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得唯利是圖,家長考慮過獎勵過多?物質獎勵該適可而止'

"

現在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非常的揪心,說話聲音大了,怕嚇著孩子,說話聲音小了,怕孩子聽不進去。

總之,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考慮孩子的心理,所以在教育方式上也總是模稜兩可,為了讓孩子擁有一個和諧的家庭,讓孩子在快樂的環境中長大。

家長開始運用物質型獎勵來促進孩子積極努力,聽話,這種方式也成為了很多家長的殺手鐗,但是其背後帶來的一些隱患,家長往往都忽略了。

"

現在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非常的揪心,說話聲音大了,怕嚇著孩子,說話聲音小了,怕孩子聽不進去。

總之,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考慮孩子的心理,所以在教育方式上也總是模稜兩可,為了讓孩子擁有一個和諧的家庭,讓孩子在快樂的環境中長大。

家長開始運用物質型獎勵來促進孩子積極努力,聽話,這種方式也成為了很多家長的殺手鐗,但是其背後帶來的一些隱患,家長往往都忽略了。

孩子變得唯利是圖,家長考慮過獎勵過多?物質獎勵該適可而止

孩子在月考中班級前十,期中考班級倒數,究竟是何原因

養孩子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升級打怪獸的過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家長意想不到的各種狀況。

“媽媽,我好好吃飯,你能不能讓我看會兒電視。媽媽,如果我成績考了班級前十,能不能給我獎勵一個變形金剛。媽媽,我寫完作業,你就得給我玩會手機。”

不知從何時開始,孩子開始會討價還價,這種行為在潛意識中說明孩子獨立意識的能力越來越強,但是其背後帶來的潛在危害也是不容忽視的。

梅梅生活在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裡,有一個愛自己的爸爸,還有一個疼自己的媽媽,只要是梅梅想要的,都可以通過其他的條件來換取。

梅梅想到ipad,只要每週回家打掃衛生,做家務,疊被子就可以得到。梅梅妹想要看電視,只要在媽媽的監督下,把作業做完,也可以得到。

總之,只要是梅梅的想法,媽媽都會通過另外一個事件去將這種想法轉化,一物換一物。家庭在這種環境之下也非常的和諧,孩子聽話,懂事,父母有愛。

在孩子上六年級的時候,父母認為這是孩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對孩子予以重視。於是就給孩子設立了一個目標,在月考的時候,孩子如果考了班級前十,就給孩子買一個鋼琴。

這是孩子一直以來的願望。果不其然,通過孩子的努力,在月考中,孩子突破了班級前十,爸媽非常的開心,並允諾給孩子買了一架鋼琴給孩子,並誇獎孩子很優秀。

但是在期中考試中,孩子竟然一下變成倒數。這種差距實在是太大,究竟是何原因呢?

原來,孩子在父母的利益性誘惑之下,在考試的時候作弊了,考到了班級前十。孩子知道自身的能力,不管多努力都考不到這樣的分數,於是就和同學商量讓同學讓他抄一下。

在梅梅最薄弱的數學上,得到了一個高分,也讓梅梅順利的進入了前十。

但是在期中考試的時候,父母沒有通過物質性的獎勵給予孩子,孩子也就失去了動力,考試的時候心不在焉,最終一落千丈。

過多的物質獎勵只會讓孩子喪失內驅動力

很多家長為了刺激孩子的學習,或者讓孩子聽話,讓孩子寫作業,都會通過物質性的獎勵來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這種物質獎勵會讓孩子被物質充斥大腦,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一些利益,從而失去內在努力的動力。

就像一個人工作,如果只是為了錢,那麼工作的積極性到達一定的臨界點之後,就會消失,相反如果一個人工作是為了自己的理想,有內驅的動力,那麼工作積極性就會非常的高。

"

現在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非常的揪心,說話聲音大了,怕嚇著孩子,說話聲音小了,怕孩子聽不進去。

總之,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考慮孩子的心理,所以在教育方式上也總是模稜兩可,為了讓孩子擁有一個和諧的家庭,讓孩子在快樂的環境中長大。

家長開始運用物質型獎勵來促進孩子積極努力,聽話,這種方式也成為了很多家長的殺手鐗,但是其背後帶來的一些隱患,家長往往都忽略了。

孩子變得唯利是圖,家長考慮過獎勵過多?物質獎勵該適可而止

孩子在月考中班級前十,期中考班級倒數,究竟是何原因

養孩子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升級打怪獸的過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家長意想不到的各種狀況。

“媽媽,我好好吃飯,你能不能讓我看會兒電視。媽媽,如果我成績考了班級前十,能不能給我獎勵一個變形金剛。媽媽,我寫完作業,你就得給我玩會手機。”

不知從何時開始,孩子開始會討價還價,這種行為在潛意識中說明孩子獨立意識的能力越來越強,但是其背後帶來的潛在危害也是不容忽視的。

梅梅生活在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裡,有一個愛自己的爸爸,還有一個疼自己的媽媽,只要是梅梅想要的,都可以通過其他的條件來換取。

梅梅想到ipad,只要每週回家打掃衛生,做家務,疊被子就可以得到。梅梅妹想要看電視,只要在媽媽的監督下,把作業做完,也可以得到。

總之,只要是梅梅的想法,媽媽都會通過另外一個事件去將這種想法轉化,一物換一物。家庭在這種環境之下也非常的和諧,孩子聽話,懂事,父母有愛。

在孩子上六年級的時候,父母認為這是孩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對孩子予以重視。於是就給孩子設立了一個目標,在月考的時候,孩子如果考了班級前十,就給孩子買一個鋼琴。

這是孩子一直以來的願望。果不其然,通過孩子的努力,在月考中,孩子突破了班級前十,爸媽非常的開心,並允諾給孩子買了一架鋼琴給孩子,並誇獎孩子很優秀。

但是在期中考試中,孩子竟然一下變成倒數。這種差距實在是太大,究竟是何原因呢?

原來,孩子在父母的利益性誘惑之下,在考試的時候作弊了,考到了班級前十。孩子知道自身的能力,不管多努力都考不到這樣的分數,於是就和同學商量讓同學讓他抄一下。

在梅梅最薄弱的數學上,得到了一個高分,也讓梅梅順利的進入了前十。

但是在期中考試的時候,父母沒有通過物質性的獎勵給予孩子,孩子也就失去了動力,考試的時候心不在焉,最終一落千丈。

過多的物質獎勵只會讓孩子喪失內驅動力

很多家長為了刺激孩子的學習,或者讓孩子聽話,讓孩子寫作業,都會通過物質性的獎勵來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這種物質獎勵會讓孩子被物質充斥大腦,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一些利益,從而失去內在努力的動力。

就像一個人工作,如果只是為了錢,那麼工作的積極性到達一定的臨界點之後,就會消失,相反如果一個人工作是為了自己的理想,有內驅的動力,那麼工作積極性就會非常的高。

孩子變得唯利是圖,家長考慮過獎勵過多?物質獎勵該適可而止

濫用物質獎勵給孩子造成的三點負面影響,家長真的瞭解嗎?

“你今天放學乖乖在家寫作業,寫完作業,爸爸媽媽帶你去超市買東西,想吃什麼買什麼,你週末好好在家,不許出去玩,等爸爸媽媽回來給你買變形金剛。”

家長是一時輕鬆了,但是這種濫用物質獎勵給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家長真的考慮過嗎?

1、獎勵成為了孩子努力的目標

孩子每天去上學,努力學習,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幫助爸爸媽媽打掃衛生,這都應該是孩子本能的一些反應。

如果家長過多的給孩子進行獎勵,會讓孩子誤以為努力上學,做作業,幫助家長做家務都是為了家長。而獎勵才是孩子最根本的目標,明顯本末倒置。

2、孩子會變得更加的物質

家長髮現孩子越來越唯利是圖,家長希望孩子幫忙做一些事,孩子總是會提各種各樣的條件,變得更加的物質。

其實不是孩子變得更加的物質,而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一直在用物質在誘導著孩子,讓孩子認為物質是彼此交換的條件。

3、家長失去管教孩子的主動權

在這樣一種教育模式之下,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已經沒有了管教權,只有利益,物質才是孩子的動力,有時候即使是明確的是非觀,在孩子的物質面前都會變得一文不值的。

"

現在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非常的揪心,說話聲音大了,怕嚇著孩子,說話聲音小了,怕孩子聽不進去。

總之,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考慮孩子的心理,所以在教育方式上也總是模稜兩可,為了讓孩子擁有一個和諧的家庭,讓孩子在快樂的環境中長大。

家長開始運用物質型獎勵來促進孩子積極努力,聽話,這種方式也成為了很多家長的殺手鐗,但是其背後帶來的一些隱患,家長往往都忽略了。

孩子變得唯利是圖,家長考慮過獎勵過多?物質獎勵該適可而止

孩子在月考中班級前十,期中考班級倒數,究竟是何原因

養孩子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升級打怪獸的過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家長意想不到的各種狀況。

“媽媽,我好好吃飯,你能不能讓我看會兒電視。媽媽,如果我成績考了班級前十,能不能給我獎勵一個變形金剛。媽媽,我寫完作業,你就得給我玩會手機。”

不知從何時開始,孩子開始會討價還價,這種行為在潛意識中說明孩子獨立意識的能力越來越強,但是其背後帶來的潛在危害也是不容忽視的。

梅梅生活在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裡,有一個愛自己的爸爸,還有一個疼自己的媽媽,只要是梅梅想要的,都可以通過其他的條件來換取。

梅梅想到ipad,只要每週回家打掃衛生,做家務,疊被子就可以得到。梅梅妹想要看電視,只要在媽媽的監督下,把作業做完,也可以得到。

總之,只要是梅梅的想法,媽媽都會通過另外一個事件去將這種想法轉化,一物換一物。家庭在這種環境之下也非常的和諧,孩子聽話,懂事,父母有愛。

在孩子上六年級的時候,父母認為這是孩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對孩子予以重視。於是就給孩子設立了一個目標,在月考的時候,孩子如果考了班級前十,就給孩子買一個鋼琴。

這是孩子一直以來的願望。果不其然,通過孩子的努力,在月考中,孩子突破了班級前十,爸媽非常的開心,並允諾給孩子買了一架鋼琴給孩子,並誇獎孩子很優秀。

但是在期中考試中,孩子竟然一下變成倒數。這種差距實在是太大,究竟是何原因呢?

原來,孩子在父母的利益性誘惑之下,在考試的時候作弊了,考到了班級前十。孩子知道自身的能力,不管多努力都考不到這樣的分數,於是就和同學商量讓同學讓他抄一下。

在梅梅最薄弱的數學上,得到了一個高分,也讓梅梅順利的進入了前十。

但是在期中考試的時候,父母沒有通過物質性的獎勵給予孩子,孩子也就失去了動力,考試的時候心不在焉,最終一落千丈。

過多的物質獎勵只會讓孩子喪失內驅動力

很多家長為了刺激孩子的學習,或者讓孩子聽話,讓孩子寫作業,都會通過物質性的獎勵來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這種物質獎勵會讓孩子被物質充斥大腦,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一些利益,從而失去內在努力的動力。

就像一個人工作,如果只是為了錢,那麼工作的積極性到達一定的臨界點之後,就會消失,相反如果一個人工作是為了自己的理想,有內驅的動力,那麼工作積極性就會非常的高。

孩子變得唯利是圖,家長考慮過獎勵過多?物質獎勵該適可而止

濫用物質獎勵給孩子造成的三點負面影響,家長真的瞭解嗎?

“你今天放學乖乖在家寫作業,寫完作業,爸爸媽媽帶你去超市買東西,想吃什麼買什麼,你週末好好在家,不許出去玩,等爸爸媽媽回來給你買變形金剛。”

家長是一時輕鬆了,但是這種濫用物質獎勵給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家長真的考慮過嗎?

1、獎勵成為了孩子努力的目標

孩子每天去上學,努力學習,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幫助爸爸媽媽打掃衛生,這都應該是孩子本能的一些反應。

如果家長過多的給孩子進行獎勵,會讓孩子誤以為努力上學,做作業,幫助家長做家務都是為了家長。而獎勵才是孩子最根本的目標,明顯本末倒置。

2、孩子會變得更加的物質

家長髮現孩子越來越唯利是圖,家長希望孩子幫忙做一些事,孩子總是會提各種各樣的條件,變得更加的物質。

其實不是孩子變得更加的物質,而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一直在用物質在誘導著孩子,讓孩子認為物質是彼此交換的條件。

3、家長失去管教孩子的主動權

在這樣一種教育模式之下,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已經沒有了管教權,只有利益,物質才是孩子的動力,有時候即使是明確的是非觀,在孩子的物質面前都會變得一文不值的。

孩子變得唯利是圖,家長考慮過獎勵過多?物質獎勵該適可而止

家長實行物質獎勵時,這幾點需要注意

家長在給孩子進行物質獎勵時,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適合物質獎勵的,以下這三點是家長需要注意的。

1、物質獎勵只對機械性的體力活有效

根據相關實驗證明,物質性的獎勵只會對機械的體力活有用,比如讓孩子打掃家務,讓孩子疊被子,讓孩子把玩具收好,物質性的獎勵會促進孩子完成這些活動。

但是對於孩子腦力方面的促進效果不大。所以家長想要通過物質性的獎勵來提高孩子的成績,大多都是難以成功。

2、物質獎勵並非越多越好

家長在給予孩子物品獎勵的時候並不是越多,孩子越積極,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家長給予孩子越多的物質獎勵,會讓孩子唯利是圖,每做一件事情,孩子都想要去問父母尋求利益。

孩子將來進入社會之後,沒有利益,什麼事情都不會主動去奉獻,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內在隱患。

3、想要提高孩子,還是要從內部出發

家長如果想要提高孩子的成績,更應該通過內在動力去促進孩子。比如跟孩子講講如果不努力,將來會面臨什麼樣的困境,讓孩子對自己的未來進行憧憬和遐想。

這種方式對於激勵孩子而言會更有作用,也更能激發孩子內在的主觀能動性。

"

現在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非常的揪心,說話聲音大了,怕嚇著孩子,說話聲音小了,怕孩子聽不進去。

總之,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考慮孩子的心理,所以在教育方式上也總是模稜兩可,為了讓孩子擁有一個和諧的家庭,讓孩子在快樂的環境中長大。

家長開始運用物質型獎勵來促進孩子積極努力,聽話,這種方式也成為了很多家長的殺手鐗,但是其背後帶來的一些隱患,家長往往都忽略了。

孩子變得唯利是圖,家長考慮過獎勵過多?物質獎勵該適可而止

孩子在月考中班級前十,期中考班級倒數,究竟是何原因

養孩子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升級打怪獸的過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家長意想不到的各種狀況。

“媽媽,我好好吃飯,你能不能讓我看會兒電視。媽媽,如果我成績考了班級前十,能不能給我獎勵一個變形金剛。媽媽,我寫完作業,你就得給我玩會手機。”

不知從何時開始,孩子開始會討價還價,這種行為在潛意識中說明孩子獨立意識的能力越來越強,但是其背後帶來的潛在危害也是不容忽視的。

梅梅生活在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裡,有一個愛自己的爸爸,還有一個疼自己的媽媽,只要是梅梅想要的,都可以通過其他的條件來換取。

梅梅想到ipad,只要每週回家打掃衛生,做家務,疊被子就可以得到。梅梅妹想要看電視,只要在媽媽的監督下,把作業做完,也可以得到。

總之,只要是梅梅的想法,媽媽都會通過另外一個事件去將這種想法轉化,一物換一物。家庭在這種環境之下也非常的和諧,孩子聽話,懂事,父母有愛。

在孩子上六年級的時候,父母認為這是孩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對孩子予以重視。於是就給孩子設立了一個目標,在月考的時候,孩子如果考了班級前十,就給孩子買一個鋼琴。

這是孩子一直以來的願望。果不其然,通過孩子的努力,在月考中,孩子突破了班級前十,爸媽非常的開心,並允諾給孩子買了一架鋼琴給孩子,並誇獎孩子很優秀。

但是在期中考試中,孩子竟然一下變成倒數。這種差距實在是太大,究竟是何原因呢?

原來,孩子在父母的利益性誘惑之下,在考試的時候作弊了,考到了班級前十。孩子知道自身的能力,不管多努力都考不到這樣的分數,於是就和同學商量讓同學讓他抄一下。

在梅梅最薄弱的數學上,得到了一個高分,也讓梅梅順利的進入了前十。

但是在期中考試的時候,父母沒有通過物質性的獎勵給予孩子,孩子也就失去了動力,考試的時候心不在焉,最終一落千丈。

過多的物質獎勵只會讓孩子喪失內驅動力

很多家長為了刺激孩子的學習,或者讓孩子聽話,讓孩子寫作業,都會通過物質性的獎勵來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這種物質獎勵會讓孩子被物質充斥大腦,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一些利益,從而失去內在努力的動力。

就像一個人工作,如果只是為了錢,那麼工作的積極性到達一定的臨界點之後,就會消失,相反如果一個人工作是為了自己的理想,有內驅的動力,那麼工作積極性就會非常的高。

孩子變得唯利是圖,家長考慮過獎勵過多?物質獎勵該適可而止

濫用物質獎勵給孩子造成的三點負面影響,家長真的瞭解嗎?

“你今天放學乖乖在家寫作業,寫完作業,爸爸媽媽帶你去超市買東西,想吃什麼買什麼,你週末好好在家,不許出去玩,等爸爸媽媽回來給你買變形金剛。”

家長是一時輕鬆了,但是這種濫用物質獎勵給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家長真的考慮過嗎?

1、獎勵成為了孩子努力的目標

孩子每天去上學,努力學習,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幫助爸爸媽媽打掃衛生,這都應該是孩子本能的一些反應。

如果家長過多的給孩子進行獎勵,會讓孩子誤以為努力上學,做作業,幫助家長做家務都是為了家長。而獎勵才是孩子最根本的目標,明顯本末倒置。

2、孩子會變得更加的物質

家長髮現孩子越來越唯利是圖,家長希望孩子幫忙做一些事,孩子總是會提各種各樣的條件,變得更加的物質。

其實不是孩子變得更加的物質,而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一直在用物質在誘導著孩子,讓孩子認為物質是彼此交換的條件。

3、家長失去管教孩子的主動權

在這樣一種教育模式之下,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已經沒有了管教權,只有利益,物質才是孩子的動力,有時候即使是明確的是非觀,在孩子的物質面前都會變得一文不值的。

孩子變得唯利是圖,家長考慮過獎勵過多?物質獎勵該適可而止

家長實行物質獎勵時,這幾點需要注意

家長在給孩子進行物質獎勵時,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適合物質獎勵的,以下這三點是家長需要注意的。

1、物質獎勵只對機械性的體力活有效

根據相關實驗證明,物質性的獎勵只會對機械的體力活有用,比如讓孩子打掃家務,讓孩子疊被子,讓孩子把玩具收好,物質性的獎勵會促進孩子完成這些活動。

但是對於孩子腦力方面的促進效果不大。所以家長想要通過物質性的獎勵來提高孩子的成績,大多都是難以成功。

2、物質獎勵並非越多越好

家長在給予孩子物品獎勵的時候並不是越多,孩子越積極,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家長給予孩子越多的物質獎勵,會讓孩子唯利是圖,每做一件事情,孩子都想要去問父母尋求利益。

孩子將來進入社會之後,沒有利益,什麼事情都不會主動去奉獻,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內在隱患。

3、想要提高孩子,還是要從內部出發

家長如果想要提高孩子的成績,更應該通過內在動力去促進孩子。比如跟孩子講講如果不努力,將來會面臨什麼樣的困境,讓孩子對自己的未來進行憧憬和遐想。

這種方式對於激勵孩子而言會更有作用,也更能激發孩子內在的主觀能動性。

孩子變得唯利是圖,家長考慮過獎勵過多?物質獎勵該適可而止

家長想要促進孩子進步,可以這樣做

在學習上,如果家長想要促進孩子進步,其實可以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但是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時機。

1、為孩子設立中等難度的目標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設立一箇中等難度的目標,這個目標是應該處於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孩子其實通過一定的努力是可以達到的。

孩子在達到之後,也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更勇於接受挑戰,養成良好的品質。

2、適當的給孩子進行鼓勵

在孩子進行努力的過程中,即使結果失敗了,家長也需要對孩子的努力進行肯定,並鼓勵,讓孩子不畏失敗,並告訴孩子努力的人永遠是最優秀的。

3、多讓孩子看一些有意義的書籍

家長平時可以多建議孩子看一些有意義的書籍來提高孩子的思維,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可以讓孩子多讀一些勵志的故事。

讓孩子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著激情和熱血。要想培養孩子看書的習慣,作為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來完成這個任務,以身作則才是孩子最好的一個學習榜樣。

4、當孩子達到中等目標給予適當的獎勵

杜克和卡梅隆大學,曾經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情況,對於孩子使用物質獎勵是有一定的臨界點的,不論是過高還是過低,都會影響孩子的表現。

反而在一個恰當的時候,不僅有利於任務的完成,還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家長在給孩子進行物質獎勵是一定要審時度勢,選擇合適的臨界點。

物質獎勵是可以激發孩子去做某些事情,但是濫用物質獎勵無疑是給孩子造成一種唯利是圖的心態,

因此,家長一定要在給孩子實行物質獎勵是把握好度,更應該讓孩子知道所做的任何事情不是為了物質,而是為了某種內在的動力。

將孩子從物質的需求轉化為內在的需求,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讓孩子獲得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