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怎麼辦?我們的養育方式出錯了嗎?

冰淇淋 一起皮一下才開心 早期教育 育兒 遊戲力工作室 2019-01-24

在我們的課程和文章中,常常提到這樣一個觀點:

“ 能滿足孩子的要求時,我們就痛快地滿足。及時迴應和滿足需求,是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和掌控感的有效方式。”

而家長們常常會問:

  • 如果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也要滿足嗎?
  • 如果不滿足,孩子就大哭大鬧怎麼辦?
孩子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怎麼辦?我們的養育方式出錯了嗎?

小波的媽媽提出了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小波的故事

小波平時喝奶喜歡一次性喝光一大瓶。但是昨天可能是玩累了,喝了半瓶就睡著了。醒來後還想喝奶,但是看到只有半瓶,就哭起來,要求把奶倒掉,重新衝一大瓶。

媽媽說:“你先別哭,有什麼要求好好說,爸爸媽媽才知道你要什麼。”可是小波越哭越厲害,還大發脾氣。

孩子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怎麼辦?我們的養育方式出錯了嗎?

媽媽的想法

1. 我知道只要答應孩子,重新給他衝奶,他肯定就不哭了。可是我覺得,小波都三歲了,不是小寶寶了,這種無理要求也要及時滿足嗎?

2. 我鼓勵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也嘗試跟他共情,希望等他情緒平復,好好說出需求,我們再滿足他。但是效果好像也不理想,孩子會一直哭。怎麼辦呢?

3. 我內心很不理解孩子為什麼會為這麼點兒小事就大發脾氣。是他的性格問題嗎?還是我的教養方式有問題?

孩子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怎麼辦?我們的養育方式出錯了嗎?

我們首先來討論孩子為什麼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

在我們的“孩子為什麼發脾氣”的課程中,我講過小男孩天天的故事。

天天吃了一半的冰激凌掉地上了,因此大發脾氣。這個情況,跟前面小波的故事很相似。而爸爸媽媽關心的焦點都在於:

1.大人看起來算不了多大的事,孩子為什麼情緒反應那麼激烈?

2.要不要通過解決“事情”(再買一個冰激凌,重新衝一瓶奶……)來緩解“心情”(讓孩子不哭鬧)?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大人通常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怎麼啦?”我們本能地會想去找到導致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孩子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怎麼辦?我們的養育方式出錯了嗎?

不過,對這個“原因”,我們要考慮這麼幾點:

1.對同一件事情的重要性的判斷,孩子和我們是不一樣的。

一瓶奶,一個冰激凌,一塊積木沒搭好,大人覺得沒關係,但有時候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事。

2. 與成人不同,孩子往往是憑直覺感受,而不是理性思考來指導行動的。

我們以往反覆討論過大腦中“理智腦”和“情感腦”的運作方式。孩子的大腦中的理智部分還遠不成熟,他們對事情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在情感腦指揮下做出的。

同樣由於大腦發育的不成熟,如果沒有成人的撫慰,孩子很難自己平復情緒。所以,這個時候,要求孩子“平靜下來,有話好好說”,基本是不可能的。

3. 我們看到的“原因”,有可能並不是真正的原因,而只是情緒的出口,或者導火索而已。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衝突以及未能達成的願望,也會因此產生不同程度的負情緒。

這些情緒不斷積累,某件小事就有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孩子的情緒爆發。

孩子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怎麼辦?我們的養育方式出錯了嗎?

當孩子與親密的人在一起,或者身處比較安全的環境(通常是在家裡,跟父母在一起的時候)時,之前一直緊繃的狀態放鬆下來,也容易發洩情緒。

這也是為什麼媽媽常常會被其他家人投訴“一整天都好好的,一看見你就開始各種不高興”。其實是因為孩子跟媽媽在一起有安全感,覺得自己可以釋放情緒而不會遭到堵截。

提示:

情緒的成因往往比較複雜,而且常常在變化。孩子的個性,之前的情緒積累,某件事情留下的不好的感受……都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而我們不一定能找到導致情緒爆發的確切原因。

我們應該多把注意力放在當下,孩子有情緒,無論是什麼原因,只要幫助孩子調整情緒就好了,不要因為“事情”而影響我們與孩子“心情”的聯結

那麼,如果孩子發脾氣了,我們要不要滿足他的要求呢?

重新衝一瓶奶,再買一個冰激凌,出門不肯穿外套就不穿……很多時候,似乎順著孩子,滿足孩子的要求,事情就能解決。

那麼,我們要不要這樣做呢?

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

但我們要考慮一件重要的事——

我們答應孩子的需求,是因為覺得這個事本身並不是什麼原則問題,完全可以滿足孩子,還是因為害怕孩子哭鬧?

不同的家庭,對健康、生活習慣,甚至規則的要求不同,當下所處的情景也不一樣。比如,如果再衝一瓶奶並不麻煩,時間也寬裕,那就給孩子再衝一瓶。

如果因為某種原因這個需求很難滿足,那也沒關係,我們就接納孩子的情緒,安慰孩子的哭鬧。

但要儘量避免的是:因為“擔心慣壞孩子”,“要讓孩子學會冷靜地說出需求”這類考慮而拒絕孩子,但是,孩子哭鬧一陣之後,又因為受不了孩子發脾氣而滿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怎麼辦?我們的養育方式出錯了嗎?

最後一個問題:答應孩子的需求,到底會不會把孩子慣壞?

我記得李巖老師在“天天遊戲力”的課程裡曾經提到:

造成安全感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孩子覺得得不到足夠的幫助。

一個孩子的生存競爭力,不取決於他自己能夠獨自做多少事,而取決於他能夠獲得多少他人的幫助。——美國神經心理學家路易斯科佐利諾”

對孩子來說,這裡所謂的他人,主要就是指父母等成人養育者。

親子關係,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信任感和親密感,是孩子內心力量的源泉,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非常重要。

而這種信任和親密,往往不在於我們說多少次我愛你,或者在物質生活上達到什麼水平,而就在於這些日常小事中我們給孩子的感受。

當然,每個家庭的狀況不一樣,每個爸爸媽媽在意的事情不一樣。但總的原則是:不必過分糾結於所謂的要“鍛鍊孩子”,以及擔心會不會慣壞孩子。

因為,從育兒場景中退後一步想想:孩子在家裡、在學校、在同齡人之中,被拒絕、遭遇失敗、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其實很多很多。

換句話講,孩子完全不缺少所謂的鍛鍊機會。所以,他最需要的,不是鍛鍊,而是我們全力的支持和關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