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領袖,新直系保派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內,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勳的復辟軍隊。1918年,率部南下,連克嶽州、長沙、衡陽。但因未獲實惠,遂託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與奉系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1922年4月,對奉系宣戰,獲勝後獨掌北京政權。1922年6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職,為其當總統作準備。1923年6月,以斷絕黎宅水電手段,逼走黎元洪。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領袖,新直系保派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內,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勳的復辟軍隊。1918年,率部南下,連克嶽州、長沙、衡陽。但因未獲實惠,遂託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與奉系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1922年4月,對奉系宣戰,獲勝後獨掌北京政權。1922年6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職,為其當總統作準備。1923年6月,以斷絕黎宅水電手段,逼走黎元洪。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承斌(1874年8月21日-1936年2月15日),字孝伯,滿族,奉天寧遠人,北洋新直系頭目,新直系津派首領。

任期內,因被吳佩孚免去第二十三師師長兼職,而對其暗生恨意。1924年5月,開始祕密聯繫倒吳同盟。10月,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共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

北洋皖系過渡期(1924年12月)

  • 【皖系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主官: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領袖,新直系保派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內,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勳的復辟軍隊。1918年,率部南下,連克嶽州、長沙、衡陽。但因未獲實惠,遂託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與奉系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1922年4月,對奉系宣戰,獲勝後獨掌北京政權。1922年6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職,為其當總統作準備。1923年6月,以斷絕黎宅水電手段,逼走黎元洪。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承斌(1874年8月21日-1936年2月15日),字孝伯,滿族,奉天寧遠人,北洋新直系頭目,新直系津派首領。

任期內,因被吳佩孚免去第二十三師師長兼職,而對其暗生恨意。1924年5月,開始祕密聯繫倒吳同盟。10月,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共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

北洋皖系過渡期(1924年12月)

  • 【皖系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振河,字子嘉,山東濟南人。皖系軍閥頭目,直皖戰爭後,皖系重要軍事支柱。

北洋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5年1月-1925年12月)

  • 【奉系軍閥】
  • 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鬆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系。

主官: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領袖,新直系保派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內,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勳的復辟軍隊。1918年,率部南下,連克嶽州、長沙、衡陽。但因未獲實惠,遂託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與奉系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1922年4月,對奉系宣戰,獲勝後獨掌北京政權。1922年6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職,為其當總統作準備。1923年6月,以斷絕黎宅水電手段,逼走黎元洪。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承斌(1874年8月21日-1936年2月15日),字孝伯,滿族,奉天寧遠人,北洋新直系頭目,新直系津派首領。

任期內,因被吳佩孚免去第二十三師師長兼職,而對其暗生恨意。1924年5月,開始祕密聯繫倒吳同盟。10月,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共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

北洋皖系過渡期(1924年12月)

  • 【皖系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振河,字子嘉,山東濟南人。皖系軍閥頭目,直皖戰爭後,皖系重要軍事支柱。

北洋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5年1月-1925年12月)

  • 【奉系軍閥】
  • 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鬆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李景林(1885年3月28日-1931年11月13日),字芳宸,直隸棗強人。北洋奉系軍閥頭目,後為抵禦國民軍系,與魯省奉軍張宗昌部聯合,組建直魯聯軍。

任期內,與郭鬆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張作霖)密盟,宣佈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並電勸張作霖下野。1925年12月,馮玉祥統率國民軍進至直隸省落垡,要求假道出關,李景林認為馮軍來意不善,便與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並自任總司令,張任副司令,進攻馮玉祥所統率的國民軍。

國民軍系統治時期(1925年12月-1926年3月)

  • 【國民軍系】​​​​
  • 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通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戰爭爆發,國民二軍得國民三軍相助,擊敗鎮嵩軍,佔據豫省。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國民二軍戰敗,派系瓦解。奉系郭鬆齡受馮鼓動,發兵反奉,建立東北國民軍,旋即兵敗,其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四軍。1926年1月,直魯聯軍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五軍。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各部潰敗,主力被迫退往綏遠等地。國民四軍加入新直系吳佩孚部。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於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再起,後派系蛻變為國民黨西北軍系。

主官: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領袖,新直系保派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內,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勳的復辟軍隊。1918年,率部南下,連克嶽州、長沙、衡陽。但因未獲實惠,遂託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與奉系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1922年4月,對奉系宣戰,獲勝後獨掌北京政權。1922年6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職,為其當總統作準備。1923年6月,以斷絕黎宅水電手段,逼走黎元洪。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承斌(1874年8月21日-1936年2月15日),字孝伯,滿族,奉天寧遠人,北洋新直系頭目,新直系津派首領。

任期內,因被吳佩孚免去第二十三師師長兼職,而對其暗生恨意。1924年5月,開始祕密聯繫倒吳同盟。10月,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共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

北洋皖系過渡期(1924年12月)

  • 【皖系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振河,字子嘉,山東濟南人。皖系軍閥頭目,直皖戰爭後,皖系重要軍事支柱。

北洋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5年1月-1925年12月)

  • 【奉系軍閥】
  • 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鬆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李景林(1885年3月28日-1931年11月13日),字芳宸,直隸棗強人。北洋奉系軍閥頭目,後為抵禦國民軍系,與魯省奉軍張宗昌部聯合,組建直魯聯軍。

任期內,與郭鬆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張作霖)密盟,宣佈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並電勸張作霖下野。1925年12月,馮玉祥統率國民軍進至直隸省落垡,要求假道出關,李景林認為馮軍來意不善,便與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並自任總司令,張任副司令,進攻馮玉祥所統率的國民軍。

國民軍系統治時期(1925年12月-1926年3月)

  • 【國民軍系】​​​​
  • 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通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戰爭爆發,國民二軍得國民三軍相助,擊敗鎮嵩軍,佔據豫省。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國民二軍戰敗,派系瓦解。奉系郭鬆齡受馮鼓動,發兵反奉,建立東北國民軍,旋即兵敗,其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四軍。1926年1月,直魯聯軍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五軍。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各部潰敗,主力被迫退往綏遠等地。國民四軍加入新直系吳佩孚部。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於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再起,後派系蛻變為國民黨西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孫嶽(1878年-1928年5月27日), 本名孫耀,字禹行,直隸高陽人,國民軍系(三軍)首領。

任期內,1926年1月,馮玉祥被迫通電下野,孫嶽代理國民軍總司令,抵抗奉、直軍閥的聯合圍剿。

奉系旁支直魯聯軍統治時期(1926年3月 - 1928年6月)

  • 【直魯聯軍】
  • 為了共同對付國民軍系,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郭鬆齡反奉失敗後,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鬆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6年6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褚的軍隊。 ​​​​二次北伐中,直魯聯軍遭重創,在撤往關外途中,又為奉系張學良所忌憚,遂在南北夾擊下,派系瓦解。

主官: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領袖,新直系保派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內,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勳的復辟軍隊。1918年,率部南下,連克嶽州、長沙、衡陽。但因未獲實惠,遂託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與奉系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1922年4月,對奉系宣戰,獲勝後獨掌北京政權。1922年6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職,為其當總統作準備。1923年6月,以斷絕黎宅水電手段,逼走黎元洪。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承斌(1874年8月21日-1936年2月15日),字孝伯,滿族,奉天寧遠人,北洋新直系頭目,新直系津派首領。

任期內,因被吳佩孚免去第二十三師師長兼職,而對其暗生恨意。1924年5月,開始祕密聯繫倒吳同盟。10月,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共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

北洋皖系過渡期(1924年12月)

  • 【皖系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振河,字子嘉,山東濟南人。皖系軍閥頭目,直皖戰爭後,皖系重要軍事支柱。

北洋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5年1月-1925年12月)

  • 【奉系軍閥】
  • 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鬆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李景林(1885年3月28日-1931年11月13日),字芳宸,直隸棗強人。北洋奉系軍閥頭目,後為抵禦國民軍系,與魯省奉軍張宗昌部聯合,組建直魯聯軍。

任期內,與郭鬆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張作霖)密盟,宣佈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並電勸張作霖下野。1925年12月,馮玉祥統率國民軍進至直隸省落垡,要求假道出關,李景林認為馮軍來意不善,便與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並自任總司令,張任副司令,進攻馮玉祥所統率的國民軍。

國民軍系統治時期(1925年12月-1926年3月)

  • 【國民軍系】​​​​
  • 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通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戰爭爆發,國民二軍得國民三軍相助,擊敗鎮嵩軍,佔據豫省。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國民二軍戰敗,派系瓦解。奉系郭鬆齡受馮鼓動,發兵反奉,建立東北國民軍,旋即兵敗,其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四軍。1926年1月,直魯聯軍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五軍。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各部潰敗,主力被迫退往綏遠等地。國民四軍加入新直系吳佩孚部。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於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再起,後派系蛻變為國民黨西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孫嶽(1878年-1928年5月27日), 本名孫耀,字禹行,直隸高陽人,國民軍系(三軍)首領。

任期內,1926年1月,馮玉祥被迫通電下野,孫嶽代理國民軍總司令,抵抗奉、直軍閥的聯合圍剿。

奉系旁支直魯聯軍統治時期(1926年3月 - 1928年6月)

  • 【直魯聯軍】
  • 為了共同對付國民軍系,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郭鬆齡反奉失敗後,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鬆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6年6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褚的軍隊。 ​​​​二次北伐中,直魯聯軍遭重創,在撤往關外途中,又為奉系張學良所忌憚,遂在南北夾擊下,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褚玉璞(1887年-1931年),字薀山,山東兗州人。直魯聯軍頭目。

任期內,1926年12月,出任前敵總司令,率直魯聯軍南下。1927年3月,張(宗昌)、褚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擊敗,褚回徐州,張歸濟南。旋褚受命將通蔣之軍長畢庶澄誘濟捕殺。1928年5月北伐軍攻克濟南。張、褚北逃冀東,要求出關。張學良以該軍紀律太壞,嚴予拒絕,並與白崇禧配合解決直魯殘部於冀東地區,張、褚走投無路,改裝漁民亡命大連。

晉綏軍統治時期(1928年6月-1930年9月)

  • 【晉綏軍】
  • 源於清末山西新軍第85標、第86標,在北洋時期穩步發展,借北伐、二次北伐戰爭佔據華北地區。1930年3月,中原大戰爆發,晉綏軍遭重創,其殘部為東北軍改編;後閻錫山借抗戰再起,但派系遭分化(商震、傅作義等人脫離),實力有所下降;終在解放戰爭中,被消滅。

主官: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領袖,新直系保派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內,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勳的復辟軍隊。1918年,率部南下,連克嶽州、長沙、衡陽。但因未獲實惠,遂託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與奉系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1922年4月,對奉系宣戰,獲勝後獨掌北京政權。1922年6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職,為其當總統作準備。1923年6月,以斷絕黎宅水電手段,逼走黎元洪。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承斌(1874年8月21日-1936年2月15日),字孝伯,滿族,奉天寧遠人,北洋新直系頭目,新直系津派首領。

任期內,因被吳佩孚免去第二十三師師長兼職,而對其暗生恨意。1924年5月,開始祕密聯繫倒吳同盟。10月,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共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

北洋皖系過渡期(1924年12月)

  • 【皖系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振河,字子嘉,山東濟南人。皖系軍閥頭目,直皖戰爭後,皖系重要軍事支柱。

北洋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5年1月-1925年12月)

  • 【奉系軍閥】
  • 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鬆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李景林(1885年3月28日-1931年11月13日),字芳宸,直隸棗強人。北洋奉系軍閥頭目,後為抵禦國民軍系,與魯省奉軍張宗昌部聯合,組建直魯聯軍。

任期內,與郭鬆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張作霖)密盟,宣佈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並電勸張作霖下野。1925年12月,馮玉祥統率國民軍進至直隸省落垡,要求假道出關,李景林認為馮軍來意不善,便與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並自任總司令,張任副司令,進攻馮玉祥所統率的國民軍。

國民軍系統治時期(1925年12月-1926年3月)

  • 【國民軍系】​​​​
  • 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通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戰爭爆發,國民二軍得國民三軍相助,擊敗鎮嵩軍,佔據豫省。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國民二軍戰敗,派系瓦解。奉系郭鬆齡受馮鼓動,發兵反奉,建立東北國民軍,旋即兵敗,其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四軍。1926年1月,直魯聯軍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五軍。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各部潰敗,主力被迫退往綏遠等地。國民四軍加入新直系吳佩孚部。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於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再起,後派系蛻變為國民黨西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孫嶽(1878年-1928年5月27日), 本名孫耀,字禹行,直隸高陽人,國民軍系(三軍)首領。

任期內,1926年1月,馮玉祥被迫通電下野,孫嶽代理國民軍總司令,抵抗奉、直軍閥的聯合圍剿。

奉系旁支直魯聯軍統治時期(1926年3月 - 1928年6月)

  • 【直魯聯軍】
  • 為了共同對付國民軍系,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郭鬆齡反奉失敗後,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鬆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6年6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褚的軍隊。 ​​​​二次北伐中,直魯聯軍遭重創,在撤往關外途中,又為奉系張學良所忌憚,遂在南北夾擊下,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褚玉璞(1887年-1931年),字薀山,山東兗州人。直魯聯軍頭目。

任期內,1926年12月,出任前敵總司令,率直魯聯軍南下。1927年3月,張(宗昌)、褚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擊敗,褚回徐州,張歸濟南。旋褚受命將通蔣之軍長畢庶澄誘濟捕殺。1928年5月北伐軍攻克濟南。張、褚北逃冀東,要求出關。張學良以該軍紀律太壞,嚴予拒絕,並與白崇禧配合解決直魯殘部於冀東地區,張、褚走投無路,改裝漁民亡命大連。

晉綏軍統治時期(1928年6月-1930年9月)

  • 【晉綏軍】
  • 源於清末山西新軍第85標、第86標,在北洋時期穩步發展,借北伐、二次北伐戰爭佔據華北地區。1930年3月,中原大戰爆發,晉綏軍遭重創,其殘部為東北軍改編;後閻錫山借抗戰再起,但派系遭分化(商震、傅作義等人脫離),實力有所下降;終在解放戰爭中,被消滅。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晉綏軍早期將領,中原大戰後,脫離晉綏軍。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領袖,新直系保派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內,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勳的復辟軍隊。1918年,率部南下,連克嶽州、長沙、衡陽。但因未獲實惠,遂託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與奉系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1922年4月,對奉系宣戰,獲勝後獨掌北京政權。1922年6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職,為其當總統作準備。1923年6月,以斷絕黎宅水電手段,逼走黎元洪。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承斌(1874年8月21日-1936年2月15日),字孝伯,滿族,奉天寧遠人,北洋新直系頭目,新直系津派首領。

任期內,因被吳佩孚免去第二十三師師長兼職,而對其暗生恨意。1924年5月,開始祕密聯繫倒吳同盟。10月,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共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

北洋皖系過渡期(1924年12月)

  • 【皖系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振河,字子嘉,山東濟南人。皖系軍閥頭目,直皖戰爭後,皖系重要軍事支柱。

北洋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5年1月-1925年12月)

  • 【奉系軍閥】
  • 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鬆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李景林(1885年3月28日-1931年11月13日),字芳宸,直隸棗強人。北洋奉系軍閥頭目,後為抵禦國民軍系,與魯省奉軍張宗昌部聯合,組建直魯聯軍。

任期內,與郭鬆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張作霖)密盟,宣佈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並電勸張作霖下野。1925年12月,馮玉祥統率國民軍進至直隸省落垡,要求假道出關,李景林認為馮軍來意不善,便與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並自任總司令,張任副司令,進攻馮玉祥所統率的國民軍。

國民軍系統治時期(1925年12月-1926年3月)

  • 【國民軍系】​​​​
  • 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通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戰爭爆發,國民二軍得國民三軍相助,擊敗鎮嵩軍,佔據豫省。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國民二軍戰敗,派系瓦解。奉系郭鬆齡受馮鼓動,發兵反奉,建立東北國民軍,旋即兵敗,其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四軍。1926年1月,直魯聯軍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五軍。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各部潰敗,主力被迫退往綏遠等地。國民四軍加入新直系吳佩孚部。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於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再起,後派系蛻變為國民黨西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孫嶽(1878年-1928年5月27日), 本名孫耀,字禹行,直隸高陽人,國民軍系(三軍)首領。

任期內,1926年1月,馮玉祥被迫通電下野,孫嶽代理國民軍總司令,抵抗奉、直軍閥的聯合圍剿。

奉系旁支直魯聯軍統治時期(1926年3月 - 1928年6月)

  • 【直魯聯軍】
  • 為了共同對付國民軍系,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郭鬆齡反奉失敗後,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鬆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6年6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褚的軍隊。 ​​​​二次北伐中,直魯聯軍遭重創,在撤往關外途中,又為奉系張學良所忌憚,遂在南北夾擊下,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褚玉璞(1887年-1931年),字薀山,山東兗州人。直魯聯軍頭目。

任期內,1926年12月,出任前敵總司令,率直魯聯軍南下。1927年3月,張(宗昌)、褚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擊敗,褚回徐州,張歸濟南。旋褚受命將通蔣之軍長畢庶澄誘濟捕殺。1928年5月北伐軍攻克濟南。張、褚北逃冀東,要求出關。張學良以該軍紀律太壞,嚴予拒絕,並與白崇禧配合解決直魯殘部於冀東地區,張、褚走投無路,改裝漁民亡命大連。

晉綏軍統治時期(1928年6月-1930年9月)

  • 【晉綏軍】
  • 源於清末山西新軍第85標、第86標,在北洋時期穩步發展,借北伐、二次北伐戰爭佔據華北地區。1930年3月,中原大戰爆發,晉綏軍遭重創,其殘部為東北軍改編;後閻錫山借抗戰再起,但派系遭分化(商震、傅作義等人脫離),實力有所下降;終在解放戰爭中,被消滅。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晉綏軍早期將領,中原大戰後,脫離晉綏軍。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縣人。原國民三軍頭目,孫嶽死後,徐率部投閻錫山,加入晉綏軍體系。

東北軍統治時期(1930年9月-1935年6月)

  • 【東北軍】
  • 由北洋奉系軍閥易幟而來。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東北軍支持蔣中正,戰後控制華北地區,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軍事集團。1931年,張學良為討伐叛軍石友三部,再次抽調東北軍精銳入關。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因張判斷失誤,消極處理事變。致使東北局勢混亂,部分中高層將領投敵,雖後期有關外軍民自發組建義勇軍積極抗日,但仍無法收回東北。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陝軍楊虎城聯合發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事變後,張遭蔣中正軟禁;東北軍隨後在抗戰過程中,逐漸為中央軍系同化。

主官: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領袖,新直系保派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內,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勳的復辟軍隊。1918年,率部南下,連克嶽州、長沙、衡陽。但因未獲實惠,遂託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與奉系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1922年4月,對奉系宣戰,獲勝後獨掌北京政權。1922年6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職,為其當總統作準備。1923年6月,以斷絕黎宅水電手段,逼走黎元洪。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承斌(1874年8月21日-1936年2月15日),字孝伯,滿族,奉天寧遠人,北洋新直系頭目,新直系津派首領。

任期內,因被吳佩孚免去第二十三師師長兼職,而對其暗生恨意。1924年5月,開始祕密聯繫倒吳同盟。10月,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共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

北洋皖系過渡期(1924年12月)

  • 【皖系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振河,字子嘉,山東濟南人。皖系軍閥頭目,直皖戰爭後,皖系重要軍事支柱。

北洋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5年1月-1925年12月)

  • 【奉系軍閥】
  • 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鬆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李景林(1885年3月28日-1931年11月13日),字芳宸,直隸棗強人。北洋奉系軍閥頭目,後為抵禦國民軍系,與魯省奉軍張宗昌部聯合,組建直魯聯軍。

任期內,與郭鬆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張作霖)密盟,宣佈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並電勸張作霖下野。1925年12月,馮玉祥統率國民軍進至直隸省落垡,要求假道出關,李景林認為馮軍來意不善,便與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並自任總司令,張任副司令,進攻馮玉祥所統率的國民軍。

國民軍系統治時期(1925年12月-1926年3月)

  • 【國民軍系】​​​​
  • 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通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戰爭爆發,國民二軍得國民三軍相助,擊敗鎮嵩軍,佔據豫省。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國民二軍戰敗,派系瓦解。奉系郭鬆齡受馮鼓動,發兵反奉,建立東北國民軍,旋即兵敗,其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四軍。1926年1月,直魯聯軍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五軍。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各部潰敗,主力被迫退往綏遠等地。國民四軍加入新直系吳佩孚部。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於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再起,後派系蛻變為國民黨西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孫嶽(1878年-1928年5月27日), 本名孫耀,字禹行,直隸高陽人,國民軍系(三軍)首領。

任期內,1926年1月,馮玉祥被迫通電下野,孫嶽代理國民軍總司令,抵抗奉、直軍閥的聯合圍剿。

奉系旁支直魯聯軍統治時期(1926年3月 - 1928年6月)

  • 【直魯聯軍】
  • 為了共同對付國民軍系,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郭鬆齡反奉失敗後,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鬆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6年6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褚的軍隊。 ​​​​二次北伐中,直魯聯軍遭重創,在撤往關外途中,又為奉系張學良所忌憚,遂在南北夾擊下,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褚玉璞(1887年-1931年),字薀山,山東兗州人。直魯聯軍頭目。

任期內,1926年12月,出任前敵總司令,率直魯聯軍南下。1927年3月,張(宗昌)、褚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擊敗,褚回徐州,張歸濟南。旋褚受命將通蔣之軍長畢庶澄誘濟捕殺。1928年5月北伐軍攻克濟南。張、褚北逃冀東,要求出關。張學良以該軍紀律太壞,嚴予拒絕,並與白崇禧配合解決直魯殘部於冀東地區,張、褚走投無路,改裝漁民亡命大連。

晉綏軍統治時期(1928年6月-1930年9月)

  • 【晉綏軍】
  • 源於清末山西新軍第85標、第86標,在北洋時期穩步發展,借北伐、二次北伐戰爭佔據華北地區。1930年3月,中原大戰爆發,晉綏軍遭重創,其殘部為東北軍改編;後閻錫山借抗戰再起,但派系遭分化(商震、傅作義等人脫離),實力有所下降;終在解放戰爭中,被消滅。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晉綏軍早期將領,中原大戰後,脫離晉綏軍。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縣人。原國民三軍頭目,孫嶽死後,徐率部投閻錫山,加入晉綏軍體系。

東北軍統治時期(1930年9月-1935年6月)

  • 【東北軍】
  • 由北洋奉系軍閥易幟而來。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東北軍支持蔣中正,戰後控制華北地區,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軍事集團。1931年,張學良為討伐叛軍石友三部,再次抽調東北軍精銳入關。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因張判斷失誤,消極處理事變。致使東北局勢混亂,部分中高層將領投敵,雖後期有關外軍民自發組建義勇軍積極抗日,但仍無法收回東北。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陝軍楊虎城聯合發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事變後,張遭蔣中正軟禁;東北軍隨後在抗戰過程中,逐漸為中央軍系同化。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樹常(1885年9月11日-1960年4月8日),字霆午,遼寧遼中人。東北軍將領,深受張學良信任。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領袖,新直系保派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內,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勳的復辟軍隊。1918年,率部南下,連克嶽州、長沙、衡陽。但因未獲實惠,遂託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與奉系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1922年4月,對奉系宣戰,獲勝後獨掌北京政權。1922年6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職,為其當總統作準備。1923年6月,以斷絕黎宅水電手段,逼走黎元洪。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承斌(1874年8月21日-1936年2月15日),字孝伯,滿族,奉天寧遠人,北洋新直系頭目,新直系津派首領。

任期內,因被吳佩孚免去第二十三師師長兼職,而對其暗生恨意。1924年5月,開始祕密聯繫倒吳同盟。10月,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共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

北洋皖系過渡期(1924年12月)

  • 【皖系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振河,字子嘉,山東濟南人。皖系軍閥頭目,直皖戰爭後,皖系重要軍事支柱。

北洋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5年1月-1925年12月)

  • 【奉系軍閥】
  • 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鬆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李景林(1885年3月28日-1931年11月13日),字芳宸,直隸棗強人。北洋奉系軍閥頭目,後為抵禦國民軍系,與魯省奉軍張宗昌部聯合,組建直魯聯軍。

任期內,與郭鬆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張作霖)密盟,宣佈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並電勸張作霖下野。1925年12月,馮玉祥統率國民軍進至直隸省落垡,要求假道出關,李景林認為馮軍來意不善,便與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並自任總司令,張任副司令,進攻馮玉祥所統率的國民軍。

國民軍系統治時期(1925年12月-1926年3月)

  • 【國民軍系】​​​​
  • 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通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戰爭爆發,國民二軍得國民三軍相助,擊敗鎮嵩軍,佔據豫省。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國民二軍戰敗,派系瓦解。奉系郭鬆齡受馮鼓動,發兵反奉,建立東北國民軍,旋即兵敗,其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四軍。1926年1月,直魯聯軍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五軍。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各部潰敗,主力被迫退往綏遠等地。國民四軍加入新直系吳佩孚部。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於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再起,後派系蛻變為國民黨西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孫嶽(1878年-1928年5月27日), 本名孫耀,字禹行,直隸高陽人,國民軍系(三軍)首領。

任期內,1926年1月,馮玉祥被迫通電下野,孫嶽代理國民軍總司令,抵抗奉、直軍閥的聯合圍剿。

奉系旁支直魯聯軍統治時期(1926年3月 - 1928年6月)

  • 【直魯聯軍】
  • 為了共同對付國民軍系,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郭鬆齡反奉失敗後,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鬆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6年6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褚的軍隊。 ​​​​二次北伐中,直魯聯軍遭重創,在撤往關外途中,又為奉系張學良所忌憚,遂在南北夾擊下,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褚玉璞(1887年-1931年),字薀山,山東兗州人。直魯聯軍頭目。

任期內,1926年12月,出任前敵總司令,率直魯聯軍南下。1927年3月,張(宗昌)、褚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擊敗,褚回徐州,張歸濟南。旋褚受命將通蔣之軍長畢庶澄誘濟捕殺。1928年5月北伐軍攻克濟南。張、褚北逃冀東,要求出關。張學良以該軍紀律太壞,嚴予拒絕,並與白崇禧配合解決直魯殘部於冀東地區,張、褚走投無路,改裝漁民亡命大連。

晉綏軍統治時期(1928年6月-1930年9月)

  • 【晉綏軍】
  • 源於清末山西新軍第85標、第86標,在北洋時期穩步發展,借北伐、二次北伐戰爭佔據華北地區。1930年3月,中原大戰爆發,晉綏軍遭重創,其殘部為東北軍改編;後閻錫山借抗戰再起,但派系遭分化(商震、傅作義等人脫離),實力有所下降;終在解放戰爭中,被消滅。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晉綏軍早期將領,中原大戰後,脫離晉綏軍。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縣人。原國民三軍頭目,孫嶽死後,徐率部投閻錫山,加入晉綏軍體系。

東北軍統治時期(1930年9月-1935年6月)

  • 【東北軍】
  • 由北洋奉系軍閥易幟而來。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東北軍支持蔣中正,戰後控制華北地區,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軍事集團。1931年,張學良為討伐叛軍石友三部,再次抽調東北軍精銳入關。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因張判斷失誤,消極處理事變。致使東北局勢混亂,部分中高層將領投敵,雖後期有關外軍民自發組建義勇軍積極抗日,但仍無法收回東北。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陝軍楊虎城聯合發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事變後,張遭蔣中正軟禁;東北軍隨後在抗戰過程中,逐漸為中央軍系同化。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樹常(1885年9月11日-1960年4月8日),字霆午,遼寧遼中人。東北軍將領,深受張學良信任。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于學忠(1890年-1964年),字孝侯,山東蓬萊人。東北軍核心將領,張學良重要助手之一。

張厚琬(1886年-?) 字忠蓀,河北南皮人。東北軍將領。

商震派晉軍統治時期(1935年6月-12月)

  • 【商震派晉軍】
  • 中原大戰後,晉綏軍餘部為張學良改編,商震為晉綏軍嫡系所排擠。於是,早有獨立之意的商震就勢藉口奉蔣介石中央之命,出兵攔截舉兵進攻張學良的石友三部,率舊部高、黃兩旅及軍校學員共9000餘人,出娘子關,東開河北,脫離了他賴以發跡的山西。商震在脫離晉系後,在蔣介石、張學良的支持下,仍領有第三十二軍軍長一職,並迅速將所部擴編為三個師,兩萬餘人。

主官: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領袖,新直系保派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內,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勳的復辟軍隊。1918年,率部南下,連克嶽州、長沙、衡陽。但因未獲實惠,遂託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與奉系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1922年4月,對奉系宣戰,獲勝後獨掌北京政權。1922年6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職,為其當總統作準備。1923年6月,以斷絕黎宅水電手段,逼走黎元洪。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承斌(1874年8月21日-1936年2月15日),字孝伯,滿族,奉天寧遠人,北洋新直系頭目,新直系津派首領。

任期內,因被吳佩孚免去第二十三師師長兼職,而對其暗生恨意。1924年5月,開始祕密聯繫倒吳同盟。10月,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共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

北洋皖系過渡期(1924年12月)

  • 【皖系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振河,字子嘉,山東濟南人。皖系軍閥頭目,直皖戰爭後,皖系重要軍事支柱。

北洋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5年1月-1925年12月)

  • 【奉系軍閥】
  • 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鬆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李景林(1885年3月28日-1931年11月13日),字芳宸,直隸棗強人。北洋奉系軍閥頭目,後為抵禦國民軍系,與魯省奉軍張宗昌部聯合,組建直魯聯軍。

任期內,與郭鬆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張作霖)密盟,宣佈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並電勸張作霖下野。1925年12月,馮玉祥統率國民軍進至直隸省落垡,要求假道出關,李景林認為馮軍來意不善,便與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並自任總司令,張任副司令,進攻馮玉祥所統率的國民軍。

國民軍系統治時期(1925年12月-1926年3月)

  • 【國民軍系】​​​​
  • 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通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戰爭爆發,國民二軍得國民三軍相助,擊敗鎮嵩軍,佔據豫省。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國民二軍戰敗,派系瓦解。奉系郭鬆齡受馮鼓動,發兵反奉,建立東北國民軍,旋即兵敗,其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四軍。1926年1月,直魯聯軍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五軍。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各部潰敗,主力被迫退往綏遠等地。國民四軍加入新直系吳佩孚部。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於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再起,後派系蛻變為國民黨西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孫嶽(1878年-1928年5月27日), 本名孫耀,字禹行,直隸高陽人,國民軍系(三軍)首領。

任期內,1926年1月,馮玉祥被迫通電下野,孫嶽代理國民軍總司令,抵抗奉、直軍閥的聯合圍剿。

奉系旁支直魯聯軍統治時期(1926年3月 - 1928年6月)

  • 【直魯聯軍】
  • 為了共同對付國民軍系,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郭鬆齡反奉失敗後,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鬆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6年6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褚的軍隊。 ​​​​二次北伐中,直魯聯軍遭重創,在撤往關外途中,又為奉系張學良所忌憚,遂在南北夾擊下,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褚玉璞(1887年-1931年),字薀山,山東兗州人。直魯聯軍頭目。

任期內,1926年12月,出任前敵總司令,率直魯聯軍南下。1927年3月,張(宗昌)、褚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擊敗,褚回徐州,張歸濟南。旋褚受命將通蔣之軍長畢庶澄誘濟捕殺。1928年5月北伐軍攻克濟南。張、褚北逃冀東,要求出關。張學良以該軍紀律太壞,嚴予拒絕,並與白崇禧配合解決直魯殘部於冀東地區,張、褚走投無路,改裝漁民亡命大連。

晉綏軍統治時期(1928年6月-1930年9月)

  • 【晉綏軍】
  • 源於清末山西新軍第85標、第86標,在北洋時期穩步發展,借北伐、二次北伐戰爭佔據華北地區。1930年3月,中原大戰爆發,晉綏軍遭重創,其殘部為東北軍改編;後閻錫山借抗戰再起,但派系遭分化(商震、傅作義等人脫離),實力有所下降;終在解放戰爭中,被消滅。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晉綏軍早期將領,中原大戰後,脫離晉綏軍。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縣人。原國民三軍頭目,孫嶽死後,徐率部投閻錫山,加入晉綏軍體系。

東北軍統治時期(1930年9月-1935年6月)

  • 【東北軍】
  • 由北洋奉系軍閥易幟而來。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東北軍支持蔣中正,戰後控制華北地區,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軍事集團。1931年,張學良為討伐叛軍石友三部,再次抽調東北軍精銳入關。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因張判斷失誤,消極處理事變。致使東北局勢混亂,部分中高層將領投敵,雖後期有關外軍民自發組建義勇軍積極抗日,但仍無法收回東北。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陝軍楊虎城聯合發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事變後,張遭蔣中正軟禁;東北軍隨後在抗戰過程中,逐漸為中央軍系同化。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樹常(1885年9月11日-1960年4月8日),字霆午,遼寧遼中人。東北軍將領,深受張學良信任。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于學忠(1890年-1964年),字孝侯,山東蓬萊人。東北軍核心將領,張學良重要助手之一。

張厚琬(1886年-?) 字忠蓀,河北南皮人。東北軍將領。

商震派晉軍統治時期(1935年6月-12月)

  • 【商震派晉軍】
  • 中原大戰後,晉綏軍餘部為張學良改編,商震為晉綏軍嫡系所排擠。於是,早有獨立之意的商震就勢藉口奉蔣介石中央之命,出兵攔截舉兵進攻張學良的石友三部,率舊部高、黃兩旅及軍校學員共9000餘人,出娘子關,東開河北,脫離了他賴以發跡的山西。商震在脫離晉系後,在蔣介石、張學良的支持下,仍領有第三十二軍軍長一職,並迅速將所部擴編為三個師,兩萬餘人。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商震派晉軍首領。

宋哲元派西北軍統治時期(1935年12月-1937年7月)

  • 【宋哲元派西北軍】
  • 1931年1月,西北軍殘部被張學良收編,成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劉汝明任副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任三十八師師長。同年6月,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全軍二萬二千人,軍部駐山西陽泉。1932年8月,在張學良的大力推薦下,宋哲元被任命為察哈爾省主席。1933年10月,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被瓦解,其殘部由二十九軍收編。宋哲元徵得中央同意後,將二十九軍擴充為四個師,六萬多人,成為華北舉足輕重的一支軍事力量。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領袖,新直系保派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內,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勳的復辟軍隊。1918年,率部南下,連克嶽州、長沙、衡陽。但因未獲實惠,遂託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與奉系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1922年4月,對奉系宣戰,獲勝後獨掌北京政權。1922年6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職,為其當總統作準備。1923年6月,以斷絕黎宅水電手段,逼走黎元洪。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承斌(1874年8月21日-1936年2月15日),字孝伯,滿族,奉天寧遠人,北洋新直系頭目,新直系津派首領。

任期內,因被吳佩孚免去第二十三師師長兼職,而對其暗生恨意。1924年5月,開始祕密聯繫倒吳同盟。10月,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共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

北洋皖系過渡期(1924年12月)

  • 【皖系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振河,字子嘉,山東濟南人。皖系軍閥頭目,直皖戰爭後,皖系重要軍事支柱。

北洋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5年1月-1925年12月)

  • 【奉系軍閥】
  • 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鬆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李景林(1885年3月28日-1931年11月13日),字芳宸,直隸棗強人。北洋奉系軍閥頭目,後為抵禦國民軍系,與魯省奉軍張宗昌部聯合,組建直魯聯軍。

任期內,與郭鬆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張作霖)密盟,宣佈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並電勸張作霖下野。1925年12月,馮玉祥統率國民軍進至直隸省落垡,要求假道出關,李景林認為馮軍來意不善,便與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並自任總司令,張任副司令,進攻馮玉祥所統率的國民軍。

國民軍系統治時期(1925年12月-1926年3月)

  • 【國民軍系】​​​​
  • 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通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戰爭爆發,國民二軍得國民三軍相助,擊敗鎮嵩軍,佔據豫省。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國民二軍戰敗,派系瓦解。奉系郭鬆齡受馮鼓動,發兵反奉,建立東北國民軍,旋即兵敗,其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四軍。1926年1月,直魯聯軍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五軍。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各部潰敗,主力被迫退往綏遠等地。國民四軍加入新直系吳佩孚部。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於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再起,後派系蛻變為國民黨西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孫嶽(1878年-1928年5月27日), 本名孫耀,字禹行,直隸高陽人,國民軍系(三軍)首領。

任期內,1926年1月,馮玉祥被迫通電下野,孫嶽代理國民軍總司令,抵抗奉、直軍閥的聯合圍剿。

奉系旁支直魯聯軍統治時期(1926年3月 - 1928年6月)

  • 【直魯聯軍】
  • 為了共同對付國民軍系,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郭鬆齡反奉失敗後,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鬆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6年6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褚的軍隊。 ​​​​二次北伐中,直魯聯軍遭重創,在撤往關外途中,又為奉系張學良所忌憚,遂在南北夾擊下,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褚玉璞(1887年-1931年),字薀山,山東兗州人。直魯聯軍頭目。

任期內,1926年12月,出任前敵總司令,率直魯聯軍南下。1927年3月,張(宗昌)、褚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擊敗,褚回徐州,張歸濟南。旋褚受命將通蔣之軍長畢庶澄誘濟捕殺。1928年5月北伐軍攻克濟南。張、褚北逃冀東,要求出關。張學良以該軍紀律太壞,嚴予拒絕,並與白崇禧配合解決直魯殘部於冀東地區,張、褚走投無路,改裝漁民亡命大連。

晉綏軍統治時期(1928年6月-1930年9月)

  • 【晉綏軍】
  • 源於清末山西新軍第85標、第86標,在北洋時期穩步發展,借北伐、二次北伐戰爭佔據華北地區。1930年3月,中原大戰爆發,晉綏軍遭重創,其殘部為東北軍改編;後閻錫山借抗戰再起,但派系遭分化(商震、傅作義等人脫離),實力有所下降;終在解放戰爭中,被消滅。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晉綏軍早期將領,中原大戰後,脫離晉綏軍。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縣人。原國民三軍頭目,孫嶽死後,徐率部投閻錫山,加入晉綏軍體系。

東北軍統治時期(1930年9月-1935年6月)

  • 【東北軍】
  • 由北洋奉系軍閥易幟而來。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東北軍支持蔣中正,戰後控制華北地區,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軍事集團。1931年,張學良為討伐叛軍石友三部,再次抽調東北軍精銳入關。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因張判斷失誤,消極處理事變。致使東北局勢混亂,部分中高層將領投敵,雖後期有關外軍民自發組建義勇軍積極抗日,但仍無法收回東北。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陝軍楊虎城聯合發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事變後,張遭蔣中正軟禁;東北軍隨後在抗戰過程中,逐漸為中央軍系同化。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樹常(1885年9月11日-1960年4月8日),字霆午,遼寧遼中人。東北軍將領,深受張學良信任。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于學忠(1890年-1964年),字孝侯,山東蓬萊人。東北軍核心將領,張學良重要助手之一。

張厚琬(1886年-?) 字忠蓀,河北南皮人。東北軍將領。

商震派晉軍統治時期(1935年6月-12月)

  • 【商震派晉軍】
  • 中原大戰後,晉綏軍餘部為張學良改編,商震為晉綏軍嫡系所排擠。於是,早有獨立之意的商震就勢藉口奉蔣介石中央之命,出兵攔截舉兵進攻張學良的石友三部,率舊部高、黃兩旅及軍校學員共9000餘人,出娘子關,東開河北,脫離了他賴以發跡的山西。商震在脫離晉系後,在蔣介石、張學良的支持下,仍領有第三十二軍軍長一職,並迅速將所部擴編為三個師,兩萬餘人。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商震派晉軍首領。

宋哲元派西北軍統治時期(1935年12月-1937年7月)

  • 【宋哲元派西北軍】
  • 1931年1月,西北軍殘部被張學良收編,成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劉汝明任副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任三十八師師長。同年6月,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全軍二萬二千人,軍部駐山西陽泉。1932年8月,在張學良的大力推薦下,宋哲元被任命為察哈爾省主席。1933年10月,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被瓦解,其殘部由二十九軍收編。宋哲元徵得中央同意後,將二十九軍擴充為四個師,六萬多人,成為華北舉足輕重的一支軍事力量。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宋哲元(1885年10月30日-1940年4月5日),字明軒,山東樂陵人。原西北軍五虎之一,中原大戰後,逐漸自成一系。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領袖,新直系保派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內,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勳的復辟軍隊。1918年,率部南下,連克嶽州、長沙、衡陽。但因未獲實惠,遂託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與奉系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1922年4月,對奉系宣戰,獲勝後獨掌北京政權。1922年6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職,為其當總統作準備。1923年6月,以斷絕黎宅水電手段,逼走黎元洪。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承斌(1874年8月21日-1936年2月15日),字孝伯,滿族,奉天寧遠人,北洋新直系頭目,新直系津派首領。

任期內,因被吳佩孚免去第二十三師師長兼職,而對其暗生恨意。1924年5月,開始祕密聯繫倒吳同盟。10月,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共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

北洋皖系過渡期(1924年12月)

  • 【皖系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振河,字子嘉,山東濟南人。皖系軍閥頭目,直皖戰爭後,皖系重要軍事支柱。

北洋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5年1月-1925年12月)

  • 【奉系軍閥】
  • 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鬆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李景林(1885年3月28日-1931年11月13日),字芳宸,直隸棗強人。北洋奉系軍閥頭目,後為抵禦國民軍系,與魯省奉軍張宗昌部聯合,組建直魯聯軍。

任期內,與郭鬆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張作霖)密盟,宣佈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並電勸張作霖下野。1925年12月,馮玉祥統率國民軍進至直隸省落垡,要求假道出關,李景林認為馮軍來意不善,便與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並自任總司令,張任副司令,進攻馮玉祥所統率的國民軍。

國民軍系統治時期(1925年12月-1926年3月)

  • 【國民軍系】​​​​
  • 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通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戰爭爆發,國民二軍得國民三軍相助,擊敗鎮嵩軍,佔據豫省。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國民二軍戰敗,派系瓦解。奉系郭鬆齡受馮鼓動,發兵反奉,建立東北國民軍,旋即兵敗,其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四軍。1926年1月,直魯聯軍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五軍。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各部潰敗,主力被迫退往綏遠等地。國民四軍加入新直系吳佩孚部。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於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再起,後派系蛻變為國民黨西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孫嶽(1878年-1928年5月27日), 本名孫耀,字禹行,直隸高陽人,國民軍系(三軍)首領。

任期內,1926年1月,馮玉祥被迫通電下野,孫嶽代理國民軍總司令,抵抗奉、直軍閥的聯合圍剿。

奉系旁支直魯聯軍統治時期(1926年3月 - 1928年6月)

  • 【直魯聯軍】
  • 為了共同對付國民軍系,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郭鬆齡反奉失敗後,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鬆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6年6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褚的軍隊。 ​​​​二次北伐中,直魯聯軍遭重創,在撤往關外途中,又為奉系張學良所忌憚,遂在南北夾擊下,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褚玉璞(1887年-1931年),字薀山,山東兗州人。直魯聯軍頭目。

任期內,1926年12月,出任前敵總司令,率直魯聯軍南下。1927年3月,張(宗昌)、褚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擊敗,褚回徐州,張歸濟南。旋褚受命將通蔣之軍長畢庶澄誘濟捕殺。1928年5月北伐軍攻克濟南。張、褚北逃冀東,要求出關。張學良以該軍紀律太壞,嚴予拒絕,並與白崇禧配合解決直魯殘部於冀東地區,張、褚走投無路,改裝漁民亡命大連。

晉綏軍統治時期(1928年6月-1930年9月)

  • 【晉綏軍】
  • 源於清末山西新軍第85標、第86標,在北洋時期穩步發展,借北伐、二次北伐戰爭佔據華北地區。1930年3月,中原大戰爆發,晉綏軍遭重創,其殘部為東北軍改編;後閻錫山借抗戰再起,但派系遭分化(商震、傅作義等人脫離),實力有所下降;終在解放戰爭中,被消滅。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晉綏軍早期將領,中原大戰後,脫離晉綏軍。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縣人。原國民三軍頭目,孫嶽死後,徐率部投閻錫山,加入晉綏軍體系。

東北軍統治時期(1930年9月-1935年6月)

  • 【東北軍】
  • 由北洋奉系軍閥易幟而來。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東北軍支持蔣中正,戰後控制華北地區,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軍事集團。1931年,張學良為討伐叛軍石友三部,再次抽調東北軍精銳入關。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因張判斷失誤,消極處理事變。致使東北局勢混亂,部分中高層將領投敵,雖後期有關外軍民自發組建義勇軍積極抗日,但仍無法收回東北。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陝軍楊虎城聯合發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事變後,張遭蔣中正軟禁;東北軍隨後在抗戰過程中,逐漸為中央軍系同化。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樹常(1885年9月11日-1960年4月8日),字霆午,遼寧遼中人。東北軍將領,深受張學良信任。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于學忠(1890年-1964年),字孝侯,山東蓬萊人。東北軍核心將領,張學良重要助手之一。

張厚琬(1886年-?) 字忠蓀,河北南皮人。東北軍將領。

商震派晉軍統治時期(1935年6月-12月)

  • 【商震派晉軍】
  • 中原大戰後,晉綏軍餘部為張學良改編,商震為晉綏軍嫡系所排擠。於是,早有獨立之意的商震就勢藉口奉蔣介石中央之命,出兵攔截舉兵進攻張學良的石友三部,率舊部高、黃兩旅及軍校學員共9000餘人,出娘子關,東開河北,脫離了他賴以發跡的山西。商震在脫離晉系後,在蔣介石、張學良的支持下,仍領有第三十二軍軍長一職,並迅速將所部擴編為三個師,兩萬餘人。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商震派晉軍首領。

宋哲元派西北軍統治時期(1935年12月-1937年7月)

  • 【宋哲元派西北軍】
  • 1931年1月,西北軍殘部被張學良收編,成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劉汝明任副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任三十八師師長。同年6月,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全軍二萬二千人,軍部駐山西陽泉。1932年8月,在張學良的大力推薦下,宋哲元被任命為察哈爾省主席。1933年10月,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被瓦解,其殘部由二十九軍收編。宋哲元徵得中央同意後,將二十九軍擴充為四個師,六萬多人,成為華北舉足輕重的一支軍事力量。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宋哲元(1885年10月30日-1940年4月5日),字明軒,山東樂陵人。原西北軍五虎之一,中原大戰後,逐漸自成一系。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治安(1896年-1954年),河北故城人。宋哲元派西北軍將領。

抗戰時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主官: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領袖,新直系保派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內,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勳的復辟軍隊。1918年,率部南下,連克嶽州、長沙、衡陽。但因未獲實惠,遂託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與奉系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1922年4月,對奉系宣戰,獲勝後獨掌北京政權。1922年6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職,為其當總統作準備。1923年6月,以斷絕黎宅水電手段,逼走黎元洪。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承斌(1874年8月21日-1936年2月15日),字孝伯,滿族,奉天寧遠人,北洋新直系頭目,新直系津派首領。

任期內,因被吳佩孚免去第二十三師師長兼職,而對其暗生恨意。1924年5月,開始祕密聯繫倒吳同盟。10月,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共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

北洋皖系過渡期(1924年12月)

  • 【皖系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振河,字子嘉,山東濟南人。皖系軍閥頭目,直皖戰爭後,皖系重要軍事支柱。

北洋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5年1月-1925年12月)

  • 【奉系軍閥】
  • 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鬆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李景林(1885年3月28日-1931年11月13日),字芳宸,直隸棗強人。北洋奉系軍閥頭目,後為抵禦國民軍系,與魯省奉軍張宗昌部聯合,組建直魯聯軍。

任期內,與郭鬆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張作霖)密盟,宣佈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並電勸張作霖下野。1925年12月,馮玉祥統率國民軍進至直隸省落垡,要求假道出關,李景林認為馮軍來意不善,便與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並自任總司令,張任副司令,進攻馮玉祥所統率的國民軍。

國民軍系統治時期(1925年12月-1926年3月)

  • 【國民軍系】​​​​
  • 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通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戰爭爆發,國民二軍得國民三軍相助,擊敗鎮嵩軍,佔據豫省。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國民二軍戰敗,派系瓦解。奉系郭鬆齡受馮鼓動,發兵反奉,建立東北國民軍,旋即兵敗,其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四軍。1926年1月,直魯聯軍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五軍。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各部潰敗,主力被迫退往綏遠等地。國民四軍加入新直系吳佩孚部。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於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再起,後派系蛻變為國民黨西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孫嶽(1878年-1928年5月27日), 本名孫耀,字禹行,直隸高陽人,國民軍系(三軍)首領。

任期內,1926年1月,馮玉祥被迫通電下野,孫嶽代理國民軍總司令,抵抗奉、直軍閥的聯合圍剿。

奉系旁支直魯聯軍統治時期(1926年3月 - 1928年6月)

  • 【直魯聯軍】
  • 為了共同對付國民軍系,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郭鬆齡反奉失敗後,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鬆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6年6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褚的軍隊。 ​​​​二次北伐中,直魯聯軍遭重創,在撤往關外途中,又為奉系張學良所忌憚,遂在南北夾擊下,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褚玉璞(1887年-1931年),字薀山,山東兗州人。直魯聯軍頭目。

任期內,1926年12月,出任前敵總司令,率直魯聯軍南下。1927年3月,張(宗昌)、褚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擊敗,褚回徐州,張歸濟南。旋褚受命將通蔣之軍長畢庶澄誘濟捕殺。1928年5月北伐軍攻克濟南。張、褚北逃冀東,要求出關。張學良以該軍紀律太壞,嚴予拒絕,並與白崇禧配合解決直魯殘部於冀東地區,張、褚走投無路,改裝漁民亡命大連。

晉綏軍統治時期(1928年6月-1930年9月)

  • 【晉綏軍】
  • 源於清末山西新軍第85標、第86標,在北洋時期穩步發展,借北伐、二次北伐戰爭佔據華北地區。1930年3月,中原大戰爆發,晉綏軍遭重創,其殘部為東北軍改編;後閻錫山借抗戰再起,但派系遭分化(商震、傅作義等人脫離),實力有所下降;終在解放戰爭中,被消滅。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晉綏軍早期將領,中原大戰後,脫離晉綏軍。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縣人。原國民三軍頭目,孫嶽死後,徐率部投閻錫山,加入晉綏軍體系。

東北軍統治時期(1930年9月-1935年6月)

  • 【東北軍】
  • 由北洋奉系軍閥易幟而來。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東北軍支持蔣中正,戰後控制華北地區,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軍事集團。1931年,張學良為討伐叛軍石友三部,再次抽調東北軍精銳入關。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因張判斷失誤,消極處理事變。致使東北局勢混亂,部分中高層將領投敵,雖後期有關外軍民自發組建義勇軍積極抗日,但仍無法收回東北。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陝軍楊虎城聯合發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事變後,張遭蔣中正軟禁;東北軍隨後在抗戰過程中,逐漸為中央軍系同化。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樹常(1885年9月11日-1960年4月8日),字霆午,遼寧遼中人。東北軍將領,深受張學良信任。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于學忠(1890年-1964年),字孝侯,山東蓬萊人。東北軍核心將領,張學良重要助手之一。

張厚琬(1886年-?) 字忠蓀,河北南皮人。東北軍將領。

商震派晉軍統治時期(1935年6月-12月)

  • 【商震派晉軍】
  • 中原大戰後,晉綏軍餘部為張學良改編,商震為晉綏軍嫡系所排擠。於是,早有獨立之意的商震就勢藉口奉蔣介石中央之命,出兵攔截舉兵進攻張學良的石友三部,率舊部高、黃兩旅及軍校學員共9000餘人,出娘子關,東開河北,脫離了他賴以發跡的山西。商震在脫離晉系後,在蔣介石、張學良的支持下,仍領有第三十二軍軍長一職,並迅速將所部擴編為三個師,兩萬餘人。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商震派晉軍首領。

宋哲元派西北軍統治時期(1935年12月-1937年7月)

  • 【宋哲元派西北軍】
  • 1931年1月,西北軍殘部被張學良收編,成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劉汝明任副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任三十八師師長。同年6月,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全軍二萬二千人,軍部駐山西陽泉。1932年8月,在張學良的大力推薦下,宋哲元被任命為察哈爾省主席。1933年10月,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被瓦解,其殘部由二十九軍收編。宋哲元徵得中央同意後,將二十九軍擴充為四個師,六萬多人,成為華北舉足輕重的一支軍事力量。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宋哲元(1885年10月30日-1940年4月5日),字明軒,山東樂陵人。原西北軍五虎之一,中原大戰後,逐漸自成一系。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治安(1896年-1954年),河北故城人。宋哲元派西北軍將領。

抗戰時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鹿鍾麟(1884年-1966年),字瑞伯,河北定州人。原西北軍五虎將之一,馮玉祥後期重要助手。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領袖,新直系保派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內,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勳的復辟軍隊。1918年,率部南下,連克嶽州、長沙、衡陽。但因未獲實惠,遂託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與奉系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1922年4月,對奉系宣戰,獲勝後獨掌北京政權。1922年6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職,為其當總統作準備。1923年6月,以斷絕黎宅水電手段,逼走黎元洪。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承斌(1874年8月21日-1936年2月15日),字孝伯,滿族,奉天寧遠人,北洋新直系頭目,新直系津派首領。

任期內,因被吳佩孚免去第二十三師師長兼職,而對其暗生恨意。1924年5月,開始祕密聯繫倒吳同盟。10月,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共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

北洋皖系過渡期(1924年12月)

  • 【皖系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振河,字子嘉,山東濟南人。皖系軍閥頭目,直皖戰爭後,皖系重要軍事支柱。

北洋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5年1月-1925年12月)

  • 【奉系軍閥】
  • 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鬆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李景林(1885年3月28日-1931年11月13日),字芳宸,直隸棗強人。北洋奉系軍閥頭目,後為抵禦國民軍系,與魯省奉軍張宗昌部聯合,組建直魯聯軍。

任期內,與郭鬆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張作霖)密盟,宣佈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並電勸張作霖下野。1925年12月,馮玉祥統率國民軍進至直隸省落垡,要求假道出關,李景林認為馮軍來意不善,便與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並自任總司令,張任副司令,進攻馮玉祥所統率的國民軍。

國民軍系統治時期(1925年12月-1926年3月)

  • 【國民軍系】​​​​
  • 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通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戰爭爆發,國民二軍得國民三軍相助,擊敗鎮嵩軍,佔據豫省。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國民二軍戰敗,派系瓦解。奉系郭鬆齡受馮鼓動,發兵反奉,建立東北國民軍,旋即兵敗,其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四軍。1926年1月,直魯聯軍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五軍。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各部潰敗,主力被迫退往綏遠等地。國民四軍加入新直系吳佩孚部。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於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再起,後派系蛻變為國民黨西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孫嶽(1878年-1928年5月27日), 本名孫耀,字禹行,直隸高陽人,國民軍系(三軍)首領。

任期內,1926年1月,馮玉祥被迫通電下野,孫嶽代理國民軍總司令,抵抗奉、直軍閥的聯合圍剿。

奉系旁支直魯聯軍統治時期(1926年3月 - 1928年6月)

  • 【直魯聯軍】
  • 為了共同對付國民軍系,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郭鬆齡反奉失敗後,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鬆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6年6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褚的軍隊。 ​​​​二次北伐中,直魯聯軍遭重創,在撤往關外途中,又為奉系張學良所忌憚,遂在南北夾擊下,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褚玉璞(1887年-1931年),字薀山,山東兗州人。直魯聯軍頭目。

任期內,1926年12月,出任前敵總司令,率直魯聯軍南下。1927年3月,張(宗昌)、褚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擊敗,褚回徐州,張歸濟南。旋褚受命將通蔣之軍長畢庶澄誘濟捕殺。1928年5月北伐軍攻克濟南。張、褚北逃冀東,要求出關。張學良以該軍紀律太壞,嚴予拒絕,並與白崇禧配合解決直魯殘部於冀東地區,張、褚走投無路,改裝漁民亡命大連。

晉綏軍統治時期(1928年6月-1930年9月)

  • 【晉綏軍】
  • 源於清末山西新軍第85標、第86標,在北洋時期穩步發展,借北伐、二次北伐戰爭佔據華北地區。1930年3月,中原大戰爆發,晉綏軍遭重創,其殘部為東北軍改編;後閻錫山借抗戰再起,但派系遭分化(商震、傅作義等人脫離),實力有所下降;終在解放戰爭中,被消滅。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晉綏軍早期將領,中原大戰後,脫離晉綏軍。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縣人。原國民三軍頭目,孫嶽死後,徐率部投閻錫山,加入晉綏軍體系。

東北軍統治時期(1930年9月-1935年6月)

  • 【東北軍】
  • 由北洋奉系軍閥易幟而來。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東北軍支持蔣中正,戰後控制華北地區,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軍事集團。1931年,張學良為討伐叛軍石友三部,再次抽調東北軍精銳入關。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因張判斷失誤,消極處理事變。致使東北局勢混亂,部分中高層將領投敵,雖後期有關外軍民自發組建義勇軍積極抗日,但仍無法收回東北。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陝軍楊虎城聯合發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事變後,張遭蔣中正軟禁;東北軍隨後在抗戰過程中,逐漸為中央軍系同化。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樹常(1885年9月11日-1960年4月8日),字霆午,遼寧遼中人。東北軍將領,深受張學良信任。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于學忠(1890年-1964年),字孝侯,山東蓬萊人。東北軍核心將領,張學良重要助手之一。

張厚琬(1886年-?) 字忠蓀,河北南皮人。東北軍將領。

商震派晉軍統治時期(1935年6月-12月)

  • 【商震派晉軍】
  • 中原大戰後,晉綏軍餘部為張學良改編,商震為晉綏軍嫡系所排擠。於是,早有獨立之意的商震就勢藉口奉蔣介石中央之命,出兵攔截舉兵進攻張學良的石友三部,率舊部高、黃兩旅及軍校學員共9000餘人,出娘子關,東開河北,脫離了他賴以發跡的山西。商震在脫離晉系後,在蔣介石、張學良的支持下,仍領有第三十二軍軍長一職,並迅速將所部擴編為三個師,兩萬餘人。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商震派晉軍首領。

宋哲元派西北軍統治時期(1935年12月-1937年7月)

  • 【宋哲元派西北軍】
  • 1931年1月,西北軍殘部被張學良收編,成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劉汝明任副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任三十八師師長。同年6月,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全軍二萬二千人,軍部駐山西陽泉。1932年8月,在張學良的大力推薦下,宋哲元被任命為察哈爾省主席。1933年10月,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被瓦解,其殘部由二十九軍收編。宋哲元徵得中央同意後,將二十九軍擴充為四個師,六萬多人,成為華北舉足輕重的一支軍事力量。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宋哲元(1885年10月30日-1940年4月5日),字明軒,山東樂陵人。原西北軍五虎之一,中原大戰後,逐漸自成一系。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治安(1896年-1954年),河北故城人。宋哲元派西北軍將領。

抗戰時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鹿鍾麟(1884年-1966年),字瑞伯,河北定州人。原西北軍五虎將之一,馮玉祥後期重要助手。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龐炳勳(1879年10月25日-1963年),字更陳,河北新河人。西北軍旁支,原國民三軍將領。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領袖,新直系保派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內,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勳的復辟軍隊。1918年,率部南下,連克嶽州、長沙、衡陽。但因未獲實惠,遂託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與奉系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1922年4月,對奉系宣戰,獲勝後獨掌北京政權。1922年6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職,為其當總統作準備。1923年6月,以斷絕黎宅水電手段,逼走黎元洪。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承斌(1874年8月21日-1936年2月15日),字孝伯,滿族,奉天寧遠人,北洋新直系頭目,新直系津派首領。

任期內,因被吳佩孚免去第二十三師師長兼職,而對其暗生恨意。1924年5月,開始祕密聯繫倒吳同盟。10月,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共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

北洋皖系過渡期(1924年12月)

  • 【皖系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振河,字子嘉,山東濟南人。皖系軍閥頭目,直皖戰爭後,皖系重要軍事支柱。

北洋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5年1月-1925年12月)

  • 【奉系軍閥】
  • 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鬆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李景林(1885年3月28日-1931年11月13日),字芳宸,直隸棗強人。北洋奉系軍閥頭目,後為抵禦國民軍系,與魯省奉軍張宗昌部聯合,組建直魯聯軍。

任期內,與郭鬆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張作霖)密盟,宣佈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並電勸張作霖下野。1925年12月,馮玉祥統率國民軍進至直隸省落垡,要求假道出關,李景林認為馮軍來意不善,便與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並自任總司令,張任副司令,進攻馮玉祥所統率的國民軍。

國民軍系統治時期(1925年12月-1926年3月)

  • 【國民軍系】​​​​
  • 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通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戰爭爆發,國民二軍得國民三軍相助,擊敗鎮嵩軍,佔據豫省。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國民二軍戰敗,派系瓦解。奉系郭鬆齡受馮鼓動,發兵反奉,建立東北國民軍,旋即兵敗,其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四軍。1926年1月,直魯聯軍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五軍。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各部潰敗,主力被迫退往綏遠等地。國民四軍加入新直系吳佩孚部。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於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再起,後派系蛻變為國民黨西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孫嶽(1878年-1928年5月27日), 本名孫耀,字禹行,直隸高陽人,國民軍系(三軍)首領。

任期內,1926年1月,馮玉祥被迫通電下野,孫嶽代理國民軍總司令,抵抗奉、直軍閥的聯合圍剿。

奉系旁支直魯聯軍統治時期(1926年3月 - 1928年6月)

  • 【直魯聯軍】
  • 為了共同對付國民軍系,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郭鬆齡反奉失敗後,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鬆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6年6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褚的軍隊。 ​​​​二次北伐中,直魯聯軍遭重創,在撤往關外途中,又為奉系張學良所忌憚,遂在南北夾擊下,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褚玉璞(1887年-1931年),字薀山,山東兗州人。直魯聯軍頭目。

任期內,1926年12月,出任前敵總司令,率直魯聯軍南下。1927年3月,張(宗昌)、褚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擊敗,褚回徐州,張歸濟南。旋褚受命將通蔣之軍長畢庶澄誘濟捕殺。1928年5月北伐軍攻克濟南。張、褚北逃冀東,要求出關。張學良以該軍紀律太壞,嚴予拒絕,並與白崇禧配合解決直魯殘部於冀東地區,張、褚走投無路,改裝漁民亡命大連。

晉綏軍統治時期(1928年6月-1930年9月)

  • 【晉綏軍】
  • 源於清末山西新軍第85標、第86標,在北洋時期穩步發展,借北伐、二次北伐戰爭佔據華北地區。1930年3月,中原大戰爆發,晉綏軍遭重創,其殘部為東北軍改編;後閻錫山借抗戰再起,但派系遭分化(商震、傅作義等人脫離),實力有所下降;終在解放戰爭中,被消滅。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晉綏軍早期將領,中原大戰後,脫離晉綏軍。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縣人。原國民三軍頭目,孫嶽死後,徐率部投閻錫山,加入晉綏軍體系。

東北軍統治時期(1930年9月-1935年6月)

  • 【東北軍】
  • 由北洋奉系軍閥易幟而來。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東北軍支持蔣中正,戰後控制華北地區,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軍事集團。1931年,張學良為討伐叛軍石友三部,再次抽調東北軍精銳入關。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因張判斷失誤,消極處理事變。致使東北局勢混亂,部分中高層將領投敵,雖後期有關外軍民自發組建義勇軍積極抗日,但仍無法收回東北。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陝軍楊虎城聯合發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事變後,張遭蔣中正軟禁;東北軍隨後在抗戰過程中,逐漸為中央軍系同化。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樹常(1885年9月11日-1960年4月8日),字霆午,遼寧遼中人。東北軍將領,深受張學良信任。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于學忠(1890年-1964年),字孝侯,山東蓬萊人。東北軍核心將領,張學良重要助手之一。

張厚琬(1886年-?) 字忠蓀,河北南皮人。東北軍將領。

商震派晉軍統治時期(1935年6月-12月)

  • 【商震派晉軍】
  • 中原大戰後,晉綏軍餘部為張學良改編,商震為晉綏軍嫡系所排擠。於是,早有獨立之意的商震就勢藉口奉蔣介石中央之命,出兵攔截舉兵進攻張學良的石友三部,率舊部高、黃兩旅及軍校學員共9000餘人,出娘子關,東開河北,脫離了他賴以發跡的山西。商震在脫離晉系後,在蔣介石、張學良的支持下,仍領有第三十二軍軍長一職,並迅速將所部擴編為三個師,兩萬餘人。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商震派晉軍首領。

宋哲元派西北軍統治時期(1935年12月-1937年7月)

  • 【宋哲元派西北軍】
  • 1931年1月,西北軍殘部被張學良收編,成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劉汝明任副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任三十八師師長。同年6月,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全軍二萬二千人,軍部駐山西陽泉。1932年8月,在張學良的大力推薦下,宋哲元被任命為察哈爾省主席。1933年10月,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被瓦解,其殘部由二十九軍收編。宋哲元徵得中央同意後,將二十九軍擴充為四個師,六萬多人,成為華北舉足輕重的一支軍事力量。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宋哲元(1885年10月30日-1940年4月5日),字明軒,山東樂陵人。原西北軍五虎之一,中原大戰後,逐漸自成一系。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治安(1896年-1954年),河北故城人。宋哲元派西北軍將領。

抗戰時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鹿鍾麟(1884年-1966年),字瑞伯,河北定州人。原西北軍五虎將之一,馮玉祥後期重要助手。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龐炳勳(1879年10月25日-1963年),字更陳,河北新河人。西北軍旁支,原國民三軍將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馬法五(1894年-1992年),字賡虞,河北高陽人。西北軍旁支,原國民三軍將領。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8月-1949年2月)

主官: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領袖,新直系保派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內,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勳的復辟軍隊。1918年,率部南下,連克嶽州、長沙、衡陽。但因未獲實惠,遂託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與奉系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1922年4月,對奉系宣戰,獲勝後獨掌北京政權。1922年6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職,為其當總統作準備。1923年6月,以斷絕黎宅水電手段,逼走黎元洪。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承斌(1874年8月21日-1936年2月15日),字孝伯,滿族,奉天寧遠人,北洋新直系頭目,新直系津派首領。

任期內,因被吳佩孚免去第二十三師師長兼職,而對其暗生恨意。1924年5月,開始祕密聯繫倒吳同盟。10月,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共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

北洋皖系過渡期(1924年12月)

  • 【皖系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振河,字子嘉,山東濟南人。皖系軍閥頭目,直皖戰爭後,皖系重要軍事支柱。

北洋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5年1月-1925年12月)

  • 【奉系軍閥】
  • 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鬆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李景林(1885年3月28日-1931年11月13日),字芳宸,直隸棗強人。北洋奉系軍閥頭目,後為抵禦國民軍系,與魯省奉軍張宗昌部聯合,組建直魯聯軍。

任期內,與郭鬆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張作霖)密盟,宣佈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並電勸張作霖下野。1925年12月,馮玉祥統率國民軍進至直隸省落垡,要求假道出關,李景林認為馮軍來意不善,便與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並自任總司令,張任副司令,進攻馮玉祥所統率的國民軍。

國民軍系統治時期(1925年12月-1926年3月)

  • 【國民軍系】​​​​
  • 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通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戰爭爆發,國民二軍得國民三軍相助,擊敗鎮嵩軍,佔據豫省。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國民二軍戰敗,派系瓦解。奉系郭鬆齡受馮鼓動,發兵反奉,建立東北國民軍,旋即兵敗,其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四軍。1926年1月,直魯聯軍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五軍。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各部潰敗,主力被迫退往綏遠等地。國民四軍加入新直系吳佩孚部。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於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再起,後派系蛻變為國民黨西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孫嶽(1878年-1928年5月27日), 本名孫耀,字禹行,直隸高陽人,國民軍系(三軍)首領。

任期內,1926年1月,馮玉祥被迫通電下野,孫嶽代理國民軍總司令,抵抗奉、直軍閥的聯合圍剿。

奉系旁支直魯聯軍統治時期(1926年3月 - 1928年6月)

  • 【直魯聯軍】
  • 為了共同對付國民軍系,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郭鬆齡反奉失敗後,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鬆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6年6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褚的軍隊。 ​​​​二次北伐中,直魯聯軍遭重創,在撤往關外途中,又為奉系張學良所忌憚,遂在南北夾擊下,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褚玉璞(1887年-1931年),字薀山,山東兗州人。直魯聯軍頭目。

任期內,1926年12月,出任前敵總司令,率直魯聯軍南下。1927年3月,張(宗昌)、褚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擊敗,褚回徐州,張歸濟南。旋褚受命將通蔣之軍長畢庶澄誘濟捕殺。1928年5月北伐軍攻克濟南。張、褚北逃冀東,要求出關。張學良以該軍紀律太壞,嚴予拒絕,並與白崇禧配合解決直魯殘部於冀東地區,張、褚走投無路,改裝漁民亡命大連。

晉綏軍統治時期(1928年6月-1930年9月)

  • 【晉綏軍】
  • 源於清末山西新軍第85標、第86標,在北洋時期穩步發展,借北伐、二次北伐戰爭佔據華北地區。1930年3月,中原大戰爆發,晉綏軍遭重創,其殘部為東北軍改編;後閻錫山借抗戰再起,但派系遭分化(商震、傅作義等人脫離),實力有所下降;終在解放戰爭中,被消滅。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晉綏軍早期將領,中原大戰後,脫離晉綏軍。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縣人。原國民三軍頭目,孫嶽死後,徐率部投閻錫山,加入晉綏軍體系。

東北軍統治時期(1930年9月-1935年6月)

  • 【東北軍】
  • 由北洋奉系軍閥易幟而來。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東北軍支持蔣中正,戰後控制華北地區,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軍事集團。1931年,張學良為討伐叛軍石友三部,再次抽調東北軍精銳入關。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因張判斷失誤,消極處理事變。致使東北局勢混亂,部分中高層將領投敵,雖後期有關外軍民自發組建義勇軍積極抗日,但仍無法收回東北。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陝軍楊虎城聯合發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事變後,張遭蔣中正軟禁;東北軍隨後在抗戰過程中,逐漸為中央軍系同化。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樹常(1885年9月11日-1960年4月8日),字霆午,遼寧遼中人。東北軍將領,深受張學良信任。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于學忠(1890年-1964年),字孝侯,山東蓬萊人。東北軍核心將領,張學良重要助手之一。

張厚琬(1886年-?) 字忠蓀,河北南皮人。東北軍將領。

商震派晉軍統治時期(1935年6月-12月)

  • 【商震派晉軍】
  • 中原大戰後,晉綏軍餘部為張學良改編,商震為晉綏軍嫡系所排擠。於是,早有獨立之意的商震就勢藉口奉蔣介石中央之命,出兵攔截舉兵進攻張學良的石友三部,率舊部高、黃兩旅及軍校學員共9000餘人,出娘子關,東開河北,脫離了他賴以發跡的山西。商震在脫離晉系後,在蔣介石、張學良的支持下,仍領有第三十二軍軍長一職,並迅速將所部擴編為三個師,兩萬餘人。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商震派晉軍首領。

宋哲元派西北軍統治時期(1935年12月-1937年7月)

  • 【宋哲元派西北軍】
  • 1931年1月,西北軍殘部被張學良收編,成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劉汝明任副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任三十八師師長。同年6月,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全軍二萬二千人,軍部駐山西陽泉。1932年8月,在張學良的大力推薦下,宋哲元被任命為察哈爾省主席。1933年10月,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被瓦解,其殘部由二十九軍收編。宋哲元徵得中央同意後,將二十九軍擴充為四個師,六萬多人,成為華北舉足輕重的一支軍事力量。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宋哲元(1885年10月30日-1940年4月5日),字明軒,山東樂陵人。原西北軍五虎之一,中原大戰後,逐漸自成一系。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治安(1896年-1954年),河北故城人。宋哲元派西北軍將領。

抗戰時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鹿鍾麟(1884年-1966年),字瑞伯,河北定州人。原西北軍五虎將之一,馮玉祥後期重要助手。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龐炳勳(1879年10月25日-1963年),字更陳,河北新河人。西北軍旁支,原國民三軍將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馬法五(1894年-1992年),字賡虞,河北高陽人。西北軍旁支,原國民三軍將領。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8月-1949年2月)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孫連仲(1893年-1990年),字仿魯,河北雄縣人。原西北軍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戰爭時期因堅守臺兒莊而聞名中外。

"

北洋軍閥(正統)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

  • 【北洋軍閥】
  • 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人,生於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內,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但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人。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直係軍閥領袖。

任期內,南方爆發“二次革命”,馮國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撫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討伐革命黨。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趙秉鈞(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雲南華寧人。前清官僚。

任期內,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

  • 【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 【新直係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國奉戰爭再起,但不久又為北伐軍、國民聯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領袖,新直系保派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內,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勳的復辟軍隊。1918年,率部南下,連克嶽州、長沙、衡陽。但因未獲實惠,遂託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與奉系張作霖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1922年4月,對奉系宣戰,獲勝後獨掌北京政權。1922年6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職,為其當總統作準備。1923年6月,以斷絕黎宅水電手段,逼走黎元洪。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承斌(1874年8月21日-1936年2月15日),字孝伯,滿族,奉天寧遠人,北洋新直系頭目,新直系津派首領。

任期內,因被吳佩孚免去第二十三師師長兼職,而對其暗生恨意。1924年5月,開始祕密聯繫倒吳同盟。10月,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共同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

北洋皖系過渡期(1924年12月)

  • 【皖系軍閥】
  •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振河,字子嘉,山東濟南人。皖系軍閥頭目,直皖戰爭後,皖系重要軍事支柱。

北洋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5年1月-1925年12月)

  • 【奉系軍閥】
  • 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鬆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李景林(1885年3月28日-1931年11月13日),字芳宸,直隸棗強人。北洋奉系軍閥頭目,後為抵禦國民軍系,與魯省奉軍張宗昌部聯合,組建直魯聯軍。

任期內,與郭鬆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張作霖)密盟,宣佈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並電勸張作霖下野。1925年12月,馮玉祥統率國民軍進至直隸省落垡,要求假道出關,李景林認為馮軍來意不善,便與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並自任總司令,張任副司令,進攻馮玉祥所統率的國民軍。

國民軍系統治時期(1925年12月-1926年3月)

  • 【國民軍系】​​​​
  • 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通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戰爭爆發,國民二軍得國民三軍相助,擊敗鎮嵩軍,佔據豫省。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國民二軍戰敗,派系瓦解。奉系郭鬆齡受馮鼓動,發兵反奉,建立東北國民軍,旋即兵敗,其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四軍。1926年1月,直魯聯軍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五軍。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各部潰敗,主力被迫退往綏遠等地。國民四軍加入新直系吳佩孚部。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於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再起,後派系蛻變為國民黨西北軍系。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孫嶽(1878年-1928年5月27日), 本名孫耀,字禹行,直隸高陽人,國民軍系(三軍)首領。

任期內,1926年1月,馮玉祥被迫通電下野,孫嶽代理國民軍總司令,抵抗奉、直軍閥的聯合圍剿。

奉系旁支直魯聯軍統治時期(1926年3月 - 1928年6月)

  • 【直魯聯軍】
  • 為了共同對付國民軍系,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郭鬆齡反奉失敗後,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鬆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6年6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褚的軍隊。 ​​​​二次北伐中,直魯聯軍遭重創,在撤往關外途中,又為奉系張學良所忌憚,遂在南北夾擊下,派系瓦解。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褚玉璞(1887年-1931年),字薀山,山東兗州人。直魯聯軍頭目。

任期內,1926年12月,出任前敵總司令,率直魯聯軍南下。1927年3月,張(宗昌)、褚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擊敗,褚回徐州,張歸濟南。旋褚受命將通蔣之軍長畢庶澄誘濟捕殺。1928年5月北伐軍攻克濟南。張、褚北逃冀東,要求出關。張學良以該軍紀律太壞,嚴予拒絕,並與白崇禧配合解決直魯殘部於冀東地區,張、褚走投無路,改裝漁民亡命大連。

晉綏軍統治時期(1928年6月-1930年9月)

  • 【晉綏軍】
  • 源於清末山西新軍第85標、第86標,在北洋時期穩步發展,借北伐、二次北伐戰爭佔據華北地區。1930年3月,中原大戰爆發,晉綏軍遭重創,其殘部為東北軍改編;後閻錫山借抗戰再起,但派系遭分化(商震、傅作義等人脫離),實力有所下降;終在解放戰爭中,被消滅。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晉綏軍早期將領,中原大戰後,脫離晉綏軍。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縣人。原國民三軍頭目,孫嶽死後,徐率部投閻錫山,加入晉綏軍體系。

東北軍統治時期(1930年9月-1935年6月)

  • 【東北軍】
  • 由北洋奉系軍閥易幟而來。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東北軍支持蔣中正,戰後控制華北地區,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軍事集團。1931年,張學良為討伐叛軍石友三部,再次抽調東北軍精銳入關。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因張判斷失誤,消極處理事變。致使東北局勢混亂,部分中高層將領投敵,雖後期有關外軍民自發組建義勇軍積極抗日,但仍無法收回東北。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陝軍楊虎城聯合發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事變後,張遭蔣中正軟禁;東北軍隨後在抗戰過程中,逐漸為中央軍系同化。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王樹常(1885年9月11日-1960年4月8日),字霆午,遼寧遼中人。東北軍將領,深受張學良信任。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于學忠(1890年-1964年),字孝侯,山東蓬萊人。東北軍核心將領,張學良重要助手之一。

張厚琬(1886年-?) 字忠蓀,河北南皮人。東北軍將領。

商震派晉軍統治時期(1935年6月-12月)

  • 【商震派晉軍】
  • 中原大戰後,晉綏軍餘部為張學良改編,商震為晉綏軍嫡系所排擠。於是,早有獨立之意的商震就勢藉口奉蔣介石中央之命,出兵攔截舉兵進攻張學良的石友三部,率舊部高、黃兩旅及軍校學員共9000餘人,出娘子關,東開河北,脫離了他賴以發跡的山西。商震在脫離晉系後,在蔣介石、張學良的支持下,仍領有第三十二軍軍長一職,並迅速將所部擴編為三個師,兩萬餘人。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啟予,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商震派晉軍首領。

宋哲元派西北軍統治時期(1935年12月-1937年7月)

  • 【宋哲元派西北軍】
  • 1931年1月,西北軍殘部被張學良收編,成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劉汝明任副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任三十八師師長。同年6月,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全軍二萬二千人,軍部駐山西陽泉。1932年8月,在張學良的大力推薦下,宋哲元被任命為察哈爾省主席。1933年10月,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被瓦解,其殘部由二十九軍收編。宋哲元徵得中央同意後,將二十九軍擴充為四個師,六萬多人,成為華北舉足輕重的一支軍事力量。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宋哲元(1885年10月30日-1940年4月5日),字明軒,山東樂陵人。原西北軍五虎之一,中原大戰後,逐漸自成一系。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馮治安(1896年-1954年),河北故城人。宋哲元派西北軍將領。

抗戰時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鹿鍾麟(1884年-1966年),字瑞伯,河北定州人。原西北軍五虎將之一,馮玉祥後期重要助手。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龐炳勳(1879年10月25日-1963年),字更陳,河北新河人。西北軍旁支,原國民三軍將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馬法五(1894年-1992年),字賡虞,河北高陽人。西北軍旁支,原國民三軍將領。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8月-1949年2月)

主官: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孫連仲(1893年-1990年),字仿魯,河北雄縣人。原西北軍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戰爭時期因堅守臺兒莊而聞名中外。

民國時期,直隸(河北)省軍閥派系割據始末

楚溪春(1896年-1966年),原名河,字晴波,河北蠡縣人。晉綏軍十三太保之一。1946年大同防衛戰中以一個基幹步兵師為主力,堅守45天,抵擋住了聶榮臻、賀龍兩部十萬人的攻擊,一時名聲大震,被傅作義邀請出任河北省主席,1949年2月,隨傅作義在北平起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