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三賢故里”之稱的下邽鎮,文化底蘊等你解鎖。

白居易詩詞及故事


具有“三賢故里”之稱的下邽鎮,文化底蘊等你解鎖。


白居易自撰的《故鞏縣令白(鍠)府君事狀》說:“高祖諱建,北齊五兵尚書。……父諱溫,朝請大夫、檢校都官郎中。”《舊唐書》則說:“(白)建立功於北齊,賜田韓城,子孫因家焉,遂移籍同州。”這說明到白鍠的高祖白建的時候,白家白建的一支已經由山西太原搬家到韓城縣,韓城屬同州府管轄,可謂同州籍。接著又說:“至(白)溫,徙於下邽,今為下邽人焉”。這裡明白告訴我們:白鍠的父親白溫又從韓城白家搬自己的一支到華州府下邽安家了,子孫以下邽縣為籍。由此我們也可以推算出:從白建到韓城縣起,到白溫時白溫一支由韓城遷下邽,白家在韓城已歷四世(白建是白溫的曾祖父)。據韓城縣誌記載:白居易之先祖白建,子孫世代居於韓城,其故居在韓城縣臨汾鄉紫貝里(今東塬上小金盆村西北有白氏祖塋,1958年曾出土白居易曾祖白溫的曾孫、玄孫的墓誌銘各一合);到了白居易這一代,白家在下邽安家已歷三世(白溫是白居易的曾祖父)。下邽縣後來併入渭南縣,同屬華州府,華州又併入同州,同州即現在的渭南市,所以說:白居易六世祖都在渭南市,說他的祖籍在渭南市亦不為過。

貞元十九年,白居易參加“拔萃科”考試,入甲等,授祕書省校書郎,白居易將進入長安為官。此時他和母親弟弟全家尚在父親曾為官的近兩千裡外的徐州符離居住,因而決定遷居渭上。對於白居易搬到下邽縣的渭河岸邊,而未回下邽下邑里的白氏老屋與族人同住。學術界一般認為老屋人多,生活不便,渭上村到長安既近且交通便利,乘船晨出而暮可歸,加之下邽縣城地區地下有鹽鹼,水質鹹惡,而渭上地區皆甜水之區,等等。這些都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據陳西潔副教授考證,她認為:這其中還另有更深層的原因:白居易父母的婚姻是不和諧的,兩人年齡懸殊,成婚時其父白季庚41歲,而其母年僅15歲。白居易的外祖母與白居易的父親是堂兄妹,她三十喪夫帶女兒投奔孃家。在中國封建社會,寡婦一般仍依夫族生活,回孃家稱“歸宗”,屬不得已之舉。在外家環境下長大的白居易母親,一方面遭人輕視,乃至從小失去起碼的自主權利。她與居易父親的婚姻是在違背母女二人意願的情況下決定的。白居易母親由於幼年所處的被排擠地位,使她無法從心靈深處對白家產生認同感,與比自己大26歲的堂舅結婚對她更是一種傷害。白居易從小雖生活在白氏家族中,但實際上是與母親和外祖母生活在一起,與她們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白居易基於對母親的體貼與理解,基於自己內心深處的細膩情感,因而未回下邑里而選擇了南臨渭水、東望華山的渭上金氏村。

白居易在下邽前後斷續居住達10年之久,而在渭上金氏村居住時間最長,感情最深。據清代嶽冠華撰寫的渭南縣誌記載:白居易故居在渭上紫蘭村。而且明確指出:墓地離紫蘭村不遠。金氏和紫蘭兩村名現已湮沒無存,那白居易故居具體應在什麼方位泥?據左忠誠老先生考證:白居易先祖墓地現在臨渭區(原渭南縣)龍背鄉北程村,墓地新中國成立後保存尚好,有碑石,有白敏中等人的墓誌銘,有多處歷史記載,應無疑義。白居易故居金氏(紫蘭)村應在墓地之東南靠近渭河的南窪一帶,兩地大約有三四里之遙,這與白居易哭葬其女所說:“莫言三裡地,此別是終天。”遠近是一致的。從地勢上講,金氏村即今南窪,地勢較低,而北程村白氏墓地是洪義原地勢較高。白居易把他的先祖和親人近10人遷葬於此,墓地和他居住的村莊理應也不會太遠。

白居易在下邽縣居住時間較長,作品甚豐,其中詩132篇,賦1篇,文8篇,共141篇。另有在外地思念故鄉、表現詩人對故鄉深情的詩文123篇。白居易將自己的詩文分為四類:諷喻、閒適、感傷、雜律等,本文著重談他在罷官丁母憂四年期間的感傷和閒適詩及其在渭南渭河岸邊的生活。

第一感傷:母親去世後,白居易扶母親靈柩回到渭上金氏(紫蘭)村丁憂,一直處在深深的悲痛哀傷之中。他寫下《慈烏夜啼》一詩:“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未盡反哺心。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這首寓言體的詩,借詠慈烏抒發深切的思母之情。母親去世後不久,幼女金鑾子夭折,他的妻子稍後又離他而去。親人故去使白居易肝腸寸斷,痛不欲生:“朝哭心所愛,暮哭心所親。親愛零落盡,安用身獨存?”“衰病四十身,嬌痴三歲女。……一朝舍我去,魂影無處所。況念夭化時,嘔啞初學語。始知骨肉愛,乃是憂悲聚。”《病中哭金鑾子》、《念金鑾子》詩二首都蘊含著詩人的摯情。突然而來的變故,使他在無奈的驚懼中,品飲著天人永訣的痛苦。白居易母親歸葬渭上時,他重新選擇墓地把祖父祖母、父親母親的靈柩由外地遷回葬埋一處。元和九年又將寄葬在徐州符離的外祖母和小弟金剛奴靈柩遷回祖塋(下邽縣義津鄉北原),即現在的渭南北程村北。遷葬親人的勞累,連續葬禮的悲傷氛圍,撰寫墓誌銘和紀念親人詩文的沉痛,使他的身體很快衰敗下來。他在《隱几》詩中說:“百體如槁木,兀然無所知。方寸如死灰,寂然無所思。”“舊居清渭曲,開門當蔡渡。十年方一還,幾欲迷歸路。追思昔日行,感傷故遊處。插柳作高林,種桃成老樹。因驚成人者,盡是舊童孺。試問舊老人,半為繞村墓。……回念念我身,安得不衰暮。”《重到渭上舊居》。在《嘆老三首》又寫自己道:“晨興照清鏡,形影兩寂寞。少年辭我去,白髮隨梳落。萬化成於漸,漸衰看不覺,前年種核桃,今歲成老樹,去歲新嬰兒,今年已學步。但驚萬物長,不覺身衰暮。”衰老、病痛、悄然滋生的白髮,都在咬噬著白居易的心。“賣我所乘馬,典我舊朝衣,盡將沽酒飲,酩酊步行歸。名姓日隱晦,形骸日變衰,醉臥黃公肆,人知我是誰。”——《晚春沽酒》。白居易幾乎到了放浪形骸麻木不仁的地步了。

第二閒適:白居易在渭上金氏(紫蘭)村四年丁母憂時,雖有哀痛、疾病、生活清苦的一面。但他遠離長安朝廷名利爭鬥之地,金氏村風景優美,民風淳樸,所以在此,他也過了一段閒適快樂的生活。“渭水如鏡色,中有鯉與魴。偶持一竿竹,懸釣在其傍。”——《渭上偶釣》。“一朝歸渭上,泛如不繫舟。……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適意》。“晚出看田畝,閒行旁村落。累累繞場稼,嘖嘖群飛雀。年豐豈獨人,禽鳥聲亦樂。田翁逢我喜,默起具尊杓。斂手笑相延,社酒有殘酌。”——《觀稼》。“閒攜弟侄輩,同上秋原行。新棗未全赤,晚瓜有餘馨。依依田家叟,設此相逢迎。自我到此村,往來白髮生。村中相識久,老幼皆有情。”——《秋遊原上》。我們不難看出,作者渭河垂釣的悠然自得,生活隨意的自由自在,豐收後農人以及鳥兒的歡樂氛圍全都躍然紙上。“平臺高數尺,臺上結茅茨。東西疏二牖,南北開兩扉。東窗對華山,三峰碧參差。南簷當渭水,臥見雲帆飛。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足以充飢渴,何必慕甘肥。”——《新構亭臺示諸弟侄》。“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蕭員外寄新蜀茶》。“家去省兮百里,每三旬而一入。川有渭兮山有華,淡悠悠其可賞。目白雲兮漱清流,其或偃而或仰。門去渭兮百步,常一日而三往。夜分兮扣舷,天無雲兮水無煙。遲遲兮明月,日幕兮舟泊,草萋萋兮沙漠漠。習習兮春風,岸柳動兮諸花落。發浩歌以長引,舉濁醪而緩酌。春冉冉而其將盡,予何為乎不樂?鳥樂兮雲際,鳴嚶嚶兮飛裔裔。魚樂兮泉底,須撥撥兮尾潎潎。我樂兮聖代,心融融兮神洩洩。樂乎,樂乎,汎於渭兮詠而歸,聊逍遙以卒歲。”——《泛渭賦》。“故園渭水上,十載事樵牧。手種榆柳成,蔭蔭復牆屋,前年當此時,與爾同遊矚,詩書課子弟,農圃資童僕,時物感人情,憶我渭水曲。——《孟夏思渭上舊居寄舍弟》。美哉,細細讀來,我們也被感染了——家鄉水美景美,能不憶故居——憶我渭水曲!

渭南葡萄產業園三賢酒莊故事


具有“三賢故里”之稱的下邽鎮,文化底蘊等你解鎖。


具有“三賢故里”之稱的下邽鎮,文化底蘊等你解鎖。


三賢酒莊創建於2012年,隸屬陝西省現代農業園區、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渭南葡萄產業園,坐落在美麗的中國葡萄之鄉、人傑地靈的臨渭區·下邽鎮。

因著名詩人白居易、名將張仁願、宋朝名相寇準出生於此,並在此地生活過,素有“三賢故里”之美譽,酒莊也因此得名。三賢酒莊的建立不僅拓展了本區域的葡萄產業鏈,也標誌著臨渭區葡萄產業由農業種植向工業加工方向的轉變。目前,酒莊已集葡萄種植、中高檔葡萄酒生產、農業生態觀光、葡萄酒文化旅遊、綠色餐飲、休閒垂釣為一體,成為“關中第一酒莊”。

關於慧照寺的傳說


具有“三賢故里”之稱的下邽鎮,文化底蘊等你解鎖。


大概是晉朝時,從山西的五臺山來了弟兄五人,他們拉了一大車木料,到了下吉時人困馬乏,飢渴難耐,這時一棵棵圓木從車上紛紛滾落,於是他們就選定在這裡建一座寺院,經過一段時間的辛苦勞作,所有樓臺房屋竣工告成,五座佛臺高大巍然,就是沒有佛像,一天吃完中午飯後,這弟兄五人就讓大夥回家休息,他們依次便走進了剛建成的正殿,閉上正殿大門後便坐上了佛臺,下午當人們推開門時便驚奇的發現了五尊銅佛,可就是不見了那弟兄五人的身影,原來那弟兄五人就是佛的化身。它就是現在的慧照寺。


寇準墓



具有“三賢故里”之稱的下邽鎮,文化底蘊等你解鎖。


寇準墓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官底鄉左家村南一里許,現存土冢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封土高4米。墓前有一石碑,上刻:“宋寇萊公墓”5個字。碑系清乾隆年間(1776年)渭南縣知事邱估所立。碑文為當時任兵部侍郎、陝西巡撫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的畢沅所書。1956年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保單位,1990年村民為其重立碑樓。198年後,當地政府重視文物,在此興建寇準小學,以保護這座衣冠冢和紀念歷史名相。寇準墓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氏祖塋


位於臨渭區龍背鄉北程村北,距渭南城區約12公里,據考: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溫、祖父白煌、叔父白季康、堂弟白敏中等人均葬於此。白居易(9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一生留下了三千多首詩詞,是唐代負有盛名的現實主義大詩人,其著名詩集有《長恨歌》、《琵琶行》、《秦中吟》、《新樂府》等,現有白氏後裔立的墓碑,紀念碑16塊。現在己圈了圍牆,建立了墓基、墓碑,引起了海內外白氏後裔的關注。白氏家族人丁興旺,其後人分 布全國各地,僅韓國、新加坡的就有數十萬,且近幾年均有代表團前來觀光祭祖。

來源:渭南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整理編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