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芬得肺癌是誤診嗎?

癌症 肝癌 乳腺癌 健康 瘤生機 2017-07-08

李淑芬得肺癌是誤診嗎?

李淑芬是誰?

香港電影《告別有情天》的女主角……

好像聽到一個聲音在說:你還沒完沒了?

誰讓這個控煙和肺癌防治的大IP太難得一見了呢,實在有太多想法要講。

小概率事件

有小夥伴表示奇怪,為什麼女主角得了肺癌,醫生預判只有3個月好活,咋後來就能活3年!

難道人的意志力堅強,真得有這麼大的功效嗎?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電影情節可以誇張,但是類似的新聞報道也不鮮見啊?這種“人定勝天”的信念力量怎麼解釋?可事到臨頭,這種奇蹟卻為什麼又是可遇而不可求呢?

學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的醫學生,最核心的課程有流行病學和統計學。等學完洗腦後,就特別對個案報道不感冒,只相信人群數據。而且這個人群,並非人多就行了的,一定要做到其中個體抽取的隨機。

如果把人群中每個人按某種研究因素排好隊,那麼最前面的2.5%和最後面的2.5%相加,或單側一邊倒的5%,可以稱為小概率事件。

那麼為什麼要選5%呢?誰定的呢?這是統計學家們定的,是涉及1個標準誤差,還是2個標準誤差的使用選擇問題,比較的專業,大多數學過的也全部還給老師了。

只有誤差的概念還是深入人心的。

所謂誤差,從字義上就是錯誤和差別,錯誤包括誤診和誤判,差別是指個體之間的差異性。

癌症容易被誤診嗎?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的醫療規範性和技術上的發達,連獲得誤診的機會都越來越難了。

某年,有位腫瘤臨床界的大咖從醫滿50週年,徒子徒孫和醫院領導們聯手為之慶賀,經他診治的病人也聞訊要前來現場祝賀。因為大咖是做乳腺癌的,報名想來現場感恩的乳腺癌病人竟然一天就達到上千之眾。當時還統計了一下當時還存活的病人總數,有上萬人。

若要擱到今天,發動一個病人祝福短視頻的投稿,那得有多壯觀。而當時,僅僅選擇了50多個病人,但那個場面已經非常感人了。

不久後,另一位腫瘤臨床界的大咖從醫也滿50週年了,同樣是桃李滿天下,徒子徒孫和醫院領導們考慮不僅要循前例辦慶祝,還得爭取辦得更風光。因為這位大咖是做肺癌的,肺癌無論是發病人數,還是主觀上診治難度是要超過乳腺癌的。

更何況業內還有一條長期存在的鄙視鏈條:同樣是做胸部腫瘤,做肺癌的就是看不起做乳腺癌的;同樣是做腹部腫瘤,做肝癌的也是看不起做大腸癌的。所以直至今天,乳腺癌或大腸癌見長的院士少到幾乎沒有,做肺癌和肝癌的早就有了不少。

但是在操辦過程中,大家發現,樣樣好超越,只除了1項:竟然找不到1位能夠來現場的病人。

肺癌界曾有句老話:肺癌醫生沒有超過2年的病友!

這些病友2年後都去哪啦?大家心裡都明白。而1-2年的交道,是很難培養出感情的。

不過現在這句話已經被改寫了,超過2年的病友數量不斷增多,但還是佔較少的比例。

於是費盡心機,最後總算找到了2位老病人。現場1個說自己15年了,另1個說10年了,隨後痛說當年的危機難過,得虧大咖妙手回春。

結果,臺下只有竊竊私語:這2個人得了肺癌,還活這麼長,莫非都是誤診的?!

不止概率問題

為什麼要這麼懷疑,只是因為概率問題嗎?

不全是!

如今,各腫瘤診斷機構和醫生對於腫瘤的診斷,特別強調以病理為最終依據的黃金標準。而以前既沒有這麼好的病理診斷條件,也沒有這樣做病理的意識。

越是老專家,越是喜歡憑經驗。有些專家不僅看了片子,就能診斷是否癌症,甚至連大致的病理學類型也猜個八九不離十。

牛掰不?

可時至今日,估計TA們再有把握,也不敢如此了。還得乖乖地送樣,然後等病理報告出來。

只因為現在的醫患關係太緊張,這樣做風險冒不起。唯有提高醫療行為的規範性,才能走出困境。

可是擱到近20年前呢?既沒有這樣的意識,也可能壓根就沒有取到病理標本的技術。那時,臨床醫生是絕對的權威。病理科醫生算什麼?不就是高考或者研究生考試成績差幾分的調濟生嗎……

可到現在,肺癌的活檢技術或者手術技術已高度發達,但也都無法完全保證能取到病理標本。

而類似肝臟和胰腺這樣生存率尤其短的癌症部位,沒有手術指證的患者,想通過經皮穿刺進行活組織檢查還是極其困難的。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相關腫瘤登記資料集裡,專門為發病率較高的肝癌留個了“後門”,專門創造了一個叫“去肝癌後總體病理診斷比例”的指標。

所有的癌症,如果其最高診斷依據還不是病理,誤診的可能就變得非常大了。

當然即便做過了病理診斷,被誤診的情況也是有的,只是概率上又小了許多倍。

看腫瘤,必做病理!

某次大會上,有一位大咖跑出來發言質疑:為什麼一定要取病理?那些晚期病人,我看CT一看一個準!還要費這麼大勁,給他們做病理,這不是勞命傷財嗎?

貼士如下:

  1. 為了減少誤診,還是要做病理!

  2. 購買了商業大病保險的患者一定要做病理,否則很可能得不到應有的補償。俗話說“不見棺材不掉淚”,很多公司是“不見病理報告不理賠”的。

  3. 要使用相應靶向藥物的一定得做病理,應其適用範圍的選擇依據,通常是病理結果。

《告別有情天》的女主角,很顯然沒有做過病理,只是通過影像學來診斷。因此當時的誤診是完全有可能的,不過她在之後的3年裡可能就真得生了這種疾病,也未嘗可知。

或者李淑芬當時生得可能是“懶癌”……


本文是春曉醫生參與腫瘤患者生存健康管理體系建設項目的心得體會,所有文字僅代表個人觀點,用於分享交流。

歡迎參與和關注本項目的同行留言,您的想法和建議,將有助於工作的開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