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教材改版,小學一年級先認字再學拼音,你怎麼看?先認字的好處在哪裡?學拼音還有必要嗎?

根據中央對於三科教材統編統用、三年實驗全覆蓋的要求,2017年秋季學期,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教材,2018年覆蓋小學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 過去一年級剛入學的時候,孩子們先學會拼音,才開始識字。而這回的教材“大換血”,順序完全倒置:把拼音學習推後個把月,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今年9月教材改版,小學一年級先認字再學拼音,你怎麼看?先認字的好處在哪裡?學拼音還有必要嗎?今年9月教材改版,小學一年級先認字再學拼音,你怎麼看?先認字的好處在哪裡?學拼音還有必要嗎?
5 個回答
苏苏快跑
2017-08-29

首先,我個人覺得先學字再學拼音是比較符合孩子的認識規律的。

今年9月教材改版,小學一年級先認字再學拼音,你怎麼看?先認字的好處在哪裡?學拼音還有必要嗎?

像我家孩子,學字是在生活過程中逐漸積累的,因為生活中處處都有漢字,有心的話可以學到很多字。但是拼音就不一樣了,除了注拼音的童書以外,幾乎看不到拼音了。

以前先學拼音,我估計,專家可能覺得拼音字母更容易書寫,而且覺得學會拼音,用注音的方法,孩子就能自行學習漢字了。

但其實,英語學習也是先學單詞、再學音標的,說明先學漢字也是行得通的。

孩子們看到生活中經常看到的這些字符,變成了課本上的文字,一定很欣喜吧。而且,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漢字裡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去挖掘了。只要引導的好,孩子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能被提起來了。

不過,我依然建議在上小學前,要讓孩子具備一些識字和拼音的基本功,這樣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過渡到小學的學習中去。

中二化学方老师
2017-08-28

為什麼要先識字後學拼音?

一位語文教研員說,孩子學語文是母語教育,他們在生活中已經認了很多字了,一年級的識字課可以和他們之前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原先先拼音後識字,很多孩子覺得枯燥,學的時候感受不到拼音的用處。如果先接觸漢字,小朋友在學拼音的過程中會覺得拼音是有用的,學好拼音是為了認識更多的漢字。

還有一位小學語文老師說:“我剛剛教完的一年級語文,先學拼音再識字,剛進校門的孩子上來就學,壓力會比較大,很多孩子有挫敗感,家長甚至很焦急。現在讓一年級的孩子們先認簡單的字,可以讓剛入學的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消除他們害怕甚至恐懼心理。我看了一下網上的新教材,字都比較簡單,很多小朋友都認識。”

大約一半課文被替換,新增幾首兒童詩

我們統計了一下,目前,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的課文中,有《四季》《影子》《小小的船》《比尾巴》等部分課文保留,大約有一半的課文被替換。

根據目前流傳出來的版本,新課文有《秋天到了》《江南》《明天要遠足》《小蝸牛》《升國旗》等。

一位教齡20年的小學語文老師說,簡單從這些篇目看來,新教材保留和新增的課文內容,不少都是兒童詩。比如臺灣作家方素珍的《明天要遠足》選入,這些名家名篇都很經典,而且文字少但意境不少,適合一年級孩子理解。

“一年級課本里放這麼多兒童詩,一是因為短小精悍,讀起來沒有太大障礙,減少閱讀難度;二是讀起來朗朗上口,閱讀興趣會比較濃厚。一首詩學會了,孩子總會時不時背背讀讀,有時不由自主哼出來,慢慢就建立起語感,覺得語言文字有意思。”一位老師說。

在老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我多想去看看》,和新教材中的《升國旗》,表達的感情有些相似。《我想去看看》說的是一個遙遠小山村的孩子,想去北京看升國旗,這篇文章稍微有點歷史感。再看《升國旗》,寫的是孩子們站在廣場上看升旗的過程。兩篇文章的替換,可以看出社會在發展,新課文和現實更貼近了一些。


口語交際不僅關注聽和說還要發揮想象力

新課本的“口語交際”欄目,不是新增的,但內容有些變化,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小遊戲。

比如“傳話遊戲”,第一個人輕輕說句話,傳到最後一排,看看哪組傳得又快又準。剛教過一年級的一位語文老師說,這個經典遊戲在教學時自己在班上用過,這是第一次收入課本。

遊戲雖然簡單,但過程中鍛鍊幾個能力:一是傾聽能力,要專注,二是語言能力,把話說清楚。通過傳話遊戲,讓孩子們學會等待,鍛鍊專注力。現在都是快閱讀,孩子們很難靜下心來做一件事,傳話遊戲能讓孩子們學會靜下來心做事。

再舉個例子,另一期口語交際的主題是“小山羊”,要求孩子們不僅要仔細聽故事內容,能複述出來,還要求有想象力,邊聽邊想故事後面會發生什麼。以前口語交際就是你說我說大家說,但從新課本看來,除了說,還關注孩子們怎麼想。

這樣的變化,一年級小學生能適應嗎?

新生家長的顧慮相對要多一點,主要是擔心拼音還沒學,立刻識字有困難。

其實,在新教材問世前,已有學校在嘗試“先識字再教拼音”的教學法了。據說,效果還不錯。

負責課程研發的語文教研組長說:

我們繪本課的教學內涵很豐富,最主要是完成始業教育,讓孩子學會看書,愛上閱讀,通過閱讀繪本,親近學校和老師,喜歡學習,養成一些基本習慣。然後,再根據繪本內容適量識字,應該是水到渠成的。

另外,已經看過新教材的老師表示,絕大多數孩子肯定能馬上適應——識字表上的都是常用字,孩子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而且識字和寫字的要求不同,會認就可以了,至於寫字量,一年級上只要求100字。

關於認字,資深語文老師給家長的建議是:不要刻意教學前孩子認字,但生活中要有認字的意識。

原因很多家長喜歡買一大堆認字卡片,教孩子認字,或者讓孩子上學前班學四書五經認字。學習和使用漢字都是需要語境的,這麼刻意而且機械的教法,只會讓孩子反感,失去認字的興趣。不像在學校裡,語文老師教孩子認字會用兒歌、順口溜等有趣的方法。

辦法不要刻意教認字,和擁有認字意識並不矛盾。爸媽們可以這樣做:

陪孩子看半小時動畫片,邊看動畫片邊讀字幕,讀著讀著,一些反覆出現的字,孩子對照畫面,在特定的語境中,自然而然就認識了。

讓孩子坐在腿上,拿本書來讀故事,讓孩子慢慢意識到漢字很神奇,能變出那麼多有趣的故事,自然而然跟著爸媽一起念。

去逛超市,小朋友要買蛋卷,可以把不同品牌的蛋卷拿給孩子看,告訴她這個牌子叫什麼,那個牌子叫什麼……

總之,在生活中多製造特定語境,讓孩子多看看,會有意外收穫。

清和文学
2017-08-29

這次教育改革改了啥?

1、全國統一教材;

2、拼音學習推後;

3、大大增加詩詞比重。

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在拼音學習之前先學習一定量的漢字,這無疑是對傳統教育方式的巨大挑戰。

如此變化是為啥?

中央給出的理由,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在學習拼音之前,先對漢字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識字過程不會受到英文的影響。

先字後音是利是弊?

小編認為,孩子在入學之前,其實已經有了一定的漢字儲備,拼音並不會對其母語學習有過多幹擾。但是此次改革還是利大於弊的。

1、孩子對漢字的興趣大於拼音。

我們明顯可以感覺到,學齡兒童對自己熟悉的漢字有強烈的辨識慾望。社會的文字環境為其提供漢字識字的大書。

2、小學生還不能理解拼音的作用。

我們對拼音的最高使用,在於打字聊天。而孩子在沒有閱讀體驗的基礎上,還無法理解為字注音和拼音識字的意義。

3、從aoe,而非橫豎撇捺學起,的確有些“忘本”。

先橫豎寫個正,再撇捺畫個人,是中華教育沒錯啦。

4、在一定識字量的基礎上,讓孩子自己去發現拼音在閱讀中的作用,將二者相輔相成,相信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今年9月教材改版,小學一年級先認字再學拼音,你怎麼看?先認字的好處在哪裡?學拼音還有必要嗎?

艺术键
2017-08-30

先識字的好處

  1、識字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兒的智商
  心理學實驗表明,孩子是通過右腦整體識別模式來識字的,所以孩子識字是有利於其右腦開發的。

從理論上說,6歲是幼兒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也是開發智力的關鍵時期。如果學習漢字,則更能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
  據日本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兒童若不學漢字,6歲入學時的智商為100;若5歲開始學習漢字,6歲入學時的智商為110;4歲開始學漢字,6歲入學時的智商為120;3歲開始學漢字,6歲入學時的智商為125~130。看來學習漢字是可以有效提高其智商的。
  這是因為漢字充分調動了幼兒的腦部組織進行識記:人們使用的文字通常可以分為拼音文字和圖形文字。拼音文字傳導的是發音信息,

主要刺激大腦左半球,稱為“單腦文字”;而作為圖形文字代表的漢字,同時傳導音、形、意三類信息,

同時刺激大腦左右兩半球,稱為“全腦文字”。很多歐美國家的家長讓孩子學漢字,是兼有學習中華文化、開發孩子智力兩方面考慮的。
 2、識字有利於發展孩子的綜合素質
  文字是人們學習各種知識的工具,如果較早接觸、較多運用,可以熟能生巧、運用自如。當前我國兒童語言發展過多依賴於聽覺語言,缺乏視覺語言影響,

這是教育者“鍛鍊口語”的觀念造成的。孩子沒有機會利用文字來獲取比聽覺更為廣泛和豐富的信息刺激,促進智力的發展。
  通常來講,愛讀書是孩子發展各項素質的堅實基礎。上面故事裡講到的口語能力正常但寫不出通順的書面語的小學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識字太遲、喜歡電視節目而不喜歡閱讀文字。在孩子的諸項素質中,理解力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很好的理解力,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處理問題、與人溝通。一些孩子在進入小學後總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數學應用題,這就是他們對文字理解力太低而造成的。

绿卡图书
2017-08-28

我覺得這個還好。就像前面說的,以前也是沒有拼音的,照樣學。其實小孩子在上學之前,多少也是認識字的,另外新教材的天地人什麼的也是以讀為主,其實這應該是增加了一些古代文化的東西,後面還是要學拼音的。拼音還是非常有必要學,學會拼音對小孩子才能獨立閱讀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