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不完美媽媽 家庭教育 文化 大學 哲學 初心琉璃育兒 2019-08-30
"

長期以來,無數中國父母最大的煩惱,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無論這個孩子是幾歲

聽話,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中國父母誇孩子時,最常用的幾個詞,就是“聽話”和“乖”。這種要求孩子聽話的觀念深入人心,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去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聽話,難道一定是個優點嗎?

"

長期以來,無數中國父母最大的煩惱,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無論這個孩子是幾歲

聽話,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中國父母誇孩子時,最常用的幾個詞,就是“聽話”和“乖”。這種要求孩子聽話的觀念深入人心,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去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聽話,難道一定是個優點嗎?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重點就是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一個孩子的成長必定伴隨著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

長期以來,無數中國父母最大的煩惱,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無論這個孩子是幾歲

聽話,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中國父母誇孩子時,最常用的幾個詞,就是“聽話”和“乖”。這種要求孩子聽話的觀念深入人心,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去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聽話,難道一定是個優點嗎?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重點就是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一個孩子的成長必定伴隨著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前者意味著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著獲得,是迎新。在這對矛盾當中,如果後者佔據了主要地位,那麼儘管不斷地有莫名的憂傷襲來,我們仍然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整體上是積極的、陽光的。相反,如果前者佔據了主要地位,抑鬱情緒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導情緒。

但問題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喜歡好孩子。而好孩子的標準:在家裡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換言之,我們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性,而是喜歡聽話的好孩子。

"

長期以來,無數中國父母最大的煩惱,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無論這個孩子是幾歲

聽話,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中國父母誇孩子時,最常用的幾個詞,就是“聽話”和“乖”。這種要求孩子聽話的觀念深入人心,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去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聽話,難道一定是個優點嗎?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重點就是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一個孩子的成長必定伴隨著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前者意味著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著獲得,是迎新。在這對矛盾當中,如果後者佔據了主要地位,那麼儘管不斷地有莫名的憂傷襲來,我們仍然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整體上是積極的、陽光的。相反,如果前者佔據了主要地位,抑鬱情緒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導情緒。

但問題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喜歡好孩子。而好孩子的標準:在家裡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換言之,我們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性,而是喜歡聽話的好孩子。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這樣一來,當孩子在躁動的成長中,他們獨立的空間受到了擠壓,孩子們會覺得自己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家長和老師而活著。於是許多孩子變得缺乏動力,他們會在家裡很聽話,讓父母很放心;在學校也會出色地完成老師和父母交給他的任務,但她卻表現得比較麻木,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慾望和追求,其實是抑鬱的一種體現,完全的自我封閉。

"

長期以來,無數中國父母最大的煩惱,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無論這個孩子是幾歲

聽話,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中國父母誇孩子時,最常用的幾個詞,就是“聽話”和“乖”。這種要求孩子聽話的觀念深入人心,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去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聽話,難道一定是個優點嗎?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重點就是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一個孩子的成長必定伴隨著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前者意味著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著獲得,是迎新。在這對矛盾當中,如果後者佔據了主要地位,那麼儘管不斷地有莫名的憂傷襲來,我們仍然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整體上是積極的、陽光的。相反,如果前者佔據了主要地位,抑鬱情緒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導情緒。

但問題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喜歡好孩子。而好孩子的標準:在家裡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換言之,我們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性,而是喜歡聽話的好孩子。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這樣一來,當孩子在躁動的成長中,他們獨立的空間受到了擠壓,孩子們會覺得自己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家長和老師而活著。於是許多孩子變得缺乏動力,他們會在家裡很聽話,讓父母很放心;在學校也會出色地完成老師和父母交給他的任務,但她卻表現得比較麻木,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慾望和追求,其實是抑鬱的一種體現,完全的自我封閉。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所以,那些聽話的好孩子總是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們是在為父母而活,他們學習、生活的動力來自父母的壓力。

如果他們是“壞孩子”,他們就會走上叛逆之路,不理會父母的壓力,甚至和父母對著幹,父母讓他們向東,他們非向西。這種“叛逆”,其實是青少年在爭取自己的獨立空間,試圖成為他自己。這樣看來,好孩子似乎比壞孩子更可取。

"

長期以來,無數中國父母最大的煩惱,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無論這個孩子是幾歲

聽話,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中國父母誇孩子時,最常用的幾個詞,就是“聽話”和“乖”。這種要求孩子聽話的觀念深入人心,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去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聽話,難道一定是個優點嗎?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重點就是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一個孩子的成長必定伴隨著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前者意味著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著獲得,是迎新。在這對矛盾當中,如果後者佔據了主要地位,那麼儘管不斷地有莫名的憂傷襲來,我們仍然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整體上是積極的、陽光的。相反,如果前者佔據了主要地位,抑鬱情緒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導情緒。

但問題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喜歡好孩子。而好孩子的標準:在家裡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換言之,我們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性,而是喜歡聽話的好孩子。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這樣一來,當孩子在躁動的成長中,他們獨立的空間受到了擠壓,孩子們會覺得自己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家長和老師而活著。於是許多孩子變得缺乏動力,他們會在家裡很聽話,讓父母很放心;在學校也會出色地完成老師和父母交給他的任務,但她卻表現得比較麻木,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慾望和追求,其實是抑鬱的一種體現,完全的自我封閉。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所以,那些聽話的好孩子總是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們是在為父母而活,他們學習、生活的動力來自父母的壓力。

如果他們是“壞孩子”,他們就會走上叛逆之路,不理會父母的壓力,甚至和父母對著幹,父母讓他們向東,他們非向西。這種“叛逆”,其實是青少年在爭取自己的獨立空間,試圖成為他自己。這樣看來,好孩子似乎比壞孩子更可取。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可是,從十四歲開始,一直到青春期的基本結束,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叛逆期”(大概是三歲左右)。正常情況下,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較強烈的叛逆心來,不聽父母的話,什麼事都要自己來。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

長期以來,無數中國父母最大的煩惱,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無論這個孩子是幾歲

聽話,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中國父母誇孩子時,最常用的幾個詞,就是“聽話”和“乖”。這種要求孩子聽話的觀念深入人心,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去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聽話,難道一定是個優點嗎?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重點就是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一個孩子的成長必定伴隨著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前者意味著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著獲得,是迎新。在這對矛盾當中,如果後者佔據了主要地位,那麼儘管不斷地有莫名的憂傷襲來,我們仍然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整體上是積極的、陽光的。相反,如果前者佔據了主要地位,抑鬱情緒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導情緒。

但問題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喜歡好孩子。而好孩子的標準:在家裡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換言之,我們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性,而是喜歡聽話的好孩子。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這樣一來,當孩子在躁動的成長中,他們獨立的空間受到了擠壓,孩子們會覺得自己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家長和老師而活著。於是許多孩子變得缺乏動力,他們會在家裡很聽話,讓父母很放心;在學校也會出色地完成老師和父母交給他的任務,但她卻表現得比較麻木,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慾望和追求,其實是抑鬱的一種體現,完全的自我封閉。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所以,那些聽話的好孩子總是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們是在為父母而活,他們學習、生活的動力來自父母的壓力。

如果他們是“壞孩子”,他們就會走上叛逆之路,不理會父母的壓力,甚至和父母對著幹,父母讓他們向東,他們非向西。這種“叛逆”,其實是青少年在爭取自己的獨立空間,試圖成為他自己。這樣看來,好孩子似乎比壞孩子更可取。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可是,從十四歲開始,一直到青春期的基本結束,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叛逆期”(大概是三歲左右)。正常情況下,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較強烈的叛逆心來,不聽父母的話,什麼事都要自己來。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以正常的速度走完這個叛逆期之後,他們在十八歲左右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他們開始基本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這也意味著他們終於成為一個成年人。有了這個“自我”,他們就會有較強烈的慾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不需要監督也能有很強的動機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標。

"

長期以來,無數中國父母最大的煩惱,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無論這個孩子是幾歲

聽話,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中國父母誇孩子時,最常用的幾個詞,就是“聽話”和“乖”。這種要求孩子聽話的觀念深入人心,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去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聽話,難道一定是個優點嗎?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重點就是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一個孩子的成長必定伴隨著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前者意味著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著獲得,是迎新。在這對矛盾當中,如果後者佔據了主要地位,那麼儘管不斷地有莫名的憂傷襲來,我們仍然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整體上是積極的、陽光的。相反,如果前者佔據了主要地位,抑鬱情緒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導情緒。

但問題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喜歡好孩子。而好孩子的標準:在家裡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換言之,我們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性,而是喜歡聽話的好孩子。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這樣一來,當孩子在躁動的成長中,他們獨立的空間受到了擠壓,孩子們會覺得自己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家長和老師而活著。於是許多孩子變得缺乏動力,他們會在家裡很聽話,讓父母很放心;在學校也會出色地完成老師和父母交給他的任務,但她卻表現得比較麻木,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慾望和追求,其實是抑鬱的一種體現,完全的自我封閉。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所以,那些聽話的好孩子總是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們是在為父母而活,他們學習、生活的動力來自父母的壓力。

如果他們是“壞孩子”,他們就會走上叛逆之路,不理會父母的壓力,甚至和父母對著幹,父母讓他們向東,他們非向西。這種“叛逆”,其實是青少年在爭取自己的獨立空間,試圖成為他自己。這樣看來,好孩子似乎比壞孩子更可取。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可是,從十四歲開始,一直到青春期的基本結束,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叛逆期”(大概是三歲左右)。正常情況下,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較強烈的叛逆心來,不聽父母的話,什麼事都要自己來。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以正常的速度走完這個叛逆期之後,他們在十八歲左右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他們開始基本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這也意味著他們終於成為一個成年人。有了這個“自我”,他們就會有較強烈的慾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不需要監督也能有很強的動機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標。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然而,那些過於聽話的“好孩子”,他們的父母控制慾望太強,一直讓孩子按照他們的安排來學習和生活,而根本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甚至嚴格抑制孩子的“叛逆”。這樣的話,這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沒有一個正常的“叛逆期”。這將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可能會造成兩個後果:

"

長期以來,無數中國父母最大的煩惱,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無論這個孩子是幾歲

聽話,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中國父母誇孩子時,最常用的幾個詞,就是“聽話”和“乖”。這種要求孩子聽話的觀念深入人心,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去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聽話,難道一定是個優點嗎?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重點就是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一個孩子的成長必定伴隨著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前者意味著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著獲得,是迎新。在這對矛盾當中,如果後者佔據了主要地位,那麼儘管不斷地有莫名的憂傷襲來,我們仍然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整體上是積極的、陽光的。相反,如果前者佔據了主要地位,抑鬱情緒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導情緒。

但問題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喜歡好孩子。而好孩子的標準:在家裡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換言之,我們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性,而是喜歡聽話的好孩子。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這樣一來,當孩子在躁動的成長中,他們獨立的空間受到了擠壓,孩子們會覺得自己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家長和老師而活著。於是許多孩子變得缺乏動力,他們會在家裡很聽話,讓父母很放心;在學校也會出色地完成老師和父母交給他的任務,但她卻表現得比較麻木,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慾望和追求,其實是抑鬱的一種體現,完全的自我封閉。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所以,那些聽話的好孩子總是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們是在為父母而活,他們學習、生活的動力來自父母的壓力。

如果他們是“壞孩子”,他們就會走上叛逆之路,不理會父母的壓力,甚至和父母對著幹,父母讓他們向東,他們非向西。這種“叛逆”,其實是青少年在爭取自己的獨立空間,試圖成為他自己。這樣看來,好孩子似乎比壞孩子更可取。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可是,從十四歲開始,一直到青春期的基本結束,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叛逆期”(大概是三歲左右)。正常情況下,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較強烈的叛逆心來,不聽父母的話,什麼事都要自己來。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以正常的速度走完這個叛逆期之後,他們在十八歲左右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他們開始基本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這也意味著他們終於成為一個成年人。有了這個“自我”,他們就會有較強烈的慾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不需要監督也能有很強的動機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標。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然而,那些過於聽話的“好孩子”,他們的父母控制慾望太強,一直讓孩子按照他們的安排來學習和生活,而根本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甚至嚴格抑制孩子的“叛逆”。這樣的話,這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沒有一個正常的“叛逆期”。這將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可能會造成兩個後果: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01,叛逆期延遲

對於那些過於聽話、沒有經歷青春“叛逆”行為的“好孩子”,這是成長中的一份缺憾。在他們成年後,必定會有意無意彌補這份缺憾。有些人,會到了大學才出現了強烈的叛逆心,故意和父母、老師對著幹,故意不認真學習。

"

長期以來,無數中國父母最大的煩惱,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無論這個孩子是幾歲

聽話,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中國父母誇孩子時,最常用的幾個詞,就是“聽話”和“乖”。這種要求孩子聽話的觀念深入人心,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去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聽話,難道一定是個優點嗎?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重點就是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一個孩子的成長必定伴隨著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前者意味著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著獲得,是迎新。在這對矛盾當中,如果後者佔據了主要地位,那麼儘管不斷地有莫名的憂傷襲來,我們仍然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整體上是積極的、陽光的。相反,如果前者佔據了主要地位,抑鬱情緒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導情緒。

但問題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喜歡好孩子。而好孩子的標準:在家裡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換言之,我們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性,而是喜歡聽話的好孩子。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這樣一來,當孩子在躁動的成長中,他們獨立的空間受到了擠壓,孩子們會覺得自己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家長和老師而活著。於是許多孩子變得缺乏動力,他們會在家裡很聽話,讓父母很放心;在學校也會出色地完成老師和父母交給他的任務,但她卻表現得比較麻木,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慾望和追求,其實是抑鬱的一種體現,完全的自我封閉。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所以,那些聽話的好孩子總是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們是在為父母而活,他們學習、生活的動力來自父母的壓力。

如果他們是“壞孩子”,他們就會走上叛逆之路,不理會父母的壓力,甚至和父母對著幹,父母讓他們向東,他們非向西。這種“叛逆”,其實是青少年在爭取自己的獨立空間,試圖成為他自己。這樣看來,好孩子似乎比壞孩子更可取。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可是,從十四歲開始,一直到青春期的基本結束,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叛逆期”(大概是三歲左右)。正常情況下,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較強烈的叛逆心來,不聽父母的話,什麼事都要自己來。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以正常的速度走完這個叛逆期之後,他們在十八歲左右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他們開始基本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這也意味著他們終於成為一個成年人。有了這個“自我”,他們就會有較強烈的慾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不需要監督也能有很強的動機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標。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然而,那些過於聽話的“好孩子”,他們的父母控制慾望太強,一直讓孩子按照他們的安排來學習和生活,而根本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甚至嚴格抑制孩子的“叛逆”。這樣的話,這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沒有一個正常的“叛逆期”。這將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可能會造成兩個後果: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01,叛逆期延遲

對於那些過於聽話、沒有經歷青春“叛逆”行為的“好孩子”,這是成長中的一份缺憾。在他們成年後,必定會有意無意彌補這份缺憾。有些人,會到了大學才出現了強烈的叛逆心,故意和父母、老師對著幹,故意不認真學習。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年少時的叛逆其實是可控的,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他們只是尋找獨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需要自己的空間和自由。可成年後的叛逆卻非常可怕,因為誰都不知道他接下來會做些什麼,可能就在某個時間點,他爆發出來,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必須注意,叛逆或許會遲到,但早晚會安排出來時間。

"

長期以來,無數中國父母最大的煩惱,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無論這個孩子是幾歲

聽話,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中國父母誇孩子時,最常用的幾個詞,就是“聽話”和“乖”。這種要求孩子聽話的觀念深入人心,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去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聽話,難道一定是個優點嗎?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重點就是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一個孩子的成長必定伴隨著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前者意味著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著獲得,是迎新。在這對矛盾當中,如果後者佔據了主要地位,那麼儘管不斷地有莫名的憂傷襲來,我們仍然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整體上是積極的、陽光的。相反,如果前者佔據了主要地位,抑鬱情緒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導情緒。

但問題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喜歡好孩子。而好孩子的標準:在家裡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換言之,我們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性,而是喜歡聽話的好孩子。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這樣一來,當孩子在躁動的成長中,他們獨立的空間受到了擠壓,孩子們會覺得自己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家長和老師而活著。於是許多孩子變得缺乏動力,他們會在家裡很聽話,讓父母很放心;在學校也會出色地完成老師和父母交給他的任務,但她卻表現得比較麻木,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慾望和追求,其實是抑鬱的一種體現,完全的自我封閉。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所以,那些聽話的好孩子總是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們是在為父母而活,他們學習、生活的動力來自父母的壓力。

如果他們是“壞孩子”,他們就會走上叛逆之路,不理會父母的壓力,甚至和父母對著幹,父母讓他們向東,他們非向西。這種“叛逆”,其實是青少年在爭取自己的獨立空間,試圖成為他自己。這樣看來,好孩子似乎比壞孩子更可取。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可是,從十四歲開始,一直到青春期的基本結束,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叛逆期”(大概是三歲左右)。正常情況下,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較強烈的叛逆心來,不聽父母的話,什麼事都要自己來。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以正常的速度走完這個叛逆期之後,他們在十八歲左右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他們開始基本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這也意味著他們終於成為一個成年人。有了這個“自我”,他們就會有較強烈的慾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不需要監督也能有很強的動機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標。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然而,那些過於聽話的“好孩子”,他們的父母控制慾望太強,一直讓孩子按照他們的安排來學習和生活,而根本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甚至嚴格抑制孩子的“叛逆”。這樣的話,這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沒有一個正常的“叛逆期”。這將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可能會造成兩個後果: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01,叛逆期延遲

對於那些過於聽話、沒有經歷青春“叛逆”行為的“好孩子”,這是成長中的一份缺憾。在他們成年後,必定會有意無意彌補這份缺憾。有些人,會到了大學才出現了強烈的叛逆心,故意和父母、老師對著幹,故意不認真學習。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年少時的叛逆其實是可控的,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他們只是尋找獨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需要自己的空間和自由。可成年後的叛逆卻非常可怕,因為誰都不知道他接下來會做些什麼,可能就在某個時間點,他爆發出來,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必須注意,叛逆或許會遲到,但早晚會安排出來時間。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02,欠缺生命力

太聽話的“好孩子”,會有一種通病,即是對生命缺乏激情。因為,他們努力學習的目的,不是發自自己內心,而是為了滿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這是一種刻意的、強迫性的努力。他們對所有努力獲得的結果,譬如好成績、獲得的獎賞等都沒有太大的熱情。

"

長期以來,無數中國父母最大的煩惱,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無論這個孩子是幾歲

聽話,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中國父母誇孩子時,最常用的幾個詞,就是“聽話”和“乖”。這種要求孩子聽話的觀念深入人心,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去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聽話,難道一定是個優點嗎?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重點就是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一個孩子的成長必定伴隨著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前者意味著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著獲得,是迎新。在這對矛盾當中,如果後者佔據了主要地位,那麼儘管不斷地有莫名的憂傷襲來,我們仍然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整體上是積極的、陽光的。相反,如果前者佔據了主要地位,抑鬱情緒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導情緒。

但問題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喜歡好孩子。而好孩子的標準:在家裡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換言之,我們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性,而是喜歡聽話的好孩子。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這樣一來,當孩子在躁動的成長中,他們獨立的空間受到了擠壓,孩子們會覺得自己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家長和老師而活著。於是許多孩子變得缺乏動力,他們會在家裡很聽話,讓父母很放心;在學校也會出色地完成老師和父母交給他的任務,但她卻表現得比較麻木,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慾望和追求,其實是抑鬱的一種體現,完全的自我封閉。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所以,那些聽話的好孩子總是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們是在為父母而活,他們學習、生活的動力來自父母的壓力。

如果他們是“壞孩子”,他們就會走上叛逆之路,不理會父母的壓力,甚至和父母對著幹,父母讓他們向東,他們非向西。這種“叛逆”,其實是青少年在爭取自己的獨立空間,試圖成為他自己。這樣看來,好孩子似乎比壞孩子更可取。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可是,從十四歲開始,一直到青春期的基本結束,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叛逆期”(大概是三歲左右)。正常情況下,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較強烈的叛逆心來,不聽父母的話,什麼事都要自己來。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以正常的速度走完這個叛逆期之後,他們在十八歲左右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他們開始基本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這也意味著他們終於成為一個成年人。有了這個“自我”,他們就會有較強烈的慾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不需要監督也能有很強的動機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標。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然而,那些過於聽話的“好孩子”,他們的父母控制慾望太強,一直讓孩子按照他們的安排來學習和生活,而根本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甚至嚴格抑制孩子的“叛逆”。這樣的話,這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沒有一個正常的“叛逆期”。這將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可能會造成兩個後果: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01,叛逆期延遲

對於那些過於聽話、沒有經歷青春“叛逆”行為的“好孩子”,這是成長中的一份缺憾。在他們成年後,必定會有意無意彌補這份缺憾。有些人,會到了大學才出現了強烈的叛逆心,故意和父母、老師對著幹,故意不認真學習。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年少時的叛逆其實是可控的,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他們只是尋找獨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需要自己的空間和自由。可成年後的叛逆卻非常可怕,因為誰都不知道他接下來會做些什麼,可能就在某個時間點,他爆發出來,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必須注意,叛逆或許會遲到,但早晚會安排出來時間。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02,欠缺生命力

太聽話的“好孩子”,會有一種通病,即是對生命缺乏激情。因為,他們努力學習的目的,不是發自自己內心,而是為了滿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這是一種刻意的、強迫性的努力。他們對所有努力獲得的結果,譬如好成績、獲得的獎賞等都沒有太大的熱情。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他們的口頭禪常常是“隨便”,彷彿什麼都可以失去,什麼事情都不能讓他們興奮。當一個人缺少對生命的激情時,也就對身邊的事物失去了興趣和愛好,這種狀態積攢下來,最終會使他們失去對生活的慾望和動力。

"

長期以來,無數中國父母最大的煩惱,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無論這個孩子是幾歲

聽話,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中國父母誇孩子時,最常用的幾個詞,就是“聽話”和“乖”。這種要求孩子聽話的觀念深入人心,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去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聽話,難道一定是個優點嗎?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重點就是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一個孩子的成長必定伴隨著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前者意味著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著獲得,是迎新。在這對矛盾當中,如果後者佔據了主要地位,那麼儘管不斷地有莫名的憂傷襲來,我們仍然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整體上是積極的、陽光的。相反,如果前者佔據了主要地位,抑鬱情緒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導情緒。

但問題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喜歡好孩子。而好孩子的標準:在家裡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換言之,我們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性,而是喜歡聽話的好孩子。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這樣一來,當孩子在躁動的成長中,他們獨立的空間受到了擠壓,孩子們會覺得自己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家長和老師而活著。於是許多孩子變得缺乏動力,他們會在家裡很聽話,讓父母很放心;在學校也會出色地完成老師和父母交給他的任務,但她卻表現得比較麻木,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慾望和追求,其實是抑鬱的一種體現,完全的自我封閉。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所以,那些聽話的好孩子總是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們是在為父母而活,他們學習、生活的動力來自父母的壓力。

如果他們是“壞孩子”,他們就會走上叛逆之路,不理會父母的壓力,甚至和父母對著幹,父母讓他們向東,他們非向西。這種“叛逆”,其實是青少年在爭取自己的獨立空間,試圖成為他自己。這樣看來,好孩子似乎比壞孩子更可取。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可是,從十四歲開始,一直到青春期的基本結束,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叛逆期”(大概是三歲左右)。正常情況下,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較強烈的叛逆心來,不聽父母的話,什麼事都要自己來。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以正常的速度走完這個叛逆期之後,他們在十八歲左右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他們開始基本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這也意味著他們終於成為一個成年人。有了這個“自我”,他們就會有較強烈的慾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不需要監督也能有很強的動機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標。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然而,那些過於聽話的“好孩子”,他們的父母控制慾望太強,一直讓孩子按照他們的安排來學習和生活,而根本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甚至嚴格抑制孩子的“叛逆”。這樣的話,這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沒有一個正常的“叛逆期”。這將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可能會造成兩個後果: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01,叛逆期延遲

對於那些過於聽話、沒有經歷青春“叛逆”行為的“好孩子”,這是成長中的一份缺憾。在他們成年後,必定會有意無意彌補這份缺憾。有些人,會到了大學才出現了強烈的叛逆心,故意和父母、老師對著幹,故意不認真學習。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年少時的叛逆其實是可控的,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他們只是尋找獨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需要自己的空間和自由。可成年後的叛逆卻非常可怕,因為誰都不知道他接下來會做些什麼,可能就在某個時間點,他爆發出來,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必須注意,叛逆或許會遲到,但早晚會安排出來時間。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02,欠缺生命力

太聽話的“好孩子”,會有一種通病,即是對生命缺乏激情。因為,他們努力學習的目的,不是發自自己內心,而是為了滿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這是一種刻意的、強迫性的努力。他們對所有努力獲得的結果,譬如好成績、獲得的獎賞等都沒有太大的熱情。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他們的口頭禪常常是“隨便”,彷彿什麼都可以失去,什麼事情都不能讓他們興奮。當一個人缺少對生命的激情時,也就對身邊的事物失去了興趣和愛好,這種狀態積攢下來,最終會使他們失去對生活的慾望和動力。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在生活中,這種人很常見,比如宅男宅女,整天呆在家裡,無所事事,偶爾看看電視,打打遊戲,看看小說,對於人生沒什麼追求,得過且過,對於工作不怎麼認真,隨便應付。

03:孩子,你為什麼不聽話?因為孩子想要長大,他需要自由,他需要獨立,他需要自己的生活。 成為你自己。其實,這不是一個哲學,這是活生生的人生,如果你成為了一個“個人”,你會生活得自在而飽滿,若你沒有成為一個“個人”,那麼不管你外在條件怎麼樣,你還是會覺得痛苦、迷茫,並且總覺得人生嚴重地欠缺些什麼。

"

長期以來,無數中國父母最大的煩惱,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無論這個孩子是幾歲

聽話,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中國父母誇孩子時,最常用的幾個詞,就是“聽話”和“乖”。這種要求孩子聽話的觀念深入人心,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去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聽話,難道一定是個優點嗎?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重點就是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一個孩子的成長必定伴隨著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前者意味著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著獲得,是迎新。在這對矛盾當中,如果後者佔據了主要地位,那麼儘管不斷地有莫名的憂傷襲來,我們仍然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整體上是積極的、陽光的。相反,如果前者佔據了主要地位,抑鬱情緒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導情緒。

但問題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喜歡好孩子。而好孩子的標準:在家裡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換言之,我們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性,而是喜歡聽話的好孩子。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這樣一來,當孩子在躁動的成長中,他們獨立的空間受到了擠壓,孩子們會覺得自己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家長和老師而活著。於是許多孩子變得缺乏動力,他們會在家裡很聽話,讓父母很放心;在學校也會出色地完成老師和父母交給他的任務,但她卻表現得比較麻木,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慾望和追求,其實是抑鬱的一種體現,完全的自我封閉。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所以,那些聽話的好孩子總是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們是在為父母而活,他們學習、生活的動力來自父母的壓力。

如果他們是“壞孩子”,他們就會走上叛逆之路,不理會父母的壓力,甚至和父母對著幹,父母讓他們向東,他們非向西。這種“叛逆”,其實是青少年在爭取自己的獨立空間,試圖成為他自己。這樣看來,好孩子似乎比壞孩子更可取。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可是,從十四歲開始,一直到青春期的基本結束,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叛逆期”(大概是三歲左右)。正常情況下,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較強烈的叛逆心來,不聽父母的話,什麼事都要自己來。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以正常的速度走完這個叛逆期之後,他們在十八歲左右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他們開始基本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這也意味著他們終於成為一個成年人。有了這個“自我”,他們就會有較強烈的慾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不需要監督也能有很強的動機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標。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然而,那些過於聽話的“好孩子”,他們的父母控制慾望太強,一直讓孩子按照他們的安排來學習和生活,而根本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甚至嚴格抑制孩子的“叛逆”。這樣的話,這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沒有一個正常的“叛逆期”。這將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可能會造成兩個後果: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01,叛逆期延遲

對於那些過於聽話、沒有經歷青春“叛逆”行為的“好孩子”,這是成長中的一份缺憾。在他們成年後,必定會有意無意彌補這份缺憾。有些人,會到了大學才出現了強烈的叛逆心,故意和父母、老師對著幹,故意不認真學習。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年少時的叛逆其實是可控的,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他們只是尋找獨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需要自己的空間和自由。可成年後的叛逆卻非常可怕,因為誰都不知道他接下來會做些什麼,可能就在某個時間點,他爆發出來,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必須注意,叛逆或許會遲到,但早晚會安排出來時間。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02,欠缺生命力

太聽話的“好孩子”,會有一種通病,即是對生命缺乏激情。因為,他們努力學習的目的,不是發自自己內心,而是為了滿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這是一種刻意的、強迫性的努力。他們對所有努力獲得的結果,譬如好成績、獲得的獎賞等都沒有太大的熱情。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他們的口頭禪常常是“隨便”,彷彿什麼都可以失去,什麼事情都不能讓他們興奮。當一個人缺少對生命的激情時,也就對身邊的事物失去了興趣和愛好,這種狀態積攢下來,最終會使他們失去對生活的慾望和動力。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在生活中,這種人很常見,比如宅男宅女,整天呆在家裡,無所事事,偶爾看看電視,打打遊戲,看看小說,對於人生沒什麼追求,得過且過,對於工作不怎麼認真,隨便應付。

03:孩子,你為什麼不聽話?因為孩子想要長大,他需要自由,他需要獨立,他需要自己的生活。 成為你自己。其實,這不是一個哲學,這是活生生的人生,如果你成為了一個“個人”,你會生活得自在而飽滿,若你沒有成為一個“個人”,那麼不管你外在條件怎麼樣,你還是會覺得痛苦、迷茫,並且總覺得人生嚴重地欠缺些什麼。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在中國,沒有人教你“成為你自己”,只會有人教“做好孩子”,“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或自私一點“做一個有臉面的人”。這體現在我們的教育上,要麼是洗腦式的,洗去你身上的人性,要麼是工具性的,只是為了“安身立命”

"

長期以來,無數中國父母最大的煩惱,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無論這個孩子是幾歲

聽話,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中國父母誇孩子時,最常用的幾個詞,就是“聽話”和“乖”。這種要求孩子聽話的觀念深入人心,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去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聽話,難道一定是個優點嗎?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重點就是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一個孩子的成長必定伴隨著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前者意味著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著獲得,是迎新。在這對矛盾當中,如果後者佔據了主要地位,那麼儘管不斷地有莫名的憂傷襲來,我們仍然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整體上是積極的、陽光的。相反,如果前者佔據了主要地位,抑鬱情緒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導情緒。

但問題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喜歡好孩子。而好孩子的標準:在家裡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換言之,我們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性,而是喜歡聽話的好孩子。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這樣一來,當孩子在躁動的成長中,他們獨立的空間受到了擠壓,孩子們會覺得自己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家長和老師而活著。於是許多孩子變得缺乏動力,他們會在家裡很聽話,讓父母很放心;在學校也會出色地完成老師和父母交給他的任務,但她卻表現得比較麻木,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慾望和追求,其實是抑鬱的一種體現,完全的自我封閉。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所以,那些聽話的好孩子總是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們是在為父母而活,他們學習、生活的動力來自父母的壓力。

如果他們是“壞孩子”,他們就會走上叛逆之路,不理會父母的壓力,甚至和父母對著幹,父母讓他們向東,他們非向西。這種“叛逆”,其實是青少年在爭取自己的獨立空間,試圖成為他自己。這樣看來,好孩子似乎比壞孩子更可取。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可是,從十四歲開始,一直到青春期的基本結束,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叛逆期”(大概是三歲左右)。正常情況下,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較強烈的叛逆心來,不聽父母的話,什麼事都要自己來。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以正常的速度走完這個叛逆期之後,他們在十八歲左右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他們開始基本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這也意味著他們終於成為一個成年人。有了這個“自我”,他們就會有較強烈的慾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不需要監督也能有很強的動機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標。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然而,那些過於聽話的“好孩子”,他們的父母控制慾望太強,一直讓孩子按照他們的安排來學習和生活,而根本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甚至嚴格抑制孩子的“叛逆”。這樣的話,這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沒有一個正常的“叛逆期”。這將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可能會造成兩個後果: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01,叛逆期延遲

對於那些過於聽話、沒有經歷青春“叛逆”行為的“好孩子”,這是成長中的一份缺憾。在他們成年後,必定會有意無意彌補這份缺憾。有些人,會到了大學才出現了強烈的叛逆心,故意和父母、老師對著幹,故意不認真學習。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年少時的叛逆其實是可控的,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他們只是尋找獨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需要自己的空間和自由。可成年後的叛逆卻非常可怕,因為誰都不知道他接下來會做些什麼,可能就在某個時間點,他爆發出來,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必須注意,叛逆或許會遲到,但早晚會安排出來時間。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02,欠缺生命力

太聽話的“好孩子”,會有一種通病,即是對生命缺乏激情。因為,他們努力學習的目的,不是發自自己內心,而是為了滿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這是一種刻意的、強迫性的努力。他們對所有努力獲得的結果,譬如好成績、獲得的獎賞等都沒有太大的熱情。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他們的口頭禪常常是“隨便”,彷彿什麼都可以失去,什麼事情都不能讓他們興奮。當一個人缺少對生命的激情時,也就對身邊的事物失去了興趣和愛好,這種狀態積攢下來,最終會使他們失去對生活的慾望和動力。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在生活中,這種人很常見,比如宅男宅女,整天呆在家裡,無所事事,偶爾看看電視,打打遊戲,看看小說,對於人生沒什麼追求,得過且過,對於工作不怎麼認真,隨便應付。

03:孩子,你為什麼不聽話?因為孩子想要長大,他需要自由,他需要獨立,他需要自己的生活。 成為你自己。其實,這不是一個哲學,這是活生生的人生,如果你成為了一個“個人”,你會生活得自在而飽滿,若你沒有成為一個“個人”,那麼不管你外在條件怎麼樣,你還是會覺得痛苦、迷茫,並且總覺得人生嚴重地欠缺些什麼。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在中國,沒有人教你“成為你自己”,只會有人教“做好孩子”,“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或自私一點“做一個有臉面的人”。這體現在我們的教育上,要麼是洗腦式的,洗去你身上的人性,要麼是工具性的,只是為了“安身立命”

孩子的叛逆期,是為了走向獨立的自己,作為父母的你該知道這幾點

我們這個社會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壓制孩子的自由。聲稱最重視孩子的中國父母,實際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天使,它自動會指引孩子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