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不是沒有生產CPU的能力,只是面對"原產於美國"的x86架構、部分ARM架構的授權,以及牢牢把持在美國科技巨頭手中的層層專利壁壘,恐怕心中也只有一聲苦笑了……

中國的半導體工業起步較晚,但卻進步迅速。回望2004年,當時已經60歲的尹志堯離開硅谷從事了二十多年的半導體行業,帶隊回國創業。中微很快開發出第一臺國產的生產半導體芯片的設備——等離子體刻蝕機,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

"

中國不是沒有生產CPU的能力,只是面對"原產於美國"的x86架構、部分ARM架構的授權,以及牢牢把持在美國科技巨頭手中的層層專利壁壘,恐怕心中也只有一聲苦笑了……

中國的半導體工業起步較晚,但卻進步迅速。回望2004年,當時已經60歲的尹志堯離開硅谷從事了二十多年的半導體行業,帶隊回國創業。中微很快開發出第一臺國產的生產半導體芯片的設備——等離子體刻蝕機,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尹志堯帶領中微半導體快速成長

經過了短短十餘年的發展,目前中微半導體基本可以襯得上"躋身全球第一梯隊"這樣的評價。可能有的網友有所不知,在全球最先進的可量產的7納米芯片工藝上,中微半導體是全球五大刻蝕機供應商之一,並已進軍5nm領域。

在臺積電計劃於2020年啟動的5nm生產線中,就將有來自深圳中微半導體的5nm等離子體蝕刻機。而且是自主研發,並且已經通過了臺積電的驗證。

看到這裡,您是否為我們的進步神速而感到驕傲呢?然而一盆冷水很快就會潑在我們的頭上,無論我們具備再先進的半導體加工技術,但想要做出來"能用"的處理器,在PC領域始終無法繞過英特爾的x86架構,和移動領域的ARM架構。

與芯片製造領域所面臨的困難相比,芯片架構和專利的封鎖似乎是一個"無解"的難題。這也就解釋了今天的主題,我為什麼說"芯片好做專利難破"。引發全球強烈關注的美國"封鎖"華為事件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

中國不是沒有生產CPU的能力,只是面對"原產於美國"的x86架構、部分ARM架構的授權,以及牢牢把持在美國科技巨頭手中的層層專利壁壘,恐怕心中也只有一聲苦笑了……

中國的半導體工業起步較晚,但卻進步迅速。回望2004年,當時已經60歲的尹志堯離開硅谷從事了二十多年的半導體行業,帶隊回國創業。中微很快開發出第一臺國產的生產半導體芯片的設備——等離子體刻蝕機,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尹志堯帶領中微半導體快速成長

經過了短短十餘年的發展,目前中微半導體基本可以襯得上"躋身全球第一梯隊"這樣的評價。可能有的網友有所不知,在全球最先進的可量產的7納米芯片工藝上,中微半導體是全球五大刻蝕機供應商之一,並已進軍5nm領域。

在臺積電計劃於2020年啟動的5nm生產線中,就將有來自深圳中微半導體的5nm等離子體蝕刻機。而且是自主研發,並且已經通過了臺積電的驗證。

看到這裡,您是否為我們的進步神速而感到驕傲呢?然而一盆冷水很快就會潑在我們的頭上,無論我們具備再先進的半導體加工技術,但想要做出來"能用"的處理器,在PC領域始終無法繞過英特爾的x86架構,和移動領域的ARM架構。

與芯片製造領域所面臨的困難相比,芯片架構和專利的封鎖似乎是一個"無解"的難題。這也就解釋了今天的主題,我為什麼說"芯片好做專利難破"。引發全球強烈關注的美國"封鎖"華為事件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ARM與華為終止合作為我們敲響警鐘

麒麟980移動平臺雖然已經具備不俗的實力,但始終是基於ARM底層技術打造。華為海思通過十幾年的努力,耗費億萬研發經費和無數的心血,終於打造出可與蘋果、高通競爭的產品,但卻因為一紙禁令變得前途渺茫。

假如美國封鎖我們的芯片製造,以中國現在的技術實力完全可以讓華為撐過最艱難的時刻。中微半導體已經可以提供7nm底層技術及設備支持,中芯國際已經具備12nm量產能力,正在備戰7nm。加之華為的芯片儲備所獲得緩衝期,完全可以實現初步的製造轉移。

雖然中國的芯片製造實力不能夠跟英特爾、三星等相媲美,但華為的製造轉移無疑給正在高速發展的中國半導體制造業帶來了機遇,形成了擴大盈利到加速研發的良性循環。或許不出幾年,中國在芯片製造領域就會真正實現"全球第一梯隊"的宏偉目標。

生產製造能力有了,那我們做什麼芯片呢?依然沿著英特爾的x86架構,或者部分技術"原產於美國"的ARM架構,按照別人劃的道道走下去,永遠受制於人嗎?當然了,你想製造x86架構的處理器,人家英特爾也未必會給你授權……

"

中國不是沒有生產CPU的能力,只是面對"原產於美國"的x86架構、部分ARM架構的授權,以及牢牢把持在美國科技巨頭手中的層層專利壁壘,恐怕心中也只有一聲苦笑了……

中國的半導體工業起步較晚,但卻進步迅速。回望2004年,當時已經60歲的尹志堯離開硅谷從事了二十多年的半導體行業,帶隊回國創業。中微很快開發出第一臺國產的生產半導體芯片的設備——等離子體刻蝕機,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尹志堯帶領中微半導體快速成長

經過了短短十餘年的發展,目前中微半導體基本可以襯得上"躋身全球第一梯隊"這樣的評價。可能有的網友有所不知,在全球最先進的可量產的7納米芯片工藝上,中微半導體是全球五大刻蝕機供應商之一,並已進軍5nm領域。

在臺積電計劃於2020年啟動的5nm生產線中,就將有來自深圳中微半導體的5nm等離子體蝕刻機。而且是自主研發,並且已經通過了臺積電的驗證。

看到這裡,您是否為我們的進步神速而感到驕傲呢?然而一盆冷水很快就會潑在我們的頭上,無論我們具備再先進的半導體加工技術,但想要做出來"能用"的處理器,在PC領域始終無法繞過英特爾的x86架構,和移動領域的ARM架構。

與芯片製造領域所面臨的困難相比,芯片架構和專利的封鎖似乎是一個"無解"的難題。這也就解釋了今天的主題,我為什麼說"芯片好做專利難破"。引發全球強烈關注的美國"封鎖"華為事件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ARM與華為終止合作為我們敲響警鐘

麒麟980移動平臺雖然已經具備不俗的實力,但始終是基於ARM底層技術打造。華為海思通過十幾年的努力,耗費億萬研發經費和無數的心血,終於打造出可與蘋果、高通競爭的產品,但卻因為一紙禁令變得前途渺茫。

假如美國封鎖我們的芯片製造,以中國現在的技術實力完全可以讓華為撐過最艱難的時刻。中微半導體已經可以提供7nm底層技術及設備支持,中芯國際已經具備12nm量產能力,正在備戰7nm。加之華為的芯片儲備所獲得緩衝期,完全可以實現初步的製造轉移。

雖然中國的芯片製造實力不能夠跟英特爾、三星等相媲美,但華為的製造轉移無疑給正在高速發展的中國半導體制造業帶來了機遇,形成了擴大盈利到加速研發的良性循環。或許不出幾年,中國在芯片製造領域就會真正實現"全球第一梯隊"的宏偉目標。

生產製造能力有了,那我們做什麼芯片呢?依然沿著英特爾的x86架構,或者部分技術"原產於美國"的ARM架構,按照別人劃的道道走下去,永遠受制於人嗎?當然了,你想製造x86架構的處理器,人家英特爾也未必會給你授權……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x86架構和ARM架構制霸手機電腦領域

難道中國芯面對的只有絕望?

至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筆者內心中始終是存在些許灰暗的色彩。因為對我這個"文科生"來講,我始終想不出有什麼辦法能夠突破x86架構和ARM架構的重圍。想要打造一個全新的軟硬件生態,其難度無異於重構這個世界的科技格局。

這個世界應該是始終存在對立的,這樣才能達到平衡與和諧。就好像有黑就有白,有陰就有陽,有滅霸就得有復仇者聯盟。如果一家獨大打破制衡,就會出現此前多年AMD不給力、英特爾擠牙膏的畸形發展,甚至嚴重拖慢了人類科技發展的進程。

誰在引領全球科技發展,美國!誰又在阻礙全球科技發展,似乎還是美國!僅僅是在科技領域,美國通過各種架構授權和專利封鎖形成了難以逾越的壁壘。或許不僅僅是我們,這個地球上還有很多人希望看到壁壘轟塌時刻的早些到來。

直到我最近研習了一篇關於RISC-V架構的學術論文,這讓自己的思維變得豁然開朗。其實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心存理想的科技工作者,正在為打破這種不平衡的科技壁壘,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心血!

"

中國不是沒有生產CPU的能力,只是面對"原產於美國"的x86架構、部分ARM架構的授權,以及牢牢把持在美國科技巨頭手中的層層專利壁壘,恐怕心中也只有一聲苦笑了……

中國的半導體工業起步較晚,但卻進步迅速。回望2004年,當時已經60歲的尹志堯離開硅谷從事了二十多年的半導體行業,帶隊回國創業。中微很快開發出第一臺國產的生產半導體芯片的設備——等離子體刻蝕機,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尹志堯帶領中微半導體快速成長

經過了短短十餘年的發展,目前中微半導體基本可以襯得上"躋身全球第一梯隊"這樣的評價。可能有的網友有所不知,在全球最先進的可量產的7納米芯片工藝上,中微半導體是全球五大刻蝕機供應商之一,並已進軍5nm領域。

在臺積電計劃於2020年啟動的5nm生產線中,就將有來自深圳中微半導體的5nm等離子體蝕刻機。而且是自主研發,並且已經通過了臺積電的驗證。

看到這裡,您是否為我們的進步神速而感到驕傲呢?然而一盆冷水很快就會潑在我們的頭上,無論我們具備再先進的半導體加工技術,但想要做出來"能用"的處理器,在PC領域始終無法繞過英特爾的x86架構,和移動領域的ARM架構。

與芯片製造領域所面臨的困難相比,芯片架構和專利的封鎖似乎是一個"無解"的難題。這也就解釋了今天的主題,我為什麼說"芯片好做專利難破"。引發全球強烈關注的美國"封鎖"華為事件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ARM與華為終止合作為我們敲響警鐘

麒麟980移動平臺雖然已經具備不俗的實力,但始終是基於ARM底層技術打造。華為海思通過十幾年的努力,耗費億萬研發經費和無數的心血,終於打造出可與蘋果、高通競爭的產品,但卻因為一紙禁令變得前途渺茫。

假如美國封鎖我們的芯片製造,以中國現在的技術實力完全可以讓華為撐過最艱難的時刻。中微半導體已經可以提供7nm底層技術及設備支持,中芯國際已經具備12nm量產能力,正在備戰7nm。加之華為的芯片儲備所獲得緩衝期,完全可以實現初步的製造轉移。

雖然中國的芯片製造實力不能夠跟英特爾、三星等相媲美,但華為的製造轉移無疑給正在高速發展的中國半導體制造業帶來了機遇,形成了擴大盈利到加速研發的良性循環。或許不出幾年,中國在芯片製造領域就會真正實現"全球第一梯隊"的宏偉目標。

生產製造能力有了,那我們做什麼芯片呢?依然沿著英特爾的x86架構,或者部分技術"原產於美國"的ARM架構,按照別人劃的道道走下去,永遠受制於人嗎?當然了,你想製造x86架構的處理器,人家英特爾也未必會給你授權……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x86架構和ARM架構制霸手機電腦領域

難道中國芯面對的只有絕望?

至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筆者內心中始終是存在些許灰暗的色彩。因為對我這個"文科生"來講,我始終想不出有什麼辦法能夠突破x86架構和ARM架構的重圍。想要打造一個全新的軟硬件生態,其難度無異於重構這個世界的科技格局。

這個世界應該是始終存在對立的,這樣才能達到平衡與和諧。就好像有黑就有白,有陰就有陽,有滅霸就得有復仇者聯盟。如果一家獨大打破制衡,就會出現此前多年AMD不給力、英特爾擠牙膏的畸形發展,甚至嚴重拖慢了人類科技發展的進程。

誰在引領全球科技發展,美國!誰又在阻礙全球科技發展,似乎還是美國!僅僅是在科技領域,美國通過各種架構授權和專利封鎖形成了難以逾越的壁壘。或許不僅僅是我們,這個地球上還有很多人希望看到壁壘轟塌時刻的早些到來。

直到我最近研習了一篇關於RISC-V架構的學術論文,這讓自己的思維變得豁然開朗。其實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心存理想的科技工作者,正在為打破這種不平衡的科技壁壘,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心血!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RISV-V架構處理器原型

那麼問題來了,RISC-V架構是個什麼鬼?

簡單的說,RISC-V是一個完全開放的處理器架構。自中美貿易摩擦以及"中興事件"爆發後,中國企業為了尋求破局之路,對開放的RISC-V架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業者分析,RISC-V架構是中國芯片尋求替代,實現挑戰英特爾和ARM的關鍵。

第一代RISC(精簡指令處理器)的誕生可追溯至1980年,由美國大學教授David Patterson主導。而RISC-V則發佈於2010年,"V"不僅表明該架構已經更新至第五代,而且還代表了變化(Variation)和向量(Vectors)的寓意。

作為近些年關注度極高的微處理器架構,RISC-V的優勢和缺點同樣十分明顯。其最大的優勢是"開放",它可以自由地被用於任何目的、允許任何人設計、製造和銷售基於RISC-V的芯片或軟件。這種開放性,在處理器領域是革命性的第一次。

當然缺點也很明顯:誕生時間短、性能較弱、生態較弱等等……簡而言之一句話,不夠成熟。沿用了40多年的x86架構成熟,但英特爾不帶你玩。就是這樣一個很多人都沒聽過的架構,卻被業界基於寄予厚望,甚至已經對ARM的地位形成了威脅。

"

中國不是沒有生產CPU的能力,只是面對"原產於美國"的x86架構、部分ARM架構的授權,以及牢牢把持在美國科技巨頭手中的層層專利壁壘,恐怕心中也只有一聲苦笑了……

中國的半導體工業起步較晚,但卻進步迅速。回望2004年,當時已經60歲的尹志堯離開硅谷從事了二十多年的半導體行業,帶隊回國創業。中微很快開發出第一臺國產的生產半導體芯片的設備——等離子體刻蝕機,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尹志堯帶領中微半導體快速成長

經過了短短十餘年的發展,目前中微半導體基本可以襯得上"躋身全球第一梯隊"這樣的評價。可能有的網友有所不知,在全球最先進的可量產的7納米芯片工藝上,中微半導體是全球五大刻蝕機供應商之一,並已進軍5nm領域。

在臺積電計劃於2020年啟動的5nm生產線中,就將有來自深圳中微半導體的5nm等離子體蝕刻機。而且是自主研發,並且已經通過了臺積電的驗證。

看到這裡,您是否為我們的進步神速而感到驕傲呢?然而一盆冷水很快就會潑在我們的頭上,無論我們具備再先進的半導體加工技術,但想要做出來"能用"的處理器,在PC領域始終無法繞過英特爾的x86架構,和移動領域的ARM架構。

與芯片製造領域所面臨的困難相比,芯片架構和專利的封鎖似乎是一個"無解"的難題。這也就解釋了今天的主題,我為什麼說"芯片好做專利難破"。引發全球強烈關注的美國"封鎖"華為事件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ARM與華為終止合作為我們敲響警鐘

麒麟980移動平臺雖然已經具備不俗的實力,但始終是基於ARM底層技術打造。華為海思通過十幾年的努力,耗費億萬研發經費和無數的心血,終於打造出可與蘋果、高通競爭的產品,但卻因為一紙禁令變得前途渺茫。

假如美國封鎖我們的芯片製造,以中國現在的技術實力完全可以讓華為撐過最艱難的時刻。中微半導體已經可以提供7nm底層技術及設備支持,中芯國際已經具備12nm量產能力,正在備戰7nm。加之華為的芯片儲備所獲得緩衝期,完全可以實現初步的製造轉移。

雖然中國的芯片製造實力不能夠跟英特爾、三星等相媲美,但華為的製造轉移無疑給正在高速發展的中國半導體制造業帶來了機遇,形成了擴大盈利到加速研發的良性循環。或許不出幾年,中國在芯片製造領域就會真正實現"全球第一梯隊"的宏偉目標。

生產製造能力有了,那我們做什麼芯片呢?依然沿著英特爾的x86架構,或者部分技術"原產於美國"的ARM架構,按照別人劃的道道走下去,永遠受制於人嗎?當然了,你想製造x86架構的處理器,人家英特爾也未必會給你授權……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x86架構和ARM架構制霸手機電腦領域

難道中國芯面對的只有絕望?

至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筆者內心中始終是存在些許灰暗的色彩。因為對我這個"文科生"來講,我始終想不出有什麼辦法能夠突破x86架構和ARM架構的重圍。想要打造一個全新的軟硬件生態,其難度無異於重構這個世界的科技格局。

這個世界應該是始終存在對立的,這樣才能達到平衡與和諧。就好像有黑就有白,有陰就有陽,有滅霸就得有復仇者聯盟。如果一家獨大打破制衡,就會出現此前多年AMD不給力、英特爾擠牙膏的畸形發展,甚至嚴重拖慢了人類科技發展的進程。

誰在引領全球科技發展,美國!誰又在阻礙全球科技發展,似乎還是美國!僅僅是在科技領域,美國通過各種架構授權和專利封鎖形成了難以逾越的壁壘。或許不僅僅是我們,這個地球上還有很多人希望看到壁壘轟塌時刻的早些到來。

直到我最近研習了一篇關於RISC-V架構的學術論文,這讓自己的思維變得豁然開朗。其實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心存理想的科技工作者,正在為打破這種不平衡的科技壁壘,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心血!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RISV-V架構處理器原型

那麼問題來了,RISC-V架構是個什麼鬼?

簡單的說,RISC-V是一個完全開放的處理器架構。自中美貿易摩擦以及"中興事件"爆發後,中國企業為了尋求破局之路,對開放的RISC-V架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業者分析,RISC-V架構是中國芯片尋求替代,實現挑戰英特爾和ARM的關鍵。

第一代RISC(精簡指令處理器)的誕生可追溯至1980年,由美國大學教授David Patterson主導。而RISC-V則發佈於2010年,"V"不僅表明該架構已經更新至第五代,而且還代表了變化(Variation)和向量(Vectors)的寓意。

作為近些年關注度極高的微處理器架構,RISC-V的優勢和缺點同樣十分明顯。其最大的優勢是"開放",它可以自由地被用於任何目的、允許任何人設計、製造和銷售基於RISC-V的芯片或軟件。這種開放性,在處理器領域是革命性的第一次。

當然缺點也很明顯:誕生時間短、性能較弱、生態較弱等等……簡而言之一句話,不夠成熟。沿用了40多年的x86架構成熟,但英特爾不帶你玩。就是這樣一個很多人都沒聽過的架構,卻被業界基於寄予厚望,甚至已經對ARM的地位形成了威脅。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RISC-V可以應用多個領域 對ARM形成挑戰

這樣一個不太成熟又有前景的架構,難道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契機嗎?

經過四年多的發展,RISC-V基金會的成員由最初的只有幾家成長到235家。其中不僅有Google、華為、IBM、鎂光、NVIDIA、高通、三星、西部數據、特斯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商業公司,也有全球很多著名的大學和科研機構。

2018年"中興事件"爆發後,上海頒佈了全國首個明確支持RISC-V設計開發企業的相關政策。同年,中國RISC-V產業聯盟和中國RISC-V聯盟相繼宣告成立,一場關於RISC-V的"暴風驟雨"正在中國迅速展開。

2018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RISC-V基金會成立了中國顧問委員會,並任命半導體資深人士、英特爾前副總裁方之熙博士為主席。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和機構加入RISC-V陣營,中國在RISC-V領域中的地位和話語權也越來越多。

相信我們的很多老讀者對方之熙博士比較熟悉,多年前本站曾多次報道過他在英特爾(中國)供職時的專訪和觀點。方之熙博士曾任英特爾中國研究院(Intel Labs China, ILC)院長,在中國半導體領域頗具影響力。

"

中國不是沒有生產CPU的能力,只是面對"原產於美國"的x86架構、部分ARM架構的授權,以及牢牢把持在美國科技巨頭手中的層層專利壁壘,恐怕心中也只有一聲苦笑了……

中國的半導體工業起步較晚,但卻進步迅速。回望2004年,當時已經60歲的尹志堯離開硅谷從事了二十多年的半導體行業,帶隊回國創業。中微很快開發出第一臺國產的生產半導體芯片的設備——等離子體刻蝕機,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尹志堯帶領中微半導體快速成長

經過了短短十餘年的發展,目前中微半導體基本可以襯得上"躋身全球第一梯隊"這樣的評價。可能有的網友有所不知,在全球最先進的可量產的7納米芯片工藝上,中微半導體是全球五大刻蝕機供應商之一,並已進軍5nm領域。

在臺積電計劃於2020年啟動的5nm生產線中,就將有來自深圳中微半導體的5nm等離子體蝕刻機。而且是自主研發,並且已經通過了臺積電的驗證。

看到這裡,您是否為我們的進步神速而感到驕傲呢?然而一盆冷水很快就會潑在我們的頭上,無論我們具備再先進的半導體加工技術,但想要做出來"能用"的處理器,在PC領域始終無法繞過英特爾的x86架構,和移動領域的ARM架構。

與芯片製造領域所面臨的困難相比,芯片架構和專利的封鎖似乎是一個"無解"的難題。這也就解釋了今天的主題,我為什麼說"芯片好做專利難破"。引發全球強烈關注的美國"封鎖"華為事件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ARM與華為終止合作為我們敲響警鐘

麒麟980移動平臺雖然已經具備不俗的實力,但始終是基於ARM底層技術打造。華為海思通過十幾年的努力,耗費億萬研發經費和無數的心血,終於打造出可與蘋果、高通競爭的產品,但卻因為一紙禁令變得前途渺茫。

假如美國封鎖我們的芯片製造,以中國現在的技術實力完全可以讓華為撐過最艱難的時刻。中微半導體已經可以提供7nm底層技術及設備支持,中芯國際已經具備12nm量產能力,正在備戰7nm。加之華為的芯片儲備所獲得緩衝期,完全可以實現初步的製造轉移。

雖然中國的芯片製造實力不能夠跟英特爾、三星等相媲美,但華為的製造轉移無疑給正在高速發展的中國半導體制造業帶來了機遇,形成了擴大盈利到加速研發的良性循環。或許不出幾年,中國在芯片製造領域就會真正實現"全球第一梯隊"的宏偉目標。

生產製造能力有了,那我們做什麼芯片呢?依然沿著英特爾的x86架構,或者部分技術"原產於美國"的ARM架構,按照別人劃的道道走下去,永遠受制於人嗎?當然了,你想製造x86架構的處理器,人家英特爾也未必會給你授權……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x86架構和ARM架構制霸手機電腦領域

難道中國芯面對的只有絕望?

至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筆者內心中始終是存在些許灰暗的色彩。因為對我這個"文科生"來講,我始終想不出有什麼辦法能夠突破x86架構和ARM架構的重圍。想要打造一個全新的軟硬件生態,其難度無異於重構這個世界的科技格局。

這個世界應該是始終存在對立的,這樣才能達到平衡與和諧。就好像有黑就有白,有陰就有陽,有滅霸就得有復仇者聯盟。如果一家獨大打破制衡,就會出現此前多年AMD不給力、英特爾擠牙膏的畸形發展,甚至嚴重拖慢了人類科技發展的進程。

誰在引領全球科技發展,美國!誰又在阻礙全球科技發展,似乎還是美國!僅僅是在科技領域,美國通過各種架構授權和專利封鎖形成了難以逾越的壁壘。或許不僅僅是我們,這個地球上還有很多人希望看到壁壘轟塌時刻的早些到來。

直到我最近研習了一篇關於RISC-V架構的學術論文,這讓自己的思維變得豁然開朗。其實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心存理想的科技工作者,正在為打破這種不平衡的科技壁壘,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心血!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RISV-V架構處理器原型

那麼問題來了,RISC-V架構是個什麼鬼?

簡單的說,RISC-V是一個完全開放的處理器架構。自中美貿易摩擦以及"中興事件"爆發後,中國企業為了尋求破局之路,對開放的RISC-V架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業者分析,RISC-V架構是中國芯片尋求替代,實現挑戰英特爾和ARM的關鍵。

第一代RISC(精簡指令處理器)的誕生可追溯至1980年,由美國大學教授David Patterson主導。而RISC-V則發佈於2010年,"V"不僅表明該架構已經更新至第五代,而且還代表了變化(Variation)和向量(Vectors)的寓意。

作為近些年關注度極高的微處理器架構,RISC-V的優勢和缺點同樣十分明顯。其最大的優勢是"開放",它可以自由地被用於任何目的、允許任何人設計、製造和銷售基於RISC-V的芯片或軟件。這種開放性,在處理器領域是革命性的第一次。

當然缺點也很明顯:誕生時間短、性能較弱、生態較弱等等……簡而言之一句話,不夠成熟。沿用了40多年的x86架構成熟,但英特爾不帶你玩。就是這樣一個很多人都沒聽過的架構,卻被業界基於寄予厚望,甚至已經對ARM的地位形成了威脅。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RISC-V可以應用多個領域 對ARM形成挑戰

這樣一個不太成熟又有前景的架構,難道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契機嗎?

經過四年多的發展,RISC-V基金會的成員由最初的只有幾家成長到235家。其中不僅有Google、華為、IBM、鎂光、NVIDIA、高通、三星、西部數據、特斯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商業公司,也有全球很多著名的大學和科研機構。

2018年"中興事件"爆發後,上海頒佈了全國首個明確支持RISC-V設計開發企業的相關政策。同年,中國RISC-V產業聯盟和中國RISC-V聯盟相繼宣告成立,一場關於RISC-V的"暴風驟雨"正在中國迅速展開。

2018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RISC-V基金會成立了中國顧問委員會,並任命半導體資深人士、英特爾前副總裁方之熙博士為主席。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和機構加入RISC-V陣營,中國在RISC-V領域中的地位和話語權也越來越多。

相信我們的很多老讀者對方之熙博士比較熟悉,多年前本站曾多次報道過他在英特爾(中國)供職時的專訪和觀點。方之熙博士曾任英特爾中國研究院(Intel Labs China, ILC)院長,在中國半導體領域頗具影響力。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曾供職英特爾的方之熙博士加盟RISC-V

而在方之熙博士看來,RISC-V能讓中國芯避開走不通的兩條路:

"一條是關起門來自己做一套東西,比較典型的就是龍芯。因為芯片還是一個商品,性能再高,沒人用就無法體現出價值,所以必須有相應的生態系統發揮價值。"

"第二條路就是跟在別人後面,國內有許多公司做x86、Arm、IBM Power的芯片,在某些特殊領域,用這些指令集架構確實可以做一些事情,但是因為受到ISA所屬公司知識產權(IP)的控制,很難取得成功。"

方之熙博士的觀點可謂一針見血,刺破了過去中國芯片產業發展的痛處。方之熙表示, RISC-V既不是關起門來自己做,也不是跟在別人後面,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希望中國能夠抓住這個機會,開發出自己的CPU或者MPU。

有了RISC-V,一切都萬事大吉了嗎?

"

中國不是沒有生產CPU的能力,只是面對"原產於美國"的x86架構、部分ARM架構的授權,以及牢牢把持在美國科技巨頭手中的層層專利壁壘,恐怕心中也只有一聲苦笑了……

中國的半導體工業起步較晚,但卻進步迅速。回望2004年,當時已經60歲的尹志堯離開硅谷從事了二十多年的半導體行業,帶隊回國創業。中微很快開發出第一臺國產的生產半導體芯片的設備——等離子體刻蝕機,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尹志堯帶領中微半導體快速成長

經過了短短十餘年的發展,目前中微半導體基本可以襯得上"躋身全球第一梯隊"這樣的評價。可能有的網友有所不知,在全球最先進的可量產的7納米芯片工藝上,中微半導體是全球五大刻蝕機供應商之一,並已進軍5nm領域。

在臺積電計劃於2020年啟動的5nm生產線中,就將有來自深圳中微半導體的5nm等離子體蝕刻機。而且是自主研發,並且已經通過了臺積電的驗證。

看到這裡,您是否為我們的進步神速而感到驕傲呢?然而一盆冷水很快就會潑在我們的頭上,無論我們具備再先進的半導體加工技術,但想要做出來"能用"的處理器,在PC領域始終無法繞過英特爾的x86架構,和移動領域的ARM架構。

與芯片製造領域所面臨的困難相比,芯片架構和專利的封鎖似乎是一個"無解"的難題。這也就解釋了今天的主題,我為什麼說"芯片好做專利難破"。引發全球強烈關注的美國"封鎖"華為事件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ARM與華為終止合作為我們敲響警鐘

麒麟980移動平臺雖然已經具備不俗的實力,但始終是基於ARM底層技術打造。華為海思通過十幾年的努力,耗費億萬研發經費和無數的心血,終於打造出可與蘋果、高通競爭的產品,但卻因為一紙禁令變得前途渺茫。

假如美國封鎖我們的芯片製造,以中國現在的技術實力完全可以讓華為撐過最艱難的時刻。中微半導體已經可以提供7nm底層技術及設備支持,中芯國際已經具備12nm量產能力,正在備戰7nm。加之華為的芯片儲備所獲得緩衝期,完全可以實現初步的製造轉移。

雖然中國的芯片製造實力不能夠跟英特爾、三星等相媲美,但華為的製造轉移無疑給正在高速發展的中國半導體制造業帶來了機遇,形成了擴大盈利到加速研發的良性循環。或許不出幾年,中國在芯片製造領域就會真正實現"全球第一梯隊"的宏偉目標。

生產製造能力有了,那我們做什麼芯片呢?依然沿著英特爾的x86架構,或者部分技術"原產於美國"的ARM架構,按照別人劃的道道走下去,永遠受制於人嗎?當然了,你想製造x86架構的處理器,人家英特爾也未必會給你授權……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x86架構和ARM架構制霸手機電腦領域

難道中國芯面對的只有絕望?

至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筆者內心中始終是存在些許灰暗的色彩。因為對我這個"文科生"來講,我始終想不出有什麼辦法能夠突破x86架構和ARM架構的重圍。想要打造一個全新的軟硬件生態,其難度無異於重構這個世界的科技格局。

這個世界應該是始終存在對立的,這樣才能達到平衡與和諧。就好像有黑就有白,有陰就有陽,有滅霸就得有復仇者聯盟。如果一家獨大打破制衡,就會出現此前多年AMD不給力、英特爾擠牙膏的畸形發展,甚至嚴重拖慢了人類科技發展的進程。

誰在引領全球科技發展,美國!誰又在阻礙全球科技發展,似乎還是美國!僅僅是在科技領域,美國通過各種架構授權和專利封鎖形成了難以逾越的壁壘。或許不僅僅是我們,這個地球上還有很多人希望看到壁壘轟塌時刻的早些到來。

直到我最近研習了一篇關於RISC-V架構的學術論文,這讓自己的思維變得豁然開朗。其實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心存理想的科技工作者,正在為打破這種不平衡的科技壁壘,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心血!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RISV-V架構處理器原型

那麼問題來了,RISC-V架構是個什麼鬼?

簡單的說,RISC-V是一個完全開放的處理器架構。自中美貿易摩擦以及"中興事件"爆發後,中國企業為了尋求破局之路,對開放的RISC-V架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業者分析,RISC-V架構是中國芯片尋求替代,實現挑戰英特爾和ARM的關鍵。

第一代RISC(精簡指令處理器)的誕生可追溯至1980年,由美國大學教授David Patterson主導。而RISC-V則發佈於2010年,"V"不僅表明該架構已經更新至第五代,而且還代表了變化(Variation)和向量(Vectors)的寓意。

作為近些年關注度極高的微處理器架構,RISC-V的優勢和缺點同樣十分明顯。其最大的優勢是"開放",它可以自由地被用於任何目的、允許任何人設計、製造和銷售基於RISC-V的芯片或軟件。這種開放性,在處理器領域是革命性的第一次。

當然缺點也很明顯:誕生時間短、性能較弱、生態較弱等等……簡而言之一句話,不夠成熟。沿用了40多年的x86架構成熟,但英特爾不帶你玩。就是這樣一個很多人都沒聽過的架構,卻被業界基於寄予厚望,甚至已經對ARM的地位形成了威脅。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RISC-V可以應用多個領域 對ARM形成挑戰

這樣一個不太成熟又有前景的架構,難道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契機嗎?

經過四年多的發展,RISC-V基金會的成員由最初的只有幾家成長到235家。其中不僅有Google、華為、IBM、鎂光、NVIDIA、高通、三星、西部數據、特斯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商業公司,也有全球很多著名的大學和科研機構。

2018年"中興事件"爆發後,上海頒佈了全國首個明確支持RISC-V設計開發企業的相關政策。同年,中國RISC-V產業聯盟和中國RISC-V聯盟相繼宣告成立,一場關於RISC-V的"暴風驟雨"正在中國迅速展開。

2018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RISC-V基金會成立了中國顧問委員會,並任命半導體資深人士、英特爾前副總裁方之熙博士為主席。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和機構加入RISC-V陣營,中國在RISC-V領域中的地位和話語權也越來越多。

相信我們的很多老讀者對方之熙博士比較熟悉,多年前本站曾多次報道過他在英特爾(中國)供職時的專訪和觀點。方之熙博士曾任英特爾中國研究院(Intel Labs China, ILC)院長,在中國半導體領域頗具影響力。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曾供職英特爾的方之熙博士加盟RISC-V

而在方之熙博士看來,RISC-V能讓中國芯避開走不通的兩條路:

"一條是關起門來自己做一套東西,比較典型的就是龍芯。因為芯片還是一個商品,性能再高,沒人用就無法體現出價值,所以必須有相應的生態系統發揮價值。"

"第二條路就是跟在別人後面,國內有許多公司做x86、Arm、IBM Power的芯片,在某些特殊領域,用這些指令集架構確實可以做一些事情,但是因為受到ISA所屬公司知識產權(IP)的控制,很難取得成功。"

方之熙博士的觀點可謂一針見血,刺破了過去中國芯片產業發展的痛處。方之熙表示, RISC-V既不是關起門來自己做,也不是跟在別人後面,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希望中國能夠抓住這個機會,開發出自己的CPU或者MPU。

有了RISC-V,一切都萬事大吉了嗎?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RISC-V基金會鉑金級會員

或許對我們來講,RISC-V架構是目前中國芯片所能把握的,為數不多的機遇之一。只是在這樣的一個機遇和挑戰面前,我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閉門造車"、"故步自封",需要攜手全球的志同道合者,共同構建出媲美ARM架構的軟硬件生態。

完全的獨立自主創新,聽上去很美,但是想要實現起來卻無比的艱難。開放令我們國家的經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皆同一理。別人打壓我們,我們就關起門來研究,這隻會讓我們與別人的距離越來越大,我們的科技產品更難走出國門。

正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最近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目前這種形勢,我們確實會受到影響,但也能刺激中國踏踏實實發展電子工業。過去的方針是砸錢,芯片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等。現在光靠一個國家恐怕不行,雖然中國人才濟濟,但還是要全球尋找人才。"

"

中國不是沒有生產CPU的能力,只是面對"原產於美國"的x86架構、部分ARM架構的授權,以及牢牢把持在美國科技巨頭手中的層層專利壁壘,恐怕心中也只有一聲苦笑了……

中國的半導體工業起步較晚,但卻進步迅速。回望2004年,當時已經60歲的尹志堯離開硅谷從事了二十多年的半導體行業,帶隊回國創業。中微很快開發出第一臺國產的生產半導體芯片的設備——等離子體刻蝕機,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尹志堯帶領中微半導體快速成長

經過了短短十餘年的發展,目前中微半導體基本可以襯得上"躋身全球第一梯隊"這樣的評價。可能有的網友有所不知,在全球最先進的可量產的7納米芯片工藝上,中微半導體是全球五大刻蝕機供應商之一,並已進軍5nm領域。

在臺積電計劃於2020年啟動的5nm生產線中,就將有來自深圳中微半導體的5nm等離子體蝕刻機。而且是自主研發,並且已經通過了臺積電的驗證。

看到這裡,您是否為我們的進步神速而感到驕傲呢?然而一盆冷水很快就會潑在我們的頭上,無論我們具備再先進的半導體加工技術,但想要做出來"能用"的處理器,在PC領域始終無法繞過英特爾的x86架構,和移動領域的ARM架構。

與芯片製造領域所面臨的困難相比,芯片架構和專利的封鎖似乎是一個"無解"的難題。這也就解釋了今天的主題,我為什麼說"芯片好做專利難破"。引發全球強烈關注的美國"封鎖"華為事件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ARM與華為終止合作為我們敲響警鐘

麒麟980移動平臺雖然已經具備不俗的實力,但始終是基於ARM底層技術打造。華為海思通過十幾年的努力,耗費億萬研發經費和無數的心血,終於打造出可與蘋果、高通競爭的產品,但卻因為一紙禁令變得前途渺茫。

假如美國封鎖我們的芯片製造,以中國現在的技術實力完全可以讓華為撐過最艱難的時刻。中微半導體已經可以提供7nm底層技術及設備支持,中芯國際已經具備12nm量產能力,正在備戰7nm。加之華為的芯片儲備所獲得緩衝期,完全可以實現初步的製造轉移。

雖然中國的芯片製造實力不能夠跟英特爾、三星等相媲美,但華為的製造轉移無疑給正在高速發展的中國半導體制造業帶來了機遇,形成了擴大盈利到加速研發的良性循環。或許不出幾年,中國在芯片製造領域就會真正實現"全球第一梯隊"的宏偉目標。

生產製造能力有了,那我們做什麼芯片呢?依然沿著英特爾的x86架構,或者部分技術"原產於美國"的ARM架構,按照別人劃的道道走下去,永遠受制於人嗎?當然了,你想製造x86架構的處理器,人家英特爾也未必會給你授權……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x86架構和ARM架構制霸手機電腦領域

難道中國芯面對的只有絕望?

至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筆者內心中始終是存在些許灰暗的色彩。因為對我這個"文科生"來講,我始終想不出有什麼辦法能夠突破x86架構和ARM架構的重圍。想要打造一個全新的軟硬件生態,其難度無異於重構這個世界的科技格局。

這個世界應該是始終存在對立的,這樣才能達到平衡與和諧。就好像有黑就有白,有陰就有陽,有滅霸就得有復仇者聯盟。如果一家獨大打破制衡,就會出現此前多年AMD不給力、英特爾擠牙膏的畸形發展,甚至嚴重拖慢了人類科技發展的進程。

誰在引領全球科技發展,美國!誰又在阻礙全球科技發展,似乎還是美國!僅僅是在科技領域,美國通過各種架構授權和專利封鎖形成了難以逾越的壁壘。或許不僅僅是我們,這個地球上還有很多人希望看到壁壘轟塌時刻的早些到來。

直到我最近研習了一篇關於RISC-V架構的學術論文,這讓自己的思維變得豁然開朗。其實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心存理想的科技工作者,正在為打破這種不平衡的科技壁壘,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心血!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RISV-V架構處理器原型

那麼問題來了,RISC-V架構是個什麼鬼?

簡單的說,RISC-V是一個完全開放的處理器架構。自中美貿易摩擦以及"中興事件"爆發後,中國企業為了尋求破局之路,對開放的RISC-V架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業者分析,RISC-V架構是中國芯片尋求替代,實現挑戰英特爾和ARM的關鍵。

第一代RISC(精簡指令處理器)的誕生可追溯至1980年,由美國大學教授David Patterson主導。而RISC-V則發佈於2010年,"V"不僅表明該架構已經更新至第五代,而且還代表了變化(Variation)和向量(Vectors)的寓意。

作為近些年關注度極高的微處理器架構,RISC-V的優勢和缺點同樣十分明顯。其最大的優勢是"開放",它可以自由地被用於任何目的、允許任何人設計、製造和銷售基於RISC-V的芯片或軟件。這種開放性,在處理器領域是革命性的第一次。

當然缺點也很明顯:誕生時間短、性能較弱、生態較弱等等……簡而言之一句話,不夠成熟。沿用了40多年的x86架構成熟,但英特爾不帶你玩。就是這樣一個很多人都沒聽過的架構,卻被業界基於寄予厚望,甚至已經對ARM的地位形成了威脅。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RISC-V可以應用多個領域 對ARM形成挑戰

這樣一個不太成熟又有前景的架構,難道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契機嗎?

經過四年多的發展,RISC-V基金會的成員由最初的只有幾家成長到235家。其中不僅有Google、華為、IBM、鎂光、NVIDIA、高通、三星、西部數據、特斯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商業公司,也有全球很多著名的大學和科研機構。

2018年"中興事件"爆發後,上海頒佈了全國首個明確支持RISC-V設計開發企業的相關政策。同年,中國RISC-V產業聯盟和中國RISC-V聯盟相繼宣告成立,一場關於RISC-V的"暴風驟雨"正在中國迅速展開。

2018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RISC-V基金會成立了中國顧問委員會,並任命半導體資深人士、英特爾前副總裁方之熙博士為主席。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和機構加入RISC-V陣營,中國在RISC-V領域中的地位和話語權也越來越多。

相信我們的很多老讀者對方之熙博士比較熟悉,多年前本站曾多次報道過他在英特爾(中國)供職時的專訪和觀點。方之熙博士曾任英特爾中國研究院(Intel Labs China, ILC)院長,在中國半導體領域頗具影響力。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曾供職英特爾的方之熙博士加盟RISC-V

而在方之熙博士看來,RISC-V能讓中國芯避開走不通的兩條路:

"一條是關起門來自己做一套東西,比較典型的就是龍芯。因為芯片還是一個商品,性能再高,沒人用就無法體現出價值,所以必須有相應的生態系統發揮價值。"

"第二條路就是跟在別人後面,國內有許多公司做x86、Arm、IBM Power的芯片,在某些特殊領域,用這些指令集架構確實可以做一些事情,但是因為受到ISA所屬公司知識產權(IP)的控制,很難取得成功。"

方之熙博士的觀點可謂一針見血,刺破了過去中國芯片產業發展的痛處。方之熙表示, RISC-V既不是關起門來自己做,也不是跟在別人後面,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希望中國能夠抓住這個機會,開發出自己的CPU或者MPU。

有了RISC-V,一切都萬事大吉了嗎?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RISC-V基金會鉑金級會員

或許對我們來講,RISC-V架構是目前中國芯片所能把握的,為數不多的機遇之一。只是在這樣的一個機遇和挑戰面前,我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閉門造車"、"故步自封",需要攜手全球的志同道合者,共同構建出媲美ARM架構的軟硬件生態。

完全的獨立自主創新,聽上去很美,但是想要實現起來卻無比的艱難。開放令我們國家的經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皆同一理。別人打壓我們,我們就關起門來研究,這隻會讓我們與別人的距離越來越大,我們的科技產品更難走出國門。

正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最近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目前這種形勢,我們確實會受到影響,但也能刺激中國踏踏實實發展電子工業。過去的方針是砸錢,芯片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等。現在光靠一個國家恐怕不行,雖然中國人才濟濟,但還是要全球尋找人才。"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任正非:擁抱世界 依靠全球創新

"完全依靠中國自主創新很難成功,為什麼我們不能擁抱這個世界,依靠全球創新?"任正非一句話,點明瞭問題的關鍵!而RISC-V架構能否成功,其實說白了就在於"眾人拾柴火焰高",參與的企業越多,其生態越容易成熟和完善。

作為RISC-V基金會的重要成員,據悉華為很早就已經開始研發基於RISC-V架構的處理器,並且已經將其列入"備胎"計劃的一部分。RISC-V架構或許是華為和中國芯片的轉機,亦有可能因為中國企業的加入,RISC-V架構將會大放異彩。

您或許會問,我憑什麼斷言RISC-V架構將來一定會成功?甚至能夠在將來發展成為媲美x86和ARM架構的成熟完善生態?我只能說,抱歉,我不能肯定!但我知道,如何突破來自美國芯片架構和專利壁壘,已經成為全球科技企業的迫切需求。

x86架構引領了PC時代,ARM架構創造了移動時代,他們對人類的科技發展做出的貢獻無法估量。但如今ARM極為昂貴的專利費,以及英特爾死守不放的x86架構所形成的壁壘,反倒成了全球更多科技企業難以承受的負重,和難以跨越的障礙。

"

中國不是沒有生產CPU的能力,只是面對"原產於美國"的x86架構、部分ARM架構的授權,以及牢牢把持在美國科技巨頭手中的層層專利壁壘,恐怕心中也只有一聲苦笑了……

中國的半導體工業起步較晚,但卻進步迅速。回望2004年,當時已經60歲的尹志堯離開硅谷從事了二十多年的半導體行業,帶隊回國創業。中微很快開發出第一臺國產的生產半導體芯片的設備——等離子體刻蝕機,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尹志堯帶領中微半導體快速成長

經過了短短十餘年的發展,目前中微半導體基本可以襯得上"躋身全球第一梯隊"這樣的評價。可能有的網友有所不知,在全球最先進的可量產的7納米芯片工藝上,中微半導體是全球五大刻蝕機供應商之一,並已進軍5nm領域。

在臺積電計劃於2020年啟動的5nm生產線中,就將有來自深圳中微半導體的5nm等離子體蝕刻機。而且是自主研發,並且已經通過了臺積電的驗證。

看到這裡,您是否為我們的進步神速而感到驕傲呢?然而一盆冷水很快就會潑在我們的頭上,無論我們具備再先進的半導體加工技術,但想要做出來"能用"的處理器,在PC領域始終無法繞過英特爾的x86架構,和移動領域的ARM架構。

與芯片製造領域所面臨的困難相比,芯片架構和專利的封鎖似乎是一個"無解"的難題。這也就解釋了今天的主題,我為什麼說"芯片好做專利難破"。引發全球強烈關注的美國"封鎖"華為事件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ARM與華為終止合作為我們敲響警鐘

麒麟980移動平臺雖然已經具備不俗的實力,但始終是基於ARM底層技術打造。華為海思通過十幾年的努力,耗費億萬研發經費和無數的心血,終於打造出可與蘋果、高通競爭的產品,但卻因為一紙禁令變得前途渺茫。

假如美國封鎖我們的芯片製造,以中國現在的技術實力完全可以讓華為撐過最艱難的時刻。中微半導體已經可以提供7nm底層技術及設備支持,中芯國際已經具備12nm量產能力,正在備戰7nm。加之華為的芯片儲備所獲得緩衝期,完全可以實現初步的製造轉移。

雖然中國的芯片製造實力不能夠跟英特爾、三星等相媲美,但華為的製造轉移無疑給正在高速發展的中國半導體制造業帶來了機遇,形成了擴大盈利到加速研發的良性循環。或許不出幾年,中國在芯片製造領域就會真正實現"全球第一梯隊"的宏偉目標。

生產製造能力有了,那我們做什麼芯片呢?依然沿著英特爾的x86架構,或者部分技術"原產於美國"的ARM架構,按照別人劃的道道走下去,永遠受制於人嗎?當然了,你想製造x86架構的處理器,人家英特爾也未必會給你授權……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x86架構和ARM架構制霸手機電腦領域

難道中國芯面對的只有絕望?

至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筆者內心中始終是存在些許灰暗的色彩。因為對我這個"文科生"來講,我始終想不出有什麼辦法能夠突破x86架構和ARM架構的重圍。想要打造一個全新的軟硬件生態,其難度無異於重構這個世界的科技格局。

這個世界應該是始終存在對立的,這樣才能達到平衡與和諧。就好像有黑就有白,有陰就有陽,有滅霸就得有復仇者聯盟。如果一家獨大打破制衡,就會出現此前多年AMD不給力、英特爾擠牙膏的畸形發展,甚至嚴重拖慢了人類科技發展的進程。

誰在引領全球科技發展,美國!誰又在阻礙全球科技發展,似乎還是美國!僅僅是在科技領域,美國通過各種架構授權和專利封鎖形成了難以逾越的壁壘。或許不僅僅是我們,這個地球上還有很多人希望看到壁壘轟塌時刻的早些到來。

直到我最近研習了一篇關於RISC-V架構的學術論文,這讓自己的思維變得豁然開朗。其實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心存理想的科技工作者,正在為打破這種不平衡的科技壁壘,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心血!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RISV-V架構處理器原型

那麼問題來了,RISC-V架構是個什麼鬼?

簡單的說,RISC-V是一個完全開放的處理器架構。自中美貿易摩擦以及"中興事件"爆發後,中國企業為了尋求破局之路,對開放的RISC-V架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業者分析,RISC-V架構是中國芯片尋求替代,實現挑戰英特爾和ARM的關鍵。

第一代RISC(精簡指令處理器)的誕生可追溯至1980年,由美國大學教授David Patterson主導。而RISC-V則發佈於2010年,"V"不僅表明該架構已經更新至第五代,而且還代表了變化(Variation)和向量(Vectors)的寓意。

作為近些年關注度極高的微處理器架構,RISC-V的優勢和缺點同樣十分明顯。其最大的優勢是"開放",它可以自由地被用於任何目的、允許任何人設計、製造和銷售基於RISC-V的芯片或軟件。這種開放性,在處理器領域是革命性的第一次。

當然缺點也很明顯:誕生時間短、性能較弱、生態較弱等等……簡而言之一句話,不夠成熟。沿用了40多年的x86架構成熟,但英特爾不帶你玩。就是這樣一個很多人都沒聽過的架構,卻被業界基於寄予厚望,甚至已經對ARM的地位形成了威脅。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RISC-V可以應用多個領域 對ARM形成挑戰

這樣一個不太成熟又有前景的架構,難道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契機嗎?

經過四年多的發展,RISC-V基金會的成員由最初的只有幾家成長到235家。其中不僅有Google、華為、IBM、鎂光、NVIDIA、高通、三星、西部數據、特斯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商業公司,也有全球很多著名的大學和科研機構。

2018年"中興事件"爆發後,上海頒佈了全國首個明確支持RISC-V設計開發企業的相關政策。同年,中國RISC-V產業聯盟和中國RISC-V聯盟相繼宣告成立,一場關於RISC-V的"暴風驟雨"正在中國迅速展開。

2018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RISC-V基金會成立了中國顧問委員會,並任命半導體資深人士、英特爾前副總裁方之熙博士為主席。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和機構加入RISC-V陣營,中國在RISC-V領域中的地位和話語權也越來越多。

相信我們的很多老讀者對方之熙博士比較熟悉,多年前本站曾多次報道過他在英特爾(中國)供職時的專訪和觀點。方之熙博士曾任英特爾中國研究院(Intel Labs China, ILC)院長,在中國半導體領域頗具影響力。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曾供職英特爾的方之熙博士加盟RISC-V

而在方之熙博士看來,RISC-V能讓中國芯避開走不通的兩條路:

"一條是關起門來自己做一套東西,比較典型的就是龍芯。因為芯片還是一個商品,性能再高,沒人用就無法體現出價值,所以必須有相應的生態系統發揮價值。"

"第二條路就是跟在別人後面,國內有許多公司做x86、Arm、IBM Power的芯片,在某些特殊領域,用這些指令集架構確實可以做一些事情,但是因為受到ISA所屬公司知識產權(IP)的控制,很難取得成功。"

方之熙博士的觀點可謂一針見血,刺破了過去中國芯片產業發展的痛處。方之熙表示, RISC-V既不是關起門來自己做,也不是跟在別人後面,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希望中國能夠抓住這個機會,開發出自己的CPU或者MPU。

有了RISC-V,一切都萬事大吉了嗎?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RISC-V基金會鉑金級會員

或許對我們來講,RISC-V架構是目前中國芯片所能把握的,為數不多的機遇之一。只是在這樣的一個機遇和挑戰面前,我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閉門造車"、"故步自封",需要攜手全球的志同道合者,共同構建出媲美ARM架構的軟硬件生態。

完全的獨立自主創新,聽上去很美,但是想要實現起來卻無比的艱難。開放令我們國家的經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皆同一理。別人打壓我們,我們就關起門來研究,這隻會讓我們與別人的距離越來越大,我們的科技產品更難走出國門。

正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最近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目前這種形勢,我們確實會受到影響,但也能刺激中國踏踏實實發展電子工業。過去的方針是砸錢,芯片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等。現在光靠一個國家恐怕不行,雖然中國人才濟濟,但還是要全球尋找人才。"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任正非:擁抱世界 依靠全球創新

"完全依靠中國自主創新很難成功,為什麼我們不能擁抱這個世界,依靠全球創新?"任正非一句話,點明瞭問題的關鍵!而RISC-V架構能否成功,其實說白了就在於"眾人拾柴火焰高",參與的企業越多,其生態越容易成熟和完善。

作為RISC-V基金會的重要成員,據悉華為很早就已經開始研發基於RISC-V架構的處理器,並且已經將其列入"備胎"計劃的一部分。RISC-V架構或許是華為和中國芯片的轉機,亦有可能因為中國企業的加入,RISC-V架構將會大放異彩。

您或許會問,我憑什麼斷言RISC-V架構將來一定會成功?甚至能夠在將來發展成為媲美x86和ARM架構的成熟完善生態?我只能說,抱歉,我不能肯定!但我知道,如何突破來自美國芯片架構和專利壁壘,已經成為全球科技企業的迫切需求。

x86架構引領了PC時代,ARM架構創造了移動時代,他們對人類的科技發展做出的貢獻無法估量。但如今ARM極為昂貴的專利費,以及英特爾死守不放的x86架構所形成的壁壘,反倒成了全球更多科技企業難以承受的負重,和難以跨越的障礙。

面對X86和ARM的專利封鎖 難道國產CPU面臨的只有絕望?

RISC-V架構的靈活更適合物聯網

而在下一個即將到來的5G萬物互聯時代,RISC-V架構的靈活優勢將會更為突出的顯現出來。RISC-V基金會中國顧問委員會主席方之熙表示:在物聯網時代,RISC-V若能充分展現其優勢,將對英特爾的X86和ARM構成挑戰,甚至成為行業第一。

因其簡單和靈活的特性,非常適合部署到物聯網、控制器、數據中心的專用芯片和邊緣計算等市場。而對於手機和PC市場來講,RISC-V的生態遠未成熟。我們與其拿自己最薄弱的環節,去跟x86和ARM死磕,倒不如通過RISC-V佈局未來。

因此,"想要做RISC-V的公司一定要拋棄短平快的想法,因為芯片和互聯網不一樣,不是更早把芯片推向市場就能佔有市場。性能、可靠性、安全性更重要。關鍵還是要沉下心認真研究應用的需求,讓RISC-V芯片適應這個市場。"方之熙進一步表示。

當然這些都是美好的設想,最終RISC-V也有可能會一敗塗地,但肯定會有其他的什麼開源處理器架構冒出來。共享與創新,是人們內心中迫切的需求,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全球科技領域早已失衡的天平,最終會因為某個契機的出現而再度恢復平衡。

顛覆或許會遲到,但最終不會缺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