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說得口水乾,孩子卻不聽?親子溝通極常見的一種錯誤'

"

有一次,我搭乘公交車出外辦事。車上,坐在我前面的是一對母子。媽媽說:“回到家,看你爸會不會揍你!”小男孩立即緊張地看著媽媽。“比賽時應該認真聽別人講,而不是跟別的小朋友聊天!比賽的時候,應該全身心投入,而不是在舞臺上走來走去……鋼琴練了2年,就因為你幾分鐘的不專心而沒能獲獎……”

這時,車內有另一位小孩的歡笑聲響起,小男孩的注意力被吸引過去了。那位媽媽非常不高興,用力地拍打了小男孩的手臂。小手臂立即浮現了紅紅的手指印,小男孩也被嚇了一跳。一路上,媽媽聲色俱厲地批評,孩子神情緊張。最後,那位媽媽讓小男孩複述一遍媽媽講了什麼,結果孩子還是緊張地看著自己的媽媽,最後只說了一句:“以後不要得獎了”。那位媽媽氣鼓鼓地扭轉了頭,乾脆不再搭理孩子。


"

有一次,我搭乘公交車出外辦事。車上,坐在我前面的是一對母子。媽媽說:“回到家,看你爸會不會揍你!”小男孩立即緊張地看著媽媽。“比賽時應該認真聽別人講,而不是跟別的小朋友聊天!比賽的時候,應該全身心投入,而不是在舞臺上走來走去……鋼琴練了2年,就因為你幾分鐘的不專心而沒能獲獎……”

這時,車內有另一位小孩的歡笑聲響起,小男孩的注意力被吸引過去了。那位媽媽非常不高興,用力地拍打了小男孩的手臂。小手臂立即浮現了紅紅的手指印,小男孩也被嚇了一跳。一路上,媽媽聲色俱厲地批評,孩子神情緊張。最後,那位媽媽讓小男孩複述一遍媽媽講了什麼,結果孩子還是緊張地看著自己的媽媽,最後只說了一句:“以後不要得獎了”。那位媽媽氣鼓鼓地扭轉了頭,乾脆不再搭理孩子。


為什麼你說得口水乾,孩子卻不聽?親子溝通極常見的一種錯誤



有一位爸爸曾經給我留言,說他的兒子剛上小學一年級時,學習非常不認真。孩子不僅上課時在教室裡走動,在家裡寫作業也總會做各種無關小舉動,作業因此經常不能完成。例如,孩子不是開冰箱吃零食,就是玩橡皮泥。孩子的爸爸曾經試過把孩子所有的玩具都收起來放在衣櫃頂,也讓孩子的媽媽再也不買零食回家。沒用!孩子沒零食沒玩具,竟然玩起了手指甲。孩子的爸爸說,他各種懲罰都試過了,罰站、不準買新玩具、打手掌,曾經有過一次非常嚴厲的“棍棒教訓”,但是效果都不好。

為什麼這些大人與孩子的溝通無效呢?

美國知名溝通大師科裡·帕特森有句名言:“溝通的正確氛圍是安全感”。很多父母以為,想要孩子接受大人的想法,道理要“硬”,讓孩子無法反駁和拒絕。其實,這種想法便是掉進了溝通的錯誤漩渦裡了。

記得知名人類學家喬納森.弗裡德曼與同事做過一個兒童實驗。研究人員把孩子們分為第一組和第二組,並且在孩子們面前放了一個看起來很好玩的電池機器人。接著,第一組孩子被嚴厲地威脅“不許玩”(含暴力元素),第二組孩子被“溫柔地告誡”不要玩。孩子們都聽從了。但是幾周後,當這些孩子再次被召集到實驗室,進入那個有好玩的電池機器人的房間。有一位阿姨(孩子們從沒見過)走進來,叫孩子們盡情地玩那個電池機器人。結果,第一組有3/4的孩子毫無顧慮地玩了起來,而第二組有2/3的孩子仍舊拒絕玩。


"

有一次,我搭乘公交車出外辦事。車上,坐在我前面的是一對母子。媽媽說:“回到家,看你爸會不會揍你!”小男孩立即緊張地看著媽媽。“比賽時應該認真聽別人講,而不是跟別的小朋友聊天!比賽的時候,應該全身心投入,而不是在舞臺上走來走去……鋼琴練了2年,就因為你幾分鐘的不專心而沒能獲獎……”

這時,車內有另一位小孩的歡笑聲響起,小男孩的注意力被吸引過去了。那位媽媽非常不高興,用力地拍打了小男孩的手臂。小手臂立即浮現了紅紅的手指印,小男孩也被嚇了一跳。一路上,媽媽聲色俱厲地批評,孩子神情緊張。最後,那位媽媽讓小男孩複述一遍媽媽講了什麼,結果孩子還是緊張地看著自己的媽媽,最後只說了一句:“以後不要得獎了”。那位媽媽氣鼓鼓地扭轉了頭,乾脆不再搭理孩子。


為什麼你說得口水乾,孩子卻不聽?親子溝通極常見的一種錯誤



有一位爸爸曾經給我留言,說他的兒子剛上小學一年級時,學習非常不認真。孩子不僅上課時在教室裡走動,在家裡寫作業也總會做各種無關小舉動,作業因此經常不能完成。例如,孩子不是開冰箱吃零食,就是玩橡皮泥。孩子的爸爸曾經試過把孩子所有的玩具都收起來放在衣櫃頂,也讓孩子的媽媽再也不買零食回家。沒用!孩子沒零食沒玩具,竟然玩起了手指甲。孩子的爸爸說,他各種懲罰都試過了,罰站、不準買新玩具、打手掌,曾經有過一次非常嚴厲的“棍棒教訓”,但是效果都不好。

為什麼這些大人與孩子的溝通無效呢?

美國知名溝通大師科裡·帕特森有句名言:“溝通的正確氛圍是安全感”。很多父母以為,想要孩子接受大人的想法,道理要“硬”,讓孩子無法反駁和拒絕。其實,這種想法便是掉進了溝通的錯誤漩渦裡了。

記得知名人類學家喬納森.弗裡德曼與同事做過一個兒童實驗。研究人員把孩子們分為第一組和第二組,並且在孩子們面前放了一個看起來很好玩的電池機器人。接著,第一組孩子被嚴厲地威脅“不許玩”(含暴力元素),第二組孩子被“溫柔地告誡”不要玩。孩子們都聽從了。但是幾周後,當這些孩子再次被召集到實驗室,進入那個有好玩的電池機器人的房間。有一位阿姨(孩子們從沒見過)走進來,叫孩子們盡情地玩那個電池機器人。結果,第一組有3/4的孩子毫無顧慮地玩了起來,而第二組有2/3的孩子仍舊拒絕玩。


為什麼你說得口水乾,孩子卻不聽?親子溝通極常見的一種錯誤



我曾經把這個研究告訴一些喜歡暴力或粗魯教育孩子的父母,不少父母因此對孩子充滿了愧疚感,並希望能改掉不正確的親子溝通做法。幼兒說常常認為,人在一個狹隘的生活圈裡,其實跟井底裡的青蛙那樣,容易有不全面的認知而犯錯誤,所以,學習,是一個解決這種狹隘教育的最好的途徑,尤其是那些你以前不重視的科學知識,能給人帶來茅塞頓開的啟示。

我有個親戚,他們家有個6歲半的孩子,被父母稱為“猴子”,因為孩子從來沒能集中精神做一件事。孩子寫作業總是把弄玩具,有時望著窗外發呆,常常在書桌前1,2個小時也寫不出幾個字。孩子的父母因為這事兒找過老師幫忙,孩子仍舊老樣子。

有一次,我帶著我家孩子到他們家玩,這個被父母稱為“猴子”的小男孩很熱心,全程抱著繪本給客人讀故事,認真投入的樣子讓我們很溫暖。

我想起了知名作家Tim Urban的“猴子理論”。稍作醞釀後,我給幾個孩子講了一個故事:

一隻名叫“大腦”的船啟航了,開船的是船長先生,他的目的地叫“夢想”。一開始,船開得很高效,沒多久,一隻猴子出現了,搶佔了船長先生的駕駛艙。猴子很調皮,看到日出就追日出,看到鯨魚就追著鯨魚跑……船的前進方向也亂七八糟,早已離目標相差甚遠。這時突然有一隻怪物出現了,它竄到駕駛艙,朝猴子大吼一聲。猴子嚇得直接跑掉了。船長先生重新掌握駕駛權,繼續按計劃朝夢想進發。


"

有一次,我搭乘公交車出外辦事。車上,坐在我前面的是一對母子。媽媽說:“回到家,看你爸會不會揍你!”小男孩立即緊張地看著媽媽。“比賽時應該認真聽別人講,而不是跟別的小朋友聊天!比賽的時候,應該全身心投入,而不是在舞臺上走來走去……鋼琴練了2年,就因為你幾分鐘的不專心而沒能獲獎……”

這時,車內有另一位小孩的歡笑聲響起,小男孩的注意力被吸引過去了。那位媽媽非常不高興,用力地拍打了小男孩的手臂。小手臂立即浮現了紅紅的手指印,小男孩也被嚇了一跳。一路上,媽媽聲色俱厲地批評,孩子神情緊張。最後,那位媽媽讓小男孩複述一遍媽媽講了什麼,結果孩子還是緊張地看著自己的媽媽,最後只說了一句:“以後不要得獎了”。那位媽媽氣鼓鼓地扭轉了頭,乾脆不再搭理孩子。


為什麼你說得口水乾,孩子卻不聽?親子溝通極常見的一種錯誤



有一位爸爸曾經給我留言,說他的兒子剛上小學一年級時,學習非常不認真。孩子不僅上課時在教室裡走動,在家裡寫作業也總會做各種無關小舉動,作業因此經常不能完成。例如,孩子不是開冰箱吃零食,就是玩橡皮泥。孩子的爸爸曾經試過把孩子所有的玩具都收起來放在衣櫃頂,也讓孩子的媽媽再也不買零食回家。沒用!孩子沒零食沒玩具,竟然玩起了手指甲。孩子的爸爸說,他各種懲罰都試過了,罰站、不準買新玩具、打手掌,曾經有過一次非常嚴厲的“棍棒教訓”,但是效果都不好。

為什麼這些大人與孩子的溝通無效呢?

美國知名溝通大師科裡·帕特森有句名言:“溝通的正確氛圍是安全感”。很多父母以為,想要孩子接受大人的想法,道理要“硬”,讓孩子無法反駁和拒絕。其實,這種想法便是掉進了溝通的錯誤漩渦裡了。

記得知名人類學家喬納森.弗裡德曼與同事做過一個兒童實驗。研究人員把孩子們分為第一組和第二組,並且在孩子們面前放了一個看起來很好玩的電池機器人。接著,第一組孩子被嚴厲地威脅“不許玩”(含暴力元素),第二組孩子被“溫柔地告誡”不要玩。孩子們都聽從了。但是幾周後,當這些孩子再次被召集到實驗室,進入那個有好玩的電池機器人的房間。有一位阿姨(孩子們從沒見過)走進來,叫孩子們盡情地玩那個電池機器人。結果,第一組有3/4的孩子毫無顧慮地玩了起來,而第二組有2/3的孩子仍舊拒絕玩。


為什麼你說得口水乾,孩子卻不聽?親子溝通極常見的一種錯誤



我曾經把這個研究告訴一些喜歡暴力或粗魯教育孩子的父母,不少父母因此對孩子充滿了愧疚感,並希望能改掉不正確的親子溝通做法。幼兒說常常認為,人在一個狹隘的生活圈裡,其實跟井底裡的青蛙那樣,容易有不全面的認知而犯錯誤,所以,學習,是一個解決這種狹隘教育的最好的途徑,尤其是那些你以前不重視的科學知識,能給人帶來茅塞頓開的啟示。

我有個親戚,他們家有個6歲半的孩子,被父母稱為“猴子”,因為孩子從來沒能集中精神做一件事。孩子寫作業總是把弄玩具,有時望著窗外發呆,常常在書桌前1,2個小時也寫不出幾個字。孩子的父母因為這事兒找過老師幫忙,孩子仍舊老樣子。

有一次,我帶著我家孩子到他們家玩,這個被父母稱為“猴子”的小男孩很熱心,全程抱著繪本給客人讀故事,認真投入的樣子讓我們很溫暖。

我想起了知名作家Tim Urban的“猴子理論”。稍作醞釀後,我給幾個孩子講了一個故事:

一隻名叫“大腦”的船啟航了,開船的是船長先生,他的目的地叫“夢想”。一開始,船開得很高效,沒多久,一隻猴子出現了,搶佔了船長先生的駕駛艙。猴子很調皮,看到日出就追日出,看到鯨魚就追著鯨魚跑……船的前進方向也亂七八糟,早已離目標相差甚遠。這時突然有一隻怪物出現了,它竄到駕駛艙,朝猴子大吼一聲。猴子嚇得直接跑掉了。船長先生重新掌握駕駛權,繼續按計劃朝夢想進發。


為什麼你說得口水乾,孩子卻不聽?親子溝通極常見的一種錯誤



我說:“當你們寫作業或學習時,總想著要做其他無關的事情,例如總想吃冰淇淋,或總想玩跳棋……那是因為你們腦瓜裡有一隻貪玩的猴子出現了。如果你想專心學習,你是不是要把猴子趕跑?”

“是!”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家。

小男孩興奮地把這個故事告訴了他媽媽,他媽媽也經常有意識地把這個故事講給孩子聽。後來聽說小男孩在寫作業時精神集中的能力提高了不少。


"

有一次,我搭乘公交車出外辦事。車上,坐在我前面的是一對母子。媽媽說:“回到家,看你爸會不會揍你!”小男孩立即緊張地看著媽媽。“比賽時應該認真聽別人講,而不是跟別的小朋友聊天!比賽的時候,應該全身心投入,而不是在舞臺上走來走去……鋼琴練了2年,就因為你幾分鐘的不專心而沒能獲獎……”

這時,車內有另一位小孩的歡笑聲響起,小男孩的注意力被吸引過去了。那位媽媽非常不高興,用力地拍打了小男孩的手臂。小手臂立即浮現了紅紅的手指印,小男孩也被嚇了一跳。一路上,媽媽聲色俱厲地批評,孩子神情緊張。最後,那位媽媽讓小男孩複述一遍媽媽講了什麼,結果孩子還是緊張地看著自己的媽媽,最後只說了一句:“以後不要得獎了”。那位媽媽氣鼓鼓地扭轉了頭,乾脆不再搭理孩子。


為什麼你說得口水乾,孩子卻不聽?親子溝通極常見的一種錯誤



有一位爸爸曾經給我留言,說他的兒子剛上小學一年級時,學習非常不認真。孩子不僅上課時在教室裡走動,在家裡寫作業也總會做各種無關小舉動,作業因此經常不能完成。例如,孩子不是開冰箱吃零食,就是玩橡皮泥。孩子的爸爸曾經試過把孩子所有的玩具都收起來放在衣櫃頂,也讓孩子的媽媽再也不買零食回家。沒用!孩子沒零食沒玩具,竟然玩起了手指甲。孩子的爸爸說,他各種懲罰都試過了,罰站、不準買新玩具、打手掌,曾經有過一次非常嚴厲的“棍棒教訓”,但是效果都不好。

為什麼這些大人與孩子的溝通無效呢?

美國知名溝通大師科裡·帕特森有句名言:“溝通的正確氛圍是安全感”。很多父母以為,想要孩子接受大人的想法,道理要“硬”,讓孩子無法反駁和拒絕。其實,這種想法便是掉進了溝通的錯誤漩渦裡了。

記得知名人類學家喬納森.弗裡德曼與同事做過一個兒童實驗。研究人員把孩子們分為第一組和第二組,並且在孩子們面前放了一個看起來很好玩的電池機器人。接著,第一組孩子被嚴厲地威脅“不許玩”(含暴力元素),第二組孩子被“溫柔地告誡”不要玩。孩子們都聽從了。但是幾周後,當這些孩子再次被召集到實驗室,進入那個有好玩的電池機器人的房間。有一位阿姨(孩子們從沒見過)走進來,叫孩子們盡情地玩那個電池機器人。結果,第一組有3/4的孩子毫無顧慮地玩了起來,而第二組有2/3的孩子仍舊拒絕玩。


為什麼你說得口水乾,孩子卻不聽?親子溝通極常見的一種錯誤



我曾經把這個研究告訴一些喜歡暴力或粗魯教育孩子的父母,不少父母因此對孩子充滿了愧疚感,並希望能改掉不正確的親子溝通做法。幼兒說常常認為,人在一個狹隘的生活圈裡,其實跟井底裡的青蛙那樣,容易有不全面的認知而犯錯誤,所以,學習,是一個解決這種狹隘教育的最好的途徑,尤其是那些你以前不重視的科學知識,能給人帶來茅塞頓開的啟示。

我有個親戚,他們家有個6歲半的孩子,被父母稱為“猴子”,因為孩子從來沒能集中精神做一件事。孩子寫作業總是把弄玩具,有時望著窗外發呆,常常在書桌前1,2個小時也寫不出幾個字。孩子的父母因為這事兒找過老師幫忙,孩子仍舊老樣子。

有一次,我帶著我家孩子到他們家玩,這個被父母稱為“猴子”的小男孩很熱心,全程抱著繪本給客人讀故事,認真投入的樣子讓我們很溫暖。

我想起了知名作家Tim Urban的“猴子理論”。稍作醞釀後,我給幾個孩子講了一個故事:

一隻名叫“大腦”的船啟航了,開船的是船長先生,他的目的地叫“夢想”。一開始,船開得很高效,沒多久,一隻猴子出現了,搶佔了船長先生的駕駛艙。猴子很調皮,看到日出就追日出,看到鯨魚就追著鯨魚跑……船的前進方向也亂七八糟,早已離目標相差甚遠。這時突然有一隻怪物出現了,它竄到駕駛艙,朝猴子大吼一聲。猴子嚇得直接跑掉了。船長先生重新掌握駕駛權,繼續按計劃朝夢想進發。


為什麼你說得口水乾,孩子卻不聽?親子溝通極常見的一種錯誤



我說:“當你們寫作業或學習時,總想著要做其他無關的事情,例如總想吃冰淇淋,或總想玩跳棋……那是因為你們腦瓜裡有一隻貪玩的猴子出現了。如果你想專心學習,你是不是要把猴子趕跑?”

“是!”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家。

小男孩興奮地把這個故事告訴了他媽媽,他媽媽也經常有意識地把這個故事講給孩子聽。後來聽說小男孩在寫作業時精神集中的能力提高了不少。


為什麼你說得口水乾,孩子卻不聽?親子溝通極常見的一種錯誤


很多父母常常因為孩子的不良行為而否定孩子本身,例如孩子在做某件事情時不認真,就把孩子稱為“不認真”的孩子。這種“對人不對事”的方式,很多父母都有,這是要糾正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做得不夠好的時候,父母的否定,就相當於把一顆小豆芽摁進了泥土裡,對孩子的自信是有害的,也不利於孩子改正他們的不良行為。

所以,父母需要糾正他們習慣性的錯誤的溝通法,做到與孩子溝通時,尤其注意營造安全感氛圍,當孩子感覺安全時,溝通便有效多了。如果溝通有趣,效果就更好了。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們並不是不聽話,而是父母不懂說話……



關鍵字: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方法、育兒故事、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