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懂得孩子的父母,是這樣的

這個月跟隨著果媽閱讀學習人生關係,第一本書就是學習《讀懂孩子》。

早就聽說過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周鼎文:生命教育導師,是亞洲系統排列大會的主席,也是道石教育的創辦人。

通過這本書,作為父母的我們能夠看到對家庭的愛與承擔,陪孩子一起面對成長的煩惱。也通過這本書,讓我學習了來真正”看見“和”讀懂“孩子,讓我們更加理解、包容、有愛的與孩子相處。

作者也提到:本書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告訴你,愛與歸屬感是什麼,愛與歸屬感如何影響孩子。通過實例與解說,從孩子們的行為、情緒、人際關係和疾病四個方面來了解孩子。

1.通過孩子的行為看見孩子

一個家對於孩子是什麼感受?

在我的理解中,我覺得家就是寒冬裡的暖爐、黑夜裡的一盞燈、沙漠裡的一杯水。如果用幾個詞來形容的話就是溫暖、愛、歸屬,家應該是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在等我們的地方,也是我們最需要的。

真正懂得孩子的父母,是這樣的

“愛與歸屬感”是人在孩童階段最大的需求。

當孩子出現離家出走、厭學、說謊、偷竊、沉溺網絡、攻擊性很強等這些行為問題時,其實他是在說“爸媽,我渴望有個家”“我渴望被愛”,他是在說“爸爸媽媽你們的關係失衡了”“你們還沒有真正的和解”。

很可惜的是,我們很多時候“看不見”,我們“看見”的只是孩子那些讓人惱人的行為。

書中舉了很多的案例和問題,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案例就是:12歲的男孩偷竊,而原因就是他媽媽離開了他,他爸爸又很忙,他在家中找不到歸屬感,所以就在朋友那裡得到歸屬感,要如何從他朋友得到歸屬感?就是和朋友做相同的事,偷竊。

我們需要成為做一個有覺知的父母,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反思一下是不是最近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了?或是與愛人的關係出現了問題,影響到了孩子?

前段時間,小優的老師問我最近孩子在家表現是否正常?

我當時一驚,後來從老師那裡瞭解到他的情緒不穩定,表現也很反常,有時候會大發脾氣,有時候會哭鬧不聽老師的指令等等,我才意識到因為工作的忙碌疏忽了和他的陪伴。

那些天,即使週末他起床看見我也是在用電腦辦公,晚上我也是讓他先睡我辦公到很晚,有時候老公會陪陪他,但是他依然覺得媽媽怎麼就突然不管他了,我忙的顧不上他。

老師跟我談完之後,我也很真誠地找小優談了一次:“小優,媽媽要跟你說一聲抱歉,這段時間真的是太忙了,沒有好好照顧你和陪你,謝謝你還那麼體諒我,總是默默地幫我做了很多事。”

小優哭了,跟我說:“我就是想你多陪陪我。”我趕緊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跟他說現在忙完了可以好好陪你了。

於是,那個週末,我放下工作,帶著他去了遊樂場,開開心心的玩了一下午,這個時候的小優又恢復了以前的樣子。

真正懂得孩子的父母,是這樣的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需要太多的東西,他要的僅僅是一個擁抱、你高質量的陪伴和你滿滿的愛。

所以,孩子的行為其實也是在提醒我們,是我們哪裡出現了問題。

2、看到孩子的情緒

作者提到:孩子的情緒問題跟對家庭的愛有關。而情緒會為:本能情緒、替代情緒、承接情緒、超越情緒四類,最常見的情緒問題有:焦慮、憂鬱、憤怒、敏感脆弱。

當孩子出現這些情緒的時候,我們往往都會不知所措,無奈、無力、無助都是我們最真實的感受,其實孩子的情緒在說“我跟隨你……我為你分擔。”

書中寫道:

孩子對環境是非常敏感的,這是因為孩子的情緒是從系統內部承接過來的,是對父母情緒的承接,而且是最直接最強烈的。所以,父母越放鬆,孩子越開朗。反之,家中氛圍沉悶,比如父母冷戰,孩子也會一樣變得心事重重。

這讓我想到自己,我小時候當看到父母吵架的時候,會很害怕。我從小就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因為我知道我如果哭,如果生氣,一定會惹父母不高興。

直到現在,都很不願意在人面前流淚,像書裡描述的我彷彿成為一個拯救者,想要拯救父母的關係,而忘記了成為我自己,把自己的人生過好。

真正懂得孩子的父母,是這樣的

所以,對於我的孩子,我很開心能看到他真實的表達他的情緒。

而我需要做的就是教他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他失控,在適當的時候發洩出來。陪孩子調整情緒,讓他更有覺知地表達情緒感受,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3、孩子的人際關係

孩子的人際問題是在說:“我想要有歸屬感,我想要有個伴兒”

書中寫道:

我們每個人生命裡面的第一份人際關係是與媽媽的相處。一個人小時候與媽媽連接中斷,對以後的人際關係會產生很多影響。

所以,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尤為重要。

我經常看到很多父母因為忙把孩子交給老人照顧,有的一週見一兩次面,有的晚上回來還在玩手機,並不能很好的陪伴孩子。

我在與孩子的相處時,總結幾點能增強與孩子聯結的方法:

  1. 多去擁抱孩子,有更多的肢體接觸,如:摟著,拉手等等,
  2. 多與孩子游戲,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方式,也是最能增強親子關係聯結的方式,因為在整個遊戲中全心的陪伴,孩子也能體會到。
  3. 多和孩子溝通交流,經常與孩子聊天,說說彼此經歷的一天,孩子也很好奇你上班都幹了什麼。
  4. 傾聽孩子的感受,當孩子想要跟你說他最真實的感受時,一定做好一個認真的傾聽者。
真正懂得孩子的父母,是這樣的

4、孩子的疾病在說什麼

孩子的疾病在說“媽媽,請你看到我”“我愛你,我願意陪著你,我願意為你分擔”。

作者提出:疾病不只有身體症狀,還有許多其他因素。疾病的原因有幾種:一是生活和飲食習慣,二是勝利遺傳因素,三是心理因素,四是性格因素。

書中有一個案例真的是讓我很感觸:一個腦麻痺的孩子,媽媽為他的病四處奔波,很辛苦也很憂愁。

有一天,這個孩子對媽媽說:“媽媽請你看到我,不要只看到我是個腦麻痺的孩子”。

媽媽聽到孩子的這句話特別震撼。她看著孩子的眼睛,對孩子一字一句地說:“孩子,你是我的孩子,在我眼裡,你不是什麼病人,你只是我的孩子。”片刻後,孩子也鬆了一口氣。

作為父母,我最怕也最擔心孩子生病,哪怕只是一個普通的感冒發燒,我也會害怕他好不了,或者落下病根之類的。

尤其是孩子稍微好一些,他只要不注意,我就特別抓狂,經常會說:“你的病剛好,你就要出去玩,再病了怎麼辦?”之類的,我會看到孩子傷心、失望的樣子。

當下,我真的只是想到他的病,我自認為是為他好,怕他再得病,而忘記了孩子生病在家已經待了好幾天了,他的心情,他的心理,我都沒有去體會,還要一通的責怪他。

真正懂得孩子的父母,是這樣的

以前,我真的沒有很關注過孩子的這些方面,我只是單單的從表面看問題,而沒有看到他背後的原因,沒有去讀,也沒有懂。

所以,更別說讀懂孩子。通過這本書的學習,我也開始反思自己,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真正讀懂孩子,去支持孩子達成他的人生使命!

此文作者為果媽閱讀會員小薇,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評論。

我是果媽李璇,喜歡我歡迎點擊頂部加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