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的留洋外史

白酒的留洋外史

白酒的留洋外史

白酒的留洋進程史

01

樸實內斂,初露頭角

早在1915年的巴拿馬博覽會上,中國白酒以“土罐子”的形象面對國際社會。時隔數十年的改革開放,面對國際市場它們也沒有改變多少,被人們戲稱為“醬油瓶”

白酒的留洋外史

促使他們留洋見見世面的,是一家叫做——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沒錯,就是如今的中糧集團。

這個公司雖成立於1961年,但是1980年左右才承擔起酒類生產監製的職能,促進國產酒出口。那時候,可口可樂風靡中國,對國人的觸動很大,特別想把自己的產品也賣出去。

注: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差不多到了1992年就改組了。所以,印有這個標識的老酒年份,基本在1980年左右至1992年。

當時,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特別熱衷於使用“豐收牌”或“長江大橋”牌。可惜外國人不識貨,這些“醬油瓶”通常被放在貨架的角落裡佈滿灰塵。據一些文獻記載,這些產品還賣不出一瓶礦泉水的價格。

白酒的留洋外史

02

改進包裝,重磅亮相

經專家學者們“研究”了半天,賣不出去是包裝不對!於是考察學習改進,醬油瓶子無論是玻璃瓶的材質、標籤的印刷質感、封口瓶蓋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如酒標,開始採用進口紙張,色彩使用電化鋁、金色和印扎凹凸等效果。

汾酒“出國”後,則是來了個完完全全的大變身。從“村裡小芳”變成了“范冰冰”!

白酒的留洋外史

正是從那個時候起,咱們國家“酒類標籤”規範起來,開始註明酒精度、容量、成分等信息。

原來,當時酒類產品出口國外,標籤信息必須齊全。過去,咱們酒產品是沒有這些信息註明的。可是沒有“身份證”的人,難於出口。甚至,對於容量也有要求。出口美國的酒,必須是500ml,過去茅臺酒容量可是540ml。出口日本或香港的酒,常常是350ml或355ml;出口西德的酒,常常是1000ml、700ml、500ml、330ml、210ml五種...

白酒的留洋外史

03

降低度數,入鄉隨俗

除了容量,那個時候的“留洋酒”從度數上也開始入鄉隨俗了。

外國人的烈酒只有38°至45°左右,遇到五六十度的中國白酒,那時的外國人就開始兌水。為了迎合市場,中國酒的又一個變化出現了——酒精度數變低。如今茅臺、瀘州老窖、五糧液、雙溝等都研製出了酒精度含量在百分之三十八左右的酒。

這裡不得不提一個“留洋酒”中的黑馬——玉冰燒。出口海外的玉冰燒酒精度只有29°至35°,所以暢銷國際市場。那個時候年出口量在萬噸左右,收入外匯五、六千萬元,居全國白酒之冠。


白酒的留洋外史


真是萬萬沒想到啊!這種比較小眾的酒反而在國外受到了歡迎。還有玫瑰露酒,憑藉精美的印刷遍佈亞歐市場。

十七大名酒外銷酒特徵

茅臺酒

白酒的留洋外史

早在1953-1958年,茅臺酒開始了第一批外銷,那時外銷的茅臺酒是五星茅臺;1958年後-1966年,以飛天牌茅臺酒為主(白瓷瓶)。1966年後,五星牌不再用於外銷。1967年-1974年,出現了“葵花牌”,1975年後,飛天牌重新用於外銷。

汾酒

白酒的留洋外史

1954年,汾酒取得出口權,出口汾酒使用“長城牌”,瓶型有白瓷瓶,玻璃瓶型。

瀘州老窖

白酒的留洋外史

1956年,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四川辦事處組織“瀘州大麴酒”試銷出口。外銷酒主要使用“麥穗牌”註冊商標。

西鳳

白酒的留洋外史

外銷西鳳酒一直採用“鳳凰牌”,自20世界80年代開始為白標西鳳酒。

五糧液

白酒的留洋外史

1964年,五糧液開始出口。70-80年代中期酒標底色為白色,瓶蓋為塑料蓋,俗稱“白長江大橋”五糧液。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主要為麥穗瓶。1990年後,出現外銷“長城”五糧液。期間也出現過外銷鋁蓋“長江大橋牌”五糧液。

董酒

白酒的留洋外史

外銷董酒採用的是“飛天牌”,其飛天標識主要體現在董酒的頸標上。而且外銷董酒瓶型比內銷瓶型更大。為配合外銷,設計了董酒酒標三件一套,即頸標、腹標、品牌,於1978年左右開始使用。

古井貢

白酒的留洋外史

出口古井貢酒酒標上有“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監製 安徽”字樣。20世紀80年代還有白瓷瓶的古井貢(瓶背標有曹操圖案)

洋河

白酒的留洋外史

洋河大麴的出口資料並不詳實,普遍認為美人瓶曾作為外銷酒由進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和江蘇分公司兩家出口到國外市場,但並未與內銷美人大麴有明顯區分。

劍南春

白酒的留洋外史

劍南春1974年開始出口創匯,外銷酒通常為“蓮花”瓶型,商標除“綿竹牌”以外,還有“長江大橋牌”,後更名為“劍南春”牌,由中國糧油進出口公司負責出口。

其餘名酒,具體出口資料不詳,此處不做展開。從老酒的“留洋史”中,我們看到中國白酒與國際文化的碰撞,這其中既有奮勇向前的成就,也有著失落傳統的遺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