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不完美媽媽 睡眠 自閉症 戶外運動 紅眼病 體育 遺傳 兒童心理專家靜進 2019-09-16
"

文 | 靜進醫生

父母帶孩子來就診時,因孩子經常“擠眉弄眼、做鬼臉”做主訴的特別多,且大有增多趨勢。兒童不自主的頭面部抽搐、扭脖子、縮腹、發出怪聲等行為醫學上叫做抽動症或抽動障礙,是兒童精神心理科最常見病症之一。抽動症多見於學齡兒童,也可見於幼兒期,男孩較多發,最初表現輕微時多被父母誤認為是眼疾或感冒帶去看醫生,後來發現孩子頻繁面部抽搐和做各種“鬼臉”,於是焦急萬分各處找醫生看病。

什麼是抽動症?

抽動症是一種常見於兒童期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是突然、重複和非節律性的肌肉抽搐或發聲抽搐,如頻繁地眨眼、努鼻、抿嘴、清嗓、點頭、翻白眼、發聲、搖頭、聳肩、咳嗽等,抽動發展順序多為頭面部-頸部-肩部-腹部-上肢-下肢-乃至全身。病程從幾周至一年內自愈或經治療而愈,這種情況叫“短暫性抽動障礙”。持續一年以上且症狀趨於嚴重的叫做“慢性抽動障礙”或可診斷為“抽動穢語症”(妥瑞症),抽動頑固者可延續數年甚至到成人期。

"

文 | 靜進醫生

父母帶孩子來就診時,因孩子經常“擠眉弄眼、做鬼臉”做主訴的特別多,且大有增多趨勢。兒童不自主的頭面部抽搐、扭脖子、縮腹、發出怪聲等行為醫學上叫做抽動症或抽動障礙,是兒童精神心理科最常見病症之一。抽動症多見於學齡兒童,也可見於幼兒期,男孩較多發,最初表現輕微時多被父母誤認為是眼疾或感冒帶去看醫生,後來發現孩子頻繁面部抽搐和做各種“鬼臉”,於是焦急萬分各處找醫生看病。

什麼是抽動症?

抽動症是一種常見於兒童期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是突然、重複和非節律性的肌肉抽搐或發聲抽搐,如頻繁地眨眼、努鼻、抿嘴、清嗓、點頭、翻白眼、發聲、搖頭、聳肩、咳嗽等,抽動發展順序多為頭面部-頸部-肩部-腹部-上肢-下肢-乃至全身。病程從幾周至一年內自愈或經治療而愈,這種情況叫“短暫性抽動障礙”。持續一年以上且症狀趨於嚴重的叫做“慢性抽動障礙”或可診斷為“抽動穢語症”(妥瑞症),抽動頑固者可延續數年甚至到成人期。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抽動症狀的發作是下意識的,很難有意識地自我控制。一般來講,大部分抽動症病程較短,幾個月至幾年都有,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到了青春期後症狀會自動緩解或消失,這與其腦功能發育的成熟有關,如大腦額葉的成熟會自然控制很多衝動或抑制行為,所以成人抽動症比較少見。

抽動症的誘因

抽動症雖然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多見於“正常”兒童,但也見於多動症、學習困難、遺尿症、自閉症、情緒障礙等兒童,尤其高功能自閉症。具體到每個抽動症孩子,他們的個體間差異很大,發病原因複雜且不盡相同。早先認為是與大腦基底神經功能失調有關,抽動症還被證明具有遺傳傾向,且認為與鏈球菌感染有關。過敏性體質或免疫功能紊亂的兒童也容易患抽動症,而且易加重病症的發作。近年來的情況表明,家庭和環境因素對發病起著明顯的“扳機”作用。

抽動症的負面影響不見得是症狀本身,而是對兒童本人、父母以及周圍人們的情緒心理造成的影響,也會對親子關係、學習和生活帶來很多麻煩,同時抽動症容易合併其他情緒行為問題,如頻繁發脾氣、攻擊行為、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意識不良、遭致同學譏笑或排斥、學習成績下降、師生關係緊張、睡眠問題等。

抽動症是兒童對壓力的一種反抗表達

壓力、強烈刺激、生活事件等是當前誘發兒童抽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常說“抽動症是兒童對壓力的一種反抗表達”。

其中包括:早期母子關係不和諧、父母期望值過高、超負荷早教、學業課業壓力大、生活事件過頻、兒童人際交往不良或喪失友誼等;這些經歷可成為兒童“創傷性體驗”印刻於記憶裡,以後的某些生活經歷或刺激有可能起到“扳機”作用,誘發抽動症發作。

有些抽動症孩子對某些環境刺激特別敏感,如感冒、嗓子發炎、過敏性鼻炎、染紅眼病、眼睛乾澀、疲勞、驚嚇、過度興奮、腸胃不舒服、著涼、冷熱交替過激等,甚至睡覺脖子落枕、吃辛辣食物等,都可能誘發抽動發作或加重症狀。長期過頻地觀看視頻,或依賴電子遊戲也會誘發和加重抽動症。

"

文 | 靜進醫生

父母帶孩子來就診時,因孩子經常“擠眉弄眼、做鬼臉”做主訴的特別多,且大有增多趨勢。兒童不自主的頭面部抽搐、扭脖子、縮腹、發出怪聲等行為醫學上叫做抽動症或抽動障礙,是兒童精神心理科最常見病症之一。抽動症多見於學齡兒童,也可見於幼兒期,男孩較多發,最初表現輕微時多被父母誤認為是眼疾或感冒帶去看醫生,後來發現孩子頻繁面部抽搐和做各種“鬼臉”,於是焦急萬分各處找醫生看病。

什麼是抽動症?

抽動症是一種常見於兒童期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是突然、重複和非節律性的肌肉抽搐或發聲抽搐,如頻繁地眨眼、努鼻、抿嘴、清嗓、點頭、翻白眼、發聲、搖頭、聳肩、咳嗽等,抽動發展順序多為頭面部-頸部-肩部-腹部-上肢-下肢-乃至全身。病程從幾周至一年內自愈或經治療而愈,這種情況叫“短暫性抽動障礙”。持續一年以上且症狀趨於嚴重的叫做“慢性抽動障礙”或可診斷為“抽動穢語症”(妥瑞症),抽動頑固者可延續數年甚至到成人期。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抽動症狀的發作是下意識的,很難有意識地自我控制。一般來講,大部分抽動症病程較短,幾個月至幾年都有,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到了青春期後症狀會自動緩解或消失,這與其腦功能發育的成熟有關,如大腦額葉的成熟會自然控制很多衝動或抑制行為,所以成人抽動症比較少見。

抽動症的誘因

抽動症雖然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多見於“正常”兒童,但也見於多動症、學習困難、遺尿症、自閉症、情緒障礙等兒童,尤其高功能自閉症。具體到每個抽動症孩子,他們的個體間差異很大,發病原因複雜且不盡相同。早先認為是與大腦基底神經功能失調有關,抽動症還被證明具有遺傳傾向,且認為與鏈球菌感染有關。過敏性體質或免疫功能紊亂的兒童也容易患抽動症,而且易加重病症的發作。近年來的情況表明,家庭和環境因素對發病起著明顯的“扳機”作用。

抽動症的負面影響不見得是症狀本身,而是對兒童本人、父母以及周圍人們的情緒心理造成的影響,也會對親子關係、學習和生活帶來很多麻煩,同時抽動症容易合併其他情緒行為問題,如頻繁發脾氣、攻擊行為、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意識不良、遭致同學譏笑或排斥、學習成績下降、師生關係緊張、睡眠問題等。

抽動症是兒童對壓力的一種反抗表達

壓力、強烈刺激、生活事件等是當前誘發兒童抽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常說“抽動症是兒童對壓力的一種反抗表達”。

其中包括:早期母子關係不和諧、父母期望值過高、超負荷早教、學業課業壓力大、生活事件過頻、兒童人際交往不良或喪失友誼等;這些經歷可成為兒童“創傷性體驗”印刻於記憶裡,以後的某些生活經歷或刺激有可能起到“扳機”作用,誘發抽動症發作。

有些抽動症孩子對某些環境刺激特別敏感,如感冒、嗓子發炎、過敏性鼻炎、染紅眼病、眼睛乾澀、疲勞、驚嚇、過度興奮、腸胃不舒服、著涼、冷熱交替過激等,甚至睡覺脖子落枕、吃辛辣食物等,都可能誘發抽動發作或加重症狀。長期過頻地觀看視頻,或依賴電子遊戲也會誘發和加重抽動症。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一些學習好、乖巧的孩子也會出現抽動症,即在學習和生活上“過度自勉、過度剋制”也會誘發類似強迫症的抽動症狀,不排除他們過度負載了家長和老師的過高期望,但這類兒童的症狀偏輕,緩解得也較快。因此,干預關鍵在於對父母和老師進行指導與諮詢,讓他們學會如何為孩子消負減壓。

關於抽動症的治療

大部分抽動症是不需要特別治療的,如對短暫性的抽動障礙或抽動初發階段,若未影響到孩子日常生活及學習,大可不必進行治療或干預,更不建議馬上用藥,這是須堅持的一個原則。對父母予以諮詢指導,並調整和改善兒童生活起居才是首要做法。

"

文 | 靜進醫生

父母帶孩子來就診時,因孩子經常“擠眉弄眼、做鬼臉”做主訴的特別多,且大有增多趨勢。兒童不自主的頭面部抽搐、扭脖子、縮腹、發出怪聲等行為醫學上叫做抽動症或抽動障礙,是兒童精神心理科最常見病症之一。抽動症多見於學齡兒童,也可見於幼兒期,男孩較多發,最初表現輕微時多被父母誤認為是眼疾或感冒帶去看醫生,後來發現孩子頻繁面部抽搐和做各種“鬼臉”,於是焦急萬分各處找醫生看病。

什麼是抽動症?

抽動症是一種常見於兒童期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是突然、重複和非節律性的肌肉抽搐或發聲抽搐,如頻繁地眨眼、努鼻、抿嘴、清嗓、點頭、翻白眼、發聲、搖頭、聳肩、咳嗽等,抽動發展順序多為頭面部-頸部-肩部-腹部-上肢-下肢-乃至全身。病程從幾周至一年內自愈或經治療而愈,這種情況叫“短暫性抽動障礙”。持續一年以上且症狀趨於嚴重的叫做“慢性抽動障礙”或可診斷為“抽動穢語症”(妥瑞症),抽動頑固者可延續數年甚至到成人期。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抽動症狀的發作是下意識的,很難有意識地自我控制。一般來講,大部分抽動症病程較短,幾個月至幾年都有,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到了青春期後症狀會自動緩解或消失,這與其腦功能發育的成熟有關,如大腦額葉的成熟會自然控制很多衝動或抑制行為,所以成人抽動症比較少見。

抽動症的誘因

抽動症雖然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多見於“正常”兒童,但也見於多動症、學習困難、遺尿症、自閉症、情緒障礙等兒童,尤其高功能自閉症。具體到每個抽動症孩子,他們的個體間差異很大,發病原因複雜且不盡相同。早先認為是與大腦基底神經功能失調有關,抽動症還被證明具有遺傳傾向,且認為與鏈球菌感染有關。過敏性體質或免疫功能紊亂的兒童也容易患抽動症,而且易加重病症的發作。近年來的情況表明,家庭和環境因素對發病起著明顯的“扳機”作用。

抽動症的負面影響不見得是症狀本身,而是對兒童本人、父母以及周圍人們的情緒心理造成的影響,也會對親子關係、學習和生活帶來很多麻煩,同時抽動症容易合併其他情緒行為問題,如頻繁發脾氣、攻擊行為、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意識不良、遭致同學譏笑或排斥、學習成績下降、師生關係緊張、睡眠問題等。

抽動症是兒童對壓力的一種反抗表達

壓力、強烈刺激、生活事件等是當前誘發兒童抽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常說“抽動症是兒童對壓力的一種反抗表達”。

其中包括:早期母子關係不和諧、父母期望值過高、超負荷早教、學業課業壓力大、生活事件過頻、兒童人際交往不良或喪失友誼等;這些經歷可成為兒童“創傷性體驗”印刻於記憶裡,以後的某些生活經歷或刺激有可能起到“扳機”作用,誘發抽動症發作。

有些抽動症孩子對某些環境刺激特別敏感,如感冒、嗓子發炎、過敏性鼻炎、染紅眼病、眼睛乾澀、疲勞、驚嚇、過度興奮、腸胃不舒服、著涼、冷熱交替過激等,甚至睡覺脖子落枕、吃辛辣食物等,都可能誘發抽動發作或加重症狀。長期過頻地觀看視頻,或依賴電子遊戲也會誘發和加重抽動症。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一些學習好、乖巧的孩子也會出現抽動症,即在學習和生活上“過度自勉、過度剋制”也會誘發類似強迫症的抽動症狀,不排除他們過度負載了家長和老師的過高期望,但這類兒童的症狀偏輕,緩解得也較快。因此,干預關鍵在於對父母和老師進行指導與諮詢,讓他們學會如何為孩子消負減壓。

關於抽動症的治療

大部分抽動症是不需要特別治療的,如對短暫性的抽動障礙或抽動初發階段,若未影響到孩子日常生活及學習,大可不必進行治療或干預,更不建議馬上用藥,這是須堅持的一個原則。對父母予以諮詢指導,並調整和改善兒童生活起居才是首要做法。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抽動症的治療,對內外兩個方面原因都要考慮,如家庭功能指導、父母諮詢、學習環境調整、生活方式指導、教師指導都是有必要的環節。醫師只懂開藥,而不懂心理行為方面的諮詢與指導,則療效大打折扣或功倍事半,也可導致病症“反覆無常”地發作。醫師應該就上述生活學習細節方面提供針對性的指導與諮詢,並能得到家長積極配合與貫徹,抽動症都會明顯緩解和消失。

抽動症具體該如何應對?

父母情緒方面

首先,父母要控制情緒和避免過度焦慮,不宜當面呵斥孩子的抽動症狀,避免對症狀發作過度關注和過度干預,否則孩子抽動可能更容易加重。

"

文 | 靜進醫生

父母帶孩子來就診時,因孩子經常“擠眉弄眼、做鬼臉”做主訴的特別多,且大有增多趨勢。兒童不自主的頭面部抽搐、扭脖子、縮腹、發出怪聲等行為醫學上叫做抽動症或抽動障礙,是兒童精神心理科最常見病症之一。抽動症多見於學齡兒童,也可見於幼兒期,男孩較多發,最初表現輕微時多被父母誤認為是眼疾或感冒帶去看醫生,後來發現孩子頻繁面部抽搐和做各種“鬼臉”,於是焦急萬分各處找醫生看病。

什麼是抽動症?

抽動症是一種常見於兒童期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是突然、重複和非節律性的肌肉抽搐或發聲抽搐,如頻繁地眨眼、努鼻、抿嘴、清嗓、點頭、翻白眼、發聲、搖頭、聳肩、咳嗽等,抽動發展順序多為頭面部-頸部-肩部-腹部-上肢-下肢-乃至全身。病程從幾周至一年內自愈或經治療而愈,這種情況叫“短暫性抽動障礙”。持續一年以上且症狀趨於嚴重的叫做“慢性抽動障礙”或可診斷為“抽動穢語症”(妥瑞症),抽動頑固者可延續數年甚至到成人期。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抽動症狀的發作是下意識的,很難有意識地自我控制。一般來講,大部分抽動症病程較短,幾個月至幾年都有,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到了青春期後症狀會自動緩解或消失,這與其腦功能發育的成熟有關,如大腦額葉的成熟會自然控制很多衝動或抑制行為,所以成人抽動症比較少見。

抽動症的誘因

抽動症雖然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多見於“正常”兒童,但也見於多動症、學習困難、遺尿症、自閉症、情緒障礙等兒童,尤其高功能自閉症。具體到每個抽動症孩子,他們的個體間差異很大,發病原因複雜且不盡相同。早先認為是與大腦基底神經功能失調有關,抽動症還被證明具有遺傳傾向,且認為與鏈球菌感染有關。過敏性體質或免疫功能紊亂的兒童也容易患抽動症,而且易加重病症的發作。近年來的情況表明,家庭和環境因素對發病起著明顯的“扳機”作用。

抽動症的負面影響不見得是症狀本身,而是對兒童本人、父母以及周圍人們的情緒心理造成的影響,也會對親子關係、學習和生活帶來很多麻煩,同時抽動症容易合併其他情緒行為問題,如頻繁發脾氣、攻擊行為、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意識不良、遭致同學譏笑或排斥、學習成績下降、師生關係緊張、睡眠問題等。

抽動症是兒童對壓力的一種反抗表達

壓力、強烈刺激、生活事件等是當前誘發兒童抽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常說“抽動症是兒童對壓力的一種反抗表達”。

其中包括:早期母子關係不和諧、父母期望值過高、超負荷早教、學業課業壓力大、生活事件過頻、兒童人際交往不良或喪失友誼等;這些經歷可成為兒童“創傷性體驗”印刻於記憶裡,以後的某些生活經歷或刺激有可能起到“扳機”作用,誘發抽動症發作。

有些抽動症孩子對某些環境刺激特別敏感,如感冒、嗓子發炎、過敏性鼻炎、染紅眼病、眼睛乾澀、疲勞、驚嚇、過度興奮、腸胃不舒服、著涼、冷熱交替過激等,甚至睡覺脖子落枕、吃辛辣食物等,都可能誘發抽動發作或加重症狀。長期過頻地觀看視頻,或依賴電子遊戲也會誘發和加重抽動症。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一些學習好、乖巧的孩子也會出現抽動症,即在學習和生活上“過度自勉、過度剋制”也會誘發類似強迫症的抽動症狀,不排除他們過度負載了家長和老師的過高期望,但這類兒童的症狀偏輕,緩解得也較快。因此,干預關鍵在於對父母和老師進行指導與諮詢,讓他們學會如何為孩子消負減壓。

關於抽動症的治療

大部分抽動症是不需要特別治療的,如對短暫性的抽動障礙或抽動初發階段,若未影響到孩子日常生活及學習,大可不必進行治療或干預,更不建議馬上用藥,這是須堅持的一個原則。對父母予以諮詢指導,並調整和改善兒童生活起居才是首要做法。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抽動症的治療,對內外兩個方面原因都要考慮,如家庭功能指導、父母諮詢、學習環境調整、生活方式指導、教師指導都是有必要的環節。醫師只懂開藥,而不懂心理行為方面的諮詢與指導,則療效大打折扣或功倍事半,也可導致病症“反覆無常”地發作。醫師應該就上述生活學習細節方面提供針對性的指導與諮詢,並能得到家長積極配合與貫徹,抽動症都會明顯緩解和消失。

抽動症具體該如何應對?

父母情緒方面

首先,父母要控制情緒和避免過度焦慮,不宜當面呵斥孩子的抽動症狀,避免對症狀發作過度關注和過度干預,否則孩子抽動可能更容易加重。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其次,悉心瞭解引發孩子抽動的原因,控制和消除誘因,如減緩壓力、避免簡單粗暴對待、父母期望值適當、控制不當的早教或超負荷學習、營造良好家庭氛圍、培養孩子良好作息時間等;也可積極與班主任溝通,得到其理解與關照等等,都是值得去做的事情。前面所述的“扳機”誘因,在家庭中還是可以控制的,這需要父母用心地去持之以恆做才會奏效。

戶外活動

戶外活動對控制抽動和緩解情緒都有益處,運動量及強度需根據每個孩子體質情況來確定。

"

文 | 靜進醫生

父母帶孩子來就診時,因孩子經常“擠眉弄眼、做鬼臉”做主訴的特別多,且大有增多趨勢。兒童不自主的頭面部抽搐、扭脖子、縮腹、發出怪聲等行為醫學上叫做抽動症或抽動障礙,是兒童精神心理科最常見病症之一。抽動症多見於學齡兒童,也可見於幼兒期,男孩較多發,最初表現輕微時多被父母誤認為是眼疾或感冒帶去看醫生,後來發現孩子頻繁面部抽搐和做各種“鬼臉”,於是焦急萬分各處找醫生看病。

什麼是抽動症?

抽動症是一種常見於兒童期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是突然、重複和非節律性的肌肉抽搐或發聲抽搐,如頻繁地眨眼、努鼻、抿嘴、清嗓、點頭、翻白眼、發聲、搖頭、聳肩、咳嗽等,抽動發展順序多為頭面部-頸部-肩部-腹部-上肢-下肢-乃至全身。病程從幾周至一年內自愈或經治療而愈,這種情況叫“短暫性抽動障礙”。持續一年以上且症狀趨於嚴重的叫做“慢性抽動障礙”或可診斷為“抽動穢語症”(妥瑞症),抽動頑固者可延續數年甚至到成人期。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抽動症狀的發作是下意識的,很難有意識地自我控制。一般來講,大部分抽動症病程較短,幾個月至幾年都有,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到了青春期後症狀會自動緩解或消失,這與其腦功能發育的成熟有關,如大腦額葉的成熟會自然控制很多衝動或抑制行為,所以成人抽動症比較少見。

抽動症的誘因

抽動症雖然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多見於“正常”兒童,但也見於多動症、學習困難、遺尿症、自閉症、情緒障礙等兒童,尤其高功能自閉症。具體到每個抽動症孩子,他們的個體間差異很大,發病原因複雜且不盡相同。早先認為是與大腦基底神經功能失調有關,抽動症還被證明具有遺傳傾向,且認為與鏈球菌感染有關。過敏性體質或免疫功能紊亂的兒童也容易患抽動症,而且易加重病症的發作。近年來的情況表明,家庭和環境因素對發病起著明顯的“扳機”作用。

抽動症的負面影響不見得是症狀本身,而是對兒童本人、父母以及周圍人們的情緒心理造成的影響,也會對親子關係、學習和生活帶來很多麻煩,同時抽動症容易合併其他情緒行為問題,如頻繁發脾氣、攻擊行為、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意識不良、遭致同學譏笑或排斥、學習成績下降、師生關係緊張、睡眠問題等。

抽動症是兒童對壓力的一種反抗表達

壓力、強烈刺激、生活事件等是當前誘發兒童抽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常說“抽動症是兒童對壓力的一種反抗表達”。

其中包括:早期母子關係不和諧、父母期望值過高、超負荷早教、學業課業壓力大、生活事件過頻、兒童人際交往不良或喪失友誼等;這些經歷可成為兒童“創傷性體驗”印刻於記憶裡,以後的某些生活經歷或刺激有可能起到“扳機”作用,誘發抽動症發作。

有些抽動症孩子對某些環境刺激特別敏感,如感冒、嗓子發炎、過敏性鼻炎、染紅眼病、眼睛乾澀、疲勞、驚嚇、過度興奮、腸胃不舒服、著涼、冷熱交替過激等,甚至睡覺脖子落枕、吃辛辣食物等,都可能誘發抽動發作或加重症狀。長期過頻地觀看視頻,或依賴電子遊戲也會誘發和加重抽動症。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一些學習好、乖巧的孩子也會出現抽動症,即在學習和生活上“過度自勉、過度剋制”也會誘發類似強迫症的抽動症狀,不排除他們過度負載了家長和老師的過高期望,但這類兒童的症狀偏輕,緩解得也較快。因此,干預關鍵在於對父母和老師進行指導與諮詢,讓他們學會如何為孩子消負減壓。

關於抽動症的治療

大部分抽動症是不需要特別治療的,如對短暫性的抽動障礙或抽動初發階段,若未影響到孩子日常生活及學習,大可不必進行治療或干預,更不建議馬上用藥,這是須堅持的一個原則。對父母予以諮詢指導,並調整和改善兒童生活起居才是首要做法。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抽動症的治療,對內外兩個方面原因都要考慮,如家庭功能指導、父母諮詢、學習環境調整、生活方式指導、教師指導都是有必要的環節。醫師只懂開藥,而不懂心理行為方面的諮詢與指導,則療效大打折扣或功倍事半,也可導致病症“反覆無常”地發作。醫師應該就上述生活學習細節方面提供針對性的指導與諮詢,並能得到家長積極配合與貫徹,抽動症都會明顯緩解和消失。

抽動症具體該如何應對?

父母情緒方面

首先,父母要控制情緒和避免過度焦慮,不宜當面呵斥孩子的抽動症狀,避免對症狀發作過度關注和過度干預,否則孩子抽動可能更容易加重。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其次,悉心瞭解引發孩子抽動的原因,控制和消除誘因,如減緩壓力、避免簡單粗暴對待、父母期望值適當、控制不當的早教或超負荷學習、營造良好家庭氛圍、培養孩子良好作息時間等;也可積極與班主任溝通,得到其理解與關照等等,都是值得去做的事情。前面所述的“扳機”誘因,在家庭中還是可以控制的,這需要父母用心地去持之以恆做才會奏效。

戶外活動

戶外活動對控制抽動和緩解情緒都有益處,運動量及強度需根據每個孩子體質情況來確定。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體質好的孩子戶外運動及活動強度較大,會起到有效控制抽動的作用,也會改善其情緒狀態;但是,運動疲勞或體質弱的兒童,反而會因運動過量而加重抽動症狀。

另外,保障孩子的睡眠質量、加強戶外活動及同伴遊戲,都會有效控制孩子的抽動症狀。

膳食營養方面

補充維生素是個可行的選擇,但也並非“放之四海皆適用”,無須誇大維生素的作用,也得看孩子體內是否缺乏相關元素之類問題。

"

文 | 靜進醫生

父母帶孩子來就診時,因孩子經常“擠眉弄眼、做鬼臉”做主訴的特別多,且大有增多趨勢。兒童不自主的頭面部抽搐、扭脖子、縮腹、發出怪聲等行為醫學上叫做抽動症或抽動障礙,是兒童精神心理科最常見病症之一。抽動症多見於學齡兒童,也可見於幼兒期,男孩較多發,最初表現輕微時多被父母誤認為是眼疾或感冒帶去看醫生,後來發現孩子頻繁面部抽搐和做各種“鬼臉”,於是焦急萬分各處找醫生看病。

什麼是抽動症?

抽動症是一種常見於兒童期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是突然、重複和非節律性的肌肉抽搐或發聲抽搐,如頻繁地眨眼、努鼻、抿嘴、清嗓、點頭、翻白眼、發聲、搖頭、聳肩、咳嗽等,抽動發展順序多為頭面部-頸部-肩部-腹部-上肢-下肢-乃至全身。病程從幾周至一年內自愈或經治療而愈,這種情況叫“短暫性抽動障礙”。持續一年以上且症狀趨於嚴重的叫做“慢性抽動障礙”或可診斷為“抽動穢語症”(妥瑞症),抽動頑固者可延續數年甚至到成人期。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抽動症狀的發作是下意識的,很難有意識地自我控制。一般來講,大部分抽動症病程較短,幾個月至幾年都有,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到了青春期後症狀會自動緩解或消失,這與其腦功能發育的成熟有關,如大腦額葉的成熟會自然控制很多衝動或抑制行為,所以成人抽動症比較少見。

抽動症的誘因

抽動症雖然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多見於“正常”兒童,但也見於多動症、學習困難、遺尿症、自閉症、情緒障礙等兒童,尤其高功能自閉症。具體到每個抽動症孩子,他們的個體間差異很大,發病原因複雜且不盡相同。早先認為是與大腦基底神經功能失調有關,抽動症還被證明具有遺傳傾向,且認為與鏈球菌感染有關。過敏性體質或免疫功能紊亂的兒童也容易患抽動症,而且易加重病症的發作。近年來的情況表明,家庭和環境因素對發病起著明顯的“扳機”作用。

抽動症的負面影響不見得是症狀本身,而是對兒童本人、父母以及周圍人們的情緒心理造成的影響,也會對親子關係、學習和生活帶來很多麻煩,同時抽動症容易合併其他情緒行為問題,如頻繁發脾氣、攻擊行為、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意識不良、遭致同學譏笑或排斥、學習成績下降、師生關係緊張、睡眠問題等。

抽動症是兒童對壓力的一種反抗表達

壓力、強烈刺激、生活事件等是當前誘發兒童抽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常說“抽動症是兒童對壓力的一種反抗表達”。

其中包括:早期母子關係不和諧、父母期望值過高、超負荷早教、學業課業壓力大、生活事件過頻、兒童人際交往不良或喪失友誼等;這些經歷可成為兒童“創傷性體驗”印刻於記憶裡,以後的某些生活經歷或刺激有可能起到“扳機”作用,誘發抽動症發作。

有些抽動症孩子對某些環境刺激特別敏感,如感冒、嗓子發炎、過敏性鼻炎、染紅眼病、眼睛乾澀、疲勞、驚嚇、過度興奮、腸胃不舒服、著涼、冷熱交替過激等,甚至睡覺脖子落枕、吃辛辣食物等,都可能誘發抽動發作或加重症狀。長期過頻地觀看視頻,或依賴電子遊戲也會誘發和加重抽動症。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一些學習好、乖巧的孩子也會出現抽動症,即在學習和生活上“過度自勉、過度剋制”也會誘發類似強迫症的抽動症狀,不排除他們過度負載了家長和老師的過高期望,但這類兒童的症狀偏輕,緩解得也較快。因此,干預關鍵在於對父母和老師進行指導與諮詢,讓他們學會如何為孩子消負減壓。

關於抽動症的治療

大部分抽動症是不需要特別治療的,如對短暫性的抽動障礙或抽動初發階段,若未影響到孩子日常生活及學習,大可不必進行治療或干預,更不建議馬上用藥,這是須堅持的一個原則。對父母予以諮詢指導,並調整和改善兒童生活起居才是首要做法。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抽動症的治療,對內外兩個方面原因都要考慮,如家庭功能指導、父母諮詢、學習環境調整、生活方式指導、教師指導都是有必要的環節。醫師只懂開藥,而不懂心理行為方面的諮詢與指導,則療效大打折扣或功倍事半,也可導致病症“反覆無常”地發作。醫師應該就上述生活學習細節方面提供針對性的指導與諮詢,並能得到家長積極配合與貫徹,抽動症都會明顯緩解和消失。

抽動症具體該如何應對?

父母情緒方面

首先,父母要控制情緒和避免過度焦慮,不宜當面呵斥孩子的抽動症狀,避免對症狀發作過度關注和過度干預,否則孩子抽動可能更容易加重。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其次,悉心瞭解引發孩子抽動的原因,控制和消除誘因,如減緩壓力、避免簡單粗暴對待、父母期望值適當、控制不當的早教或超負荷學習、營造良好家庭氛圍、培養孩子良好作息時間等;也可積極與班主任溝通,得到其理解與關照等等,都是值得去做的事情。前面所述的“扳機”誘因,在家庭中還是可以控制的,這需要父母用心地去持之以恆做才會奏效。

戶外活動

戶外活動對控制抽動和緩解情緒都有益處,運動量及強度需根據每個孩子體質情況來確定。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體質好的孩子戶外運動及活動強度較大,會起到有效控制抽動的作用,也會改善其情緒狀態;但是,運動疲勞或體質弱的兒童,反而會因運動過量而加重抽動症狀。

另外,保障孩子的睡眠質量、加強戶外活動及同伴遊戲,都會有效控制孩子的抽動症狀。

膳食營養方面

補充維生素是個可行的選擇,但也並非“放之四海皆適用”,無須誇大維生素的作用,也得看孩子體內是否缺乏相關元素之類問題。

孩子“擠眉弄眼、做鬼臉”也要看醫生,為什麼?是病嗎?

至於忌諱食物,要因地制宜和生活習慣及個人條件來實施,如廣東地區,辛辣或“熱氣”食物,或是老百姓所說“容易上火”的食物要予適當控制,炎熱天時急喝冷/冰飲,或過多喝含糖、含添加劑的飲料等均需予以控制。同時,抽動症兒童不宜過多接觸視頻,包括接觸手機及電子遊戲等。

有抽動症的孩子要不要吃藥?

父母帶孩子看抽動症,動輒上藥是個不可取的做法。目前可供控制抽動症的藥物品種並不多,且多有副作用,一旦用藥則需要長期堅持服用,否則症狀的反覆和反彈非常普遍,再用藥時要麼換藥,要麼加大劑量,副作用風險也隨之增大。除非抽動症影響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及學習,且父母因此過分擔憂和焦慮,也因此造成家庭生活質量受到影響,則建議適當用藥治療。

患有抽動症孩子的用藥原則

一旦用藥,則需要長期堅持用最低劑量的服藥治療,症狀緩解或短暫消失並不是停藥的指標。有些家長怕藥物副作用或其他原因,難以堅持下來,症狀稍緩解則立刻終止服藥。

確實,某些抗抽動的藥物如氟哌啶醇,會引起急性肌張力增高現象,會引起父母的恐懼和焦慮,因而未經醫師評估就可能擅自停藥;其不良結果是,孩子的抽動會出現反彈,再次出現的症狀較以前可能會更嚴重,若再用回原來的藥物及劑量,就無法達到原有效果。

近來發現,具有過敏性體質的兒童也容易出現抽動症,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咽炎、過敏性皮炎、哮喘等,對這類兒童,需要儘可能控制其致敏原。

靜老師說

孩子一旦出現抽動症狀,家長大可不必驚慌失措而亂投醫,切忌擅自找“江湖”醫生聽信讒言胡亂用藥,一味地追求“短頻快”來控制抽動症狀,並輕易服用藥物。一般性的抽動障礙,家長遵照醫生的指導,對兒童生活和學習情況進行得當調整處理,大都可以得到緩解和消失。當然,家長調整心態也是十分重要的干預環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