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

這兩天,2019年各省高考考生們都開始填報志願。

每年高考放榜之後,對於高考狀元家庭出身的研究便會層出不窮。

2017年北京市文科狀元熊軒昂就曾直言不諱的說到:


“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我父母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 ”

一個孩子在高考的成功,不僅僅歸結於孩子的努力、老師的付出,其實更多的是父母和家庭的深遠影響!

俗話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放在家庭教育上再合適不過。

一個孩子,調皮搗蛋、打架生事甚至是走上歧路,別人不會說老師沒教好,大多人會說“龍生龍,鳳生鳳,這個孩子家教不行”。

更多程度上,與其說名校錄取是在挑孩子,不如說其實是在挑父母!

因為父母前半生的樣子裡,往往藏著孩子後半生的結局!

研究表明:孩子在18歲之前,家庭教育的影響比例超過60%,而學校的教育只佔30%,剩下的那不到10%,來自社會教育。

一個人的家庭對他的發展起著幾乎是決定性的作用,從最開始的受教育水平,到未來的發展方向。

教育,說到底還是拼家裡的爹媽!

不是拼爹媽社會地位有多高,而是爹媽的家庭教育有多好。

01

比如今年高考成績放榜之後,各地狀元陸續出爐。

之前有媒體採訪了全國68個高考狀元,你發現他們家庭的教育方式,都有相似之處。

從這兩天微博熱搜持續霸屏的國民才女武亦姝的故事中就可見一斑。

她接連不斷地被推上熱搜,5萬多的討論,5個億的關注量。

高考: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

武亦姝的高考成績是613分(上海高考滿分660分),全市77人超過613分數線,雖然不是狀元,但是足以上清華北大,最終她被清華大學理科試驗班新雅書院錄取。

2017年初,武亦姝登上《中國詩詞大會》舞臺,以2000首詩詞的儲備量橫掃百人團,三戰三捷。

一舉奪冠後,無數網友迅速被她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雅的談吐實力圈粉。

尤其是在爭奪攻擂資格的「飛花令」環節。

當期的飛花令主題字是「月」,她和博士姐姐以「月」字吟詩,在被主持人提醒所說詩句重複後,全場氛圍緊張到了臨界點。

她卻從容淡定,吟出《詩經·七月》裡的那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引得評委拍案叫絕。

有網友評價她:相貌不在才華之下,她卻雙雙奪勝於人間。

有才情,有氣度,「生女當如武亦姝」成了這一屆家長常說的一句話。

當時奪得冠軍之後,武亦姝一炮而紅,各路代言和娛樂公司紛紛上門,打著「天才少女」的名號想要簽約武亦姝。

然而她不驕不躁,淡薄名利,拒絕了所有媒體的邀約,一心繼續放在學業上。

武亦姝的媽媽也說:天才是不存在的。

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的家庭教育。

詩詞第一,文理學霸,學校是清華,不爭不搶氣質出眾,什麼樣的家庭環境能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女兒?這離不開爸爸媽媽從小對她的教育引導。

她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做科研的,母親是教師,從小他們陪著孩子一起讀書,學習,繪畫.....在這樣的長期薰陶下,她喜歡上了學習。

父母經常和女兒一起玩“詩詞接龍”遊戲,誰輸了就要做家務。並且還會讓她複述書中的情節,培養她的概括表達能力。

在書香文化中成長起來的武亦姝,詩詞從未落下,文筆也越來越好。

在武亦姝家裡,學習只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績不會太被看重,反而讓她有一個輕鬆的學習心態。

(武亦姝書法)

平時她也會去交朋友,去看電影,旅遊,玩遊戲,和有好感的男生聊天,去鄉下陪伴爺爺奶奶,使得她的生活豐富多彩,充滿愛與溫情。

宋慶齡曾說:孩子們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

孩子們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鍊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

父母如果以身作則,孩子自然會不斷向父母靠近,無需每天耳提面命。

就像武亦姝媽媽說的: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但教育語境下的拼爹,不是官二代、富二代的寄生和遺傳,而是比拼父母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處世方式。

02

有位學者曾組織過一場活動,他邀請了幾十位在教育孩子上受困的父母,請他們認真思考自己和其父母性格的優、缺點,並客觀地在紙條上一一列舉出來。

當人們冷靜地、認真地去思考這個問題時,他們發現,自己的脾氣和性格,與父母的驚人的相似。

回過頭再看看自己的孩子,面對的彷彿就是小時候的自己。

家長是過去的孩子,孩子是未來的家長。

正如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

他以語文140分,數學150分,英語150分,理綜290分,裸分730分獲得了總分第一。

還創下了廣西自恢復高考以來,理科總分最高分的歷史記錄。

記者電話採訪楊晨煜的媽媽,談到養育孩子的經驗:


孩子肯定要從小培養,所有的習慣必須要在他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全部幫他打好。監督孩子習慣養成的過程是很痛苦的,你得時時刻刻監督著他,留意著他。只有小時候定型,後面的路才好走。你自己也要自律,而不是像現在很多人,丟個孩子在那裡拿著手機就OK了。平和和穩定的家庭,對孩子才是最好的。


高考: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

也許你不願意承認,可事實上,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孩子無法擺脫父母的影響,他們的行為裡永遠映射父母影子。

有這樣則笑話如是。

說有個孩子在學校,總是因為一丁點矛盾就和同學打架,被叫了家長。

孩子他爸一到學校,二話不說掄起巴掌就開打,邊打還邊說:“你到底跟誰學的,遇到事兒就不能不動手嗎?”

笑罷,想起在做小學老師的同學有時候組織家長會結束,一起吃飯他說了這麼一句話:小孩在學校的樣子,基本就是當父母的樣子,我看到我班這些小孩就知道他們的家庭是啥樣。

家長蠻橫,孩子就會無賴;家長拖延,孩子就會懶散;家長貪婪,孩子就會不知足;家長暴戾,孩子就會冷漠;家長霸道,孩子就不會尊重他人。

幾句話,聽得我醍醐灌頂。

我們很多人總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何不反思一下自己能不能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先做什麼樣的父母,比言傳身教更有用的,是以身作則,這是教育裡最簡單實用的道理!

03

去年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曾說過一段話:

高考: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

“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

我是中產家庭的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現實也的確如此,有一位清華的老師曾經在入學第一課上做過一個調查問卷:你父母的職業是什麼?上過大學之前最遠去過那裡?

調查結果顯示:能夠上清華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家庭經濟優渥的人,父母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老師對學生們說:你們能上得了清華,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你們有優秀的父母。

東野圭吾在《時生》裡寫道,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我們都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都只能儘量打好它。

是的,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但卻可以選擇讓自己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人們常說,父母前半生的樣子裡,往往藏著孩子後半生的結局,現實也在一遍遍印證這個道理!

我想你一定聽過這麼一句話“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事實上這句話不應該是是給孩子說的,也不是謊言,只是用錯了對象。

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是孩子上學折騰孩子往死裡學,而是現在往死裡折騰自己,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這不是說你要多有錢,多有地位,而是你有多好學,有多少優秀的品質教給他。

不是說在你教訓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生活中的每時每刻,甚至父母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

從小父母就會告訴你:“好好學習,長大有出息,你上了大學......”但實質上對於孩子來說完全沒有概念,也不會考慮長大以後會怎樣。

他們在意的只是開心一點,從小就有人喜歡學習,有人不喜歡學習,作為父母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總不能草草歸結於這個孩子就是學不進,不愛學吧!

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是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這世上從沒有毫無理由的橫空出世,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是寂寞的,只有耐住寂寞堅定不移,才能在看到一線曙光。

養育孩子,從來不是容易事,這場漫長人生中,你唯一需要堅持和事情就是做好自己,以身作則。

蟻后生活∣一個有態度的公眾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