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人”養成之路:培養守規則的孩子

01

我們在前兩篇中談到育兒中的情緒問題:《幸福與快樂的真正源泉:好脾氣寶寶養成記》;《哼唱一首溫柔的共情小調:養育會關愛他人的孩子》。

情緒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是社會互動中非常重要的工具:通過識別他人的情緒信號來推斷其狀態和需求(如:爸爸看起來很生氣,他可能很不滿意我大喊大叫);用合適的情緒狀態向他人傳達自己的狀態、需求(情緒表達與調節);通過與他人情感共鳴,建立深厚的情誼(共情)。

所以,情緒是個指南針,尤其在我們與他人一對一的互動中。

“社會人”養成之路:培養守規則的孩子

但社會互動顯然還有其他模式:我們常在一定場景中進行多人互動。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喜好、需求、願望、要求,那怎麼協調這些不同而減少衝突呢?

所幸的是,人類非常聰明地發明了一個工具來解決這個問題——規則

“社會人”養成之路:培養守規則的孩子

想想我們生活日常中的規則:過馬路要看紅綠燈;圖書館的外借書要按時歸還;按先來後到排隊等候…

它們都是在協調一個場合下多人間的互動,使得這個過程更為平和有序——如果每個人都按自己的需求過馬路,這必定是條危險且低效的馬路;如果每個人都按自己的意願借閱圖書,想讀多久讀多久,恐怕大家都借不到自己想看的書;如果大家都一擁而上,靠爭搶來獲得資源,那場面一定充滿了衝突與傷害。所以,沒有規則,世界將無法和諧運轉!

規則實際上是告訴我們在具體社會情境下的適宜行為。我們正是通過學習這些規則而成為了“社會人”。

所以,為了讓我們的孩子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教會他們理解和遵守規則。

02

但作為“現代”的父母,我們只要聽人講“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便會心生反感:“規則教育”不就是“約束”、“限制”、“不自由”、“痛苦”嗎?都什麼年代了,我們還需要這種讓孩子不快樂、不自由的教育理念嗎?這難道不是壓制孩子的天性嗎?我們就不能學歐美的開明父母,讓孩子自由快樂地成長嗎?

“快樂教養”沒錯,但這裡的誤區在於拿“快樂、自由”與“規則”對立。學習規則並不意味著限制與約束孩子的自由,並不意味著壓制孩子寶貴的天性,也並不一定就剝奪了孩子快樂成長的機會。恰恰相反,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才是讓孩子通往幸福的康莊大道。為什麼呢?

因為規則教會了孩子:安全、好習慣和行為邊界。

“社會人”養成之路:培養守規則的孩子

首先,規則給予孩子安全,讓孩子們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

我們可能會告訴孩子:不要碰明火和冒熱氣的食物,因為它們會燙傷你;過馬路時別亂跑,飛速行駛的車輛可不長眼睛;不能用手指戳人臉,可能會弄傷對方的眼睛;不要說粗魯的髒話,那樣會傷害別人的感情。

這些安全規則都是告訴孩子保護自我和他人不受傷害(身體上、心理上)的基本原則。所以學會安全規則是一種自我保護。

第二,規則教會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天黑了,我們該回家吃飯了”,“十點我們就要睡覺了”,“睡覺前別忘了刷牙”,這些規則教會孩子在固定的時間裡做固定的事情,讓他們的生活形成固定的節奏,好的生活習慣練出好身體。

“讀繪本的時候別玩玩具”,“媽媽和你講話時,要注意聽,先不要自己說”,而這些規則就在為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準備,比如:專心、傾聽。

只有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的保駕護航,孩子的天性才能施展,才能更好地吸收和消化信息。

第三,規則教會孩子不同社會情境下的適宜行為。

如前所說,如果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事,我們得到的只能是衝突與傷害,所以人們才制定了各式規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如果我們放任孩子,讓他們完全按照自己的偏好、慾望、意願去行動,短期內他們可能是快樂的、滿足的。

而一旦他們進入社會環境(比如:上學、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會遇見有著不同偏好、慾望、意願的其他人,遇到與他們期望相悖的既有規定。這時,不會遵守規則的孩子體會到的,只有屢屢碰壁帶來的挫折感和接踵而至的人際排斥。

所以,沒有規則意識的孩子,在社會生活中將是不自由也不快樂的。

03

那麼我們在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中應該怎麼做呢?

可能有如下幾個方面需要我們格外注意:

1)傳達規則的指令要明確、具體。

為什麼要強調指令的明確、具體呢?因為規則的傳達要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

在兒童早期,抽象思維還沒能發展完全,他們尚不能理解一些抽象概念,比如:友愛,分享,公平。

所以,與其告訴孩子一些讓他們一頭霧水的抽象規則:“小朋友之間要友愛”、“你要懂得和大家分享呀”、“你這樣做對其他人很不公平”,不如告訴他們具體的行為規則:“你不可以像剛才那樣搶玩具,如果你想玩他的玩具,可以問他“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嗎?”、“快來吃葡萄,不過在你吃之前,可以先分給我們每人一些嗎?”、“每個人都想玩這個鞦韆,所以不如排好隊,每人玩5分鐘就換下一個人吧!”。

在這裡,規則不僅僅是父母給出的具體行為指令,也給孩子們提供了化解當前問題(矛盾)的可能方法。

2)傳達規則要具有一致性。

這裡的一致性有兩方面,一是人之間的一致性,一是情境間的一致性。

一方面,不同的家庭成員之間在規則傳達上要保持一致,比如:同樣是針對孩子的打人行為,媽媽說:“打人就是不對的!”,爸爸說:“他搶你東西,你打回去是允許的!” 這就造成了規則的不一致。孩子會困惑:他倆說的不一樣,聽誰的呢?家庭成員之間要事先溝通達成一致意見。

另一方面,對於在不同情境下出現的相同行為,處理應一致。還是舉孩子打人的例子。如果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對孩子動手打外人嚴厲訓斥,而打家裡人就相對縱容;或者動手打人造成傷害就嚴厲懲罰,而未造成傷害就置若罔聞,這種對相同行為的不同處理同樣會使孩子困惑不解。

“社會人”養成之路:培養守規則的孩子

3)規則的執行要留有餘地。

我們常常會給孩子制定非常嚴格的規則,比如:“每天十點之前一定要上床睡覺。”但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每天都有特殊情況,而孩子似乎總有不同的理由拖延。其實,我們制定規定為了讓孩子習慣生活中規則的存在,習慣協調他們的行為來配合這些規則。

所以,他究竟是9點55分,還是10點05分上床睡覺可能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因而我們在規則的執行上完全可以靈活處理,比如:到了規定的10點鐘,手頭那本故事書還差幾頁沒有講完。我們可以快速講完故事書再睡覺。由於第二天不用上學早起,週六晚上可以比平時晚半個小時睡覺。

我們靈活執行規則的意義就在於,在堅持底線的基礎上,理解和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減少執行規則中的牴觸情緒(讓他們明白規則並不是爸媽要故意掃你的興而制定的!)

此外,對於年齡小的孩子,我們要明白,他們並不總是能夠記住規則,因此需要我們有耐心的時常提醒。

所以對於10點上床的規定,我們可以提前30分鐘、10分鐘分別提醒他們(“還有半個小時我們就要睡覺了,所以現在只能再講兩個故事”,“還有10分鐘就到10點咯,再玩5分鐘我們就開始收拾玩具吧。”)

4)規則需要即時的獎勵與懲罰。

即時獎勵正確行為和有效懲罰錯誤行為,這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育兒策略。但其實如何正確的執行獎懲卻有諸多講究。我們在之後的文章裡會專門展開來討論這個問題。

“社會人”養成之路:培養守規則的孩子

04

最後總結一下我們今天的內容:

1)和情緒一樣,規則是我們融入社會與人良性互動的工具。沒有規則的社會一定是低效與不和諧的。規則告訴我們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下的適宜行為。我們通過學會遵守規則而成長為“社會人”。

2)“快樂教養”並不意味著放任孩子,不教會孩子理解和遵守規則。正好相反,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才會讓孩子在社會生活中自由、快樂。

3)傳達規則時要指令明確、具體、一致,執行規則要留有餘地,適當而適時地使用獎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