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再無歸途'

不完美媽媽 麥家 讓夢發生 讀行人生 2019-09-17
"

人生在世,不管我們是誰,在父母面前就只有兒子、女兒這樣一個身份。

父母身體平穩,我們的心就平穩;父母高興,我們心裡就高興。

"

人生在世,不管我們是誰,在父母面前就只有兒子、女兒這樣一個身份。

父母身體平穩,我們的心就平穩;父母高興,我們心裡就高興。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再無歸途

1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做子女的不要離父母太遠,“遠”不僅是指地理距離,還指心理距離,如果要離開父母一段時間,也一定要讓父母放心、安心。

有時候,你多打一個電話,多一份問候,多一點關心。父母就多一份快樂,多一份慰藉!

一個電話,一次視頻,不長,也不密,只為讓父母安心。

但人間多少遺憾,都是因為沒有做到讓父母安心,等到時光淌過,靜水流長,不安的心越來越痛,而這時,那人不在,心沒機會安了,就成了一生的遺憾。

作家麥家小時候,因為父親的一巴掌,遠走他鄉,再沒有見過父親一面。當他想通了,想跟父親和解時,81歲的老父親卻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症。

父親顫顫巍巍地拉著他的手:“你能讓我家老二回來看看我嗎?”

麥家大喊“爸,我就是老二啊!”可父親卻再也認不出他。

父親去世後,麥家發現自己的心有一個角破損了,想把它補好,可一碰就生疼。

父母和子女本是血脈相連,可有的時候,卻連思念都那麼小心翼翼。

父母真的不要求很多,就是經常的一個電話,逢年過節的,回去看看。

"

人生在世,不管我們是誰,在父母面前就只有兒子、女兒這樣一個身份。

父母身體平穩,我們的心就平穩;父母高興,我們心裡就高興。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再無歸途

1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做子女的不要離父母太遠,“遠”不僅是指地理距離,還指心理距離,如果要離開父母一段時間,也一定要讓父母放心、安心。

有時候,你多打一個電話,多一份問候,多一點關心。父母就多一份快樂,多一份慰藉!

一個電話,一次視頻,不長,也不密,只為讓父母安心。

但人間多少遺憾,都是因為沒有做到讓父母安心,等到時光淌過,靜水流長,不安的心越來越痛,而這時,那人不在,心沒機會安了,就成了一生的遺憾。

作家麥家小時候,因為父親的一巴掌,遠走他鄉,再沒有見過父親一面。當他想通了,想跟父親和解時,81歲的老父親卻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症。

父親顫顫巍巍地拉著他的手:“你能讓我家老二回來看看我嗎?”

麥家大喊“爸,我就是老二啊!”可父親卻再也認不出他。

父親去世後,麥家發現自己的心有一個角破損了,想把它補好,可一碰就生疼。

父母和子女本是血脈相連,可有的時候,卻連思念都那麼小心翼翼。

父母真的不要求很多,就是經常的一個電話,逢年過節的,回去看看。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再無歸途

2

真正愛父母,就要和顏悅色。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女在父母面前一直保持溫和的臉色,是很難的。難道讓父母衣足食飽,不至辛勞,這樣就可以算作孝了嗎?

我們總以為,所謂孝順,就是給父母豐厚的物質生活,父母什麼也不用做,就是對他們的孝順。

其實,父母並未真正享受到子女自以為的孝順。

在生活中,經常會有父母年紀越大,越變得小心翼翼,一副膽小、唯唯諾諾的樣子。

這是因為,父母已經在看子女的臉色了。

很多人對外人,總是以禮相待,而對親近的人,卻會給臉色看。

曾讀到一個故事:

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兒子的房子找報紙,正碰上兒子回來。

兒子剛剛談砸了一樁業務,心情很不好,見母親在自己床上摸索,便生硬地說:“媽,你沒事在自己房間好好呆著,別到處亂跑。”

母親解釋說:“我只是找個報紙,順便在你們床上坐一會。”

兒子臉色很臭,出門前扔下一句:“吃飽了沒事幹!”

晚上12點,老母親從七樓跳下自殺了。

于丹曾說過一段話,:兒女有錢了很容易做到的是給父母買車、買房,但是很難做到的就是不給父母臉色看。

如果你對父母不耐煩,會讓父母很不安。

其實真正的孝,不僅是物質層面,還要表現出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對父母和顏悅色,只是兒女的舉手之勞。只需要兒女一份心,父母就能夠過得開心快樂。

真正孝順父母,應該和顏悅色,從內心深處發出微笑,讓他們快樂、幸福。

"

人生在世,不管我們是誰,在父母面前就只有兒子、女兒這樣一個身份。

父母身體平穩,我們的心就平穩;父母高興,我們心裡就高興。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再無歸途

1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做子女的不要離父母太遠,“遠”不僅是指地理距離,還指心理距離,如果要離開父母一段時間,也一定要讓父母放心、安心。

有時候,你多打一個電話,多一份問候,多一點關心。父母就多一份快樂,多一份慰藉!

一個電話,一次視頻,不長,也不密,只為讓父母安心。

但人間多少遺憾,都是因為沒有做到讓父母安心,等到時光淌過,靜水流長,不安的心越來越痛,而這時,那人不在,心沒機會安了,就成了一生的遺憾。

作家麥家小時候,因為父親的一巴掌,遠走他鄉,再沒有見過父親一面。當他想通了,想跟父親和解時,81歲的老父親卻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症。

父親顫顫巍巍地拉著他的手:“你能讓我家老二回來看看我嗎?”

麥家大喊“爸,我就是老二啊!”可父親卻再也認不出他。

父親去世後,麥家發現自己的心有一個角破損了,想把它補好,可一碰就生疼。

父母和子女本是血脈相連,可有的時候,卻連思念都那麼小心翼翼。

父母真的不要求很多,就是經常的一個電話,逢年過節的,回去看看。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再無歸途

2

真正愛父母,就要和顏悅色。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女在父母面前一直保持溫和的臉色,是很難的。難道讓父母衣足食飽,不至辛勞,這樣就可以算作孝了嗎?

我們總以為,所謂孝順,就是給父母豐厚的物質生活,父母什麼也不用做,就是對他們的孝順。

其實,父母並未真正享受到子女自以為的孝順。

在生活中,經常會有父母年紀越大,越變得小心翼翼,一副膽小、唯唯諾諾的樣子。

這是因為,父母已經在看子女的臉色了。

很多人對外人,總是以禮相待,而對親近的人,卻會給臉色看。

曾讀到一個故事:

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兒子的房子找報紙,正碰上兒子回來。

兒子剛剛談砸了一樁業務,心情很不好,見母親在自己床上摸索,便生硬地說:“媽,你沒事在自己房間好好呆著,別到處亂跑。”

母親解釋說:“我只是找個報紙,順便在你們床上坐一會。”

兒子臉色很臭,出門前扔下一句:“吃飽了沒事幹!”

晚上12點,老母親從七樓跳下自殺了。

于丹曾說過一段話,:兒女有錢了很容易做到的是給父母買車、買房,但是很難做到的就是不給父母臉色看。

如果你對父母不耐煩,會讓父母很不安。

其實真正的孝,不僅是物質層面,還要表現出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對父母和顏悅色,只是兒女的舉手之勞。只需要兒女一份心,父母就能夠過得開心快樂。

真正孝順父母,應該和顏悅色,從內心深處發出微笑,讓他們快樂、幸福。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再無歸途

3

父母在的地方,連世界都那麼溫柔。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的年紀,做子女的一定要時常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同時也要為父母不斷衰老而擔憂。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再無歸途!

世界上最大的孝順是陪伴,兒女與其總去掛念,又喜又憂,不如和父母一起生活,珍惜當下,過好每一個父母還在身邊的日子。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有父母在的世界,是多麼溫柔、多麼親切。哪怕是雞毛蒜皮,尋常小事,也是柔和如柳,溫暖如春。

"

人生在世,不管我們是誰,在父母面前就只有兒子、女兒這樣一個身份。

父母身體平穩,我們的心就平穩;父母高興,我們心裡就高興。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再無歸途

1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做子女的不要離父母太遠,“遠”不僅是指地理距離,還指心理距離,如果要離開父母一段時間,也一定要讓父母放心、安心。

有時候,你多打一個電話,多一份問候,多一點關心。父母就多一份快樂,多一份慰藉!

一個電話,一次視頻,不長,也不密,只為讓父母安心。

但人間多少遺憾,都是因為沒有做到讓父母安心,等到時光淌過,靜水流長,不安的心越來越痛,而這時,那人不在,心沒機會安了,就成了一生的遺憾。

作家麥家小時候,因為父親的一巴掌,遠走他鄉,再沒有見過父親一面。當他想通了,想跟父親和解時,81歲的老父親卻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症。

父親顫顫巍巍地拉著他的手:“你能讓我家老二回來看看我嗎?”

麥家大喊“爸,我就是老二啊!”可父親卻再也認不出他。

父親去世後,麥家發現自己的心有一個角破損了,想把它補好,可一碰就生疼。

父母和子女本是血脈相連,可有的時候,卻連思念都那麼小心翼翼。

父母真的不要求很多,就是經常的一個電話,逢年過節的,回去看看。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再無歸途

2

真正愛父母,就要和顏悅色。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女在父母面前一直保持溫和的臉色,是很難的。難道讓父母衣足食飽,不至辛勞,這樣就可以算作孝了嗎?

我們總以為,所謂孝順,就是給父母豐厚的物質生活,父母什麼也不用做,就是對他們的孝順。

其實,父母並未真正享受到子女自以為的孝順。

在生活中,經常會有父母年紀越大,越變得小心翼翼,一副膽小、唯唯諾諾的樣子。

這是因為,父母已經在看子女的臉色了。

很多人對外人,總是以禮相待,而對親近的人,卻會給臉色看。

曾讀到一個故事:

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兒子的房子找報紙,正碰上兒子回來。

兒子剛剛談砸了一樁業務,心情很不好,見母親在自己床上摸索,便生硬地說:“媽,你沒事在自己房間好好呆著,別到處亂跑。”

母親解釋說:“我只是找個報紙,順便在你們床上坐一會。”

兒子臉色很臭,出門前扔下一句:“吃飽了沒事幹!”

晚上12點,老母親從七樓跳下自殺了。

于丹曾說過一段話,:兒女有錢了很容易做到的是給父母買車、買房,但是很難做到的就是不給父母臉色看。

如果你對父母不耐煩,會讓父母很不安。

其實真正的孝,不僅是物質層面,還要表現出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對父母和顏悅色,只是兒女的舉手之勞。只需要兒女一份心,父母就能夠過得開心快樂。

真正孝順父母,應該和顏悅色,從內心深處發出微笑,讓他們快樂、幸福。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再無歸途

3

父母在的地方,連世界都那麼溫柔。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的年紀,做子女的一定要時常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同時也要為父母不斷衰老而擔憂。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再無歸途!

世界上最大的孝順是陪伴,兒女與其總去掛念,又喜又憂,不如和父母一起生活,珍惜當下,過好每一個父母還在身邊的日子。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有父母在的世界,是多麼溫柔、多麼親切。哪怕是雞毛蒜皮,尋常小事,也是柔和如柳,溫暖如春。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再無歸途

有一篇文學大賽一等獎作品講了這樣一位母親:

父親去世10年後,在小女兒的“軟硬兼施”下,母親終於答應搬來一起生活。

母親住下來,每天清晨,她早早起來做飯,小米粥、小包子、雞蛋餅......變著花樣兒。買菜,家務,母親也包了。家裡陽臺上還新添了兩盆綠瑩瑩的蒜苗。

有了母親的家,多了種說不出的安逸。

母親來後不久,有天對女兒的先生說,星期天你喊你那些同學回家來吃飯吧。

城市生活繁華而淡漠,大家已經不習慣串門了。

週末一整天,母親都在廚房忙碌。下午,先生的同學陸續過來了,有個男人還忍不住伸手捏起一個菜餃,說小時候最愛吃母親做的菜餃,很多年沒吃過了。母親笑著說,喜歡就多吃點,以後常來家裡吃,我給你們做。

那個男人點著頭,眼圈忽然紅了,原來他的母親已經過世多年,他很久沒回過家鄉了。

那天晚上,大家飯吃得飽,話說得多。談到家事,說到家鄉,說起父母......竟是久違的親切。那以後,家裡空前熱鬧起來。

就連對面一家原有嫌隙的鄰居,有一天也端來一盆洗乾淨的大櫻桃,原來是母親,平日裡常給對面孩子帶過去小點心,因此女兒和鄰居冰釋前嫌。

不僅是對門,前前後後,同一個社區住著的許多人,母親都照應著。這個家的人際關係突然空前好起來,那種好,明顯少了客套多了真誠,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

後來,母親走的那天,送葬的隊伍浩浩蕩蕩,親戚,女兒、先生的同學、同事、朋友,社區前前後後的鄰居......

我們的父母,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官不商,甚至平凡得很,未見過大的世面,亦沒有讀過什麼書,沒有受過任何正式的教育,但就是這樣的父母,在我們身邊,我們就會感到內心踏實。

父母在的地方,連世界都是那麼美好,那麼溫柔,那麼親切。

有一首流傳很廣的詩,叫《你還在我身邊》: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的種子從遠處飄回,聚成傘的模樣

太陽從西邊升起 落向東方

子彈退回槍膛

運動員回到起跑線上

我交回錄取通知書 忘了十年寒窗

廚房裡飄來飯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簽好名字

關掉電視 幫我把書包背上

你還在我身旁

漸漸的,漸漸的。

父母變成一枚隱形的十字架,長在心肉裡,在風浪臨來之際,閃射出銀白的光。

父母變成一種信仰,在被時間颳去皮肉後,只要禱告,就會有迴音。

有一種信仰,是你一再出發,卻不擔心無家可歸。

因為,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心靈的故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