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熱遺︱神農耕而作陶:康樂縣600件彩陶解釋甘肅仰韶文化
全民熱遺︱神農耕而作陶:康樂縣600件彩陶解釋甘肅仰韶文化
全民熱遺︱神農耕而作陶:康樂縣600件彩陶解釋甘肅仰韶文化
全民熱遺︱神農耕而作陶:康樂縣600件彩陶解釋甘肅仰韶文化
全民熱遺︱神農耕而作陶:康樂縣600件彩陶解釋甘肅仰韶文化
全民熱遺︱神農耕而作陶:康樂縣600件彩陶解釋甘肅仰韶文化
全民熱遺︱神農耕而作陶:康樂縣600件彩陶解釋甘肅仰韶文化
全民熱遺︱神農耕而作陶:康樂縣600件彩陶解釋甘肅仰韶文化
全民熱遺︱神農耕而作陶:康樂縣600件彩陶解釋甘肅仰韶文化
全民熱遺︱神農耕而作陶:康樂縣600件彩陶解釋甘肅仰韶文化
全民熱遺︱神農耕而作陶:康樂縣600件彩陶解釋甘肅仰韶文化
全民熱遺︱神農耕而作陶:康樂縣600件彩陶解釋甘肅仰韶文化
全民熱遺︱神農耕而作陶:康樂縣600件彩陶解釋甘肅仰韶文化
全民熱遺︱神農耕而作陶:康樂縣600件彩陶解釋甘肅仰韶文化
全民熱遺︱神農耕而作陶:康樂縣600件彩陶解釋甘肅仰韶文化
全民熱遺︱神農耕而作陶:康樂縣600件彩陶解釋甘肅仰韶文化
旅行攝影師尼瑪次仁
1/15 從臨夏前往蓮花山的路上經過康樂縣城,停下來吃飯時意外看到了博物館。它的外觀像一棟普通的辦公樓,密集的防盜網看上去戒備森嚴。一個小縣城有這樣規模的博物館想必有很多話要說。進去一看,果然不失所望,裡面有兩個大展室陳列著彩陶。
2/15 別的地方的彩陶不足為奇,臨夏州境內彩陶一定要刮目相看。臨夏有三寶,彩陶排第一。臨夏境內出土的一系列彩陶奠定了它是“早期人類繁衍生息形成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地位。而臨夏不僅有了彩陶之鄉美譽,也證明了臨夏是人類發祥地之一。彩陶出現,把臨夏的歷史提到了5000年前。
3/15 康樂縣處在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匯處。史前,這裡森林茂密,水源充足,氣候溫和,適宜人類生存繁衍。康樂縣又夾在廣河、臨洮縣之間。1923年,瑞典考古學者“安特生”接連在廣河縣齊家坪和臨洮馬家窯發掘出距今4000~5000年的大量彩陶,將其歸類為仰韶期文化。中國學者為了區分它和陝西、河南仰韶文化,將其改稱“甘肅仰韶文化”。
4/15 康樂博物館的藏品兼具兩縣出土特點。半山類型的這一組素陶集實用性及藝術性,既有小巧玲瓏用來觀賞的鳥型壺、獸型罐,又有可以燒水做飯的三足鬲、敝口罐。這些罕見的陶器被命名為“齊家文化半山類型”,出土時在國內外考古界一度引起轟動。
5/15 馬家窯的這一組色彩明亮,質地細膩光滑,罐子身上的紋飾有漩渦、波浪、草葉、圓點,線條灑脫明暢,表現了濃濃的田園生活氣息。1954年,收錄入北京歷史博物館的那件被郭沫若命名為“彩陶之王”的珍品,屬於馬家窯這一組風格。
6/15 康樂博物館藏品還有馬廠型、邊家林類型、寺窪山類型、辛店類型,出土地點涉及康樂縣全境。看得出,這些龐大數量的陶器分類也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沒有導遊員的講解,肯定一頭霧水。博物館三層樓,每層配備一位著裝、語言嚴謹的年輕講解員。他們口中出來的講解詞犀利,有層次,錄音直接能生成精煉文章。
7/15 康樂博物館展示的陶器首先從造型分類。例如,馬家窯陶器並不是說它出土自馬家窯,就歸類馬家窯,通常以首次發現地命名。因為這些器具的使用者不可能擠在一起生活,要從時間線上卡。所謂馬家窯類指的是“距今5000~4500年之間,造型、飾紋、材質、大小比較類似的”,所以馬家窯的代表作也並非出土自臨洮馬家窯。(圖:辛店類型)
8/15 從收藏途徑來分。因為所有的好看又深具考古價值的陶罐並不全是考古學家從地裡挖出來的。通常是民間最先發現,然後考古學家根據蛛絲馬跡進一步探測尋找更多。而在民間流傳的這些,一般都有較好的外形。用徵集的方法,博物館得到了一部分,然而它們的出處無法判定。
9/15 康樂縣蘇集鎮獻羊樹遺址出土的馬廠類型陶器(4350~4050年)。單色花紋,紋飾線條粗,黑色、紅色搭配,變體青蛙、螺旋紋點綴,陶質較粗糙。
10/15 康樂縣蓮麓鎮地寺坪遺址出土的寺窪類型素陶(3400~2500年)。青銅時代的產物。分為泥質和類砂陶。素面,有橙色和紅褐色,簡單的刻畫符號,主要是體積較小的鬲、鼎、豆……
11/15 邊家林類型
12/15 彩陶代表了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也表現出農業生產定居生活的審美情趣。印證著“神農耕而作陶”的傳說。
13/15 康樂縣博物館的600多件彩陶來之不易,收集過程歷經半個世紀。最初由於文物成堆被發現,當地政府自1938年就成立了民眾教育館,開始文物徵集收購工作。
14/15
15/15 康樂博物館雖小,卻裝載著人類歷史乾坤。除了彩陶還展示了當地的農耕牛文化,紅軍長征路上的風景,一樓的倉庫裡還完整復原了一座金代墓穴,出於好奇心,小夥伴都鑽進去感受了一下入土為安。
2019-06-30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