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放療的癌症病人死亡,火化竟然有輻射汙染?看看專家怎麼說!

癌症 腫瘤 肺癌 工作這一年 天天博士講風溼 2019-04-09

古今多少遺恨,俯仰已塵埃。不共青山一笑,不與黃花一醉,懷抱向誰開?無論人生得意須盡歡,還是人生唯有讀書好,亦或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無論得意盡歡,還是失意落魄,我們總得面對,死亡。其實今天我們不談死亡,談死亡之後。

火葬,在中國商代就開始了,起初只是一些邊遠民族,後面受佛教影響,真正意義上的火葬慢慢盛行,而在2018年,我國就已經在全國農村推行火葬,而越來越多的現代人選擇火化形式來安置去世之人。今天,無意中瞄到了一條關於火葬輻射汙染的新聞,也發現了其中的意義,覺得也有必要和大家說一聲。

接受放療的癌症病人死亡,火化竟然有輻射汙染?看看專家怎麼說!

事情緣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處火葬場,一名生前患有胰腺癌並在5天前接受過放射治療的男性遺體被火化了,令人疑惑的是,當他被火化之後,火葬場相關的設備均受到了放射性汙染,而其中負責處理的一名操作員的尿液中,也發現了放射性物質的存在。是神話中的“陰魂不散”,還是另有起因,天天博士可沒有嚇唬人的習慣,該故事也發表在了JAMA雜誌中。其實呢,死者生前接受了含有鑥-177(Lu-177)的藥物靜脈注射治療,接受治療後的第二天就因為低血壓發作,兩天後就不幸去世,火葬時離上次接受治療歷時5天。火化爐、骨骼粉碎機上都檢測到了這種元素。而操作員的尿液中出現了另一種物質—鍀-99m(Tc-99m),仔細排除其他自身接觸放射性物質後的原因後,很有可能來自其他遺體。

接受放療的癌症病人死亡,火化竟然有輻射汙染?看看專家怎麼說!

總結一下:如果患者死亡時體內有放射性藥物殘留,火葬時很可能造成輻射汙染。

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放療吧!我們通常說的放療,主要用於治療腫瘤,是指通過不同設備讓放射線進入腫瘤組織從而殺傷腫瘤,主要包括內照射和外照射。通俗地講,就是放療醫生以射線作為工具,劃定準確的照射區域,分次對腫瘤組織進行破壞,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現在對放療比較有效的癌症有鼻咽癌、宮頸癌、前列腺癌及早期肺癌等。

看到這裡,大家通過最開始的故事,應該緊緊盯著兩個關鍵點,其一,死者生前放療距離火化僅僅5天,其二則是患者為內放療(體內靜脈注射)。有資料顯示,臨床上內放療的代表— I-125 粒子植入術,其組織穿透範圍是 1.7 cm,有效的殺傷半徑範圍是 1~1.5 cm;但剛剛接受手術的患者仍會殘留輻射,離開患者 4 米外輻射才降到安全水平,所以醫生在告知患者放療風險時也會說明剛治療完身上會殘留少部分化學物質。另外,在整個過程中,遺體燃燒產生的氣體,約為 11,000 立方米,而根據進一步計算,可判斷大部分 I-125 會在火化過程中隨風飄散。那麼會有朋友有疑問:當時待在火爐旁的工作人員會不會通過呼吸進入體內?如果在爐子附近停留三個小時,一個人通過呼吸受到的輻射大約是 0.0075 毫西弗(mSv),拍一下胸片都不足這個劑量。總之,帶有足量放射性藥物的遺體,火化時頂多給周圍帶來一點點輻射,但這個輻射的具體值尚未明確界定。此外,如果沒有注射或植入放射性元素(內放療),而只是生前接受過體外放射治療,並且臨床上現大多選擇外放療,後者在治療結束後病人的身體中不會殘留輻射,所以這些問題就不用太擔心了。

接受放療的癌症病人死亡,火化竟然有輻射汙染?看看專家怎麼說!

但是,平時家裡人有做過放療的病人,建議還是最好要問清楚醫生,是不是需要稍微隔離幾天,如果有必要還是需要隔離的,尤其是有嬰幼兒或者孕婦的時候。千萬別覺得不好意思說,覺得一家人怎麼怎麼樣。記得我父親做完甲狀腺癌手術,進行碘放療的時候,也是隔離了2、3天的,這樣對大家都好。

因此,單獨一具遺體造成的輻射很微小,不足以構成威脅,恐慌是沒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引出了火葬場工作人員的職業暴露問題,畢竟他們才是直接接觸最多的人,至於體內含有殘留元素的病人,該如何短時間消除自身輻射;以及如何將火葬時的輻射汙染降到最小在未來研究中需要下一番功夫。#清風計劃##我來科普#

碼字不易,歡迎大家關注天天博士,天天健康,天天開心!

接受放療的癌症病人死亡,火化竟然有輻射汙染?看看專家怎麼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