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給關羽報仇?

10 個回答
潘不安讲究史
2019-09-05

謝謝邀請!

黃初元年,也就是曹丕登基的第一年,魏文帝曹丕曾召集群臣,關於劉備會不會為關羽報仇討伐東吳進行了一次集中討論。

但是絕大多數的觀點認為,蜀漢只是一個小國,名將只有一個關羽,現在關羽死了軍隊也打散了,蜀漢國內一定非常憂懼,不會再出兵報仇了。

但是,劉曄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三國志·劉曄傳》記載:

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其可總結成以下幾點:

一、蜀國雖然弱小,但是劉備的策略是在世人面前做出威武自強的姿態,所以一定會出兵表示自己國力依然有餘。

即是說,蜀漢弱小是天下共識,劉備也並非不知道,但是他需要以強硬的武力來扭轉輿論,使魏吳不敢小瞧自己。這道理就像是一個因為長得弱小而被欺負的人,如果一味的妥協,只會更加被欺負。只有不顧一切的照著對方中的一個人打,才能把對方打服,使他們以後不敢隨便欺負自己。。

二、關羽和劉備雖然是名義上的君臣,但恩情猶如父子(歷史上兩人並未結拜),如果關羽死了,劉備都無動於衷,不興兵報復,那麼就會失去在天下人心目中的仁義形象。就如現在企業為了“品牌口碑”,這場仗不管勝負都要打!

謝謝邀請!

黃初元年,也就是曹丕登基的第一年,魏文帝曹丕曾召集群臣,關於劉備會不會為關羽報仇討伐東吳進行了一次集中討論。

但是絕大多數的觀點認為,蜀漢只是一個小國,名將只有一個關羽,現在關羽死了軍隊也打散了,蜀漢國內一定非常憂懼,不會再出兵報仇了。

但是,劉曄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三國志·劉曄傳》記載:

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其可總結成以下幾點:

一、蜀國雖然弱小,但是劉備的策略是在世人面前做出威武自強的姿態,所以一定會出兵表示自己國力依然有餘。

即是說,蜀漢弱小是天下共識,劉備也並非不知道,但是他需要以強硬的武力來扭轉輿論,使魏吳不敢小瞧自己。這道理就像是一個因為長得弱小而被欺負的人,如果一味的妥協,只會更加被欺負。只有不顧一切的照著對方中的一個人打,才能把對方打服,使他們以後不敢隨便欺負自己。。

二、關羽和劉備雖然是名義上的君臣,但恩情猶如父子(歷史上兩人並未結拜),如果關羽死了,劉備都無動於衷,不興兵報復,那麼就會失去在天下人心目中的仁義形象。就如現在企業為了“品牌口碑”,這場仗不管勝負都要打!

這就是為什麼劉備會拒絕孫權的請和,一是因為孫權的請和太沒有誠意;二是因為劉備要一次把孫權打怕,使東吳和曹魏不敢覬覦蜀漢;三是多少能搶回點荊州也是好的。

而在夷陵之戰前期的一年,劉備的確也都處於上風,東吳最後的勝利其實是非常凶險的。所以《三國志·先祖傳》記載:

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

在取得夷陵之戰勝利後,孫權聽說劉備還在白帝,感到非常害怕。當然是否真的害怕不得而知,但是此戰孫權也的確領略到蜀漢的實力,害怕兩者相爭,最後被曹魏坐收漁翁之利。

從某種角度來說,劉備的戰略目的也算是達到了,只是代價太大,所得遠遠不及所失。

謝謝邀請!

黃初元年,也就是曹丕登基的第一年,魏文帝曹丕曾召集群臣,關於劉備會不會為關羽報仇討伐東吳進行了一次集中討論。

但是絕大多數的觀點認為,蜀漢只是一個小國,名將只有一個關羽,現在關羽死了軍隊也打散了,蜀漢國內一定非常憂懼,不會再出兵報仇了。

但是,劉曄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三國志·劉曄傳》記載:

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其可總結成以下幾點:

一、蜀國雖然弱小,但是劉備的策略是在世人面前做出威武自強的姿態,所以一定會出兵表示自己國力依然有餘。

即是說,蜀漢弱小是天下共識,劉備也並非不知道,但是他需要以強硬的武力來扭轉輿論,使魏吳不敢小瞧自己。這道理就像是一個因為長得弱小而被欺負的人,如果一味的妥協,只會更加被欺負。只有不顧一切的照著對方中的一個人打,才能把對方打服,使他們以後不敢隨便欺負自己。。

二、關羽和劉備雖然是名義上的君臣,但恩情猶如父子(歷史上兩人並未結拜),如果關羽死了,劉備都無動於衷,不興兵報復,那麼就會失去在天下人心目中的仁義形象。就如現在企業為了“品牌口碑”,這場仗不管勝負都要打!

這就是為什麼劉備會拒絕孫權的請和,一是因為孫權的請和太沒有誠意;二是因為劉備要一次把孫權打怕,使東吳和曹魏不敢覬覦蜀漢;三是多少能搶回點荊州也是好的。

而在夷陵之戰前期的一年,劉備的確也都處於上風,東吳最後的勝利其實是非常凶險的。所以《三國志·先祖傳》記載:

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

在取得夷陵之戰勝利後,孫權聽說劉備還在白帝,感到非常害怕。當然是否真的害怕不得而知,但是此戰孫權也的確領略到蜀漢的實力,害怕兩者相爭,最後被曹魏坐收漁翁之利。

從某種角度來說,劉備的戰略目的也算是達到了,只是代價太大,所得遠遠不及所失。

而從蜀漢內部因素來說。

第一、關羽戰死,荊州丟失,主要責任者之一還是糜竺的弟弟糜芳,這讓糜竺非常慚愧,並於次年病逝。一下子失去了一直追隨劉備南征北戰的兩名文武重臣,讓元老重臣損失慘重,所以他們需要夷陵之戰證實自己,鞏固實力。

第二,荊州勢力是幫助劉備佔據益州的主要力量。如今因為孫權奪取荊州,失去了根據地,損失慘重。必須要支持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即為報仇,也為了奪回根基。

第三,劉備入蜀後,益州本土派,一直遭到以上兩個勢力的打壓。因此他們也需要支持劉備發起夷陵之戰,削弱以上兩派的力量。

第四,曹魏群臣說過,蜀國小國,唯一的名將是關羽,所以失去荊州使蜀漢國內人心動搖。劉備先稱帝,後伐吳,正是希望通過這兩件事來轉移蜀漢內部的矛盾,並以為關羽報仇的仇恨情緒代替百姓的恐懼情緒。

所以,無論是內因,還是外因,劉備必須要為關羽報仇。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2019-09-08

我是紫氣東來,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結合《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來分析下

桃園三結義,劉關張拜把子,稱兄道弟,患難與共,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開創了兄弟結義的先河,讓我們感覺到結義兄弟之情有甚於親兄弟。劉關張三兄弟從琢郡結拜開始,一路相隨,不離不棄。所以,對於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孫權所殺,劉備是非常氣憤的,劉備不得不為其報仇雪恨。

我是紫氣東來,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結合《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來分析下

桃園三結義,劉關張拜把子,稱兄道弟,患難與共,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開創了兄弟結義的先河,讓我們感覺到結義兄弟之情有甚於親兄弟。劉關張三兄弟從琢郡結拜開始,一路相隨,不離不棄。所以,對於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孫權所殺,劉備是非常氣憤的,劉備不得不為其報仇雪恨。

作為兄長,劉備必須為關羽報仇。

劉關張三人結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小弟。劉備與關張的感情深厚,一起吃飯,一起睡覺,關羽時常伺候在左右,劉備也沒有架子,對待兄弟也很好,啥好的東西也都想著兩人。

我是紫氣東來,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結合《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來分析下

桃園三結義,劉關張拜把子,稱兄道弟,患難與共,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開創了兄弟結義的先河,讓我們感覺到結義兄弟之情有甚於親兄弟。劉關張三兄弟從琢郡結拜開始,一路相隨,不離不棄。所以,對於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孫權所殺,劉備是非常氣憤的,劉備不得不為其報仇雪恨。

作為兄長,劉備必須為關羽報仇。

劉關張三人結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小弟。劉備與關張的感情深厚,一起吃飯,一起睡覺,關羽時常伺候在左右,劉備也沒有架子,對待兄弟也很好,啥好的東西也都想著兩人。

在張飛喝酒丟掉徐州之時,張飛要自刎謝罪,劉備一句“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可以說是徹底俘獲關羽和張飛的心,不過這劉備太看不起女人了,女人也是半邊天哦。徐州城破之時,劉備去投靠袁紹,關羽在知道兄長劉備下落後,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不惜與曹操翻臉,只為早日找到兄長劉備,這份忠義之情,世人皆知,劉備也深知。所以,面對關羽之死,劉備必須要找東吳報仇,以成全關羽昔日的種種情義,不能讓二弟關羽死不瞑目。

我是紫氣東來,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結合《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來分析下

桃園三結義,劉關張拜把子,稱兄道弟,患難與共,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開創了兄弟結義的先河,讓我們感覺到結義兄弟之情有甚於親兄弟。劉關張三兄弟從琢郡結拜開始,一路相隨,不離不棄。所以,對於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孫權所殺,劉備是非常氣憤的,劉備不得不為其報仇雪恨。

作為兄長,劉備必須為關羽報仇。

劉關張三人結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小弟。劉備與關張的感情深厚,一起吃飯,一起睡覺,關羽時常伺候在左右,劉備也沒有架子,對待兄弟也很好,啥好的東西也都想著兩人。

在張飛喝酒丟掉徐州之時,張飛要自刎謝罪,劉備一句“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可以說是徹底俘獲關羽和張飛的心,不過這劉備太看不起女人了,女人也是半邊天哦。徐州城破之時,劉備去投靠袁紹,關羽在知道兄長劉備下落後,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不惜與曹操翻臉,只為早日找到兄長劉備,這份忠義之情,世人皆知,劉備也深知。所以,面對關羽之死,劉備必須要找東吳報仇,以成全關羽昔日的種種情義,不能讓二弟關羽死不瞑目。

作為君主,劉備也必須為關羽報仇。

劉備在漢中稱漢中王時,封關羽為前將軍、五虎上將之首,假節,在外可以行使劉備的權利。可以說在當時,關羽在蜀漢的位置是僅次於大哥劉備的,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二號人物被東吳所殺,對蜀漢的影響太大了,劉備必須為關羽報仇來贏回顏面和尊嚴。

我是紫氣東來,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結合《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來分析下

桃園三結義,劉關張拜把子,稱兄道弟,患難與共,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開創了兄弟結義的先河,讓我們感覺到結義兄弟之情有甚於親兄弟。劉關張三兄弟從琢郡結拜開始,一路相隨,不離不棄。所以,對於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孫權所殺,劉備是非常氣憤的,劉備不得不為其報仇雪恨。

作為兄長,劉備必須為關羽報仇。

劉關張三人結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小弟。劉備與關張的感情深厚,一起吃飯,一起睡覺,關羽時常伺候在左右,劉備也沒有架子,對待兄弟也很好,啥好的東西也都想著兩人。

在張飛喝酒丟掉徐州之時,張飛要自刎謝罪,劉備一句“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可以說是徹底俘獲關羽和張飛的心,不過這劉備太看不起女人了,女人也是半邊天哦。徐州城破之時,劉備去投靠袁紹,關羽在知道兄長劉備下落後,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不惜與曹操翻臉,只為早日找到兄長劉備,這份忠義之情,世人皆知,劉備也深知。所以,面對關羽之死,劉備必須要找東吳報仇,以成全關羽昔日的種種情義,不能讓二弟關羽死不瞑目。

作為君主,劉備也必須為關羽報仇。

劉備在漢中稱漢中王時,封關羽為前將軍、五虎上將之首,假節,在外可以行使劉備的權利。可以說在當時,關羽在蜀漢的位置是僅次於大哥劉備的,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二號人物被東吳所殺,對蜀漢的影響太大了,劉備必須為關羽報仇來贏回顏面和尊嚴。

劉備一貫仁義道德的性格也必須為關羽報仇

世人皆說劉備假仁義,但很多劉備有很多真誠的仁義表現,如禮賢下士,求才若渴,面對龐統和法正之死,連哭數日,這些都不是裝出來的,而是真心傷心。不為關羽報仇,世人會怎麼想,劉備仁義的形象會大損,以後誰會再來投靠呢?所以,必須報仇。

我是紫氣東來,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結合《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來分析下

桃園三結義,劉關張拜把子,稱兄道弟,患難與共,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開創了兄弟結義的先河,讓我們感覺到結義兄弟之情有甚於親兄弟。劉關張三兄弟從琢郡結拜開始,一路相隨,不離不棄。所以,對於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孫權所殺,劉備是非常氣憤的,劉備不得不為其報仇雪恨。

作為兄長,劉備必須為關羽報仇。

劉關張三人結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小弟。劉備與關張的感情深厚,一起吃飯,一起睡覺,關羽時常伺候在左右,劉備也沒有架子,對待兄弟也很好,啥好的東西也都想著兩人。

在張飛喝酒丟掉徐州之時,張飛要自刎謝罪,劉備一句“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可以說是徹底俘獲關羽和張飛的心,不過這劉備太看不起女人了,女人也是半邊天哦。徐州城破之時,劉備去投靠袁紹,關羽在知道兄長劉備下落後,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不惜與曹操翻臉,只為早日找到兄長劉備,這份忠義之情,世人皆知,劉備也深知。所以,面對關羽之死,劉備必須要找東吳報仇,以成全關羽昔日的種種情義,不能讓二弟關羽死不瞑目。

作為君主,劉備也必須為關羽報仇。

劉備在漢中稱漢中王時,封關羽為前將軍、五虎上將之首,假節,在外可以行使劉備的權利。可以說在當時,關羽在蜀漢的位置是僅次於大哥劉備的,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二號人物被東吳所殺,對蜀漢的影響太大了,劉備必須為關羽報仇來贏回顏面和尊嚴。

劉備一貫仁義道德的性格也必須為關羽報仇

世人皆說劉備假仁義,但很多劉備有很多真誠的仁義表現,如禮賢下士,求才若渴,面對龐統和法正之死,連哭數日,這些都不是裝出來的,而是真心傷心。不為關羽報仇,世人會怎麼想,劉備仁義的形象會大損,以後誰會再來投靠呢?所以,必須報仇。

很多人說劉備伐吳,表面是為關羽報仇,實際是為重新奪取荊州,再乘機滅掉東吳;劉備肯定也是有這樣的想法的,但劉備為關羽報仇我覺得是擺在前面的。在關羽死後,張飛數次請求劉備發兵伐吳,為二哥關羽報仇,後張飛被部下所害,劉備憤怒到極點,二位至親兄弟先後被東吳所害,劉備焉能不報仇。

薛白袍
2019-09-05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須,孫權親自到濡須和曹操對峙了幾個月,有一次曹操遙遙看到吳軍軍容整齊,孫權站在船頭,英氣勃發,曹操不禁感嘆一句,這句話流傳了千年,曹操說:


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這一年距離赤壁之戰整整過去五年,如果當年劉琮不是不戰而降,大約也有此時孫權的氣度了吧。如果當年孫權聽從張昭等文臣的建議,投降了曹操,大約幾年之後也會被曹丞相輕蔑的說一句:豚犬耳。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須,孫權親自到濡須和曹操對峙了幾個月,有一次曹操遙遙看到吳軍軍容整齊,孫權站在船頭,英氣勃發,曹操不禁感嘆一句,這句話流傳了千年,曹操說:


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這一年距離赤壁之戰整整過去五年,如果當年劉琮不是不戰而降,大約也有此時孫權的氣度了吧。如果當年孫權聽從張昭等文臣的建議,投降了曹操,大約幾年之後也會被曹丞相輕蔑的說一句:豚犬耳。

曹操的這句感嘆後來被辛棄疾寫入《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這首詞的下半闕很豪氣:


年少萬兜鍪,
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不過曹操沒想到,自己兒子曹丕也和劉表兒子一樣,做了一件蠢事,直接導致後來曹家的衰落。


這件事就是接受孫權的稱臣的請求,然後作壁上觀的看劉備和孫權互掐。


孫權劉備的這場大戰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戰。


曹丕的謀臣范曄曾經給曹丕分析過孫權此時稱臣的目的:


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臣之心久矣。陛下雖齊德有虞,然醜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困,然後發此使耳。可因其窮,襲而取之。夫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孫權有知道面對劉備的攻撼,必然是一場硬仗,必須全力以赴,如果此時曹丕在背後捅刀子,那麼腹背受敵,兩線作戰的孫權很可能一敗塗地。


所以他主動派使者向曹丕求和,希望曹丕不要攻打自己,然後藉著曹魏的勢力,來鼓舞自己國內的將士:看看劉備打我們怕什麼,魏國和我們結盟了。曹魏比劉備大多了,有曹魏給我們背書,還怕啥。


這叫抱大腿,狐假虎威。


孫權抱大腿的功夫是一絕,但是他很擅長抱大腿也很擅長翻臉,在跪舔和翻臉間能無縫銜接。


劉備攻打孫權,發動夷陵之戰,其實存的心思之一就是希望曹魏出手。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須,孫權親自到濡須和曹操對峙了幾個月,有一次曹操遙遙看到吳軍軍容整齊,孫權站在船頭,英氣勃發,曹操不禁感嘆一句,這句話流傳了千年,曹操說:


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這一年距離赤壁之戰整整過去五年,如果當年劉琮不是不戰而降,大約也有此時孫權的氣度了吧。如果當年孫權聽從張昭等文臣的建議,投降了曹操,大約幾年之後也會被曹丞相輕蔑的說一句:豚犬耳。

曹操的這句感嘆後來被辛棄疾寫入《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這首詞的下半闕很豪氣:


年少萬兜鍪,
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不過曹操沒想到,自己兒子曹丕也和劉表兒子一樣,做了一件蠢事,直接導致後來曹家的衰落。


這件事就是接受孫權的稱臣的請求,然後作壁上觀的看劉備和孫權互掐。


孫權劉備的這場大戰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戰。


曹丕的謀臣范曄曾經給曹丕分析過孫權此時稱臣的目的:


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臣之心久矣。陛下雖齊德有虞,然醜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困,然後發此使耳。可因其窮,襲而取之。夫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孫權有知道面對劉備的攻撼,必然是一場硬仗,必須全力以赴,如果此時曹丕在背後捅刀子,那麼腹背受敵,兩線作戰的孫權很可能一敗塗地。


所以他主動派使者向曹丕求和,希望曹丕不要攻打自己,然後藉著曹魏的勢力,來鼓舞自己國內的將士:看看劉備打我們怕什麼,魏國和我們結盟了。曹魏比劉備大多了,有曹魏給我們背書,還怕啥。


這叫抱大腿,狐假虎威。


孫權抱大腿的功夫是一絕,但是他很擅長抱大腿也很擅長翻臉,在跪舔和翻臉間能無縫銜接。


劉備攻打孫權,發動夷陵之戰,其實存的心思之一就是希望曹魏出手。

如果對方坐陣的是劉備的老對手老朋友曹操,那麼這千載難逢的消滅吳國的機會曹操是不會放過的,你吳國稱臣算個屁,與我有一毛錢好處嗎?


曹操做事的原則是: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但是此時曹魏的當家人是曹丕,孫權一向曹丕稱臣,剛剛當上皇帝的曹丕大約就飄了:


我這麼牛嗎?連孫十萬都承認我的皇帝之位了。


所以他沒有同意范曄趁吳蜀內亂,火中取栗漁翁得意撈點好處的主意。


范曄這招挺陰:


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其實劉備也是算計魏國會出手攻吳才出兵討伐的。


劉備的伐吳之戰是不得不進行下去的一場秀,這一點也早被范曄看透,范曄分析劉備的心路歷程是這樣說的:


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一個弱小的人,要向世界證明自己,只有亮出拳頭,劉備深深明白這一點。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須,孫權親自到濡須和曹操對峙了幾個月,有一次曹操遙遙看到吳軍軍容整齊,孫權站在船頭,英氣勃發,曹操不禁感嘆一句,這句話流傳了千年,曹操說:


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這一年距離赤壁之戰整整過去五年,如果當年劉琮不是不戰而降,大約也有此時孫權的氣度了吧。如果當年孫權聽從張昭等文臣的建議,投降了曹操,大約幾年之後也會被曹丞相輕蔑的說一句:豚犬耳。

曹操的這句感嘆後來被辛棄疾寫入《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這首詞的下半闕很豪氣:


年少萬兜鍪,
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不過曹操沒想到,自己兒子曹丕也和劉表兒子一樣,做了一件蠢事,直接導致後來曹家的衰落。


這件事就是接受孫權的稱臣的請求,然後作壁上觀的看劉備和孫權互掐。


孫權劉備的這場大戰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戰。


曹丕的謀臣范曄曾經給曹丕分析過孫權此時稱臣的目的:


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臣之心久矣。陛下雖齊德有虞,然醜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困,然後發此使耳。可因其窮,襲而取之。夫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孫權有知道面對劉備的攻撼,必然是一場硬仗,必須全力以赴,如果此時曹丕在背後捅刀子,那麼腹背受敵,兩線作戰的孫權很可能一敗塗地。


所以他主動派使者向曹丕求和,希望曹丕不要攻打自己,然後藉著曹魏的勢力,來鼓舞自己國內的將士:看看劉備打我們怕什麼,魏國和我們結盟了。曹魏比劉備大多了,有曹魏給我們背書,還怕啥。


這叫抱大腿,狐假虎威。


孫權抱大腿的功夫是一絕,但是他很擅長抱大腿也很擅長翻臉,在跪舔和翻臉間能無縫銜接。


劉備攻打孫權,發動夷陵之戰,其實存的心思之一就是希望曹魏出手。

如果對方坐陣的是劉備的老對手老朋友曹操,那麼這千載難逢的消滅吳國的機會曹操是不會放過的,你吳國稱臣算個屁,與我有一毛錢好處嗎?


曹操做事的原則是: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但是此時曹魏的當家人是曹丕,孫權一向曹丕稱臣,剛剛當上皇帝的曹丕大約就飄了:


我這麼牛嗎?連孫十萬都承認我的皇帝之位了。


所以他沒有同意范曄趁吳蜀內亂,火中取栗漁翁得意撈點好處的主意。


范曄這招挺陰:


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其實劉備也是算計魏國會出手攻吳才出兵討伐的。


劉備的伐吳之戰是不得不進行下去的一場秀,這一點也早被范曄看透,范曄分析劉備的心路歷程是這樣說的:


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一個弱小的人,要向世界證明自己,只有亮出拳頭,劉備深深明白這一點。

吳國佔領荊州,殺了季漢集團的二號人物關羽,如果劉備就此吞下這口窩囊氣,那麼他的能力和統治力必然會受到質疑,而對於蜀地,劉備是外來人口,在這威信受到空前挑戰的時刻,劉備必須亮拳頭,讓蜀地和荊州集團看到自己有能力對抗外侮。


另外劉備起家靠的就是一個義字,可以說這個義字就是劉備的人設,是劉備賴以行走江湖,獲得成功的不二祕訣。


如今和劉備恩若父子的關羽被殺,如果劉備沒有什麼實質的行動,那麼和他和關羽一起奮戰多年的荊州集團的袍澤會怎樣想。


畢竟荊州集團的將士們是劉備賴以起家的根本,也是他統御益州的主要力量。


劉備要對他們有個交代。


所以討伐吳氏是肯定要進行的。


從關羽被殺到夷陵之戰,中間有一年的時間,這一年當中劉備不可能不反覆權衡伐吳的利弊,伐吳,大約是劉備能選的最優答案了。


其實伐吳勝利的關鍵不是劉備的戰鬥力,甚至不是吳軍的能力,而是魏軍會不會對吳國進行夾擊。


如果魏國不出兵,蜀國和吳國之戰最好的結果是互相消耗,然後撤兵。


有人統計過當時劉備伐吳的兵馬是五到八萬,陸遜帶領的兵馬和他相若,但是吳國還有十餘萬兵馬枕戈待旦,皇叔想靠著不到十萬的兵馬給吳國來個滅國之戰,大約不可能。


皇叔以其一貫以小博大的作戰手法,一把梭哈壓上諾大賭注,然後頻頻示意曹丕:丕,你上桌啊,咱倆滅了丫的仲謀。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須,孫權親自到濡須和曹操對峙了幾個月,有一次曹操遙遙看到吳軍軍容整齊,孫權站在船頭,英氣勃發,曹操不禁感嘆一句,這句話流傳了千年,曹操說:


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這一年距離赤壁之戰整整過去五年,如果當年劉琮不是不戰而降,大約也有此時孫權的氣度了吧。如果當年孫權聽從張昭等文臣的建議,投降了曹操,大約幾年之後也會被曹丞相輕蔑的說一句:豚犬耳。

曹操的這句感嘆後來被辛棄疾寫入《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這首詞的下半闕很豪氣:


年少萬兜鍪,
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不過曹操沒想到,自己兒子曹丕也和劉表兒子一樣,做了一件蠢事,直接導致後來曹家的衰落。


這件事就是接受孫權的稱臣的請求,然後作壁上觀的看劉備和孫權互掐。


孫權劉備的這場大戰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戰。


曹丕的謀臣范曄曾經給曹丕分析過孫權此時稱臣的目的:


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臣之心久矣。陛下雖齊德有虞,然醜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困,然後發此使耳。可因其窮,襲而取之。夫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孫權有知道面對劉備的攻撼,必然是一場硬仗,必須全力以赴,如果此時曹丕在背後捅刀子,那麼腹背受敵,兩線作戰的孫權很可能一敗塗地。


所以他主動派使者向曹丕求和,希望曹丕不要攻打自己,然後藉著曹魏的勢力,來鼓舞自己國內的將士:看看劉備打我們怕什麼,魏國和我們結盟了。曹魏比劉備大多了,有曹魏給我們背書,還怕啥。


這叫抱大腿,狐假虎威。


孫權抱大腿的功夫是一絕,但是他很擅長抱大腿也很擅長翻臉,在跪舔和翻臉間能無縫銜接。


劉備攻打孫權,發動夷陵之戰,其實存的心思之一就是希望曹魏出手。

如果對方坐陣的是劉備的老對手老朋友曹操,那麼這千載難逢的消滅吳國的機會曹操是不會放過的,你吳國稱臣算個屁,與我有一毛錢好處嗎?


曹操做事的原則是: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但是此時曹魏的當家人是曹丕,孫權一向曹丕稱臣,剛剛當上皇帝的曹丕大約就飄了:


我這麼牛嗎?連孫十萬都承認我的皇帝之位了。


所以他沒有同意范曄趁吳蜀內亂,火中取栗漁翁得意撈點好處的主意。


范曄這招挺陰:


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其實劉備也是算計魏國會出手攻吳才出兵討伐的。


劉備的伐吳之戰是不得不進行下去的一場秀,這一點也早被范曄看透,范曄分析劉備的心路歷程是這樣說的:


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一個弱小的人,要向世界證明自己,只有亮出拳頭,劉備深深明白這一點。

吳國佔領荊州,殺了季漢集團的二號人物關羽,如果劉備就此吞下這口窩囊氣,那麼他的能力和統治力必然會受到質疑,而對於蜀地,劉備是外來人口,在這威信受到空前挑戰的時刻,劉備必須亮拳頭,讓蜀地和荊州集團看到自己有能力對抗外侮。


另外劉備起家靠的就是一個義字,可以說這個義字就是劉備的人設,是劉備賴以行走江湖,獲得成功的不二祕訣。


如今和劉備恩若父子的關羽被殺,如果劉備沒有什麼實質的行動,那麼和他和關羽一起奮戰多年的荊州集團的袍澤會怎樣想。


畢竟荊州集團的將士們是劉備賴以起家的根本,也是他統御益州的主要力量。


劉備要對他們有個交代。


所以討伐吳氏是肯定要進行的。


從關羽被殺到夷陵之戰,中間有一年的時間,這一年當中劉備不可能不反覆權衡伐吳的利弊,伐吳,大約是劉備能選的最優答案了。


其實伐吳勝利的關鍵不是劉備的戰鬥力,甚至不是吳軍的能力,而是魏軍會不會對吳國進行夾擊。


如果魏國不出兵,蜀國和吳國之戰最好的結果是互相消耗,然後撤兵。


有人統計過當時劉備伐吳的兵馬是五到八萬,陸遜帶領的兵馬和他相若,但是吳國還有十餘萬兵馬枕戈待旦,皇叔想靠著不到十萬的兵馬給吳國來個滅國之戰,大約不可能。


皇叔以其一貫以小博大的作戰手法,一把梭哈壓上諾大賭注,然後頻頻示意曹丕:丕,你上桌啊,咱倆滅了丫的仲謀。

也許皇叔年紀大了,和曹丕有了代溝,曹丕愣是沒有看明白皇叔的秋波,還沉浸在孫十萬給自稱臣的喜悅當中。


當他清醒過來,準備趁火打劫一番時,夷陵之戰打完了。


這是曹家最接近能一統的機會。


唯一一次。


================================

文:薛白袍

老爹有话说
2019-09-06

我們拋開國家之間的利益,從普通人的角度,去重新看待劉備給關羽報仇的這件事。

假如劉備只是一個普通人,他並不是什麼蜀漢政權的建立者,也不是什麼一國之君。

關羽、張飛也不是什麼五虎上將,就只是個會點武藝的普通老百姓。

三個人呢,拜把子,結為異性兄弟。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句話是武俠劇中,拜把子時經常說的誓言,以此來說明異性兄弟間的感情深厚。

異性兄弟被人害死了,作為大哥,你要不要給他報仇?

人之常情,這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事後都在評論說,劉備不應該攻打東吳,可是劉備也是普通人,自己的異性兄弟被人害了,作為大哥要是都不給他報仇,那還是兄弟嘛。

我們拋開國家之間的利益,從普通人的角度,去重新看待劉備給關羽報仇的這件事。

假如劉備只是一個普通人,他並不是什麼蜀漢政權的建立者,也不是什麼一國之君。

關羽、張飛也不是什麼五虎上將,就只是個會點武藝的普通老百姓。

三個人呢,拜把子,結為異性兄弟。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句話是武俠劇中,拜把子時經常說的誓言,以此來說明異性兄弟間的感情深厚。

異性兄弟被人害死了,作為大哥,你要不要給他報仇?

人之常情,這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事後都在評論說,劉備不應該攻打東吳,可是劉備也是普通人,自己的異性兄弟被人害了,作為大哥要是都不給他報仇,那還是兄弟嘛。

你比如說《亮劍》這部電視劇裡,有一個情節:

魏和尚被土匪搶劫,還被土匪割了頭,李雲龍知道後,是怎麼說的?

“不報此仇,我李雲龍誓不為人。”

你想想魏和尚跟著李雲龍,有多久了,那是過命的交情,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

得知魏和尚被害,李雲龍的第一反應,就是給兄弟報仇。

這才是普通人的第一反應。

回到劉備這裡也一樣,說白了劉備也是普通人,只要是個普通人,但凡遇到這種情況,都不可能做到理性思考,第一反應都是悲痛後,要給兄弟報仇。

所以,劉備的興兵伐吳,在感情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戰略上是不明智的。

我們拋開國家之間的利益,從普通人的角度,去重新看待劉備給關羽報仇的這件事。

假如劉備只是一個普通人,他並不是什麼蜀漢政權的建立者,也不是什麼一國之君。

關羽、張飛也不是什麼五虎上將,就只是個會點武藝的普通老百姓。

三個人呢,拜把子,結為異性兄弟。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句話是武俠劇中,拜把子時經常說的誓言,以此來說明異性兄弟間的感情深厚。

異性兄弟被人害死了,作為大哥,你要不要給他報仇?

人之常情,這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事後都在評論說,劉備不應該攻打東吳,可是劉備也是普通人,自己的異性兄弟被人害了,作為大哥要是都不給他報仇,那還是兄弟嘛。

你比如說《亮劍》這部電視劇裡,有一個情節:

魏和尚被土匪搶劫,還被土匪割了頭,李雲龍知道後,是怎麼說的?

“不報此仇,我李雲龍誓不為人。”

你想想魏和尚跟著李雲龍,有多久了,那是過命的交情,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

得知魏和尚被害,李雲龍的第一反應,就是給兄弟報仇。

這才是普通人的第一反應。

回到劉備這裡也一樣,說白了劉備也是普通人,只要是個普通人,但凡遇到這種情況,都不可能做到理性思考,第一反應都是悲痛後,要給兄弟報仇。

所以,劉備的興兵伐吳,在感情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戰略上是不明智的。

老爹有話說:你對“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給關羽報仇?”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裡,發表你的看法。

我們拋開國家之間的利益,從普通人的角度,去重新看待劉備給關羽報仇的這件事。

假如劉備只是一個普通人,他並不是什麼蜀漢政權的建立者,也不是什麼一國之君。

關羽、張飛也不是什麼五虎上將,就只是個會點武藝的普通老百姓。

三個人呢,拜把子,結為異性兄弟。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句話是武俠劇中,拜把子時經常說的誓言,以此來說明異性兄弟間的感情深厚。

異性兄弟被人害死了,作為大哥,你要不要給他報仇?

人之常情,這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事後都在評論說,劉備不應該攻打東吳,可是劉備也是普通人,自己的異性兄弟被人害了,作為大哥要是都不給他報仇,那還是兄弟嘛。

你比如說《亮劍》這部電視劇裡,有一個情節:

魏和尚被土匪搶劫,還被土匪割了頭,李雲龍知道後,是怎麼說的?

“不報此仇,我李雲龍誓不為人。”

你想想魏和尚跟著李雲龍,有多久了,那是過命的交情,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

得知魏和尚被害,李雲龍的第一反應,就是給兄弟報仇。

這才是普通人的第一反應。

回到劉備這裡也一樣,說白了劉備也是普通人,只要是個普通人,但凡遇到這種情況,都不可能做到理性思考,第一反應都是悲痛後,要給兄弟報仇。

所以,劉備的興兵伐吳,在感情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戰略上是不明智的。

老爹有話說:你對“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給關羽報仇?”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裡,發表你的看法。

苍茫大地顾炜斌
2019-09-05

劉備伐吳並不是僅僅要為關羽報仇,更不是要佔領東吳,他沒這麼大的野心,也沒有這麼好的胃口。劉備是大政治家,多年飄泊流浪、寄人籬下、拋妻別子,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這個做草鞋出身的皇帝,懂得珍惜,絕不會去為了關羽蜀之力找東吳賭國運。蒼茫大地認為劉備伐吳的原因如下:

劉備伐吳並不是僅僅要為關羽報仇,更不是要佔領東吳,他沒這麼大的野心,也沒有這麼好的胃口。劉備是大政治家,多年飄泊流浪、寄人籬下、拋妻別子,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這個做草鞋出身的皇帝,懂得珍惜,絕不會去為了關羽蜀之力找東吳賭國運。蒼茫大地認為劉備伐吳的原因如下:



一、荊州作為未來的北伐基地,地位太重要了,劉備非奪回荊州不可。

劉備是和曹操煮梅論英雄時,被曹操盛讚為“天下英雄唯使撫與操耳"的豪傑之士,他有奪取天下的雄心。他深深地知道荊州對蜀漢的重要,早在他和孔明在隆中定下國策時達成共識:佔據荊、益二州,扼守險阻,西和戎族,南撫夷越,東聯孫權,天下有變時,派一上將率荊州軍挺進宛縣、洛陽,劉備親率益州軍出師秦川,以興復漢室。現在關羽大意少兵失荊州,劉備不僅損兵失地,還失去了北伐的一個重要基地,他肯定會拼老命。

劉備伐吳並不是僅僅要為關羽報仇,更不是要佔領東吳,他沒這麼大的野心,也沒有這麼好的胃口。劉備是大政治家,多年飄泊流浪、寄人籬下、拋妻別子,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這個做草鞋出身的皇帝,懂得珍惜,絕不會去為了關羽蜀之力找東吳賭國運。蒼茫大地認為劉備伐吳的原因如下:



一、荊州作為未來的北伐基地,地位太重要了,劉備非奪回荊州不可。

劉備是和曹操煮梅論英雄時,被曹操盛讚為“天下英雄唯使撫與操耳"的豪傑之士,他有奪取天下的雄心。他深深地知道荊州對蜀漢的重要,早在他和孔明在隆中定下國策時達成共識:佔據荊、益二州,扼守險阻,西和戎族,南撫夷越,東聯孫權,天下有變時,派一上將率荊州軍挺進宛縣、洛陽,劉備親率益州軍出師秦川,以興復漢室。現在關羽大意少兵失荊州,劉備不僅損兵失地,還失去了北伐的一個重要基地,他肯定會拼老命。



二、劉備、孔明都沒有想到後來會有夷陵慘敗。

據《三國志》,孔明並沒有阻止劉備伐吳,只是劉備夷陵慘敗後才長嘆:要是法孝直(法正)在,即便不能阻止主公伐吳,也不至被燒得這麼慘!

孔明知道:法正軍事奇才,如由他隨徵,蜀軍絕不會慘敗。但法正已逝,自己搞後勤、搞運輸、搞政權建設,忙得不可開交,分身無術,無法隨徵。

但劉備久歷戰陣,軍事經驗極為豐富。而且劉備所率是四海精銳,他和孔明都認為關羽敗在輕敵,兩面作戰,兵力不足,內部糜芳、志仁和關羽不睦,投降斷了關羽的生路。劉備傾全國之力,手下兵力八至十萬,而且由能幹的孔明負責後勤,應該是可以和孫權放手一搏的,東吳周瑜、魯肅兩員名帥己逝,陸遜等藉藉無名,退一萬步說,即便收不回荊州,也不會大敗。

三、關羽所部被曹魏、東吳聯合全殲,不和孫權幹一仗會嚴重動搖蜀漢的軍心、人心。

關羽屬萬人敵,蜀漢第一名將,他父子被孫權生擒斬,張飛急於替關羽報仇,耍大牌,暴打手下,又被帳下將領張達、範強斬殺,兩人竟帶著張飛的頭順流而下投奔孫權,不和孫權幹一架,對蜀漢上下也無法交代。人心散了,蜀漢也就完啦!

四、劉備在夷陵之戰時已是壯士暮年,他知道阿斗有幾把刷子,想替兒子奪回北伐的基地,他是中國式好父親。

劉備伐吳,已六十左右,早至暮年,他也知道多年戎馬生涯,生命早已過度透支,來日無多,他發揚只爭朝夕的精神,想趁骨頭還沒有敲骨,奪回荊州。

五、劉備屢敗屢戰,精神可佳,但軍事才能有限,《劉備傳》!中說他一生歷十五仗,只勝了三仗,但這三仗使得劉備信心滿滿。

先看看,哪幾仗:赤壁之戰,打敗曹操(主要指揮者是周瑜);奪益州(法正、張鬆做內奸,法正出謀甚多;奪漢中(計謀盡出法正,耗退了曹操)。劉備對此三仗沒有清醒是兩次打敗曹操,使他自信心爆棚!他對孫權等江東集體渺視了!

六、劉備以為:東吳擅長的是水戰,陸戰戰力不是自己對手。

劉備伐吳並不是僅僅要為關羽報仇,更不是要佔領東吳,他沒這麼大的野心,也沒有這麼好的胃口。劉備是大政治家,多年飄泊流浪、寄人籬下、拋妻別子,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這個做草鞋出身的皇帝,懂得珍惜,絕不會去為了關羽蜀之力找東吳賭國運。蒼茫大地認為劉備伐吳的原因如下:



一、荊州作為未來的北伐基地,地位太重要了,劉備非奪回荊州不可。

劉備是和曹操煮梅論英雄時,被曹操盛讚為“天下英雄唯使撫與操耳"的豪傑之士,他有奪取天下的雄心。他深深地知道荊州對蜀漢的重要,早在他和孔明在隆中定下國策時達成共識:佔據荊、益二州,扼守險阻,西和戎族,南撫夷越,東聯孫權,天下有變時,派一上將率荊州軍挺進宛縣、洛陽,劉備親率益州軍出師秦川,以興復漢室。現在關羽大意少兵失荊州,劉備不僅損兵失地,還失去了北伐的一個重要基地,他肯定會拼老命。



二、劉備、孔明都沒有想到後來會有夷陵慘敗。

據《三國志》,孔明並沒有阻止劉備伐吳,只是劉備夷陵慘敗後才長嘆:要是法孝直(法正)在,即便不能阻止主公伐吳,也不至被燒得這麼慘!

孔明知道:法正軍事奇才,如由他隨徵,蜀軍絕不會慘敗。但法正已逝,自己搞後勤、搞運輸、搞政權建設,忙得不可開交,分身無術,無法隨徵。

但劉備久歷戰陣,軍事經驗極為豐富。而且劉備所率是四海精銳,他和孔明都認為關羽敗在輕敵,兩面作戰,兵力不足,內部糜芳、志仁和關羽不睦,投降斷了關羽的生路。劉備傾全國之力,手下兵力八至十萬,而且由能幹的孔明負責後勤,應該是可以和孫權放手一搏的,東吳周瑜、魯肅兩員名帥己逝,陸遜等藉藉無名,退一萬步說,即便收不回荊州,也不會大敗。

三、關羽所部被曹魏、東吳聯合全殲,不和孫權幹一仗會嚴重動搖蜀漢的軍心、人心。

關羽屬萬人敵,蜀漢第一名將,他父子被孫權生擒斬,張飛急於替關羽報仇,耍大牌,暴打手下,又被帳下將領張達、範強斬殺,兩人竟帶著張飛的頭順流而下投奔孫權,不和孫權幹一架,對蜀漢上下也無法交代。人心散了,蜀漢也就完啦!

四、劉備在夷陵之戰時已是壯士暮年,他知道阿斗有幾把刷子,想替兒子奪回北伐的基地,他是中國式好父親。

劉備伐吳,已六十左右,早至暮年,他也知道多年戎馬生涯,生命早已過度透支,來日無多,他發揚只爭朝夕的精神,想趁骨頭還沒有敲骨,奪回荊州。

五、劉備屢敗屢戰,精神可佳,但軍事才能有限,《劉備傳》!中說他一生歷十五仗,只勝了三仗,但這三仗使得劉備信心滿滿。

先看看,哪幾仗:赤壁之戰,打敗曹操(主要指揮者是周瑜);奪益州(法正、張鬆做內奸,法正出謀甚多;奪漢中(計謀盡出法正,耗退了曹操)。劉備對此三仗沒有清醒是兩次打敗曹操,使他自信心爆棚!他對孫權等江東集體渺視了!

六、劉備以為:東吳擅長的是水戰,陸戰戰力不是自己對手。



鸿涵先生
2019-09-09

回答問題要本著嚴謹的態度,姑且不論羅貫中老先生的小說《三國演義》,咱們只從正史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

先來說一說劉關張三者之間的關係:

“少於關羽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陳壽《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陳壽《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回答問題要本著嚴謹的態度,姑且不論羅貫中老先生的小說《三國演義》,咱們只從正史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

先來說一說劉關張三者之間的關係:

“少於關羽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陳壽《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陳壽《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由這些隻言片語可以看出,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並未結拜,而三者的關係為君臣關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三人之間情同生死,感情堪比親兄弟,這點無假!

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給關羽報仇?

主觀原因:前面說了,劉關張三人的關係,“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劉備雖說是一代梟雄,但是他很講情義,很有江湖大哥的風範。所以兄弟被害,必須要報仇,這沒有為什麼,就是單純的袍澤之情。

回答問題要本著嚴謹的態度,姑且不論羅貫中老先生的小說《三國演義》,咱們只從正史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

先來說一說劉關張三者之間的關係:

“少於關羽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陳壽《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陳壽《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由這些隻言片語可以看出,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並未結拜,而三者的關係為君臣關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三人之間情同生死,感情堪比親兄弟,這點無假!

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給關羽報仇?

主觀原因:前面說了,劉關張三人的關係,“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劉備雖說是一代梟雄,但是他很講情義,很有江湖大哥的風範。所以兄弟被害,必須要報仇,這沒有為什麼,就是單純的袍澤之情。

劉備在少年時期就頗有江湖氣質他不喜歡讀書,只喜歡結交豪傑,這要放到太平盛世,是一個活活的“山大王”,所以通俗一點就是劉備是一個義氣人,有英雄氣概!

回答問題要本著嚴謹的態度,姑且不論羅貫中老先生的小說《三國演義》,咱們只從正史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

先來說一說劉關張三者之間的關係:

“少於關羽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陳壽《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陳壽《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由這些隻言片語可以看出,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並未結拜,而三者的關係為君臣關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三人之間情同生死,感情堪比親兄弟,這點無假!

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給關羽報仇?

主觀原因:前面說了,劉關張三人的關係,“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劉備雖說是一代梟雄,但是他很講情義,很有江湖大哥的風範。所以兄弟被害,必須要報仇,這沒有為什麼,就是單純的袍澤之情。

劉備在少年時期就頗有江湖氣質他不喜歡讀書,只喜歡結交豪傑,這要放到太平盛世,是一個活活的“山大王”,所以通俗一點就是劉備是一個義氣人,有英雄氣概!

而關羽呢?更是“義薄雲天”,當時曹操東征劉備,俘獲了劉備的妻子和兒女,以及大部分兵馬(其中包括關羽,劉備則逃到了袁紹處)曹操仰慕關羽的為人和才幹,就對關羽非常的器重,賜給關羽金銀財寶,好吃好喝的招待著他,並且對劉備的妻子兒女也沒有怠慢,這也是因為關羽的關係,這些事情《三國志》都有詳細的記載,關羽受到了曹操的恩惠,也明白曹操是希望關羽能夠留下來為他效力,關羽是一個非常講情義的人,他既不能對不起曹操,更加不能對不起劉備,所以,他在不損害劉備的條件下,決心為曹操做一件事,就是斬殺顏良,解“白馬之圍”,而關羽做到了,曹操更加開心,就上表皇帝,封關羽為漢壽亭侯,而關羽至死也一直是以此名號為榮。在完成這件事之後,關羽就呈書信稟告曹操,說“劉備對自己恩同兄弟,而自己對劉備無以為報,勢必同生共死。必須要去投奔劉備,一生追隨。”這簡單的幾句話就表明了,關羽對劉備的忠誠和對曹操的知遇之恩。也正是因為此事,關羽才會被眾多文學家演義,被民間老百姓敬重。

回答問題要本著嚴謹的態度,姑且不論羅貫中老先生的小說《三國演義》,咱們只從正史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

先來說一說劉關張三者之間的關係:

“少於關羽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陳壽《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陳壽《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由這些隻言片語可以看出,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並未結拜,而三者的關係為君臣關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三人之間情同生死,感情堪比親兄弟,這點無假!

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給關羽報仇?

主觀原因:前面說了,劉關張三人的關係,“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劉備雖說是一代梟雄,但是他很講情義,很有江湖大哥的風範。所以兄弟被害,必須要報仇,這沒有為什麼,就是單純的袍澤之情。

劉備在少年時期就頗有江湖氣質他不喜歡讀書,只喜歡結交豪傑,這要放到太平盛世,是一個活活的“山大王”,所以通俗一點就是劉備是一個義氣人,有英雄氣概!

而關羽呢?更是“義薄雲天”,當時曹操東征劉備,俘獲了劉備的妻子和兒女,以及大部分兵馬(其中包括關羽,劉備則逃到了袁紹處)曹操仰慕關羽的為人和才幹,就對關羽非常的器重,賜給關羽金銀財寶,好吃好喝的招待著他,並且對劉備的妻子兒女也沒有怠慢,這也是因為關羽的關係,這些事情《三國志》都有詳細的記載,關羽受到了曹操的恩惠,也明白曹操是希望關羽能夠留下來為他效力,關羽是一個非常講情義的人,他既不能對不起曹操,更加不能對不起劉備,所以,他在不損害劉備的條件下,決心為曹操做一件事,就是斬殺顏良,解“白馬之圍”,而關羽做到了,曹操更加開心,就上表皇帝,封關羽為漢壽亭侯,而關羽至死也一直是以此名號為榮。在完成這件事之後,關羽就呈書信稟告曹操,說“劉備對自己恩同兄弟,而自己對劉備無以為報,勢必同生共死。必須要去投奔劉備,一生追隨。”這簡單的幾句話就表明了,關羽對劉備的忠誠和對曹操的知遇之恩。也正是因為此事,關羽才會被眾多文學家演義,被民間老百姓敬重。

劉備也不傻,關於關羽為他做的這些事他都會記在心裡,劉備一生顛沛流離,寄人籬下,而關羽,張飛至死不離不棄,追隨左右,這事是天下人都知道的,所以為此等天下人共知的情誼,劉備就算“賠了夫人又折兵”也得幹孫權,這一點也沒毛病,劉備一直以“仁義”著稱,所以他能為關羽報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客觀原因:諸葛亮“隆中對”已經很明白的告訴劉備了,要取荊益二州巴蜀之地,劉備好不容易得了這地盤,(雖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卻被昔日的盟友,孫權擺了一道,肯定氣不打一處來,還幹掉了自己最忠心的臣子,再加上劉備此刻已經稱帝,所以為了自己的名聲,也得揍他,併為關羽報仇,可是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失敗而終,最後自己也鬱郁而亡,死在了白帝城。

回答問題要本著嚴謹的態度,姑且不論羅貫中老先生的小說《三國演義》,咱們只從正史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

先來說一說劉關張三者之間的關係:

“少於關羽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陳壽《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陳壽《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由這些隻言片語可以看出,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並未結拜,而三者的關係為君臣關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三人之間情同生死,感情堪比親兄弟,這點無假!

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給關羽報仇?

主觀原因:前面說了,劉關張三人的關係,“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劉備雖說是一代梟雄,但是他很講情義,很有江湖大哥的風範。所以兄弟被害,必須要報仇,這沒有為什麼,就是單純的袍澤之情。

劉備在少年時期就頗有江湖氣質他不喜歡讀書,只喜歡結交豪傑,這要放到太平盛世,是一個活活的“山大王”,所以通俗一點就是劉備是一個義氣人,有英雄氣概!

而關羽呢?更是“義薄雲天”,當時曹操東征劉備,俘獲了劉備的妻子和兒女,以及大部分兵馬(其中包括關羽,劉備則逃到了袁紹處)曹操仰慕關羽的為人和才幹,就對關羽非常的器重,賜給關羽金銀財寶,好吃好喝的招待著他,並且對劉備的妻子兒女也沒有怠慢,這也是因為關羽的關係,這些事情《三國志》都有詳細的記載,關羽受到了曹操的恩惠,也明白曹操是希望關羽能夠留下來為他效力,關羽是一個非常講情義的人,他既不能對不起曹操,更加不能對不起劉備,所以,他在不損害劉備的條件下,決心為曹操做一件事,就是斬殺顏良,解“白馬之圍”,而關羽做到了,曹操更加開心,就上表皇帝,封關羽為漢壽亭侯,而關羽至死也一直是以此名號為榮。在完成這件事之後,關羽就呈書信稟告曹操,說“劉備對自己恩同兄弟,而自己對劉備無以為報,勢必同生共死。必須要去投奔劉備,一生追隨。”這簡單的幾句話就表明了,關羽對劉備的忠誠和對曹操的知遇之恩。也正是因為此事,關羽才會被眾多文學家演義,被民間老百姓敬重。

劉備也不傻,關於關羽為他做的這些事他都會記在心裡,劉備一生顛沛流離,寄人籬下,而關羽,張飛至死不離不棄,追隨左右,這事是天下人都知道的,所以為此等天下人共知的情誼,劉備就算“賠了夫人又折兵”也得幹孫權,這一點也沒毛病,劉備一直以“仁義”著稱,所以他能為關羽報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客觀原因:諸葛亮“隆中對”已經很明白的告訴劉備了,要取荊益二州巴蜀之地,劉備好不容易得了這地盤,(雖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卻被昔日的盟友,孫權擺了一道,肯定氣不打一處來,還幹掉了自己最忠心的臣子,再加上劉備此刻已經稱帝,所以為了自己的名聲,也得揍他,併為關羽報仇,可是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失敗而終,最後自己也鬱郁而亡,死在了白帝城。


幾千年過去了,我們感嘆劉關張三人情義的同時,也應該吸取教訓,關羽、張飛雖然忠義,並且有著萬夫不當之勇,是國士一樣的人物,但是他們又有著不同的缺點,這也是他們失敗的原因,關羽可以禮賢下士,對待手下將領恩同父子,但對待對手和上級卻不放在眼裡,張飛和關羽正好相反,對待上級和強者,能夠抱有很謙卑的態度,可是對待自己的手下卻非常殘暴,這就是他們二人的死因。而劉備的確是一個英雄般的人物,他為關羽、張飛報仇一事可以流傳千古,不論他的初衷到底是什麼,反正劉備就是這麼幹了,這等舍大顧小的做法在千百年來估計也沒誰了,如果劉備不為二位兄弟報仇,想必天下大勢又要從新開始了!這就是命,歷史從不會掩飾任何事情,只會自顧自的發展,這也就是今天我們還有這麼多遺憾的原因吧!


感謝閱讀,請多多關注鴻涵先生,為您解讀歷史。

回答問題要本著嚴謹的態度,姑且不論羅貫中老先生的小說《三國演義》,咱們只從正史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

先來說一說劉關張三者之間的關係:

“少於關羽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陳壽《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陳壽《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由這些隻言片語可以看出,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並未結拜,而三者的關係為君臣關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三人之間情同生死,感情堪比親兄弟,這點無假!

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給關羽報仇?

主觀原因:前面說了,劉關張三人的關係,“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劉備雖說是一代梟雄,但是他很講情義,很有江湖大哥的風範。所以兄弟被害,必須要報仇,這沒有為什麼,就是單純的袍澤之情。

劉備在少年時期就頗有江湖氣質他不喜歡讀書,只喜歡結交豪傑,這要放到太平盛世,是一個活活的“山大王”,所以通俗一點就是劉備是一個義氣人,有英雄氣概!

而關羽呢?更是“義薄雲天”,當時曹操東征劉備,俘獲了劉備的妻子和兒女,以及大部分兵馬(其中包括關羽,劉備則逃到了袁紹處)曹操仰慕關羽的為人和才幹,就對關羽非常的器重,賜給關羽金銀財寶,好吃好喝的招待著他,並且對劉備的妻子兒女也沒有怠慢,這也是因為關羽的關係,這些事情《三國志》都有詳細的記載,關羽受到了曹操的恩惠,也明白曹操是希望關羽能夠留下來為他效力,關羽是一個非常講情義的人,他既不能對不起曹操,更加不能對不起劉備,所以,他在不損害劉備的條件下,決心為曹操做一件事,就是斬殺顏良,解“白馬之圍”,而關羽做到了,曹操更加開心,就上表皇帝,封關羽為漢壽亭侯,而關羽至死也一直是以此名號為榮。在完成這件事之後,關羽就呈書信稟告曹操,說“劉備對自己恩同兄弟,而自己對劉備無以為報,勢必同生共死。必須要去投奔劉備,一生追隨。”這簡單的幾句話就表明了,關羽對劉備的忠誠和對曹操的知遇之恩。也正是因為此事,關羽才會被眾多文學家演義,被民間老百姓敬重。

劉備也不傻,關於關羽為他做的這些事他都會記在心裡,劉備一生顛沛流離,寄人籬下,而關羽,張飛至死不離不棄,追隨左右,這事是天下人都知道的,所以為此等天下人共知的情誼,劉備就算“賠了夫人又折兵”也得幹孫權,這一點也沒毛病,劉備一直以“仁義”著稱,所以他能為關羽報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客觀原因:諸葛亮“隆中對”已經很明白的告訴劉備了,要取荊益二州巴蜀之地,劉備好不容易得了這地盤,(雖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卻被昔日的盟友,孫權擺了一道,肯定氣不打一處來,還幹掉了自己最忠心的臣子,再加上劉備此刻已經稱帝,所以為了自己的名聲,也得揍他,併為關羽報仇,可是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失敗而終,最後自己也鬱郁而亡,死在了白帝城。


幾千年過去了,我們感嘆劉關張三人情義的同時,也應該吸取教訓,關羽、張飛雖然忠義,並且有著萬夫不當之勇,是國士一樣的人物,但是他們又有著不同的缺點,這也是他們失敗的原因,關羽可以禮賢下士,對待手下將領恩同父子,但對待對手和上級卻不放在眼裡,張飛和關羽正好相反,對待上級和強者,能夠抱有很謙卑的態度,可是對待自己的手下卻非常殘暴,這就是他們二人的死因。而劉備的確是一個英雄般的人物,他為關羽、張飛報仇一事可以流傳千古,不論他的初衷到底是什麼,反正劉備就是這麼幹了,這等舍大顧小的做法在千百年來估計也沒誰了,如果劉備不為二位兄弟報仇,想必天下大勢又要從新開始了!這就是命,歷史從不會掩飾任何事情,只會自顧自的發展,這也就是今天我們還有這麼多遺憾的原因吧!


感謝閱讀,請多多關注鴻涵先生,為您解讀歷史。

史海泛舟摆渡人
2019-09-04

不管是從劉備和關羽的個人感情考慮,還是從隆重戰略的角度考慮,劉備都必須要給關羽報仇。關羽是劉備手下的頭號悍將,也是劉備最信任的人。劉備攻佔益州之後,將荊州地區完全交給了關羽打理,從關羽獨自鎮守荊州這件事來看,劉備對關羽的信任肯定是毫無保留的。而在關羽遇害之後,劉備不僅失去了一個大將,還失去了荊州的地盤,隆中戰略也因此破產。

不管是從劉備和關羽的個人感情考慮,還是從隆重戰略的角度考慮,劉備都必須要給關羽報仇。關羽是劉備手下的頭號悍將,也是劉備最信任的人。劉備攻佔益州之後,將荊州地區完全交給了關羽打理,從關羽獨自鎮守荊州這件事來看,劉備對關羽的信任肯定是毫無保留的。而在關羽遇害之後,劉備不僅失去了一個大將,還失去了荊州的地盤,隆中戰略也因此破產。

關羽跟隨了劉備三十多年,一直對劉備忠心耿耿,劉備也對關羽百分百的信任。在官渡之戰發生前,劉備兵敗投奔袁紹,關羽被曹操俘虜。曹操俘虜關羽之後,給了關羽非常好的待遇,而當時的劉備仍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連自己的地盤都沒有。

蜀,小國耳,名將唯羽。《三國志》

然而關羽仍然選擇離開了曹操,千里走單騎回到了劉備的身邊。當關羽回到劉備身邊的時候,劉備的內心肯定無比感動。在關羽千里走單騎之後,劉備經常把部隊單獨分給關羽統領,而關羽從來沒有背叛過劉備。

不管是從劉備和關羽的個人感情考慮,還是從隆重戰略的角度考慮,劉備都必須要給關羽報仇。關羽是劉備手下的頭號悍將,也是劉備最信任的人。劉備攻佔益州之後,將荊州地區完全交給了關羽打理,從關羽獨自鎮守荊州這件事來看,劉備對關羽的信任肯定是毫無保留的。而在關羽遇害之後,劉備不僅失去了一個大將,還失去了荊州的地盤,隆中戰略也因此破產。

關羽跟隨了劉備三十多年,一直對劉備忠心耿耿,劉備也對關羽百分百的信任。在官渡之戰發生前,劉備兵敗投奔袁紹,關羽被曹操俘虜。曹操俘虜關羽之後,給了關羽非常好的待遇,而當時的劉備仍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連自己的地盤都沒有。

蜀,小國耳,名將唯羽。《三國志》

然而關羽仍然選擇離開了曹操,千里走單騎回到了劉備的身邊。當關羽回到劉備身邊的時候,劉備的內心肯定無比感動。在關羽千里走單騎之後,劉備經常把部隊單獨分給關羽統領,而關羽從來沒有背叛過劉備。

關羽的這種忠義精神被後世傳揚了千年,劉備作為關羽的主公,肯定也對關羽有很深的兄弟感情。假如在關羽死後劉備不發兵為關羽報仇,蜀漢的其他大臣肯定會對劉備產生誤會。

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三國志》

在關羽被殺害之後,曹魏的大臣們評論說:“關羽和劉備名義上是君臣,感情卻像父子一樣的親。現在關羽戰敗身亡,如果劉備不能為他報仇,在道理上也說不過去。”實際上在劉備興師伐吳的時候,蜀漢大部分大臣都持反對態度,而劉備寧可不帶一員大將,也要堅持伐吳報仇。從劉備伐吳時期的表現,足以看出劉備對關羽的感情。

不管是從劉備和關羽的個人感情考慮,還是從隆重戰略的角度考慮,劉備都必須要給關羽報仇。關羽是劉備手下的頭號悍將,也是劉備最信任的人。劉備攻佔益州之後,將荊州地區完全交給了關羽打理,從關羽獨自鎮守荊州這件事來看,劉備對關羽的信任肯定是毫無保留的。而在關羽遇害之後,劉備不僅失去了一個大將,還失去了荊州的地盤,隆中戰略也因此破產。

關羽跟隨了劉備三十多年,一直對劉備忠心耿耿,劉備也對關羽百分百的信任。在官渡之戰發生前,劉備兵敗投奔袁紹,關羽被曹操俘虜。曹操俘虜關羽之後,給了關羽非常好的待遇,而當時的劉備仍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連自己的地盤都沒有。

蜀,小國耳,名將唯羽。《三國志》

然而關羽仍然選擇離開了曹操,千里走單騎回到了劉備的身邊。當關羽回到劉備身邊的時候,劉備的內心肯定無比感動。在關羽千里走單騎之後,劉備經常把部隊單獨分給關羽統領,而關羽從來沒有背叛過劉備。

關羽的這種忠義精神被後世傳揚了千年,劉備作為關羽的主公,肯定也對關羽有很深的兄弟感情。假如在關羽死後劉備不發兵為關羽報仇,蜀漢的其他大臣肯定會對劉備產生誤會。

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三國志》

在關羽被殺害之後,曹魏的大臣們評論說:“關羽和劉備名義上是君臣,感情卻像父子一樣的親。現在關羽戰敗身亡,如果劉備不能為他報仇,在道理上也說不過去。”實際上在劉備興師伐吳的時候,蜀漢大部分大臣都持反對態度,而劉備寧可不帶一員大將,也要堅持伐吳報仇。從劉備伐吳時期的表現,足以看出劉備對關羽的感情。

除了劉備和關羽的感情之外,劉備伐吳也是為了恢復隆重戰略。在諸葛亮制定的隆中戰略中,荊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如果沒有了荊州,劉備就無法跨有荊益,而諸葛亮定下的兩面夾擊曹魏的計劃也只能打了水漂。

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而且在關羽戰敗被殺後,蜀漢的軍心已經不再穩定,劉備需要用一場戰爭證明蜀漢的實力尚存。由於蜀漢已經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實力,即使是伐吳戰爭勝利的機率不大,劉備也要試一試。

不管是從劉備和關羽的個人感情考慮,還是從隆重戰略的角度考慮,劉備都必須要給關羽報仇。關羽是劉備手下的頭號悍將,也是劉備最信任的人。劉備攻佔益州之後,將荊州地區完全交給了關羽打理,從關羽獨自鎮守荊州這件事來看,劉備對關羽的信任肯定是毫無保留的。而在關羽遇害之後,劉備不僅失去了一個大將,還失去了荊州的地盤,隆中戰略也因此破產。

關羽跟隨了劉備三十多年,一直對劉備忠心耿耿,劉備也對關羽百分百的信任。在官渡之戰發生前,劉備兵敗投奔袁紹,關羽被曹操俘虜。曹操俘虜關羽之後,給了關羽非常好的待遇,而當時的劉備仍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連自己的地盤都沒有。

蜀,小國耳,名將唯羽。《三國志》

然而關羽仍然選擇離開了曹操,千里走單騎回到了劉備的身邊。當關羽回到劉備身邊的時候,劉備的內心肯定無比感動。在關羽千里走單騎之後,劉備經常把部隊單獨分給關羽統領,而關羽從來沒有背叛過劉備。

關羽的這種忠義精神被後世傳揚了千年,劉備作為關羽的主公,肯定也對關羽有很深的兄弟感情。假如在關羽死後劉備不發兵為關羽報仇,蜀漢的其他大臣肯定會對劉備產生誤會。

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三國志》

在關羽被殺害之後,曹魏的大臣們評論說:“關羽和劉備名義上是君臣,感情卻像父子一樣的親。現在關羽戰敗身亡,如果劉備不能為他報仇,在道理上也說不過去。”實際上在劉備興師伐吳的時候,蜀漢大部分大臣都持反對態度,而劉備寧可不帶一員大將,也要堅持伐吳報仇。從劉備伐吳時期的表現,足以看出劉備對關羽的感情。

除了劉備和關羽的感情之外,劉備伐吳也是為了恢復隆重戰略。在諸葛亮制定的隆中戰略中,荊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如果沒有了荊州,劉備就無法跨有荊益,而諸葛亮定下的兩面夾擊曹魏的計劃也只能打了水漂。

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而且在關羽戰敗被殺後,蜀漢的軍心已經不再穩定,劉備需要用一場戰爭證明蜀漢的實力尚存。由於蜀漢已經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實力,即使是伐吳戰爭勝利的機率不大,劉備也要試一試。

從關羽和劉備的關係,以及關羽遇害時蜀漢的形式來看。不管是為了關羽,還是為了隆重戰略,劉備都必須要出兵為關羽報仇。假如劉備復仇成功,蜀漢肯定會重新崛起,再次擁有一統天下的實力。

历史戏语
2019-09-06

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給關羽報仇?如果他不為關羽報仇,那會怎樣?下面這張圖告訴我們,劉備必須要報仇。

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給關羽報仇?如果他不為關羽報仇,那會怎樣?下面這張圖告訴我們,劉備必須要報仇。

失去的不只是關羽;關羽為了劉備,可以說是出生入死,浴血疆場;無論劉備身處何時,在他身邊鼎力相助的無非就是關羽,張飛,他們三人之間的關係,是牢不可破的,親如手足,視同親人還要親。沒有關羽的神武之力,劉備不會被諸侯認可,沒有關羽,劉備早就被曹操,袁紹等人滅之。

關羽出鎮荊州,提現了劉備對關羽的厚愛和信任;重要的一點是,關羽鎮守荊州,劉備放心。劉備可以放手取漢中,西川,關羽在荊州鎮守,就是保住了劉備的大本營。另外一點,關羽是劉備留的後手,因為一旦西川有事,關羽豈能不管大哥。反之,關羽如有事,劉備豈能不顧之理。

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給關羽報仇?如果他不為關羽報仇,那會怎樣?下面這張圖告訴我們,劉備必須要報仇。

失去的不只是關羽;關羽為了劉備,可以說是出生入死,浴血疆場;無論劉備身處何時,在他身邊鼎力相助的無非就是關羽,張飛,他們三人之間的關係,是牢不可破的,親如手足,視同親人還要親。沒有關羽的神武之力,劉備不會被諸侯認可,沒有關羽,劉備早就被曹操,袁紹等人滅之。

關羽出鎮荊州,提現了劉備對關羽的厚愛和信任;重要的一點是,關羽鎮守荊州,劉備放心。劉備可以放手取漢中,西川,關羽在荊州鎮守,就是保住了劉備的大本營。另外一點,關羽是劉備留的後手,因為一旦西川有事,關羽豈能不管大哥。反之,關羽如有事,劉備豈能不顧之理。

然而,關羽冒進,和曹操爭鬥,雖然把曹操打敗,但沒有注意的是,東吳發動的偷襲,把關羽給害了。

劉備想救已經來不及,因為劉備也沒想到東吳會如此這麼做。既然關羽被東吳所害,那麼劉備如果不為關羽報仇,其結果出現三種情況;

其一,張飛哪裡無法交代;因為劉關張幾乎是一體,失去了關羽,張飛和劉備難以接受;張飛性格直率,劉備怎能不知,在張飛眼裡,關二哥的仇如果不報,那麼他內心一定會埋怨劉備,說得不好聽一點的話,張飛會遠離劉備,或者根本就不會再聽劉備的。張飛不光會想到二哥之死,大哥都不為其出頭,那麼自己如果也如此,大哥是不是更不會當回事。劉備能想到這,就不會不為關羽報仇,因為劉備不想再失去張飛。

其二,劉備靠什麼能夠後來居上?仁義。關羽跟隨他,正是因為此。天下人跟隨劉備,也是因為這仁義二字,劉備不光是說這二字,而是做到了這二字。一旦拋棄關羽的仇不報,那麼仁義二字就只剩下仁字了,沒有這個義字,劉備還能讓天下人為己所用的有多少呢?不要看為關羽報仇是小義,實際上,這就體現了劉備的大義。關羽何等人物,為其報仇,正是劉備體現仁義之時。

其三,不為關羽報仇,自己的蜀國如何來網絡人心?像關羽這樣的有影響的人物,其死都不為其血恨,那麼其他戰將之死,劉備又將會是如何對待?無形之中,每個人都會做比較。劉備沒有選擇,只能為關羽報仇。至少這裡面有一半是他自己甘願這麼做的。

關羽之死,劉備痛心疾首。假如能拿荊州換取關羽,劉備會毫不猶豫的去換,如果拿自己的性命去換,又有何妨呢?可是東吳僅僅只是拿回荊州而已嗎?他們看重的是關羽,只是關羽不屬於東吳,而屬於劉備,所以冒著孫劉聯盟破裂也要除掉關羽,冒著日後獨自面對曹魏,也要把關羽給滅了,為何?

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給關羽報仇?如果他不為關羽報仇,那會怎樣?下面這張圖告訴我們,劉備必須要報仇。

失去的不只是關羽;關羽為了劉備,可以說是出生入死,浴血疆場;無論劉備身處何時,在他身邊鼎力相助的無非就是關羽,張飛,他們三人之間的關係,是牢不可破的,親如手足,視同親人還要親。沒有關羽的神武之力,劉備不會被諸侯認可,沒有關羽,劉備早就被曹操,袁紹等人滅之。

關羽出鎮荊州,提現了劉備對關羽的厚愛和信任;重要的一點是,關羽鎮守荊州,劉備放心。劉備可以放手取漢中,西川,關羽在荊州鎮守,就是保住了劉備的大本營。另外一點,關羽是劉備留的後手,因為一旦西川有事,關羽豈能不管大哥。反之,關羽如有事,劉備豈能不顧之理。

然而,關羽冒進,和曹操爭鬥,雖然把曹操打敗,但沒有注意的是,東吳發動的偷襲,把關羽給害了。

劉備想救已經來不及,因為劉備也沒想到東吳會如此這麼做。既然關羽被東吳所害,那麼劉備如果不為關羽報仇,其結果出現三種情況;

其一,張飛哪裡無法交代;因為劉關張幾乎是一體,失去了關羽,張飛和劉備難以接受;張飛性格直率,劉備怎能不知,在張飛眼裡,關二哥的仇如果不報,那麼他內心一定會埋怨劉備,說得不好聽一點的話,張飛會遠離劉備,或者根本就不會再聽劉備的。張飛不光會想到二哥之死,大哥都不為其出頭,那麼自己如果也如此,大哥是不是更不會當回事。劉備能想到這,就不會不為關羽報仇,因為劉備不想再失去張飛。

其二,劉備靠什麼能夠後來居上?仁義。關羽跟隨他,正是因為此。天下人跟隨劉備,也是因為這仁義二字,劉備不光是說這二字,而是做到了這二字。一旦拋棄關羽的仇不報,那麼仁義二字就只剩下仁字了,沒有這個義字,劉備還能讓天下人為己所用的有多少呢?不要看為關羽報仇是小義,實際上,這就體現了劉備的大義。關羽何等人物,為其報仇,正是劉備體現仁義之時。

其三,不為關羽報仇,自己的蜀國如何來網絡人心?像關羽這樣的有影響的人物,其死都不為其血恨,那麼其他戰將之死,劉備又將會是如何對待?無形之中,每個人都會做比較。劉備沒有選擇,只能為關羽報仇。至少這裡面有一半是他自己甘願這麼做的。

關羽之死,劉備痛心疾首。假如能拿荊州換取關羽,劉備會毫不猶豫的去換,如果拿自己的性命去換,又有何妨呢?可是東吳僅僅只是拿回荊州而已嗎?他們看重的是關羽,只是關羽不屬於東吳,而屬於劉備,所以冒著孫劉聯盟破裂也要除掉關羽,冒著日後獨自面對曹魏,也要把關羽給滅了,為何?

一切都是因為曹操和關羽的爭鬥,曹操派遣大軍,統領能戰之將數十人,氣勢洶洶進犯荊州之地,本想一舉兼併荊州,卻被關羽提兵殺得大敗而歸,關羽一鼓作氣,乘勝追擊,曹操只能避其鋒芒,打算遷都。連曹操都要聯合孫權,夾擊關羽,曹操顯得也沒辦法了,關羽太強了。

孫權看明白了,關羽的實力可謂是太強,自己如果面對關羽,有幾分勝算呢?曹操不是布偶,這麼強大的曹魏,都要避其鋒芒而遠遠的,東吳能有幾人可戰關羽,劉備大軍如果再來,東吳哪能抵擋。再說了,關羽離自己猶如臥榻之側一隻猛虎,隨時可能將自己撕碎。猛然驚醒的孫權,做出了最後的決定,聯合曹操。自己又不能像曹操那樣明著去和關羽鬥,曹操當然只能硬著頭皮上,這邊東吳才有機會對關羽下手。偷襲成功,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殺。整過事件各有所算盤,曹操打不過關羽,借刀殺人的技術玩得很高明。孫權怕日後關羽強大,自己難以抵擋,再聯合曹操後實施偷襲荊州,想轉嫁一部分殺關羽之過給曹操。

劉備知道關羽是被東吳所殺,更可氣的是孫權聯合了曹操,來夾擊關羽。伐吳,報仇成了劉備最終的選擇,非形勢所逼,而是情非得易,不得不做,因為劉關張三人的關係,非旁人所能感同生受。

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給關羽報仇?如果他不為關羽報仇,那會怎樣?下面這張圖告訴我們,劉備必須要報仇。

失去的不只是關羽;關羽為了劉備,可以說是出生入死,浴血疆場;無論劉備身處何時,在他身邊鼎力相助的無非就是關羽,張飛,他們三人之間的關係,是牢不可破的,親如手足,視同親人還要親。沒有關羽的神武之力,劉備不會被諸侯認可,沒有關羽,劉備早就被曹操,袁紹等人滅之。

關羽出鎮荊州,提現了劉備對關羽的厚愛和信任;重要的一點是,關羽鎮守荊州,劉備放心。劉備可以放手取漢中,西川,關羽在荊州鎮守,就是保住了劉備的大本營。另外一點,關羽是劉備留的後手,因為一旦西川有事,關羽豈能不管大哥。反之,關羽如有事,劉備豈能不顧之理。

然而,關羽冒進,和曹操爭鬥,雖然把曹操打敗,但沒有注意的是,東吳發動的偷襲,把關羽給害了。

劉備想救已經來不及,因為劉備也沒想到東吳會如此這麼做。既然關羽被東吳所害,那麼劉備如果不為關羽報仇,其結果出現三種情況;

其一,張飛哪裡無法交代;因為劉關張幾乎是一體,失去了關羽,張飛和劉備難以接受;張飛性格直率,劉備怎能不知,在張飛眼裡,關二哥的仇如果不報,那麼他內心一定會埋怨劉備,說得不好聽一點的話,張飛會遠離劉備,或者根本就不會再聽劉備的。張飛不光會想到二哥之死,大哥都不為其出頭,那麼自己如果也如此,大哥是不是更不會當回事。劉備能想到這,就不會不為關羽報仇,因為劉備不想再失去張飛。

其二,劉備靠什麼能夠後來居上?仁義。關羽跟隨他,正是因為此。天下人跟隨劉備,也是因為這仁義二字,劉備不光是說這二字,而是做到了這二字。一旦拋棄關羽的仇不報,那麼仁義二字就只剩下仁字了,沒有這個義字,劉備還能讓天下人為己所用的有多少呢?不要看為關羽報仇是小義,實際上,這就體現了劉備的大義。關羽何等人物,為其報仇,正是劉備體現仁義之時。

其三,不為關羽報仇,自己的蜀國如何來網絡人心?像關羽這樣的有影響的人物,其死都不為其血恨,那麼其他戰將之死,劉備又將會是如何對待?無形之中,每個人都會做比較。劉備沒有選擇,只能為關羽報仇。至少這裡面有一半是他自己甘願這麼做的。

關羽之死,劉備痛心疾首。假如能拿荊州換取關羽,劉備會毫不猶豫的去換,如果拿自己的性命去換,又有何妨呢?可是東吳僅僅只是拿回荊州而已嗎?他們看重的是關羽,只是關羽不屬於東吳,而屬於劉備,所以冒著孫劉聯盟破裂也要除掉關羽,冒著日後獨自面對曹魏,也要把關羽給滅了,為何?

一切都是因為曹操和關羽的爭鬥,曹操派遣大軍,統領能戰之將數十人,氣勢洶洶進犯荊州之地,本想一舉兼併荊州,卻被關羽提兵殺得大敗而歸,關羽一鼓作氣,乘勝追擊,曹操只能避其鋒芒,打算遷都。連曹操都要聯合孫權,夾擊關羽,曹操顯得也沒辦法了,關羽太強了。

孫權看明白了,關羽的實力可謂是太強,自己如果面對關羽,有幾分勝算呢?曹操不是布偶,這麼強大的曹魏,都要避其鋒芒而遠遠的,東吳能有幾人可戰關羽,劉備大軍如果再來,東吳哪能抵擋。再說了,關羽離自己猶如臥榻之側一隻猛虎,隨時可能將自己撕碎。猛然驚醒的孫權,做出了最後的決定,聯合曹操。自己又不能像曹操那樣明著去和關羽鬥,曹操當然只能硬著頭皮上,這邊東吳才有機會對關羽下手。偷襲成功,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殺。整過事件各有所算盤,曹操打不過關羽,借刀殺人的技術玩得很高明。孫權怕日後關羽強大,自己難以抵擋,再聯合曹操後實施偷襲荊州,想轉嫁一部分殺關羽之過給曹操。

劉備知道關羽是被東吳所殺,更可氣的是孫權聯合了曹操,來夾擊關羽。伐吳,報仇成了劉備最終的選擇,非形勢所逼,而是情非得易,不得不做,因為劉關張三人的關係,非旁人所能感同生受。

劉備伐吳,有人說不是為關羽報仇,而是為了兼併東吳,真是可笑。在劉備伐吳之時,關羽,張飛都不在了,趙雲又沒有前去,劉備那個時候,能戰的大將實在太少了,關興,張苞等年輕將軍隨往,劉備雖然傾國之兵,要吞併東吳也不是一件易事,因此,劉備最多就是佔據幾個重要的城池,以便拿來換取失去的荊州。這樣從心裡來說,至少給關羽一個交代吧。荊州還是關羽的,只要荊州在,劉備亦能感覺關羽在啊。張飛為伐吳準備之時,被手下所害,頭顱居然到了孫權哪裡,這可不是一句話能解釋清楚的,劉備還未為關羽報仇,張飛又失去,劉備已經無法再等下去了,伐吳,報仇,成為劉備唯一的目的,因為不止是為關羽報仇,而是又多了一個兄弟的仇,此仇不報,劉備何以心安,何以日後面對兩個兄弟。

阿呆梦话
2019-09-04

謝謝邀請。

謝謝邀請。



阿呆一直認為,劉備起兵給關羽報仇,只是個藉口和幌子。他真正的目的是想一舉拿下江東。

劉備自從漢中爭奪成功,從曹操手裡搶到了漢中,就一下子不一樣了。

首先,益州、漢中在手,有了穩固的根據地。四塞險要,易守難攻,這片土地穩當了。

其次,荊州原本是屬於江東孫權的,也一直承諾過,拿下益州歸還荊州的。從荊州進攻曹魏更方便快捷。如今,被孫權收了回去,相當於堵了劉備的門。

謝謝邀請。



阿呆一直認為,劉備起兵給關羽報仇,只是個藉口和幌子。他真正的目的是想一舉拿下江東。

劉備自從漢中爭奪成功,從曹操手裡搶到了漢中,就一下子不一樣了。

首先,益州、漢中在手,有了穩固的根據地。四塞險要,易守難攻,這片土地穩當了。

其次,荊州原本是屬於江東孫權的,也一直承諾過,拿下益州歸還荊州的。從荊州進攻曹魏更方便快捷。如今,被孫權收了回去,相當於堵了劉備的門。



再就是,劉備在成都稱帝后,整個蜀漢內部都起了大的思想變化。更多的人是希望偏安益州的。劉備其實也是這樣。但大部分跟他從荊州過來的將士,是想殺回去的。

最根本的一點,劉備拿下漢中之後,就非常膨脹了。能打敗曹操,孫權自然不放在眼裡了。

劉備高估了自己的實力,想一下子吃掉江東,再同曹操逐鹿中原。

謝謝邀請。



阿呆一直認為,劉備起兵給關羽報仇,只是個藉口和幌子。他真正的目的是想一舉拿下江東。

劉備自從漢中爭奪成功,從曹操手裡搶到了漢中,就一下子不一樣了。

首先,益州、漢中在手,有了穩固的根據地。四塞險要,易守難攻,這片土地穩當了。

其次,荊州原本是屬於江東孫權的,也一直承諾過,拿下益州歸還荊州的。從荊州進攻曹魏更方便快捷。如今,被孫權收了回去,相當於堵了劉備的門。



再就是,劉備在成都稱帝后,整個蜀漢內部都起了大的思想變化。更多的人是希望偏安益州的。劉備其實也是這樣。但大部分跟他從荊州過來的將士,是想殺回去的。

最根本的一點,劉備拿下漢中之後,就非常膨脹了。能打敗曹操,孫權自然不放在眼裡了。

劉備高估了自己的實力,想一下子吃掉江東,再同曹操逐鹿中原。



關羽的死,只是個藉口。打著為兄弟報仇的旗幟,是舉的仁義之兵。畢竟,冮東是盟友,孫權是大舅哥。

關羽之死這個藉口,給了劉備一個機會。所以他拒絕了孫權求和,拒絕了小利益,他要的是大利益,要的是整個江東。

劉備這時候是鼎盛時期,從長江順流而下,從漢江順流而下,均可以進攻東吳。是有可能一舉臣服江東的。

謝謝邀請。



阿呆一直認為,劉備起兵給關羽報仇,只是個藉口和幌子。他真正的目的是想一舉拿下江東。

劉備自從漢中爭奪成功,從曹操手裡搶到了漢中,就一下子不一樣了。

首先,益州、漢中在手,有了穩固的根據地。四塞險要,易守難攻,這片土地穩當了。

其次,荊州原本是屬於江東孫權的,也一直承諾過,拿下益州歸還荊州的。從荊州進攻曹魏更方便快捷。如今,被孫權收了回去,相當於堵了劉備的門。



再就是,劉備在成都稱帝后,整個蜀漢內部都起了大的思想變化。更多的人是希望偏安益州的。劉備其實也是這樣。但大部分跟他從荊州過來的將士,是想殺回去的。

最根本的一點,劉備拿下漢中之後,就非常膨脹了。能打敗曹操,孫權自然不放在眼裡了。

劉備高估了自己的實力,想一下子吃掉江東,再同曹操逐鹿中原。



關羽的死,只是個藉口。打著為兄弟報仇的旗幟,是舉的仁義之兵。畢竟,冮東是盟友,孫權是大舅哥。

關羽之死這個藉口,給了劉備一個機會。所以他拒絕了孫權求和,拒絕了小利益,他要的是大利益,要的是整個江東。

劉備這時候是鼎盛時期,從長江順流而下,從漢江順流而下,均可以進攻東吳。是有可能一舉臣服江東的。



可惜的是,劉備太膨脹了。想帶著馬良等一幫荊州派後起之秀,拿下江東,樹立新的內部勢力。

火燒連營,一把火讓劉備的江東之夢,灰飛煙滅。

阿呆夢話,見笑了。

公明淏
2019-09-04

劉備為關羽報仇?說不通!關羽被殺是220年年初,劉備伐吳是222年正月,在關羽死後不久還發生一件更重要的事件,劉備登基稱帝。雖然有俗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之說,也不能把劉備伐吳之戰勉強地往為關羽報仇頭上安。

劉備伐吳絕不是為關羽報仇!夷陵之戰的重要原因就是為了轉移國內各方面的矛盾。劉備取蜀不得人心!《後漢書》說,”吏民鹹欲拒戰。”成都吏民都想抵抗劉備,但劉璋為百姓計而開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假意答應北伐張魯,進軍葭萌。張鬆因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決裂,向成都進軍。益州從事鄭度向劉璋建議以堅壁清野拖垮劉備。劉備知道後十分憂慮,法正卻認為劉璋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還算是個愛民的州牧,因此不可能採納這個會損害百姓利益的計策。果不其然,劉璋認為:“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於是罷黜了鄭度。成都人民還是心向劉璋的!

劉備入蜀後,對成都百姓進行殘酷的鎮壓,連法正都看不下去了,向諸葛提出“成都初定,宜“緩刑弛禁”,放寬約束。”下面就是諸葛的答覆。

《答法正書》: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闇弱,自焉以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矣。諸葛也主張“以法治蜀”,根據《三國志·蜀書·伊籍傳》記載,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李嚴等人“共造蜀科”以推行諸葛亮“以法治蜀”的主張。《蜀科》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反正是激起了成都軍民強烈的憤慨,各地紛紛抵制劉備,或激烈,或消極。

為了轉移國內日趨激化的矛盾,劉備先後發動了漢中大戰和夷陵之戰。一勝一負,勝的悽慘,輸的更慘!然而,由於兩次大戰,蜀漢集團內部的問題徹底解決了,國內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劉備也看到了希望,但是,享有她的只能是劉禪了。公元223年、彰武三年、建興元年,屬於劉禪的時代開始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