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上大學,媽媽陪讀”:對孩子的愛正在一步步演變成傷害

不完美媽媽 大學 高考 讀書 軼工坊 2019-06-15

“女兒考取大學之後,我會繼續陪讀”,人們剛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以為只是個玩笑,但如果看到那位母親說話時的嚴肅表情,恐怕就不會那麼認為了。

這一幕發生在前兩天的一次家長聊天中,幾位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的家長談到孩子以後的大學生活,其中一位家長表態:女兒若能考取心儀的大學,自己會陪讀四年。她有自己所認為的“恰當”的理由:女兒從小就在身邊長大,十幾年沒有離開過家,一下子跑到那麼遠的地方上學,肯定會有諸多不適應,媽媽陪在身邊,最起碼能保證孩子的生活質量不會下降。她還認為,倘若自己陪讀,上大學的女兒就可以心無旁騖地學習。

“女兒上大學,媽媽陪讀”:對孩子的愛正在一步步演變成傷害

她的想法得到了一些家長的贊同,卻有更多的家長表示反對。不過這並沒有動搖那位母親的決心,她堅持著自己的想法,準備用實際行動來“關愛”孩子,會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

母親愛孩子,天經地義,沒有人會去反駁,只是,愛的方式一定要正常,不能過激,一旦失去分寸,愛就會變成傷害。“女兒上大學,媽媽陪讀”,這位母親正在把對孩子的愛變成對母女雙方的傷害。

如果孩子就讀高中,媽媽說要陪讀,相信大多數人都能理解。畢竟高中生是要面臨高考的群體,家長給予一些“特殊待遇”,是說得過去的。一來,家長陪讀,可以讓孩子更加專注於學習,避免被外界事物干擾;二來,家長陪讀,一定程度上能保障孩子的營養,因為很多高中的食堂飯菜質量達不到大學的標準。

“女兒上大學,媽媽陪讀”:對孩子的愛正在一步步演變成傷害

在優質高等資源極度稀缺的當下,父母陪高中生讀書是一種用心良苦,是他們在犧牲自己,為孩子的前途鋪路。幾天前,當高考最後一門英語科目結束時,合肥某考點一名考生走出考點學校大門,看到門口站立等候的母親,徑自走過去跪了下來,高聲說,““媽,謝謝您,這些年您辛苦了”。可以肯定,這位母親在陪孩子讀書的幾年時間裡,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而孩子心裡也是很清楚的。這一幕被現場等候孩子的家長們拍了下來,從視頻中看到,現場有不少家長都在偷偷抹眼淚。為了孩子能考取大學,為了孩子能考取好大學,家長們使上了全身力氣,他們面臨的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力一點也不比孩子小。

可是,孩子上了大學,家長就不應該再有陪讀的想法。大學生是未進入社會的成年人,他們用大學四年的時間,不僅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更是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思考創新能力。這個時候,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去闖一闖,在校園裡“闖蕩”,風險要小很多。如果孩子上了大學,家長還用雙臂將孩子緊緊地“保護”起來,等孩子大學畢業後,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小白”。

“女兒上大學,媽媽陪讀”:對孩子的愛正在一步步演變成傷害

沒有一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受苦,但苦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多幸福的、美好的東西,剛開始都是“苦”的。不經歷苦的過程,怎能體會人生百態,怎能理解生活的艱辛。苦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前半生不經歷,就要在後半生經歷。

再者,家長陪孩子讀大學的想法,有沒有跟孩子商量過?有沒有得到孩子的認可?如果孩子心理正常的話,她一定非常排斥父母陪著上大學,這會讓她很難融入大學集體生活。若孩子不同意,家長還一意孤行,孩子只能做兩種選擇:第一,激烈對抗,甚至與母親決裂,以換得“自由身”;第二,聽媽媽的話,全面妥協,接受媽媽的照顧。

“女兒上大學,媽媽陪讀”:對孩子的愛正在一步步演變成傷害

第一種選擇一定會讓家庭關係處於非常緊張的狀態,家長覺得自己如此愛孩子,還得不到孩子愛的反饋,內心很傷悲;孩子則認為自己成了母親的“附庸品”,沒有一絲自己的空間,很壓抑,很痛苦。

第二種選擇是孩子面對現實做的妥協,而一旦妥協下去,就意味著喪失培育自理能力、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機。等到父母沒辦法再提供“保姆式”服務的時候,孩子就會出現生活困難。好好的一個大學生,被“以愛為名”的母親一步步培育成巨嬰,非常悲哀。

愛是有限度、有原則的,家長不能永遠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總有飛走的那一天。適當的時候放手,讓孩子自行體驗生活,這才是家長負責任的表現,否則會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