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瓷器——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柴窯,上承大唐王朝越窯祕色瓷的虛幻遺風,下啟宋王朝“官、哥、汝、鈞、定”諸窯的千年輝煌,被冠之以“瓷皇”之名。柴窯及柴窯瓷器,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是個陌生話題。但在瓷器收藏界,它卻聲名赫赫。由於存世藏品極其稀少,以至於許多業內人士是聞其名者多,識其貨者少。

"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瓷器——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柴窯,上承大唐王朝越窯祕色瓷的虛幻遺風,下啟宋王朝“官、哥、汝、鈞、定”諸窯的千年輝煌,被冠之以“瓷皇”之名。柴窯及柴窯瓷器,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是個陌生話題。但在瓷器收藏界,它卻聲名赫赫。由於存世藏品極其稀少,以至於許多業內人士是聞其名者多,識其貨者少。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是五代時期後周王朝皇家御用瓷器燒製窯,皇帝郭威去世後,義子柴世宗繼位。柴世宗是個偉大的皇帝,短短几年的文治武功,便把後周打造成一個強國,為宋太祖趙匡胤後來的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五代十國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短暫的歷史時期(公元907——960年),介於唐宋兩個偉大的王朝之間。十世紀的中國是個大分裂時代的亂世。邦國林立,互相爭伐,戰亂頻仍。後周在柴世宗(柴榮)的勵精圖治下,國力迅速強盛,具備了統一全國的實力。柴榮英年早逝後,太子孱弱,顧命重臣趙匡胤用一場早已設計好的“陳橋兵變”,讓自己黃袍加身,如願以償地奪了恩主柴榮的江山。柴窯的命運也就在刻意掩飾宋太祖篡位奪權的惡名中,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瓷器——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柴窯,上承大唐王朝越窯祕色瓷的虛幻遺風,下啟宋王朝“官、哥、汝、鈞、定”諸窯的千年輝煌,被冠之以“瓷皇”之名。柴窯及柴窯瓷器,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是個陌生話題。但在瓷器收藏界,它卻聲名赫赫。由於存世藏品極其稀少,以至於許多業內人士是聞其名者多,識其貨者少。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是五代時期後周王朝皇家御用瓷器燒製窯,皇帝郭威去世後,義子柴世宗繼位。柴世宗是個偉大的皇帝,短短几年的文治武功,便把後周打造成一個強國,為宋太祖趙匡胤後來的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五代十國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短暫的歷史時期(公元907——960年),介於唐宋兩個偉大的王朝之間。十世紀的中國是個大分裂時代的亂世。邦國林立,互相爭伐,戰亂頻仍。後周在柴世宗(柴榮)的勵精圖治下,國力迅速強盛,具備了統一全國的實力。柴榮英年早逝後,太子孱弱,顧命重臣趙匡胤用一場早已設計好的“陳橋兵變”,讓自己黃袍加身,如願以償地奪了恩主柴榮的江山。柴窯的命運也就在刻意掩飾宋太祖篡位奪權的惡名中,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在中國瓷器史上,柴窯是唯一以皇帝姓氏命名的瓷器。因此,它就比越窯、官窯、哥窯、汝窯、鈞窯、定窯具有更高貴的血統。在今天,柴窯是蘊含著豐富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寶貴文化遺產。

由於柴世宗在位的時間比較短暫,皇家御窯產品又極其嚴苛挑剔,合格產品很少,因此留存於世的柴窯瓷器極其稀少。所以,流入民間的柴窯瓷器多是後周消亡後,從皇宮或者皇親國戚手中流失出來的,部分殘次品很可能是隨著後周王朝的覆滅,僥倖跳脫了被銷燬的命運。

"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瓷器——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柴窯,上承大唐王朝越窯祕色瓷的虛幻遺風,下啟宋王朝“官、哥、汝、鈞、定”諸窯的千年輝煌,被冠之以“瓷皇”之名。柴窯及柴窯瓷器,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是個陌生話題。但在瓷器收藏界,它卻聲名赫赫。由於存世藏品極其稀少,以至於許多業內人士是聞其名者多,識其貨者少。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是五代時期後周王朝皇家御用瓷器燒製窯,皇帝郭威去世後,義子柴世宗繼位。柴世宗是個偉大的皇帝,短短几年的文治武功,便把後周打造成一個強國,為宋太祖趙匡胤後來的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五代十國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短暫的歷史時期(公元907——960年),介於唐宋兩個偉大的王朝之間。十世紀的中國是個大分裂時代的亂世。邦國林立,互相爭伐,戰亂頻仍。後周在柴世宗(柴榮)的勵精圖治下,國力迅速強盛,具備了統一全國的實力。柴榮英年早逝後,太子孱弱,顧命重臣趙匡胤用一場早已設計好的“陳橋兵變”,讓自己黃袍加身,如願以償地奪了恩主柴榮的江山。柴窯的命運也就在刻意掩飾宋太祖篡位奪權的惡名中,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在中國瓷器史上,柴窯是唯一以皇帝姓氏命名的瓷器。因此,它就比越窯、官窯、哥窯、汝窯、鈞窯、定窯具有更高貴的血統。在今天,柴窯是蘊含著豐富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寶貴文化遺產。

由於柴世宗在位的時間比較短暫,皇家御窯產品又極其嚴苛挑剔,合格產品很少,因此留存於世的柴窯瓷器極其稀少。所以,流入民間的柴窯瓷器多是後周消亡後,從皇宮或者皇親國戚手中流失出來的,部分殘次品很可能是隨著後周王朝的覆滅,僥倖跳脫了被銷燬的命運。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是中國瓷器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拋開瓷器造型藝術特點不說,僅從瓷器所用的物理、化學材料的處理水平,以及表現出來的光潔度、音色、透光性 、硬度等指標,它就把中國製陶技術提高到一個空前高度。以至於一千多年時間裡,也只有元代使用的“二元配方制瓷法”才能達到與之相近的水平。這也是柴窯可能早已使用,但密不示人的神祕所在。

"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瓷器——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柴窯,上承大唐王朝越窯祕色瓷的虛幻遺風,下啟宋王朝“官、哥、汝、鈞、定”諸窯的千年輝煌,被冠之以“瓷皇”之名。柴窯及柴窯瓷器,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是個陌生話題。但在瓷器收藏界,它卻聲名赫赫。由於存世藏品極其稀少,以至於許多業內人士是聞其名者多,識其貨者少。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是五代時期後周王朝皇家御用瓷器燒製窯,皇帝郭威去世後,義子柴世宗繼位。柴世宗是個偉大的皇帝,短短几年的文治武功,便把後周打造成一個強國,為宋太祖趙匡胤後來的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五代十國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短暫的歷史時期(公元907——960年),介於唐宋兩個偉大的王朝之間。十世紀的中國是個大分裂時代的亂世。邦國林立,互相爭伐,戰亂頻仍。後周在柴世宗(柴榮)的勵精圖治下,國力迅速強盛,具備了統一全國的實力。柴榮英年早逝後,太子孱弱,顧命重臣趙匡胤用一場早已設計好的“陳橋兵變”,讓自己黃袍加身,如願以償地奪了恩主柴榮的江山。柴窯的命運也就在刻意掩飾宋太祖篡位奪權的惡名中,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在中國瓷器史上,柴窯是唯一以皇帝姓氏命名的瓷器。因此,它就比越窯、官窯、哥窯、汝窯、鈞窯、定窯具有更高貴的血統。在今天,柴窯是蘊含著豐富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寶貴文化遺產。

由於柴世宗在位的時間比較短暫,皇家御窯產品又極其嚴苛挑剔,合格產品很少,因此留存於世的柴窯瓷器極其稀少。所以,流入民間的柴窯瓷器多是後周消亡後,從皇宮或者皇親國戚手中流失出來的,部分殘次品很可能是隨著後周王朝的覆滅,僥倖跳脫了被銷燬的命運。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是中國瓷器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拋開瓷器造型藝術特點不說,僅從瓷器所用的物理、化學材料的處理水平,以及表現出來的光潔度、音色、透光性 、硬度等指標,它就把中國製陶技術提高到一個空前高度。以至於一千多年時間裡,也只有元代使用的“二元配方制瓷法”才能達到與之相近的水平。這也是柴窯可能早已使用,但密不示人的神祕所在。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世宗對瓷器有著極高的要求。他要求柴窯器物具有:“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的特質。為了這句皇帝聖旨,窯匠們窮盡心血,殫精竭力,不知經歷了多少失敗、挫折,才打造出“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絕世瓷器。在科學技術還是空白的一千多年前,窯匠們既沒有掌握瓷石、高嶺土中礦物的精確成分和配料比,也沒有高級設備對材料進行細緻研磨,對瓷土的篩選更是無法達到今天這樣的納米級水平。因而燒製中對溫度的精確把控,全憑窯匠們個人的經驗、運氣和吃苦精神。

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艱難發展 道阻且長

許多年以後,西安的王學武和他的夫人寇玉徽將自己的家庭和柴窯的命運緊緊地聯繫了起來。

"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瓷器——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柴窯,上承大唐王朝越窯祕色瓷的虛幻遺風,下啟宋王朝“官、哥、汝、鈞、定”諸窯的千年輝煌,被冠之以“瓷皇”之名。柴窯及柴窯瓷器,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是個陌生話題。但在瓷器收藏界,它卻聲名赫赫。由於存世藏品極其稀少,以至於許多業內人士是聞其名者多,識其貨者少。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是五代時期後周王朝皇家御用瓷器燒製窯,皇帝郭威去世後,義子柴世宗繼位。柴世宗是個偉大的皇帝,短短几年的文治武功,便把後周打造成一個強國,為宋太祖趙匡胤後來的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五代十國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短暫的歷史時期(公元907——960年),介於唐宋兩個偉大的王朝之間。十世紀的中國是個大分裂時代的亂世。邦國林立,互相爭伐,戰亂頻仍。後周在柴世宗(柴榮)的勵精圖治下,國力迅速強盛,具備了統一全國的實力。柴榮英年早逝後,太子孱弱,顧命重臣趙匡胤用一場早已設計好的“陳橋兵變”,讓自己黃袍加身,如願以償地奪了恩主柴榮的江山。柴窯的命運也就在刻意掩飾宋太祖篡位奪權的惡名中,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在中國瓷器史上,柴窯是唯一以皇帝姓氏命名的瓷器。因此,它就比越窯、官窯、哥窯、汝窯、鈞窯、定窯具有更高貴的血統。在今天,柴窯是蘊含著豐富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寶貴文化遺產。

由於柴世宗在位的時間比較短暫,皇家御窯產品又極其嚴苛挑剔,合格產品很少,因此留存於世的柴窯瓷器極其稀少。所以,流入民間的柴窯瓷器多是後周消亡後,從皇宮或者皇親國戚手中流失出來的,部分殘次品很可能是隨著後周王朝的覆滅,僥倖跳脫了被銷燬的命運。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是中國瓷器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拋開瓷器造型藝術特點不說,僅從瓷器所用的物理、化學材料的處理水平,以及表現出來的光潔度、音色、透光性 、硬度等指標,它就把中國製陶技術提高到一個空前高度。以至於一千多年時間裡,也只有元代使用的“二元配方制瓷法”才能達到與之相近的水平。這也是柴窯可能早已使用,但密不示人的神祕所在。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世宗對瓷器有著極高的要求。他要求柴窯器物具有:“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的特質。為了這句皇帝聖旨,窯匠們窮盡心血,殫精竭力,不知經歷了多少失敗、挫折,才打造出“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絕世瓷器。在科學技術還是空白的一千多年前,窯匠們既沒有掌握瓷石、高嶺土中礦物的精確成分和配料比,也沒有高級設備對材料進行細緻研磨,對瓷土的篩選更是無法達到今天這樣的納米級水平。因而燒製中對溫度的精確把控,全憑窯匠們個人的經驗、運氣和吃苦精神。

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艱難發展 道阻且長

許多年以後,西安的王學武和他的夫人寇玉徽將自己的家庭和柴窯的命運緊緊地聯繫了起來。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安古城開始大規模城市建設,到處都是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那些沉睡了千年的地下文物在挖掘機的轟鳴中,紛紛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些青銅,錢幣,金銀,漆器等有價值的文物被有關部門收走,更多的文物則悄悄流入到私人手中。土坑中散落的瓷器碎塊、瓦片骨骸無人搭理,許多都被當作垃圾一車車倒掉。有著良好陶瓷鑑定背景又喜歡收藏的王學武夫婦在我國著名陶瓷鑑定泰斗耿寶昌先生的指導下,發現被扔掉的有些陶瓷殘片就是歷史文獻上屢次提到的“神祕柴窯”。

"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瓷器——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柴窯,上承大唐王朝越窯祕色瓷的虛幻遺風,下啟宋王朝“官、哥、汝、鈞、定”諸窯的千年輝煌,被冠之以“瓷皇”之名。柴窯及柴窯瓷器,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是個陌生話題。但在瓷器收藏界,它卻聲名赫赫。由於存世藏品極其稀少,以至於許多業內人士是聞其名者多,識其貨者少。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是五代時期後周王朝皇家御用瓷器燒製窯,皇帝郭威去世後,義子柴世宗繼位。柴世宗是個偉大的皇帝,短短几年的文治武功,便把後周打造成一個強國,為宋太祖趙匡胤後來的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五代十國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短暫的歷史時期(公元907——960年),介於唐宋兩個偉大的王朝之間。十世紀的中國是個大分裂時代的亂世。邦國林立,互相爭伐,戰亂頻仍。後周在柴世宗(柴榮)的勵精圖治下,國力迅速強盛,具備了統一全國的實力。柴榮英年早逝後,太子孱弱,顧命重臣趙匡胤用一場早已設計好的“陳橋兵變”,讓自己黃袍加身,如願以償地奪了恩主柴榮的江山。柴窯的命運也就在刻意掩飾宋太祖篡位奪權的惡名中,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在中國瓷器史上,柴窯是唯一以皇帝姓氏命名的瓷器。因此,它就比越窯、官窯、哥窯、汝窯、鈞窯、定窯具有更高貴的血統。在今天,柴窯是蘊含著豐富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寶貴文化遺產。

由於柴世宗在位的時間比較短暫,皇家御窯產品又極其嚴苛挑剔,合格產品很少,因此留存於世的柴窯瓷器極其稀少。所以,流入民間的柴窯瓷器多是後周消亡後,從皇宮或者皇親國戚手中流失出來的,部分殘次品很可能是隨著後周王朝的覆滅,僥倖跳脫了被銷燬的命運。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是中國瓷器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拋開瓷器造型藝術特點不說,僅從瓷器所用的物理、化學材料的處理水平,以及表現出來的光潔度、音色、透光性 、硬度等指標,它就把中國製陶技術提高到一個空前高度。以至於一千多年時間裡,也只有元代使用的“二元配方制瓷法”才能達到與之相近的水平。這也是柴窯可能早已使用,但密不示人的神祕所在。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世宗對瓷器有著極高的要求。他要求柴窯器物具有:“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的特質。為了這句皇帝聖旨,窯匠們窮盡心血,殫精竭力,不知經歷了多少失敗、挫折,才打造出“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絕世瓷器。在科學技術還是空白的一千多年前,窯匠們既沒有掌握瓷石、高嶺土中礦物的精確成分和配料比,也沒有高級設備對材料進行細緻研磨,對瓷土的篩選更是無法達到今天這樣的納米級水平。因而燒製中對溫度的精確把控,全憑窯匠們個人的經驗、運氣和吃苦精神。

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艱難發展 道阻且長

許多年以後,西安的王學武和他的夫人寇玉徽將自己的家庭和柴窯的命運緊緊地聯繫了起來。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安古城開始大規模城市建設,到處都是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那些沉睡了千年的地下文物在挖掘機的轟鳴中,紛紛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些青銅,錢幣,金銀,漆器等有價值的文物被有關部門收走,更多的文物則悄悄流入到私人手中。土坑中散落的瓷器碎塊、瓦片骨骸無人搭理,許多都被當作垃圾一車車倒掉。有著良好陶瓷鑑定背景又喜歡收藏的王學武夫婦在我國著名陶瓷鑑定泰斗耿寶昌先生的指導下,發現被扔掉的有些陶瓷殘片就是歷史文獻上屢次提到的“神祕柴窯”。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這樣驚喜的收穫,開啟了王學武夫婦後來致力於研究柴窯的漫長之路。夫婦二人關掉自己的工廠,賣掉經營的酒店,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錢都投入到收集保護柴窯瓷器的事業上。用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跑遍全國各個地方,打聽各地考古挖掘動向,凡是獲悉有五代墓葬出土的場所,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為了收藏極其稀有的柴窯瓷器,他們不知跑了多少次的冤枉路,吃了數不清的閉門羹,還常常為籌集不到足夠的資金,又擔心錯過收藏機會而心力交瘁,自責惋惜。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學武夫婦手中的柴窯藏品漸漸多了起來。望著這些無處堆放的珍貴寶貝,有了將文物捐獻國家的想法。可是,西安是個文物大市,需要保護的文物實在太多,政府沒有那麼多精力和財力去處理這些事情。焦急之中,有朋友建議王學武夫婦籌辦一個柴窯博物館,既可以將文物妥善收藏,又可以通過文物展示,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柴窯,欣賞精美的柴窯瓷器,領略中華文明古老的文化。

"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瓷器——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柴窯,上承大唐王朝越窯祕色瓷的虛幻遺風,下啟宋王朝“官、哥、汝、鈞、定”諸窯的千年輝煌,被冠之以“瓷皇”之名。柴窯及柴窯瓷器,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是個陌生話題。但在瓷器收藏界,它卻聲名赫赫。由於存世藏品極其稀少,以至於許多業內人士是聞其名者多,識其貨者少。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是五代時期後周王朝皇家御用瓷器燒製窯,皇帝郭威去世後,義子柴世宗繼位。柴世宗是個偉大的皇帝,短短几年的文治武功,便把後周打造成一個強國,為宋太祖趙匡胤後來的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五代十國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短暫的歷史時期(公元907——960年),介於唐宋兩個偉大的王朝之間。十世紀的中國是個大分裂時代的亂世。邦國林立,互相爭伐,戰亂頻仍。後周在柴世宗(柴榮)的勵精圖治下,國力迅速強盛,具備了統一全國的實力。柴榮英年早逝後,太子孱弱,顧命重臣趙匡胤用一場早已設計好的“陳橋兵變”,讓自己黃袍加身,如願以償地奪了恩主柴榮的江山。柴窯的命運也就在刻意掩飾宋太祖篡位奪權的惡名中,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在中國瓷器史上,柴窯是唯一以皇帝姓氏命名的瓷器。因此,它就比越窯、官窯、哥窯、汝窯、鈞窯、定窯具有更高貴的血統。在今天,柴窯是蘊含著豐富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寶貴文化遺產。

由於柴世宗在位的時間比較短暫,皇家御窯產品又極其嚴苛挑剔,合格產品很少,因此留存於世的柴窯瓷器極其稀少。所以,流入民間的柴窯瓷器多是後周消亡後,從皇宮或者皇親國戚手中流失出來的,部分殘次品很可能是隨著後周王朝的覆滅,僥倖跳脫了被銷燬的命運。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是中國瓷器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拋開瓷器造型藝術特點不說,僅從瓷器所用的物理、化學材料的處理水平,以及表現出來的光潔度、音色、透光性 、硬度等指標,它就把中國製陶技術提高到一個空前高度。以至於一千多年時間裡,也只有元代使用的“二元配方制瓷法”才能達到與之相近的水平。這也是柴窯可能早已使用,但密不示人的神祕所在。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世宗對瓷器有著極高的要求。他要求柴窯器物具有:“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的特質。為了這句皇帝聖旨,窯匠們窮盡心血,殫精竭力,不知經歷了多少失敗、挫折,才打造出“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絕世瓷器。在科學技術還是空白的一千多年前,窯匠們既沒有掌握瓷石、高嶺土中礦物的精確成分和配料比,也沒有高級設備對材料進行細緻研磨,對瓷土的篩選更是無法達到今天這樣的納米級水平。因而燒製中對溫度的精確把控,全憑窯匠們個人的經驗、運氣和吃苦精神。

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艱難發展 道阻且長

許多年以後,西安的王學武和他的夫人寇玉徽將自己的家庭和柴窯的命運緊緊地聯繫了起來。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安古城開始大規模城市建設,到處都是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那些沉睡了千年的地下文物在挖掘機的轟鳴中,紛紛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些青銅,錢幣,金銀,漆器等有價值的文物被有關部門收走,更多的文物則悄悄流入到私人手中。土坑中散落的瓷器碎塊、瓦片骨骸無人搭理,許多都被當作垃圾一車車倒掉。有著良好陶瓷鑑定背景又喜歡收藏的王學武夫婦在我國著名陶瓷鑑定泰斗耿寶昌先生的指導下,發現被扔掉的有些陶瓷殘片就是歷史文獻上屢次提到的“神祕柴窯”。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這樣驚喜的收穫,開啟了王學武夫婦後來致力於研究柴窯的漫長之路。夫婦二人關掉自己的工廠,賣掉經營的酒店,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錢都投入到收集保護柴窯瓷器的事業上。用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跑遍全國各個地方,打聽各地考古挖掘動向,凡是獲悉有五代墓葬出土的場所,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為了收藏極其稀有的柴窯瓷器,他們不知跑了多少次的冤枉路,吃了數不清的閉門羹,還常常為籌集不到足夠的資金,又擔心錯過收藏機會而心力交瘁,自責惋惜。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學武夫婦手中的柴窯藏品漸漸多了起來。望著這些無處堆放的珍貴寶貝,有了將文物捐獻國家的想法。可是,西安是個文物大市,需要保護的文物實在太多,政府沒有那麼多精力和財力去處理這些事情。焦急之中,有朋友建議王學武夫婦籌辦一個柴窯博物館,既可以將文物妥善收藏,又可以通過文物展示,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柴窯,欣賞精美的柴窯瓷器,領略中華文明古老的文化。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於是,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在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開張了。隨著博物館知名度的提高,陶瓷界的學者和收藏家們提出了質疑,“柴窯博物館藏品是柴窯真品嗎?”、“柴窯窯址在陝西嗎?”帶著這些問題,王學武夫婦又踏上了考證柴窯、研究柴窯的學術之路。

學術研究是一個比收藏更為艱辛的道路,尤其是那些沒有被納入到公共財政支出的領域。經費需要個人籌集,學術交流需要自己籌辦,跨學科研究需要學術生態。王學武夫婦又開始了一段新的旅途。他們從卷帙浩繁的古文獻裡尋找線索,甚至到萬里之遙的大英博物館裡尋找最早記載“柴窯出北地”的原版《格古要論》。對後人在增刪版本中畫蛇添足註釋的“北地指鄭州”這一謬說進行了糾正,給幾百年來關於“北地”的爭論做了正本清源的了斷。

"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瓷器——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柴窯,上承大唐王朝越窯祕色瓷的虛幻遺風,下啟宋王朝“官、哥、汝、鈞、定”諸窯的千年輝煌,被冠之以“瓷皇”之名。柴窯及柴窯瓷器,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是個陌生話題。但在瓷器收藏界,它卻聲名赫赫。由於存世藏品極其稀少,以至於許多業內人士是聞其名者多,識其貨者少。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是五代時期後周王朝皇家御用瓷器燒製窯,皇帝郭威去世後,義子柴世宗繼位。柴世宗是個偉大的皇帝,短短几年的文治武功,便把後周打造成一個強國,為宋太祖趙匡胤後來的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五代十國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短暫的歷史時期(公元907——960年),介於唐宋兩個偉大的王朝之間。十世紀的中國是個大分裂時代的亂世。邦國林立,互相爭伐,戰亂頻仍。後周在柴世宗(柴榮)的勵精圖治下,國力迅速強盛,具備了統一全國的實力。柴榮英年早逝後,太子孱弱,顧命重臣趙匡胤用一場早已設計好的“陳橋兵變”,讓自己黃袍加身,如願以償地奪了恩主柴榮的江山。柴窯的命運也就在刻意掩飾宋太祖篡位奪權的惡名中,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在中國瓷器史上,柴窯是唯一以皇帝姓氏命名的瓷器。因此,它就比越窯、官窯、哥窯、汝窯、鈞窯、定窯具有更高貴的血統。在今天,柴窯是蘊含著豐富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寶貴文化遺產。

由於柴世宗在位的時間比較短暫,皇家御窯產品又極其嚴苛挑剔,合格產品很少,因此留存於世的柴窯瓷器極其稀少。所以,流入民間的柴窯瓷器多是後周消亡後,從皇宮或者皇親國戚手中流失出來的,部分殘次品很可能是隨著後周王朝的覆滅,僥倖跳脫了被銷燬的命運。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是中國瓷器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拋開瓷器造型藝術特點不說,僅從瓷器所用的物理、化學材料的處理水平,以及表現出來的光潔度、音色、透光性 、硬度等指標,它就把中國製陶技術提高到一個空前高度。以至於一千多年時間裡,也只有元代使用的“二元配方制瓷法”才能達到與之相近的水平。這也是柴窯可能早已使用,但密不示人的神祕所在。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世宗對瓷器有著極高的要求。他要求柴窯器物具有:“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的特質。為了這句皇帝聖旨,窯匠們窮盡心血,殫精竭力,不知經歷了多少失敗、挫折,才打造出“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絕世瓷器。在科學技術還是空白的一千多年前,窯匠們既沒有掌握瓷石、高嶺土中礦物的精確成分和配料比,也沒有高級設備對材料進行細緻研磨,對瓷土的篩選更是無法達到今天這樣的納米級水平。因而燒製中對溫度的精確把控,全憑窯匠們個人的經驗、運氣和吃苦精神。

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艱難發展 道阻且長

許多年以後,西安的王學武和他的夫人寇玉徽將自己的家庭和柴窯的命運緊緊地聯繫了起來。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安古城開始大規模城市建設,到處都是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那些沉睡了千年的地下文物在挖掘機的轟鳴中,紛紛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些青銅,錢幣,金銀,漆器等有價值的文物被有關部門收走,更多的文物則悄悄流入到私人手中。土坑中散落的瓷器碎塊、瓦片骨骸無人搭理,許多都被當作垃圾一車車倒掉。有著良好陶瓷鑑定背景又喜歡收藏的王學武夫婦在我國著名陶瓷鑑定泰斗耿寶昌先生的指導下,發現被扔掉的有些陶瓷殘片就是歷史文獻上屢次提到的“神祕柴窯”。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這樣驚喜的收穫,開啟了王學武夫婦後來致力於研究柴窯的漫長之路。夫婦二人關掉自己的工廠,賣掉經營的酒店,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錢都投入到收集保護柴窯瓷器的事業上。用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跑遍全國各個地方,打聽各地考古挖掘動向,凡是獲悉有五代墓葬出土的場所,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為了收藏極其稀有的柴窯瓷器,他們不知跑了多少次的冤枉路,吃了數不清的閉門羹,還常常為籌集不到足夠的資金,又擔心錯過收藏機會而心力交瘁,自責惋惜。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學武夫婦手中的柴窯藏品漸漸多了起來。望著這些無處堆放的珍貴寶貝,有了將文物捐獻國家的想法。可是,西安是個文物大市,需要保護的文物實在太多,政府沒有那麼多精力和財力去處理這些事情。焦急之中,有朋友建議王學武夫婦籌辦一個柴窯博物館,既可以將文物妥善收藏,又可以通過文物展示,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柴窯,欣賞精美的柴窯瓷器,領略中華文明古老的文化。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於是,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在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開張了。隨著博物館知名度的提高,陶瓷界的學者和收藏家們提出了質疑,“柴窯博物館藏品是柴窯真品嗎?”、“柴窯窯址在陝西嗎?”帶著這些問題,王學武夫婦又踏上了考證柴窯、研究柴窯的學術之路。

學術研究是一個比收藏更為艱辛的道路,尤其是那些沒有被納入到公共財政支出的領域。經費需要個人籌集,學術交流需要自己籌辦,跨學科研究需要學術生態。王學武夫婦又開始了一段新的旅途。他們從卷帙浩繁的古文獻裡尋找線索,甚至到萬里之遙的大英博物館裡尋找最早記載“柴窯出北地”的原版《格古要論》。對後人在增刪版本中畫蛇添足註釋的“北地指鄭州”這一謬說進行了糾正,給幾百年來關於“北地”的爭論做了正本清源的了斷。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為了證明這個“北地”就是陝西耀州一帶,王學武從古代歷史地圖、金石碑刻、名人記載、史記縣誌等幾個方面的資料中,證明“北地”就是如今陝西省耀州、富平一帶。這個從戰國時代起就設立的地名,持續了近二千年。詳實的史料,無言的碑刻,讓中原某個省份,強稱自己是“柴窯”家鄉的說辭,頓時失去了底氣。

最近幾年,國家對民辦博物館限制開始鬆綁。王學武夫婦的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開始小有名氣。四面八方的遊客絡繹不絕,在觀賞精美柴窯瓷器的同時,聆聽王學武講述柴窯瓷器的收藏故事。王學武對展櫃中的每件器物、每塊殘片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熟悉,娓娓向遊客道來它們的故事,隨著王學武的講述,大家一起陶醉在悠遠靜謐的歷史長河中。

"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瓷器——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柴窯,上承大唐王朝越窯祕色瓷的虛幻遺風,下啟宋王朝“官、哥、汝、鈞、定”諸窯的千年輝煌,被冠之以“瓷皇”之名。柴窯及柴窯瓷器,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是個陌生話題。但在瓷器收藏界,它卻聲名赫赫。由於存世藏品極其稀少,以至於許多業內人士是聞其名者多,識其貨者少。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是五代時期後周王朝皇家御用瓷器燒製窯,皇帝郭威去世後,義子柴世宗繼位。柴世宗是個偉大的皇帝,短短几年的文治武功,便把後周打造成一個強國,為宋太祖趙匡胤後來的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五代十國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短暫的歷史時期(公元907——960年),介於唐宋兩個偉大的王朝之間。十世紀的中國是個大分裂時代的亂世。邦國林立,互相爭伐,戰亂頻仍。後周在柴世宗(柴榮)的勵精圖治下,國力迅速強盛,具備了統一全國的實力。柴榮英年早逝後,太子孱弱,顧命重臣趙匡胤用一場早已設計好的“陳橋兵變”,讓自己黃袍加身,如願以償地奪了恩主柴榮的江山。柴窯的命運也就在刻意掩飾宋太祖篡位奪權的惡名中,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在中國瓷器史上,柴窯是唯一以皇帝姓氏命名的瓷器。因此,它就比越窯、官窯、哥窯、汝窯、鈞窯、定窯具有更高貴的血統。在今天,柴窯是蘊含著豐富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寶貴文化遺產。

由於柴世宗在位的時間比較短暫,皇家御窯產品又極其嚴苛挑剔,合格產品很少,因此留存於世的柴窯瓷器極其稀少。所以,流入民間的柴窯瓷器多是後周消亡後,從皇宮或者皇親國戚手中流失出來的,部分殘次品很可能是隨著後周王朝的覆滅,僥倖跳脫了被銷燬的命運。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是中國瓷器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拋開瓷器造型藝術特點不說,僅從瓷器所用的物理、化學材料的處理水平,以及表現出來的光潔度、音色、透光性 、硬度等指標,它就把中國製陶技術提高到一個空前高度。以至於一千多年時間裡,也只有元代使用的“二元配方制瓷法”才能達到與之相近的水平。這也是柴窯可能早已使用,但密不示人的神祕所在。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世宗對瓷器有著極高的要求。他要求柴窯器物具有:“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的特質。為了這句皇帝聖旨,窯匠們窮盡心血,殫精竭力,不知經歷了多少失敗、挫折,才打造出“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絕世瓷器。在科學技術還是空白的一千多年前,窯匠們既沒有掌握瓷石、高嶺土中礦物的精確成分和配料比,也沒有高級設備對材料進行細緻研磨,對瓷土的篩選更是無法達到今天這樣的納米級水平。因而燒製中對溫度的精確把控,全憑窯匠們個人的經驗、運氣和吃苦精神。

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艱難發展 道阻且長

許多年以後,西安的王學武和他的夫人寇玉徽將自己的家庭和柴窯的命運緊緊地聯繫了起來。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安古城開始大規模城市建設,到處都是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那些沉睡了千年的地下文物在挖掘機的轟鳴中,紛紛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些青銅,錢幣,金銀,漆器等有價值的文物被有關部門收走,更多的文物則悄悄流入到私人手中。土坑中散落的瓷器碎塊、瓦片骨骸無人搭理,許多都被當作垃圾一車車倒掉。有著良好陶瓷鑑定背景又喜歡收藏的王學武夫婦在我國著名陶瓷鑑定泰斗耿寶昌先生的指導下,發現被扔掉的有些陶瓷殘片就是歷史文獻上屢次提到的“神祕柴窯”。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這樣驚喜的收穫,開啟了王學武夫婦後來致力於研究柴窯的漫長之路。夫婦二人關掉自己的工廠,賣掉經營的酒店,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錢都投入到收集保護柴窯瓷器的事業上。用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跑遍全國各個地方,打聽各地考古挖掘動向,凡是獲悉有五代墓葬出土的場所,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為了收藏極其稀有的柴窯瓷器,他們不知跑了多少次的冤枉路,吃了數不清的閉門羹,還常常為籌集不到足夠的資金,又擔心錯過收藏機會而心力交瘁,自責惋惜。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學武夫婦手中的柴窯藏品漸漸多了起來。望著這些無處堆放的珍貴寶貝,有了將文物捐獻國家的想法。可是,西安是個文物大市,需要保護的文物實在太多,政府沒有那麼多精力和財力去處理這些事情。焦急之中,有朋友建議王學武夫婦籌辦一個柴窯博物館,既可以將文物妥善收藏,又可以通過文物展示,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柴窯,欣賞精美的柴窯瓷器,領略中華文明古老的文化。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於是,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在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開張了。隨著博物館知名度的提高,陶瓷界的學者和收藏家們提出了質疑,“柴窯博物館藏品是柴窯真品嗎?”、“柴窯窯址在陝西嗎?”帶著這些問題,王學武夫婦又踏上了考證柴窯、研究柴窯的學術之路。

學術研究是一個比收藏更為艱辛的道路,尤其是那些沒有被納入到公共財政支出的領域。經費需要個人籌集,學術交流需要自己籌辦,跨學科研究需要學術生態。王學武夫婦又開始了一段新的旅途。他們從卷帙浩繁的古文獻裡尋找線索,甚至到萬里之遙的大英博物館裡尋找最早記載“柴窯出北地”的原版《格古要論》。對後人在增刪版本中畫蛇添足註釋的“北地指鄭州”這一謬說進行了糾正,給幾百年來關於“北地”的爭論做了正本清源的了斷。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為了證明這個“北地”就是陝西耀州一帶,王學武從古代歷史地圖、金石碑刻、名人記載、史記縣誌等幾個方面的資料中,證明“北地”就是如今陝西省耀州、富平一帶。這個從戰國時代起就設立的地名,持續了近二千年。詳實的史料,無言的碑刻,讓中原某個省份,強稱自己是“柴窯”家鄉的說辭,頓時失去了底氣。

最近幾年,國家對民辦博物館限制開始鬆綁。王學武夫婦的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開始小有名氣。四面八方的遊客絡繹不絕,在觀賞精美柴窯瓷器的同時,聆聽王學武講述柴窯瓷器的收藏故事。王學武對展櫃中的每件器物、每塊殘片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熟悉,娓娓向遊客道來它們的故事,隨著王學武的講述,大家一起陶醉在悠遠靜謐的歷史長河中。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目前,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已與國內外眾多博物館建立起聯繫,經常開展合作交流。也與國內眾多高等院校聯合建立起教學、研學基地。作為西安市政府特聘專家、西安文理學院特聘教授,九三學社專家組成員,王學武夫婦承擔了西安市社科基金研究課題。先後出版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柴窯研究的專著和論文。在西安市政府的支持下,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正迎來它前途光明的未來。

"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瓷器——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柴窯,上承大唐王朝越窯祕色瓷的虛幻遺風,下啟宋王朝“官、哥、汝、鈞、定”諸窯的千年輝煌,被冠之以“瓷皇”之名。柴窯及柴窯瓷器,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是個陌生話題。但在瓷器收藏界,它卻聲名赫赫。由於存世藏品極其稀少,以至於許多業內人士是聞其名者多,識其貨者少。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是五代時期後周王朝皇家御用瓷器燒製窯,皇帝郭威去世後,義子柴世宗繼位。柴世宗是個偉大的皇帝,短短几年的文治武功,便把後周打造成一個強國,為宋太祖趙匡胤後來的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五代十國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短暫的歷史時期(公元907——960年),介於唐宋兩個偉大的王朝之間。十世紀的中國是個大分裂時代的亂世。邦國林立,互相爭伐,戰亂頻仍。後周在柴世宗(柴榮)的勵精圖治下,國力迅速強盛,具備了統一全國的實力。柴榮英年早逝後,太子孱弱,顧命重臣趙匡胤用一場早已設計好的“陳橋兵變”,讓自己黃袍加身,如願以償地奪了恩主柴榮的江山。柴窯的命運也就在刻意掩飾宋太祖篡位奪權的惡名中,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在中國瓷器史上,柴窯是唯一以皇帝姓氏命名的瓷器。因此,它就比越窯、官窯、哥窯、汝窯、鈞窯、定窯具有更高貴的血統。在今天,柴窯是蘊含著豐富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寶貴文化遺產。

由於柴世宗在位的時間比較短暫,皇家御窯產品又極其嚴苛挑剔,合格產品很少,因此留存於世的柴窯瓷器極其稀少。所以,流入民間的柴窯瓷器多是後周消亡後,從皇宮或者皇親國戚手中流失出來的,部分殘次品很可能是隨著後周王朝的覆滅,僥倖跳脫了被銷燬的命運。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窯是中國瓷器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拋開瓷器造型藝術特點不說,僅從瓷器所用的物理、化學材料的處理水平,以及表現出來的光潔度、音色、透光性 、硬度等指標,它就把中國製陶技術提高到一個空前高度。以至於一千多年時間裡,也只有元代使用的“二元配方制瓷法”才能達到與之相近的水平。這也是柴窯可能早已使用,但密不示人的神祕所在。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柴世宗對瓷器有著極高的要求。他要求柴窯器物具有:“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的特質。為了這句皇帝聖旨,窯匠們窮盡心血,殫精竭力,不知經歷了多少失敗、挫折,才打造出“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絕世瓷器。在科學技術還是空白的一千多年前,窯匠們既沒有掌握瓷石、高嶺土中礦物的精確成分和配料比,也沒有高級設備對材料進行細緻研磨,對瓷土的篩選更是無法達到今天這樣的納米級水平。因而燒製中對溫度的精確把控,全憑窯匠們個人的經驗、運氣和吃苦精神。

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艱難發展 道阻且長

許多年以後,西安的王學武和他的夫人寇玉徽將自己的家庭和柴窯的命運緊緊地聯繫了起來。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安古城開始大規模城市建設,到處都是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那些沉睡了千年的地下文物在挖掘機的轟鳴中,紛紛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些青銅,錢幣,金銀,漆器等有價值的文物被有關部門收走,更多的文物則悄悄流入到私人手中。土坑中散落的瓷器碎塊、瓦片骨骸無人搭理,許多都被當作垃圾一車車倒掉。有著良好陶瓷鑑定背景又喜歡收藏的王學武夫婦在我國著名陶瓷鑑定泰斗耿寶昌先生的指導下,發現被扔掉的有些陶瓷殘片就是歷史文獻上屢次提到的“神祕柴窯”。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這樣驚喜的收穫,開啟了王學武夫婦後來致力於研究柴窯的漫長之路。夫婦二人關掉自己的工廠,賣掉經營的酒店,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錢都投入到收集保護柴窯瓷器的事業上。用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跑遍全國各個地方,打聽各地考古挖掘動向,凡是獲悉有五代墓葬出土的場所,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為了收藏極其稀有的柴窯瓷器,他們不知跑了多少次的冤枉路,吃了數不清的閉門羹,還常常為籌集不到足夠的資金,又擔心錯過收藏機會而心力交瘁,自責惋惜。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學武夫婦手中的柴窯藏品漸漸多了起來。望著這些無處堆放的珍貴寶貝,有了將文物捐獻國家的想法。可是,西安是個文物大市,需要保護的文物實在太多,政府沒有那麼多精力和財力去處理這些事情。焦急之中,有朋友建議王學武夫婦籌辦一個柴窯博物館,既可以將文物妥善收藏,又可以通過文物展示,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柴窯,欣賞精美的柴窯瓷器,領略中華文明古老的文化。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於是,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在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開張了。隨著博物館知名度的提高,陶瓷界的學者和收藏家們提出了質疑,“柴窯博物館藏品是柴窯真品嗎?”、“柴窯窯址在陝西嗎?”帶著這些問題,王學武夫婦又踏上了考證柴窯、研究柴窯的學術之路。

學術研究是一個比收藏更為艱辛的道路,尤其是那些沒有被納入到公共財政支出的領域。經費需要個人籌集,學術交流需要自己籌辦,跨學科研究需要學術生態。王學武夫婦又開始了一段新的旅途。他們從卷帙浩繁的古文獻裡尋找線索,甚至到萬里之遙的大英博物館裡尋找最早記載“柴窯出北地”的原版《格古要論》。對後人在增刪版本中畫蛇添足註釋的“北地指鄭州”這一謬說進行了糾正,給幾百年來關於“北地”的爭論做了正本清源的了斷。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為了證明這個“北地”就是陝西耀州一帶,王學武從古代歷史地圖、金石碑刻、名人記載、史記縣誌等幾個方面的資料中,證明“北地”就是如今陝西省耀州、富平一帶。這個從戰國時代起就設立的地名,持續了近二千年。詳實的史料,無言的碑刻,讓中原某個省份,強稱自己是“柴窯”家鄉的說辭,頓時失去了底氣。

最近幾年,國家對民辦博物館限制開始鬆綁。王學武夫婦的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開始小有名氣。四面八方的遊客絡繹不絕,在觀賞精美柴窯瓷器的同時,聆聽王學武講述柴窯瓷器的收藏故事。王學武對展櫃中的每件器物、每塊殘片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熟悉,娓娓向遊客道來它們的故事,隨著王學武的講述,大家一起陶醉在悠遠靜謐的歷史長河中。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目前,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已與國內外眾多博物館建立起聯繫,經常開展合作交流。也與國內眾多高等院校聯合建立起教學、研學基地。作為西安市政府特聘專家、西安文理學院特聘教授,九三學社專家組成員,王學武夫婦承擔了西安市社科基金研究課題。先後出版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柴窯研究的專著和論文。在西安市政府的支持下,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正迎來它前途光明的未來。

西安柴窯博物館的故事

王學武因與柴窯結緣,在國內有了“柴窯王”的雅號。這既是對他付出心血的讚譽,也是壓在他身上的一付重擔。柴窯的窯址還深藏在耀州的某個地方,需要時間和技術去挖掘發現,需要國內文博部門對民間博物館研究的支持;柴窯制瓷的瓷土還要用現代科學手段去分析、化驗;多學科協同攻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一切都是橫亙在王學武夫婦面前的大山。

發生在王學武夫婦身上的故事以及他們的柴窯藏品,還會演繹出新的更動人的故事。這種歷史宿命和機緣巧合,也許就是歷史文化綿遠悠長,亙古通今的魅力所在。(文/圖 張英 劉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