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10 個回答
玄真子桑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大約”與“的確”從修辭學來講,沒毛病;據其語義,又確實頗令讀者大生疑竇。但深思小說內涵,不難發現這“大約”與“的確”反映的是酒店小夥計或者說是作者一種複雜的矛盾心理,絕非筆誤。

知識分子是魯迅先生重要的描寫對象,孔乙己就是先生筆下一個舊式知識分子,他既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崇拜者,又是這一制度的殉葬者。孔乙己深受科舉制度的毒害,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他堅持穿長衫,以示與“做工的”不同;痴迷科舉卻又未能“進學”,因投身科舉又不具備其他謀生手段;偷竊又恰逢凶殘毫無同情心的丁舉人,寫了認罪書都不予饒恕,直到打折了腿;未能進學、偷竊又都成為眾人取笑的話柄——孔乙己是悲哀的、可憐的。但孔乙己也有可愛善良之處,他分給孩子們茴香豆,見孩子們“仍然不散,……。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又純樸得象個孩子。孔乙己以讀書人自傲,瞧不起“做工的”,但讀書無果又成了他的死穴,人們嘲他“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他便立即頹唐不安,“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他既有舊知識分子的酸腐氣,但也還不失讀書人的自尊心。

孔乙己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壞人,他的好吃懶做的惡習歸根結蒂是封建科舉制度結出的惡果,他也只是這惡的制度的受害者。作者對他的境遇是深深同情的,對丁舉人之屬則予以強烈抨擊,“他家的東西是偷得的麼?”可知丁舉人的凶惡無道是盡人皆知,而孔乙己“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卻又可以看出孔乙己生存狀況的惡劣,偷盜丁舉人相當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純屬不計後果之舉。

這樣的生存環境,這樣的吃人制度,孔乙己之死是必然的,所以作者說“孔乙己的確死了”;作者對孔乙己的悲劇命運又表達了深切的同情,正是這份同情,他的內心深處又希望孔乙己能有一線生機,所以他非常矛盾地在“的確”這樣極其肯定的詞語前又加上很模糊的詞語“大約”。

湾火

前言

《孔乙己》出自魯迅先生所寫的短篇小說。最後有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說到“的確”這兩字是肯定的說法,但前面又有“大約”兩字,似乎又不那麼肯定。看起來,前後有矛盾的地方。

但是不是矛盾,每個人看法不同。如果從咬文嚼字或語法中找錯誤,那你還太傻太天真。

讀文章,必須用心境去讀,才叫會讀。每個階段的心境不同,讀出的文字理解就不一樣。對我來說,這句話不但不矛盾,而且就應該這麼寫。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01

小時候,讀這篇文章,對孔乙己印象就非常深刻。我之所以深刻,是覺得整個故事講述得很好,很有層次感,角色白描傳神,文字精煉有力。敘事緩緩展開,從一個人出現到消失,最終撂筆,一氣呵成。

可最煩就是,每次讀完,就要寫讀後感。這是中國傳統教育的通病。問有何教育意義,反映社會啥現象。是不是在某科舉制度的毒害下,描述了封建地主階級對知識分子吞噬的慘烈現象和吃人本質之類的廢話。

講真,以我當時年紀,那麼的童真幼稚,對現在的生活充滿了無數的期望和幻想。讀完這篇文章以後,卻要我用成人的歷練,去抨擊那個時代的腐敗黑暗,發洩對封建社會階級的憤怒。這對我而言,可比看新聞聯播還要吃力。如果教育是讓我從小就變成憤青,我"大約的確"做不到。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02

孔乙己是個讀書人,身材高大,穿著長衫,寫一手好字。這是江浙讀書人的打扮裝束。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幹體力活爭不過人家。又因階級低微,好的文職工作也輪不到他。要營生,慈不掌兵,義不行賈。讀書人去做生意,往往吃著虧。只能幫人抄抄書,賺幾個銅板換酒錢。

孔乙己被人打,要不就是偷書,要不就順點小東西。偷書是因為愛書如命,順點小東西,是生活窘迫,貼補一下家用。他從來不偷大東西,只是佔一些小便宜。被生活逼到絕境,才迫於無奈,去幹這些小偷小摸的勾當。

讀書人有讀書人的傲氣,穿著長衫,站著喝酒,銅錢是一個子一個子排出來。既讓店家看清楚,他的酒錢分毫不差。也讓到店的客人,看到他遺世獨立的清高。當然,這難免帶點迂腐之氣,但此舉有類別於其他販夫走卒。


他偶爾賒賬,但到月底總是清還。孩子們過來搶他的茴香豆,他也樂意逗著他們玩。仁德雅信,溫良恭儉樣樣俱全。他讓人快樂,大家有調笑的談資。但是沒有他,世界也是那麼的平靜。

可惜,因偷了丁舉人家裡的東西,被打折了腿。同是讀書人,因階級不同,遭遇也不同。意想不到的是,讀書人下手也這麼狠。看來,不是每個讀書人,都有資格談溫良恭禮讓的。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結語

這篇文章寫的客觀冷漠,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互諒和溫情。但在小夥計的眼裡,他看到孔乙己最溫暖善良的一面,儘管冷酷的現實壓碎了孔乙己的生活。但他卻依然對生活充滿幻想和渴望。就像在寒冬臘月裡,賣火柴的小姑娘,能用一根火柴點燃一個美麗的人生。所以,當大家冷漠的確定,孔乙己死了。而小夥計卻希望從確定的言語中,找出大約的美好。



我是灣火,堅持文化原創。文字講究精煉傳神。諸位若是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關注,留言指正。謝謝!

江南烟雨220667845

魯迅的作品為我們塑造許多人物形象,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孔乙己應該是特經典的一個人物形象,一個寒酸迂腐的小“知識分子”。他滿口之乎者也,竊書不為偷,君子固窮,茴字六種寫法等等,皆出之他之口。當年這句話是經常考試的內容,是經典的閱讀理解題,每每考試都有這道分析題。當年帶語文時,也時常問“大約”和“的確”是否矛盾,筆者的理解如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一、從語言層面看。漢語講究語法,乍一看似乎是個病句,“大約”表不確定的判斷,是一種猜測,“的確”表示必然的判斷,是確知。這兩個詞用在同一個句子裡,好像出現了前後矛盾的語病。但是從語法上來看,“的確”是修飾死的,作“死”這一動詞的狀語,而大約作“孔乙己已經的確死了”的狀語,是對孔乙己死亡的推測,推測的結果是確實死了,所以並不矛盾。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二、從小說情節層面看。孔乙己本是一位身份很高的讀書人,但因未考取功名,連個秀才都沒撈到,十分落魄,以今天的理解不會混,人情世故也不懂,卻又放不下酸腐的架子,加之好吃懶做、偷人東西的惡習,所以早就喪失了謀生能力。後因偷丁舉人家裡的書,被打折了腿,很久不見,喝酒的人都覺得他“許是死了,但是後來的中秋他又出現了,那是作為咸亨酒店的小夥計最後一面見到孔乙己。 那時孔乙己的健康狀況就已經很糟糕了,他“聲音極極低,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給人一種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感覺,預示著孔乙己已經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小說最後寫道:從中秋到年關,再到中秋,再到年關,他再也沒有在咸亨酒店出現,甚至被提及過,那死亡是肯定的。 當然,小說也有其他的暗示情節,像咸亨酒店老闆一直惦記著孔乙己欠十九個錢的事,可是到了第二年的中秋之後就再也沒有提過,這也暗示著老闆也認為孔乙己已經不在人世,還錢的事也就指望不上了。孔乙己的死既然是確定的,那為什麼還要加一“大約”呢?因為作為小夥計的我沒有從任何人的口中確切的聽到孔乙己的死訊,也沒有親眼目睹孔乙己的死亡。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三、從藝術形象層面來看。小說是文學作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而孔乙己是作者塑造的悲劇人物形象。悲劇的結局用來揭示生活中的罪惡,從而激起讀者的悲情。孔乙己的形象為了揭示科舉制度的罪惡,他的死是必然的社會制度造成的。大約是周圍人的冷漠,的確是社會的冷酷,生活在沉悶和罪惡的社會死是必然的。

孔乙己的悲劇是冷酷的社會制度,封建科舉制度造就的,以現代的理解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沒有推進素質教育的結果,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有點囉嗦,不成熟的看法,歡迎指正。魯迅作品中這種句子也經常出現,似乎是規定動作,不能說句子有語病。)

机器猫AAa

文字,終歸還是溝通!

這話不應該用什麼語法或者摳字眼去分析,應用一種意境,一種態度去分析。類似的病句感覺自己也常用,很多經典段子網友也常用,大家不可能不知道所謂的病句或者不通順,但大家又能更好的更恰如其分的,更形象通俗甚至是深刻的表達出大家想要表達的意思!

看看武林外傳中,郭芙蓉一句確定一定以及肯定,在劇中還衍生出很多變種,大家難道覺得這話說錯了?沒有人會無聊的認為這話說錯了,因為幾乎所有觀眾都能明白這話的意思,就是非常非常非常的確定,非常極其以及特別的確定,這又是病句?但是大家還是都明白!

所以,除了正式的文書報告之類要求非常嚴謹以免出爭議,藝術,文學和生活等等最重要的是要表達的東西,沒有人閒著沒事去摳字眼,作者也沒必要在乎摳字眼的人!通俗的講,讓大家聽得懂的,就不是病句,讓大家有爭議的出現重大漏洞的,就是病句!

文字,終歸還是一種溝通!

像這句大約的確死了,可能就是要表達多種意思,但是,如果用嚴謹的話去說,結果會怎樣?孔乙己可能死了,孔乙己確定已經死了,大家對孔乙己的死沒什麼感覺,孔乙己死就死了有什麼好奇怪的嗎,孔乙己死了關我屁事?孔乙己真的死了?唉,孔乙己死了,有種莫名的悲傷,孔乙己死了,今晚我們都是孔乙己……,等等等等,恐怕這句話裡這些意思基本都有或者說都沾點邊,但是如果用這些去描述的話,又能起到什麼效果?


所以,文字,終歸是一種溝通,可能脫離了一種環境一個背景就是完全不同的意思,但是在這裡,就是最好的表述。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顺其自然82259

孔乙己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的一片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品。文章最後一句話說到:大約孔乙己是的確死了。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兩種情況解答分析。

一,從文學語言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句話前後是矛盾的,是個病句。因為大約表示一種推測。是不確定的意思。也就是說,孔乙己到底有沒有死,作者並不確定。而的確是肯定確切的含義,在文中的意思可以理解成孔乙己最後確定是死了。那麼作者到底是能確定還是不能確定呢?從大約和的確兩個詞來看這就是一種矛盾了。

二,如果我們從作者這樣寫的用意角度來回答。我們一般認為,用的確是因為文中的孔乙己在封建舊社會的環境裡,生性既懶惰,沒有相應的生存技能,也沒有獲得功名,且身受重傷,被丁舉人打成殘疾,而且他的聲名狼藉,有偷盜的前科,名聲很不好,再加上封建舊社會人們思想愚昧,麻木不仁,毫無同情心,在這樣的環境裡,孔乙己的結果必然是因為飢寒交迫或疾病而走向死亡,文中的我最後再也沒有見過孔乙己,也能一定程度上證明孔乙己確實是死了。但作者為什麼又用大約呢?這是因為文中的我到底是沒有親眼見證孔乙己的死亡的場景的,因為語言的用語準確性,所以用了大約表示推斷。

三,我們也可以從現代社會這個角度推測孔乙己的結局。假設孔乙己生活在如今的中國社會裡。我個人認為,雖然不一定會大富大貴,但一定不會走上如此悲慘的死亡結局。因為孔乙己專注於自己的領域,他的一個回字就有四種寫法,對於傳統文化也比較精通,有大師的專注與風範。君不見流浪大師沈巍在現代社會的受歡迎程度。也許孔乙己在保證溫飽的前提下,在現代社會也能成為一位流浪大師。即使它不能成為大師,那麼在現代的社會保障制度下也可以讓他有一定的生存空間,起碼有能夠安身立命之所。

因此,我個人認為孔乙己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人性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我們更應該為我們能生活在如今美好富足和諧社會而感到幸福和自豪。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一线天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魯迅先生的這句話沒有任何的邏輯問題和語法錯誤。有些人認為,句子中的"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所以這是個病句。我想,這種認為完全是錯誤的。估計,這些人還沒有搞懂"大約"和"的確"這兩個詞在句子中的含義。首先,魯迅先生用了"大約"這個詞,來表示他自己對孔乙己是否死了還拿不準。其次,魯迅先生又用"的確"這個詞來強調孔乙己死的可能性非常大。要注意的是,"的確"這個副詞在這裡不能簡單地看著是"肯定"意思,而是在強調"大約"這個詞的程度。就是說,雖然孔乙己究竟死沒有死還沒有定論,但死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或者說有百分之九十是死了。如果把這個句子改成"大約孔乙己死了",從語氣上看,表達孔乙己死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或許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如果把這個句子改成"孔乙己的確死了",毋庸置疑,"的確"在這裡就是通常"肯定"的意思了,因為這裡沒有"大約"這個詞在前面限定它了。在漢語中,當"大約"、"可能"、"或許"這些詞與"肯定"、"的確"、"已經"這些詞前後搭配使用時,後面的詞表示的是對前面這個詞推測或判斷的程度。比如,可能他已經到家了吧!在這裡"已經"是"可能"判斷的程度,而不是一種前後矛盾的表達。口語中這種句子比比皆是,比如,他多半肯定病了;或許是我完全忘了這件事;可能狗的確走丟失了;大約他一定沒事了。這些句子後面表示肯定、程度、完成的這些副詞,都是在強調句子的猜測或判斷。

三水煮茶

東北這旮旯的館子,和其他地方是不一樣的。都是當街幾個油氣麻花的桌子和木椅,窗戶底下堆著一堆啤酒落子和劣質白酒箱子,大鐵鍬們(力工的俗稱)下來工地,會三五成群坐在外面,叫幾個便宜小菜在吆五喝六的往咽喉裡面順白酒啤酒。

窗戶裡面的桌椅是乾淨整潔的,一般來說坐在館子裡面喝酒的都是捨得花錢的主。和外面的大鐵鍬們不同,裡面的主會點幾個好菜,叫上幾瓶帶盒包裝的好三溝或者瀘州老窖,輕聲細語的談事情侃大山,偶爾還會有陪伴的小娘們給大家斟酒講個段子,於是會爆發出一陣不懷好意的大笑聲。

我開始在館子裡面收銀,因為不會趁客人喝多的時候多算些酒錢菜錢,經理說我太沒用處,但是因為保薦我來的主面子太大不能辭退,就讓我做了館子裡面的傳菜員,這個活計不是太費心思的,於是就這麼一直的幹了下來。

我就整天端著菜盤子走來走去,過些無聊枯燥的日子。那時候大約唯一有點印象的,恐怕就是社會哥了。

我的記憶裡面,唯有社會哥來喝酒的時候,是大家可以鬨堂大笑而經理不禁止,且經理也會陪著笑的。

社會哥是唯一坐在外面吃便宜小菜,但是卻要喝盒裝白酒的主顧。他身材高大,喝酒的時候會光了膀子露出一身的紋身,用挑釁的神色故意盯著某個人看,每每這色眯眯的目光會把人看的很不好意思,於是人家就早早的結賬走人。

社會哥每次坐在外面喝酒的時候,會要一葷一素兩個拌菜,一瓶瀘州老窖或者青花三溝。外面的顧客往往不多,大鐵鍬們都躲著他。但是館子裡面喝酒的主們是沒人屌他的,出出進進的主們看到他在喝酒,一般都會調戲他幾句:“呦,老大在這啊,你那幾百個弟兄沒來給你跟班啊?”或者說:“這不是社會人嘛,最近捱揍沒有啊,花不起醫藥費吱聲啊,哥哥有,贊助你點。”

每每這時候社會哥會漲紅了臉,大聲說:“草,我小弟們都出去要賬了,不在家。”或者說:“扯淡,我是捱打的人嗎,我都打十個的。”

一個知道底細的人鬨笑:“吹你家的死牛逼去吧,前幾天看到你了,被幾個過去跟你的小崽子按在地上揍,你喊著爺爺我知錯了別打我了.....”這時候社會哥都漲紅了臉,大聲說:“我們弟兄自己的事,能算打嗎?”接著便會說:“人在江湖飄....,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一類的社會話。

於是人們就在鬨堂大笑中散開,空氣中都會充滿了歡樂。

聽經理和大家聊天,社會哥過去國企職工混得不錯,據說還是一個倉庫保管員,很多人都拿過他的好處。但是後來下崗後他就失去了營生,幹了幾個買賣都賠本,沒辦法只好紋身混了社會,跟開發商們做些要賬上料的事情。但社會哥是個沒膽色的貨,幾次遇到事就慫,見到打架都害怕,不敢出頭的性格自然混不開,於是就漸漸沒有老闆用他。社會哥沒了生活來源,又掉不下面子去幹活,只好到處混靠個子大和一身的花紋給人家站個場面弄點費用,有時候還偷雞摸狗的佔些便宜。於是社會哥就成了這樣不上不下的社會哥。

但是社會哥在我們店裡的名聲卻是最好,他每次都賒賬,但是每到個把月必然清賬一次,所以他在我們店裡說點酒話或者騷擾了主顧,經理是不管的。

社會哥兩口喝了一杯瀘州老窖,臉色慢慢恢復平靜,旁邊的人問他:“社會哥,你真是混得開嘛?這街面上的事,能擺的平把。”社會哥把臉側過去,露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不搭理問話的人。這時屋子裡面的一個主隔著窗戶聽到他們的談話,於是吹個口哨,大聲說:“社會哥牛逼,在這街面上遇到有人找事,提社會哥就行。不提他能挨頓打,提了社會哥的名號,得叫人打死。”

聽到這話社會哥臉色都綠了,卻不敢和裡面的主較勁,於是就自言自語的說一些大丈夫能受胯下之辱,氣字頭上一把刀上之類的裝逼話。這時候窗內窗外都一起鬨堂大笑起來,連酒的味道都瀰漫著快活的氣息。

社會哥就是這樣給大家帶來歡樂的人物,可是沒有他,日子也得過下去。這一天下午,經理在大堂裡面看賬,問收銀的:“社會哥怎麼幾個月不來了,他還欠有幾筆賬沒算吶。”

一個客人說:“他怎麼能來,他出事了。”經理問:“出事了,出了什麼事?”客人說:“還是老毛病,裝逼佔便宜,這會遇到狠人了。”

客人說:“他最近弄了點錢,買個國產車抖的不行了,和老婆去廣西旅遊,看到一片香蕉林,就去偷,以為那裡是東北,農民好欺負的啊。”經理詫異起來:“社會哥一向這樣的,怎麼會有事呢?”

客人接著說:“當地的農民看到了,讓他賠錢陪香蕉,社會哥拿出車上的棒球棍嚇唬人家,結果人家農民齊心,拿著砍刀斧頭,把他當強盜打傷了,車也砸壞了,人被抓了起來。”

旁邊的客人接話:“這特麼丟人現眼的,上了新聞,網上為這事都在罵東北人流氓,說東北人捱打活該。”

經理沒有接著問下去,低頭看賬目,大約是心疼那幾筆賒賬,眉頭都皺了起來。

秋風起來的時候,是毫無徵兆的,突然的便冷的蕭瑟入骨。下午的時候,我就靠在窗戶裡面晒太陽,大鐵鍬們只有在中午太陽最好時候才會坐外面喝酒了,再過幾天,外面的桌椅就要收了。

門口傳來聲音,有些熟悉:“來一瓶瀘州老窖,一個素拌菜”。我轉頭一看,是社會哥,他樣子憔悴,瘦了很多,還剃了光頭。

忽然有些憐憫他,我招呼他:“外面冷,屋裡來喝吧。”他聽到,就慢慢一瘸一拐走了進來,給他拿酒菜的時候,我看到他頭上有一道很長的疤,像一條大蚯蚓趴在頭上。這時候一個熟客和他說:“社會人,聽說你出來大名了,網絡上都說你替東北人爭光了。”

社會哥紅了臉,卻不肯說話,只是坐在那裡小口的喝酒。經理走了過來,對他說:“社會哥,你還欠好幾筆舊賬哪,什麼時候算啊。”

社會哥侷促起來,說:“不好意思啊,最近實在是緊張,下次算。”他把杯子拿起來:“這次我給現錢。”經理就笑了說:“沒事,和你鬧著玩,都是老弟兄,啥時候有錢啥時候給吧。”經理又說:“你怎麼不小心,去廣西偷香蕉,惹出這麼大的麻煩。”

社會哥臉漲紅起來,他結結巴巴的說:“不是偷,是撿,我以為香蕉都是野生的。”

社會哥又說:“撿香蕉的事,怎麼能算偷,我是差錢的人麼。”

於是大家又都鬨笑起來。

過了一會,社會哥把酒喝完,用筷子把盤子裡面的菜吃光,掏出鈔票一張張的數好放在桌子上,小心的把剩下的錢放進口袋,一瘸一拐的走了出去。

自此以後,我在也沒有見過社會哥,年底結賬的時候,經理說:“社會哥還有幾筆賬沒算吶。”到了第二年年底的時候,經理說:“社會哥還有幾筆賬沒算吶。”

再也沒有人見過社會哥,經理也不在提起他的欠賬。

社會哥大約真的是發達了,不會在回來了,我這樣想。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大杂烩柱子

無論是魯迅先生故意為之還是筆誤,這都是個病句!試想如果你正在上學,你寫出了這樣一個句子,老師肯定會給你劃一個大大的紅叉叉!甚至可能還會問你,怎麼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大約和的確明顯互相矛盾,相信只要不是太過笨的人都能明白!何況大文豪魯迅先生呢!如果一定要說是魯迅先生故意這麼寫的話,那為什麼這麼寫呢,故意為之,一定是有原因或者有目的的,放在文章中一定是要起到什麼效果的,那魯迅先生是想達到什麼效果呢?是要表明自己確實不知道孔乙己死沒死嗎?是推測嗎?那隻需要用大約或者應該就可以了啊!

另外還有一個解釋,就是魯迅先生聽別人說過孔乙己已經死了,但自己還是不確定,用的確兩個字來只是肯定別人的說法,大家可能理解不了我說的什麼意思,我也不知道怎麼表達!反正大概意思就是:恐怕孔乙己真的死了!恐怕和大約意思差不多,真的和的確意思差不多,但是這樣讀起來會不會通順一點呢?我們平常生活中有時也會說類似的句子,比如說:我估計小李真沒偷東西!“估計”表示我的推測,”真”表示小李自己說過沒偷東西的事情是真的!受不了了,好繞啊,說不清楚了,不說了,尷尬😓!!!

個人見解,水平有限,不喜勿噴哈,可以加關注一起探討哈!

叫我小花花就好啦

這是我們初中學過的課文,最後一句連用大約和的確兩次會讓人覺得是魯迅先生筆誤,確實之前在寫其他文章中也曾出現過的類似的“筆誤”。類似《秋葉》中(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中)

但是之所以這個筆誤沒有被刪改依舊能上語文課本,想必教研組的老師們也是有所考慮的。記得有一個笑話是魯迅即使寫晚安也是有深意的,晚代表社會的黑暗,安代表人們在舊社會麻木不仁的狀態。

拋開筆誤,句中運用大約表明沒有人知道孔乙己到底死沒死沒有人親眼見過也沒有人關心。的確表明在這樣的社會孔乙己這種封建社會誕出的畸形兒是必定會被歷史的洪流所淘汰。表明舊社會的黑暗類似於(少年閏土)

當然魯迅先生已經逝世了,也沒辦法去考證這句話是否真的是病句,我們只要領會課文想要表達的內容便好無需再去糾結。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用户8825841171118

個人倒以為.這和魯迅生活的時代有關.當現代的人重翻另一時代的東西.會發現和現在相比有很大出入.別忘了.魯迅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之前的文人.去查看一下當初有名望的文學大家.他們的文章中都多少夾有被現代人認為是病句的用詞.不但孔乙已.在魯迅別的文章和文學中.要以現在的要求檢查的話.你還會找出很多.其實這跟文豪無關.並非他們缺泛知識.而是時代造就的.試想新文化運動.從文言文展延到白話文.這個過程的適應不是一朝一夕.所以在償似用白話文寫東西時.就沒有現在的如此規範.就如現在.用一遍普通文章讓你用文言文表達出來.我想肯定有很多人被難住.包括一些大師級別的.就算有人能把一段現代文湊成一段文言文.耍能返回以前.那些老夫子看了.也會覺得文思不通.處處彆扭.這是文學在一個時代過渡到另一時代.一種書寫方式過渡到另一種書寫方式而產生的必然結果.不是文人們知識不夠才產生的現代人認為的病錯句.對於中國延申下來的文學.是有一種時代的影子.如果當初魯迅及一大批同時代的文人大家.他們的作品都如現代人用語規範寫得順溜.那就不會是他們的作品了.要把時代劃清.這樣就能理解魯迅的文章為何帶有病錯句或重複句.以上是個人淺膚之見.如有錯.不辭領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