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漲價,貴過公交、地鐵?怎麼騎才划算?

自行車 騎行 投資 塑如意生活 2019-06-06

曾經風風火火的共享經濟儼然進入了下半場,在倒下一大批共享單車品牌後,存活下來的企業都在努力探尋盈利之路。

但最初的“押金”之路顯然已經行不通,現在除了車身廣告、數據增值等變現渠道外,漲價無疑是最直接的賺錢方式。共享單車行業對此似乎也形成了默契,幾大領頭品牌從今年3月份開始紛紛提出漲價。

共享單車漲價,貴過公交、地鐵?怎麼騎才划算?

比如,摩拜單車多地的價格已經變成:起始15分鐘內收取1元,超過後每15分鐘收取0.5元。按此計算,一小時的騎行費用為2.5元。

小藍單車的計價方式和摩拜一樣,而且它還是最早發佈漲價通知的品牌,從3月21日起就宣佈開始執行新的計費標準。

哈羅單車隨後也對多地進行了提價,幅度比上述兩家還大,新收費規則為每15分鐘1元。意味著1個小時的騎車價格達到4元,是原來的2倍

不僅如此,哈羅對共享助力車的價格也進行了上調。由2元每30分鐘變成2元每20分鐘,超出後按每10分鐘1元收取,算下來1小時的單價為6元。

漲價後,用戶紛紛反饋現在的共享單車並不比坐公交便宜,甚至有些比地鐵還貴。因為某些地區線路的公交全路段只需2元,某些路段區間的地鐵也只需3~4元左右。

共享單車漲價,貴過公交、地鐵?怎麼騎才划算?

那麼,共享單車為何想漲價呢?原因其實不難理解。畢竟作為企業而言,盈利才是王道。這些經過長久燒錢的共享單車品牌,既需要通過盈利來生存,又需要依託盈利來發展。

但眾所周知,共享單車行業是在風口下靠資本洗地佔領的市場,對於企業而言,縱便份額數據好看,但盈利模式乏善可陳。至今,絕大部分品牌都未實現盈利,仍靠大金主們的投資續命。而在此背景下,自身運營成本還呈現上升的趨勢。

根據哈羅的一位負責人介紹,企業每天的成本大概為0.9元(含運營調度成本0.3元+車輛折舊成本0.9元),這需要每天每輛車產生一單訂單來實現盈虧平衡。

不過事實上,按調度間距、地區發達程度、車輛損毀、當地政策管制等因素綜合來算,總體仍難達到平衡,更不要說獲得利潤。

共享單車漲價,貴過公交、地鐵?怎麼騎才划算?

所以,在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外部金主又缺乏投資信心的情況下,不盡量提升變現能力,必然要步此前倒閉品牌的後塵。因此,共享單車的漲價是必然舉措,又似無奈之舉,從這點看,並非外界單純理解的“割韭菜”!

但用戶顯然不會輕易買賬,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誰又情願被任意宰割。但公交站、地鐵口到家的“最後一公里”確實又是很多人的剛需,單純放棄共享單車也不現實。所以作為用戶來說,最好的方法是找到平衡點,讓自己不要因漲價而支出過高成本。

共享單車漲價,貴過公交、地鐵?怎麼騎才划算?

事實上,短途內騎行共享單車還是划算的,現在市面上普遍計價為15分鐘內1元錢,可以解決大部分人上下班“公交站(地鐵口)到家一到兩公里”的問題。在這個區間內使用是最具性價比的,漲不漲價帶來的影響都不大。

如果是需要規律性、週期性使用共享單車的,可以購買月卡、季卡、次卡等套餐。這些相對單次計費價格比較便宜,而且一般2(或1)個小時內不額外收費,能夠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騎行需求。

不過,如果以單次計費形式騎行較長區間或者較長時間,顯然就不划算了。加上夏季到來,酷熱難耐,騎單車無異於自找苦吃,遠不如公交、地鐵等出行方式來得涼快、便捷。這就需要依據自身情況,擇優選擇出行方式了。

(注:圖片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