,只能看到自己的需求,並不會關注到外界或是其他人的需求,所以小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的。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他的《娃娃日記》中寫道:兒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的。

在孩子心裡,非常渴望去了解陌生又新奇的一切。這個時候小孩子就會做出一系列的行動去認知更加陌生的東西。但是這些舉動在成年人的眼裡,就好像是在和自己唱反調,覺得孩子總是做著家長嚴令禁止的事情。

2.孩子理解能力有限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總是想著要給孩子講道理,都是一些長篇大論的教導,可是一歲左右的孩子只能聽懂簡單的一些指令。父母只需要對孩子做出一些簡單的指令,直接說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至於為何不能做的原因,不用講的很明白。

3.孩子認知能力有限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為何孩子認知不足。當孩子進行一些危險操作,比如用手觸及插板等等,我們會立即阻止說明危險。但是孩子的世界裡對於危險並沒有概念,他們不知道危險是什麼,孩子的危險意識並沒有建立起來,更不會知道這些危險舉動帶來的結果會是些什麼。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父母角度

1.父母不懂孩子各個時期的成長需求

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摸到的東西都很少,眼界小,他們唯一可以依賴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說的一切,孩子都選擇相信,就這樣,父母就感受到了教育的莫大成就感。

但是孩子進入校園以後,知識面也得到了拓展。孩子開始注重自己的成長需求,但是家長會覺得這些不過是小事,並不注重孩子的表達需求。那麼當家長想要與孩子交流,孩子自然而然也就不想聽了,這就是所謂的“對牛彈琴”了。

2.父母不尊重孩子

其實孩子與家長溝通不下去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家長並沒有做到真正的尊重孩子。家長覺得自己是孩子的長輩,比孩子懂得更多東西,所以總是強制要求孩子,用一些粗暴的方式去命令孩子,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心理感受。父母只知道批評教育,根本沒有想過要去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就這個樣子,孩子與家長的談話怎麼能友好的進行下去呢?

喬哈里視窗理論

喬哈里視窗(Johari Window)是一種關於溝通的技巧和理論,也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中國管理學實務中通常稱之為溝通視窗。這個理論最初是由喬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

視窗理論將人際溝通的信息比作一個窗子,它被分為4個區域:開放區、隱祕區、盲目區、未知區,人的有效溝通就是這四個區域的有機融合。

開放/自由區:你知我也知的訊息

盲點區:我知你不知的訊息

隱藏區:你知我不知的訊息

未知區:你不知我不知的訊息

"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是否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夜晚總是催促著孩子去睡覺,不管怎麼威逼利誘,孩子都無動於衷;耐心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完全不在狀態,甚至還有排斥心理。 感覺和孩子溝通就像是“對牛彈琴”。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那麼孩子具體有哪些表現呢?

1.愛和家長唱反調,所有事情都愛對著幹。讓孩子乖乖坐下寫作業,總是東磨蹭西磨蹭,就是不安靜坐著,說了只能在飯桌上吃飯,非要到處跑,最後得追著屁股後面去餵飯。

2.不管是耐心和孩子講道理,還是採用暴力揍孩子一頓,都總是講不聽,依舊我行我素。用文用武都無法約束孩子。

3.孩子脾氣越來越大,只要一點小事情沒有順著孩子的意,就開始哭鬧。隨著年齡增加,脾氣也是增大不少,不管怎麼好言好語相說,孩子都只會用無止境的哭鬧來應對。

你家孩子是不是就像上面講的那樣呢?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為什麼和孩子無法溝通呢?

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孩子角度

1. 孩子擁有獨立意識

年紀小的孩子心裡都只在乎自己的,只能看到自己的需求,並不會關注到外界或是其他人的需求,所以小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的。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他的《娃娃日記》中寫道:兒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的。

在孩子心裡,非常渴望去了解陌生又新奇的一切。這個時候小孩子就會做出一系列的行動去認知更加陌生的東西。但是這些舉動在成年人的眼裡,就好像是在和自己唱反調,覺得孩子總是做著家長嚴令禁止的事情。

2.孩子理解能力有限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總是想著要給孩子講道理,都是一些長篇大論的教導,可是一歲左右的孩子只能聽懂簡單的一些指令。父母只需要對孩子做出一些簡單的指令,直接說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至於為何不能做的原因,不用講的很明白。

3.孩子認知能力有限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為何孩子認知不足。當孩子進行一些危險操作,比如用手觸及插板等等,我們會立即阻止說明危險。但是孩子的世界裡對於危險並沒有概念,他們不知道危險是什麼,孩子的危險意識並沒有建立起來,更不會知道這些危險舉動帶來的結果會是些什麼。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父母角度

1.父母不懂孩子各個時期的成長需求

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摸到的東西都很少,眼界小,他們唯一可以依賴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說的一切,孩子都選擇相信,就這樣,父母就感受到了教育的莫大成就感。

但是孩子進入校園以後,知識面也得到了拓展。孩子開始注重自己的成長需求,但是家長會覺得這些不過是小事,並不注重孩子的表達需求。那麼當家長想要與孩子交流,孩子自然而然也就不想聽了,這就是所謂的“對牛彈琴”了。

2.父母不尊重孩子

其實孩子與家長溝通不下去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家長並沒有做到真正的尊重孩子。家長覺得自己是孩子的長輩,比孩子懂得更多東西,所以總是強制要求孩子,用一些粗暴的方式去命令孩子,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心理感受。父母只知道批評教育,根本沒有想過要去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就這個樣子,孩子與家長的談話怎麼能友好的進行下去呢?

喬哈里視窗理論

喬哈里視窗(Johari Window)是一種關於溝通的技巧和理論,也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中國管理學實務中通常稱之為溝通視窗。這個理論最初是由喬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

視窗理論將人際溝通的信息比作一個窗子,它被分為4個區域:開放區、隱祕區、盲目區、未知區,人的有效溝通就是這四個區域的有機融合。

開放/自由區:你知我也知的訊息

盲點區:我知你不知的訊息

隱藏區:你知我不知的訊息

未知區:你不知我不知的訊息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想辦法擴大自己和溝通對象的“公開區域”,則要縮小隱藏區和盲目區,也就是所謂的“打開天窗說亮話”。

1.通過反饋來縮小親子溝通中的隱藏區

同頻共振

心理學有一個詞是“同頻共振”。兩個人在同一個頻率上,你說的話她才能聽進去;當兩個人不在一個頻率上,你說的話她怎麼能聽得進去。

能產生“同頻共振”的溝通才是最有效的,那麼需要怎麼做才能“同頻共振”呢?

①主動反饋,及時溝通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渴望被別人尊重,有自己的表達慾望,守護著自己的自尊。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別忘了及時和孩子溝通,讓孩子肆意表達自己的意見,並指導孩子自己做選擇。畢竟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父母只是起到了一個指導幫助的作用,這樣才能達到“同頻共振”的溝通效果

②理解孩子

要學會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用心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將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去理解孩子的想法。這樣子才有利於孩子自己獨立思考,有效解決問題。

當孩子說話時,家長需要做的是用心傾聽,而不是隨便反駁批判,只有讓孩子自由表達,先聽完孩子的,孩子才會同樣的尊重父母,聽從父母的意見。

在溝通交流中要適當控制好情緒,更好的和孩子做到“同頻共振”。

"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是否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夜晚總是催促著孩子去睡覺,不管怎麼威逼利誘,孩子都無動於衷;耐心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完全不在狀態,甚至還有排斥心理。 感覺和孩子溝通就像是“對牛彈琴”。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那麼孩子具體有哪些表現呢?

1.愛和家長唱反調,所有事情都愛對著幹。讓孩子乖乖坐下寫作業,總是東磨蹭西磨蹭,就是不安靜坐著,說了只能在飯桌上吃飯,非要到處跑,最後得追著屁股後面去餵飯。

2.不管是耐心和孩子講道理,還是採用暴力揍孩子一頓,都總是講不聽,依舊我行我素。用文用武都無法約束孩子。

3.孩子脾氣越來越大,只要一點小事情沒有順著孩子的意,就開始哭鬧。隨著年齡增加,脾氣也是增大不少,不管怎麼好言好語相說,孩子都只會用無止境的哭鬧來應對。

你家孩子是不是就像上面講的那樣呢?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為什麼和孩子無法溝通呢?

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孩子角度

1. 孩子擁有獨立意識

年紀小的孩子心裡都只在乎自己的,只能看到自己的需求,並不會關注到外界或是其他人的需求,所以小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的。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他的《娃娃日記》中寫道:兒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的。

在孩子心裡,非常渴望去了解陌生又新奇的一切。這個時候小孩子就會做出一系列的行動去認知更加陌生的東西。但是這些舉動在成年人的眼裡,就好像是在和自己唱反調,覺得孩子總是做著家長嚴令禁止的事情。

2.孩子理解能力有限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總是想著要給孩子講道理,都是一些長篇大論的教導,可是一歲左右的孩子只能聽懂簡單的一些指令。父母只需要對孩子做出一些簡單的指令,直接說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至於為何不能做的原因,不用講的很明白。

3.孩子認知能力有限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為何孩子認知不足。當孩子進行一些危險操作,比如用手觸及插板等等,我們會立即阻止說明危險。但是孩子的世界裡對於危險並沒有概念,他們不知道危險是什麼,孩子的危險意識並沒有建立起來,更不會知道這些危險舉動帶來的結果會是些什麼。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父母角度

1.父母不懂孩子各個時期的成長需求

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摸到的東西都很少,眼界小,他們唯一可以依賴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說的一切,孩子都選擇相信,就這樣,父母就感受到了教育的莫大成就感。

但是孩子進入校園以後,知識面也得到了拓展。孩子開始注重自己的成長需求,但是家長會覺得這些不過是小事,並不注重孩子的表達需求。那麼當家長想要與孩子交流,孩子自然而然也就不想聽了,這就是所謂的“對牛彈琴”了。

2.父母不尊重孩子

其實孩子與家長溝通不下去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家長並沒有做到真正的尊重孩子。家長覺得自己是孩子的長輩,比孩子懂得更多東西,所以總是強制要求孩子,用一些粗暴的方式去命令孩子,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心理感受。父母只知道批評教育,根本沒有想過要去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就這個樣子,孩子與家長的談話怎麼能友好的進行下去呢?

喬哈里視窗理論

喬哈里視窗(Johari Window)是一種關於溝通的技巧和理論,也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中國管理學實務中通常稱之為溝通視窗。這個理論最初是由喬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

視窗理論將人際溝通的信息比作一個窗子,它被分為4個區域:開放區、隱祕區、盲目區、未知區,人的有效溝通就是這四個區域的有機融合。

開放/自由區:你知我也知的訊息

盲點區:我知你不知的訊息

隱藏區:你知我不知的訊息

未知區:你不知我不知的訊息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想辦法擴大自己和溝通對象的“公開區域”,則要縮小隱藏區和盲目區,也就是所謂的“打開天窗說亮話”。

1.通過反饋來縮小親子溝通中的隱藏區

同頻共振

心理學有一個詞是“同頻共振”。兩個人在同一個頻率上,你說的話她才能聽進去;當兩個人不在一個頻率上,你說的話她怎麼能聽得進去。

能產生“同頻共振”的溝通才是最有效的,那麼需要怎麼做才能“同頻共振”呢?

①主動反饋,及時溝通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渴望被別人尊重,有自己的表達慾望,守護著自己的自尊。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別忘了及時和孩子溝通,讓孩子肆意表達自己的意見,並指導孩子自己做選擇。畢竟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父母只是起到了一個指導幫助的作用,這樣才能達到“同頻共振”的溝通效果

②理解孩子

要學會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用心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將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去理解孩子的想法。這樣子才有利於孩子自己獨立思考,有效解決問題。

當孩子說話時,家長需要做的是用心傾聽,而不是隨便反駁批判,只有讓孩子自由表達,先聽完孩子的,孩子才會同樣的尊重父母,聽從父母的意見。

在溝通交流中要適當控制好情緒,更好的和孩子做到“同頻共振”。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2. 通過傾聽和引導來縮小親子溝通中的盲目區

有這樣一個理論叫做“積極傾聽”,積極聆聽是一種溝通技巧,目的是為了清楚向對方反映自己對於他的遭遇產生同感,於晤談期間可運用積極聆聽的方式,更可藉此一方面鼓勵對方表達得更清晰,一方面使對方明白的己的感受。

積極傾聽的作用:傾聽不僅是耳朵聽到相應的聲音的過程,而且是一種情感活動,需要通過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話語的迴應,向對方傳遞一種信息--我很想聽你說話,我尊重和關心你。

如何積極傾聽

① 耐心

傾聽需要足夠的耐心,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就算孩子表達並不完美,家長也需要耐心的等孩子講述完整。孩子發育尚未成熟,在語言表達方便更是青澀,家長應該付出足夠的耐心,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這樣才能算是積極傾聽,並且也達到了鍛鍊孩子語言表達的目的。

② 禮貌

對於孩子講述的事情和話題,家長需要表現出足夠的熱情,這是一種禮貌。就像是平時和同事和領導溝通一樣,需要認著對待和孩子的一切語言交流。這樣子孩子才會講的更加用心,將內心的真實想法完整表達出來,家長也可以聽得更加明白,促進相互之間的瞭解,培養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

③ 專注

孩子在講述時,家長需要專心聽,不能一邊看書或者玩手機,否則孩子會覺得家長是在敷衍,而喪失溝通興趣。孩子年紀小接觸到的事物也少,對於家長來說這些可能都是一些十分平常的小事,但是在孩子心裡一切都是充滿了新奇,迫切的想要與別人分享。家長也只有專注傾聽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④ 虛心

家長要暫時忘記自己的身份,不能有居高臨下的態度,不能覺得孩子的觀點都是不成熟的,要鼓勵孩子表達,對於孩子的想法要認真對待。只有當家長和孩子做朋友,站在同一個高度去溝通交流,虛心接受孩子的想法,傾聽才會變得更有意義。

"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是否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夜晚總是催促著孩子去睡覺,不管怎麼威逼利誘,孩子都無動於衷;耐心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完全不在狀態,甚至還有排斥心理。 感覺和孩子溝通就像是“對牛彈琴”。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那麼孩子具體有哪些表現呢?

1.愛和家長唱反調,所有事情都愛對著幹。讓孩子乖乖坐下寫作業,總是東磨蹭西磨蹭,就是不安靜坐著,說了只能在飯桌上吃飯,非要到處跑,最後得追著屁股後面去餵飯。

2.不管是耐心和孩子講道理,還是採用暴力揍孩子一頓,都總是講不聽,依舊我行我素。用文用武都無法約束孩子。

3.孩子脾氣越來越大,只要一點小事情沒有順著孩子的意,就開始哭鬧。隨著年齡增加,脾氣也是增大不少,不管怎麼好言好語相說,孩子都只會用無止境的哭鬧來應對。

你家孩子是不是就像上面講的那樣呢?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為什麼和孩子無法溝通呢?

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孩子角度

1. 孩子擁有獨立意識

年紀小的孩子心裡都只在乎自己的,只能看到自己的需求,並不會關注到外界或是其他人的需求,所以小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的。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他的《娃娃日記》中寫道:兒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的。

在孩子心裡,非常渴望去了解陌生又新奇的一切。這個時候小孩子就會做出一系列的行動去認知更加陌生的東西。但是這些舉動在成年人的眼裡,就好像是在和自己唱反調,覺得孩子總是做著家長嚴令禁止的事情。

2.孩子理解能力有限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總是想著要給孩子講道理,都是一些長篇大論的教導,可是一歲左右的孩子只能聽懂簡單的一些指令。父母只需要對孩子做出一些簡單的指令,直接說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至於為何不能做的原因,不用講的很明白。

3.孩子認知能力有限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為何孩子認知不足。當孩子進行一些危險操作,比如用手觸及插板等等,我們會立即阻止說明危險。但是孩子的世界裡對於危險並沒有概念,他們不知道危險是什麼,孩子的危險意識並沒有建立起來,更不會知道這些危險舉動帶來的結果會是些什麼。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父母角度

1.父母不懂孩子各個時期的成長需求

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摸到的東西都很少,眼界小,他們唯一可以依賴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說的一切,孩子都選擇相信,就這樣,父母就感受到了教育的莫大成就感。

但是孩子進入校園以後,知識面也得到了拓展。孩子開始注重自己的成長需求,但是家長會覺得這些不過是小事,並不注重孩子的表達需求。那麼當家長想要與孩子交流,孩子自然而然也就不想聽了,這就是所謂的“對牛彈琴”了。

2.父母不尊重孩子

其實孩子與家長溝通不下去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家長並沒有做到真正的尊重孩子。家長覺得自己是孩子的長輩,比孩子懂得更多東西,所以總是強制要求孩子,用一些粗暴的方式去命令孩子,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心理感受。父母只知道批評教育,根本沒有想過要去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就這個樣子,孩子與家長的談話怎麼能友好的進行下去呢?

喬哈里視窗理論

喬哈里視窗(Johari Window)是一種關於溝通的技巧和理論,也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中國管理學實務中通常稱之為溝通視窗。這個理論最初是由喬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

視窗理論將人際溝通的信息比作一個窗子,它被分為4個區域:開放區、隱祕區、盲目區、未知區,人的有效溝通就是這四個區域的有機融合。

開放/自由區:你知我也知的訊息

盲點區:我知你不知的訊息

隱藏區:你知我不知的訊息

未知區:你不知我不知的訊息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想辦法擴大自己和溝通對象的“公開區域”,則要縮小隱藏區和盲目區,也就是所謂的“打開天窗說亮話”。

1.通過反饋來縮小親子溝通中的隱藏區

同頻共振

心理學有一個詞是“同頻共振”。兩個人在同一個頻率上,你說的話她才能聽進去;當兩個人不在一個頻率上,你說的話她怎麼能聽得進去。

能產生“同頻共振”的溝通才是最有效的,那麼需要怎麼做才能“同頻共振”呢?

①主動反饋,及時溝通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渴望被別人尊重,有自己的表達慾望,守護著自己的自尊。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別忘了及時和孩子溝通,讓孩子肆意表達自己的意見,並指導孩子自己做選擇。畢竟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父母只是起到了一個指導幫助的作用,這樣才能達到“同頻共振”的溝通效果

②理解孩子

要學會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用心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將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去理解孩子的想法。這樣子才有利於孩子自己獨立思考,有效解決問題。

當孩子說話時,家長需要做的是用心傾聽,而不是隨便反駁批判,只有讓孩子自由表達,先聽完孩子的,孩子才會同樣的尊重父母,聽從父母的意見。

在溝通交流中要適當控制好情緒,更好的和孩子做到“同頻共振”。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2. 通過傾聽和引導來縮小親子溝通中的盲目區

有這樣一個理論叫做“積極傾聽”,積極聆聽是一種溝通技巧,目的是為了清楚向對方反映自己對於他的遭遇產生同感,於晤談期間可運用積極聆聽的方式,更可藉此一方面鼓勵對方表達得更清晰,一方面使對方明白的己的感受。

積極傾聽的作用:傾聽不僅是耳朵聽到相應的聲音的過程,而且是一種情感活動,需要通過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話語的迴應,向對方傳遞一種信息--我很想聽你說話,我尊重和關心你。

如何積極傾聽

① 耐心

傾聽需要足夠的耐心,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就算孩子表達並不完美,家長也需要耐心的等孩子講述完整。孩子發育尚未成熟,在語言表達方便更是青澀,家長應該付出足夠的耐心,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這樣才能算是積極傾聽,並且也達到了鍛鍊孩子語言表達的目的。

② 禮貌

對於孩子講述的事情和話題,家長需要表現出足夠的熱情,這是一種禮貌。就像是平時和同事和領導溝通一樣,需要認著對待和孩子的一切語言交流。這樣子孩子才會講的更加用心,將內心的真實想法完整表達出來,家長也可以聽得更加明白,促進相互之間的瞭解,培養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

③ 專注

孩子在講述時,家長需要專心聽,不能一邊看書或者玩手機,否則孩子會覺得家長是在敷衍,而喪失溝通興趣。孩子年紀小接觸到的事物也少,對於家長來說這些可能都是一些十分平常的小事,但是在孩子心裡一切都是充滿了新奇,迫切的想要與別人分享。家長也只有專注傾聽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④ 虛心

家長要暫時忘記自己的身份,不能有居高臨下的態度,不能覺得孩子的觀點都是不成熟的,要鼓勵孩子表達,對於孩子的想法要認真對待。只有當家長和孩子做朋友,站在同一個高度去溝通交流,虛心接受孩子的想法,傾聽才會變得更有意義。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注意語言溝通的方式—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指的就是“語言溝通”。不正確的語言溝通只會使對方感到不適,比如你上班因為一些無法避免的私人原因遲到了,領導完全不瞭解清楚,只是一頓批評責罵,你心裡肯定不舒服,這就說明好好說話的重要性。

1.區分觀察到的事實和評論

客觀陳述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事實,不能帶這主管色彩去加以評論,看到的事實與自己的評論並不能混為一談。因為人們對於批評會立馬上做出某些應激反應,並不能達到很好的溝通效果。完整講述出事實,讓對方得到最真實最客觀的信息,適當的收斂自己的評論,做到高質量的溝通。

2.體會和表達感受

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使溝通更為順暢,並且我們需要明白感受和想法的區別,感受是客觀的,但是想法確實主觀的,不能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給對方。你可以充分講出自己的感受,但是也不能讓別人對你感同身受,講出感受只是一種表達,並不需要額外附加你的想法。

3. 表達要求和希望

樊登老師在解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時,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我們不是生而就是聖人,在生氣時我們天然地就會埋怨、批評、指責、挖苦、嘲笑他人,但你會發現,如果這樣,你就會把自己的生活給搞砸了。但每個人如果都能夠記住這個公式“我觀察到……我感覺……是因為……我請求……”,自覺地在每個關鍵時刻都深吸一口氣,然後套用這個公式,真誠地傾聽、反饋,相信你會發現你的人生境界豁然開朗。

表達批評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往往會得到對方的申辯和反擊,若是直接說出自己的需求,反而會得到比較積極的迴應。以一種平和的語氣,得體的表達,說出你的要求,對方更容易接受。

"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是否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夜晚總是催促著孩子去睡覺,不管怎麼威逼利誘,孩子都無動於衷;耐心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完全不在狀態,甚至還有排斥心理。 感覺和孩子溝通就像是“對牛彈琴”。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那麼孩子具體有哪些表現呢?

1.愛和家長唱反調,所有事情都愛對著幹。讓孩子乖乖坐下寫作業,總是東磨蹭西磨蹭,就是不安靜坐著,說了只能在飯桌上吃飯,非要到處跑,最後得追著屁股後面去餵飯。

2.不管是耐心和孩子講道理,還是採用暴力揍孩子一頓,都總是講不聽,依舊我行我素。用文用武都無法約束孩子。

3.孩子脾氣越來越大,只要一點小事情沒有順著孩子的意,就開始哭鬧。隨著年齡增加,脾氣也是增大不少,不管怎麼好言好語相說,孩子都只會用無止境的哭鬧來應對。

你家孩子是不是就像上面講的那樣呢?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為什麼和孩子無法溝通呢?

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孩子角度

1. 孩子擁有獨立意識

年紀小的孩子心裡都只在乎自己的,只能看到自己的需求,並不會關注到外界或是其他人的需求,所以小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的。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他的《娃娃日記》中寫道:兒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的。

在孩子心裡,非常渴望去了解陌生又新奇的一切。這個時候小孩子就會做出一系列的行動去認知更加陌生的東西。但是這些舉動在成年人的眼裡,就好像是在和自己唱反調,覺得孩子總是做著家長嚴令禁止的事情。

2.孩子理解能力有限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總是想著要給孩子講道理,都是一些長篇大論的教導,可是一歲左右的孩子只能聽懂簡單的一些指令。父母只需要對孩子做出一些簡單的指令,直接說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至於為何不能做的原因,不用講的很明白。

3.孩子認知能力有限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為何孩子認知不足。當孩子進行一些危險操作,比如用手觸及插板等等,我們會立即阻止說明危險。但是孩子的世界裡對於危險並沒有概念,他們不知道危險是什麼,孩子的危險意識並沒有建立起來,更不會知道這些危險舉動帶來的結果會是些什麼。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父母角度

1.父母不懂孩子各個時期的成長需求

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摸到的東西都很少,眼界小,他們唯一可以依賴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說的一切,孩子都選擇相信,就這樣,父母就感受到了教育的莫大成就感。

但是孩子進入校園以後,知識面也得到了拓展。孩子開始注重自己的成長需求,但是家長會覺得這些不過是小事,並不注重孩子的表達需求。那麼當家長想要與孩子交流,孩子自然而然也就不想聽了,這就是所謂的“對牛彈琴”了。

2.父母不尊重孩子

其實孩子與家長溝通不下去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家長並沒有做到真正的尊重孩子。家長覺得自己是孩子的長輩,比孩子懂得更多東西,所以總是強制要求孩子,用一些粗暴的方式去命令孩子,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心理感受。父母只知道批評教育,根本沒有想過要去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就這個樣子,孩子與家長的談話怎麼能友好的進行下去呢?

喬哈里視窗理論

喬哈里視窗(Johari Window)是一種關於溝通的技巧和理論,也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中國管理學實務中通常稱之為溝通視窗。這個理論最初是由喬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

視窗理論將人際溝通的信息比作一個窗子,它被分為4個區域:開放區、隱祕區、盲目區、未知區,人的有效溝通就是這四個區域的有機融合。

開放/自由區:你知我也知的訊息

盲點區:我知你不知的訊息

隱藏區:你知我不知的訊息

未知區:你不知我不知的訊息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想辦法擴大自己和溝通對象的“公開區域”,則要縮小隱藏區和盲目區,也就是所謂的“打開天窗說亮話”。

1.通過反饋來縮小親子溝通中的隱藏區

同頻共振

心理學有一個詞是“同頻共振”。兩個人在同一個頻率上,你說的話她才能聽進去;當兩個人不在一個頻率上,你說的話她怎麼能聽得進去。

能產生“同頻共振”的溝通才是最有效的,那麼需要怎麼做才能“同頻共振”呢?

①主動反饋,及時溝通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渴望被別人尊重,有自己的表達慾望,守護著自己的自尊。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別忘了及時和孩子溝通,讓孩子肆意表達自己的意見,並指導孩子自己做選擇。畢竟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父母只是起到了一個指導幫助的作用,這樣才能達到“同頻共振”的溝通效果

②理解孩子

要學會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用心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將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去理解孩子的想法。這樣子才有利於孩子自己獨立思考,有效解決問題。

當孩子說話時,家長需要做的是用心傾聽,而不是隨便反駁批判,只有讓孩子自由表達,先聽完孩子的,孩子才會同樣的尊重父母,聽從父母的意見。

在溝通交流中要適當控制好情緒,更好的和孩子做到“同頻共振”。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2. 通過傾聽和引導來縮小親子溝通中的盲目區

有這樣一個理論叫做“積極傾聽”,積極聆聽是一種溝通技巧,目的是為了清楚向對方反映自己對於他的遭遇產生同感,於晤談期間可運用積極聆聽的方式,更可藉此一方面鼓勵對方表達得更清晰,一方面使對方明白的己的感受。

積極傾聽的作用:傾聽不僅是耳朵聽到相應的聲音的過程,而且是一種情感活動,需要通過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話語的迴應,向對方傳遞一種信息--我很想聽你說話,我尊重和關心你。

如何積極傾聽

① 耐心

傾聽需要足夠的耐心,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就算孩子表達並不完美,家長也需要耐心的等孩子講述完整。孩子發育尚未成熟,在語言表達方便更是青澀,家長應該付出足夠的耐心,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這樣才能算是積極傾聽,並且也達到了鍛鍊孩子語言表達的目的。

② 禮貌

對於孩子講述的事情和話題,家長需要表現出足夠的熱情,這是一種禮貌。就像是平時和同事和領導溝通一樣,需要認著對待和孩子的一切語言交流。這樣子孩子才會講的更加用心,將內心的真實想法完整表達出來,家長也可以聽得更加明白,促進相互之間的瞭解,培養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

③ 專注

孩子在講述時,家長需要專心聽,不能一邊看書或者玩手機,否則孩子會覺得家長是在敷衍,而喪失溝通興趣。孩子年紀小接觸到的事物也少,對於家長來說這些可能都是一些十分平常的小事,但是在孩子心裡一切都是充滿了新奇,迫切的想要與別人分享。家長也只有專注傾聽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④ 虛心

家長要暫時忘記自己的身份,不能有居高臨下的態度,不能覺得孩子的觀點都是不成熟的,要鼓勵孩子表達,對於孩子的想法要認真對待。只有當家長和孩子做朋友,站在同一個高度去溝通交流,虛心接受孩子的想法,傾聽才會變得更有意義。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注意語言溝通的方式—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指的就是“語言溝通”。不正確的語言溝通只會使對方感到不適,比如你上班因為一些無法避免的私人原因遲到了,領導完全不瞭解清楚,只是一頓批評責罵,你心裡肯定不舒服,這就說明好好說話的重要性。

1.區分觀察到的事實和評論

客觀陳述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事實,不能帶這主管色彩去加以評論,看到的事實與自己的評論並不能混為一談。因為人們對於批評會立馬上做出某些應激反應,並不能達到很好的溝通效果。完整講述出事實,讓對方得到最真實最客觀的信息,適當的收斂自己的評論,做到高質量的溝通。

2.體會和表達感受

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使溝通更為順暢,並且我們需要明白感受和想法的區別,感受是客觀的,但是想法確實主觀的,不能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給對方。你可以充分講出自己的感受,但是也不能讓別人對你感同身受,講出感受只是一種表達,並不需要額外附加你的想法。

3. 表達要求和希望

樊登老師在解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時,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我們不是生而就是聖人,在生氣時我們天然地就會埋怨、批評、指責、挖苦、嘲笑他人,但你會發現,如果這樣,你就會把自己的生活給搞砸了。但每個人如果都能夠記住這個公式“我觀察到……我感覺……是因為……我請求……”,自覺地在每個關鍵時刻都深吸一口氣,然後套用這個公式,真誠地傾聽、反饋,相信你會發現你的人生境界豁然開朗。

表達批評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往往會得到對方的申辯和反擊,若是直接說出自己的需求,反而會得到比較積極的迴應。以一種平和的語氣,得體的表達,說出你的要求,對方更容易接受。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運用非語言溝通比語言溝通更重要

美國傳播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個公式:信息的全部表達=7%語義+38%聲音+55%肢體語言。

往往“非語言溝通”,會更加真實的表達出我們的想法。

1.眼神

目光在人與人的情感交流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信任的建立往往也是靠眼神。若是當你逃避眼神交流,那說明你的內心是抗拒這場溝通,還會顯得你並不誠實。在交談著,眼神注視著對方,這也是一種禮貌。所以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也正是這個道理。

2.聲調

激動時聲音會顫抖,柔和的音調也會表達友善的態度,陰陽怪氣的語調就盡是嘲諷,鼻音冷哼是冷漠、憤怒的表現。不同的聲調將表達不同的情緒,最直接的情緒表達也是通過語調,所以溝通時需要非常注意說話時候的語調,這將決定了溝通交流的心情。

3.面部表情

表情最能表達一個人的情緒,微笑就是快樂,在溝通中簡單的一個微笑,會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友好和誠意,相互之間也更能建立信任感。若是你時刻板著臉或者一直皺著眉頭,對方會感覺你對於這場溝通並不開心,漸漸的對方就情緒不佳,十分影響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

4.身體動作

身體動作也可以傳達出你內心的真實想法,特別是坐姿,若是開放不對稱的坐姿,顯示出自信的人格,所處的社會地位相應的會更高些,相反社會地位低的人坐姿就會略顯拘謹。在溝通過程中,一直小動作不斷,也會側面反映出緊張或者是不耐煩地情緒,正襟危坐是不可取的,但是也不能過於隨意的姿勢。

"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是否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夜晚總是催促著孩子去睡覺,不管怎麼威逼利誘,孩子都無動於衷;耐心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完全不在狀態,甚至還有排斥心理。 感覺和孩子溝通就像是“對牛彈琴”。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那麼孩子具體有哪些表現呢?

1.愛和家長唱反調,所有事情都愛對著幹。讓孩子乖乖坐下寫作業,總是東磨蹭西磨蹭,就是不安靜坐著,說了只能在飯桌上吃飯,非要到處跑,最後得追著屁股後面去餵飯。

2.不管是耐心和孩子講道理,還是採用暴力揍孩子一頓,都總是講不聽,依舊我行我素。用文用武都無法約束孩子。

3.孩子脾氣越來越大,只要一點小事情沒有順著孩子的意,就開始哭鬧。隨著年齡增加,脾氣也是增大不少,不管怎麼好言好語相說,孩子都只會用無止境的哭鬧來應對。

你家孩子是不是就像上面講的那樣呢?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為什麼和孩子無法溝通呢?

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孩子角度

1. 孩子擁有獨立意識

年紀小的孩子心裡都只在乎自己的,只能看到自己的需求,並不會關注到外界或是其他人的需求,所以小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的。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他的《娃娃日記》中寫道:兒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的。

在孩子心裡,非常渴望去了解陌生又新奇的一切。這個時候小孩子就會做出一系列的行動去認知更加陌生的東西。但是這些舉動在成年人的眼裡,就好像是在和自己唱反調,覺得孩子總是做著家長嚴令禁止的事情。

2.孩子理解能力有限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總是想著要給孩子講道理,都是一些長篇大論的教導,可是一歲左右的孩子只能聽懂簡單的一些指令。父母只需要對孩子做出一些簡單的指令,直接說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至於為何不能做的原因,不用講的很明白。

3.孩子認知能力有限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為何孩子認知不足。當孩子進行一些危險操作,比如用手觸及插板等等,我們會立即阻止說明危險。但是孩子的世界裡對於危險並沒有概念,他們不知道危險是什麼,孩子的危險意識並沒有建立起來,更不會知道這些危險舉動帶來的結果會是些什麼。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父母角度

1.父母不懂孩子各個時期的成長需求

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摸到的東西都很少,眼界小,他們唯一可以依賴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說的一切,孩子都選擇相信,就這樣,父母就感受到了教育的莫大成就感。

但是孩子進入校園以後,知識面也得到了拓展。孩子開始注重自己的成長需求,但是家長會覺得這些不過是小事,並不注重孩子的表達需求。那麼當家長想要與孩子交流,孩子自然而然也就不想聽了,這就是所謂的“對牛彈琴”了。

2.父母不尊重孩子

其實孩子與家長溝通不下去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家長並沒有做到真正的尊重孩子。家長覺得自己是孩子的長輩,比孩子懂得更多東西,所以總是強制要求孩子,用一些粗暴的方式去命令孩子,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心理感受。父母只知道批評教育,根本沒有想過要去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就這個樣子,孩子與家長的談話怎麼能友好的進行下去呢?

喬哈里視窗理論

喬哈里視窗(Johari Window)是一種關於溝通的技巧和理論,也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中國管理學實務中通常稱之為溝通視窗。這個理論最初是由喬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

視窗理論將人際溝通的信息比作一個窗子,它被分為4個區域:開放區、隱祕區、盲目區、未知區,人的有效溝通就是這四個區域的有機融合。

開放/自由區:你知我也知的訊息

盲點區:我知你不知的訊息

隱藏區:你知我不知的訊息

未知區:你不知我不知的訊息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想辦法擴大自己和溝通對象的“公開區域”,則要縮小隱藏區和盲目區,也就是所謂的“打開天窗說亮話”。

1.通過反饋來縮小親子溝通中的隱藏區

同頻共振

心理學有一個詞是“同頻共振”。兩個人在同一個頻率上,你說的話她才能聽進去;當兩個人不在一個頻率上,你說的話她怎麼能聽得進去。

能產生“同頻共振”的溝通才是最有效的,那麼需要怎麼做才能“同頻共振”呢?

①主動反饋,及時溝通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渴望被別人尊重,有自己的表達慾望,守護著自己的自尊。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別忘了及時和孩子溝通,讓孩子肆意表達自己的意見,並指導孩子自己做選擇。畢竟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父母只是起到了一個指導幫助的作用,這樣才能達到“同頻共振”的溝通效果

②理解孩子

要學會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用心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將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去理解孩子的想法。這樣子才有利於孩子自己獨立思考,有效解決問題。

當孩子說話時,家長需要做的是用心傾聽,而不是隨便反駁批判,只有讓孩子自由表達,先聽完孩子的,孩子才會同樣的尊重父母,聽從父母的意見。

在溝通交流中要適當控制好情緒,更好的和孩子做到“同頻共振”。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2. 通過傾聽和引導來縮小親子溝通中的盲目區

有這樣一個理論叫做“積極傾聽”,積極聆聽是一種溝通技巧,目的是為了清楚向對方反映自己對於他的遭遇產生同感,於晤談期間可運用積極聆聽的方式,更可藉此一方面鼓勵對方表達得更清晰,一方面使對方明白的己的感受。

積極傾聽的作用:傾聽不僅是耳朵聽到相應的聲音的過程,而且是一種情感活動,需要通過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話語的迴應,向對方傳遞一種信息--我很想聽你說話,我尊重和關心你。

如何積極傾聽

① 耐心

傾聽需要足夠的耐心,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就算孩子表達並不完美,家長也需要耐心的等孩子講述完整。孩子發育尚未成熟,在語言表達方便更是青澀,家長應該付出足夠的耐心,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這樣才能算是積極傾聽,並且也達到了鍛鍊孩子語言表達的目的。

② 禮貌

對於孩子講述的事情和話題,家長需要表現出足夠的熱情,這是一種禮貌。就像是平時和同事和領導溝通一樣,需要認著對待和孩子的一切語言交流。這樣子孩子才會講的更加用心,將內心的真實想法完整表達出來,家長也可以聽得更加明白,促進相互之間的瞭解,培養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

③ 專注

孩子在講述時,家長需要專心聽,不能一邊看書或者玩手機,否則孩子會覺得家長是在敷衍,而喪失溝通興趣。孩子年紀小接觸到的事物也少,對於家長來說這些可能都是一些十分平常的小事,但是在孩子心裡一切都是充滿了新奇,迫切的想要與別人分享。家長也只有專注傾聽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④ 虛心

家長要暫時忘記自己的身份,不能有居高臨下的態度,不能覺得孩子的觀點都是不成熟的,要鼓勵孩子表達,對於孩子的想法要認真對待。只有當家長和孩子做朋友,站在同一個高度去溝通交流,虛心接受孩子的想法,傾聽才會變得更有意義。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注意語言溝通的方式—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指的就是“語言溝通”。不正確的語言溝通只會使對方感到不適,比如你上班因為一些無法避免的私人原因遲到了,領導完全不瞭解清楚,只是一頓批評責罵,你心裡肯定不舒服,這就說明好好說話的重要性。

1.區分觀察到的事實和評論

客觀陳述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事實,不能帶這主管色彩去加以評論,看到的事實與自己的評論並不能混為一談。因為人們對於批評會立馬上做出某些應激反應,並不能達到很好的溝通效果。完整講述出事實,讓對方得到最真實最客觀的信息,適當的收斂自己的評論,做到高質量的溝通。

2.體會和表達感受

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使溝通更為順暢,並且我們需要明白感受和想法的區別,感受是客觀的,但是想法確實主觀的,不能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給對方。你可以充分講出自己的感受,但是也不能讓別人對你感同身受,講出感受只是一種表達,並不需要額外附加你的想法。

3. 表達要求和希望

樊登老師在解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時,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我們不是生而就是聖人,在生氣時我們天然地就會埋怨、批評、指責、挖苦、嘲笑他人,但你會發現,如果這樣,你就會把自己的生活給搞砸了。但每個人如果都能夠記住這個公式“我觀察到……我感覺……是因為……我請求……”,自覺地在每個關鍵時刻都深吸一口氣,然後套用這個公式,真誠地傾聽、反饋,相信你會發現你的人生境界豁然開朗。

表達批評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往往會得到對方的申辯和反擊,若是直接說出自己的需求,反而會得到比較積極的迴應。以一種平和的語氣,得體的表達,說出你的要求,對方更容易接受。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運用非語言溝通比語言溝通更重要

美國傳播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個公式:信息的全部表達=7%語義+38%聲音+55%肢體語言。

往往“非語言溝通”,會更加真實的表達出我們的想法。

1.眼神

目光在人與人的情感交流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信任的建立往往也是靠眼神。若是當你逃避眼神交流,那說明你的內心是抗拒這場溝通,還會顯得你並不誠實。在交談著,眼神注視著對方,這也是一種禮貌。所以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也正是這個道理。

2.聲調

激動時聲音會顫抖,柔和的音調也會表達友善的態度,陰陽怪氣的語調就盡是嘲諷,鼻音冷哼是冷漠、憤怒的表現。不同的聲調將表達不同的情緒,最直接的情緒表達也是通過語調,所以溝通時需要非常注意說話時候的語調,這將決定了溝通交流的心情。

3.面部表情

表情最能表達一個人的情緒,微笑就是快樂,在溝通中簡單的一個微笑,會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友好和誠意,相互之間也更能建立信任感。若是你時刻板著臉或者一直皺著眉頭,對方會感覺你對於這場溝通並不開心,漸漸的對方就情緒不佳,十分影響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

4.身體動作

身體動作也可以傳達出你內心的真實想法,特別是坐姿,若是開放不對稱的坐姿,顯示出自信的人格,所處的社會地位相應的會更高些,相反社會地位低的人坐姿就會略顯拘謹。在溝通過程中,一直小動作不斷,也會側面反映出緊張或者是不耐煩地情緒,正襟危坐是不可取的,但是也不能過於隨意的姿勢。

吃透喬哈里窗、非暴力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孩子溝通不再是難題

人與人的溝通是社交中最為重要的一環,親子家庭教育裡,溝通更是起著關鍵的作用。一場完美的溝通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比千篇一律的大教育更聽得進去。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運用科學的方法去教育孩子,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