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

作者:哂之

星期天,我和小舞去遊樂場玩。一到遊樂場,她就加入了小朋友們的“戰隊”:堆沙、騎木馬、玩滑梯……

這時,我發現有個小男孩在搗鼓機器人,他專注的樣子很迷人。但是,他的媽媽卻在苦口婆心地勸說:“你看人家的城堡多好看,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吧。”孩子抬頭看了看,繼續研究著手中的小零件。

媽媽有些焦急說:“你看,那幾個小孩在坐海盜船呢,要不要試一試?”

“不要”小男孩頭也不抬。

媽媽無奈地嘆氣:“你怎麼就是不合群呢”

其實,孩子是沉浸在自己的樂趣中,他喜歡拆裝機器人身上的零部件,對別的遊戲不感興趣,但是,這在媽媽看來,就是不合群。

"

作者:哂之

星期天,我和小舞去遊樂場玩。一到遊樂場,她就加入了小朋友們的“戰隊”:堆沙、騎木馬、玩滑梯……

這時,我發現有個小男孩在搗鼓機器人,他專注的樣子很迷人。但是,他的媽媽卻在苦口婆心地勸說:“你看人家的城堡多好看,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吧。”孩子抬頭看了看,繼續研究著手中的小零件。

媽媽有些焦急說:“你看,那幾個小孩在坐海盜船呢,要不要試一試?”

“不要”小男孩頭也不抬。

媽媽無奈地嘆氣:“你怎麼就是不合群呢”

其實,孩子是沉浸在自己的樂趣中,他喜歡拆裝機器人身上的零部件,對別的遊戲不感興趣,但是,這在媽媽看來,就是不合群。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可以理解,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性格外向,快速“合群”,不僅能交到朋友,還能鍛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殊不知,性格就像一朵花,雖然花期不同,卻各有芳香,並無好壞之分。

《迷失東京》裡說:“在天黑以後,往熱鬧地方躲起,跟著別人努力快活,可惜心裡頭定時的鬧鐘,會提醒你有多寂寞”。告訴孩子,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沒必要一味地去迎合別人,不合群的孩子也照樣優秀。

不要為了合群迷失了自己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合群是為了讓自己快樂,而不是讓自己墮落。

《變形記》中有個叫王燁飛的問題男孩,他常和朋友出入網吧、遊戲機廳等“違禁”區域。有次,他向媽媽要錢請朋友出去玩。媽媽拒絕了,他覺得丟了面子,揚言和媽媽“老死不相往來”。

"

作者:哂之

星期天,我和小舞去遊樂場玩。一到遊樂場,她就加入了小朋友們的“戰隊”:堆沙、騎木馬、玩滑梯……

這時,我發現有個小男孩在搗鼓機器人,他專注的樣子很迷人。但是,他的媽媽卻在苦口婆心地勸說:“你看人家的城堡多好看,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吧。”孩子抬頭看了看,繼續研究著手中的小零件。

媽媽有些焦急說:“你看,那幾個小孩在坐海盜船呢,要不要試一試?”

“不要”小男孩頭也不抬。

媽媽無奈地嘆氣:“你怎麼就是不合群呢”

其實,孩子是沉浸在自己的樂趣中,他喜歡拆裝機器人身上的零部件,對別的遊戲不感興趣,但是,這在媽媽看來,就是不合群。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可以理解,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性格外向,快速“合群”,不僅能交到朋友,還能鍛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殊不知,性格就像一朵花,雖然花期不同,卻各有芳香,並無好壞之分。

《迷失東京》裡說:“在天黑以後,往熱鬧地方躲起,跟著別人努力快活,可惜心裡頭定時的鬧鐘,會提醒你有多寂寞”。告訴孩子,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沒必要一味地去迎合別人,不合群的孩子也照樣優秀。

不要為了合群迷失了自己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合群是為了讓自己快樂,而不是讓自己墮落。

《變形記》中有個叫王燁飛的問題男孩,他常和朋友出入網吧、遊戲機廳等“違禁”區域。有次,他向媽媽要錢請朋友出去玩。媽媽拒絕了,他覺得丟了面子,揚言和媽媽“老死不相往來”。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採訪中他說:“我的朋友都是這樣玩的,如果我不去請別人的話,這個圈子我肯定沒法待了。”為了合群,王燁飛每次問父母要錢的數額都很大,如果父母不給,他就以“不回家”為由去威脅父母。離家出走,夜不歸宿成了他生活的一種常態。

心理學家勒龐說:“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中,他的個性就容易被群體思想所脅迫”。明明一個人活的比誰都精彩,他卻害怕被孤立,捲進了世俗的泥流。

王燁飛為了迎合別人迷失了自我,甚至用情親做代價。說白了,在一個糟糕的環境了合群就是糟蹋生命。

告訴孩子,不要浪費時間在無謂的社交上,有時候所謂的熱鬧只不過是喧囂,學會和自己相處才是王道。

"

作者:哂之

星期天,我和小舞去遊樂場玩。一到遊樂場,她就加入了小朋友們的“戰隊”:堆沙、騎木馬、玩滑梯……

這時,我發現有個小男孩在搗鼓機器人,他專注的樣子很迷人。但是,他的媽媽卻在苦口婆心地勸說:“你看人家的城堡多好看,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吧。”孩子抬頭看了看,繼續研究著手中的小零件。

媽媽有些焦急說:“你看,那幾個小孩在坐海盜船呢,要不要試一試?”

“不要”小男孩頭也不抬。

媽媽無奈地嘆氣:“你怎麼就是不合群呢”

其實,孩子是沉浸在自己的樂趣中,他喜歡拆裝機器人身上的零部件,對別的遊戲不感興趣,但是,這在媽媽看來,就是不合群。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可以理解,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性格外向,快速“合群”,不僅能交到朋友,還能鍛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殊不知,性格就像一朵花,雖然花期不同,卻各有芳香,並無好壞之分。

《迷失東京》裡說:“在天黑以後,往熱鬧地方躲起,跟著別人努力快活,可惜心裡頭定時的鬧鐘,會提醒你有多寂寞”。告訴孩子,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沒必要一味地去迎合別人,不合群的孩子也照樣優秀。

不要為了合群迷失了自己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合群是為了讓自己快樂,而不是讓自己墮落。

《變形記》中有個叫王燁飛的問題男孩,他常和朋友出入網吧、遊戲機廳等“違禁”區域。有次,他向媽媽要錢請朋友出去玩。媽媽拒絕了,他覺得丟了面子,揚言和媽媽“老死不相往來”。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採訪中他說:“我的朋友都是這樣玩的,如果我不去請別人的話,這個圈子我肯定沒法待了。”為了合群,王燁飛每次問父母要錢的數額都很大,如果父母不給,他就以“不回家”為由去威脅父母。離家出走,夜不歸宿成了他生活的一種常態。

心理學家勒龐說:“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中,他的個性就容易被群體思想所脅迫”。明明一個人活的比誰都精彩,他卻害怕被孤立,捲進了世俗的泥流。

王燁飛為了迎合別人迷失了自我,甚至用情親做代價。說白了,在一個糟糕的環境了合群就是糟蹋生命。

告訴孩子,不要浪費時間在無謂的社交上,有時候所謂的熱鬧只不過是喧囂,學會和自己相處才是王道。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最高級的合群就是認同自己

合群的人不一定充實,不合群的人也不一定孤獨,因為他會和自己相處。復旦教授陳果說:“要學會自己獨處,那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紀錄片《零零後》中有個兩歲的小姑娘叫一一。在幼兒園裡,她不交朋友,喜歡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玩耍,當老師試圖走進她的世界時,被她果斷拒絕了:“我喜歡自己一個人玩。”

她的想法不受任何人干擾,她把自己頭髮剪短了,老師說她像男孩,一一卻說:“我喜歡這個髮型,我有選擇的權利”。小小的一一言談舉止間散發著篤定自信的光芒,長大後的她成績也非常優秀。媽媽說:“她是一個自推型的孩子,有自己的目標。”

"

作者:哂之

星期天,我和小舞去遊樂場玩。一到遊樂場,她就加入了小朋友們的“戰隊”:堆沙、騎木馬、玩滑梯……

這時,我發現有個小男孩在搗鼓機器人,他專注的樣子很迷人。但是,他的媽媽卻在苦口婆心地勸說:“你看人家的城堡多好看,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吧。”孩子抬頭看了看,繼續研究著手中的小零件。

媽媽有些焦急說:“你看,那幾個小孩在坐海盜船呢,要不要試一試?”

“不要”小男孩頭也不抬。

媽媽無奈地嘆氣:“你怎麼就是不合群呢”

其實,孩子是沉浸在自己的樂趣中,他喜歡拆裝機器人身上的零部件,對別的遊戲不感興趣,但是,這在媽媽看來,就是不合群。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可以理解,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性格外向,快速“合群”,不僅能交到朋友,還能鍛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殊不知,性格就像一朵花,雖然花期不同,卻各有芳香,並無好壞之分。

《迷失東京》裡說:“在天黑以後,往熱鬧地方躲起,跟著別人努力快活,可惜心裡頭定時的鬧鐘,會提醒你有多寂寞”。告訴孩子,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沒必要一味地去迎合別人,不合群的孩子也照樣優秀。

不要為了合群迷失了自己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合群是為了讓自己快樂,而不是讓自己墮落。

《變形記》中有個叫王燁飛的問題男孩,他常和朋友出入網吧、遊戲機廳等“違禁”區域。有次,他向媽媽要錢請朋友出去玩。媽媽拒絕了,他覺得丟了面子,揚言和媽媽“老死不相往來”。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採訪中他說:“我的朋友都是這樣玩的,如果我不去請別人的話,這個圈子我肯定沒法待了。”為了合群,王燁飛每次問父母要錢的數額都很大,如果父母不給,他就以“不回家”為由去威脅父母。離家出走,夜不歸宿成了他生活的一種常態。

心理學家勒龐說:“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中,他的個性就容易被群體思想所脅迫”。明明一個人活的比誰都精彩,他卻害怕被孤立,捲進了世俗的泥流。

王燁飛為了迎合別人迷失了自我,甚至用情親做代價。說白了,在一個糟糕的環境了合群就是糟蹋生命。

告訴孩子,不要浪費時間在無謂的社交上,有時候所謂的熱鬧只不過是喧囂,學會和自己相處才是王道。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最高級的合群就是認同自己

合群的人不一定充實,不合群的人也不一定孤獨,因為他會和自己相處。復旦教授陳果說:“要學會自己獨處,那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紀錄片《零零後》中有個兩歲的小姑娘叫一一。在幼兒園裡,她不交朋友,喜歡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玩耍,當老師試圖走進她的世界時,被她果斷拒絕了:“我喜歡自己一個人玩。”

她的想法不受任何人干擾,她把自己頭髮剪短了,老師說她像男孩,一一卻說:“我喜歡這個髮型,我有選擇的權利”。小小的一一言談舉止間散發著篤定自信的光芒,長大後的她成績也非常優秀。媽媽說:“她是一個自推型的孩子,有自己的目標。”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一個人作為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和清晰的思想。

不合群的一一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她過的悠然自得,她能打發自己的時光,找到愉悅自己方式。一一說:“獨處和交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交朋友是接受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那麼獨處就整理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

優秀的人不是不合群,而是“群”裡沒有他“志趣相投”的人。最高級的合群就是認同自己,做到知行合一。

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

《烏合之眾》中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感,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

作者:哂之

星期天,我和小舞去遊樂場玩。一到遊樂場,她就加入了小朋友們的“戰隊”:堆沙、騎木馬、玩滑梯……

這時,我發現有個小男孩在搗鼓機器人,他專注的樣子很迷人。但是,他的媽媽卻在苦口婆心地勸說:“你看人家的城堡多好看,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吧。”孩子抬頭看了看,繼續研究著手中的小零件。

媽媽有些焦急說:“你看,那幾個小孩在坐海盜船呢,要不要試一試?”

“不要”小男孩頭也不抬。

媽媽無奈地嘆氣:“你怎麼就是不合群呢”

其實,孩子是沉浸在自己的樂趣中,他喜歡拆裝機器人身上的零部件,對別的遊戲不感興趣,但是,這在媽媽看來,就是不合群。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可以理解,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性格外向,快速“合群”,不僅能交到朋友,還能鍛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殊不知,性格就像一朵花,雖然花期不同,卻各有芳香,並無好壞之分。

《迷失東京》裡說:“在天黑以後,往熱鬧地方躲起,跟著別人努力快活,可惜心裡頭定時的鬧鐘,會提醒你有多寂寞”。告訴孩子,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沒必要一味地去迎合別人,不合群的孩子也照樣優秀。

不要為了合群迷失了自己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合群是為了讓自己快樂,而不是讓自己墮落。

《變形記》中有個叫王燁飛的問題男孩,他常和朋友出入網吧、遊戲機廳等“違禁”區域。有次,他向媽媽要錢請朋友出去玩。媽媽拒絕了,他覺得丟了面子,揚言和媽媽“老死不相往來”。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採訪中他說:“我的朋友都是這樣玩的,如果我不去請別人的話,這個圈子我肯定沒法待了。”為了合群,王燁飛每次問父母要錢的數額都很大,如果父母不給,他就以“不回家”為由去威脅父母。離家出走,夜不歸宿成了他生活的一種常態。

心理學家勒龐說:“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中,他的個性就容易被群體思想所脅迫”。明明一個人活的比誰都精彩,他卻害怕被孤立,捲進了世俗的泥流。

王燁飛為了迎合別人迷失了自我,甚至用情親做代價。說白了,在一個糟糕的環境了合群就是糟蹋生命。

告訴孩子,不要浪費時間在無謂的社交上,有時候所謂的熱鬧只不過是喧囂,學會和自己相處才是王道。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最高級的合群就是認同自己

合群的人不一定充實,不合群的人也不一定孤獨,因為他會和自己相處。復旦教授陳果說:“要學會自己獨處,那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紀錄片《零零後》中有個兩歲的小姑娘叫一一。在幼兒園裡,她不交朋友,喜歡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玩耍,當老師試圖走進她的世界時,被她果斷拒絕了:“我喜歡自己一個人玩。”

她的想法不受任何人干擾,她把自己頭髮剪短了,老師說她像男孩,一一卻說:“我喜歡這個髮型,我有選擇的權利”。小小的一一言談舉止間散發著篤定自信的光芒,長大後的她成績也非常優秀。媽媽說:“她是一個自推型的孩子,有自己的目標。”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一個人作為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和清晰的思想。

不合群的一一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她過的悠然自得,她能打發自己的時光,找到愉悅自己方式。一一說:“獨處和交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交朋友是接受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那麼獨處就整理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

優秀的人不是不合群,而是“群”裡沒有他“志趣相投”的人。最高級的合群就是認同自己,做到知行合一。

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

《烏合之眾》中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感,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對孩子來說,合不合群不重要,重要的是幸福快樂,在生活中,我們做父母的不能以“合群”為標準,去判斷一個孩子,而是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

01不逼迫孩子合群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羊群效應”,說的是人們的從眾心理,它會讓人喪失自我判斷,淪為集體意志的奴隸。所以,孩子不合群有時會更有主見。

TED演講中有一個美國律師,她說小學時喜歡看書,很少參加校園活動,但好友說卻說她不合群。於是,她開始改變,用兩種性格在學校和家庭中來回切換,結果卻不盡人意。

“我覺得你之前的狀態很好,沒有必要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媽媽的話終結了她“分裂的性格”。

"

作者:哂之

星期天,我和小舞去遊樂場玩。一到遊樂場,她就加入了小朋友們的“戰隊”:堆沙、騎木馬、玩滑梯……

這時,我發現有個小男孩在搗鼓機器人,他專注的樣子很迷人。但是,他的媽媽卻在苦口婆心地勸說:“你看人家的城堡多好看,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吧。”孩子抬頭看了看,繼續研究著手中的小零件。

媽媽有些焦急說:“你看,那幾個小孩在坐海盜船呢,要不要試一試?”

“不要”小男孩頭也不抬。

媽媽無奈地嘆氣:“你怎麼就是不合群呢”

其實,孩子是沉浸在自己的樂趣中,他喜歡拆裝機器人身上的零部件,對別的遊戲不感興趣,但是,這在媽媽看來,就是不合群。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可以理解,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性格外向,快速“合群”,不僅能交到朋友,還能鍛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殊不知,性格就像一朵花,雖然花期不同,卻各有芳香,並無好壞之分。

《迷失東京》裡說:“在天黑以後,往熱鬧地方躲起,跟著別人努力快活,可惜心裡頭定時的鬧鐘,會提醒你有多寂寞”。告訴孩子,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沒必要一味地去迎合別人,不合群的孩子也照樣優秀。

不要為了合群迷失了自己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合群是為了讓自己快樂,而不是讓自己墮落。

《變形記》中有個叫王燁飛的問題男孩,他常和朋友出入網吧、遊戲機廳等“違禁”區域。有次,他向媽媽要錢請朋友出去玩。媽媽拒絕了,他覺得丟了面子,揚言和媽媽“老死不相往來”。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採訪中他說:“我的朋友都是這樣玩的,如果我不去請別人的話,這個圈子我肯定沒法待了。”為了合群,王燁飛每次問父母要錢的數額都很大,如果父母不給,他就以“不回家”為由去威脅父母。離家出走,夜不歸宿成了他生活的一種常態。

心理學家勒龐說:“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中,他的個性就容易被群體思想所脅迫”。明明一個人活的比誰都精彩,他卻害怕被孤立,捲進了世俗的泥流。

王燁飛為了迎合別人迷失了自我,甚至用情親做代價。說白了,在一個糟糕的環境了合群就是糟蹋生命。

告訴孩子,不要浪費時間在無謂的社交上,有時候所謂的熱鬧只不過是喧囂,學會和自己相處才是王道。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最高級的合群就是認同自己

合群的人不一定充實,不合群的人也不一定孤獨,因為他會和自己相處。復旦教授陳果說:“要學會自己獨處,那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紀錄片《零零後》中有個兩歲的小姑娘叫一一。在幼兒園裡,她不交朋友,喜歡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玩耍,當老師試圖走進她的世界時,被她果斷拒絕了:“我喜歡自己一個人玩。”

她的想法不受任何人干擾,她把自己頭髮剪短了,老師說她像男孩,一一卻說:“我喜歡這個髮型,我有選擇的權利”。小小的一一言談舉止間散發著篤定自信的光芒,長大後的她成績也非常優秀。媽媽說:“她是一個自推型的孩子,有自己的目標。”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一個人作為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和清晰的思想。

不合群的一一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她過的悠然自得,她能打發自己的時光,找到愉悅自己方式。一一說:“獨處和交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交朋友是接受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那麼獨處就整理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

優秀的人不是不合群,而是“群”裡沒有他“志趣相投”的人。最高級的合群就是認同自己,做到知行合一。

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

《烏合之眾》中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感,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對孩子來說,合不合群不重要,重要的是幸福快樂,在生活中,我們做父母的不能以“合群”為標準,去判斷一個孩子,而是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

01不逼迫孩子合群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羊群效應”,說的是人們的從眾心理,它會讓人喪失自我判斷,淪為集體意志的奴隸。所以,孩子不合群有時會更有主見。

TED演講中有一個美國律師,她說小學時喜歡看書,很少參加校園活動,但好友說卻說她不合群。於是,她開始改變,用兩種性格在學校和家庭中來回切換,結果卻不盡人意。

“我覺得你之前的狀態很好,沒有必要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媽媽的話終結了她“分裂的性格”。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鄭淵潔說:“不要用一種方法去教育50個孩子,而是用50種方法去教育一個孩子。”

孩子天性不同,能力也不相同,不逼迫孩子合群,遵循孩子內心的世界,才會引爆孩子潛藏的能量。父母應該讓孩子長成他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我們期待的樣子。

02不給孩子貼負面的標籤

在《極限挑戰》中有一個孤僻的小男孩,他總是一個人縮在角落觀察別人的世界。在家人眼中,他是一個“內向”“不友好”“愛打架”“不寫作業”的孩子。

聽到他身上“花花綠綠”的標籤,張藝興笑著說“你這麼厲害啊。”也許是第一次聽到誇獎,小男孩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之後,張藝興帶著他一起玩耍、聊天,發現他是一個熱情、活潑的孩子,只不過在別人的“定位”中,他沒有勇氣站起來了。

"

作者:哂之

星期天,我和小舞去遊樂場玩。一到遊樂場,她就加入了小朋友們的“戰隊”:堆沙、騎木馬、玩滑梯……

這時,我發現有個小男孩在搗鼓機器人,他專注的樣子很迷人。但是,他的媽媽卻在苦口婆心地勸說:“你看人家的城堡多好看,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吧。”孩子抬頭看了看,繼續研究著手中的小零件。

媽媽有些焦急說:“你看,那幾個小孩在坐海盜船呢,要不要試一試?”

“不要”小男孩頭也不抬。

媽媽無奈地嘆氣:“你怎麼就是不合群呢”

其實,孩子是沉浸在自己的樂趣中,他喜歡拆裝機器人身上的零部件,對別的遊戲不感興趣,但是,這在媽媽看來,就是不合群。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可以理解,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性格外向,快速“合群”,不僅能交到朋友,還能鍛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殊不知,性格就像一朵花,雖然花期不同,卻各有芳香,並無好壞之分。

《迷失東京》裡說:“在天黑以後,往熱鬧地方躲起,跟著別人努力快活,可惜心裡頭定時的鬧鐘,會提醒你有多寂寞”。告訴孩子,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沒必要一味地去迎合別人,不合群的孩子也照樣優秀。

不要為了合群迷失了自己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合群是為了讓自己快樂,而不是讓自己墮落。

《變形記》中有個叫王燁飛的問題男孩,他常和朋友出入網吧、遊戲機廳等“違禁”區域。有次,他向媽媽要錢請朋友出去玩。媽媽拒絕了,他覺得丟了面子,揚言和媽媽“老死不相往來”。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採訪中他說:“我的朋友都是這樣玩的,如果我不去請別人的話,這個圈子我肯定沒法待了。”為了合群,王燁飛每次問父母要錢的數額都很大,如果父母不給,他就以“不回家”為由去威脅父母。離家出走,夜不歸宿成了他生活的一種常態。

心理學家勒龐說:“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中,他的個性就容易被群體思想所脅迫”。明明一個人活的比誰都精彩,他卻害怕被孤立,捲進了世俗的泥流。

王燁飛為了迎合別人迷失了自我,甚至用情親做代價。說白了,在一個糟糕的環境了合群就是糟蹋生命。

告訴孩子,不要浪費時間在無謂的社交上,有時候所謂的熱鬧只不過是喧囂,學會和自己相處才是王道。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最高級的合群就是認同自己

合群的人不一定充實,不合群的人也不一定孤獨,因為他會和自己相處。復旦教授陳果說:“要學會自己獨處,那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紀錄片《零零後》中有個兩歲的小姑娘叫一一。在幼兒園裡,她不交朋友,喜歡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玩耍,當老師試圖走進她的世界時,被她果斷拒絕了:“我喜歡自己一個人玩。”

她的想法不受任何人干擾,她把自己頭髮剪短了,老師說她像男孩,一一卻說:“我喜歡這個髮型,我有選擇的權利”。小小的一一言談舉止間散發著篤定自信的光芒,長大後的她成績也非常優秀。媽媽說:“她是一個自推型的孩子,有自己的目標。”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一個人作為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和清晰的思想。

不合群的一一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她過的悠然自得,她能打發自己的時光,找到愉悅自己方式。一一說:“獨處和交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交朋友是接受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那麼獨處就整理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

優秀的人不是不合群,而是“群”裡沒有他“志趣相投”的人。最高級的合群就是認同自己,做到知行合一。

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

《烏合之眾》中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感,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對孩子來說,合不合群不重要,重要的是幸福快樂,在生活中,我們做父母的不能以“合群”為標準,去判斷一個孩子,而是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

01不逼迫孩子合群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羊群效應”,說的是人們的從眾心理,它會讓人喪失自我判斷,淪為集體意志的奴隸。所以,孩子不合群有時會更有主見。

TED演講中有一個美國律師,她說小學時喜歡看書,很少參加校園活動,但好友說卻說她不合群。於是,她開始改變,用兩種性格在學校和家庭中來回切換,結果卻不盡人意。

“我覺得你之前的狀態很好,沒有必要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媽媽的話終結了她“分裂的性格”。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鄭淵潔說:“不要用一種方法去教育50個孩子,而是用50種方法去教育一個孩子。”

孩子天性不同,能力也不相同,不逼迫孩子合群,遵循孩子內心的世界,才會引爆孩子潛藏的能量。父母應該讓孩子長成他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我們期待的樣子。

02不給孩子貼負面的標籤

在《極限挑戰》中有一個孤僻的小男孩,他總是一個人縮在角落觀察別人的世界。在家人眼中,他是一個“內向”“不友好”“愛打架”“不寫作業”的孩子。

聽到他身上“花花綠綠”的標籤,張藝興笑著說“你這麼厲害啊。”也許是第一次聽到誇獎,小男孩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之後,張藝興帶著他一起玩耍、聊天,發現他是一個熱情、活潑的孩子,只不過在別人的“定位”中,他沒有勇氣站起來了。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美國青少年兒童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的影響。”如果父母經常給孩子貼標籤,孩子會在心理作用的暗示下,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其實,內向的孩子不一定不合群,但是被貼太多負面標籤的孩子,沒有人願意讓他“合群”。

03幫助孩子提前適應環境

天性的力量是巨大的,有的孩子天生就是“自來熟”,喜歡熱鬧,而有的孩子懼怕陌生的環境,需要家長慢慢引導。

小舞上幼兒園之前,我就給她“惡補”了幼兒園生存法則。要配合老師做早操,和小朋友一起進餐不要說話,當小朋友搶玩具時要告訴老師或者放棄,中午要睡覺,下樓梯不能推別人……

當我帶著小舞去幼兒園報道時,又和她熟悉了一下具體區域的位置。很快,小舞就適應了學校生活,還交到了好朋友。

"

作者:哂之

星期天,我和小舞去遊樂場玩。一到遊樂場,她就加入了小朋友們的“戰隊”:堆沙、騎木馬、玩滑梯……

這時,我發現有個小男孩在搗鼓機器人,他專注的樣子很迷人。但是,他的媽媽卻在苦口婆心地勸說:“你看人家的城堡多好看,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吧。”孩子抬頭看了看,繼續研究著手中的小零件。

媽媽有些焦急說:“你看,那幾個小孩在坐海盜船呢,要不要試一試?”

“不要”小男孩頭也不抬。

媽媽無奈地嘆氣:“你怎麼就是不合群呢”

其實,孩子是沉浸在自己的樂趣中,他喜歡拆裝機器人身上的零部件,對別的遊戲不感興趣,但是,這在媽媽看來,就是不合群。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可以理解,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性格外向,快速“合群”,不僅能交到朋友,還能鍛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殊不知,性格就像一朵花,雖然花期不同,卻各有芳香,並無好壞之分。

《迷失東京》裡說:“在天黑以後,往熱鬧地方躲起,跟著別人努力快活,可惜心裡頭定時的鬧鐘,會提醒你有多寂寞”。告訴孩子,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沒必要一味地去迎合別人,不合群的孩子也照樣優秀。

不要為了合群迷失了自己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合群是為了讓自己快樂,而不是讓自己墮落。

《變形記》中有個叫王燁飛的問題男孩,他常和朋友出入網吧、遊戲機廳等“違禁”區域。有次,他向媽媽要錢請朋友出去玩。媽媽拒絕了,他覺得丟了面子,揚言和媽媽“老死不相往來”。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採訪中他說:“我的朋友都是這樣玩的,如果我不去請別人的話,這個圈子我肯定沒法待了。”為了合群,王燁飛每次問父母要錢的數額都很大,如果父母不給,他就以“不回家”為由去威脅父母。離家出走,夜不歸宿成了他生活的一種常態。

心理學家勒龐說:“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中,他的個性就容易被群體思想所脅迫”。明明一個人活的比誰都精彩,他卻害怕被孤立,捲進了世俗的泥流。

王燁飛為了迎合別人迷失了自我,甚至用情親做代價。說白了,在一個糟糕的環境了合群就是糟蹋生命。

告訴孩子,不要浪費時間在無謂的社交上,有時候所謂的熱鬧只不過是喧囂,學會和自己相處才是王道。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最高級的合群就是認同自己

合群的人不一定充實,不合群的人也不一定孤獨,因為他會和自己相處。復旦教授陳果說:“要學會自己獨處,那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紀錄片《零零後》中有個兩歲的小姑娘叫一一。在幼兒園裡,她不交朋友,喜歡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玩耍,當老師試圖走進她的世界時,被她果斷拒絕了:“我喜歡自己一個人玩。”

她的想法不受任何人干擾,她把自己頭髮剪短了,老師說她像男孩,一一卻說:“我喜歡這個髮型,我有選擇的權利”。小小的一一言談舉止間散發著篤定自信的光芒,長大後的她成績也非常優秀。媽媽說:“她是一個自推型的孩子,有自己的目標。”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一個人作為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和清晰的思想。

不合群的一一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她過的悠然自得,她能打發自己的時光,找到愉悅自己方式。一一說:“獨處和交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交朋友是接受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那麼獨處就整理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

優秀的人不是不合群,而是“群”裡沒有他“志趣相投”的人。最高級的合群就是認同自己,做到知行合一。

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

《烏合之眾》中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感,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對孩子來說,合不合群不重要,重要的是幸福快樂,在生活中,我們做父母的不能以“合群”為標準,去判斷一個孩子,而是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

01不逼迫孩子合群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羊群效應”,說的是人們的從眾心理,它會讓人喪失自我判斷,淪為集體意志的奴隸。所以,孩子不合群有時會更有主見。

TED演講中有一個美國律師,她說小學時喜歡看書,很少參加校園活動,但好友說卻說她不合群。於是,她開始改變,用兩種性格在學校和家庭中來回切換,結果卻不盡人意。

“我覺得你之前的狀態很好,沒有必要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媽媽的話終結了她“分裂的性格”。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鄭淵潔說:“不要用一種方法去教育50個孩子,而是用50種方法去教育一個孩子。”

孩子天性不同,能力也不相同,不逼迫孩子合群,遵循孩子內心的世界,才會引爆孩子潛藏的能量。父母應該讓孩子長成他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我們期待的樣子。

02不給孩子貼負面的標籤

在《極限挑戰》中有一個孤僻的小男孩,他總是一個人縮在角落觀察別人的世界。在家人眼中,他是一個“內向”“不友好”“愛打架”“不寫作業”的孩子。

聽到他身上“花花綠綠”的標籤,張藝興笑著說“你這麼厲害啊。”也許是第一次聽到誇獎,小男孩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之後,張藝興帶著他一起玩耍、聊天,發現他是一個熱情、活潑的孩子,只不過在別人的“定位”中,他沒有勇氣站起來了。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美國青少年兒童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的影響。”如果父母經常給孩子貼標籤,孩子會在心理作用的暗示下,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其實,內向的孩子不一定不合群,但是被貼太多負面標籤的孩子,沒有人願意讓他“合群”。

03幫助孩子提前適應環境

天性的力量是巨大的,有的孩子天生就是“自來熟”,喜歡熱鬧,而有的孩子懼怕陌生的環境,需要家長慢慢引導。

小舞上幼兒園之前,我就給她“惡補”了幼兒園生存法則。要配合老師做早操,和小朋友一起進餐不要說話,當小朋友搶玩具時要告訴老師或者放棄,中午要睡覺,下樓梯不能推別人……

當我帶著小舞去幼兒園報道時,又和她熟悉了一下具體區域的位置。很快,小舞就適應了學校生活,還交到了好朋友。

媽媽逼迫孩子找朋友:孩子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一定要快樂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兒童在陌生的環境中會有退縮行為,如果家長不及時引導,孩子就會變得沉默寡言,孤僻自卑,出現社交障礙。

人是環境的產物,給孩子塑造一個熟悉的健康的環境,孩子才能徹底的打開心扉,接納自己,容納別人。

楊絳曾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經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合群”不是判斷孩子是否成功的標準,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就要發揮孩子性格的優勢,豐富孩子的內心,這才是孩子贏得人生的制勝法寶。

世界是陰陽組合,性格也有內外之分,正是性格的不同,才造就了世界如此的繽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