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諺語云:“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而凝結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稱“白露”。到了白露節後,天氣就開始告別酷熱而轉涼了。

古代白露分為三候: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鴻雁來:鴻為大,雁為小,是不同的兩種。鴻雁二月北飛,八月南飛。

玄鳥歸:後五日,"玄鳥歸",玄鳥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來,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鳥,南飛帶來生機。如今北飛為歸,紅花半落燕歸去,秋風蕭瑟,要白露滿山葉飛墜了。

群鳥養羞:再五日,"群鳥養羞",這個"羞"同"饈",是美食。"玄武藏木蔭,丹鳥還養羞",養羞是指諸鳥感知到肅殺之氣,紛紛儲食以備冬,如藏珍饌。

白露至,則秋雨見涼,陰氣漸重,晨昏涼氣起,草木葉變色。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白露溼螢火之後,該清霜凌兎絲了。從節氣上講,立秋的秋、處暑的秋都還掙扎在“秋老虎”燥熱之下,而只有到了白露時節,我們才能感受到那種明淨、爽朗的秋天。“蘆荻無花秋水長,淡雲微雨似瀟湘”,印象中,過了白露,不久便會迎來中秋佳節,可謂:月出白露近中秋。

倘若二十四節氣是二十四位佳人的話,那麼,白露就是最溫情、最浪漫、最詩意的一個;它舒緩、幽柔、典雅;它感性不張狂,典雅不孤傲,內斂又不失風趣。

《詩經》中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在深秋蒹葭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亦只能遠遠地朦朦朧朧地看到她的裙裾飄在風中。蒹葭就是蘆葦。葦叢拂晨光極目蒼涼,清露凝雪瑩遍地殘芳。伊人在雨霏煙蒙中,秋波阻隔,只聞秋風吟。“白露為霜”指的正是白露時節,此霜並非霜降之霜,霜降之霜為冰晶,白露之霜是清露因氣溫驟降而變白。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絕美畫面,其文字、意境傳誦千年。

我國古代描寫“露”的詩不少。孟浩然詩云:“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詩中的詩情畫意,讀罷便會融如與心。“白露曖秋色,月明清漏中。” 霜露太白了,即映襯了秋色,又搶佔了月光,無不讓人心曠神怡。李白筆下的“露”都很美,比如“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秋露白如玉,團團下翠庭”;“白露垂枝滴秋月”。杜甫寫的《白露》詩,也描繪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風景圖,“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不過,最為人熟知的還是他的那首《月夜憶舍弟》,詩中寫盡遠方遊子的滿腔思鄉之情。尤其是後兩句,已然是經典名句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光常會引人遐想,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這樣的夜晚,不知是明月給了他綿綿思念的緣由,還是白露給了他歲月遞嬗的感傷?

在農耕時代,到了白露,就意味著人們進入了一年辛苦後的收穫季節。人們在此季節裡有了交換生活日用的物資,償還春天時所借的錢物,由此逐漸演變成禮尚往來的社交禮儀。這個節氣,因此也意味著熟悉、學習權利義務和禮節的階段。另一方面,古代私塾開學多參照農時,私塾的先生和學生們都有可能要參與農忙,故一般開學的時間是在秋季的秋收後,就是白露時節。到了現代,學校新的學期開學,一般選在9月1日前後,也是臨近白露之時,恰好高度契合。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諺語云:“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而凝結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稱“白露”。到了白露節後,天氣就開始告別酷熱而轉涼了。

古代白露分為三候: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鴻雁來:鴻為大,雁為小,是不同的兩種。鴻雁二月北飛,八月南飛。

玄鳥歸:後五日,"玄鳥歸",玄鳥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來,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鳥,南飛帶來生機。如今北飛為歸,紅花半落燕歸去,秋風蕭瑟,要白露滿山葉飛墜了。

群鳥養羞:再五日,"群鳥養羞",這個"羞"同"饈",是美食。"玄武藏木蔭,丹鳥還養羞",養羞是指諸鳥感知到肅殺之氣,紛紛儲食以備冬,如藏珍饌。

白露至,則秋雨見涼,陰氣漸重,晨昏涼氣起,草木葉變色。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白露溼螢火之後,該清霜凌兎絲了。從節氣上講,立秋的秋、處暑的秋都還掙扎在“秋老虎”燥熱之下,而只有到了白露時節,我們才能感受到那種明淨、爽朗的秋天。“蘆荻無花秋水長,淡雲微雨似瀟湘”,印象中,過了白露,不久便會迎來中秋佳節,可謂:月出白露近中秋。

倘若二十四節氣是二十四位佳人的話,那麼,白露就是最溫情、最浪漫、最詩意的一個;它舒緩、幽柔、典雅;它感性不張狂,典雅不孤傲,內斂又不失風趣。

《詩經》中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在深秋蒹葭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亦只能遠遠地朦朦朧朧地看到她的裙裾飄在風中。蒹葭就是蘆葦。葦叢拂晨光極目蒼涼,清露凝雪瑩遍地殘芳。伊人在雨霏煙蒙中,秋波阻隔,只聞秋風吟。“白露為霜”指的正是白露時節,此霜並非霜降之霜,霜降之霜為冰晶,白露之霜是清露因氣溫驟降而變白。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絕美畫面,其文字、意境傳誦千年。

我國古代描寫“露”的詩不少。孟浩然詩云:“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詩中的詩情畫意,讀罷便會融如與心。“白露曖秋色,月明清漏中。” 霜露太白了,即映襯了秋色,又搶佔了月光,無不讓人心曠神怡。李白筆下的“露”都很美,比如“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秋露白如玉,團團下翠庭”;“白露垂枝滴秋月”。杜甫寫的《白露》詩,也描繪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風景圖,“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不過,最為人熟知的還是他的那首《月夜憶舍弟》,詩中寫盡遠方遊子的滿腔思鄉之情。尤其是後兩句,已然是經典名句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光常會引人遐想,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這樣的夜晚,不知是明月給了他綿綿思念的緣由,還是白露給了他歲月遞嬗的感傷?

在農耕時代,到了白露,就意味著人們進入了一年辛苦後的收穫季節。人們在此季節裡有了交換生活日用的物資,償還春天時所借的錢物,由此逐漸演變成禮尚往來的社交禮儀。這個節氣,因此也意味著熟悉、學習權利義務和禮節的階段。另一方面,古代私塾開學多參照農時,私塾的先生和學生們都有可能要參與農忙,故一般開學的時間是在秋季的秋收後,就是白露時節。到了現代,學校新的學期開學,一般選在9月1日前後,也是臨近白露之時,恰好高度契合。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安徽涇縣 紅星宣筆廠

一位工人在把筆頭裝入筆桿中。

毛筆是農耕文明時代學子們必備的書寫工具。

古徽州宣筆製造歷史悠久,

產自安徽涇縣的宣筆是中國古代四大名筆之一

一隻合格的宣筆,

需要經過108道工序製作而成。

想要製作一支完美的宣筆,

需要的不光是耐心,

還有那份一輩子只做一支筆的匠人精神。

在《禮記·王制》中,這樣記載古代私塾的入學啟蒙儀式:“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 在中國古代,入泮為隆重的入學大禮。作為教育的象徵,古時學生入學稱為“入泮”。而當時學子就學的渠道就包括官學、私學和學院。

官學和“學塾”、“鄉塾”、“家塾”形式的私學多為大眾所熟知,而書院制度卻逐漸淹沒於歷史之中。書院,作為有別於傳統官學和多以學前教育為主的私學體系不同的教育形式,以注重弘揚中華民族正心誠意、修身為本的傳統精神為己任,在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過程中,毫無疑問,是做出了積極貢獻的。“書院之費,實在是中國一大不幸之事。一千年來學者自主的研究精神,將不復現於今日了。”這句話出自全力倡導全盤西化的胡適先生之口,就不足為怪了。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諺語云:“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而凝結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稱“白露”。到了白露節後,天氣就開始告別酷熱而轉涼了。

古代白露分為三候: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鴻雁來:鴻為大,雁為小,是不同的兩種。鴻雁二月北飛,八月南飛。

玄鳥歸:後五日,"玄鳥歸",玄鳥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來,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鳥,南飛帶來生機。如今北飛為歸,紅花半落燕歸去,秋風蕭瑟,要白露滿山葉飛墜了。

群鳥養羞:再五日,"群鳥養羞",這個"羞"同"饈",是美食。"玄武藏木蔭,丹鳥還養羞",養羞是指諸鳥感知到肅殺之氣,紛紛儲食以備冬,如藏珍饌。

白露至,則秋雨見涼,陰氣漸重,晨昏涼氣起,草木葉變色。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白露溼螢火之後,該清霜凌兎絲了。從節氣上講,立秋的秋、處暑的秋都還掙扎在“秋老虎”燥熱之下,而只有到了白露時節,我們才能感受到那種明淨、爽朗的秋天。“蘆荻無花秋水長,淡雲微雨似瀟湘”,印象中,過了白露,不久便會迎來中秋佳節,可謂:月出白露近中秋。

倘若二十四節氣是二十四位佳人的話,那麼,白露就是最溫情、最浪漫、最詩意的一個;它舒緩、幽柔、典雅;它感性不張狂,典雅不孤傲,內斂又不失風趣。

《詩經》中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在深秋蒹葭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亦只能遠遠地朦朦朧朧地看到她的裙裾飄在風中。蒹葭就是蘆葦。葦叢拂晨光極目蒼涼,清露凝雪瑩遍地殘芳。伊人在雨霏煙蒙中,秋波阻隔,只聞秋風吟。“白露為霜”指的正是白露時節,此霜並非霜降之霜,霜降之霜為冰晶,白露之霜是清露因氣溫驟降而變白。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絕美畫面,其文字、意境傳誦千年。

我國古代描寫“露”的詩不少。孟浩然詩云:“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詩中的詩情畫意,讀罷便會融如與心。“白露曖秋色,月明清漏中。” 霜露太白了,即映襯了秋色,又搶佔了月光,無不讓人心曠神怡。李白筆下的“露”都很美,比如“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秋露白如玉,團團下翠庭”;“白露垂枝滴秋月”。杜甫寫的《白露》詩,也描繪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風景圖,“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不過,最為人熟知的還是他的那首《月夜憶舍弟》,詩中寫盡遠方遊子的滿腔思鄉之情。尤其是後兩句,已然是經典名句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光常會引人遐想,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這樣的夜晚,不知是明月給了他綿綿思念的緣由,還是白露給了他歲月遞嬗的感傷?

在農耕時代,到了白露,就意味著人們進入了一年辛苦後的收穫季節。人們在此季節裡有了交換生活日用的物資,償還春天時所借的錢物,由此逐漸演變成禮尚往來的社交禮儀。這個節氣,因此也意味著熟悉、學習權利義務和禮節的階段。另一方面,古代私塾開學多參照農時,私塾的先生和學生們都有可能要參與農忙,故一般開學的時間是在秋季的秋收後,就是白露時節。到了現代,學校新的學期開學,一般選在9月1日前後,也是臨近白露之時,恰好高度契合。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安徽涇縣 紅星宣筆廠

一位工人在把筆頭裝入筆桿中。

毛筆是農耕文明時代學子們必備的書寫工具。

古徽州宣筆製造歷史悠久,

產自安徽涇縣的宣筆是中國古代四大名筆之一

一隻合格的宣筆,

需要經過108道工序製作而成。

想要製作一支完美的宣筆,

需要的不光是耐心,

還有那份一輩子只做一支筆的匠人精神。

在《禮記·王制》中,這樣記載古代私塾的入學啟蒙儀式:“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 在中國古代,入泮為隆重的入學大禮。作為教育的象徵,古時學生入學稱為“入泮”。而當時學子就學的渠道就包括官學、私學和學院。

官學和“學塾”、“鄉塾”、“家塾”形式的私學多為大眾所熟知,而書院制度卻逐漸淹沒於歷史之中。書院,作為有別於傳統官學和多以學前教育為主的私學體系不同的教育形式,以注重弘揚中華民族正心誠意、修身為本的傳統精神為己任,在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過程中,毫無疑問,是做出了積極貢獻的。“書院之費,實在是中國一大不幸之事。一千年來學者自主的研究精神,將不復現於今日了。”這句話出自全力倡導全盤西化的胡適先生之口,就不足為怪了。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安徽黟縣 南湖書院

如果不留意

你很有可能會錯過南湖北畔,

始建於明末的南湖書院。

藍色的牌匾,

在斑駁的夕陽餘暉的映襯下,

訴說著舊日的榮光。

徽州歷史上人才輩出,

清朝徽州一府六縣科舉之盛位居全國第二,

僅一個休寧縣歷史上就先後出了13名狀元。

“十戶之村,不廢育讀”,

其對教育的重視,

可見一斑。

甚為遺憾的是,書院體系宋代達到頂峰之後,明清之時,書院教育的精髓,自由講學的風氣、博採眾長的學術風均逐漸開始被背離,書院亦就名存實亡。1901年,清廷宣佈新政,下令全國各地書院分別改為大中小學堂,書院作為一種文化的承載,成為歷史。

在現代教育高度發展的今天,再提書院體制,有何實際意義?錢穆曾在《我和新亞書院》一文中追述書院精神時述之:“以人文主義教育宗旨溝通東西文化,以如何對國家社會人類前途有切實之貢獻為目標,惟有人文主義的教育,時至日後,未曾不可用。”

一語成讖。

在高等教育產業化,功利主義、精緻的利己主義塵囂甚上的今天,這些話聽來更是振聾發聵。回望過去,不論是嶽麓書院院內的“朱張會講”,還是白鹿洞書院院外的“鵝湖之辯”,那種自由寬鬆的學術氛圍、海納百川的講會制度、不同學派的學術之辯,這些,某一層面上講,不正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大學理想嗎?

前幾日,在湖南大學的微信公眾號上讀到一個推送,標題是:“一到秋時,湖大便變成了書院。”當時就讓我想起一個詞牌名“撼庭秋”,這是一幅別緻生動的秋景圖。在那溫煦微拂的晨暉裡,恰是閣樓秋深,紅葉清泉。儒雅的學風與翩翩的禮儀跨越了時間的滌盪,時光仿若退回一千多年前,回到那個精緻幽靜,充滿理想主義的時代。

在那時,嶽麓書院裡,青年學子們,圍著石凳閣欄,一個個白衣勝雪,璀璨明豔。琅琅書聲裡,不知時光流轉,天地變遷。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諺語云:“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而凝結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稱“白露”。到了白露節後,天氣就開始告別酷熱而轉涼了。

古代白露分為三候: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鴻雁來:鴻為大,雁為小,是不同的兩種。鴻雁二月北飛,八月南飛。

玄鳥歸:後五日,"玄鳥歸",玄鳥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來,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鳥,南飛帶來生機。如今北飛為歸,紅花半落燕歸去,秋風蕭瑟,要白露滿山葉飛墜了。

群鳥養羞:再五日,"群鳥養羞",這個"羞"同"饈",是美食。"玄武藏木蔭,丹鳥還養羞",養羞是指諸鳥感知到肅殺之氣,紛紛儲食以備冬,如藏珍饌。

白露至,則秋雨見涼,陰氣漸重,晨昏涼氣起,草木葉變色。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白露溼螢火之後,該清霜凌兎絲了。從節氣上講,立秋的秋、處暑的秋都還掙扎在“秋老虎”燥熱之下,而只有到了白露時節,我們才能感受到那種明淨、爽朗的秋天。“蘆荻無花秋水長,淡雲微雨似瀟湘”,印象中,過了白露,不久便會迎來中秋佳節,可謂:月出白露近中秋。

倘若二十四節氣是二十四位佳人的話,那麼,白露就是最溫情、最浪漫、最詩意的一個;它舒緩、幽柔、典雅;它感性不張狂,典雅不孤傲,內斂又不失風趣。

《詩經》中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在深秋蒹葭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亦只能遠遠地朦朦朧朧地看到她的裙裾飄在風中。蒹葭就是蘆葦。葦叢拂晨光極目蒼涼,清露凝雪瑩遍地殘芳。伊人在雨霏煙蒙中,秋波阻隔,只聞秋風吟。“白露為霜”指的正是白露時節,此霜並非霜降之霜,霜降之霜為冰晶,白露之霜是清露因氣溫驟降而變白。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絕美畫面,其文字、意境傳誦千年。

我國古代描寫“露”的詩不少。孟浩然詩云:“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詩中的詩情畫意,讀罷便會融如與心。“白露曖秋色,月明清漏中。” 霜露太白了,即映襯了秋色,又搶佔了月光,無不讓人心曠神怡。李白筆下的“露”都很美,比如“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秋露白如玉,團團下翠庭”;“白露垂枝滴秋月”。杜甫寫的《白露》詩,也描繪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風景圖,“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不過,最為人熟知的還是他的那首《月夜憶舍弟》,詩中寫盡遠方遊子的滿腔思鄉之情。尤其是後兩句,已然是經典名句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光常會引人遐想,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這樣的夜晚,不知是明月給了他綿綿思念的緣由,還是白露給了他歲月遞嬗的感傷?

在農耕時代,到了白露,就意味著人們進入了一年辛苦後的收穫季節。人們在此季節裡有了交換生活日用的物資,償還春天時所借的錢物,由此逐漸演變成禮尚往來的社交禮儀。這個節氣,因此也意味著熟悉、學習權利義務和禮節的階段。另一方面,古代私塾開學多參照農時,私塾的先生和學生們都有可能要參與農忙,故一般開學的時間是在秋季的秋收後,就是白露時節。到了現代,學校新的學期開學,一般選在9月1日前後,也是臨近白露之時,恰好高度契合。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安徽涇縣 紅星宣筆廠

一位工人在把筆頭裝入筆桿中。

毛筆是農耕文明時代學子們必備的書寫工具。

古徽州宣筆製造歷史悠久,

產自安徽涇縣的宣筆是中國古代四大名筆之一

一隻合格的宣筆,

需要經過108道工序製作而成。

想要製作一支完美的宣筆,

需要的不光是耐心,

還有那份一輩子只做一支筆的匠人精神。

在《禮記·王制》中,這樣記載古代私塾的入學啟蒙儀式:“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 在中國古代,入泮為隆重的入學大禮。作為教育的象徵,古時學生入學稱為“入泮”。而當時學子就學的渠道就包括官學、私學和學院。

官學和“學塾”、“鄉塾”、“家塾”形式的私學多為大眾所熟知,而書院制度卻逐漸淹沒於歷史之中。書院,作為有別於傳統官學和多以學前教育為主的私學體系不同的教育形式,以注重弘揚中華民族正心誠意、修身為本的傳統精神為己任,在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過程中,毫無疑問,是做出了積極貢獻的。“書院之費,實在是中國一大不幸之事。一千年來學者自主的研究精神,將不復現於今日了。”這句話出自全力倡導全盤西化的胡適先生之口,就不足為怪了。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安徽黟縣 南湖書院

如果不留意

你很有可能會錯過南湖北畔,

始建於明末的南湖書院。

藍色的牌匾,

在斑駁的夕陽餘暉的映襯下,

訴說著舊日的榮光。

徽州歷史上人才輩出,

清朝徽州一府六縣科舉之盛位居全國第二,

僅一個休寧縣歷史上就先後出了13名狀元。

“十戶之村,不廢育讀”,

其對教育的重視,

可見一斑。

甚為遺憾的是,書院體系宋代達到頂峰之後,明清之時,書院教育的精髓,自由講學的風氣、博採眾長的學術風均逐漸開始被背離,書院亦就名存實亡。1901年,清廷宣佈新政,下令全國各地書院分別改為大中小學堂,書院作為一種文化的承載,成為歷史。

在現代教育高度發展的今天,再提書院體制,有何實際意義?錢穆曾在《我和新亞書院》一文中追述書院精神時述之:“以人文主義教育宗旨溝通東西文化,以如何對國家社會人類前途有切實之貢獻為目標,惟有人文主義的教育,時至日後,未曾不可用。”

一語成讖。

在高等教育產業化,功利主義、精緻的利己主義塵囂甚上的今天,這些話聽來更是振聾發聵。回望過去,不論是嶽麓書院院內的“朱張會講”,還是白鹿洞書院院外的“鵝湖之辯”,那種自由寬鬆的學術氛圍、海納百川的講會制度、不同學派的學術之辯,這些,某一層面上講,不正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大學理想嗎?

前幾日,在湖南大學的微信公眾號上讀到一個推送,標題是:“一到秋時,湖大便變成了書院。”當時就讓我想起一個詞牌名“撼庭秋”,這是一幅別緻生動的秋景圖。在那溫煦微拂的晨暉裡,恰是閣樓秋深,紅葉清泉。儒雅的學風與翩翩的禮儀跨越了時間的滌盪,時光仿若退回一千多年前,回到那個精緻幽靜,充滿理想主義的時代。

在那時,嶽麓書院裡,青年學子們,圍著石凳閣欄,一個個白衣勝雪,璀璨明豔。琅琅書聲裡,不知時光流轉,天地變遷。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雲南大理 洱海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今在何方?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諺語云:“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而凝結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稱“白露”。到了白露節後,天氣就開始告別酷熱而轉涼了。

古代白露分為三候: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鴻雁來:鴻為大,雁為小,是不同的兩種。鴻雁二月北飛,八月南飛。

玄鳥歸:後五日,"玄鳥歸",玄鳥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來,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鳥,南飛帶來生機。如今北飛為歸,紅花半落燕歸去,秋風蕭瑟,要白露滿山葉飛墜了。

群鳥養羞:再五日,"群鳥養羞",這個"羞"同"饈",是美食。"玄武藏木蔭,丹鳥還養羞",養羞是指諸鳥感知到肅殺之氣,紛紛儲食以備冬,如藏珍饌。

白露至,則秋雨見涼,陰氣漸重,晨昏涼氣起,草木葉變色。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白露溼螢火之後,該清霜凌兎絲了。從節氣上講,立秋的秋、處暑的秋都還掙扎在“秋老虎”燥熱之下,而只有到了白露時節,我們才能感受到那種明淨、爽朗的秋天。“蘆荻無花秋水長,淡雲微雨似瀟湘”,印象中,過了白露,不久便會迎來中秋佳節,可謂:月出白露近中秋。

倘若二十四節氣是二十四位佳人的話,那麼,白露就是最溫情、最浪漫、最詩意的一個;它舒緩、幽柔、典雅;它感性不張狂,典雅不孤傲,內斂又不失風趣。

《詩經》中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在深秋蒹葭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亦只能遠遠地朦朦朧朧地看到她的裙裾飄在風中。蒹葭就是蘆葦。葦叢拂晨光極目蒼涼,清露凝雪瑩遍地殘芳。伊人在雨霏煙蒙中,秋波阻隔,只聞秋風吟。“白露為霜”指的正是白露時節,此霜並非霜降之霜,霜降之霜為冰晶,白露之霜是清露因氣溫驟降而變白。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絕美畫面,其文字、意境傳誦千年。

我國古代描寫“露”的詩不少。孟浩然詩云:“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詩中的詩情畫意,讀罷便會融如與心。“白露曖秋色,月明清漏中。” 霜露太白了,即映襯了秋色,又搶佔了月光,無不讓人心曠神怡。李白筆下的“露”都很美,比如“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秋露白如玉,團團下翠庭”;“白露垂枝滴秋月”。杜甫寫的《白露》詩,也描繪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風景圖,“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不過,最為人熟知的還是他的那首《月夜憶舍弟》,詩中寫盡遠方遊子的滿腔思鄉之情。尤其是後兩句,已然是經典名句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光常會引人遐想,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這樣的夜晚,不知是明月給了他綿綿思念的緣由,還是白露給了他歲月遞嬗的感傷?

在農耕時代,到了白露,就意味著人們進入了一年辛苦後的收穫季節。人們在此季節裡有了交換生活日用的物資,償還春天時所借的錢物,由此逐漸演變成禮尚往來的社交禮儀。這個節氣,因此也意味著熟悉、學習權利義務和禮節的階段。另一方面,古代私塾開學多參照農時,私塾的先生和學生們都有可能要參與農忙,故一般開學的時間是在秋季的秋收後,就是白露時節。到了現代,學校新的學期開學,一般選在9月1日前後,也是臨近白露之時,恰好高度契合。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安徽涇縣 紅星宣筆廠

一位工人在把筆頭裝入筆桿中。

毛筆是農耕文明時代學子們必備的書寫工具。

古徽州宣筆製造歷史悠久,

產自安徽涇縣的宣筆是中國古代四大名筆之一

一隻合格的宣筆,

需要經過108道工序製作而成。

想要製作一支完美的宣筆,

需要的不光是耐心,

還有那份一輩子只做一支筆的匠人精神。

在《禮記·王制》中,這樣記載古代私塾的入學啟蒙儀式:“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 在中國古代,入泮為隆重的入學大禮。作為教育的象徵,古時學生入學稱為“入泮”。而當時學子就學的渠道就包括官學、私學和學院。

官學和“學塾”、“鄉塾”、“家塾”形式的私學多為大眾所熟知,而書院制度卻逐漸淹沒於歷史之中。書院,作為有別於傳統官學和多以學前教育為主的私學體系不同的教育形式,以注重弘揚中華民族正心誠意、修身為本的傳統精神為己任,在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過程中,毫無疑問,是做出了積極貢獻的。“書院之費,實在是中國一大不幸之事。一千年來學者自主的研究精神,將不復現於今日了。”這句話出自全力倡導全盤西化的胡適先生之口,就不足為怪了。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安徽黟縣 南湖書院

如果不留意

你很有可能會錯過南湖北畔,

始建於明末的南湖書院。

藍色的牌匾,

在斑駁的夕陽餘暉的映襯下,

訴說著舊日的榮光。

徽州歷史上人才輩出,

清朝徽州一府六縣科舉之盛位居全國第二,

僅一個休寧縣歷史上就先後出了13名狀元。

“十戶之村,不廢育讀”,

其對教育的重視,

可見一斑。

甚為遺憾的是,書院體系宋代達到頂峰之後,明清之時,書院教育的精髓,自由講學的風氣、博採眾長的學術風均逐漸開始被背離,書院亦就名存實亡。1901年,清廷宣佈新政,下令全國各地書院分別改為大中小學堂,書院作為一種文化的承載,成為歷史。

在現代教育高度發展的今天,再提書院體制,有何實際意義?錢穆曾在《我和新亞書院》一文中追述書院精神時述之:“以人文主義教育宗旨溝通東西文化,以如何對國家社會人類前途有切實之貢獻為目標,惟有人文主義的教育,時至日後,未曾不可用。”

一語成讖。

在高等教育產業化,功利主義、精緻的利己主義塵囂甚上的今天,這些話聽來更是振聾發聵。回望過去,不論是嶽麓書院院內的“朱張會講”,還是白鹿洞書院院外的“鵝湖之辯”,那種自由寬鬆的學術氛圍、海納百川的講會制度、不同學派的學術之辯,這些,某一層面上講,不正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大學理想嗎?

前幾日,在湖南大學的微信公眾號上讀到一個推送,標題是:“一到秋時,湖大便變成了書院。”當時就讓我想起一個詞牌名“撼庭秋”,這是一幅別緻生動的秋景圖。在那溫煦微拂的晨暉裡,恰是閣樓秋深,紅葉清泉。儒雅的學風與翩翩的禮儀跨越了時間的滌盪,時光仿若退回一千多年前,回到那個精緻幽靜,充滿理想主義的時代。

在那時,嶽麓書院裡,青年學子們,圍著石凳閣欄,一個個白衣勝雪,璀璨明豔。琅琅書聲裡,不知時光流轉,天地變遷。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雲南大理 洱海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今在何方?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浙江溫州 雁蕩山

與君初相識,

猶如故人歸。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諺語云:“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而凝結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稱“白露”。到了白露節後,天氣就開始告別酷熱而轉涼了。

古代白露分為三候: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鴻雁來:鴻為大,雁為小,是不同的兩種。鴻雁二月北飛,八月南飛。

玄鳥歸:後五日,"玄鳥歸",玄鳥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來,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鳥,南飛帶來生機。如今北飛為歸,紅花半落燕歸去,秋風蕭瑟,要白露滿山葉飛墜了。

群鳥養羞:再五日,"群鳥養羞",這個"羞"同"饈",是美食。"玄武藏木蔭,丹鳥還養羞",養羞是指諸鳥感知到肅殺之氣,紛紛儲食以備冬,如藏珍饌。

白露至,則秋雨見涼,陰氣漸重,晨昏涼氣起,草木葉變色。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白露溼螢火之後,該清霜凌兎絲了。從節氣上講,立秋的秋、處暑的秋都還掙扎在“秋老虎”燥熱之下,而只有到了白露時節,我們才能感受到那種明淨、爽朗的秋天。“蘆荻無花秋水長,淡雲微雨似瀟湘”,印象中,過了白露,不久便會迎來中秋佳節,可謂:月出白露近中秋。

倘若二十四節氣是二十四位佳人的話,那麼,白露就是最溫情、最浪漫、最詩意的一個;它舒緩、幽柔、典雅;它感性不張狂,典雅不孤傲,內斂又不失風趣。

《詩經》中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在深秋蒹葭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亦只能遠遠地朦朦朧朧地看到她的裙裾飄在風中。蒹葭就是蘆葦。葦叢拂晨光極目蒼涼,清露凝雪瑩遍地殘芳。伊人在雨霏煙蒙中,秋波阻隔,只聞秋風吟。“白露為霜”指的正是白露時節,此霜並非霜降之霜,霜降之霜為冰晶,白露之霜是清露因氣溫驟降而變白。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絕美畫面,其文字、意境傳誦千年。

我國古代描寫“露”的詩不少。孟浩然詩云:“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詩中的詩情畫意,讀罷便會融如與心。“白露曖秋色,月明清漏中。” 霜露太白了,即映襯了秋色,又搶佔了月光,無不讓人心曠神怡。李白筆下的“露”都很美,比如“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秋露白如玉,團團下翠庭”;“白露垂枝滴秋月”。杜甫寫的《白露》詩,也描繪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風景圖,“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不過,最為人熟知的還是他的那首《月夜憶舍弟》,詩中寫盡遠方遊子的滿腔思鄉之情。尤其是後兩句,已然是經典名句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光常會引人遐想,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這樣的夜晚,不知是明月給了他綿綿思念的緣由,還是白露給了他歲月遞嬗的感傷?

在農耕時代,到了白露,就意味著人們進入了一年辛苦後的收穫季節。人們在此季節裡有了交換生活日用的物資,償還春天時所借的錢物,由此逐漸演變成禮尚往來的社交禮儀。這個節氣,因此也意味著熟悉、學習權利義務和禮節的階段。另一方面,古代私塾開學多參照農時,私塾的先生和學生們都有可能要參與農忙,故一般開學的時間是在秋季的秋收後,就是白露時節。到了現代,學校新的學期開學,一般選在9月1日前後,也是臨近白露之時,恰好高度契合。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安徽涇縣 紅星宣筆廠

一位工人在把筆頭裝入筆桿中。

毛筆是農耕文明時代學子們必備的書寫工具。

古徽州宣筆製造歷史悠久,

產自安徽涇縣的宣筆是中國古代四大名筆之一

一隻合格的宣筆,

需要經過108道工序製作而成。

想要製作一支完美的宣筆,

需要的不光是耐心,

還有那份一輩子只做一支筆的匠人精神。

在《禮記·王制》中,這樣記載古代私塾的入學啟蒙儀式:“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 在中國古代,入泮為隆重的入學大禮。作為教育的象徵,古時學生入學稱為“入泮”。而當時學子就學的渠道就包括官學、私學和學院。

官學和“學塾”、“鄉塾”、“家塾”形式的私學多為大眾所熟知,而書院制度卻逐漸淹沒於歷史之中。書院,作為有別於傳統官學和多以學前教育為主的私學體系不同的教育形式,以注重弘揚中華民族正心誠意、修身為本的傳統精神為己任,在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過程中,毫無疑問,是做出了積極貢獻的。“書院之費,實在是中國一大不幸之事。一千年來學者自主的研究精神,將不復現於今日了。”這句話出自全力倡導全盤西化的胡適先生之口,就不足為怪了。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安徽黟縣 南湖書院

如果不留意

你很有可能會錯過南湖北畔,

始建於明末的南湖書院。

藍色的牌匾,

在斑駁的夕陽餘暉的映襯下,

訴說著舊日的榮光。

徽州歷史上人才輩出,

清朝徽州一府六縣科舉之盛位居全國第二,

僅一個休寧縣歷史上就先後出了13名狀元。

“十戶之村,不廢育讀”,

其對教育的重視,

可見一斑。

甚為遺憾的是,書院體系宋代達到頂峰之後,明清之時,書院教育的精髓,自由講學的風氣、博採眾長的學術風均逐漸開始被背離,書院亦就名存實亡。1901年,清廷宣佈新政,下令全國各地書院分別改為大中小學堂,書院作為一種文化的承載,成為歷史。

在現代教育高度發展的今天,再提書院體制,有何實際意義?錢穆曾在《我和新亞書院》一文中追述書院精神時述之:“以人文主義教育宗旨溝通東西文化,以如何對國家社會人類前途有切實之貢獻為目標,惟有人文主義的教育,時至日後,未曾不可用。”

一語成讖。

在高等教育產業化,功利主義、精緻的利己主義塵囂甚上的今天,這些話聽來更是振聾發聵。回望過去,不論是嶽麓書院院內的“朱張會講”,還是白鹿洞書院院外的“鵝湖之辯”,那種自由寬鬆的學術氛圍、海納百川的講會制度、不同學派的學術之辯,這些,某一層面上講,不正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大學理想嗎?

前幾日,在湖南大學的微信公眾號上讀到一個推送,標題是:“一到秋時,湖大便變成了書院。”當時就讓我想起一個詞牌名“撼庭秋”,這是一幅別緻生動的秋景圖。在那溫煦微拂的晨暉裡,恰是閣樓秋深,紅葉清泉。儒雅的學風與翩翩的禮儀跨越了時間的滌盪,時光仿若退回一千多年前,回到那個精緻幽靜,充滿理想主義的時代。

在那時,嶽麓書院裡,青年學子們,圍著石凳閣欄,一個個白衣勝雪,璀璨明豔。琅琅書聲裡,不知時光流轉,天地變遷。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雲南大理 洱海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今在何方?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浙江溫州 雁蕩山

與君初相識,

猶如故人歸。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江西 石城

清晨的山霧

在這個靜謐的小山村的上空緩緩的流動

眼前的一切

如夢似幻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諺語云:“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而凝結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稱“白露”。到了白露節後,天氣就開始告別酷熱而轉涼了。

古代白露分為三候: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鴻雁來:鴻為大,雁為小,是不同的兩種。鴻雁二月北飛,八月南飛。

玄鳥歸:後五日,"玄鳥歸",玄鳥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來,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鳥,南飛帶來生機。如今北飛為歸,紅花半落燕歸去,秋風蕭瑟,要白露滿山葉飛墜了。

群鳥養羞:再五日,"群鳥養羞",這個"羞"同"饈",是美食。"玄武藏木蔭,丹鳥還養羞",養羞是指諸鳥感知到肅殺之氣,紛紛儲食以備冬,如藏珍饌。

白露至,則秋雨見涼,陰氣漸重,晨昏涼氣起,草木葉變色。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白露溼螢火之後,該清霜凌兎絲了。從節氣上講,立秋的秋、處暑的秋都還掙扎在“秋老虎”燥熱之下,而只有到了白露時節,我們才能感受到那種明淨、爽朗的秋天。“蘆荻無花秋水長,淡雲微雨似瀟湘”,印象中,過了白露,不久便會迎來中秋佳節,可謂:月出白露近中秋。

倘若二十四節氣是二十四位佳人的話,那麼,白露就是最溫情、最浪漫、最詩意的一個;它舒緩、幽柔、典雅;它感性不張狂,典雅不孤傲,內斂又不失風趣。

《詩經》中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在深秋蒹葭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亦只能遠遠地朦朦朧朧地看到她的裙裾飄在風中。蒹葭就是蘆葦。葦叢拂晨光極目蒼涼,清露凝雪瑩遍地殘芳。伊人在雨霏煙蒙中,秋波阻隔,只聞秋風吟。“白露為霜”指的正是白露時節,此霜並非霜降之霜,霜降之霜為冰晶,白露之霜是清露因氣溫驟降而變白。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絕美畫面,其文字、意境傳誦千年。

我國古代描寫“露”的詩不少。孟浩然詩云:“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詩中的詩情畫意,讀罷便會融如與心。“白露曖秋色,月明清漏中。” 霜露太白了,即映襯了秋色,又搶佔了月光,無不讓人心曠神怡。李白筆下的“露”都很美,比如“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秋露白如玉,團團下翠庭”;“白露垂枝滴秋月”。杜甫寫的《白露》詩,也描繪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風景圖,“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不過,最為人熟知的還是他的那首《月夜憶舍弟》,詩中寫盡遠方遊子的滿腔思鄉之情。尤其是後兩句,已然是經典名句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光常會引人遐想,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這樣的夜晚,不知是明月給了他綿綿思念的緣由,還是白露給了他歲月遞嬗的感傷?

在農耕時代,到了白露,就意味著人們進入了一年辛苦後的收穫季節。人們在此季節裡有了交換生活日用的物資,償還春天時所借的錢物,由此逐漸演變成禮尚往來的社交禮儀。這個節氣,因此也意味著熟悉、學習權利義務和禮節的階段。另一方面,古代私塾開學多參照農時,私塾的先生和學生們都有可能要參與農忙,故一般開學的時間是在秋季的秋收後,就是白露時節。到了現代,學校新的學期開學,一般選在9月1日前後,也是臨近白露之時,恰好高度契合。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安徽涇縣 紅星宣筆廠

一位工人在把筆頭裝入筆桿中。

毛筆是農耕文明時代學子們必備的書寫工具。

古徽州宣筆製造歷史悠久,

產自安徽涇縣的宣筆是中國古代四大名筆之一

一隻合格的宣筆,

需要經過108道工序製作而成。

想要製作一支完美的宣筆,

需要的不光是耐心,

還有那份一輩子只做一支筆的匠人精神。

在《禮記·王制》中,這樣記載古代私塾的入學啟蒙儀式:“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 在中國古代,入泮為隆重的入學大禮。作為教育的象徵,古時學生入學稱為“入泮”。而當時學子就學的渠道就包括官學、私學和學院。

官學和“學塾”、“鄉塾”、“家塾”形式的私學多為大眾所熟知,而書院制度卻逐漸淹沒於歷史之中。書院,作為有別於傳統官學和多以學前教育為主的私學體系不同的教育形式,以注重弘揚中華民族正心誠意、修身為本的傳統精神為己任,在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過程中,毫無疑問,是做出了積極貢獻的。“書院之費,實在是中國一大不幸之事。一千年來學者自主的研究精神,將不復現於今日了。”這句話出自全力倡導全盤西化的胡適先生之口,就不足為怪了。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安徽黟縣 南湖書院

如果不留意

你很有可能會錯過南湖北畔,

始建於明末的南湖書院。

藍色的牌匾,

在斑駁的夕陽餘暉的映襯下,

訴說著舊日的榮光。

徽州歷史上人才輩出,

清朝徽州一府六縣科舉之盛位居全國第二,

僅一個休寧縣歷史上就先後出了13名狀元。

“十戶之村,不廢育讀”,

其對教育的重視,

可見一斑。

甚為遺憾的是,書院體系宋代達到頂峰之後,明清之時,書院教育的精髓,自由講學的風氣、博採眾長的學術風均逐漸開始被背離,書院亦就名存實亡。1901年,清廷宣佈新政,下令全國各地書院分別改為大中小學堂,書院作為一種文化的承載,成為歷史。

在現代教育高度發展的今天,再提書院體制,有何實際意義?錢穆曾在《我和新亞書院》一文中追述書院精神時述之:“以人文主義教育宗旨溝通東西文化,以如何對國家社會人類前途有切實之貢獻為目標,惟有人文主義的教育,時至日後,未曾不可用。”

一語成讖。

在高等教育產業化,功利主義、精緻的利己主義塵囂甚上的今天,這些話聽來更是振聾發聵。回望過去,不論是嶽麓書院院內的“朱張會講”,還是白鹿洞書院院外的“鵝湖之辯”,那種自由寬鬆的學術氛圍、海納百川的講會制度、不同學派的學術之辯,這些,某一層面上講,不正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大學理想嗎?

前幾日,在湖南大學的微信公眾號上讀到一個推送,標題是:“一到秋時,湖大便變成了書院。”當時就讓我想起一個詞牌名“撼庭秋”,這是一幅別緻生動的秋景圖。在那溫煦微拂的晨暉裡,恰是閣樓秋深,紅葉清泉。儒雅的學風與翩翩的禮儀跨越了時間的滌盪,時光仿若退回一千多年前,回到那個精緻幽靜,充滿理想主義的時代。

在那時,嶽麓書院裡,青年學子們,圍著石凳閣欄,一個個白衣勝雪,璀璨明豔。琅琅書聲裡,不知時光流轉,天地變遷。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雲南大理 洱海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今在何方?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浙江溫州 雁蕩山

與君初相識,

猶如故人歸。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江西 石城

清晨的山霧

在這個靜謐的小山村的上空緩緩的流動

眼前的一切

如夢似幻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福建廈門 鼓浪嶼

每每偶爾有人提到這小城,

心也會跟著莫名溫暖起來。

總想什麼時候會來趟這裡,

不看山不看海,

看看你就好。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諺語云:“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而凝結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稱“白露”。到了白露節後,天氣就開始告別酷熱而轉涼了。

古代白露分為三候: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鴻雁來:鴻為大,雁為小,是不同的兩種。鴻雁二月北飛,八月南飛。

玄鳥歸:後五日,"玄鳥歸",玄鳥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來,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鳥,南飛帶來生機。如今北飛為歸,紅花半落燕歸去,秋風蕭瑟,要白露滿山葉飛墜了。

群鳥養羞:再五日,"群鳥養羞",這個"羞"同"饈",是美食。"玄武藏木蔭,丹鳥還養羞",養羞是指諸鳥感知到肅殺之氣,紛紛儲食以備冬,如藏珍饌。

白露至,則秋雨見涼,陰氣漸重,晨昏涼氣起,草木葉變色。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白露溼螢火之後,該清霜凌兎絲了。從節氣上講,立秋的秋、處暑的秋都還掙扎在“秋老虎”燥熱之下,而只有到了白露時節,我們才能感受到那種明淨、爽朗的秋天。“蘆荻無花秋水長,淡雲微雨似瀟湘”,印象中,過了白露,不久便會迎來中秋佳節,可謂:月出白露近中秋。

倘若二十四節氣是二十四位佳人的話,那麼,白露就是最溫情、最浪漫、最詩意的一個;它舒緩、幽柔、典雅;它感性不張狂,典雅不孤傲,內斂又不失風趣。

《詩經》中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在深秋蒹葭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亦只能遠遠地朦朦朧朧地看到她的裙裾飄在風中。蒹葭就是蘆葦。葦叢拂晨光極目蒼涼,清露凝雪瑩遍地殘芳。伊人在雨霏煙蒙中,秋波阻隔,只聞秋風吟。“白露為霜”指的正是白露時節,此霜並非霜降之霜,霜降之霜為冰晶,白露之霜是清露因氣溫驟降而變白。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絕美畫面,其文字、意境傳誦千年。

我國古代描寫“露”的詩不少。孟浩然詩云:“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詩中的詩情畫意,讀罷便會融如與心。“白露曖秋色,月明清漏中。” 霜露太白了,即映襯了秋色,又搶佔了月光,無不讓人心曠神怡。李白筆下的“露”都很美,比如“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秋露白如玉,團團下翠庭”;“白露垂枝滴秋月”。杜甫寫的《白露》詩,也描繪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風景圖,“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不過,最為人熟知的還是他的那首《月夜憶舍弟》,詩中寫盡遠方遊子的滿腔思鄉之情。尤其是後兩句,已然是經典名句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光常會引人遐想,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這樣的夜晚,不知是明月給了他綿綿思念的緣由,還是白露給了他歲月遞嬗的感傷?

在農耕時代,到了白露,就意味著人們進入了一年辛苦後的收穫季節。人們在此季節裡有了交換生活日用的物資,償還春天時所借的錢物,由此逐漸演變成禮尚往來的社交禮儀。這個節氣,因此也意味著熟悉、學習權利義務和禮節的階段。另一方面,古代私塾開學多參照農時,私塾的先生和學生們都有可能要參與農忙,故一般開學的時間是在秋季的秋收後,就是白露時節。到了現代,學校新的學期開學,一般選在9月1日前後,也是臨近白露之時,恰好高度契合。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安徽涇縣 紅星宣筆廠

一位工人在把筆頭裝入筆桿中。

毛筆是農耕文明時代學子們必備的書寫工具。

古徽州宣筆製造歷史悠久,

產自安徽涇縣的宣筆是中國古代四大名筆之一

一隻合格的宣筆,

需要經過108道工序製作而成。

想要製作一支完美的宣筆,

需要的不光是耐心,

還有那份一輩子只做一支筆的匠人精神。

在《禮記·王制》中,這樣記載古代私塾的入學啟蒙儀式:“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 在中國古代,入泮為隆重的入學大禮。作為教育的象徵,古時學生入學稱為“入泮”。而當時學子就學的渠道就包括官學、私學和學院。

官學和“學塾”、“鄉塾”、“家塾”形式的私學多為大眾所熟知,而書院制度卻逐漸淹沒於歷史之中。書院,作為有別於傳統官學和多以學前教育為主的私學體系不同的教育形式,以注重弘揚中華民族正心誠意、修身為本的傳統精神為己任,在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過程中,毫無疑問,是做出了積極貢獻的。“書院之費,實在是中國一大不幸之事。一千年來學者自主的研究精神,將不復現於今日了。”這句話出自全力倡導全盤西化的胡適先生之口,就不足為怪了。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安徽黟縣 南湖書院

如果不留意

你很有可能會錯過南湖北畔,

始建於明末的南湖書院。

藍色的牌匾,

在斑駁的夕陽餘暉的映襯下,

訴說著舊日的榮光。

徽州歷史上人才輩出,

清朝徽州一府六縣科舉之盛位居全國第二,

僅一個休寧縣歷史上就先後出了13名狀元。

“十戶之村,不廢育讀”,

其對教育的重視,

可見一斑。

甚為遺憾的是,書院體系宋代達到頂峰之後,明清之時,書院教育的精髓,自由講學的風氣、博採眾長的學術風均逐漸開始被背離,書院亦就名存實亡。1901年,清廷宣佈新政,下令全國各地書院分別改為大中小學堂,書院作為一種文化的承載,成為歷史。

在現代教育高度發展的今天,再提書院體制,有何實際意義?錢穆曾在《我和新亞書院》一文中追述書院精神時述之:“以人文主義教育宗旨溝通東西文化,以如何對國家社會人類前途有切實之貢獻為目標,惟有人文主義的教育,時至日後,未曾不可用。”

一語成讖。

在高等教育產業化,功利主義、精緻的利己主義塵囂甚上的今天,這些話聽來更是振聾發聵。回望過去,不論是嶽麓書院院內的“朱張會講”,還是白鹿洞書院院外的“鵝湖之辯”,那種自由寬鬆的學術氛圍、海納百川的講會制度、不同學派的學術之辯,這些,某一層面上講,不正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大學理想嗎?

前幾日,在湖南大學的微信公眾號上讀到一個推送,標題是:“一到秋時,湖大便變成了書院。”當時就讓我想起一個詞牌名“撼庭秋”,這是一幅別緻生動的秋景圖。在那溫煦微拂的晨暉裡,恰是閣樓秋深,紅葉清泉。儒雅的學風與翩翩的禮儀跨越了時間的滌盪,時光仿若退回一千多年前,回到那個精緻幽靜,充滿理想主義的時代。

在那時,嶽麓書院裡,青年學子們,圍著石凳閣欄,一個個白衣勝雪,璀璨明豔。琅琅書聲裡,不知時光流轉,天地變遷。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雲南大理 洱海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今在何方?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浙江溫州 雁蕩山

與君初相識,

猶如故人歸。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江西 石城

清晨的山霧

在這個靜謐的小山村的上空緩緩的流動

眼前的一切

如夢似幻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福建廈門 鼓浪嶼

每每偶爾有人提到這小城,

心也會跟著莫名溫暖起來。

總想什麼時候會來趟這裡,

不看山不看海,

看看你就好。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內蒙古 呼倫貝爾

思念如馬,

自別離,

未停蹄。

End

山水之間 記錄中國的美

(致敬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編輯推薦:

作為知名人文地理攝影師,陳帆從多年的中國人文地理攝影作品中精選的最具東方意蘊的作品,完美詮釋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讓讀者充分感知中國人文與風景的博大與溫情。大學哲學專業的知識積累,作者亦以優美哲思的文字為你重新解讀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在享受美的同時給你以思想啟迪和文化傳承。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諺語云:“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而凝結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稱“白露”。到了白露節後,天氣就開始告別酷熱而轉涼了。

古代白露分為三候: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鴻雁來:鴻為大,雁為小,是不同的兩種。鴻雁二月北飛,八月南飛。

玄鳥歸:後五日,"玄鳥歸",玄鳥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來,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鳥,南飛帶來生機。如今北飛為歸,紅花半落燕歸去,秋風蕭瑟,要白露滿山葉飛墜了。

群鳥養羞:再五日,"群鳥養羞",這個"羞"同"饈",是美食。"玄武藏木蔭,丹鳥還養羞",養羞是指諸鳥感知到肅殺之氣,紛紛儲食以備冬,如藏珍饌。

白露至,則秋雨見涼,陰氣漸重,晨昏涼氣起,草木葉變色。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白露溼螢火之後,該清霜凌兎絲了。從節氣上講,立秋的秋、處暑的秋都還掙扎在“秋老虎”燥熱之下,而只有到了白露時節,我們才能感受到那種明淨、爽朗的秋天。“蘆荻無花秋水長,淡雲微雨似瀟湘”,印象中,過了白露,不久便會迎來中秋佳節,可謂:月出白露近中秋。

倘若二十四節氣是二十四位佳人的話,那麼,白露就是最溫情、最浪漫、最詩意的一個;它舒緩、幽柔、典雅;它感性不張狂,典雅不孤傲,內斂又不失風趣。

《詩經》中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在深秋蒹葭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亦只能遠遠地朦朦朧朧地看到她的裙裾飄在風中。蒹葭就是蘆葦。葦叢拂晨光極目蒼涼,清露凝雪瑩遍地殘芳。伊人在雨霏煙蒙中,秋波阻隔,只聞秋風吟。“白露為霜”指的正是白露時節,此霜並非霜降之霜,霜降之霜為冰晶,白露之霜是清露因氣溫驟降而變白。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絕美畫面,其文字、意境傳誦千年。

我國古代描寫“露”的詩不少。孟浩然詩云:“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詩中的詩情畫意,讀罷便會融如與心。“白露曖秋色,月明清漏中。” 霜露太白了,即映襯了秋色,又搶佔了月光,無不讓人心曠神怡。李白筆下的“露”都很美,比如“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秋露白如玉,團團下翠庭”;“白露垂枝滴秋月”。杜甫寫的《白露》詩,也描繪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風景圖,“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不過,最為人熟知的還是他的那首《月夜憶舍弟》,詩中寫盡遠方遊子的滿腔思鄉之情。尤其是後兩句,已然是經典名句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光常會引人遐想,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這樣的夜晚,不知是明月給了他綿綿思念的緣由,還是白露給了他歲月遞嬗的感傷?

在農耕時代,到了白露,就意味著人們進入了一年辛苦後的收穫季節。人們在此季節裡有了交換生活日用的物資,償還春天時所借的錢物,由此逐漸演變成禮尚往來的社交禮儀。這個節氣,因此也意味著熟悉、學習權利義務和禮節的階段。另一方面,古代私塾開學多參照農時,私塾的先生和學生們都有可能要參與農忙,故一般開學的時間是在秋季的秋收後,就是白露時節。到了現代,學校新的學期開學,一般選在9月1日前後,也是臨近白露之時,恰好高度契合。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安徽涇縣 紅星宣筆廠

一位工人在把筆頭裝入筆桿中。

毛筆是農耕文明時代學子們必備的書寫工具。

古徽州宣筆製造歷史悠久,

產自安徽涇縣的宣筆是中國古代四大名筆之一

一隻合格的宣筆,

需要經過108道工序製作而成。

想要製作一支完美的宣筆,

需要的不光是耐心,

還有那份一輩子只做一支筆的匠人精神。

在《禮記·王制》中,這樣記載古代私塾的入學啟蒙儀式:“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 在中國古代,入泮為隆重的入學大禮。作為教育的象徵,古時學生入學稱為“入泮”。而當時學子就學的渠道就包括官學、私學和學院。

官學和“學塾”、“鄉塾”、“家塾”形式的私學多為大眾所熟知,而書院制度卻逐漸淹沒於歷史之中。書院,作為有別於傳統官學和多以學前教育為主的私學體系不同的教育形式,以注重弘揚中華民族正心誠意、修身為本的傳統精神為己任,在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過程中,毫無疑問,是做出了積極貢獻的。“書院之費,實在是中國一大不幸之事。一千年來學者自主的研究精神,將不復現於今日了。”這句話出自全力倡導全盤西化的胡適先生之口,就不足為怪了。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安徽黟縣 南湖書院

如果不留意

你很有可能會錯過南湖北畔,

始建於明末的南湖書院。

藍色的牌匾,

在斑駁的夕陽餘暉的映襯下,

訴說著舊日的榮光。

徽州歷史上人才輩出,

清朝徽州一府六縣科舉之盛位居全國第二,

僅一個休寧縣歷史上就先後出了13名狀元。

“十戶之村,不廢育讀”,

其對教育的重視,

可見一斑。

甚為遺憾的是,書院體系宋代達到頂峰之後,明清之時,書院教育的精髓,自由講學的風氣、博採眾長的學術風均逐漸開始被背離,書院亦就名存實亡。1901年,清廷宣佈新政,下令全國各地書院分別改為大中小學堂,書院作為一種文化的承載,成為歷史。

在現代教育高度發展的今天,再提書院體制,有何實際意義?錢穆曾在《我和新亞書院》一文中追述書院精神時述之:“以人文主義教育宗旨溝通東西文化,以如何對國家社會人類前途有切實之貢獻為目標,惟有人文主義的教育,時至日後,未曾不可用。”

一語成讖。

在高等教育產業化,功利主義、精緻的利己主義塵囂甚上的今天,這些話聽來更是振聾發聵。回望過去,不論是嶽麓書院院內的“朱張會講”,還是白鹿洞書院院外的“鵝湖之辯”,那種自由寬鬆的學術氛圍、海納百川的講會制度、不同學派的學術之辯,這些,某一層面上講,不正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大學理想嗎?

前幾日,在湖南大學的微信公眾號上讀到一個推送,標題是:“一到秋時,湖大便變成了書院。”當時就讓我想起一個詞牌名“撼庭秋”,這是一幅別緻生動的秋景圖。在那溫煦微拂的晨暉裡,恰是閣樓秋深,紅葉清泉。儒雅的學風與翩翩的禮儀跨越了時間的滌盪,時光仿若退回一千多年前,回到那個精緻幽靜,充滿理想主義的時代。

在那時,嶽麓書院裡,青年學子們,圍著石凳閣欄,一個個白衣勝雪,璀璨明豔。琅琅書聲裡,不知時光流轉,天地變遷。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雲南大理 洱海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今在何方?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浙江溫州 雁蕩山

與君初相識,

猶如故人歸。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江西 石城

清晨的山霧

在這個靜謐的小山村的上空緩緩的流動

眼前的一切

如夢似幻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福建廈門 鼓浪嶼

每每偶爾有人提到這小城,

心也會跟著莫名溫暖起來。

總想什麼時候會來趟這裡,

不看山不看海,

看看你就好。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內蒙古 呼倫貝爾

思念如馬,

自別離,

未停蹄。

End

山水之間 記錄中國的美

(致敬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編輯推薦:

作為知名人文地理攝影師,陳帆從多年的中國人文地理攝影作品中精選的最具東方意蘊的作品,完美詮釋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讓讀者充分感知中國人文與風景的博大與溫情。大學哲學專業的知識積累,作者亦以優美哲思的文字為你重新解讀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在享受美的同時給你以思想啟迪和文化傳承。

人間時節 | 秋雨見涼 月出白露近中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