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科學告訴你,患癌只是因為你運氣不好,你會生氣嗎?

癌症 心理健康 科學 良醫匯 2017-08-03

編譯:Ryy 來源:腫瘤資訊

為什麼有的人得癌症而有的人不得?直系親屬患癌是否意味著自己也不能倖免?健康得生活方式真的能讓我們遠離癌症嗎?環境、遺傳、生活方式,除了這些還有多少導致癌症得因素?

醫生經常會被問及:“導致我患癌症的原因是什麼?”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令人困惑的問題。因為有些風險因素是已知的,而對於具體的個體而言去卻只能推斷。儘管科學家們對於腫瘤發病機制的瞭解越來越深入,但仍有很多問題存在爭議。

近期,兩名美國研究人員關於罹患癌症的“運氣”問題的工作引起了熱議。Christian Tomasetti和Bert Vogelstein來自巴爾的摩的霍普金斯大學,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於今年3月份發表在《Science》上。其研究認為,除遺傳和環境(吸菸、石棉暴露等)因素外,癌症更多是因為細胞在分化及增殖過程中發生隨機突變(DNA複製錯誤)造成的,且這些過程伴隨終生。

換句話說,癌症的發生與“運氣”有很大關係。

如果科學告訴你,患癌只是因為你運氣不好,你會生氣嗎?

2015年他們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項關於不同組織癌症發生風險的研究。如在人的一生中,肺癌的發病風險為6.9%,而甲狀腺癌的風險僅為1.08%,腦和其他組織癌症的風險則更低。

本研究提出:結腸癌比小腸癌症更常見

通常癌症的發生歸因於組織的危險因素暴露,如菸草、酒精和紫外線。但這無法解釋為什麼在消化系統中,結腸比其他器官更容易罹患癌症。事實上,小腸(胃與結腸之間的部分)比腦細胞更容易產生突變物質,但腦腫瘤的發病率卻是小腸的3倍。同樣的基因突變對於結直腸及小腸都會產生影響,但後者的發病率低得多。然而,在具有這種突變的小鼠中,趨勢卻相反:小鼠小腸腫瘤比結腸要多。

Tomasetti和Vogelstein提出假設,這其中的原因可能與幹細胞(未分化細胞)的自發突變有關。在人類,大腸幹細胞更新的速度遠高於小腸,但在小鼠卻是相反的。細胞分裂越多,DNA複製過程中出錯的風險越大。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同樣的遺傳及環境風險暴露下,不同器官癌症發病率不同。

研究結論:組織更新率與癌症風險相關

研究者對已知組織在一個生命週期內幹細胞分裂的數量和該部位癌症風險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其結果顯示出很強的相關性。幹細胞更新率越高,特定組織中患癌的風險就越高。這項基於美國人口數據的初步結果,得到了今年3月發表的第二項研究結果的支持,二次研究顯示來自69個國家人口的數據的平均相關性一致。

研究人員進一步從遺傳及環境因素中獨立出自發突變的影響。他們證明絕大多數癌症是由“壞運氣”引起的——也就是說,由隨機、自發突變造成。就像吸菸被證實與癌症有關一樣,“運氣”在癌症的發病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這些結果會導致人們發現,以前鼓勵大家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戒菸、多吃水果等不再那麼重要了,所以引起了很大爭議。該項研究數據由獨立委員會進行了審查,認為“運氣”-幹細胞隨機突變並沒有起到如此重大的作用。如果科學告訴你,患癌只是因為你運氣不好,你會生氣嗎?

探討:

1. 氧化應激對DNA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微生物學中的科學文獻無論是否與癌症研究直接相關,都提供了許多關於突變和DNA損傷的文章。2000年,美國科學家Lawrence Marnett的一項研究分析了氧化應激的影響(活性氧攻擊細胞,或“自由基”),發現氧化應激甚至比那些與致癌物質更重要。2004年,在Roel De Bont和Nicolas Van Larebeke的研究分析中也顯示,氧化應激是DNA損傷的唯一原因。

首先,缺陷細胞DNA的正常修復過程失敗。繼而,負責細胞複製的基因及其他調控基因一定受到影響,導致細胞可以繼續增殖。並且,缺陷細胞必須能夠逃避自然程序化死亡(細胞凋亡)及人體免疫系統。由此可見,細胞暴露於外部或內部突變劑只是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一個步驟。

2. 應激的作用

在討論“壞運氣”與癌症發生的關係時,個人應激的作用不容小覷。從一個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症細胞的每一步都對壓力及應激激素非常敏感。當然,對於這一問題仍存在分歧。

慢性心理應激實際上會加速細胞增殖,誘導端粒縮短。細胞分化越多,DNA隨機突變的風險越高。此外,分化細胞老化及死亡越多,幹細胞分裂產生新生細胞越多,癌症發生風險越高。

心理應激也會通過神經內分泌過程影響氧化代謝、DNA修復、癌基因表達和生長因子的產生等。這些同樣會導致慢性炎症及免疫功能損害。如果科學告訴你,患癌只是因為你運氣不好,你會生氣嗎?

3. 問題的延伸及應對建議:

Tomasetti和Vogelstein關於“壞運氣”所帶來的爭論也波及到食品問題。他們指出,根據英國癌症組織的報告,42%的癌症可以通過環境和生活方式避免。在法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報告了類似的可預防癌症的比例。這是否意味著其他60%的癌症無計可施?

Tomasetti 和 Vogelstein提出了應對“壞運氣”的建議:抗氧化劑。考慮到壓力及應激的影響,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是對付癌症的有效武器。

點評

當今,癌症的治療進展迅猛,而關於癌症起源的研究雖然也在進步,但仍不令人滿意且存在很多爭議。

如果科學告訴你,患癌只是因為你運氣不好,你會生氣嗎?

總的來說,癌症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的發病過程。我們目前所認識到的環境、遺傳、生活方式等可能只是表象,表象背後更深入的原因需要不斷探索。基因技術的發展曾給攻克癌症帶來希望,但時至今日,我們發現了驅動基因,小分子靶點,但癌症仍然沒有被“治癒”。這就更促使我們去研究癌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文中指出了幹細胞分化增殖過程中DNA複製錯誤的頻率與癌症風險相關,但是否所有的複製錯誤都會致癌?後續修復過程及免疫過程如果沒有缺陷,單純DNA複製錯誤又怎能發展為癌症?當我們能用“一源論”來解釋所有問題的時候,可能癌症就真的被攻克了。

參考文獻

Is cancer just a question of ‘bad luck’? http://theconversation.com/is-cancer-just-a-question-of-bad-luck-81074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