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不止一次地做過這樣的假設:假如那個名叫亨利·坦迪的英軍士兵沒有恪守自己的原則,而是一槍打死了面前的德軍傷兵;或者說假如希特勒如願考上了美術學院,成為一位世人敬仰的藝術家,那麼二戰會不會就此避免呢?說到底,戰爭從來都不是一兩個人意志的體現,它是政治手段的延續。通俗點講,政客們在談判桌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會被搬到戰場上解決。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紛爭,因此,戰爭是很難避免的。

沒有希特勒就沒有二戰?看看美國這套計劃,恐怕比二戰還熱鬧

退一萬步來講,假如沒有阿道夫·希特勒,二戰有可能避免,或者說不會像歷史發生得那樣慘烈嗎?後者我們很難猜測,但毋庸置疑的是,另一場世界大戰是很難避免的。只不過,發起戰爭的國家可能就不是德國或者日本了,而是美國。

雖然從建國開始到二戰爆發前,美國人幾乎不主動挑事,巧妙地將自己隱藏在幕後,儘可能地賺取更多同時付出更少,但美國人的野心卻一直都不容小覷。19世紀末期,彼時的英國和法國等老牌殖民帝國仍佔據著世界的主導,這些國家從各自的世界殖民體系中抽取的利益是當時的美國所難以企及的。在國際局勢尚未明朗的情況下,美國深知自己還沒有能與這些國家相抗衡的實力,因此,其戰略仍以兩洋防禦為主,儘可能地不把麻煩惹到自己身上來。

沒有希特勒就沒有二戰?看看美國這套計劃,恐怕比二戰還熱鬧

一戰爆發後,歐洲亂成一團,傳統的世界列強在這場規模空前的戰爭中內耗嚴重,這也讓美國看到了絕佳的契機。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美國聯合作戰參謀部制定了一套稱霸世界的戰爭方案,即“顏色方案”(也常被稱為“彩虹戰爭計劃”)。這份方案可謂是“雨露均沾”,其中有勢力顯赫的世界頂級大國,也有名不見經傳的小國。最先受到美國“照顧”的當然是其近鄰了。1916年,約翰·潘興率領美國軍隊入侵墨西哥,不但佔領了維拉克魯斯港,還逼迫當時的墨西哥總統辭職。可見兩國之間結下的樑子之深。

1917年,歐洲諸強正打得你死我活,英國外交部突然將一條截獲的情報刊發在報紙上:德國外交部告知墨西哥大使館,如果墨西哥願意合作,那麼德國會幫忙奪回美國割走的墨西哥領土。這道消息令美國怒不可遏,當即宣佈對同盟國集團宣戰。然而,墨西哥對德國方面曖昧的態度也令美國對這個鄰居越發嫌惡。據說,這道消息是英國人偽造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美國參戰。即便如此,美國還是於30年代初制定了入侵墨西哥的“綠色方案”,旨在推翻墨西哥政府並扶持起親美政權。直到1946年,美國正式取消該計劃。

沒有希特勒就沒有二戰?看看美國這套計劃,恐怕比二戰還熱鬧

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作為一個兩邊都被大洋包裹、陸上幾乎沒有對手的國家,在美國眼中,擁有強大艦隊的國家則是其主要的對手。在整套顏色方案中,對付日本的“橙色方案”則是最有名,同時也是最能體現美國野心的計劃。當時,美國的珍珠港和關島基地均尚未完工,而為了對付日本,美國就必須確保在太平洋上擁有一條安全的航線。為此,參謀部乾脆將進攻日本的跳板定為遠在馬來亞地區的菲律賓。

根據美國軍事專家的估計,美軍艦隊大約需要3~4個月的時間才能抵達菲律賓。因此,駐紮在當地的部隊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應付一切可能突然爆發的戰事,儘可能地守住前沿陣地。而一旦美軍艦隊抵達,那麼菲律賓將會成為一個可以倚仗的橋頭堡。美國的野心可不僅僅是在遠東地區建立一個軍事據點,而是保障陸軍能向日本及其他敵人發起地面攻擊,最終奪取整個西太平洋的控制權。

沒有希特勒就沒有二戰?看看美國這套計劃,恐怕比二戰還熱鬧

整個戰爭計劃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莫過於對付英國的“紅色戰爭計劃”了。

值得一提的是,從這個計劃中我們不難看出,縱使20世紀30年代的“日不落帝國”僅剩最後一絲餘暉,美國仍對這個昔日的超級大國心懷畏懼。根據計劃,鑑於英國是一個擁有相當軍事力量的強國,美國並不奢求在戰爭開始的第一時間就攻入英國本土。相反,他們戰略的第一步是先對北面的鄰居加拿大下手。

根據美國軍事專家估計,英國想要對付美國,加拿大則會成為一塊重要的跳板。而美國要做的就是在戰爭開始的第一時間裡發起對加拿大的全面進攻,攻佔對方主要的港口、鐵路和城市,對英國能夠利用的所有港口都進行封鎖。在完成了第一步後,美軍還會佔領一些次要的戰略目標,如位於尼亞加拉大瀑布附近的發電廠、大樞紐溫尼伯和安大略省的鎳礦場等。

沒有希特勒就沒有二戰?看看美國這套計劃,恐怕比二戰還熱鬧

與其他國家的入侵計劃不同,“紅色戰爭計劃”是一個長期的作戰計劃。

在計劃的第一階段,美國把自己擺在了被動的位置,他們將堅持對加拿大的封鎖,不給英軍登陸的機會。隨著美軍規模的壯大,計劃將由被動防守轉為主動進攻。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甚至在計劃中強調了如何將加拿大和英國納入本國領土等事宜,並且沒有提及是否應當在戰後歸還英國領土等問題。為了防止英國的其他主要殖民地和盟友搞破壞,美國還為“紅色作戰計劃”搭配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如專門針對加拿大的“深紅色方案”、針對印度的“紅寶石方案”、針對澳大利亞的“猩紅色方案”、針對新西蘭的“石榴石方案”和愛爾蘭的“綠寶石方案”等等。美國發動“紅色戰爭計劃”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不惜代價地從英國手中奪走世界霸主地位。

有趣的是,作為當時的“歐洲陸霸”,霸權道路上的又一個強悍對手,美國為法國量身制定的“金色計劃”分量則要輕得多。根據計劃,一旦美國與法國出現敵對,那麼美國並不急於攻入法國本土,而是致力於促使法屬加勒比殖民地的獨立。相比之下,一戰後被折騰得奄奄一息的德國還受到了美國更多的“照顧”。根據針對德國的“黑色計劃”,如果德國再次發動對法國的入侵,那麼美國將會援助法國對付德國,同時,美國也做好了德國入侵美國東海岸的準備。由此可見,美法兩國之間的友情還真不是說著玩的。

沒有希特勒就沒有二戰?看看美國這套計劃,恐怕比二戰還熱鬧

另外,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十分熱鬧,大蕭條令整個社會哀嚎一片,部分民眾對社會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等呼聲都十分響亮。當時的美國國內有許多類似組織和團體,為了防止這些組織在美國發起戰爭時趁虛作亂,參謀部還專門制定了所謂的“白色方案”:一旦有可疑狀況出現,事先部署的美軍和國民警衛隊就會立即出動。據說,臭名昭著的“華盛頓慘案”就是該方案的產物。當局風聲鶴唳,神經太過敏感,硬是將一件小事娘造成一起流血衝突。

除了上述幾個比較重要的作戰計劃外,顏色方案還包括一些邊邊角角的計劃,如入侵冰島的“靛藍色方案”和入侵南美洲的“紫色方案”等。並不是每一個方案都因為德國於1939年挑起二戰而停留在紙上,其中的一些計劃還被落實過。如在1961年4月17日美軍對古巴發起的“豬灣行動”就被視為30年代制定的“黃褐色計方案”的實現。不過對美國來說,這次入侵併不順利。

沒有希特勒就沒有二戰?看看美國這套計劃,恐怕比二戰還熱鬧

雖然整個顏色方案中的絕大部分都因事態的變化而最終留在了紙上,但我們由此可以看出,美國並不像他們自我標榜得那樣“熱愛和平”。可以說,若非德國在顏色方案出臺後的4年即發動了戰爭,那麼美國很有可能會在歷史上替代這一角色。即便如此,雖然沒有藉助入侵戰爭,狡猾的美國人仍然裝作半推半就的樣子接過了世界頭把交椅並用屁股坐了個紮紮實實。如願後,顏色方案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從1974年開始,整套計劃被陸續解密。據說,當加拿大得知鄰居居然曾想侵略自己時倍感震驚,還對此提出了頗為強烈的抗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