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
小藍衝向小紅道“快來啊,快來啊”。

當小紅握著拳頭紮好馬步之後,伺機“出拳”的時候,就嬉笑著喊著“打啊,打啊”。

兩幼兒挪動腳步,盤旋著伺機“攻擊”,尖叫著假裝性打了對方几下之後。

就放聲大笑著邊互相“扭打”,邊奔跑追逐起來。

上面這個情景,是很多小孩嬉戲打鬧的場面。

對於這種瘋來瘋去的無趣遊戲,大多數家長是反對的。

"
小藍衝向小紅道“快來啊,快來啊”。

當小紅握著拳頭紮好馬步之後,伺機“出拳”的時候,就嬉笑著喊著“打啊,打啊”。

兩幼兒挪動腳步,盤旋著伺機“攻擊”,尖叫著假裝性打了對方几下之後。

就放聲大笑著邊互相“扭打”,邊奔跑追逐起來。

上面這個情景,是很多小孩嬉戲打鬧的場面。

對於這種瘋來瘋去的無趣遊戲,大多數家長是反對的。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因為從傳統“禮儀”文化的視角來看,幼兒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是不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

比如很多家長認為幼兒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的激烈遊戲動作和興奮的尖叫聲、大笑是一種“手狂”、“吵吵鬧鬧”、“不禮貌”的行為。

但兒童沉浸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真實存在的快樂與幸福卻被忽略了。

研究表明,幼兒追逐打鬧遊戲屬於親社會行為,它是孩子成長中天性的釋放。

"
小藍衝向小紅道“快來啊,快來啊”。

當小紅握著拳頭紮好馬步之後,伺機“出拳”的時候,就嬉笑著喊著“打啊,打啊”。

兩幼兒挪動腳步,盤旋著伺機“攻擊”,尖叫著假裝性打了對方几下之後。

就放聲大笑著邊互相“扭打”,邊奔跑追逐起來。

上面這個情景,是很多小孩嬉戲打鬧的場面。

對於這種瘋來瘋去的無趣遊戲,大多數家長是反對的。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因為從傳統“禮儀”文化的視角來看,幼兒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是不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

比如很多家長認為幼兒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的激烈遊戲動作和興奮的尖叫聲、大笑是一種“手狂”、“吵吵鬧鬧”、“不禮貌”的行為。

但兒童沉浸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真實存在的快樂與幸福卻被忽略了。

研究表明,幼兒追逐打鬧遊戲屬於親社會行為,它是孩子成長中天性的釋放。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三大特性不可替代,讓孩子迴歸童真童趣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追逐打鬧遊戲是在做無意義的事情。

但它具有其他益智玩具或早教培訓所不具備的優勢。

因為它是在室外進行,同時發生在同齡人之間,所以它是最具性價比的“早教課程”。

同時,打鬧遊戲的三大特性讓孩子能重回童年的天真,擺脫電子屏幕、興趣班的枯燥和無趣。

1、原生態

“原生態”是指自然狀態下的未受人為影響和干擾的原始生態或生態原狀。

打鬧遊戲便是原生態遊戲的一種,其形式生動、活潑、接近於生活,深受兒童喜愛。

比如,“老鷹捉小雞”也是一種原生態的傳統遊戲,這種帶有規則性的追逐打鬧遊戲從古至今依然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2、內生性

打鬧遊戲還是一種內生性遊戲,此類遊戲行為源於兒童的本能。

因為兒童遊戲的生理快感主要來源於身體活動的需要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活躍。

換句話說,兒童天然愛笑、愛跳、愛跑、愛鬧,他們“動即快樂”。

由此可見,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按照生命的律動,把發之於情感的聲音組織為笑聲。

"
小藍衝向小紅道“快來啊,快來啊”。

當小紅握著拳頭紮好馬步之後,伺機“出拳”的時候,就嬉笑著喊著“打啊,打啊”。

兩幼兒挪動腳步,盤旋著伺機“攻擊”,尖叫著假裝性打了對方几下之後。

就放聲大笑著邊互相“扭打”,邊奔跑追逐起來。

上面這個情景,是很多小孩嬉戲打鬧的場面。

對於這種瘋來瘋去的無趣遊戲,大多數家長是反對的。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因為從傳統“禮儀”文化的視角來看,幼兒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是不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

比如很多家長認為幼兒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的激烈遊戲動作和興奮的尖叫聲、大笑是一種“手狂”、“吵吵鬧鬧”、“不禮貌”的行為。

但兒童沉浸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真實存在的快樂與幸福卻被忽略了。

研究表明,幼兒追逐打鬧遊戲屬於親社會行為,它是孩子成長中天性的釋放。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三大特性不可替代,讓孩子迴歸童真童趣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追逐打鬧遊戲是在做無意義的事情。

但它具有其他益智玩具或早教培訓所不具備的優勢。

因為它是在室外進行,同時發生在同齡人之間,所以它是最具性價比的“早教課程”。

同時,打鬧遊戲的三大特性讓孩子能重回童年的天真,擺脫電子屏幕、興趣班的枯燥和無趣。

1、原生態

“原生態”是指自然狀態下的未受人為影響和干擾的原始生態或生態原狀。

打鬧遊戲便是原生態遊戲的一種,其形式生動、活潑、接近於生活,深受兒童喜愛。

比如,“老鷹捉小雞”也是一種原生態的傳統遊戲,這種帶有規則性的追逐打鬧遊戲從古至今依然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2、內生性

打鬧遊戲還是一種內生性遊戲,此類遊戲行為源於兒童的本能。

因為兒童遊戲的生理快感主要來源於身體活動的需要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活躍。

換句話說,兒童天然愛笑、愛跳、愛跑、愛鬧,他們“動即快樂”。

由此可見,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按照生命的律動,把發之於情感的聲音組織為笑聲。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即使剛剛學會走路的嬰兒也會興高采烈地大笑著追逐七八歲的孩子嬉戲玩耍。

我們常常發現,兒童在沒有任何遊戲同伴和遊戲材料時也會興高采烈地獨自奔跑、跳躍,在陽光或者路燈下圍著自己的影子轉圈子。

3、自主性

追逐打鬧遊戲也是一種自主性遊戲,因為兒童的自主權在此類遊戲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追逐活動多是在同輩人之間展開,兒童在遊戲中相互模仿、學習和促進,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和自主性。

他們在遊戲中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遊戲的願望,可以自由選擇同伴。

正因為如此,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理解和體驗著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另一方面,兒童通過追逐打鬧遊戲從受束縛的現實生活中逃避了出來,在遊戲中產生了一種以“自主”的心理狀態。

"
小藍衝向小紅道“快來啊,快來啊”。

當小紅握著拳頭紮好馬步之後,伺機“出拳”的時候,就嬉笑著喊著“打啊,打啊”。

兩幼兒挪動腳步,盤旋著伺機“攻擊”,尖叫著假裝性打了對方几下之後。

就放聲大笑著邊互相“扭打”,邊奔跑追逐起來。

上面這個情景,是很多小孩嬉戲打鬧的場面。

對於這種瘋來瘋去的無趣遊戲,大多數家長是反對的。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因為從傳統“禮儀”文化的視角來看,幼兒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是不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

比如很多家長認為幼兒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的激烈遊戲動作和興奮的尖叫聲、大笑是一種“手狂”、“吵吵鬧鬧”、“不禮貌”的行為。

但兒童沉浸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真實存在的快樂與幸福卻被忽略了。

研究表明,幼兒追逐打鬧遊戲屬於親社會行為,它是孩子成長中天性的釋放。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三大特性不可替代,讓孩子迴歸童真童趣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追逐打鬧遊戲是在做無意義的事情。

但它具有其他益智玩具或早教培訓所不具備的優勢。

因為它是在室外進行,同時發生在同齡人之間,所以它是最具性價比的“早教課程”。

同時,打鬧遊戲的三大特性讓孩子能重回童年的天真,擺脫電子屏幕、興趣班的枯燥和無趣。

1、原生態

“原生態”是指自然狀態下的未受人為影響和干擾的原始生態或生態原狀。

打鬧遊戲便是原生態遊戲的一種,其形式生動、活潑、接近於生活,深受兒童喜愛。

比如,“老鷹捉小雞”也是一種原生態的傳統遊戲,這種帶有規則性的追逐打鬧遊戲從古至今依然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2、內生性

打鬧遊戲還是一種內生性遊戲,此類遊戲行為源於兒童的本能。

因為兒童遊戲的生理快感主要來源於身體活動的需要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活躍。

換句話說,兒童天然愛笑、愛跳、愛跑、愛鬧,他們“動即快樂”。

由此可見,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按照生命的律動,把發之於情感的聲音組織為笑聲。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即使剛剛學會走路的嬰兒也會興高采烈地大笑著追逐七八歲的孩子嬉戲玩耍。

我們常常發現,兒童在沒有任何遊戲同伴和遊戲材料時也會興高采烈地獨自奔跑、跳躍,在陽光或者路燈下圍著自己的影子轉圈子。

3、自主性

追逐打鬧遊戲也是一種自主性遊戲,因為兒童的自主權在此類遊戲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追逐活動多是在同輩人之間展開,兒童在遊戲中相互模仿、學習和促進,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和自主性。

他們在遊戲中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遊戲的願望,可以自由選擇同伴。

正因為如此,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理解和體驗著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另一方面,兒童通過追逐打鬧遊戲從受束縛的現實生活中逃避了出來,在遊戲中產生了一種以“自主”的心理狀態。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多種表達方式,促進兒童言語發展

遊戲行為的表達方式包括動作、語言和麵部表情三個維度。

追逐打鬧遊戲包含有豐富的表達元素,其動作主要有以下9個:

  1. 追逐:一個人開始追或正在追另一個人,強調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2. 奔跑:特指被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3. 抓:沒能成功地逮到遊戲同伴,強調抓的動作。
  4. 拳擊:此處拳擊是指一種以娛樂為目的的“非實義”的出拳動作。
  5. 碰撞:特指一個人撞擊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互相碰撞)的動作。
  6. 搖擺和擺動:特指一個人搖擺和擺動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互相搖擺和擺動)的動作。
  7. 打和跑:在沒有被遊戲夥伴發現的情況下走近或試圖走近他,並迅速地打對方一下然後跑開。
  8. 穿過跑:一個人跑著經過另一個離他近的人,強調被追逐者繞開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9. 限制:以某種方式把遊戲同伴限定在的一定的範圍內移動。
"
小藍衝向小紅道“快來啊,快來啊”。

當小紅握著拳頭紮好馬步之後,伺機“出拳”的時候,就嬉笑著喊著“打啊,打啊”。

兩幼兒挪動腳步,盤旋著伺機“攻擊”,尖叫著假裝性打了對方几下之後。

就放聲大笑著邊互相“扭打”,邊奔跑追逐起來。

上面這個情景,是很多小孩嬉戲打鬧的場面。

對於這種瘋來瘋去的無趣遊戲,大多數家長是反對的。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因為從傳統“禮儀”文化的視角來看,幼兒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是不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

比如很多家長認為幼兒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的激烈遊戲動作和興奮的尖叫聲、大笑是一種“手狂”、“吵吵鬧鬧”、“不禮貌”的行為。

但兒童沉浸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真實存在的快樂與幸福卻被忽略了。

研究表明,幼兒追逐打鬧遊戲屬於親社會行為,它是孩子成長中天性的釋放。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三大特性不可替代,讓孩子迴歸童真童趣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追逐打鬧遊戲是在做無意義的事情。

但它具有其他益智玩具或早教培訓所不具備的優勢。

因為它是在室外進行,同時發生在同齡人之間,所以它是最具性價比的“早教課程”。

同時,打鬧遊戲的三大特性讓孩子能重回童年的天真,擺脫電子屏幕、興趣班的枯燥和無趣。

1、原生態

“原生態”是指自然狀態下的未受人為影響和干擾的原始生態或生態原狀。

打鬧遊戲便是原生態遊戲的一種,其形式生動、活潑、接近於生活,深受兒童喜愛。

比如,“老鷹捉小雞”也是一種原生態的傳統遊戲,這種帶有規則性的追逐打鬧遊戲從古至今依然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2、內生性

打鬧遊戲還是一種內生性遊戲,此類遊戲行為源於兒童的本能。

因為兒童遊戲的生理快感主要來源於身體活動的需要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活躍。

換句話說,兒童天然愛笑、愛跳、愛跑、愛鬧,他們“動即快樂”。

由此可見,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按照生命的律動,把發之於情感的聲音組織為笑聲。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即使剛剛學會走路的嬰兒也會興高采烈地大笑著追逐七八歲的孩子嬉戲玩耍。

我們常常發現,兒童在沒有任何遊戲同伴和遊戲材料時也會興高采烈地獨自奔跑、跳躍,在陽光或者路燈下圍著自己的影子轉圈子。

3、自主性

追逐打鬧遊戲也是一種自主性遊戲,因為兒童的自主權在此類遊戲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追逐活動多是在同輩人之間展開,兒童在遊戲中相互模仿、學習和促進,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和自主性。

他們在遊戲中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遊戲的願望,可以自由選擇同伴。

正因為如此,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理解和體驗著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另一方面,兒童通過追逐打鬧遊戲從受束縛的現實生活中逃避了出來,在遊戲中產生了一種以“自主”的心理狀態。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多種表達方式,促進兒童言語發展

遊戲行為的表達方式包括動作、語言和麵部表情三個維度。

追逐打鬧遊戲包含有豐富的表達元素,其動作主要有以下9個:

  1. 追逐:一個人開始追或正在追另一個人,強調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2. 奔跑:特指被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3. 抓:沒能成功地逮到遊戲同伴,強調抓的動作。
  4. 拳擊:此處拳擊是指一種以娛樂為目的的“非實義”的出拳動作。
  5. 碰撞:特指一個人撞擊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互相碰撞)的動作。
  6. 搖擺和擺動:特指一個人搖擺和擺動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互相搖擺和擺動)的動作。
  7. 打和跑:在沒有被遊戲夥伴發現的情況下走近或試圖走近他,並迅速地打對方一下然後跑開。
  8. 穿過跑:一個人跑著經過另一個離他近的人,強調被追逐者繞開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9. 限制:以某種方式把遊戲同伴限定在的一定的範圍內移動。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同時,在追逐打鬧遊戲中還存在發起性語言、合作性語言、配合性語言及解釋性語言四種類型。

  1. 其中發起性語言是指追逐遊戲中用以邀請同伴參與遊戲或者共同維持遊戲的語言;
  2. 合作性語言是指幼兒為了維持遊戲所使用的自我示弱、威脅警告對方、相互鼓勵的語言;
  3. 配合性語言是指兒童為配合所發出的動作而使用的象聲詞;
  4. 解釋性語言是指兒童在遊戲中總用以解釋自己的角色和動作的語言。

多種語言模式的運用,讓追逐打鬧遊戲不僅是天性的釋放,同時對於孩子的言語發展十分重要。

"
小藍衝向小紅道“快來啊,快來啊”。

當小紅握著拳頭紮好馬步之後,伺機“出拳”的時候,就嬉笑著喊著“打啊,打啊”。

兩幼兒挪動腳步,盤旋著伺機“攻擊”,尖叫著假裝性打了對方几下之後。

就放聲大笑著邊互相“扭打”,邊奔跑追逐起來。

上面這個情景,是很多小孩嬉戲打鬧的場面。

對於這種瘋來瘋去的無趣遊戲,大多數家長是反對的。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因為從傳統“禮儀”文化的視角來看,幼兒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是不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

比如很多家長認為幼兒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的激烈遊戲動作和興奮的尖叫聲、大笑是一種“手狂”、“吵吵鬧鬧”、“不禮貌”的行為。

但兒童沉浸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真實存在的快樂與幸福卻被忽略了。

研究表明,幼兒追逐打鬧遊戲屬於親社會行為,它是孩子成長中天性的釋放。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三大特性不可替代,讓孩子迴歸童真童趣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追逐打鬧遊戲是在做無意義的事情。

但它具有其他益智玩具或早教培訓所不具備的優勢。

因為它是在室外進行,同時發生在同齡人之間,所以它是最具性價比的“早教課程”。

同時,打鬧遊戲的三大特性讓孩子能重回童年的天真,擺脫電子屏幕、興趣班的枯燥和無趣。

1、原生態

“原生態”是指自然狀態下的未受人為影響和干擾的原始生態或生態原狀。

打鬧遊戲便是原生態遊戲的一種,其形式生動、活潑、接近於生活,深受兒童喜愛。

比如,“老鷹捉小雞”也是一種原生態的傳統遊戲,這種帶有規則性的追逐打鬧遊戲從古至今依然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2、內生性

打鬧遊戲還是一種內生性遊戲,此類遊戲行為源於兒童的本能。

因為兒童遊戲的生理快感主要來源於身體活動的需要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活躍。

換句話說,兒童天然愛笑、愛跳、愛跑、愛鬧,他們“動即快樂”。

由此可見,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按照生命的律動,把發之於情感的聲音組織為笑聲。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即使剛剛學會走路的嬰兒也會興高采烈地大笑著追逐七八歲的孩子嬉戲玩耍。

我們常常發現,兒童在沒有任何遊戲同伴和遊戲材料時也會興高采烈地獨自奔跑、跳躍,在陽光或者路燈下圍著自己的影子轉圈子。

3、自主性

追逐打鬧遊戲也是一種自主性遊戲,因為兒童的自主權在此類遊戲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追逐活動多是在同輩人之間展開,兒童在遊戲中相互模仿、學習和促進,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和自主性。

他們在遊戲中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遊戲的願望,可以自由選擇同伴。

正因為如此,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理解和體驗著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另一方面,兒童通過追逐打鬧遊戲從受束縛的現實生活中逃避了出來,在遊戲中產生了一種以“自主”的心理狀態。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多種表達方式,促進兒童言語發展

遊戲行為的表達方式包括動作、語言和麵部表情三個維度。

追逐打鬧遊戲包含有豐富的表達元素,其動作主要有以下9個:

  1. 追逐:一個人開始追或正在追另一個人,強調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2. 奔跑:特指被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3. 抓:沒能成功地逮到遊戲同伴,強調抓的動作。
  4. 拳擊:此處拳擊是指一種以娛樂為目的的“非實義”的出拳動作。
  5. 碰撞:特指一個人撞擊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互相碰撞)的動作。
  6. 搖擺和擺動:特指一個人搖擺和擺動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互相搖擺和擺動)的動作。
  7. 打和跑:在沒有被遊戲夥伴發現的情況下走近或試圖走近他,並迅速地打對方一下然後跑開。
  8. 穿過跑:一個人跑著經過另一個離他近的人,強調被追逐者繞開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9. 限制:以某種方式把遊戲同伴限定在的一定的範圍內移動。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同時,在追逐打鬧遊戲中還存在發起性語言、合作性語言、配合性語言及解釋性語言四種類型。

  1. 其中發起性語言是指追逐遊戲中用以邀請同伴參與遊戲或者共同維持遊戲的語言;
  2. 合作性語言是指幼兒為了維持遊戲所使用的自我示弱、威脅警告對方、相互鼓勵的語言;
  3. 配合性語言是指兒童為配合所發出的動作而使用的象聲詞;
  4. 解釋性語言是指兒童在遊戲中總用以解釋自己的角色和動作的語言。

多種語言模式的運用,讓追逐打鬧遊戲不僅是天性的釋放,同時對於孩子的言語發展十分重要。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孩子容易“大打出手”?它與攻擊行為有明顯不同

很多家長認為追逐打鬧遊戲,孩子往往會玩過火,產生摩擦後特別是男生容易發生攻擊行為。

所以,大家都認為打鬧遊戲是熊孩子的“標配”。

但心理學研究表明,打鬧遊戲是具有社會交往性質的親社會行為,它與攻擊性行為有明顯的區別。

1、面部表情

追逐打鬧遊戲的參與者經常表現出微笑和做鬼臉的面部表情。

而攻擊性行為的參與者往往是皺眉頭或者哭泣。

2、行為結果

在追逐打鬧遊戲結束後,遊戲參與者的關係經常會更加親密,並且很少有人受傷。

而在攻擊性行為結束後,參與者往往互為敵視,並且很可能有人會受傷。

3、發生環境

追逐打鬧遊戲經常發生在遊戲場地。

而攻擊性行為因為往往涉及財產的分配而經常發生在遊戲材料呈現時參與者所處的場所。

"
小藍衝向小紅道“快來啊,快來啊”。

當小紅握著拳頭紮好馬步之後,伺機“出拳”的時候,就嬉笑著喊著“打啊,打啊”。

兩幼兒挪動腳步,盤旋著伺機“攻擊”,尖叫著假裝性打了對方几下之後。

就放聲大笑著邊互相“扭打”,邊奔跑追逐起來。

上面這個情景,是很多小孩嬉戲打鬧的場面。

對於這種瘋來瘋去的無趣遊戲,大多數家長是反對的。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因為從傳統“禮儀”文化的視角來看,幼兒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是不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

比如很多家長認為幼兒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的激烈遊戲動作和興奮的尖叫聲、大笑是一種“手狂”、“吵吵鬧鬧”、“不禮貌”的行為。

但兒童沉浸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真實存在的快樂與幸福卻被忽略了。

研究表明,幼兒追逐打鬧遊戲屬於親社會行為,它是孩子成長中天性的釋放。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三大特性不可替代,讓孩子迴歸童真童趣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追逐打鬧遊戲是在做無意義的事情。

但它具有其他益智玩具或早教培訓所不具備的優勢。

因為它是在室外進行,同時發生在同齡人之間,所以它是最具性價比的“早教課程”。

同時,打鬧遊戲的三大特性讓孩子能重回童年的天真,擺脫電子屏幕、興趣班的枯燥和無趣。

1、原生態

“原生態”是指自然狀態下的未受人為影響和干擾的原始生態或生態原狀。

打鬧遊戲便是原生態遊戲的一種,其形式生動、活潑、接近於生活,深受兒童喜愛。

比如,“老鷹捉小雞”也是一種原生態的傳統遊戲,這種帶有規則性的追逐打鬧遊戲從古至今依然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2、內生性

打鬧遊戲還是一種內生性遊戲,此類遊戲行為源於兒童的本能。

因為兒童遊戲的生理快感主要來源於身體活動的需要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活躍。

換句話說,兒童天然愛笑、愛跳、愛跑、愛鬧,他們“動即快樂”。

由此可見,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按照生命的律動,把發之於情感的聲音組織為笑聲。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即使剛剛學會走路的嬰兒也會興高采烈地大笑著追逐七八歲的孩子嬉戲玩耍。

我們常常發現,兒童在沒有任何遊戲同伴和遊戲材料時也會興高采烈地獨自奔跑、跳躍,在陽光或者路燈下圍著自己的影子轉圈子。

3、自主性

追逐打鬧遊戲也是一種自主性遊戲,因為兒童的自主權在此類遊戲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追逐活動多是在同輩人之間展開,兒童在遊戲中相互模仿、學習和促進,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和自主性。

他們在遊戲中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遊戲的願望,可以自由選擇同伴。

正因為如此,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理解和體驗著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另一方面,兒童通過追逐打鬧遊戲從受束縛的現實生活中逃避了出來,在遊戲中產生了一種以“自主”的心理狀態。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多種表達方式,促進兒童言語發展

遊戲行為的表達方式包括動作、語言和麵部表情三個維度。

追逐打鬧遊戲包含有豐富的表達元素,其動作主要有以下9個:

  1. 追逐:一個人開始追或正在追另一個人,強調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2. 奔跑:特指被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3. 抓:沒能成功地逮到遊戲同伴,強調抓的動作。
  4. 拳擊:此處拳擊是指一種以娛樂為目的的“非實義”的出拳動作。
  5. 碰撞:特指一個人撞擊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互相碰撞)的動作。
  6. 搖擺和擺動:特指一個人搖擺和擺動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互相搖擺和擺動)的動作。
  7. 打和跑:在沒有被遊戲夥伴發現的情況下走近或試圖走近他,並迅速地打對方一下然後跑開。
  8. 穿過跑:一個人跑著經過另一個離他近的人,強調被追逐者繞開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9. 限制:以某種方式把遊戲同伴限定在的一定的範圍內移動。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同時,在追逐打鬧遊戲中還存在發起性語言、合作性語言、配合性語言及解釋性語言四種類型。

  1. 其中發起性語言是指追逐遊戲中用以邀請同伴參與遊戲或者共同維持遊戲的語言;
  2. 合作性語言是指幼兒為了維持遊戲所使用的自我示弱、威脅警告對方、相互鼓勵的語言;
  3. 配合性語言是指兒童為配合所發出的動作而使用的象聲詞;
  4. 解釋性語言是指兒童在遊戲中總用以解釋自己的角色和動作的語言。

多種語言模式的運用,讓追逐打鬧遊戲不僅是天性的釋放,同時對於孩子的言語發展十分重要。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孩子容易“大打出手”?它與攻擊行為有明顯不同

很多家長認為追逐打鬧遊戲,孩子往往會玩過火,產生摩擦後特別是男生容易發生攻擊行為。

所以,大家都認為打鬧遊戲是熊孩子的“標配”。

但心理學研究表明,打鬧遊戲是具有社會交往性質的親社會行為,它與攻擊性行為有明顯的區別。

1、面部表情

追逐打鬧遊戲的參與者經常表現出微笑和做鬼臉的面部表情。

而攻擊性行為的參與者往往是皺眉頭或者哭泣。

2、行為結果

在追逐打鬧遊戲結束後,遊戲參與者的關係經常會更加親密,並且很少有人受傷。

而在攻擊性行為結束後,參與者往往互為敵視,並且很可能有人會受傷。

3、發生環境

追逐打鬧遊戲經常發生在遊戲場地。

而攻擊性行為因為往往涉及財產的分配而經常發生在遊戲材料呈現時參與者所處的場所。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4、圍觀者擁擠程度

兒童很少圍觀其他兒童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除非他們試圖參與追逐打鬧遊戲。

而一個真正的打架會吸引其他兒童圍觀。

5、劇烈程度

真正的攻擊性行為往往比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更加劇烈。

6、動作性質

追逐打鬧遊戲參與者的“打”是假裝的;而攻擊性行為會真打。

7、持續時間

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比攻擊性行為持續的時間更長。

8、結構特徵

追逐打鬧遊戲參與者在遊戲行為中的追逐者和被追逐者角色是可以互換的。

而攻擊性行為中的攻擊者和受害者角色是固定的。

"
小藍衝向小紅道“快來啊,快來啊”。

當小紅握著拳頭紮好馬步之後,伺機“出拳”的時候,就嬉笑著喊著“打啊,打啊”。

兩幼兒挪動腳步,盤旋著伺機“攻擊”,尖叫著假裝性打了對方几下之後。

就放聲大笑著邊互相“扭打”,邊奔跑追逐起來。

上面這個情景,是很多小孩嬉戲打鬧的場面。

對於這種瘋來瘋去的無趣遊戲,大多數家長是反對的。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因為從傳統“禮儀”文化的視角來看,幼兒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是不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

比如很多家長認為幼兒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的激烈遊戲動作和興奮的尖叫聲、大笑是一種“手狂”、“吵吵鬧鬧”、“不禮貌”的行為。

但兒童沉浸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真實存在的快樂與幸福卻被忽略了。

研究表明,幼兒追逐打鬧遊戲屬於親社會行為,它是孩子成長中天性的釋放。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三大特性不可替代,讓孩子迴歸童真童趣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追逐打鬧遊戲是在做無意義的事情。

但它具有其他益智玩具或早教培訓所不具備的優勢。

因為它是在室外進行,同時發生在同齡人之間,所以它是最具性價比的“早教課程”。

同時,打鬧遊戲的三大特性讓孩子能重回童年的天真,擺脫電子屏幕、興趣班的枯燥和無趣。

1、原生態

“原生態”是指自然狀態下的未受人為影響和干擾的原始生態或生態原狀。

打鬧遊戲便是原生態遊戲的一種,其形式生動、活潑、接近於生活,深受兒童喜愛。

比如,“老鷹捉小雞”也是一種原生態的傳統遊戲,這種帶有規則性的追逐打鬧遊戲從古至今依然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2、內生性

打鬧遊戲還是一種內生性遊戲,此類遊戲行為源於兒童的本能。

因為兒童遊戲的生理快感主要來源於身體活動的需要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活躍。

換句話說,兒童天然愛笑、愛跳、愛跑、愛鬧,他們“動即快樂”。

由此可見,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按照生命的律動,把發之於情感的聲音組織為笑聲。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即使剛剛學會走路的嬰兒也會興高采烈地大笑著追逐七八歲的孩子嬉戲玩耍。

我們常常發現,兒童在沒有任何遊戲同伴和遊戲材料時也會興高采烈地獨自奔跑、跳躍,在陽光或者路燈下圍著自己的影子轉圈子。

3、自主性

追逐打鬧遊戲也是一種自主性遊戲,因為兒童的自主權在此類遊戲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追逐活動多是在同輩人之間展開,兒童在遊戲中相互模仿、學習和促進,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和自主性。

他們在遊戲中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遊戲的願望,可以自由選擇同伴。

正因為如此,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理解和體驗著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另一方面,兒童通過追逐打鬧遊戲從受束縛的現實生活中逃避了出來,在遊戲中產生了一種以“自主”的心理狀態。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多種表達方式,促進兒童言語發展

遊戲行為的表達方式包括動作、語言和麵部表情三個維度。

追逐打鬧遊戲包含有豐富的表達元素,其動作主要有以下9個:

  1. 追逐:一個人開始追或正在追另一個人,強調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2. 奔跑:特指被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3. 抓:沒能成功地逮到遊戲同伴,強調抓的動作。
  4. 拳擊:此處拳擊是指一種以娛樂為目的的“非實義”的出拳動作。
  5. 碰撞:特指一個人撞擊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互相碰撞)的動作。
  6. 搖擺和擺動:特指一個人搖擺和擺動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互相搖擺和擺動)的動作。
  7. 打和跑:在沒有被遊戲夥伴發現的情況下走近或試圖走近他,並迅速地打對方一下然後跑開。
  8. 穿過跑:一個人跑著經過另一個離他近的人,強調被追逐者繞開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9. 限制:以某種方式把遊戲同伴限定在的一定的範圍內移動。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同時,在追逐打鬧遊戲中還存在發起性語言、合作性語言、配合性語言及解釋性語言四種類型。

  1. 其中發起性語言是指追逐遊戲中用以邀請同伴參與遊戲或者共同維持遊戲的語言;
  2. 合作性語言是指幼兒為了維持遊戲所使用的自我示弱、威脅警告對方、相互鼓勵的語言;
  3. 配合性語言是指兒童為配合所發出的動作而使用的象聲詞;
  4. 解釋性語言是指兒童在遊戲中總用以解釋自己的角色和動作的語言。

多種語言模式的運用,讓追逐打鬧遊戲不僅是天性的釋放,同時對於孩子的言語發展十分重要。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孩子容易“大打出手”?它與攻擊行為有明顯不同

很多家長認為追逐打鬧遊戲,孩子往往會玩過火,產生摩擦後特別是男生容易發生攻擊行為。

所以,大家都認為打鬧遊戲是熊孩子的“標配”。

但心理學研究表明,打鬧遊戲是具有社會交往性質的親社會行為,它與攻擊性行為有明顯的區別。

1、面部表情

追逐打鬧遊戲的參與者經常表現出微笑和做鬼臉的面部表情。

而攻擊性行為的參與者往往是皺眉頭或者哭泣。

2、行為結果

在追逐打鬧遊戲結束後,遊戲參與者的關係經常會更加親密,並且很少有人受傷。

而在攻擊性行為結束後,參與者往往互為敵視,並且很可能有人會受傷。

3、發生環境

追逐打鬧遊戲經常發生在遊戲場地。

而攻擊性行為因為往往涉及財產的分配而經常發生在遊戲材料呈現時參與者所處的場所。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4、圍觀者擁擠程度

兒童很少圍觀其他兒童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除非他們試圖參與追逐打鬧遊戲。

而一個真正的打架會吸引其他兒童圍觀。

5、劇烈程度

真正的攻擊性行為往往比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更加劇烈。

6、動作性質

追逐打鬧遊戲參與者的“打”是假裝的;而攻擊性行為會真打。

7、持續時間

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比攻擊性行為持續的時間更長。

8、結構特徵

追逐打鬧遊戲參與者在遊戲行為中的追逐者和被追逐者角色是可以互換的。

而攻擊性行為中的攻擊者和受害者角色是固定的。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小區是孩子間追逐的最好場所

兒童在哪裡開展追逐打鬧遊戲呢?

當前幼兒園和城市小區是除家庭以外與兒童的關係最為密切的生活環境,可以為兒童提供追逐打鬧遊戲的自然遊戲場地。

然而在幼兒園裡,教師普遍認為這一遊戲帶有攻擊性、打鬥性,並且擔心一旦遊戲失控,孩子們會在遊戲中受傷。

所以孩子們在幼兒園很少有機會去開展追逐打鬧遊戲,而小區就成了孩子追逐打鬧的主要場所。

"
小藍衝向小紅道“快來啊,快來啊”。

當小紅握著拳頭紮好馬步之後,伺機“出拳”的時候,就嬉笑著喊著“打啊,打啊”。

兩幼兒挪動腳步,盤旋著伺機“攻擊”,尖叫著假裝性打了對方几下之後。

就放聲大笑著邊互相“扭打”,邊奔跑追逐起來。

上面這個情景,是很多小孩嬉戲打鬧的場面。

對於這種瘋來瘋去的無趣遊戲,大多數家長是反對的。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因為從傳統“禮儀”文化的視角來看,幼兒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是不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

比如很多家長認為幼兒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的激烈遊戲動作和興奮的尖叫聲、大笑是一種“手狂”、“吵吵鬧鬧”、“不禮貌”的行為。

但兒童沉浸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真實存在的快樂與幸福卻被忽略了。

研究表明,幼兒追逐打鬧遊戲屬於親社會行為,它是孩子成長中天性的釋放。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三大特性不可替代,讓孩子迴歸童真童趣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追逐打鬧遊戲是在做無意義的事情。

但它具有其他益智玩具或早教培訓所不具備的優勢。

因為它是在室外進行,同時發生在同齡人之間,所以它是最具性價比的“早教課程”。

同時,打鬧遊戲的三大特性讓孩子能重回童年的天真,擺脫電子屏幕、興趣班的枯燥和無趣。

1、原生態

“原生態”是指自然狀態下的未受人為影響和干擾的原始生態或生態原狀。

打鬧遊戲便是原生態遊戲的一種,其形式生動、活潑、接近於生活,深受兒童喜愛。

比如,“老鷹捉小雞”也是一種原生態的傳統遊戲,這種帶有規則性的追逐打鬧遊戲從古至今依然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2、內生性

打鬧遊戲還是一種內生性遊戲,此類遊戲行為源於兒童的本能。

因為兒童遊戲的生理快感主要來源於身體活動的需要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活躍。

換句話說,兒童天然愛笑、愛跳、愛跑、愛鬧,他們“動即快樂”。

由此可見,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按照生命的律動,把發之於情感的聲音組織為笑聲。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即使剛剛學會走路的嬰兒也會興高采烈地大笑著追逐七八歲的孩子嬉戲玩耍。

我們常常發現,兒童在沒有任何遊戲同伴和遊戲材料時也會興高采烈地獨自奔跑、跳躍,在陽光或者路燈下圍著自己的影子轉圈子。

3、自主性

追逐打鬧遊戲也是一種自主性遊戲,因為兒童的自主權在此類遊戲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追逐活動多是在同輩人之間展開,兒童在遊戲中相互模仿、學習和促進,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和自主性。

他們在遊戲中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遊戲的願望,可以自由選擇同伴。

正因為如此,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理解和體驗著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另一方面,兒童通過追逐打鬧遊戲從受束縛的現實生活中逃避了出來,在遊戲中產生了一種以“自主”的心理狀態。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多種表達方式,促進兒童言語發展

遊戲行為的表達方式包括動作、語言和麵部表情三個維度。

追逐打鬧遊戲包含有豐富的表達元素,其動作主要有以下9個:

  1. 追逐:一個人開始追或正在追另一個人,強調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2. 奔跑:特指被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3. 抓:沒能成功地逮到遊戲同伴,強調抓的動作。
  4. 拳擊:此處拳擊是指一種以娛樂為目的的“非實義”的出拳動作。
  5. 碰撞:特指一個人撞擊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互相碰撞)的動作。
  6. 搖擺和擺動:特指一個人搖擺和擺動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互相搖擺和擺動)的動作。
  7. 打和跑:在沒有被遊戲夥伴發現的情況下走近或試圖走近他,並迅速地打對方一下然後跑開。
  8. 穿過跑:一個人跑著經過另一個離他近的人,強調被追逐者繞開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9. 限制:以某種方式把遊戲同伴限定在的一定的範圍內移動。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同時,在追逐打鬧遊戲中還存在發起性語言、合作性語言、配合性語言及解釋性語言四種類型。

  1. 其中發起性語言是指追逐遊戲中用以邀請同伴參與遊戲或者共同維持遊戲的語言;
  2. 合作性語言是指幼兒為了維持遊戲所使用的自我示弱、威脅警告對方、相互鼓勵的語言;
  3. 配合性語言是指兒童為配合所發出的動作而使用的象聲詞;
  4. 解釋性語言是指兒童在遊戲中總用以解釋自己的角色和動作的語言。

多種語言模式的運用,讓追逐打鬧遊戲不僅是天性的釋放,同時對於孩子的言語發展十分重要。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孩子容易“大打出手”?它與攻擊行為有明顯不同

很多家長認為追逐打鬧遊戲,孩子往往會玩過火,產生摩擦後特別是男生容易發生攻擊行為。

所以,大家都認為打鬧遊戲是熊孩子的“標配”。

但心理學研究表明,打鬧遊戲是具有社會交往性質的親社會行為,它與攻擊性行為有明顯的區別。

1、面部表情

追逐打鬧遊戲的參與者經常表現出微笑和做鬼臉的面部表情。

而攻擊性行為的參與者往往是皺眉頭或者哭泣。

2、行為結果

在追逐打鬧遊戲結束後,遊戲參與者的關係經常會更加親密,並且很少有人受傷。

而在攻擊性行為結束後,參與者往往互為敵視,並且很可能有人會受傷。

3、發生環境

追逐打鬧遊戲經常發生在遊戲場地。

而攻擊性行為因為往往涉及財產的分配而經常發生在遊戲材料呈現時參與者所處的場所。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4、圍觀者擁擠程度

兒童很少圍觀其他兒童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除非他們試圖參與追逐打鬧遊戲。

而一個真正的打架會吸引其他兒童圍觀。

5、劇烈程度

真正的攻擊性行為往往比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更加劇烈。

6、動作性質

追逐打鬧遊戲參與者的“打”是假裝的;而攻擊性行為會真打。

7、持續時間

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比攻擊性行為持續的時間更長。

8、結構特徵

追逐打鬧遊戲參與者在遊戲行為中的追逐者和被追逐者角色是可以互換的。

而攻擊性行為中的攻擊者和受害者角色是固定的。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小區是孩子間追逐的最好場所

兒童在哪裡開展追逐打鬧遊戲呢?

當前幼兒園和城市小區是除家庭以外與兒童的關係最為密切的生活環境,可以為兒童提供追逐打鬧遊戲的自然遊戲場地。

然而在幼兒園裡,教師普遍認為這一遊戲帶有攻擊性、打鬥性,並且擔心一旦遊戲失控,孩子們會在遊戲中受傷。

所以孩子們在幼兒園很少有機會去開展追逐打鬧遊戲,而小區就成了孩子追逐打鬧的主要場所。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當今城市小區的自然環境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觀,城市小區中普遍都有高矮交錯的植物、游泳池、草坪、坡形地貌。

兒童在小區公共活動空間可隨時隨地開展遊戲活動,比如兒童經常沿著宅前空地、園路、林 蔭道等奔跑、追逐、嬉戲打鬧。

小區屬於封閉空間,同時較為固定的休閒區域一般沒有車輛經過,並安裝有攝像頭,可有效保護孩子的人身安全。

"
小藍衝向小紅道“快來啊,快來啊”。

當小紅握著拳頭紮好馬步之後,伺機“出拳”的時候,就嬉笑著喊著“打啊,打啊”。

兩幼兒挪動腳步,盤旋著伺機“攻擊”,尖叫著假裝性打了對方几下之後。

就放聲大笑著邊互相“扭打”,邊奔跑追逐起來。

上面這個情景,是很多小孩嬉戲打鬧的場面。

對於這種瘋來瘋去的無趣遊戲,大多數家長是反對的。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因為從傳統“禮儀”文化的視角來看,幼兒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是不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

比如很多家長認為幼兒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的激烈遊戲動作和興奮的尖叫聲、大笑是一種“手狂”、“吵吵鬧鬧”、“不禮貌”的行為。

但兒童沉浸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真實存在的快樂與幸福卻被忽略了。

研究表明,幼兒追逐打鬧遊戲屬於親社會行為,它是孩子成長中天性的釋放。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三大特性不可替代,讓孩子迴歸童真童趣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追逐打鬧遊戲是在做無意義的事情。

但它具有其他益智玩具或早教培訓所不具備的優勢。

因為它是在室外進行,同時發生在同齡人之間,所以它是最具性價比的“早教課程”。

同時,打鬧遊戲的三大特性讓孩子能重回童年的天真,擺脫電子屏幕、興趣班的枯燥和無趣。

1、原生態

“原生態”是指自然狀態下的未受人為影響和干擾的原始生態或生態原狀。

打鬧遊戲便是原生態遊戲的一種,其形式生動、活潑、接近於生活,深受兒童喜愛。

比如,“老鷹捉小雞”也是一種原生態的傳統遊戲,這種帶有規則性的追逐打鬧遊戲從古至今依然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2、內生性

打鬧遊戲還是一種內生性遊戲,此類遊戲行為源於兒童的本能。

因為兒童遊戲的生理快感主要來源於身體活動的需要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活躍。

換句話說,兒童天然愛笑、愛跳、愛跑、愛鬧,他們“動即快樂”。

由此可見,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按照生命的律動,把發之於情感的聲音組織為笑聲。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即使剛剛學會走路的嬰兒也會興高采烈地大笑著追逐七八歲的孩子嬉戲玩耍。

我們常常發現,兒童在沒有任何遊戲同伴和遊戲材料時也會興高采烈地獨自奔跑、跳躍,在陽光或者路燈下圍著自己的影子轉圈子。

3、自主性

追逐打鬧遊戲也是一種自主性遊戲,因為兒童的自主權在此類遊戲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追逐活動多是在同輩人之間展開,兒童在遊戲中相互模仿、學習和促進,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和自主性。

他們在遊戲中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遊戲的願望,可以自由選擇同伴。

正因為如此,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理解和體驗著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另一方面,兒童通過追逐打鬧遊戲從受束縛的現實生活中逃避了出來,在遊戲中產生了一種以“自主”的心理狀態。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多種表達方式,促進兒童言語發展

遊戲行為的表達方式包括動作、語言和麵部表情三個維度。

追逐打鬧遊戲包含有豐富的表達元素,其動作主要有以下9個:

  1. 追逐:一個人開始追或正在追另一個人,強調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2. 奔跑:特指被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3. 抓:沒能成功地逮到遊戲同伴,強調抓的動作。
  4. 拳擊:此處拳擊是指一種以娛樂為目的的“非實義”的出拳動作。
  5. 碰撞:特指一個人撞擊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互相碰撞)的動作。
  6. 搖擺和擺動:特指一個人搖擺和擺動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互相搖擺和擺動)的動作。
  7. 打和跑:在沒有被遊戲夥伴發現的情況下走近或試圖走近他,並迅速地打對方一下然後跑開。
  8. 穿過跑:一個人跑著經過另一個離他近的人,強調被追逐者繞開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9. 限制:以某種方式把遊戲同伴限定在的一定的範圍內移動。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同時,在追逐打鬧遊戲中還存在發起性語言、合作性語言、配合性語言及解釋性語言四種類型。

  1. 其中發起性語言是指追逐遊戲中用以邀請同伴參與遊戲或者共同維持遊戲的語言;
  2. 合作性語言是指幼兒為了維持遊戲所使用的自我示弱、威脅警告對方、相互鼓勵的語言;
  3. 配合性語言是指兒童為配合所發出的動作而使用的象聲詞;
  4. 解釋性語言是指兒童在遊戲中總用以解釋自己的角色和動作的語言。

多種語言模式的運用,讓追逐打鬧遊戲不僅是天性的釋放,同時對於孩子的言語發展十分重要。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孩子容易“大打出手”?它與攻擊行為有明顯不同

很多家長認為追逐打鬧遊戲,孩子往往會玩過火,產生摩擦後特別是男生容易發生攻擊行為。

所以,大家都認為打鬧遊戲是熊孩子的“標配”。

但心理學研究表明,打鬧遊戲是具有社會交往性質的親社會行為,它與攻擊性行為有明顯的區別。

1、面部表情

追逐打鬧遊戲的參與者經常表現出微笑和做鬼臉的面部表情。

而攻擊性行為的參與者往往是皺眉頭或者哭泣。

2、行為結果

在追逐打鬧遊戲結束後,遊戲參與者的關係經常會更加親密,並且很少有人受傷。

而在攻擊性行為結束後,參與者往往互為敵視,並且很可能有人會受傷。

3、發生環境

追逐打鬧遊戲經常發生在遊戲場地。

而攻擊性行為因為往往涉及財產的分配而經常發生在遊戲材料呈現時參與者所處的場所。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4、圍觀者擁擠程度

兒童很少圍觀其他兒童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除非他們試圖參與追逐打鬧遊戲。

而一個真正的打架會吸引其他兒童圍觀。

5、劇烈程度

真正的攻擊性行為往往比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更加劇烈。

6、動作性質

追逐打鬧遊戲參與者的“打”是假裝的;而攻擊性行為會真打。

7、持續時間

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比攻擊性行為持續的時間更長。

8、結構特徵

追逐打鬧遊戲參與者在遊戲行為中的追逐者和被追逐者角色是可以互換的。

而攻擊性行為中的攻擊者和受害者角色是固定的。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小區是孩子間追逐的最好場所

兒童在哪裡開展追逐打鬧遊戲呢?

當前幼兒園和城市小區是除家庭以外與兒童的關係最為密切的生活環境,可以為兒童提供追逐打鬧遊戲的自然遊戲場地。

然而在幼兒園裡,教師普遍認為這一遊戲帶有攻擊性、打鬥性,並且擔心一旦遊戲失控,孩子們會在遊戲中受傷。

所以孩子們在幼兒園很少有機會去開展追逐打鬧遊戲,而小區就成了孩子追逐打鬧的主要場所。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當今城市小區的自然環境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觀,城市小區中普遍都有高矮交錯的植物、游泳池、草坪、坡形地貌。

兒童在小區公共活動空間可隨時隨地開展遊戲活動,比如兒童經常沿著宅前空地、園路、林 蔭道等奔跑、追逐、嬉戲打鬧。

小區屬於封閉空間,同時較為固定的休閒區域一般沒有車輛經過,並安裝有攝像頭,可有效保護孩子的人身安全。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過度安全教育不可取,親子追逐互動促進親社會行為

“喜歡追逐打鬧遊戲的孩子是因不注重中國傳統禮節、禮儀而不會受同伴歡迎的人”。

這種偏見不僅存在於家長中,同時也很老師也認為發生追逐打鬧遊戲行為的同伴受歡迎程度是很低的。

這種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也都跟成人相關教育理念的灌輸有關。

所以,家長要在“思”和“行”同時改變,才能讓追逐遊戲真正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1、樹立正確的遊戲觀念,追逐打鬧是本性

追逐打鬧遊戲讓很多家長卻為之感到憂慮,他們認為小孩子追逐嬉戲是在做“無用”的 事情,並不理解幼兒的這種遊戲行為。

鑑於此,家長需樹立正確的追逐打鬧遊戲觀念,對幼兒的這種迴歸童年本真的遊戲保持尊重。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幼兒能夠正確識別追逐打鬧遊戲的“信號”,把追逐打鬧遊戲行為與攻擊性行為區別開來。

由於幼兒在遊戲過程中能夠巧妙地運用“自我示弱”和“角色轉換”等遊戲策略。

幼兒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很少會轉化為攻擊性行為或者造成同伴受傷。

總體上,幼兒在追逐打鬧遊戲中享有較強烈的遊戲性體驗,是其成長過程中為滿足正常需要的內生性遊戲,而非有失禮貌的“吵吵鬧鬧”。

2、規避過度的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更重要

安全應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主要考慮因素。

家長必須做好兒童追逐打鬧遊戲的身體安全教育和心理安全教育,而非一味地去加以阻止這種遊戲行為。

比如在身體安全教育方面,成人應經告訴孩子在和小夥伴追逐打鬧時的要注意哪些安全問題,什麼時候可以瘋,什麼時候不能鬧。

在心理安全方面,最重要的應該是提高幼兒的交際能力,教會其在追逐打鬧遊戲過程中怎樣保護自己、保護他人。

"
小藍衝向小紅道“快來啊,快來啊”。

當小紅握著拳頭紮好馬步之後,伺機“出拳”的時候,就嬉笑著喊著“打啊,打啊”。

兩幼兒挪動腳步,盤旋著伺機“攻擊”,尖叫著假裝性打了對方几下之後。

就放聲大笑著邊互相“扭打”,邊奔跑追逐起來。

上面這個情景,是很多小孩嬉戲打鬧的場面。

對於這種瘋來瘋去的無趣遊戲,大多數家長是反對的。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因為從傳統“禮儀”文化的視角來看,幼兒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是不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

比如很多家長認為幼兒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的激烈遊戲動作和興奮的尖叫聲、大笑是一種“手狂”、“吵吵鬧鬧”、“不禮貌”的行為。

但兒童沉浸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真實存在的快樂與幸福卻被忽略了。

研究表明,幼兒追逐打鬧遊戲屬於親社會行為,它是孩子成長中天性的釋放。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三大特性不可替代,讓孩子迴歸童真童趣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追逐打鬧遊戲是在做無意義的事情。

但它具有其他益智玩具或早教培訓所不具備的優勢。

因為它是在室外進行,同時發生在同齡人之間,所以它是最具性價比的“早教課程”。

同時,打鬧遊戲的三大特性讓孩子能重回童年的天真,擺脫電子屏幕、興趣班的枯燥和無趣。

1、原生態

“原生態”是指自然狀態下的未受人為影響和干擾的原始生態或生態原狀。

打鬧遊戲便是原生態遊戲的一種,其形式生動、活潑、接近於生活,深受兒童喜愛。

比如,“老鷹捉小雞”也是一種原生態的傳統遊戲,這種帶有規則性的追逐打鬧遊戲從古至今依然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2、內生性

打鬧遊戲還是一種內生性遊戲,此類遊戲行為源於兒童的本能。

因為兒童遊戲的生理快感主要來源於身體活動的需要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活躍。

換句話說,兒童天然愛笑、愛跳、愛跑、愛鬧,他們“動即快樂”。

由此可見,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按照生命的律動,把發之於情感的聲音組織為笑聲。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即使剛剛學會走路的嬰兒也會興高采烈地大笑著追逐七八歲的孩子嬉戲玩耍。

我們常常發現,兒童在沒有任何遊戲同伴和遊戲材料時也會興高采烈地獨自奔跑、跳躍,在陽光或者路燈下圍著自己的影子轉圈子。

3、自主性

追逐打鬧遊戲也是一種自主性遊戲,因為兒童的自主權在此類遊戲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追逐活動多是在同輩人之間展開,兒童在遊戲中相互模仿、學習和促進,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和自主性。

他們在遊戲中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遊戲的願望,可以自由選擇同伴。

正因為如此,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理解和體驗著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另一方面,兒童通過追逐打鬧遊戲從受束縛的現實生活中逃避了出來,在遊戲中產生了一種以“自主”的心理狀態。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多種表達方式,促進兒童言語發展

遊戲行為的表達方式包括動作、語言和麵部表情三個維度。

追逐打鬧遊戲包含有豐富的表達元素,其動作主要有以下9個:

  1. 追逐:一個人開始追或正在追另一個人,強調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2. 奔跑:特指被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3. 抓:沒能成功地逮到遊戲同伴,強調抓的動作。
  4. 拳擊:此處拳擊是指一種以娛樂為目的的“非實義”的出拳動作。
  5. 碰撞:特指一個人撞擊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互相碰撞)的動作。
  6. 搖擺和擺動:特指一個人搖擺和擺動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互相搖擺和擺動)的動作。
  7. 打和跑:在沒有被遊戲夥伴發現的情況下走近或試圖走近他,並迅速地打對方一下然後跑開。
  8. 穿過跑:一個人跑著經過另一個離他近的人,強調被追逐者繞開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9. 限制:以某種方式把遊戲同伴限定在的一定的範圍內移動。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同時,在追逐打鬧遊戲中還存在發起性語言、合作性語言、配合性語言及解釋性語言四種類型。

  1. 其中發起性語言是指追逐遊戲中用以邀請同伴參與遊戲或者共同維持遊戲的語言;
  2. 合作性語言是指幼兒為了維持遊戲所使用的自我示弱、威脅警告對方、相互鼓勵的語言;
  3. 配合性語言是指兒童為配合所發出的動作而使用的象聲詞;
  4. 解釋性語言是指兒童在遊戲中總用以解釋自己的角色和動作的語言。

多種語言模式的運用,讓追逐打鬧遊戲不僅是天性的釋放,同時對於孩子的言語發展十分重要。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孩子容易“大打出手”?它與攻擊行為有明顯不同

很多家長認為追逐打鬧遊戲,孩子往往會玩過火,產生摩擦後特別是男生容易發生攻擊行為。

所以,大家都認為打鬧遊戲是熊孩子的“標配”。

但心理學研究表明,打鬧遊戲是具有社會交往性質的親社會行為,它與攻擊性行為有明顯的區別。

1、面部表情

追逐打鬧遊戲的參與者經常表現出微笑和做鬼臉的面部表情。

而攻擊性行為的參與者往往是皺眉頭或者哭泣。

2、行為結果

在追逐打鬧遊戲結束後,遊戲參與者的關係經常會更加親密,並且很少有人受傷。

而在攻擊性行為結束後,參與者往往互為敵視,並且很可能有人會受傷。

3、發生環境

追逐打鬧遊戲經常發生在遊戲場地。

而攻擊性行為因為往往涉及財產的分配而經常發生在遊戲材料呈現時參與者所處的場所。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4、圍觀者擁擠程度

兒童很少圍觀其他兒童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除非他們試圖參與追逐打鬧遊戲。

而一個真正的打架會吸引其他兒童圍觀。

5、劇烈程度

真正的攻擊性行為往往比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更加劇烈。

6、動作性質

追逐打鬧遊戲參與者的“打”是假裝的;而攻擊性行為會真打。

7、持續時間

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比攻擊性行為持續的時間更長。

8、結構特徵

追逐打鬧遊戲參與者在遊戲行為中的追逐者和被追逐者角色是可以互換的。

而攻擊性行為中的攻擊者和受害者角色是固定的。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小區是孩子間追逐的最好場所

兒童在哪裡開展追逐打鬧遊戲呢?

當前幼兒園和城市小區是除家庭以外與兒童的關係最為密切的生活環境,可以為兒童提供追逐打鬧遊戲的自然遊戲場地。

然而在幼兒園裡,教師普遍認為這一遊戲帶有攻擊性、打鬥性,並且擔心一旦遊戲失控,孩子們會在遊戲中受傷。

所以孩子們在幼兒園很少有機會去開展追逐打鬧遊戲,而小區就成了孩子追逐打鬧的主要場所。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當今城市小區的自然環境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觀,城市小區中普遍都有高矮交錯的植物、游泳池、草坪、坡形地貌。

兒童在小區公共活動空間可隨時隨地開展遊戲活動,比如兒童經常沿著宅前空地、園路、林 蔭道等奔跑、追逐、嬉戲打鬧。

小區屬於封閉空間,同時較為固定的休閒區域一般沒有車輛經過,並安裝有攝像頭,可有效保護孩子的人身安全。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過度安全教育不可取,親子追逐互動促進親社會行為

“喜歡追逐打鬧遊戲的孩子是因不注重中國傳統禮節、禮儀而不會受同伴歡迎的人”。

這種偏見不僅存在於家長中,同時也很老師也認為發生追逐打鬧遊戲行為的同伴受歡迎程度是很低的。

這種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也都跟成人相關教育理念的灌輸有關。

所以,家長要在“思”和“行”同時改變,才能讓追逐遊戲真正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1、樹立正確的遊戲觀念,追逐打鬧是本性

追逐打鬧遊戲讓很多家長卻為之感到憂慮,他們認為小孩子追逐嬉戲是在做“無用”的 事情,並不理解幼兒的這種遊戲行為。

鑑於此,家長需樹立正確的追逐打鬧遊戲觀念,對幼兒的這種迴歸童年本真的遊戲保持尊重。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幼兒能夠正確識別追逐打鬧遊戲的“信號”,把追逐打鬧遊戲行為與攻擊性行為區別開來。

由於幼兒在遊戲過程中能夠巧妙地運用“自我示弱”和“角色轉換”等遊戲策略。

幼兒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很少會轉化為攻擊性行為或者造成同伴受傷。

總體上,幼兒在追逐打鬧遊戲中享有較強烈的遊戲性體驗,是其成長過程中為滿足正常需要的內生性遊戲,而非有失禮貌的“吵吵鬧鬧”。

2、規避過度的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更重要

安全應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主要考慮因素。

家長必須做好兒童追逐打鬧遊戲的身體安全教育和心理安全教育,而非一味地去加以阻止這種遊戲行為。

比如在身體安全教育方面,成人應經告訴孩子在和小夥伴追逐打鬧時的要注意哪些安全問題,什麼時候可以瘋,什麼時候不能鬧。

在心理安全方面,最重要的應該是提高幼兒的交際能力,教會其在追逐打鬧遊戲過程中怎樣保護自己、保護他人。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引導兒童在打鬧遊戲中與其他兒童開展積極的社會化交往,幫助他們適應夥伴文化。

整體上,雖然安全是必須要特別強調的,但是不能通過移除遊戲環境中的所有挑戰來促進安全。

絕對的“零危險”的標準其實是很危險的,兒童必須通過親身體驗來理解和樹立安全意識。

3、增強親子打鬧互動,尊重孩子游戲權

親子追逐打鬧遊戲不僅有益於親子之間的密切關係,促進幼兒的情感發展, 而且有益於幼兒元交際能力的提升。

幼兒在親子追逐打鬧遊戲中獲得的靈巧的動作技巧、規則協調能力、遊戲策略等都能遷移到和同伴之間。

因此,家長應充分尊重孩子的遊戲權,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高效利用時間跟孩子互動、玩一些傳統遊戲。

"
小藍衝向小紅道“快來啊,快來啊”。

當小紅握著拳頭紮好馬步之後,伺機“出拳”的時候,就嬉笑著喊著“打啊,打啊”。

兩幼兒挪動腳步,盤旋著伺機“攻擊”,尖叫著假裝性打了對方几下之後。

就放聲大笑著邊互相“扭打”,邊奔跑追逐起來。

上面這個情景,是很多小孩嬉戲打鬧的場面。

對於這種瘋來瘋去的無趣遊戲,大多數家長是反對的。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因為從傳統“禮儀”文化的視角來看,幼兒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是不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

比如很多家長認為幼兒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的激烈遊戲動作和興奮的尖叫聲、大笑是一種“手狂”、“吵吵鬧鬧”、“不禮貌”的行為。

但兒童沉浸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真實存在的快樂與幸福卻被忽略了。

研究表明,幼兒追逐打鬧遊戲屬於親社會行為,它是孩子成長中天性的釋放。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三大特性不可替代,讓孩子迴歸童真童趣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追逐打鬧遊戲是在做無意義的事情。

但它具有其他益智玩具或早教培訓所不具備的優勢。

因為它是在室外進行,同時發生在同齡人之間,所以它是最具性價比的“早教課程”。

同時,打鬧遊戲的三大特性讓孩子能重回童年的天真,擺脫電子屏幕、興趣班的枯燥和無趣。

1、原生態

“原生態”是指自然狀態下的未受人為影響和干擾的原始生態或生態原狀。

打鬧遊戲便是原生態遊戲的一種,其形式生動、活潑、接近於生活,深受兒童喜愛。

比如,“老鷹捉小雞”也是一種原生態的傳統遊戲,這種帶有規則性的追逐打鬧遊戲從古至今依然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2、內生性

打鬧遊戲還是一種內生性遊戲,此類遊戲行為源於兒童的本能。

因為兒童遊戲的生理快感主要來源於身體活動的需要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活躍。

換句話說,兒童天然愛笑、愛跳、愛跑、愛鬧,他們“動即快樂”。

由此可見,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按照生命的律動,把發之於情感的聲音組織為笑聲。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即使剛剛學會走路的嬰兒也會興高采烈地大笑著追逐七八歲的孩子嬉戲玩耍。

我們常常發現,兒童在沒有任何遊戲同伴和遊戲材料時也會興高采烈地獨自奔跑、跳躍,在陽光或者路燈下圍著自己的影子轉圈子。

3、自主性

追逐打鬧遊戲也是一種自主性遊戲,因為兒童的自主權在此類遊戲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追逐活動多是在同輩人之間展開,兒童在遊戲中相互模仿、學習和促進,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和自主性。

他們在遊戲中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遊戲的願望,可以自由選擇同伴。

正因為如此,兒童在追逐打鬧遊戲中理解和體驗著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另一方面,兒童通過追逐打鬧遊戲從受束縛的現實生活中逃避了出來,在遊戲中產生了一種以“自主”的心理狀態。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多種表達方式,促進兒童言語發展

遊戲行為的表達方式包括動作、語言和麵部表情三個維度。

追逐打鬧遊戲包含有豐富的表達元素,其動作主要有以下9個:

  1. 追逐:一個人開始追或正在追另一個人,強調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2. 奔跑:特指被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3. 抓:沒能成功地逮到遊戲同伴,強調抓的動作。
  4. 拳擊:此處拳擊是指一種以娛樂為目的的“非實義”的出拳動作。
  5. 碰撞:特指一個人撞擊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互相碰撞)的動作。
  6. 搖擺和擺動:特指一個人搖擺和擺動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互相搖擺和擺動)的動作。
  7. 打和跑:在沒有被遊戲夥伴發現的情況下走近或試圖走近他,並迅速地打對方一下然後跑開。
  8. 穿過跑:一個人跑著經過另一個離他近的人,強調被追逐者繞開追逐者的奔跑動作。
  9. 限制:以某種方式把遊戲同伴限定在的一定的範圍內移動。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同時,在追逐打鬧遊戲中還存在發起性語言、合作性語言、配合性語言及解釋性語言四種類型。

  1. 其中發起性語言是指追逐遊戲中用以邀請同伴參與遊戲或者共同維持遊戲的語言;
  2. 合作性語言是指幼兒為了維持遊戲所使用的自我示弱、威脅警告對方、相互鼓勵的語言;
  3. 配合性語言是指兒童為配合所發出的動作而使用的象聲詞;
  4. 解釋性語言是指兒童在遊戲中總用以解釋自己的角色和動作的語言。

多種語言模式的運用,讓追逐打鬧遊戲不僅是天性的釋放,同時對於孩子的言語發展十分重要。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孩子容易“大打出手”?它與攻擊行為有明顯不同

很多家長認為追逐打鬧遊戲,孩子往往會玩過火,產生摩擦後特別是男生容易發生攻擊行為。

所以,大家都認為打鬧遊戲是熊孩子的“標配”。

但心理學研究表明,打鬧遊戲是具有社會交往性質的親社會行為,它與攻擊性行為有明顯的區別。

1、面部表情

追逐打鬧遊戲的參與者經常表現出微笑和做鬼臉的面部表情。

而攻擊性行為的參與者往往是皺眉頭或者哭泣。

2、行為結果

在追逐打鬧遊戲結束後,遊戲參與者的關係經常會更加親密,並且很少有人受傷。

而在攻擊性行為結束後,參與者往往互為敵視,並且很可能有人會受傷。

3、發生環境

追逐打鬧遊戲經常發生在遊戲場地。

而攻擊性行為因為往往涉及財產的分配而經常發生在遊戲材料呈現時參與者所處的場所。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4、圍觀者擁擠程度

兒童很少圍觀其他兒童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除非他們試圖參與追逐打鬧遊戲。

而一個真正的打架會吸引其他兒童圍觀。

5、劇烈程度

真正的攻擊性行為往往比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更加劇烈。

6、動作性質

追逐打鬧遊戲參與者的“打”是假裝的;而攻擊性行為會真打。

7、持續時間

追逐打鬧遊戲行為比攻擊性行為持續的時間更長。

8、結構特徵

追逐打鬧遊戲參與者在遊戲行為中的追逐者和被追逐者角色是可以互換的。

而攻擊性行為中的攻擊者和受害者角色是固定的。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打鬧遊戲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小區是孩子間追逐的最好場所

兒童在哪裡開展追逐打鬧遊戲呢?

當前幼兒園和城市小區是除家庭以外與兒童的關係最為密切的生活環境,可以為兒童提供追逐打鬧遊戲的自然遊戲場地。

然而在幼兒園裡,教師普遍認為這一遊戲帶有攻擊性、打鬥性,並且擔心一旦遊戲失控,孩子們會在遊戲中受傷。

所以孩子們在幼兒園很少有機會去開展追逐打鬧遊戲,而小區就成了孩子追逐打鬧的主要場所。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當今城市小區的自然環境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觀,城市小區中普遍都有高矮交錯的植物、游泳池、草坪、坡形地貌。

兒童在小區公共活動空間可隨時隨地開展遊戲活動,比如兒童經常沿著宅前空地、園路、林 蔭道等奔跑、追逐、嬉戲打鬧。

小區屬於封閉空間,同時較為固定的休閒區域一般沒有車輛經過,並安裝有攝像頭,可有效保護孩子的人身安全。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過度安全教育不可取,親子追逐互動促進親社會行為

“喜歡追逐打鬧遊戲的孩子是因不注重中國傳統禮節、禮儀而不會受同伴歡迎的人”。

這種偏見不僅存在於家長中,同時也很老師也認為發生追逐打鬧遊戲行為的同伴受歡迎程度是很低的。

這種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也都跟成人相關教育理念的灌輸有關。

所以,家長要在“思”和“行”同時改變,才能讓追逐遊戲真正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1、樹立正確的遊戲觀念,追逐打鬧是本性

追逐打鬧遊戲讓很多家長卻為之感到憂慮,他們認為小孩子追逐嬉戲是在做“無用”的 事情,並不理解幼兒的這種遊戲行為。

鑑於此,家長需樹立正確的追逐打鬧遊戲觀念,對幼兒的這種迴歸童年本真的遊戲保持尊重。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幼兒能夠正確識別追逐打鬧遊戲的“信號”,把追逐打鬧遊戲行為與攻擊性行為區別開來。

由於幼兒在遊戲過程中能夠巧妙地運用“自我示弱”和“角色轉換”等遊戲策略。

幼兒的追逐打鬧遊戲行為很少會轉化為攻擊性行為或者造成同伴受傷。

總體上,幼兒在追逐打鬧遊戲中享有較強烈的遊戲性體驗,是其成長過程中為滿足正常需要的內生性遊戲,而非有失禮貌的“吵吵鬧鬧”。

2、規避過度的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更重要

安全應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主要考慮因素。

家長必須做好兒童追逐打鬧遊戲的身體安全教育和心理安全教育,而非一味地去加以阻止這種遊戲行為。

比如在身體安全教育方面,成人應經告訴孩子在和小夥伴追逐打鬧時的要注意哪些安全問題,什麼時候可以瘋,什麼時候不能鬧。

在心理安全方面,最重要的應該是提高幼兒的交際能力,教會其在追逐打鬧遊戲過程中怎樣保護自己、保護他人。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引導兒童在打鬧遊戲中與其他兒童開展積極的社會化交往,幫助他們適應夥伴文化。

整體上,雖然安全是必須要特別強調的,但是不能通過移除遊戲環境中的所有挑戰來促進安全。

絕對的“零危險”的標準其實是很危險的,兒童必須通過親身體驗來理解和樹立安全意識。

3、增強親子打鬧互動,尊重孩子游戲權

親子追逐打鬧遊戲不僅有益於親子之間的密切關係,促進幼兒的情感發展, 而且有益於幼兒元交際能力的提升。

幼兒在親子追逐打鬧遊戲中獲得的靈巧的動作技巧、規則協調能力、遊戲策略等都能遷移到和同伴之間。

因此,家長應充分尊重孩子的遊戲權,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高效利用時間跟孩子互動、玩一些傳統遊戲。

孩子們瘋來瘋去,家長別批評!專家:打鬧遊戲,比報興趣班更重要

這不僅需要為孩子佈置一個良好的物質遊戲環境,更需要創設一個溫馨、和諧、民主、平等的心理環境。

比如當家長和兒童一起玩這種遊戲時應尊重孩子的角色選擇,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而且要善於使用“示弱”策略讓兒童在遊戲中獲得成就感、體驗到更多遊戲的快樂。

相關閱讀

小心寶寶發育遲緩!專家建議一定要給寶寶做這些訓練遊戲!

別再給寶寶讀繪本了!再貴的繪本父母不這樣用,花的也是冤枉錢

一歲不會做拜拜,被診斷為語言發育遲緩!幼兒期做發音訓練效果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