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
"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在後臺有位媽媽向我反映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總是會委屈自己,哪怕她孩子不喜歡對方,問其原因是別人都有好朋友,他擔心自己沒有朋友,一個人很孤獨。

我們也總是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家長們現在也很熱衷與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但是比起培養孩子社交更加重要的是教會孩子獨處。

只有學會獨處,孩子盲目選擇朋友和在友誼中委屈求全的可能性才會降低。

"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在後臺有位媽媽向我反映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總是會委屈自己,哪怕她孩子不喜歡對方,問其原因是別人都有好朋友,他擔心自己沒有朋友,一個人很孤獨。

我們也總是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家長們現在也很熱衷與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但是比起培養孩子社交更加重要的是教會孩子獨處。

只有學會獨處,孩子盲目選擇朋友和在友誼中委屈求全的可能性才會降低。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01

在培養孩子社交之前我們應該先教會孩子獨處

根據心理學專家的研究顯示,獨處是我們與他人沒有社會互動。哪怕我們置身於人群中,但沒有與他人的信息交流時,也往往稱為獨處,目前的心理研究把分為兩種,非自願獨處和積極獨處。非自願的獨處,會給個體帶來傷害,且常與強烈的寂寞感和痛苦有關;而積極獨處能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並有益於心理健康。

"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在後臺有位媽媽向我反映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總是會委屈自己,哪怕她孩子不喜歡對方,問其原因是別人都有好朋友,他擔心自己沒有朋友,一個人很孤獨。

我們也總是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家長們現在也很熱衷與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但是比起培養孩子社交更加重要的是教會孩子獨處。

只有學會獨處,孩子盲目選擇朋友和在友誼中委屈求全的可能性才會降低。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01

在培養孩子社交之前我們應該先教會孩子獨處

根據心理學專家的研究顯示,獨處是我們與他人沒有社會互動。哪怕我們置身於人群中,但沒有與他人的信息交流時,也往往稱為獨處,目前的心理研究把分為兩種,非自願獨處和積極獨處。非自願的獨處,會給個體帶來傷害,且常與強烈的寂寞感和痛苦有關;而積極獨處能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並有益於心理健康。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所以,我們做家長的在教孩子獨處之前,一定要了解好獨處的定義,並且最好通過觀察和了解準確判斷出孩子是非自願獨處還是積極獨處,這樣才能更好更有效的調整孩子獨處的能力,讓孩子在獨處中更加全面的發展自己。讓孩子就像心理專家所說的:他知道自己是誰,要往哪裡去。生命中也許會遇到坎坷,但他有一顆堅定的心指引自己的靈魂前進。

02

從心理學理論的角度來看獨處

小孩:在嬰兒期階段,根據馬勒的分離-個體化理論:在小孩在一歲到一歲半,身心發育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情感表達,對世界的探索和認知能力以及行走能力等等都已經開始了顯著提升,探索世界的範圍越來越大,與周圍環境和人有更多的聯繫,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分離—個體化的體驗。

"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在後臺有位媽媽向我反映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總是會委屈自己,哪怕她孩子不喜歡對方,問其原因是別人都有好朋友,他擔心自己沒有朋友,一個人很孤獨。

我們也總是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家長們現在也很熱衷與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但是比起培養孩子社交更加重要的是教會孩子獨處。

只有學會獨處,孩子盲目選擇朋友和在友誼中委屈求全的可能性才會降低。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01

在培養孩子社交之前我們應該先教會孩子獨處

根據心理學專家的研究顯示,獨處是我們與他人沒有社會互動。哪怕我們置身於人群中,但沒有與他人的信息交流時,也往往稱為獨處,目前的心理研究把分為兩種,非自願獨處和積極獨處。非自願的獨處,會給個體帶來傷害,且常與強烈的寂寞感和痛苦有關;而積極獨處能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並有益於心理健康。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所以,我們做家長的在教孩子獨處之前,一定要了解好獨處的定義,並且最好通過觀察和了解準確判斷出孩子是非自願獨處還是積極獨處,這樣才能更好更有效的調整孩子獨處的能力,讓孩子在獨處中更加全面的發展自己。讓孩子就像心理專家所說的:他知道自己是誰,要往哪裡去。生命中也許會遇到坎坷,但他有一顆堅定的心指引自己的靈魂前進。

02

從心理學理論的角度來看獨處

小孩:在嬰兒期階段,根據馬勒的分離-個體化理論:在小孩在一歲到一歲半,身心發育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情感表達,對世界的探索和認知能力以及行走能力等等都已經開始了顯著提升,探索世界的範圍越來越大,與周圍環境和人有更多的聯繫,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分離—個體化的體驗。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直至孩子成長為3歲左右,已經能夠在母親不在場的情況下,獨自玩耍,而不會過分焦慮不安。當孩子繼續長大,他會經歷幼兒期、小學期,能夠更長時間地離開母親、離開家庭去探索外界,獲得埃裡克森心理社會八階段理論中提到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動性、勤奮感後,進入到青少年階段。

"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在後臺有位媽媽向我反映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總是會委屈自己,哪怕她孩子不喜歡對方,問其原因是別人都有好朋友,他擔心自己沒有朋友,一個人很孤獨。

我們也總是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家長們現在也很熱衷與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但是比起培養孩子社交更加重要的是教會孩子獨處。

只有學會獨處,孩子盲目選擇朋友和在友誼中委屈求全的可能性才會降低。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01

在培養孩子社交之前我們應該先教會孩子獨處

根據心理學專家的研究顯示,獨處是我們與他人沒有社會互動。哪怕我們置身於人群中,但沒有與他人的信息交流時,也往往稱為獨處,目前的心理研究把分為兩種,非自願獨處和積極獨處。非自願的獨處,會給個體帶來傷害,且常與強烈的寂寞感和痛苦有關;而積極獨處能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並有益於心理健康。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所以,我們做家長的在教孩子獨處之前,一定要了解好獨處的定義,並且最好通過觀察和了解準確判斷出孩子是非自願獨處還是積極獨處,這樣才能更好更有效的調整孩子獨處的能力,讓孩子在獨處中更加全面的發展自己。讓孩子就像心理專家所說的:他知道自己是誰,要往哪裡去。生命中也許會遇到坎坷,但他有一顆堅定的心指引自己的靈魂前進。

02

從心理學理論的角度來看獨處

小孩:在嬰兒期階段,根據馬勒的分離-個體化理論:在小孩在一歲到一歲半,身心發育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情感表達,對世界的探索和認知能力以及行走能力等等都已經開始了顯著提升,探索世界的範圍越來越大,與周圍環境和人有更多的聯繫,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分離—個體化的體驗。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直至孩子成長為3歲左右,已經能夠在母親不在場的情況下,獨自玩耍,而不會過分焦慮不安。當孩子繼續長大,他會經歷幼兒期、小學期,能夠更長時間地離開母親、離開家庭去探索外界,獲得埃裡克森心理社會八階段理論中提到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動性、勤奮感後,進入到青少年階段。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等到孩子成長為一個能夠在社會中獨立生存成年人,就需要使用埃裡克森的理論來解釋獨處。埃裡克森的理論是中年期個體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繁衍對停滯”,也就是不斷生成與固定化的矛盾,部分個體可能是生成與喪失的矛盾。在這一時期的個體面對了很多在童年或者少年時期沒有面對過的問題:

  • 首先是在生理方面的退化、認知能力的穩定或下降;職業方面兩極化。
  • 第二是家庭關係方面:面臨子女的“分離—個體化”、子女成家帶來的新的家庭關係。
  • 第三,親友病故、新增人際關係減少甚至沒有,同時可能會帶來對朋友和人生的新思考。

以上變化可能會引起個體對孤獨感體驗增強,主動或被動地面對“獨處”。如何面對並消化“獨處”所帶來的情緒,可以反映出個體情緒發展是否成熟。

綜上所述,個體具有獨處能力的條件是:

  • 童年時期的分離—個體化任務順利完成,我們才能夠安心的獨處,這是我們做家長的現在引導孩子獨處最重要的任務。
  • 青少年時期完成自我認同,我們才能夠自信的獨處;
  • 中年期具有繁衍感,我們才能夠自如的獨處。
"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在後臺有位媽媽向我反映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總是會委屈自己,哪怕她孩子不喜歡對方,問其原因是別人都有好朋友,他擔心自己沒有朋友,一個人很孤獨。

我們也總是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家長們現在也很熱衷與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但是比起培養孩子社交更加重要的是教會孩子獨處。

只有學會獨處,孩子盲目選擇朋友和在友誼中委屈求全的可能性才會降低。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01

在培養孩子社交之前我們應該先教會孩子獨處

根據心理學專家的研究顯示,獨處是我們與他人沒有社會互動。哪怕我們置身於人群中,但沒有與他人的信息交流時,也往往稱為獨處,目前的心理研究把分為兩種,非自願獨處和積極獨處。非自願的獨處,會給個體帶來傷害,且常與強烈的寂寞感和痛苦有關;而積極獨處能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並有益於心理健康。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所以,我們做家長的在教孩子獨處之前,一定要了解好獨處的定義,並且最好通過觀察和了解準確判斷出孩子是非自願獨處還是積極獨處,這樣才能更好更有效的調整孩子獨處的能力,讓孩子在獨處中更加全面的發展自己。讓孩子就像心理專家所說的:他知道自己是誰,要往哪裡去。生命中也許會遇到坎坷,但他有一顆堅定的心指引自己的靈魂前進。

02

從心理學理論的角度來看獨處

小孩:在嬰兒期階段,根據馬勒的分離-個體化理論:在小孩在一歲到一歲半,身心發育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情感表達,對世界的探索和認知能力以及行走能力等等都已經開始了顯著提升,探索世界的範圍越來越大,與周圍環境和人有更多的聯繫,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分離—個體化的體驗。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直至孩子成長為3歲左右,已經能夠在母親不在場的情況下,獨自玩耍,而不會過分焦慮不安。當孩子繼續長大,他會經歷幼兒期、小學期,能夠更長時間地離開母親、離開家庭去探索外界,獲得埃裡克森心理社會八階段理論中提到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動性、勤奮感後,進入到青少年階段。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等到孩子成長為一個能夠在社會中獨立生存成年人,就需要使用埃裡克森的理論來解釋獨處。埃裡克森的理論是中年期個體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繁衍對停滯”,也就是不斷生成與固定化的矛盾,部分個體可能是生成與喪失的矛盾。在這一時期的個體面對了很多在童年或者少年時期沒有面對過的問題:

  • 首先是在生理方面的退化、認知能力的穩定或下降;職業方面兩極化。
  • 第二是家庭關係方面:面臨子女的“分離—個體化”、子女成家帶來的新的家庭關係。
  • 第三,親友病故、新增人際關係減少甚至沒有,同時可能會帶來對朋友和人生的新思考。

以上變化可能會引起個體對孤獨感體驗增強,主動或被動地面對“獨處”。如何面對並消化“獨處”所帶來的情緒,可以反映出個體情緒發展是否成熟。

綜上所述,個體具有獨處能力的條件是:

  • 童年時期的分離—個體化任務順利完成,我們才能夠安心的獨處,這是我們做家長的現在引導孩子獨處最重要的任務。
  • 青少年時期完成自我認同,我們才能夠自信的獨處;
  • 中年期具有繁衍感,我們才能夠自如的獨處。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03

獨處帶給我們的好處

加州大學心理專家發現,與創造力有關的性格特徵包括:願意接受新觀點和新經驗、自信、獨立、不關注社會規範,以及喜歡獨處。

通過研究發現,那些具有創造力的人群,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對社交活動不感興趣,他們會投入大量時間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另外,獨處可以令我們專注內心。獨處時,我們的大腦處於平靜休息狀態,讓思維無拘無束地自由馳騁不僅能加強長期記憶力,還能增強你對自己和他人之間關係的感受。

不過有益的獨處和危險的孤獨之間的界限很難劃定。菲斯特說:“任何事物都有可以適應和不可適應的一面,這取決於極端程度的高低。” 比如,一個人完全拒絕關心他人,並切斷所有聯繫,這意味著他對社會關係有一種病理學忽視。如果沒有偶爾獨處的經歷,就不可能去內省、認識自我、並完全放鬆。

菲斯特還發現:能夠適應獨處的人的朋友雖然較少,但友誼卻更為牢固,從而帶來更大的幸福感。

"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在後臺有位媽媽向我反映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總是會委屈自己,哪怕她孩子不喜歡對方,問其原因是別人都有好朋友,他擔心自己沒有朋友,一個人很孤獨。

我們也總是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家長們現在也很熱衷與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但是比起培養孩子社交更加重要的是教會孩子獨處。

只有學會獨處,孩子盲目選擇朋友和在友誼中委屈求全的可能性才會降低。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01

在培養孩子社交之前我們應該先教會孩子獨處

根據心理學專家的研究顯示,獨處是我們與他人沒有社會互動。哪怕我們置身於人群中,但沒有與他人的信息交流時,也往往稱為獨處,目前的心理研究把分為兩種,非自願獨處和積極獨處。非自願的獨處,會給個體帶來傷害,且常與強烈的寂寞感和痛苦有關;而積極獨處能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並有益於心理健康。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所以,我們做家長的在教孩子獨處之前,一定要了解好獨處的定義,並且最好通過觀察和了解準確判斷出孩子是非自願獨處還是積極獨處,這樣才能更好更有效的調整孩子獨處的能力,讓孩子在獨處中更加全面的發展自己。讓孩子就像心理專家所說的:他知道自己是誰,要往哪裡去。生命中也許會遇到坎坷,但他有一顆堅定的心指引自己的靈魂前進。

02

從心理學理論的角度來看獨處

小孩:在嬰兒期階段,根據馬勒的分離-個體化理論:在小孩在一歲到一歲半,身心發育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情感表達,對世界的探索和認知能力以及行走能力等等都已經開始了顯著提升,探索世界的範圍越來越大,與周圍環境和人有更多的聯繫,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分離—個體化的體驗。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直至孩子成長為3歲左右,已經能夠在母親不在場的情況下,獨自玩耍,而不會過分焦慮不安。當孩子繼續長大,他會經歷幼兒期、小學期,能夠更長時間地離開母親、離開家庭去探索外界,獲得埃裡克森心理社會八階段理論中提到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動性、勤奮感後,進入到青少年階段。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等到孩子成長為一個能夠在社會中獨立生存成年人,就需要使用埃裡克森的理論來解釋獨處。埃裡克森的理論是中年期個體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繁衍對停滯”,也就是不斷生成與固定化的矛盾,部分個體可能是生成與喪失的矛盾。在這一時期的個體面對了很多在童年或者少年時期沒有面對過的問題:

  • 首先是在生理方面的退化、認知能力的穩定或下降;職業方面兩極化。
  • 第二是家庭關係方面:面臨子女的“分離—個體化”、子女成家帶來的新的家庭關係。
  • 第三,親友病故、新增人際關係減少甚至沒有,同時可能會帶來對朋友和人生的新思考。

以上變化可能會引起個體對孤獨感體驗增強,主動或被動地面對“獨處”。如何面對並消化“獨處”所帶來的情緒,可以反映出個體情緒發展是否成熟。

綜上所述,個體具有獨處能力的條件是:

  • 童年時期的分離—個體化任務順利完成,我們才能夠安心的獨處,這是我們做家長的現在引導孩子獨處最重要的任務。
  • 青少年時期完成自我認同,我們才能夠自信的獨處;
  • 中年期具有繁衍感,我們才能夠自如的獨處。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03

獨處帶給我們的好處

加州大學心理專家發現,與創造力有關的性格特徵包括:願意接受新觀點和新經驗、自信、獨立、不關注社會規範,以及喜歡獨處。

通過研究發現,那些具有創造力的人群,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對社交活動不感興趣,他們會投入大量時間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另外,獨處可以令我們專注內心。獨處時,我們的大腦處於平靜休息狀態,讓思維無拘無束地自由馳騁不僅能加強長期記憶力,還能增強你對自己和他人之間關係的感受。

不過有益的獨處和危險的孤獨之間的界限很難劃定。菲斯特說:“任何事物都有可以適應和不可適應的一面,這取決於極端程度的高低。” 比如,一個人完全拒絕關心他人,並切斷所有聯繫,這意味著他對社會關係有一種病理學忽視。如果沒有偶爾獨處的經歷,就不可能去內省、認識自我、並完全放鬆。

菲斯特還發現:能夠適應獨處的人的朋友雖然較少,但友誼卻更為牢固,從而帶來更大的幸福感。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04

怎麼提高孩子獨處的能力

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服務的能力等獨立能力,以便將來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怎樣教育孩子獨立,是每位家長都要了解的知識。

"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在後臺有位媽媽向我反映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總是會委屈自己,哪怕她孩子不喜歡對方,問其原因是別人都有好朋友,他擔心自己沒有朋友,一個人很孤獨。

我們也總是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家長們現在也很熱衷與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但是比起培養孩子社交更加重要的是教會孩子獨處。

只有學會獨處,孩子盲目選擇朋友和在友誼中委屈求全的可能性才會降低。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01

在培養孩子社交之前我們應該先教會孩子獨處

根據心理學專家的研究顯示,獨處是我們與他人沒有社會互動。哪怕我們置身於人群中,但沒有與他人的信息交流時,也往往稱為獨處,目前的心理研究把分為兩種,非自願獨處和積極獨處。非自願的獨處,會給個體帶來傷害,且常與強烈的寂寞感和痛苦有關;而積極獨處能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並有益於心理健康。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所以,我們做家長的在教孩子獨處之前,一定要了解好獨處的定義,並且最好通過觀察和了解準確判斷出孩子是非自願獨處還是積極獨處,這樣才能更好更有效的調整孩子獨處的能力,讓孩子在獨處中更加全面的發展自己。讓孩子就像心理專家所說的:他知道自己是誰,要往哪裡去。生命中也許會遇到坎坷,但他有一顆堅定的心指引自己的靈魂前進。

02

從心理學理論的角度來看獨處

小孩:在嬰兒期階段,根據馬勒的分離-個體化理論:在小孩在一歲到一歲半,身心發育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情感表達,對世界的探索和認知能力以及行走能力等等都已經開始了顯著提升,探索世界的範圍越來越大,與周圍環境和人有更多的聯繫,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分離—個體化的體驗。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直至孩子成長為3歲左右,已經能夠在母親不在場的情況下,獨自玩耍,而不會過分焦慮不安。當孩子繼續長大,他會經歷幼兒期、小學期,能夠更長時間地離開母親、離開家庭去探索外界,獲得埃裡克森心理社會八階段理論中提到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動性、勤奮感後,進入到青少年階段。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等到孩子成長為一個能夠在社會中獨立生存成年人,就需要使用埃裡克森的理論來解釋獨處。埃裡克森的理論是中年期個體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繁衍對停滯”,也就是不斷生成與固定化的矛盾,部分個體可能是生成與喪失的矛盾。在這一時期的個體面對了很多在童年或者少年時期沒有面對過的問題:

  • 首先是在生理方面的退化、認知能力的穩定或下降;職業方面兩極化。
  • 第二是家庭關係方面:面臨子女的“分離—個體化”、子女成家帶來的新的家庭關係。
  • 第三,親友病故、新增人際關係減少甚至沒有,同時可能會帶來對朋友和人生的新思考。

以上變化可能會引起個體對孤獨感體驗增強,主動或被動地面對“獨處”。如何面對並消化“獨處”所帶來的情緒,可以反映出個體情緒發展是否成熟。

綜上所述,個體具有獨處能力的條件是:

  • 童年時期的分離—個體化任務順利完成,我們才能夠安心的獨處,這是我們做家長的現在引導孩子獨處最重要的任務。
  • 青少年時期完成自我認同,我們才能夠自信的獨處;
  • 中年期具有繁衍感,我們才能夠自如的獨處。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03

獨處帶給我們的好處

加州大學心理專家發現,與創造力有關的性格特徵包括:願意接受新觀點和新經驗、自信、獨立、不關注社會規範,以及喜歡獨處。

通過研究發現,那些具有創造力的人群,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對社交活動不感興趣,他們會投入大量時間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另外,獨處可以令我們專注內心。獨處時,我們的大腦處於平靜休息狀態,讓思維無拘無束地自由馳騁不僅能加強長期記憶力,還能增強你對自己和他人之間關係的感受。

不過有益的獨處和危險的孤獨之間的界限很難劃定。菲斯特說:“任何事物都有可以適應和不可適應的一面,這取決於極端程度的高低。” 比如,一個人完全拒絕關心他人,並切斷所有聯繫,這意味著他對社會關係有一種病理學忽視。如果沒有偶爾獨處的經歷,就不可能去內省、認識自我、並完全放鬆。

菲斯特還發現:能夠適應獨處的人的朋友雖然較少,但友誼卻更為牢固,從而帶來更大的幸福感。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04

怎麼提高孩子獨處的能力

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服務的能力等獨立能力,以便將來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怎樣教育孩子獨立,是每位家長都要了解的知識。

為什麼你的孩子在交朋友的時候寧願委屈自己?父母要重視這兩個字


1、鼓勵孩子自己動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

我們家長總感覺孩子還很小,不需要幹太多的活,但是,如果什麼都不幹,孩子就缺乏動手實踐的能力,啥都不做的情況下,獨立當然很難形成。孩子在自己想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只要不是特別危險的,我們就要鼓勵孩子大膽的去做。當他的衣服可以自己洗的時候,我們就教他們洗衣服,當他們可以學習做一些教務的時候,就讓他自己做,當他會疊被子的時候,自己的被子自己疊起來,養成好的習慣,獨立才能慢慢形成。

2、不要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面對挫折

我們都知道,溫室裡面的東西面對真實的環境的時候,很難存活,我們人也一樣,不能總是生活在溫室裡面,我們的家長就是把孩子看的太緊,什麼都擔心,啥都不敢讓做,過分的溺愛孩子,社會總是會替你為難TA。

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上或者在學習一些其他的事情的時候,遇到了挫折,孩子可能會發脾氣,我們就不要去訓斥他們,讓他們自己發脾氣,然後告訴他們,你這樣可以解決問題嗎?然後引導他進行正確的面對挫折,養成好的心態。

3、學會給孩子任務

有些時候,孩子希望得到鍛鍊,但是父母不給機會,我們在做飯的時候,需要一些材料或者早上買菜出去買一些饅頭,我們就可以教給孩子,給他們錢,讓他們自己出去買東西,學會自己面對,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性。

4、允許孩子提問或選擇

我們的孩子在成長中,會有我們想不到的問題與選擇,我們不要阻撓,只要不是有危害的,我們都可以進行的,對於問題,我們要學會讓孩子藉助工具來進行解答,對於選擇,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

看完了這些,家長們對於培養孩子獨處能力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在評論區交流補充!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