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男孩跳橋:為什麼得到父母的理解這麼難?

不完美媽媽 上海 摔跤 新聞 光明網 2019-04-22
17歲男孩跳橋:為什麼得到父母的理解這麼難?

簡簡周 / 文

這兩天,很多人都在痛惜那個跳橋輕生的17歲上海少年。

從男孩突然打開車門跑出來,到他縱身躍下盧浦大橋,生死之間也就隔了短短的幾秒鐘。

緊跟過去的媽媽沒能拉住他,委頓在地上嚎啕大哭。

17歲男孩跳橋:為什麼得到父母的理解這麼難?

報道里說,男孩是上海某職校二年級的學生,當天曾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後來媽媽又在接他回家的路上批評了他。

沒有人知道,在最要命的那股情緒湧來之前,媽媽都和他說了些什麼,但從視頻裡能看到,在悲劇發生之前,媽媽的情緒也有些失控。

否則,她不會無視安全,將車直接停在盧浦大橋的中間車道。周圍車來車往,她卻一直站在車外和坐在後排的孩子說話。

任何一個理智的成年人都清楚,這樣的行為有多危險。

但更危險的還是孩子那一刻內心的崩塌,只是電光火石一念間的失控,就釀成了無法挽回的後果。想想一個母親要承受這樣的痛,實在太過殘忍。

17歲男孩跳橋:為什麼得到父母的理解這麼難?

說實話,看到視頻的那一瞬,我都覺得自己有點呼吸不暢了。

同樣是當媽的人,我不敢想象也無法對這位媽媽的痛苦感同身受,我更希望,天下所有的媽媽都不要再經歷這樣的撕心裂肺。

1

有網友說,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脆弱,打不得罵不得,一點小事就要尋死覓活?

還有網友說,是孩子太自私了,任性又衝動,他這麼做就是想用自己的命來報復父母,讓父母一輩子痛苦。

可我們並不知道事情的完整經過,也不知道這個家庭的日常溝通模式,如果只是簡單把鍋甩給孩子的“脆弱”,永遠沒有反思,悲劇就只會不停地循環下去。

其實,關於這件事,網上還有另一種聲音,就是對男孩生死抉擇那一刻的深切理解。

“他做了我一直想做,但又沒有勇氣做的事。”

“我感覺有一種解恨的快意,好像自己揹負多年的血海深仇一朝得報,但又替那個男孩委屈痛心,世界這麼大,他卻寸步難行……”

“他不是自己跳下去的,他是帶著很多小孩一起跳下去的,也是帶著很多成年人的小時候跳下去的。”

站在A面的人,認為不論有什麼理由,選擇自殺本身就是錯的,是極其自私的,是孩子自己太脆弱,完全不能理解父母的辛苦,輿論不該把矛頭指向已經痛不欲生的媽媽。這一面幾乎都是父母。

而站在B面的人,不僅理解男孩那一刻的衝動,還帶入了自己不被理解也不被認同的痛苦和絕望。這一面更多是孩子。

你能說得清,哪一面是對的,哪一面又是錯的嗎?兩邊似乎都有些道理啊。但其實,這根本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站在AB兩面的人,永遠無法看見和理解對方。

2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們的思想還不夠成熟,身心的發展還不完善,他們對事物的理解也有可能存在很大的偏差。

另外,從腦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認知能力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掌管情緒的前額葉還遠未成熟,很容易做出衝動的傻事。這也是身心發展規律所決定的。

所以,孩子會犯錯,很正常。關鍵是,父母是如何反饋的。

知乎上有網友說,她曾因為犯錯,被爸爸狠狠地懲罰責罵羞辱長達幾個小時,當她生無可戀地站到窗臺邊時,她爸爸卻冷冷地說:你跳呀!

後來,她自己認慫下來了,她爸爸又一副鄙夷譏笑地樣子說:你怎麼不跳下去!?

他根本不瞭解,似乎也毫不在意,她的內心經歷了怎樣的坍塌。

長大後,她很慶幸自己那一刻認慫了,但爸爸冷漠的神情和諷刺的語氣,一直是她心裡的刺,扎著疼卻又拔不出。

當父母對孩子說出一些凶狠絕情的話時,都覺得自己只是在說氣話而已,過了就過了,成年人的世界不都這樣嘛,可沒想到孩子卻當真了。

前幾年有個新聞,在泰國一家小超市裡,因為兒子沉迷遊戲,父親盛怒之下掏出手槍拍在兒子面前:有本事你去死啊。

沒想到一句氣話,卻激得兒子真的扣動了扳機,等父親回過神時,一切已經無法挽回。

這位父親當然悲痛欲絕、悔不當初,可孩子當時也是真的絕望至極啊。

那些永遠不能好好跟孩子說話的父母,真的就一點都不愛孩子嗎?我想不是的。可是,當他對孩子說出那些殘酷又凶狠的話時,孩子怎麼可能感受得到愛?

如果父母只是一時情緒上來了,就不管不顧地在孩子的情緒上澆油,說不定,什麼時候這把火就真的能燒燬一切。

不少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乖、不懂事,完全不能理解自己的辛苦,可這些父母又能理解孩子多少?

每個成年人都曾經是個孩子,孩子卻完全沒有做成年人的經驗,你說,究竟該讓誰,先來理解誰呢?

3

最後,再說說孩子的“脆弱”。

真正內心強大、堅韌的人,靠的是什麼?絕對不是父母的諷刺、挖苦和打擊,也不是喋喋不休的責罵。

孩子更需要的是理解。

孩子很小的時候學走路,難免會摔跤,摔疼了就嚎啕大哭。

有的父母會跟孩子說:“不許哭!”“不就摔一下嘛,多大點事啊?”“一點也不疼”,可孩子卻越哭越凶,甚至拒絕走路。

還有的父母會第一時間表達對孩子痛苦的理解:“嗯,你是真的很疼啊”。也許剛聽到這句話,孩子會哭得更厲害,但如果父母一直是接納和理解的態度,他就會很快冷靜下來,繼續練習走路,即便再摔倒,也沒那麼痛苦委屈了。

這就是“理解”所擁有的神奇療愈效果。可是,沒有多少孩子能夠真正得到父母的認同和體諒。

有多少父母試過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所經歷的以及他所感受到的一切,當他主動想要傾訴時,能不加打斷、不帶評論地先認真聽他說完?

這些很容易被父母們習慣性忽略掉的,恰恰都是很重要的東西。

或許,只有完全不被理解的人,才會知道這種感覺到底有多絕望,尤其是,這樣的不理解來自自己最親的父母。

只有能夠真正理解孩子的父母,才能用無條件的愛來幫他塗滿生命的底色。

這裡需要澄清一下,所謂無條件的愛,不是放任,更不是沒有規則的溺愛,而是不以成績、外在表現為要挾。

你懂事、學習成績好、能出人頭地,我才愛你,這些都是有條件的愛。如果一個渴望被愛的孩子,又時刻處於“被威脅”的狀態,他又怎能不脆弱?

孩子當然會犯錯,但懷著愛,理解他犯錯的原因,陪著他糾正錯誤、獲得成長,和藉機發洩自己的情緒,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孩子能敏銳地感知到。

父母也不必人為地給孩子製造挫折,成長中的孩子,本來就無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挫敗。

這個時候,只有深信自己是被父母愛著的孩子,才會相信自己足夠好,是值得被愛的,而這才是他對抗挫敗、獲得成長最強大的力量。

所以,在指責孩子脆弱的時候,父母們更應該先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有沒有給孩子足夠堅強的理由。

是的,父母很多時候也確實不容易,可作為父母,天然就是要比孩子承擔更多,而不是反過來,把一切壓力都推到孩子身上。

面對自己的過失,有些父母會說,“爸爸/媽媽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媽媽啊”,孩子又何嘗不是第一次做孩子呢?

- 作 者 -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