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大哥老手藝30年,期間想放棄,妻子背後支持,手藝無人傳承
農民大哥老手藝30年,期間想放棄,妻子背後支持,手藝無人傳承
農民大哥老手藝30年,期間想放棄,妻子背後支持,手藝無人傳承
農民大哥老手藝30年,期間想放棄,妻子背後支持,手藝無人傳承
農民大哥老手藝30年,期間想放棄,妻子背後支持,手藝無人傳承
農民大哥老手藝30年,期間想放棄,妻子背後支持,手藝無人傳承
農民大哥老手藝30年,期間想放棄,妻子背後支持,手藝無人傳承
農民大哥老手藝30年,期間想放棄,妻子背後支持,手藝無人傳承
農民大哥老手藝30年,期間想放棄,妻子背後支持,手藝無人傳承
農民大哥老手藝30年,期間想放棄,妻子背後支持,手藝無人傳承
農民大哥老手藝30年,期間想放棄,妻子背後支持,手藝無人傳承
農民大哥老手藝30年,期間想放棄,妻子背後支持,手藝無人傳承
農民大哥老手藝30年,期間想放棄,妻子背後支持,手藝無人傳承
農民大哥老手藝30年,期間想放棄,妻子背後支持,手藝無人傳承
農民大哥老手藝30年,期間想放棄,妻子背後支持,手藝無人傳承
穀穗的世界
1/14 兒時熟悉的棉花彈弓發出的絃聲,如今已漸漸遠離城市,逐漸封存在城市人的記憶深處。而今,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已很難看到彈棉被師傅揹著彈花棒槌走街穿巷的身影了。但是在重慶巴南區一個工地旁的農家小院裡,唐師傅和妻子還是堅持著老手藝彈棉花。唐大哥今年已經50多歲,從20多歲開始彈棉花,一彈30多年,期間的辛苦不必多說。圖為唐大哥夫妻兩一起拉紗網固定彈好的棉絮。。(圖片來自 IC photo)(圖片來自 IC photo)
2/14 這是夫妻倆在一個工地旁的小院裡,搭建簡陋的工作臺嫻熟地彈棉花。天氣漸冷,唐大哥的生意越來越好,每天都要彈五六床棉絮,每彈一床要近兩個小時。倆人一天要工作10多個小時。這三十多年,唐大哥也想過放棄這份工作,但妻子賀大姐在旁邊支持著,他們夫妻聯手,就想著要把這份手藝延續下去。(圖片來自 IC photo)(圖片來自 IC photo)
3/14 為了防止棉絮進入鼻子影響呼吸,夫妻兩個都會戴厚厚的口罩工作。圖為唐大哥夫妻兩分工明確,賀大姐將成塊的舊棉絮撕成小塊,唐師傅將棉絮彈成飛花狀。大哥說,“一面彈好還要彈反面,做好一張棉花胎總共要七八道工序。”(圖片來自 IC photo)(圖片來自 IC photo)
4/14 圖為彈棉花的“彈花槌”。(圖片來自 IC photo)(圖片來自 IC photo)
5/14 因為天氣越來越冷,這兩天活兒比較多,夫妻倆剛彈完一床棉絮,賀大姐又抱出一床舊棉被需要彈。活兒多雖然累,倆人還是希望活越多越好,畢竟倆人要靠這個手藝吃飯養家。(圖片來自 IC photo)(圖片來自 IC photo)
6/14 賀大姐一點兒也不怕髒怕累,麻利的將成塊的舊棉絮撕開,唐大哥將小塊的棉絮彈成飛花狀。彈棉花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就算是數九寒天,氣溫達到零下,忙於彈棉花的夫妻倆也總是額頭冒著熱汗。(圖片來自 IC photo)(圖片來自 IC photo)
7/14 唐大哥用木槌有節奏地打擊著彎彈弓,棉絮有節奏的漫天飛花又重新組合。彈花榔頭有節奏地落到彈弓的羊腸線上,弓弦一邊發出“嘭嘭、啪啪”的聲音、一邊均勻地上下左右振動。夫妻倆的這個活確實辛苦,又髒又累,倆人能堅持下來確實不易。(圖片來自 IC photo)(圖片來自 IC photo)
8/14 唐大哥用剪刀將包裹固定棉絮的紗網邊緣修剪整齊。(圖片來自 IC photo)(圖片來自 IC photo)
9/14 唐大哥夫妻兩一起拉紗網固定彈好的棉絮。(圖片來自 IC photo)(圖片來自 IC photo)
10/14 一彎彈弓、一把彈花榔頭、一個撳花盤、一張木製磨盤以及一根甩絲棒,這就是彈棉花要用到的工具。(圖片來自 IC photo)(圖片來自 IC photo)
11/14 唐大哥在路邊工地小院裡彈棉花,賀大姐在路邊壓已經彈好的棉絮,也能同時迎接需要彈棉絮的顧客。(圖片來自 IC photo)(圖片來自 IC photo)
12/14 圖為用來壓棉絮的“磨盤”。(圖片來自 IC photo)(圖片來自 IC photo)
13/14 賀大姐在路邊臨時的攤位上用木製圓盤壓磨,使之平貼,堅實,牢固,路過的市民好奇過來圍觀。賀大姐說,“先拿手磨一遍,然後人壓在磨盤上磨,這樣做出來的棉花胎才結實、不容易破。”(圖片來自 IC photo)(圖片來自 IC photo)
14/14 唐大哥說,我這手藝到我這兒就失傳了,有想學的可以跟著我學,希望這手藝能夠傳承下去。(圖片來自 IC photo)(圖片來自 IC photo)
2019-06-09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