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父母還在,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不完美媽媽 春節家書 發現佩奇 蘋果 張青 愚伯的自留地 2019-08-26
"

文:古岸雲沙

圖:來自網絡


今日跟隨蓮心回孃家去喝她小弟家的喜面,從她家菜園子裡掐了好多莧菜,摘了黃瓜,割了韭菜,還拿回了幾十個鴨蛋,就象回了一趟孃家一樣。


"

文:古岸雲沙

圖:來自網絡


今日跟隨蓮心回孃家去喝她小弟家的喜面,從她家菜園子裡掐了好多莧菜,摘了黃瓜,割了韭菜,還拿回了幾十個鴨蛋,就象回了一趟孃家一樣。


只要父母還在,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二十多年我們一路走過來,我就象他們家編外的女兒一樣,家裡沒人拿我當外人,我也沒把自己當外人,然而終歸不是我的家,心裡有溫暖,更多的是落寞。

蓮心父親與我父親同歲,吃過飯他與我聊天,說起自己年輕時候的經歷,居然與我父親差不多,都曾因家庭成份問題而遭遇過人生最大的滑鐵盧,從而使人生有了不一樣的結局,那一代人都曾是歷史與政治的犧牲品。然而終究是小人物,不足掛齒,無足輕重。

一轉眼結婚二十週年了,我幾乎從來不曾有過回孃家的感覺。每一次回老家,大半都是因為喪事,或者祭奠老人,匆匆而來,悲傷而去,心情輕鬆的時候不多。

一直挺羨慕身邊的朋友,有孃家可回。就象歌裡所唱得那樣: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手裡還抱著個胖娃娃,可以在孃家住上個十天半月,有爹有娘,有菜園子,東家嫂子,西家大娘的,圍在一起,拉拉呱呱,串串門門,訴訴在婆家受的苦,聊聊那些初嫁作他人婦的辛酸與快樂。

這些最單純的快樂我都不曾有過。

記憶中最溫暖的那一年,是上大學的第一年秋天,我與父親一起去果園裡摘蘋果。那時候父親還在,母親還年青著,果園裡的地邊上還種著山楂樹和各種蔬菜,我們坐在果園的土屋前削壞蘋果,削了一大堆,一邊吃,一邊聊天。陽光很好,有風吹過。那一年,我二十一歲。父親和我現在一樣大。

那是多美好的年齡,多美好的記憶。

無論什麼時候回家,只稍站在大門口大聲地喊一聲:我回來了,總會有一個人,無論父親還是母親從屋子裡迎出來,只是笑著,並沒什麼話說,可是都在。多好。

我喜歡那樣的院子,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的感覺。


"

文:古岸雲沙

圖:來自網絡


今日跟隨蓮心回孃家去喝她小弟家的喜面,從她家菜園子裡掐了好多莧菜,摘了黃瓜,割了韭菜,還拿回了幾十個鴨蛋,就象回了一趟孃家一樣。


只要父母還在,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二十多年我們一路走過來,我就象他們家編外的女兒一樣,家裡沒人拿我當外人,我也沒把自己當外人,然而終歸不是我的家,心裡有溫暖,更多的是落寞。

蓮心父親與我父親同歲,吃過飯他與我聊天,說起自己年輕時候的經歷,居然與我父親差不多,都曾因家庭成份問題而遭遇過人生最大的滑鐵盧,從而使人生有了不一樣的結局,那一代人都曾是歷史與政治的犧牲品。然而終究是小人物,不足掛齒,無足輕重。

一轉眼結婚二十週年了,我幾乎從來不曾有過回孃家的感覺。每一次回老家,大半都是因為喪事,或者祭奠老人,匆匆而來,悲傷而去,心情輕鬆的時候不多。

一直挺羨慕身邊的朋友,有孃家可回。就象歌裡所唱得那樣: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手裡還抱著個胖娃娃,可以在孃家住上個十天半月,有爹有娘,有菜園子,東家嫂子,西家大娘的,圍在一起,拉拉呱呱,串串門門,訴訴在婆家受的苦,聊聊那些初嫁作他人婦的辛酸與快樂。

這些最單純的快樂我都不曾有過。

記憶中最溫暖的那一年,是上大學的第一年秋天,我與父親一起去果園裡摘蘋果。那時候父親還在,母親還年青著,果園裡的地邊上還種著山楂樹和各種蔬菜,我們坐在果園的土屋前削壞蘋果,削了一大堆,一邊吃,一邊聊天。陽光很好,有風吹過。那一年,我二十一歲。父親和我現在一樣大。

那是多美好的年齡,多美好的記憶。

無論什麼時候回家,只稍站在大門口大聲地喊一聲:我回來了,總會有一個人,無論父親還是母親從屋子裡迎出來,只是笑著,並沒什麼話說,可是都在。多好。

我喜歡那樣的院子,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的感覺。


只要父母還在,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父親去世後,我幾乎不怎麼回家。等到結婚有了孩子,母親過來看孩子,然後就一直生活在身邊,回孃家的感覺就越來越淡了。每一次過年,根本不需要大包小包地往家裡去送,因為母親就在身邊。大約母親也不喜歡這樣近距離的相處方式,有一年她居然說:過年你們也沒有給我買過什麼東西。也許是我太忽略了母親的感受,一直覺得一家人在一起,有吃有喝,已經是最好的相守。或者,她更需要有家的感覺?

雖然說兒女在哪裡,父母就該在哪裡,然而對於父母來說,老家仍然是他們自己的家。

大娘在時,我每次去大娘家還稍微有那麼一點回孃家的感覺,無論是住一個小區還是搬離開生活,仍然會不定時的去看看,轉一圈,吃頓飯,大娘走了,回孃家的概念也就徹底地失去了。

老家已不能回,殘院破牆,唯有父親的孤墳在村子外孑立著,荒蕪著。

今年又添了大娘的新墳,更加的不能常常回去。

二十三年過去,母親也老了。再也不能象年青時候,手腳不靈活,越來越懶散,已經到了需要人伺候的地步了。

我常常忍不住會想:假如父親還活著,父母還生活在老家,那麼母親一定不會老這麼快。

我們的生活一定會不一樣。這一生已註定。再也回不去了。

然而我多麼懷念二十一歲的那一年,我與父親最後的相守。我們坐在果園的土屋前削壞蘋果,削了一大堆,一邊吃,一邊聊天。陽光很好,有風吹過。那一年,父親與我現在一樣大。

晚上看徐靜蕾主導主演的電影《我和我爸爸》,心裡既溫暖又疼痛。那個父親也許不負責任,也許沒有參與養育孩子,甚至不愛她的媽媽,但是他全心全意地愛著自己的孩子。

相信每一位父親都深愛過或者曾經深愛過自己的孩子。也許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但一定深愛過。


"

文:古岸雲沙

圖:來自網絡


今日跟隨蓮心回孃家去喝她小弟家的喜面,從她家菜園子裡掐了好多莧菜,摘了黃瓜,割了韭菜,還拿回了幾十個鴨蛋,就象回了一趟孃家一樣。


只要父母還在,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二十多年我們一路走過來,我就象他們家編外的女兒一樣,家裡沒人拿我當外人,我也沒把自己當外人,然而終歸不是我的家,心裡有溫暖,更多的是落寞。

蓮心父親與我父親同歲,吃過飯他與我聊天,說起自己年輕時候的經歷,居然與我父親差不多,都曾因家庭成份問題而遭遇過人生最大的滑鐵盧,從而使人生有了不一樣的結局,那一代人都曾是歷史與政治的犧牲品。然而終究是小人物,不足掛齒,無足輕重。

一轉眼結婚二十週年了,我幾乎從來不曾有過回孃家的感覺。每一次回老家,大半都是因為喪事,或者祭奠老人,匆匆而來,悲傷而去,心情輕鬆的時候不多。

一直挺羨慕身邊的朋友,有孃家可回。就象歌裡所唱得那樣: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手裡還抱著個胖娃娃,可以在孃家住上個十天半月,有爹有娘,有菜園子,東家嫂子,西家大娘的,圍在一起,拉拉呱呱,串串門門,訴訴在婆家受的苦,聊聊那些初嫁作他人婦的辛酸與快樂。

這些最單純的快樂我都不曾有過。

記憶中最溫暖的那一年,是上大學的第一年秋天,我與父親一起去果園裡摘蘋果。那時候父親還在,母親還年青著,果園裡的地邊上還種著山楂樹和各種蔬菜,我們坐在果園的土屋前削壞蘋果,削了一大堆,一邊吃,一邊聊天。陽光很好,有風吹過。那一年,我二十一歲。父親和我現在一樣大。

那是多美好的年齡,多美好的記憶。

無論什麼時候回家,只稍站在大門口大聲地喊一聲:我回來了,總會有一個人,無論父親還是母親從屋子裡迎出來,只是笑著,並沒什麼話說,可是都在。多好。

我喜歡那樣的院子,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的感覺。


只要父母還在,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父親去世後,我幾乎不怎麼回家。等到結婚有了孩子,母親過來看孩子,然後就一直生活在身邊,回孃家的感覺就越來越淡了。每一次過年,根本不需要大包小包地往家裡去送,因為母親就在身邊。大約母親也不喜歡這樣近距離的相處方式,有一年她居然說:過年你們也沒有給我買過什麼東西。也許是我太忽略了母親的感受,一直覺得一家人在一起,有吃有喝,已經是最好的相守。或者,她更需要有家的感覺?

雖然說兒女在哪裡,父母就該在哪裡,然而對於父母來說,老家仍然是他們自己的家。

大娘在時,我每次去大娘家還稍微有那麼一點回孃家的感覺,無論是住一個小區還是搬離開生活,仍然會不定時的去看看,轉一圈,吃頓飯,大娘走了,回孃家的概念也就徹底地失去了。

老家已不能回,殘院破牆,唯有父親的孤墳在村子外孑立著,荒蕪著。

今年又添了大娘的新墳,更加的不能常常回去。

二十三年過去,母親也老了。再也不能象年青時候,手腳不靈活,越來越懶散,已經到了需要人伺候的地步了。

我常常忍不住會想:假如父親還活著,父母還生活在老家,那麼母親一定不會老這麼快。

我們的生活一定會不一樣。這一生已註定。再也回不去了。

然而我多麼懷念二十一歲的那一年,我與父親最後的相守。我們坐在果園的土屋前削壞蘋果,削了一大堆,一邊吃,一邊聊天。陽光很好,有風吹過。那一年,父親與我現在一樣大。

晚上看徐靜蕾主導主演的電影《我和我爸爸》,心裡既溫暖又疼痛。那個父親也許不負責任,也許沒有參與養育孩子,甚至不愛她的媽媽,但是他全心全意地愛著自己的孩子。

相信每一位父親都深愛過或者曾經深愛過自己的孩子。也許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但一定深愛過。


只要父母還在,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這一生我們真正擁有的東西並不多,除了親情、愛與時光。所有的時光都該好好珍惜。無論是舊時光,還是現在。

經歷它,熱愛它,享受它。回家的感覺真好。

哪怕家裡都沒有,只要父母還在,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