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熱遺|隱匿在景德鎮鄉村的制瓷匠,竟然還是個高人
全民熱遺|隱匿在景德鎮鄉村的制瓷匠,竟然還是個高人
全民熱遺|隱匿在景德鎮鄉村的制瓷匠,竟然還是個高人
全民熱遺|隱匿在景德鎮鄉村的制瓷匠,竟然還是個高人
全民熱遺|隱匿在景德鎮鄉村的制瓷匠,竟然還是個高人
全民熱遺|隱匿在景德鎮鄉村的制瓷匠,竟然還是個高人
全民熱遺|隱匿在景德鎮鄉村的制瓷匠,竟然還是個高人
全民熱遺|隱匿在景德鎮鄉村的制瓷匠,竟然還是個高人
全民熱遺|隱匿在景德鎮鄉村的制瓷匠,竟然還是個高人
全民熱遺|隱匿在景德鎮鄉村的制瓷匠,竟然還是個高人
全民熱遺|隱匿在景德鎮鄉村的制瓷匠,竟然還是個高人
全民熱遺|隱匿在景德鎮鄉村的制瓷匠,竟然還是個高人
全民熱遺|隱匿在景德鎮鄉村的制瓷匠,竟然還是個高人
全民熱遺|隱匿在景德鎮鄉村的制瓷匠,竟然還是個高人
全民熱遺|隱匿在景德鎮鄉村的制瓷匠,竟然還是個高人
全民熱遺|隱匿在景德鎮鄉村的制瓷匠,竟然還是個高人
全民熱遺|隱匿在景德鎮鄉村的制瓷匠,竟然還是個高人
全民熱遺|隱匿在景德鎮鄉村的制瓷匠,竟然還是個高人
博美神奇
1/17 江南四月的一天,我和楓杏老師兩人一車,慢悠悠的行駛在景德鎮鄉村的路上,但眼睛在不停地搜索,尋找我們的獵物——鳥。春到江南,這個時候是拍花間鳥的最佳期,楓杏老師是拍鳥高手,我是跟著“打醬油”的,什麼都拍,覺得美好的都紀錄下來。
2/17 信馬由韁\n我們是尋著鳥聲,信馬由韁從安徽的祁門不經意的進入了江西的景德鎮境內。雖然楓杏老師沒有拍到心儀的鳥,但這良辰美景,還是讓人蠻開心,我不時的按動快門,生怕誤了這滿園春色。
3/17 景德鎮與安徽搭界,鄉間的村舍還有徽州的影子,兩邊鄉村的差別不大。景德鎮,別名 “瓷都”,制瓷歷史悠久,曾有過“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盛景,其手工制瓷技藝是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17 事也湊巧,剛說到“瓷都”,就看見了路邊的陶瓷作坊。潔白的瓷胚在油菜花的映襯下,非常搶眼,好似出浴的少女,讓我心動,趕緊停車。我見過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精品,也見過其生產車間的製陶過程,但裸露在鄉村花叢中,沐浴陽光的白胚還是第一次見。
5/17 瓷胚製成後,一般都是放在庫房中慢慢陰乾。或許是連日的陰雨,今日恰逢天晴,主人把它們移出來,除去溼氣,卻形成了這道亮麗的風景,好像在提醒我們這裡是景德鎮的鄉村。
6/17 窯變釉\n我們的造訪,驚動了主人。“來的都是客人”,主人姓盛,很熱情地招呼我們,正好我們也想歇歇腳,就和他攀談起來。隨便問了他的陶瓷作坊的生意如何?盛老闆神祕地一笑說:我不燒民瓷,只做窯變釉。雖是輕描淡寫的一句,卻讓我驚訝:以為是青銅沒想到是王者。
7/17 窯變釉,顧名思義,是器物在燒成過程中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藉其流淌,顏色變幻聽其自然,而非有意識預定某色也。”它色彩斑斕,多彩多姿,被後人譽為“燒出來的詩情畫意”。北宋的鈞瓷就是一種典型的窯變釉,由於窯變釉對燒製氣氛、釉料配製、窯中溫度要求極高,成品極少,存留於世的更為珍稀罕見。
8/17 盛老闆見我面帶詫異,接著介紹:窯變釉雖然幾經沉浮,到了清朝的唐英手上,景德鎮的匠人已基本已掌握了窯變釉的規律,將高溫窯變釉的燒造提到了新的高度。但那也只是官方窯口玩的,一般的民窯沒有財才去做......到清末,民國又因戰爭的因素,這門手藝也幾乎失傳。
9/17 ...解放以後,景德鎮的陶瓷得到恢復和發展,“毛瓷”就是那個年代最為精華的作品。但窯變釉的復燃與興起也就是這十來年的事,只有盛世,才玩起窯變釉!
10/17 柴窯\n我見盛老闆說的開心,不失時機又遞上根菸,悄悄地試探了下:據我所知,這窯變釉的燒製可不是一般窯口能燒的。“哈哈,兄弟是明白人,來,我帶二位去看看我的柴窯。”,柴窯,現在就是在景德鎮都幾乎看不見了,這鄉村僻壤之地還會有?
11/17 “我也是跑過“碼頭”的,在景德鎮上呆了近十年,窯變釉燒製的手藝也是在那學的,回老家來辦作坊,就是因這馬尾松。”盛老闆和我們邊走邊聊,他的柴窯就在馬路對面。
12/17 柴窯燒瓷,是一種古老的燒製技術,而松木中的馬尾松是唯一使用燃料,馬尾松燃燒熱值高,火焰清淨,不含硫磺,其燒製時特殊的燃燒氛圍有助於釉面形成油潤的柴窯特色。燒出來的瓷器釉面含蓄、滋潤,是煤窯和氣窖無法取代的。窯變釉必須要用柴窯去燒。
13/17 柴燒,是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作品表面可以感覺火焰流竄在坯體上所烙下的吻痕,木柴燃燒後的灰燼產生的落灰釉,整體呈現的是,粗獷自然的質感、樸拙敦厚的色澤、深沉內斂的古雅,帶給人們更多的驚喜和藝術享受。
14/17 但柴窯的成本相當高,一窯下來,燒掉近2000斤鬆柴。燒製難度極大,需要對窯火的精準把控,而如今的景德鎮上,經驗老道的把樁師傅也是寥寥無幾。成品率很低,大約只有40%左右,促使了傳統柴窯走向了沒落。
15/17 盛老闆曾經是景德鎮上的把樁師傅之一,不忍心看見這柴窯的消失,回到老家來,是利用這裡的馬尾松資源,讓這古老的柴窯能沿續下去。這讓我對盛老闆刮目相看!的確這“形如流雲,燦若晚霞”窯變釉要沿續,老祖宗留下的技藝不能丟。
16/17 盛老闆拿起一件窯變釉教我們如何識別:柴窯與電窯。一是看氣泡,柴窯的因控溫的不確定性,表現的氣泡大小不一,有一定層次感。而電、氣窯瓷器,溫控好,氣泡大小均勻密集。二是沁潤,柴窯經近三十個小時的慢燒,釉色已滲入胎骨,猶如生長在瓷器裡,富有生命力。而電、氣窯,只燒幾個小時,其釉色是浮在表面的。
17/17 匆匆的會晤,學到了知識,也讓我見識到了隱匿民間的制瓷高人,或許正是這樣的大國工匠,默默堅守,讓非物質文化的技藝薪火相傳......
2019-07-15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