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鞘嶺下的兩座古城——安門、安遠'

"

文化考察 | 烏鞘嶺下的兩座古城——安門、安遠

柴多茂 涼州文化研究

盛夏時節的烏鞘嶺綠草如茵,山花爛漫,涼州文化研究院組織文化考察調研組尋訪了山腳下的兩座古城。這兩座古城修築於漢代,已有2000多年,現隨著歷史煙雲,淹沒在茂密的山草叢中。

"

文化考察 | 烏鞘嶺下的兩座古城——安門、安遠

柴多茂 涼州文化研究

盛夏時節的烏鞘嶺綠草如茵,山花爛漫,涼州文化研究院組織文化考察調研組尋訪了山腳下的兩座古城。這兩座古城修築於漢代,已有2000多年,現隨著歷史煙雲,淹沒在茂密的山草叢中。

烏鞘嶺下的兩座古城——安門、安遠

一 烏鞘嶺是“涼州之大山也”

萬山環繞獨居崇,俯視巖巖擬岱嵩。蜀道如天應遜險,匡廬入漢未稱雄。雷霆伏地鳴幽籟,星斗懸崖御太空。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雲中。

這是清代學者楊惟昶筆下的烏鞘嶺,眾山環抱,高聳入雲,巍峨險峻。烏鞘嶺,故稱洪池嶺。《讀史方輿紀要》載,烏鞘嶺是“涼州之大山也”。烏鞘嶺不僅是隴中高原與河西走廊天然分界線,也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關隘,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美譽。古代在烏鞘嶺上發生過許多戰事,但被各類史籍廣泛記載的主要有兩件:

第一件是發生於晉太元初(公元376年),前秦苻堅派大將樑熙率兵討伐前涼。這時候,前涼國王是張天賜,遂派將軍常據率兵至洪池嶺,與前秦軍隊大戰。因寡不敵眾,前涼兵被打敗,前秦軍長驅直入,繼而在8月攻陷姑臧,前涼亡國。

第二件是隆安二年(公元398年),羌族首領樑飢進攻後涼的西平(今青海西寧市),在金城(今甘肅蘭州市)的南涼西平王禿髮烏孤處於戰略考慮,準備派兵解圍,並企圖擴大地盤。左司馬趙振對禿髮氏說道:“呂氏現在還很強大,洪池嶺以北的地方咋們還沒有能力佔領,但洪池嶺以南的五郡可以唾手可得。”於是,禿髮氏親自率兵攻打樑飢,並佔領了洪池嶺以南的後涼國的五郡,即廣武、西平、樂都、湟河、澆河。次年(即公元399年),禿髮氏將都城遷徙於樂都(今青海海東市)。

"

文化考察 | 烏鞘嶺下的兩座古城——安門、安遠

柴多茂 涼州文化研究

盛夏時節的烏鞘嶺綠草如茵,山花爛漫,涼州文化研究院組織文化考察調研組尋訪了山腳下的兩座古城。這兩座古城修築於漢代,已有2000多年,現隨著歷史煙雲,淹沒在茂密的山草叢中。

烏鞘嶺下的兩座古城——安門、安遠

一 烏鞘嶺是“涼州之大山也”

萬山環繞獨居崇,俯視巖巖擬岱嵩。蜀道如天應遜險,匡廬入漢未稱雄。雷霆伏地鳴幽籟,星斗懸崖御太空。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雲中。

這是清代學者楊惟昶筆下的烏鞘嶺,眾山環抱,高聳入雲,巍峨險峻。烏鞘嶺,故稱洪池嶺。《讀史方輿紀要》載,烏鞘嶺是“涼州之大山也”。烏鞘嶺不僅是隴中高原與河西走廊天然分界線,也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關隘,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美譽。古代在烏鞘嶺上發生過許多戰事,但被各類史籍廣泛記載的主要有兩件:

第一件是發生於晉太元初(公元376年),前秦苻堅派大將樑熙率兵討伐前涼。這時候,前涼國王是張天賜,遂派將軍常據率兵至洪池嶺,與前秦軍隊大戰。因寡不敵眾,前涼兵被打敗,前秦軍長驅直入,繼而在8月攻陷姑臧,前涼亡國。

第二件是隆安二年(公元398年),羌族首領樑飢進攻後涼的西平(今青海西寧市),在金城(今甘肅蘭州市)的南涼西平王禿髮烏孤處於戰略考慮,準備派兵解圍,並企圖擴大地盤。左司馬趙振對禿髮氏說道:“呂氏現在還很強大,洪池嶺以北的地方咋們還沒有能力佔領,但洪池嶺以南的五郡可以唾手可得。”於是,禿髮氏親自率兵攻打樑飢,並佔領了洪池嶺以南的後涼國的五郡,即廣武、西平、樂都、湟河、澆河。次年(即公元399年),禿髮氏將都城遷徙於樂都(今青海海東市)。

烏鞘嶺下的兩座古城——安門、安遠

二 古城實為漢代城障

自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後,在烏鞘嶺東西兩邊山腳下,修築了安門、安遠兩座城池,駐兵守衛。安門在嶺南,安遠在嶺北。據陳夢家先生《漢武邊塞考略》記載,這兩座古城約修築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安門古城和安遠古城,其實是漢代沿長城修築的城障。稱其為古城,僅為今人的叫法。《漢書•匈奴傳》記載:“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里,築城障,列亭至廬朐。”城障一般是指秦漢時期沿長城在其險要處修築的供官兵駐守的小城,主要用以阻擋匈奴進犯,同時兼有接待來訪將領、官員,傳遞信息,維護社會治安,行使行政管理權力等功能。

安門古城,在今打柴溝鎮安門村附近,現僅存一段2米高的殘牆和墩臺,在漠漠地訴說過去的榮光。從殘存的遺蹟判斷,古城規模非常大,東西長約130米,南北寬約100米,城門面南臨河,向西過河就是金強驛。

安遠古城,即今安遠鎮,僅存一面南北長180米的殘牆,牆高5米,寬3米。安遠,俗稱達萬,蒙古語意為盆地。唐時,武威郡所屬的洪池府治即在安遠古城。此後,在建置級別上雖有降低,但戰略地位依然重要。宋時,稱為安遠砦。明朝時,稱為安遠驛,但仍有駐軍,是軍事堡寨。清朝時,稱為安遠堡,駐有安遠營都司署、守備,派數百士兵駐守。據《秦邊紀略》載:“安遠驛堡,亦謂之打班堡,涼莊之分疆也。東接烏鞘,西連黑松。堡在山崗,如斗大,荒涼實甚,且肘掖皆番,河山所隔皆夷,可可口諸番為夷編氓久矣。堡為三郡通衢所在,東如烏鞘嶺,宜與鎮羌堡互相巡邏。”可見,安遠古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

文化考察 | 烏鞘嶺下的兩座古城——安門、安遠

柴多茂 涼州文化研究

盛夏時節的烏鞘嶺綠草如茵,山花爛漫,涼州文化研究院組織文化考察調研組尋訪了山腳下的兩座古城。這兩座古城修築於漢代,已有2000多年,現隨著歷史煙雲,淹沒在茂密的山草叢中。

烏鞘嶺下的兩座古城——安門、安遠

一 烏鞘嶺是“涼州之大山也”

萬山環繞獨居崇,俯視巖巖擬岱嵩。蜀道如天應遜險,匡廬入漢未稱雄。雷霆伏地鳴幽籟,星斗懸崖御太空。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雲中。

這是清代學者楊惟昶筆下的烏鞘嶺,眾山環抱,高聳入雲,巍峨險峻。烏鞘嶺,故稱洪池嶺。《讀史方輿紀要》載,烏鞘嶺是“涼州之大山也”。烏鞘嶺不僅是隴中高原與河西走廊天然分界線,也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關隘,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美譽。古代在烏鞘嶺上發生過許多戰事,但被各類史籍廣泛記載的主要有兩件:

第一件是發生於晉太元初(公元376年),前秦苻堅派大將樑熙率兵討伐前涼。這時候,前涼國王是張天賜,遂派將軍常據率兵至洪池嶺,與前秦軍隊大戰。因寡不敵眾,前涼兵被打敗,前秦軍長驅直入,繼而在8月攻陷姑臧,前涼亡國。

第二件是隆安二年(公元398年),羌族首領樑飢進攻後涼的西平(今青海西寧市),在金城(今甘肅蘭州市)的南涼西平王禿髮烏孤處於戰略考慮,準備派兵解圍,並企圖擴大地盤。左司馬趙振對禿髮氏說道:“呂氏現在還很強大,洪池嶺以北的地方咋們還沒有能力佔領,但洪池嶺以南的五郡可以唾手可得。”於是,禿髮氏親自率兵攻打樑飢,並佔領了洪池嶺以南的後涼國的五郡,即廣武、西平、樂都、湟河、澆河。次年(即公元399年),禿髮氏將都城遷徙於樂都(今青海海東市)。

烏鞘嶺下的兩座古城——安門、安遠

二 古城實為漢代城障

自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後,在烏鞘嶺東西兩邊山腳下,修築了安門、安遠兩座城池,駐兵守衛。安門在嶺南,安遠在嶺北。據陳夢家先生《漢武邊塞考略》記載,這兩座古城約修築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安門古城和安遠古城,其實是漢代沿長城修築的城障。稱其為古城,僅為今人的叫法。《漢書•匈奴傳》記載:“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里,築城障,列亭至廬朐。”城障一般是指秦漢時期沿長城在其險要處修築的供官兵駐守的小城,主要用以阻擋匈奴進犯,同時兼有接待來訪將領、官員,傳遞信息,維護社會治安,行使行政管理權力等功能。

安門古城,在今打柴溝鎮安門村附近,現僅存一段2米高的殘牆和墩臺,在漠漠地訴說過去的榮光。從殘存的遺蹟判斷,古城規模非常大,東西長約130米,南北寬約100米,城門面南臨河,向西過河就是金強驛。

安遠古城,即今安遠鎮,僅存一面南北長180米的殘牆,牆高5米,寬3米。安遠,俗稱達萬,蒙古語意為盆地。唐時,武威郡所屬的洪池府治即在安遠古城。此後,在建置級別上雖有降低,但戰略地位依然重要。宋時,稱為安遠砦。明朝時,稱為安遠驛,但仍有駐軍,是軍事堡寨。清朝時,稱為安遠堡,駐有安遠營都司署、守備,派數百士兵駐守。據《秦邊紀略》載:“安遠驛堡,亦謂之打班堡,涼莊之分疆也。東接烏鞘,西連黑松。堡在山崗,如斗大,荒涼實甚,且肘掖皆番,河山所隔皆夷,可可口諸番為夷編氓久矣。堡為三郡通衢所在,東如烏鞘嶺,宜與鎮羌堡互相巡邏。”可見,安遠古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烏鞘嶺下的兩座古城——安門、安遠

這兩座古城,以長城為依託,通過烽火臺遙相呼應,“兩城一嶺”相互連接,遙相呼應,彼此照應,互為犄角,構成了河西走廊第一道堅固屏障,千百年來用以防禦敵寇入侵,為絲綢之路往來提供著安全保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