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

這孩子太不守規矩了,明明之前答應了就買一樣東西的,現在又非要兩樣,不給就躺在地上撒潑哭鬧,簡直太丟人了。

我家孩子一點都不聽話,我說什麼他都不放在心上,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我也都是為他好,他怎麼就這麼犟呢?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給孩子定規矩,明明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希望他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可是結果呢?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對於世界觀還未正式形成的孩子,我非常贊同黑人作家鮑德溫的一句話,他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

這孩子太不守規矩了,明明之前答應了就買一樣東西的,現在又非要兩樣,不給就躺在地上撒潑哭鬧,簡直太丟人了。

我家孩子一點都不聽話,我說什麼他都不放在心上,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我也都是為他好,他怎麼就這麼犟呢?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給孩子定規矩,明明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希望他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可是結果呢?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對於世界觀還未正式形成的孩子,我非常贊同黑人作家鮑德溫的一句話,他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為什麼大人定的規矩對孩子不好使,這三類家長太難了

一、不懂規矩的大人,難以養出懂規矩的孩子

今年5月的時候,有這樣一則新聞登上了熱門,在北京一家書店裡,一個十一二歲的男孩在書店裡大聲讀書,被工作人員阻止會影響其他人看書後,不僅不道歉悔改,還用手指工作人員大罵:他們看什麼書啊,他們有什麼書可看,你哪知眼睛看到他們在看書,就你管我你信不信我抽你,投訴你。

"

這孩子太不守規矩了,明明之前答應了就買一樣東西的,現在又非要兩樣,不給就躺在地上撒潑哭鬧,簡直太丟人了。

我家孩子一點都不聽話,我說什麼他都不放在心上,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我也都是為他好,他怎麼就這麼犟呢?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給孩子定規矩,明明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希望他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可是結果呢?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對於世界觀還未正式形成的孩子,我非常贊同黑人作家鮑德溫的一句話,他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為什麼大人定的規矩對孩子不好使,這三類家長太難了

一、不懂規矩的大人,難以養出懂規矩的孩子

今年5月的時候,有這樣一則新聞登上了熱門,在北京一家書店裡,一個十一二歲的男孩在書店裡大聲讀書,被工作人員阻止會影響其他人看書後,不僅不道歉悔改,還用手指工作人員大罵:他們看什麼書啊,他們有什麼書可看,你哪知眼睛看到他們在看書,就你管我你信不信我抽你,投訴你。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氣焰之囂張簡直沒誰了,隨後旁邊一位疑似男孩母親的女性不僅不教育男孩,反而對工作人員說:他還是個孩子,你別搭理他,你忙你的。

以“孩子”為由,就可以無視別人地盤上的規矩,這位母親的做法,不僅自己無視規矩,同時也是在教孩子:只要你是個孩子,你就可以無視規矩。

心理學家科特·派克說: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就像神和上帝,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間的至高準則。

也就是說,在孩子小的時候,還沒有形成清晰的是非觀時,家長的言行舉止就是孩子的標杆,孩子對事情的處理原則多數模仿自父母,通過不斷的耳濡目染,這些模仿來的都會內化成孩子的性格和習慣,就算孩子長大了,但這兒童早期經受的錯誤對待造成的性格缺陷,也將伴隨孩子一生。

二、守不住規矩的大人,如何要求孩子守規矩

在《媽媽是超人》中,馬舒雅的做法讓我看到了很多家長的影子,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米婭因為感冒還未痊癒,但是想吃冰淇淋,馬舒雅開始時當然不同意,結果米婭就直接躺在地上撒潑打滾,最終馬舒雅妥協了,無奈的去給孩子買了冰淇淋。

對於這麼好使的伎倆,孩子當然不會只使用一次,無獨有偶,一次在菜市場,孩子們剛剛吃完蛋糕又想要吃麵包,馬舒雅一開始也沒同意,可是孩子們自然知道如何能讓媽媽妥協,於是又開始了老伎倆,一哭二鬧,馬舒雅就乖乖的又給了麵包。

她的做法讓很多家長都很唏噓,連她自己都說:我應該是個很好妥協的媽媽,只要她哭,我這個堅持就已經到了零下。

"

這孩子太不守規矩了,明明之前答應了就買一樣東西的,現在又非要兩樣,不給就躺在地上撒潑哭鬧,簡直太丟人了。

我家孩子一點都不聽話,我說什麼他都不放在心上,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我也都是為他好,他怎麼就這麼犟呢?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給孩子定規矩,明明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希望他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可是結果呢?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對於世界觀還未正式形成的孩子,我非常贊同黑人作家鮑德溫的一句話,他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為什麼大人定的規矩對孩子不好使,這三類家長太難了

一、不懂規矩的大人,難以養出懂規矩的孩子

今年5月的時候,有這樣一則新聞登上了熱門,在北京一家書店裡,一個十一二歲的男孩在書店裡大聲讀書,被工作人員阻止會影響其他人看書後,不僅不道歉悔改,還用手指工作人員大罵:他們看什麼書啊,他們有什麼書可看,你哪知眼睛看到他們在看書,就你管我你信不信我抽你,投訴你。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氣焰之囂張簡直沒誰了,隨後旁邊一位疑似男孩母親的女性不僅不教育男孩,反而對工作人員說:他還是個孩子,你別搭理他,你忙你的。

以“孩子”為由,就可以無視別人地盤上的規矩,這位母親的做法,不僅自己無視規矩,同時也是在教孩子:只要你是個孩子,你就可以無視規矩。

心理學家科特·派克說: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就像神和上帝,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間的至高準則。

也就是說,在孩子小的時候,還沒有形成清晰的是非觀時,家長的言行舉止就是孩子的標杆,孩子對事情的處理原則多數模仿自父母,通過不斷的耳濡目染,這些模仿來的都會內化成孩子的性格和習慣,就算孩子長大了,但這兒童早期經受的錯誤對待造成的性格缺陷,也將伴隨孩子一生。

二、守不住規矩的大人,如何要求孩子守規矩

在《媽媽是超人》中,馬舒雅的做法讓我看到了很多家長的影子,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米婭因為感冒還未痊癒,但是想吃冰淇淋,馬舒雅開始時當然不同意,結果米婭就直接躺在地上撒潑打滾,最終馬舒雅妥協了,無奈的去給孩子買了冰淇淋。

對於這麼好使的伎倆,孩子當然不會只使用一次,無獨有偶,一次在菜市場,孩子們剛剛吃完蛋糕又想要吃麵包,馬舒雅一開始也沒同意,可是孩子們自然知道如何能讓媽媽妥協,於是又開始了老伎倆,一哭二鬧,馬舒雅就乖乖的又給了麵包。

她的做法讓很多家長都很唏噓,連她自己都說:我應該是個很好妥協的媽媽,只要她哭,我這個堅持就已經到了零下。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沒有原則的愛,規矩只是表現在口頭上卻無法執行,只要有點小伎倆就能讓規矩消失,這樣的規矩永遠不會讓孩子真正去信服,去把規矩當一回事,這樣的家長,也應該自己從心裡就明白,孩子是不會乖乖去守你制定的規矩的。

三、首先破壞規矩的大人,就是告訴孩子別把規矩當真

在某音上看到這樣一個小視頻,一位媽媽為激勵孩子好好學習,鼓勵孩子說:如果這次考試能考第一名,就買一個平板電腦給你。

考完試拿到成績單的那刻,孩子興高采烈的跟媽媽分享考第一名的喜悅,並要求媽媽兌換諾言,結果媽媽卻以平板電腦會影響學習,以後再說為由,拒絕了孩子。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兩套標準,覺得孩子小,我就可以說話不算數,答應孩子的事,從來不當回事,就算自己對孩子做出的諾言,最後也總是去敷衍孩子。

自己沒有信守承諾時,用“長輩”的身份甩鍋,而對孩子立了規矩後,又用“長輩”的身份去壓制,必須要求孩子做到。

這樣的不對等關係,只會讓孩子覺得大人立規矩從來都沒什麼原則,全憑他們自己意願,最終孩子面對規矩時也多數執行的不情不願,甚至在有反抗能力後,無視規矩。

"

這孩子太不守規矩了,明明之前答應了就買一樣東西的,現在又非要兩樣,不給就躺在地上撒潑哭鬧,簡直太丟人了。

我家孩子一點都不聽話,我說什麼他都不放在心上,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我也都是為他好,他怎麼就這麼犟呢?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給孩子定規矩,明明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希望他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可是結果呢?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對於世界觀還未正式形成的孩子,我非常贊同黑人作家鮑德溫的一句話,他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為什麼大人定的規矩對孩子不好使,這三類家長太難了

一、不懂規矩的大人,難以養出懂規矩的孩子

今年5月的時候,有這樣一則新聞登上了熱門,在北京一家書店裡,一個十一二歲的男孩在書店裡大聲讀書,被工作人員阻止會影響其他人看書後,不僅不道歉悔改,還用手指工作人員大罵:他們看什麼書啊,他們有什麼書可看,你哪知眼睛看到他們在看書,就你管我你信不信我抽你,投訴你。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氣焰之囂張簡直沒誰了,隨後旁邊一位疑似男孩母親的女性不僅不教育男孩,反而對工作人員說:他還是個孩子,你別搭理他,你忙你的。

以“孩子”為由,就可以無視別人地盤上的規矩,這位母親的做法,不僅自己無視規矩,同時也是在教孩子:只要你是個孩子,你就可以無視規矩。

心理學家科特·派克說: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就像神和上帝,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間的至高準則。

也就是說,在孩子小的時候,還沒有形成清晰的是非觀時,家長的言行舉止就是孩子的標杆,孩子對事情的處理原則多數模仿自父母,通過不斷的耳濡目染,這些模仿來的都會內化成孩子的性格和習慣,就算孩子長大了,但這兒童早期經受的錯誤對待造成的性格缺陷,也將伴隨孩子一生。

二、守不住規矩的大人,如何要求孩子守規矩

在《媽媽是超人》中,馬舒雅的做法讓我看到了很多家長的影子,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米婭因為感冒還未痊癒,但是想吃冰淇淋,馬舒雅開始時當然不同意,結果米婭就直接躺在地上撒潑打滾,最終馬舒雅妥協了,無奈的去給孩子買了冰淇淋。

對於這麼好使的伎倆,孩子當然不會只使用一次,無獨有偶,一次在菜市場,孩子們剛剛吃完蛋糕又想要吃麵包,馬舒雅一開始也沒同意,可是孩子們自然知道如何能讓媽媽妥協,於是又開始了老伎倆,一哭二鬧,馬舒雅就乖乖的又給了麵包。

她的做法讓很多家長都很唏噓,連她自己都說:我應該是個很好妥協的媽媽,只要她哭,我這個堅持就已經到了零下。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沒有原則的愛,規矩只是表現在口頭上卻無法執行,只要有點小伎倆就能讓規矩消失,這樣的規矩永遠不會讓孩子真正去信服,去把規矩當一回事,這樣的家長,也應該自己從心裡就明白,孩子是不會乖乖去守你制定的規矩的。

三、首先破壞規矩的大人,就是告訴孩子別把規矩當真

在某音上看到這樣一個小視頻,一位媽媽為激勵孩子好好學習,鼓勵孩子說:如果這次考試能考第一名,就買一個平板電腦給你。

考完試拿到成績單的那刻,孩子興高采烈的跟媽媽分享考第一名的喜悅,並要求媽媽兌換諾言,結果媽媽卻以平板電腦會影響學習,以後再說為由,拒絕了孩子。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兩套標準,覺得孩子小,我就可以說話不算數,答應孩子的事,從來不當回事,就算自己對孩子做出的諾言,最後也總是去敷衍孩子。

自己沒有信守承諾時,用“長輩”的身份甩鍋,而對孩子立了規矩後,又用“長輩”的身份去壓制,必須要求孩子做到。

這樣的不對等關係,只會讓孩子覺得大人立規矩從來都沒什麼原則,全憑他們自己意願,最終孩子面對規矩時也多數執行的不情不願,甚至在有反抗能力後,無視規矩。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人們從很早前就知道,潛移默化的力量比任何說教更管用,尤其家長對孩子的影響。

家庭教育作為一個孩子接受最早、時間最久、影響最深的教育,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刻不在對孩子進行無聲的教育 ,因此家長面對孩子時需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面對孩子立規矩時,要言行一致,不要說一樣,做的又是另一樣,這樣只會讓孩子迷茫,規矩到底有什麼用,自己到底應該怎樣做。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讓孩子學會並自願遵守規矩呢?

一、接納自己真實的孩子,不斷重複所建立的規矩

在《正面管教》中,重複被提到的“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前提就是接納孩子真實的模樣,讓孩子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性情。

每個孩子都擁有你可能意想不到的能力,而他們的夢想也可能與你的不一致,有時候他們的表現可能讓你很失望,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們很糟糕,而是需要父母制定符合他們性情的規矩,並不斷重複。

我們總希望孩子能立馬記住並執行規則,比如當跟他說去超市只能買一樣東西時,他就能乖乖只選一樣東西,而不對其他東西產生興趣,然而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是能立馬理解這個規矩的意義的,這多半是由於孩子還無法很好進行自律。

而自律的形成並不能只靠外界的強制來形成,更多的是需要父母不斷重複的引導,讓孩子通過對遵守或違反規則後果的不斷體驗,才能逐漸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真正從內心去學會遵守規矩。

"

這孩子太不守規矩了,明明之前答應了就買一樣東西的,現在又非要兩樣,不給就躺在地上撒潑哭鬧,簡直太丟人了。

我家孩子一點都不聽話,我說什麼他都不放在心上,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我也都是為他好,他怎麼就這麼犟呢?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給孩子定規矩,明明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希望他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可是結果呢?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對於世界觀還未正式形成的孩子,我非常贊同黑人作家鮑德溫的一句話,他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為什麼大人定的規矩對孩子不好使,這三類家長太難了

一、不懂規矩的大人,難以養出懂規矩的孩子

今年5月的時候,有這樣一則新聞登上了熱門,在北京一家書店裡,一個十一二歲的男孩在書店裡大聲讀書,被工作人員阻止會影響其他人看書後,不僅不道歉悔改,還用手指工作人員大罵:他們看什麼書啊,他們有什麼書可看,你哪知眼睛看到他們在看書,就你管我你信不信我抽你,投訴你。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氣焰之囂張簡直沒誰了,隨後旁邊一位疑似男孩母親的女性不僅不教育男孩,反而對工作人員說:他還是個孩子,你別搭理他,你忙你的。

以“孩子”為由,就可以無視別人地盤上的規矩,這位母親的做法,不僅自己無視規矩,同時也是在教孩子:只要你是個孩子,你就可以無視規矩。

心理學家科特·派克說: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就像神和上帝,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間的至高準則。

也就是說,在孩子小的時候,還沒有形成清晰的是非觀時,家長的言行舉止就是孩子的標杆,孩子對事情的處理原則多數模仿自父母,通過不斷的耳濡目染,這些模仿來的都會內化成孩子的性格和習慣,就算孩子長大了,但這兒童早期經受的錯誤對待造成的性格缺陷,也將伴隨孩子一生。

二、守不住規矩的大人,如何要求孩子守規矩

在《媽媽是超人》中,馬舒雅的做法讓我看到了很多家長的影子,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米婭因為感冒還未痊癒,但是想吃冰淇淋,馬舒雅開始時當然不同意,結果米婭就直接躺在地上撒潑打滾,最終馬舒雅妥協了,無奈的去給孩子買了冰淇淋。

對於這麼好使的伎倆,孩子當然不會只使用一次,無獨有偶,一次在菜市場,孩子們剛剛吃完蛋糕又想要吃麵包,馬舒雅一開始也沒同意,可是孩子們自然知道如何能讓媽媽妥協,於是又開始了老伎倆,一哭二鬧,馬舒雅就乖乖的又給了麵包。

她的做法讓很多家長都很唏噓,連她自己都說:我應該是個很好妥協的媽媽,只要她哭,我這個堅持就已經到了零下。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沒有原則的愛,規矩只是表現在口頭上卻無法執行,只要有點小伎倆就能讓規矩消失,這樣的規矩永遠不會讓孩子真正去信服,去把規矩當一回事,這樣的家長,也應該自己從心裡就明白,孩子是不會乖乖去守你制定的規矩的。

三、首先破壞規矩的大人,就是告訴孩子別把規矩當真

在某音上看到這樣一個小視頻,一位媽媽為激勵孩子好好學習,鼓勵孩子說:如果這次考試能考第一名,就買一個平板電腦給你。

考完試拿到成績單的那刻,孩子興高采烈的跟媽媽分享考第一名的喜悅,並要求媽媽兌換諾言,結果媽媽卻以平板電腦會影響學習,以後再說為由,拒絕了孩子。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兩套標準,覺得孩子小,我就可以說話不算數,答應孩子的事,從來不當回事,就算自己對孩子做出的諾言,最後也總是去敷衍孩子。

自己沒有信守承諾時,用“長輩”的身份甩鍋,而對孩子立了規矩後,又用“長輩”的身份去壓制,必須要求孩子做到。

這樣的不對等關係,只會讓孩子覺得大人立規矩從來都沒什麼原則,全憑他們自己意願,最終孩子面對規矩時也多數執行的不情不願,甚至在有反抗能力後,無視規矩。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人們從很早前就知道,潛移默化的力量比任何說教更管用,尤其家長對孩子的影響。

家庭教育作為一個孩子接受最早、時間最久、影響最深的教育,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刻不在對孩子進行無聲的教育 ,因此家長面對孩子時需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面對孩子立規矩時,要言行一致,不要說一樣,做的又是另一樣,這樣只會讓孩子迷茫,規矩到底有什麼用,自己到底應該怎樣做。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讓孩子學會並自願遵守規矩呢?

一、接納自己真實的孩子,不斷重複所建立的規矩

在《正面管教》中,重複被提到的“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前提就是接納孩子真實的模樣,讓孩子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性情。

每個孩子都擁有你可能意想不到的能力,而他們的夢想也可能與你的不一致,有時候他們的表現可能讓你很失望,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們很糟糕,而是需要父母制定符合他們性情的規矩,並不斷重複。

我們總希望孩子能立馬記住並執行規則,比如當跟他說去超市只能買一樣東西時,他就能乖乖只選一樣東西,而不對其他東西產生興趣,然而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是能立馬理解這個規矩的意義的,這多半是由於孩子還無法很好進行自律。

而自律的形成並不能只靠外界的強制來形成,更多的是需要父母不斷重複的引導,讓孩子通過對遵守或違反規則後果的不斷體驗,才能逐漸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真正從內心去學會遵守規矩。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二、把規矩作為日常,而不是單向束縛

很多孩子不願意遵守規矩,多是因為對他們而言,規矩就像束縛。

我見過很多家庭,家長在追劇、遊戲、看直播,卻教育孩子讀書很重要;

家長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亂丟垃圾,卻教育孩子要有公德心;

家長總愛跟七姑八婆咬人舌根,卻教育孩子要與人為善……

越來越多的事實告訴我們:想要孩子怎麼樣,重要不是父母能為孩子做多少,而是父母是個怎樣的人。

有這樣一個研究,根據我國2014年CHIPs數據來觀察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子女教育程度之間的關係,從下圖表格中,其中縱軸是父親教育情況,橫軸是母親教育情況,分母是1980-1994年出生的被調查者總數,分子是該家庭教育背景下考上大學的人數。

"

這孩子太不守規矩了,明明之前答應了就買一樣東西的,現在又非要兩樣,不給就躺在地上撒潑哭鬧,簡直太丟人了。

我家孩子一點都不聽話,我說什麼他都不放在心上,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我也都是為他好,他怎麼就這麼犟呢?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給孩子定規矩,明明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希望他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可是結果呢?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對於世界觀還未正式形成的孩子,我非常贊同黑人作家鮑德溫的一句話,他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為什麼大人定的規矩對孩子不好使,這三類家長太難了

一、不懂規矩的大人,難以養出懂規矩的孩子

今年5月的時候,有這樣一則新聞登上了熱門,在北京一家書店裡,一個十一二歲的男孩在書店裡大聲讀書,被工作人員阻止會影響其他人看書後,不僅不道歉悔改,還用手指工作人員大罵:他們看什麼書啊,他們有什麼書可看,你哪知眼睛看到他們在看書,就你管我你信不信我抽你,投訴你。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氣焰之囂張簡直沒誰了,隨後旁邊一位疑似男孩母親的女性不僅不教育男孩,反而對工作人員說:他還是個孩子,你別搭理他,你忙你的。

以“孩子”為由,就可以無視別人地盤上的規矩,這位母親的做法,不僅自己無視規矩,同時也是在教孩子:只要你是個孩子,你就可以無視規矩。

心理學家科特·派克說: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就像神和上帝,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間的至高準則。

也就是說,在孩子小的時候,還沒有形成清晰的是非觀時,家長的言行舉止就是孩子的標杆,孩子對事情的處理原則多數模仿自父母,通過不斷的耳濡目染,這些模仿來的都會內化成孩子的性格和習慣,就算孩子長大了,但這兒童早期經受的錯誤對待造成的性格缺陷,也將伴隨孩子一生。

二、守不住規矩的大人,如何要求孩子守規矩

在《媽媽是超人》中,馬舒雅的做法讓我看到了很多家長的影子,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米婭因為感冒還未痊癒,但是想吃冰淇淋,馬舒雅開始時當然不同意,結果米婭就直接躺在地上撒潑打滾,最終馬舒雅妥協了,無奈的去給孩子買了冰淇淋。

對於這麼好使的伎倆,孩子當然不會只使用一次,無獨有偶,一次在菜市場,孩子們剛剛吃完蛋糕又想要吃麵包,馬舒雅一開始也沒同意,可是孩子們自然知道如何能讓媽媽妥協,於是又開始了老伎倆,一哭二鬧,馬舒雅就乖乖的又給了麵包。

她的做法讓很多家長都很唏噓,連她自己都說:我應該是個很好妥協的媽媽,只要她哭,我這個堅持就已經到了零下。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沒有原則的愛,規矩只是表現在口頭上卻無法執行,只要有點小伎倆就能讓規矩消失,這樣的規矩永遠不會讓孩子真正去信服,去把規矩當一回事,這樣的家長,也應該自己從心裡就明白,孩子是不會乖乖去守你制定的規矩的。

三、首先破壞規矩的大人,就是告訴孩子別把規矩當真

在某音上看到這樣一個小視頻,一位媽媽為激勵孩子好好學習,鼓勵孩子說:如果這次考試能考第一名,就買一個平板電腦給你。

考完試拿到成績單的那刻,孩子興高采烈的跟媽媽分享考第一名的喜悅,並要求媽媽兌換諾言,結果媽媽卻以平板電腦會影響學習,以後再說為由,拒絕了孩子。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兩套標準,覺得孩子小,我就可以說話不算數,答應孩子的事,從來不當回事,就算自己對孩子做出的諾言,最後也總是去敷衍孩子。

自己沒有信守承諾時,用“長輩”的身份甩鍋,而對孩子立了規矩後,又用“長輩”的身份去壓制,必須要求孩子做到。

這樣的不對等關係,只會讓孩子覺得大人立規矩從來都沒什麼原則,全憑他們自己意願,最終孩子面對規矩時也多數執行的不情不願,甚至在有反抗能力後,無視規矩。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人們從很早前就知道,潛移默化的力量比任何說教更管用,尤其家長對孩子的影響。

家庭教育作為一個孩子接受最早、時間最久、影響最深的教育,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刻不在對孩子進行無聲的教育 ,因此家長面對孩子時需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面對孩子立規矩時,要言行一致,不要說一樣,做的又是另一樣,這樣只會讓孩子迷茫,規矩到底有什麼用,自己到底應該怎樣做。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讓孩子學會並自願遵守規矩呢?

一、接納自己真實的孩子,不斷重複所建立的規矩

在《正面管教》中,重複被提到的“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前提就是接納孩子真實的模樣,讓孩子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性情。

每個孩子都擁有你可能意想不到的能力,而他們的夢想也可能與你的不一致,有時候他們的表現可能讓你很失望,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們很糟糕,而是需要父母制定符合他們性情的規矩,並不斷重複。

我們總希望孩子能立馬記住並執行規則,比如當跟他說去超市只能買一樣東西時,他就能乖乖只選一樣東西,而不對其他東西產生興趣,然而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是能立馬理解這個規矩的意義的,這多半是由於孩子還無法很好進行自律。

而自律的形成並不能只靠外界的強制來形成,更多的是需要父母不斷重複的引導,讓孩子通過對遵守或違反規則後果的不斷體驗,才能逐漸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真正從內心去學會遵守規矩。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二、把規矩作為日常,而不是單向束縛

很多孩子不願意遵守規矩,多是因為對他們而言,規矩就像束縛。

我見過很多家庭,家長在追劇、遊戲、看直播,卻教育孩子讀書很重要;

家長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亂丟垃圾,卻教育孩子要有公德心;

家長總愛跟七姑八婆咬人舌根,卻教育孩子要與人為善……

越來越多的事實告訴我們:想要孩子怎麼樣,重要不是父母能為孩子做多少,而是父母是個怎樣的人。

有這樣一個研究,根據我國2014年CHIPs數據來觀察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子女教育程度之間的關係,從下圖表格中,其中縱軸是父親教育情況,橫軸是母親教育情況,分母是1980-1994年出生的被調查者總數,分子是該家庭教育背景下考上大學的人數。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結果很容易看出,子女和父母教育水平的關係是存在一個均值迴歸的,也就是說父母所受教育水平越高,從概率上講,子女教育水平肯定也是會比較高的。

因此,不管從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如果家長能良好的並堅持執行所定下的規矩,才是讓孩子學會遵守規矩最重要的方式,不管對家長還是孩子,養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懼怕威逼利誘的品質,孩子自然就能知曉規矩就是規矩,跟眼淚耍賴無關,是堅決不容許破壞的。

三、六歲前必須學會對孩子說不,必須學會規矩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教授說:孩子6歲前規矩立不好,以後就不好管了!

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李玫瑾首先強調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孩子剋制任性、學會控制和忍耐,而這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學會接受“不”。

我們都知道,孩子小的時候最討厭的就是“不”字,想要什麼玩具而不得,就會發脾氣。

但是對於6歲以前的孩子,面對家長說“不”,頂多就是在地上打滾,哭,耍賴,這時候合理的訓練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這時候家長捨不得訓練,事事滿足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他的要求大人滿足不了或者不想滿足了,他就想到新的鬧法了,比如離家出走,跳樓跳河自殺……

為什麼有些孩子做事總是那麼極端?因為他們知道父母的愛沒有邊界,只要自己能堅持對抗下去,他們遲早會妥協,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死亡,但他們知道這可以用來威脅父母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李玫瑾說:3歲前的孩子哭,多數是因為他難受,身體或心情不適,但3歲以後哭,多數是具有目的性的,此時的他們已經學會察言觀色,知道如何用哭聲去控制父母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這時候也就是訓練的重要時機。

那麼如何讓孩子明白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是沒有做用的呢?李玫瑾總結了這4不:

  1. 不罵,孩子哭的時候正是右腦情緒氾濫的時候,這時候罵除了火上澆油和發洩自己的情緒,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2. 不打,同理,打只是增加孩子的皮肉之苦,無法真正讓他從心理上接受結果。
  3. 不說,哭鬧時候的孩子,任何說教都是聽不進去的。
  4. 不走,抱著或看著孩子,用行動來告訴他,我理解你的心情,但規矩就是規矩,我再愛你,也不能因此壞了規矩,你的哭鬧和我要堅決遵守規矩並不衝突,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你有你發洩情緒的權利,我有我堅決執行規矩的權利。

最後,當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後,我們可以給孩子創造交流條件,鼓勵孩子進行交流,比如說出哭的原因,規矩是否有不合理性,共同商討更合理的相處模式。

"

這孩子太不守規矩了,明明之前答應了就買一樣東西的,現在又非要兩樣,不給就躺在地上撒潑哭鬧,簡直太丟人了。

我家孩子一點都不聽話,我說什麼他都不放在心上,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我也都是為他好,他怎麼就這麼犟呢?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給孩子定規矩,明明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希望他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可是結果呢?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對於世界觀還未正式形成的孩子,我非常贊同黑人作家鮑德溫的一句話,他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為什麼大人定的規矩對孩子不好使,這三類家長太難了

一、不懂規矩的大人,難以養出懂規矩的孩子

今年5月的時候,有這樣一則新聞登上了熱門,在北京一家書店裡,一個十一二歲的男孩在書店裡大聲讀書,被工作人員阻止會影響其他人看書後,不僅不道歉悔改,還用手指工作人員大罵:他們看什麼書啊,他們有什麼書可看,你哪知眼睛看到他們在看書,就你管我你信不信我抽你,投訴你。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氣焰之囂張簡直沒誰了,隨後旁邊一位疑似男孩母親的女性不僅不教育男孩,反而對工作人員說:他還是個孩子,你別搭理他,你忙你的。

以“孩子”為由,就可以無視別人地盤上的規矩,這位母親的做法,不僅自己無視規矩,同時也是在教孩子:只要你是個孩子,你就可以無視規矩。

心理學家科特·派克說: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就像神和上帝,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間的至高準則。

也就是說,在孩子小的時候,還沒有形成清晰的是非觀時,家長的言行舉止就是孩子的標杆,孩子對事情的處理原則多數模仿自父母,通過不斷的耳濡目染,這些模仿來的都會內化成孩子的性格和習慣,就算孩子長大了,但這兒童早期經受的錯誤對待造成的性格缺陷,也將伴隨孩子一生。

二、守不住規矩的大人,如何要求孩子守規矩

在《媽媽是超人》中,馬舒雅的做法讓我看到了很多家長的影子,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米婭因為感冒還未痊癒,但是想吃冰淇淋,馬舒雅開始時當然不同意,結果米婭就直接躺在地上撒潑打滾,最終馬舒雅妥協了,無奈的去給孩子買了冰淇淋。

對於這麼好使的伎倆,孩子當然不會只使用一次,無獨有偶,一次在菜市場,孩子們剛剛吃完蛋糕又想要吃麵包,馬舒雅一開始也沒同意,可是孩子們自然知道如何能讓媽媽妥協,於是又開始了老伎倆,一哭二鬧,馬舒雅就乖乖的又給了麵包。

她的做法讓很多家長都很唏噓,連她自己都說:我應該是個很好妥協的媽媽,只要她哭,我這個堅持就已經到了零下。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沒有原則的愛,規矩只是表現在口頭上卻無法執行,只要有點小伎倆就能讓規矩消失,這樣的規矩永遠不會讓孩子真正去信服,去把規矩當一回事,這樣的家長,也應該自己從心裡就明白,孩子是不會乖乖去守你制定的規矩的。

三、首先破壞規矩的大人,就是告訴孩子別把規矩當真

在某音上看到這樣一個小視頻,一位媽媽為激勵孩子好好學習,鼓勵孩子說:如果這次考試能考第一名,就買一個平板電腦給你。

考完試拿到成績單的那刻,孩子興高采烈的跟媽媽分享考第一名的喜悅,並要求媽媽兌換諾言,結果媽媽卻以平板電腦會影響學習,以後再說為由,拒絕了孩子。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兩套標準,覺得孩子小,我就可以說話不算數,答應孩子的事,從來不當回事,就算自己對孩子做出的諾言,最後也總是去敷衍孩子。

自己沒有信守承諾時,用“長輩”的身份甩鍋,而對孩子立了規矩後,又用“長輩”的身份去壓制,必須要求孩子做到。

這樣的不對等關係,只會讓孩子覺得大人立規矩從來都沒什麼原則,全憑他們自己意願,最終孩子面對規矩時也多數執行的不情不願,甚至在有反抗能力後,無視規矩。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人們從很早前就知道,潛移默化的力量比任何說教更管用,尤其家長對孩子的影響。

家庭教育作為一個孩子接受最早、時間最久、影響最深的教育,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刻不在對孩子進行無聲的教育 ,因此家長面對孩子時需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面對孩子立規矩時,要言行一致,不要說一樣,做的又是另一樣,這樣只會讓孩子迷茫,規矩到底有什麼用,自己到底應該怎樣做。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讓孩子學會並自願遵守規矩呢?

一、接納自己真實的孩子,不斷重複所建立的規矩

在《正面管教》中,重複被提到的“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前提就是接納孩子真實的模樣,讓孩子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性情。

每個孩子都擁有你可能意想不到的能力,而他們的夢想也可能與你的不一致,有時候他們的表現可能讓你很失望,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們很糟糕,而是需要父母制定符合他們性情的規矩,並不斷重複。

我們總希望孩子能立馬記住並執行規則,比如當跟他說去超市只能買一樣東西時,他就能乖乖只選一樣東西,而不對其他東西產生興趣,然而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是能立馬理解這個規矩的意義的,這多半是由於孩子還無法很好進行自律。

而自律的形成並不能只靠外界的強制來形成,更多的是需要父母不斷重複的引導,讓孩子通過對遵守或違反規則後果的不斷體驗,才能逐漸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真正從內心去學會遵守規矩。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二、把規矩作為日常,而不是單向束縛

很多孩子不願意遵守規矩,多是因為對他們而言,規矩就像束縛。

我見過很多家庭,家長在追劇、遊戲、看直播,卻教育孩子讀書很重要;

家長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亂丟垃圾,卻教育孩子要有公德心;

家長總愛跟七姑八婆咬人舌根,卻教育孩子要與人為善……

越來越多的事實告訴我們:想要孩子怎麼樣,重要不是父母能為孩子做多少,而是父母是個怎樣的人。

有這樣一個研究,根據我國2014年CHIPs數據來觀察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子女教育程度之間的關係,從下圖表格中,其中縱軸是父親教育情況,橫軸是母親教育情況,分母是1980-1994年出生的被調查者總數,分子是該家庭教育背景下考上大學的人數。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結果很容易看出,子女和父母教育水平的關係是存在一個均值迴歸的,也就是說父母所受教育水平越高,從概率上講,子女教育水平肯定也是會比較高的。

因此,不管從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如果家長能良好的並堅持執行所定下的規矩,才是讓孩子學會遵守規矩最重要的方式,不管對家長還是孩子,養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懼怕威逼利誘的品質,孩子自然就能知曉規矩就是規矩,跟眼淚耍賴無關,是堅決不容許破壞的。

三、六歲前必須學會對孩子說不,必須學會規矩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教授說:孩子6歲前規矩立不好,以後就不好管了!

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李玫瑾首先強調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孩子剋制任性、學會控制和忍耐,而這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學會接受“不”。

我們都知道,孩子小的時候最討厭的就是“不”字,想要什麼玩具而不得,就會發脾氣。

但是對於6歲以前的孩子,面對家長說“不”,頂多就是在地上打滾,哭,耍賴,這時候合理的訓練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這時候家長捨不得訓練,事事滿足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他的要求大人滿足不了或者不想滿足了,他就想到新的鬧法了,比如離家出走,跳樓跳河自殺……

為什麼有些孩子做事總是那麼極端?因為他們知道父母的愛沒有邊界,只要自己能堅持對抗下去,他們遲早會妥協,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死亡,但他們知道這可以用來威脅父母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李玫瑾說:3歲前的孩子哭,多數是因為他難受,身體或心情不適,但3歲以後哭,多數是具有目的性的,此時的他們已經學會察言觀色,知道如何用哭聲去控制父母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這時候也就是訓練的重要時機。

那麼如何讓孩子明白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是沒有做用的呢?李玫瑾總結了這4不:

  1. 不罵,孩子哭的時候正是右腦情緒氾濫的時候,這時候罵除了火上澆油和發洩自己的情緒,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2. 不打,同理,打只是增加孩子的皮肉之苦,無法真正讓他從心理上接受結果。
  3. 不說,哭鬧時候的孩子,任何說教都是聽不進去的。
  4. 不走,抱著或看著孩子,用行動來告訴他,我理解你的心情,但規矩就是規矩,我再愛你,也不能因此壞了規矩,你的哭鬧和我要堅決遵守規矩並不衝突,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你有你發洩情緒的權利,我有我堅決執行規矩的權利。

最後,當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後,我們可以給孩子創造交流條件,鼓勵孩子進行交流,比如說出哭的原因,規矩是否有不合理性,共同商討更合理的相處模式。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四、提前制定規矩,不要臨時起意

既然是規矩,那麼在執行前,必須是雙方都知曉的。

我見過最不靠譜的父母,就是按自己的情緒來制定規矩,比如原本早上答應孩子因為最近學習態度良好,今天去超市可以買一樣玩具,結果在去超市前,孩子因為沒有認真吃飯,把衣服地板弄得一團糟,就告訴孩子“因為你不好好吃飯,今天不能買玩具了。”

這種因“學習”而得的玩具卻因“吃飯”原因被強制取消了,這樣混亂無理的邏輯只會讓孩子一臉懵,說好的獎勵怎麼說沒就沒了,之前也沒說不好好吃飯就不能買玩具啊,原來規矩的制定和取消可以這樣隨意和任性?

因此,就事論事,不要讓自己的情緒讓原本制定的規矩亂了套,才能讓孩子真正把規矩當成一回事,並能好好執行下去。

"

這孩子太不守規矩了,明明之前答應了就買一樣東西的,現在又非要兩樣,不給就躺在地上撒潑哭鬧,簡直太丟人了。

我家孩子一點都不聽話,我說什麼他都不放在心上,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我也都是為他好,他怎麼就這麼犟呢?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給孩子定規矩,明明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希望他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可是結果呢?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對於世界觀還未正式形成的孩子,我非常贊同黑人作家鮑德溫的一句話,他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為什麼大人定的規矩對孩子不好使,這三類家長太難了

一、不懂規矩的大人,難以養出懂規矩的孩子

今年5月的時候,有這樣一則新聞登上了熱門,在北京一家書店裡,一個十一二歲的男孩在書店裡大聲讀書,被工作人員阻止會影響其他人看書後,不僅不道歉悔改,還用手指工作人員大罵:他們看什麼書啊,他們有什麼書可看,你哪知眼睛看到他們在看書,就你管我你信不信我抽你,投訴你。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氣焰之囂張簡直沒誰了,隨後旁邊一位疑似男孩母親的女性不僅不教育男孩,反而對工作人員說:他還是個孩子,你別搭理他,你忙你的。

以“孩子”為由,就可以無視別人地盤上的規矩,這位母親的做法,不僅自己無視規矩,同時也是在教孩子:只要你是個孩子,你就可以無視規矩。

心理學家科特·派克說: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就像神和上帝,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間的至高準則。

也就是說,在孩子小的時候,還沒有形成清晰的是非觀時,家長的言行舉止就是孩子的標杆,孩子對事情的處理原則多數模仿自父母,通過不斷的耳濡目染,這些模仿來的都會內化成孩子的性格和習慣,就算孩子長大了,但這兒童早期經受的錯誤對待造成的性格缺陷,也將伴隨孩子一生。

二、守不住規矩的大人,如何要求孩子守規矩

在《媽媽是超人》中,馬舒雅的做法讓我看到了很多家長的影子,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米婭因為感冒還未痊癒,但是想吃冰淇淋,馬舒雅開始時當然不同意,結果米婭就直接躺在地上撒潑打滾,最終馬舒雅妥協了,無奈的去給孩子買了冰淇淋。

對於這麼好使的伎倆,孩子當然不會只使用一次,無獨有偶,一次在菜市場,孩子們剛剛吃完蛋糕又想要吃麵包,馬舒雅一開始也沒同意,可是孩子們自然知道如何能讓媽媽妥協,於是又開始了老伎倆,一哭二鬧,馬舒雅就乖乖的又給了麵包。

她的做法讓很多家長都很唏噓,連她自己都說:我應該是個很好妥協的媽媽,只要她哭,我這個堅持就已經到了零下。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沒有原則的愛,規矩只是表現在口頭上卻無法執行,只要有點小伎倆就能讓規矩消失,這樣的規矩永遠不會讓孩子真正去信服,去把規矩當一回事,這樣的家長,也應該自己從心裡就明白,孩子是不會乖乖去守你制定的規矩的。

三、首先破壞規矩的大人,就是告訴孩子別把規矩當真

在某音上看到這樣一個小視頻,一位媽媽為激勵孩子好好學習,鼓勵孩子說:如果這次考試能考第一名,就買一個平板電腦給你。

考完試拿到成績單的那刻,孩子興高采烈的跟媽媽分享考第一名的喜悅,並要求媽媽兌換諾言,結果媽媽卻以平板電腦會影響學習,以後再說為由,拒絕了孩子。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兩套標準,覺得孩子小,我就可以說話不算數,答應孩子的事,從來不當回事,就算自己對孩子做出的諾言,最後也總是去敷衍孩子。

自己沒有信守承諾時,用“長輩”的身份甩鍋,而對孩子立了規矩後,又用“長輩”的身份去壓制,必須要求孩子做到。

這樣的不對等關係,只會讓孩子覺得大人立規矩從來都沒什麼原則,全憑他們自己意願,最終孩子面對規矩時也多數執行的不情不願,甚至在有反抗能力後,無視規矩。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人們從很早前就知道,潛移默化的力量比任何說教更管用,尤其家長對孩子的影響。

家庭教育作為一個孩子接受最早、時間最久、影響最深的教育,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刻不在對孩子進行無聲的教育 ,因此家長面對孩子時需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面對孩子立規矩時,要言行一致,不要說一樣,做的又是另一樣,這樣只會讓孩子迷茫,規矩到底有什麼用,自己到底應該怎樣做。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讓孩子學會並自願遵守規矩呢?

一、接納自己真實的孩子,不斷重複所建立的規矩

在《正面管教》中,重複被提到的“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前提就是接納孩子真實的模樣,讓孩子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性情。

每個孩子都擁有你可能意想不到的能力,而他們的夢想也可能與你的不一致,有時候他們的表現可能讓你很失望,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們很糟糕,而是需要父母制定符合他們性情的規矩,並不斷重複。

我們總希望孩子能立馬記住並執行規則,比如當跟他說去超市只能買一樣東西時,他就能乖乖只選一樣東西,而不對其他東西產生興趣,然而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是能立馬理解這個規矩的意義的,這多半是由於孩子還無法很好進行自律。

而自律的形成並不能只靠外界的強制來形成,更多的是需要父母不斷重複的引導,讓孩子通過對遵守或違反規則後果的不斷體驗,才能逐漸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真正從內心去學會遵守規矩。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二、把規矩作為日常,而不是單向束縛

很多孩子不願意遵守規矩,多是因為對他們而言,規矩就像束縛。

我見過很多家庭,家長在追劇、遊戲、看直播,卻教育孩子讀書很重要;

家長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亂丟垃圾,卻教育孩子要有公德心;

家長總愛跟七姑八婆咬人舌根,卻教育孩子要與人為善……

越來越多的事實告訴我們:想要孩子怎麼樣,重要不是父母能為孩子做多少,而是父母是個怎樣的人。

有這樣一個研究,根據我國2014年CHIPs數據來觀察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子女教育程度之間的關係,從下圖表格中,其中縱軸是父親教育情況,橫軸是母親教育情況,分母是1980-1994年出生的被調查者總數,分子是該家庭教育背景下考上大學的人數。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結果很容易看出,子女和父母教育水平的關係是存在一個均值迴歸的,也就是說父母所受教育水平越高,從概率上講,子女教育水平肯定也是會比較高的。

因此,不管從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如果家長能良好的並堅持執行所定下的規矩,才是讓孩子學會遵守規矩最重要的方式,不管對家長還是孩子,養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懼怕威逼利誘的品質,孩子自然就能知曉規矩就是規矩,跟眼淚耍賴無關,是堅決不容許破壞的。

三、六歲前必須學會對孩子說不,必須學會規矩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教授說:孩子6歲前規矩立不好,以後就不好管了!

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李玫瑾首先強調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孩子剋制任性、學會控制和忍耐,而這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學會接受“不”。

我們都知道,孩子小的時候最討厭的就是“不”字,想要什麼玩具而不得,就會發脾氣。

但是對於6歲以前的孩子,面對家長說“不”,頂多就是在地上打滾,哭,耍賴,這時候合理的訓練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這時候家長捨不得訓練,事事滿足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他的要求大人滿足不了或者不想滿足了,他就想到新的鬧法了,比如離家出走,跳樓跳河自殺……

為什麼有些孩子做事總是那麼極端?因為他們知道父母的愛沒有邊界,只要自己能堅持對抗下去,他們遲早會妥協,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死亡,但他們知道這可以用來威脅父母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李玫瑾說:3歲前的孩子哭,多數是因為他難受,身體或心情不適,但3歲以後哭,多數是具有目的性的,此時的他們已經學會察言觀色,知道如何用哭聲去控制父母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這時候也就是訓練的重要時機。

那麼如何讓孩子明白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是沒有做用的呢?李玫瑾總結了這4不:

  1. 不罵,孩子哭的時候正是右腦情緒氾濫的時候,這時候罵除了火上澆油和發洩自己的情緒,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2. 不打,同理,打只是增加孩子的皮肉之苦,無法真正讓他從心理上接受結果。
  3. 不說,哭鬧時候的孩子,任何說教都是聽不進去的。
  4. 不走,抱著或看著孩子,用行動來告訴他,我理解你的心情,但規矩就是規矩,我再愛你,也不能因此壞了規矩,你的哭鬧和我要堅決遵守規矩並不衝突,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你有你發洩情緒的權利,我有我堅決執行規矩的權利。

最後,當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後,我們可以給孩子創造交流條件,鼓勵孩子進行交流,比如說出哭的原因,規矩是否有不合理性,共同商討更合理的相處模式。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四、提前制定規矩,不要臨時起意

既然是規矩,那麼在執行前,必須是雙方都知曉的。

我見過最不靠譜的父母,就是按自己的情緒來制定規矩,比如原本早上答應孩子因為最近學習態度良好,今天去超市可以買一樣玩具,結果在去超市前,孩子因為沒有認真吃飯,把衣服地板弄得一團糟,就告訴孩子“因為你不好好吃飯,今天不能買玩具了。”

這種因“學習”而得的玩具卻因“吃飯”原因被強制取消了,這樣混亂無理的邏輯只會讓孩子一臉懵,說好的獎勵怎麼說沒就沒了,之前也沒說不好好吃飯就不能買玩具啊,原來規矩的制定和取消可以這樣隨意和任性?

因此,就事論事,不要讓自己的情緒讓原本制定的規矩亂了套,才能讓孩子真正把規矩當成一回事,並能好好執行下去。

為什麼立的規矩不好使?李玫瑾: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結語

楊瀾說: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

都說育人的過程就是育己,在教育孩子時,家長不妨放下焦慮的心態,多審視下自己,足夠優秀的自己,自然能成為孩子模仿和學習的榜樣。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育有3歲女娃一枚,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學習,愛生活,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孕產、育兒、教育知識,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