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六歲前孩子的各個階段,媽媽應該這樣陪伴

不完美媽媽 心理學 敏感期 牛奶 早期教育 藍婭心理諮詢師 2019-03-14
教育心理學:六歲前孩子的各個階段,媽媽應該這樣陪伴

0~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阿德勒心理學顯示,6歲之前的孩子性格已基本形成。孩子的性格除了受到遺傳因素影響之外,還與Ta的特定經歷、父母教育和原生家庭有關。

以前總有人說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什麼都不動,只要照顧她(他)生活起居就夠了。

其實不然,孩子六歲之前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外界的刺激逐漸成長髮育,同時也賦予他們各種各樣的本領。

那麼孩子6歲前要學會什麼呢?

一、1~2歲的孩子

要摸準孩子的生活規律,寶寶餓了,困了,媽媽要儘量給孩子形成良好的最細時間,這樣孩子舒適了減少產生壞情緒的可能。

對於熊孩子,不能硬碰硬講道理,而是有效引導,實在不行轉移注意力,或者讓他自己哭鬧夠了,心平氣和了再嘗試去溝通。

4歲之前的寶寶很神奇,小腦袋捕捉的總是你嘴裡的不許怎麼樣,怎麼樣不行,與你唱反調,所以少說這些字,不然你越是不讓他做的他就越是要做,看護孩子的安全很重要。

二、3~4歲的孩子

學習按指令行動,生活自理能力增強,對他人階情感反應敏感性增強,行為受情緒支配作用大,所以前幾天出現的“4歲孩子暴打嬰兒”的事件的孩子的家長應該正確注意引導孩子了。

比如說:孩子不小心把牛奶灑了一地,不同媽媽的教育,孩子也會有不同;

A媽媽:上去就是一頓打,嘴上罵罵咧咧;

B媽媽:沒關係,擦乾淨就好。

顯然B媽媽的做法更好,引導孩子,灑了牛奶是不對,但是要勇於承擔責任,而不是糾結對錯。

這個時期的孩子移情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他們開始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感受情境,理解他人階情感。

看見生病的同伴、摔交的弟妹,會表示同情,在教師啟發下,會作出安慰、關心、幫助等關切他人的行為。

對別人的意見、別人情感的反應敏感性增強,當做錯事受到成人批評時,會感到害羞、難為情。

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任由孩子成長了,他們雖然飛揚跋扈,容易焦慮,但其實是缺乏安全感,媽媽要鎖引導、多陪伴。

三、5~6歲

熱愛生活,充滿陽光,但也敏感叛逆,這個時期的孩子以媽媽為中心,整日圍著媽媽轉,同時也開始由以媽媽為中心向自我開始轉變,進入第二叛逆期,要擺脫媽媽變得獨立。

他們處於身體情感敏感期,比如疼痛感增強,把老師的話當聖旨,學會了撒謊,物品所屬權概念還不是很明確,家長要正確引導謹慎處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