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 上市即破發,無法盈利的Uber成不了“下一個亞馬遜”

(以下內容是36氪音頻節目《觀察+》的文字版,收聽更多精彩解讀,請在36氪app訂閱《觀察+》)

採訪 | 龍真梓

文稿整理 | 陳麗麗

在網約車第一股的名號被Lyft佔據之後,Uber終於登陸紐交所,但它的股價表現並不盡如人意。Uber的發行價為每股45美元,處於上市詢價區間的底端,並且日內最深跌幅達到8.8%。Uber在二級市場上受挫,是不是意味著市場對共享出行的概念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懷疑?Uber會對之後的二級市場投資人產生什麼影響?

本期觀察員:羅超,雷科技創始人,知名科技自媒體“羅超頻道”出品人

36氪:Uber遭遇流血上市,Uber方面宣稱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市場環境的影響。

羅超:股價不好怪環境,是很多上市公司給自己找的臺階。這個肯定不是環境的影響,因為市場環境並不是Uber說的那麼差,4月底,標普500和納斯達克指數都創下了歷史新高,說明整個美股的環境並不差。如果資本市場認可,就算是環境不好,也會逆勢增長。而且Uber如果知道環境不好,也可以根據環境去改變自己的定價,但最終的發行價處於上市詢價的底端,這說明Uber對自己的預期和資本市場對它的預期不一致。因為Uber上市以前的估值最高達到了1200億美元,現在它的最新市值不到700億美元,差不多腰斬,讓人大跌眼鏡。所以我覺得核心還是投資者對於Uber現在的業績,特別是它的增長和盈利能力不看好,也對Uber畫的餅表示不接受。

36氪:網約車第一股Lyft上市之後,股價也在狂跌。在過去的一個月裡,Lyft的股價下跌了大約21%。兩家網約車公司先後在二級市場上受挫,是不是意味著市場對共享出行的概念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懷疑?

羅超:至少沒有以前那麼看好了。因為共享出行是一個新事物,以前大家都非常看好。

高估一個技術現在的影響力,低估它在未來更長時間的影響力,這是人們對一個新技術出現以後比較常見的表現。

以前大家對共享經濟都是非常樂觀的,但是Uber的招股書揭露的數據說明,它的盈利能力和增長沒有外界想象的那麼樂觀。整體來說,共享出行公司面臨的問題都是類似的,從商業模式來看,只要還有競爭,就很難停止補貼,停止補貼就會給對手機會,最好的商業模式都是壟斷,但是共享出行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壟斷。

36氪:在盈利、增長雙雙表現不佳的情況下,Uber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說服市場的方式?

羅超:Uber在增長放緩和盈利短期內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講了很多故事,一個是它在進行業務擴張。不只出行,比如做了外賣、貨運服務等業務。第二個是面向更長期的未來,Uber在做自動駕駛,因為自動駕駛會是未來。Uber之前的高估值,也跟這個業務佈局有關係。Uber基於共享出行的場景,做自動駕駛是有優勢的,但問題在於Uber在這一領域沒有技術優勢,在各種自動駕駛的技術榜單上都是墊底的。

36氪:Uber CEO之前在採訪裡說,他計劃在2019年,Uber的虧損將達到頂峰,就像亞馬遜IPO時那樣。你怎麼看Uber和亞馬遜的這種對比?

羅超:亞馬遜在成立20年以後才實現盈利,上市以後整個資本市場非常認可,因為亞馬遜有一個獨特的模式,叫做亞馬遜的長期主義。採取這種模式最重要的一點是虧損,亞馬遜是主動選擇不盈利,放棄現在可以去賺的錢,用大量的資金來構建物流和技術的基礎設施,進行各種跨界業務的擴張,最終達到市場的領導地位,進而把未來的現金流最大化。

但是Uber講這個故事是講不通的。因為Uber現在的虧損是被動虧損——不是放棄現在的利潤,而是找不到利潤。從商業模式來說,Uber跟亞馬遜完全不同,首先Uber沒有規模效應,共享出行並不是平臺的規模越大,成本就會越低,利潤率就會更高。第二,領導地位也是一個悖論。不管是對於Uber還是共享出行來說,對於共享經濟的出行,最重要的是有好的體驗和效率,而要有這兩點都需要足夠的供給和需求,缺一不可。要保證有足夠的供給和需求,足夠的司機和乘客,就一定要有補貼,如果補貼停止了,就等於把司機和乘客推到了對手的懷中。

綜合來看,Uber在現在階段很難盈利,未來也非常難盈利。同時Uber也很難建立領導者地位,因為亞馬遜在大多數市場沒有直接對手。但是Uber不管在美國市場還是在全球市場,都有非常多的對手,Uber跟亞馬遜是不一樣的商業模式,故事也不大一樣。

36氪:亞馬遜是有意識的去虧損,在虧損之後面向未來進行了一些佈局,比如亞馬遜現在已經成為了全球雲服務做得最好的公司之一。Uber也做了一些面向未來的佈局,比如說自動駕駛,但是和亞馬遜已經做成了的雲相比,自動駕駛對於投資人和市場來說還是比較遙遠的。

羅超:我非常認同。Uber在做的跨界佈局是很遙遠的東西,但亞馬遜當時在做的雲計算佈局,包括後面做的電子書,這些都是短期內不能盈利,但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業務。比如雲計算,在亞馬遜剛開始做的時候就具有明確的市場需求。雖然需求市場的增長需要時間,但應用本身是比較成熟的,但自動駕駛現在根本看不到什麼時候能變得成熟和商用。

36氪:貝佐斯的理念是企業要著眼長遠,市場份額的增長要優先於利潤的增長。對於還計劃在今年內上市的一些巨頭,比如Airbnb、Wework來說,貝佐斯的理念還適用嗎?

羅超:貝佐斯的理念對這兩家公司是不適用的。很多人對亞馬遜的長期主義有一個誤解,認為公司關注長期的價值,不關注眼前的利益就是長期主義,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因為如果這樣看的話,基本所有的公司都是長期主義。

理論上來說,如果只關注眼前利益的公司是做不大的。大公司都會關注長期價值,包括騰訊、阿里等等。亞馬遜的長期主義的核心是未來優先,主動放棄當前的利潤,把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放在未來,優先去賺未來的錢。

真正適用亞馬遜長期主義的,只有具有規模效應並且可以形成壟斷的企業,比如電商或者雲計算。但是共享經濟,還有泛娛樂這樣的賽道的公司是不合適的。雲計算的客戶越多,買服務器、租機房等等各種成本就會降低,所以最終能夠形成盈利。

36氪:之前市場對Uber上市的期待值很高,一度把它看作2019年最值得期待的IPO,但後面的結果卻比較慘淡。這會對之後的二級市場的投資人,以及上市、未上市公司產生什麼影響?

羅超:首先,Uber上市以後股價表現非常不好,已經算整個科技行業的一個里程碑事件了。至少它表明了二級市場對新經濟、對互聯網、對高科技公司變得非常保守,不再像以前那麼樂觀了。

並不是因為二級市場沒錢,因為其他的整個美股表現並不差,而是它們對新經濟、新技術不再像以前那麼樂觀。而且不只是Uber上市以後表現不好,以前已經上市的科技公司的市盈率也變得非常低,以前騰訊的市盈率都是有五六十的,現在壓縮了好幾倍,很多中概股的市盈率甚至個位數。

具體來說,我覺得這件事體現出幾點趨勢:第一,一級市場會變得更加保守,導致的後果是創業公司的估值會縮水,因為一級市場知道上市以後這些公司們的表現也不會特別好。第二,已經上市的公司的估值可能還會進一步的迴歸理性。第三,以後創業公司不管是在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拿錢,都要更多的拿當下業績說話,而不是故事。

「PS:如果想和36氪《觀察+》的編輯小姐姐以及上萬氪友們近距離交流,歡迎添加氪君微信:hello36kr,加入我們的社群,一起學習玩耍。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行業與新商業世界的熱點話題息息相關,並且正在尋求報道,歡迎帶著簡介聯繫我們(聯繫人:龍真梓 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