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癌症四期,他寫下“生命之書”,改變千萬人對死亡的態度

“如果覺得活得輕飄飄的,沒有什麼意義,那麼這本書會像一個鎮紙,令我們想起生命的重量。” —蔡康永

斯人已逝,他筆下文字的壽命卻是無限的。

翻開保羅的唯一著作《當呼吸化為空氣》,我們依然能與他的靈魂隔空對話。此書獻給他的女兒Cady,也獻給所有醫護職業者和同樣孜孜不倦探求人生意義的我們。

36歲癌症四期,他寫下“生命之書”,改變千萬人對死亡的態度

保羅·卡拉尼什( Paul Kalanithi)生命的最後一年,才開始他遲來的作家生涯,他寫於午夜夢迴之際,他寫於腫瘤醫院候診室,他寫於化療輸液時……

它並不是沉重的死亡告別,而是如羽毛般輕盈的靈魂的自語。這不是死亡之書,而是一部生命之書。

36歲癌症四期,他寫下“生命之書”,改變千萬人對死亡的態度

作者的幽默優美的筆墨間,滿載對生命的好奇與探索、作為神經外科醫生使命和道德的思索、生命最後階段的活著的價值。他終以他所期望的姿態到達彼岸。

“我們每個人最終看到的,都是生命的局部。”

保羅的一生都對死亡充滿好奇,跋涉於文學、生物學、哲學、神經科學之間探索生命的真義。他先後取得斯坦福大學文學與生物學雙料學位,劍橋大學科學史與哲學研究碩士,最後他發現,文學無法給予他想要的答案。

36歲癌症四期,他寫下“生命之書”,改變千萬人對死亡的態度

透過文學探尋的所謂生命的實質,都只是某個人看見的“局部的真理”。他決定棄文從醫,“尋覓另一種方式的崇高,與那些備受煎熬的人建立聯繫,在直面死亡和衰弱的同時,繼續追尋什麼讓人生有意義的問題”。

作為神經外科實習生第一天獲得的前輩Tips是:“用左手吃飯,你要學會左右開弓”“神經外科總醫師正在鬧離婚。”“他們(病患)永遠可以給你帶來更多的傷害,但是他們無法讓時間停止向前。”

這一切都在暗暗預示著,他將遇到所有神經外科醫師都面臨的職業的重負、醫生使命和道德的選擇及由此犧牲的犧牲婚姻質量。

經過6年多的住院醫師生涯,他成為神經外科醫師中的翹楚,任耶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醫學教授,並開展了神經科學領域的科研探索,獲得多個美國神經外科醫生獎項。

36歲癌症四期,他寫下“生命之書”,改變千萬人對死亡的態度

保羅·卡拉尼什( Paul Kalanithi)

神經外科手術中的輕微的失誤,都可能會造成病患全身癱瘓、暴飲暴食、喪失語言和理解能力,讓他們人性某些部分消失,甚至喪失活著的意義。

在高強度工作和繁重壓力下,他依然不斷自省,“我怕自己即將成為托爾斯泰筆下那種很典型的醫生,沉浸於空洞的形式主義,完全忽略更大程度上人性的意義。”。

與此同時,他亦找到作為精神外科醫生的使命,“我最高的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導病人或者家屬去理解死亡或疾病。”

36歲癌症四期,他寫下“生命之書”,改變千萬人對死亡的態度

“如果是一大碗悲劇,最好一勺一勺慢慢地喂。”面對恐慌和無助的病人,他成為了“牧師”一樣的角色,保衛他們的生命、保衛他們的個性,保衛他們的靈魂。

他成為了有口皆碑的神經外科醫師,一週工作100多個小時,每天6點開始一天的工作,下班時間取決於手術結束時間。

36歲癌症四期,他寫下“生命之書”,改變千萬人對死亡的態度

保羅·卡拉尼什工作照

從神經外科實習醫師到住院醫師,再到住院總醫師,接連獲得學術界的種種殊榮及認可。36歲的保羅走上了人生的巔峰,卻被診斷為肺癌末期,癌細胞已擴散全身。

“我無法前行。我仍將前行。”

36歲患肺癌的概率只有0.0012%。2013年,他從“牧師”成了“綿羊”,剎那間畢生積蓄的學識、精湛的醫術都瞬間變得毫無意義。

往日熱愛遠足、露營、跑步的那個男人,已是抬抬腿都筋疲力盡的患者。他最終以一名體驗者的角色,與死神四目交投。

36歲癌症四期,他寫下“生命之書”,改變千萬人對死亡的態度

年輕的時候,他曾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名作家。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依然思索著餘下時光的價值,他與妻子一起規劃最後的日子,他們不想等死,他們想活著。

他給他最好的朋友寫了一封郵件,袒露自己的病情,“好消息是,我已經比勃朗特姐妹中的2個,還有濟慈和斯蒂芬·克萊恩都活得長了。壞消息是,我還什麼都沒寫呢”

36歲癌症四期,他寫下“生命之書”,改變千萬人對死亡的態度

面對醫術無能為力現狀,他從文學上找到了力量。“達爾文和尼采有一個觀點是一致的:生命體最重要的特徵是奮鬥求生。最輕易的死亡有時並非最好的結局。我們要活著,而不是為了等死。”

他與妻子通過試管嬰兒技術迎來了女兒Cady,在生命的最後一年開始寫書,他圓滿了此生沒有成為作家遺憾。

他在書中以風趣的口吻,講述了他人生每個重要時刻:小時候在紅巖沙漠的探險,並肩作戰的醫院摯友傑夫的逝去,嚴格又溫情的心臟專科父親,讓他《1984》的思想前衛的母親,他第一次與露西相遇的時刻……

此書既是向女兒講述自己的一生,亦讓閱讀者得以走進他的人生。

“獲得直面死亡的勇氣,我們要學會深愛”

“自己的死亡,是一片毫無特點可言的荒原,我迷失其中,我要在其中探索方向,好繼續緩步前行。”

這是一本未完之書,這也是這本書的意義所在,“不管什麼時候,只要去做認為重要的事情”。用盡全力活在真實的當下,就是人生的所有意義所在。

36歲癌症四期,他寫下“生命之書”,改變千萬人對死亡的態度

2015的春日,保羅以體面的方式告別此生,他離開的時候沒有過多的醫學干預,在親人環繞的房間裡,在嗎啡的幫助下,他輕輕地完成了以後一次的呼吸。

他的妻子露西的後記中,有一句話特別地讓人動容,“我們明白了,直面絕症的方式之一,就是深愛,袒露自己的脆弱,滿懷善良、慷慨和感恩。”

36歲癌症四期,他寫下“生命之書”,改變千萬人對死亡的態度

獲得直面死亡的勇氣,我們要學會深愛。醫生深愛病人,丈夫深愛妻子,父親深愛兒女,深愛你生命中的分分秒秒,直到呼吸化為空氣。

本文首發自公眾號:北歐生活日誌(ID:boshrz)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配圖/阿V

文字/阿V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