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雷潮過後,新金融公司爭相更換跑道開講B端故事

P2P雷潮過後,個人投資者的資金量大幅銳減,“賦能B端“的概念正在新金融公司中逐漸走俏。

轉型迫切

根據零壹財經數據,網貸行業今年第三季度交易額為3044億元,環比下降38.26%,同比下降28.99%,頭部平臺也無法獨善其身,上市公司宜人貸(NYSE:YRD)、拍拍貸(NYSE:PPDF)在第三季度營收也經歷了大幅震盪,同比分別下降26%、12%。

在網貸平臺個人投資者成交量遭受重創、監管要求的P2P平臺“雙降”之際,本為消費金融最大資金提供方的P2P資金量再也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金融需求,資金缺乏成為新金融公司的苦惱。與此相對,中小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卻在消費金融大爆發時期,困於無法尋找到相對優質而穩定的零售資產。

而原本起家於P2P業務的新金融科技公司經過數年發展,在金融科技領域積累的互聯網營銷獲客方式、AI風控模型等“技術溢出效應”正在顯現。加上“824新規”(即2016年8月24日監管頒佈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之後禁止混業經營,P2P平臺在2016年至2017年P2P業務拆分、集團化經營浪潮後,這些新金融公司獲得的網絡小貸牌照,都為對接銀行資金、渠道、甚至風控系統,在技術和政策合規性上鋪平道路。

在上述諸多因素的催化下,銀行與新金融科技公司在開發消費金融資產領域有了更加充足的合作動力。

銅板街集團CEO何俊就向界面新聞表示,他預計未來一半以上的資金將會來源於銀行等金融機構。從C端資金到B端資金,這種大幅度轉型在金融科技行業並非孤例。特別是在頭部的新金融公司中,逐漸從P2P為主的商業模式,轉向“賦能金融機構”為主,轉型進度尤其明顯。

以主打“金融科技2B第一股”的品鈦為例,這家10月份剛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脫胎於P2P為主業的積木盒子,品鈦在2016年9月後被單獨拆分。在資金端,品鈦已經對接了包括銀行、消費金融、信託、P2P等機構,在資產端,品鈦對接了攜程、同程等多家OTC和電商平臺進行放貸。

P2P雷潮過後,新金融公司爭相更換跑道開講B端故事

監管隨行

回顧傳統金融機構與新金融公司在資金方面的合作案例,監管層已經意識到新興金融公司對接金融機構資金的風險隱患,並試圖對“聯合放貸”、“信貸撮合”等多種形式的信貸資金合作進行限制。

2017年上市的趣店(NYSE:QD)幾乎是最早開始藉助信託資金快速、規模化提高放貸效率的助貸公司之一,令人豔羨的利潤規模和增長速度讓新金融公司看到了接入金融機構資金的可能。

此後,越來越多的公司成為趣店融資模式的追隨者。

樂信資金端六成來源於機構資金;老牌P2P公司拍拍貸也開始收購小貸牌照,希望吸收機構資金;51信用卡、小贏科技等P2P模式的信用卡代償概念股也在招股書中表示,將增加機構資金;2018年上市的維信金科、薩摩耶金服、品鈦等幾乎已經越來越趨向於成為服務機構資金的助貸公司。

2017年12月發佈的“現金貸新規”已經注意到類似趣店“助貸模式”的業務風險,開始規範持牌金融機構與第三方的合作行為。例如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機構合作開展貸款業務的,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外包,也不得撮合銀行業金融機構資金參與P2P網絡借貸、不得撮合銀行資金進入“現金貸”。

對於大型平臺類“獨角獸”螞蟻金服等公司來說,“服務B端”的正式落地也成為其提高資本市場估值的新概念。從去年末現金貸新規對於網絡小貸發行ABS貸款出表進行限制後,螞蟻金服旗下“花唄”、“借唄”兩大產品在今年正式接入超過40家中小銀行,開始一場新的“無限槓桿”的聯合放貸。

面對這種聯合貸款模式的盛行,2018年11月初下發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明確:首先,商業銀行不能與無放貸資質的機構合作提供貸款資金,其次,商業銀行與其他有貸款資質的機構聯合發放互聯網貸款,應建立聯合貸款內部管理制度,並對商業銀行放貸槓桿進行限制。

根據徵求意見稿第五十條“聯合貸款額度”規定,單筆聯合貸款中,作為客戶推薦方的商業銀行出資比例不得低於30%;接受推薦客戶的銀行出資比例不得高於70%。作為客戶推薦方的商業銀行全部聯合貸款餘額不得超過互聯網貸款餘額的50%;接受客戶推薦的商業銀行全部聯合貸款不得超過全部互聯網貸款餘額的30%。地方商業銀行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主要服務當地客戶,向外省客戶發放的互聯網貸款餘額不得超過互聯網貸款總餘額的20%。單戶個人貸款授信額度應不超過30萬元,單戶企業流動資金授信額度不得超過50萬,貸款期限不得超過1年。遵守小額、分散的基本原則。

看法不一

對於接入銀行等金融機構資金,提供獲客、風控等服務,新金融公司看法卻並不一致。

有樂觀贊成者,比如何俊就把銅板街集團比喻為“路由器”,可以連接不同的金融機構。據透露,銅板街集團最近新成立了機構資金事業部,為金融機構尋找合適的放貸小微資產、提供風險識別等平臺級服務。

凡普金科CEO董祺也對機構資金進入消費金融領域相對樂觀,他向界面新聞表示,凡普金科在今年以來顯著增加機構資金的比例,多個業務已經完成與多家金融機構的對接,特別是在消費金融的深度人群覆蓋。他認為,監管不太會反對整個消費金融中注入金融機構資金,但監管需要明確的是,在資產質量被驗證之前要採取更加謹慎的、避免風險蔓延的措施。

然而,一些新金融公司也對“賦能金融機構”的轉型趨勢相對謹慎。

華夏信財董事長李彬向界面新聞表示,機構資金並非一紙合同簽訂的那樣穩定,P2P平臺品牌背後所具備的融資能力更重要。此前就有一家上海的P2P平臺,在2016年突遭銀行資金撤出,經營一度非常被動,而從銀行角度看,未來銀行也不會只滿足於資金提供的角色。

挖財總裁顧晨煒也表示,傳統金融機構與新興金融科技公司二者結合是一個循序漸進、謹慎對待的過程,現在很多金融科技公司都成立不足五年,要去賦能B端這類高度被監管的金融機構,將面臨很大挑戰。“從科技出發去切入金融領域一定會被監管,而金融離開科技對於效率的提升很可能出局。從長遠來看,兩種機構以後肯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