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以102歲的高壽仙逝,有加拿大網友問:貝大師怎麼沒在加拿大搞幾個大項目?

貝聿銘在加拿大留下兩個建築作品,一個在蒙特利爾瑪麗城項目,加拿大皇家銀行總部,一個就是今天我要聊的多倫多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cibc)大樓。

關於貝聿銘在多倫多的設計作品,我先入為主犯了一個錯,以為是多倫多第一代摩天大樓TD大樓,畢竟大名鼎鼎名聲在外赫赫有名,後來谷歌,才知道是我的記憶張冠李戴。

不是TD,是CIBC。

兩家都是加拿大頂級銀行,以加拿大這麼大的地盤,這麼少的人口,養得活這麼些銀行大鱷,請得起貝聿銘這樣的大神,修得起這麼巨大的摩天大樓,也算得上人間奇觀了。

還有一個加拿大細節值得八卦,第一代摩天大樓T D大樓,修建於1960年代,才五十多歲吧,現在已經列入類似於中國大陸文物保護單位的政府名單了,嘖嘖,文物哦。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辭世,加拿大這兩大廈竟出自他手

CiCi拍攝

這張夜景照片,前景其實是T D大樓,cibc大樓夾雜在兩棟高樓之間。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辭世,加拿大這兩大廈竟出自他手

CiCi拍攝

上圖是舊cibc大樓和新cibc大樓之間非常狹窄的過道入口,建築師採用當時非常前衛少見的玻璃屋頂,既擴充了到訪者視野的開闊,也淡化室內室外的界限,渺小的人,在體量巨大的摩天大樓壓迫下,進入資本巨獸之前,也有了深吸一口氣的緩衝空間。

這個玻璃屋頂入口,還有一個構思上的用心,就是讓老式建築風格的舊cibc大樓,和現代風格的摩天大樓新cibc,連接起來,不至於太突兀,有一個建築結構上似有似無的隱形過渡。

這一點,和古典式樣的盧浮宮前現代建築玻璃金字塔,很有一種前後傳承的異曲同工意思。

當年貝聿銘一意孤行採用玻璃質材,擴充建造盧浮宮訪客的金字塔形狀主入口,專門從德國定製透明度最佳的建築用玻璃,不含普通玻璃的藍綠色,其實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盧浮宮廣場上,平地起高樓的突兀感。

雖然金字塔的鋼鐵支架無時無刻不在宣示金字塔的存在,但透明質材的玻璃,透過玻璃屋頂,依然可以看到盧浮宮的宮殿建築,的確減輕了古典和現代的衝突感。

感嘆一把“傳承”這個字眼,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看上去都是赤裸裸光身一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實際上,沒有人逃脫“傳承”二字。

一貧如洗是傳承,家財萬貫也是傳承哦。

貝聿銘病故,中文媒體有貝家富過十五代的說法,當然,貝聿銘的傳承,是家財萬貫。

讓我有一點小小吃驚的事實上,如今名列頂尖中國名園的蘇州獅子林,卻原來是貝家的私家花園。

獅子林我有到訪,印象最深刻的,當然是園中名冠江南名園的獅子林太湖石。

印象更為深刻的是,太湖石造景的最佳拍照位置,被一圈警戒線圈起來,如想在這個位置拍照留念,還需另外再掏腰包。

這樣細小的經營格局,真的對不住貝聿銘老宅獅子林的大氣。

不過,仔細想一想,大氣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以我到訪過的中國園林而論,無論是最古典的蘇州園林,無錫的蠡園上海的豫園,還是後來建造的北京大觀園,無一不是講究中國古典美學上的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大氣在哪兒?

所以,我個人覺得,貝聿銘骨子裡的審美傳承,其實有一部分源於中國的古典美學精髓,是在極為有限的空間中,開闊人的視野,用一句俗語表達,就是“螺螄殼裡做道場”。

貝聿銘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動刀動槍,其實是戴著鐐銬跳舞,畢竟全世界的輿論都在虎視眈眈,他必須四面楚歌草木皆兵一般地顧忌這顧忌那,螺螄殼不僅僅是指物理空間的小,而是指輿論空間上的侷促,他小心翼翼,又大筆一揮,玻璃金字塔的道場,讓他做成了。

傳承二字,還有一個內涵,就是個人自己的繼承和創新。

多倫多的cibc大樓入口,設計於1973年,到貝聿銘1993年設計盧浮宮金字塔,中間正好是他自己不斷提升自身的20年。

cibc小小的玻璃屋頂入口,和盧浮宮碩大的玻璃金字塔入口,貝聿銘在和自己的過去,有一個傳承。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辭世,加拿大這兩大廈竟出自他手

CiCi拍攝

上圖是多倫多cibc大樓外的廣場上,水池噴泉設計。

說到文明文化的傳承,最讓我驚歎其實是英國人,以她的地理位置,以她的歷史淵源,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西方文明這一路走來,說到文明傳承,繼承文明衣缽,她何德何能,哪裡輪得到窮鄉僻壤的她?

但人家也有所謂的後發優勢哦,別的不說,光是現在一統天下的英語語言發展進化提升,就是活生生一部吊絲逆襲的勵志大片,希臘語古雅,拿來!拉丁語嚴謹,拿來!甚至18,19世紀,歐洲嫁來娶去的宮廷王室,大家夥兒覺著法語優雅,也給俺拿來!

拿來,拿來,統統拿來,大英帝國,外加原先的英國殖民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這才成為西方文明最強盛的傳承者。

英國的拿來主義,英語對文明的傳承,也早就超越西方文明的範疇,細數下來,現代英語詞彙,英語表達,源於阿拉伯文,希伯來語,日語,真的是不要太多哦。

那麼,源於漢語的英語詞彙呢?

功夫,詠春,陰陽太極,豆腐白菜,甚至單位,甚至大媽。。。

如果你用漢語拼音當成漢語的國際標準,那麼我告訴你,嵌入英語中的漢語詞彙,流行最廣的非“風水”莫屬!

建園子並非東方獨有的文明傳承,園子裡流水潺潺,也並非東方的私自發明。西方園林建構,由工程師設計師主導規劃設計實施。大異其趣的東方文明,則把無形的風和有形的水合在一起,陰陽先生成為凌駕於工程師設計師之上的風水大師。

貝聿銘是美國大學高等教育培養的當代建築師,可是他的中國背景,每回看到他動用水作為設計元素,我不得不聯想到他的文化傳承,西方美學西方科學之外,他有沒有夾雜一絲一毫的風水理念?

網上一篇文章,一邊號稱貝聿銘對風水將信將疑半信半疑,意思是貝大師沒有對風水嗤之以鼻,已經是最大褒揚了,一邊卻又把貝聿銘在香港的作品中銀大廈,在風水上貶得一無是處。

這到底是假借貝聿銘的名望,頌揚風水之說,還是用貝聿銘的作品說話,全盤否定風水的無稽之談?

不過,貝聿銘留給多倫多的唯一作品,cibc大廈前,有一個水池,20年後,法國盧浮宮玻璃金字塔也是流水環繞,拋開風水考慮,算得上是貝聿銘一脈相承的個人風格傳承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