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著自己做自媒體的初衷嗎

實際上,自媒體對我們80後、90後一代而言,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之前接觸過的好多騰訊、微博、臉書以及銷聲匿跡的人人網,都屬於自媒體的範疇。但是自媒體野蠻地走進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微信功不可沒,微信平臺更是功不可沒,伴隨著微信公眾平臺的火爆發展,一點號、頭條號、百家號、大魚號等等也橫空出世,灘頭陣地還是微信公眾號和頭條號。

1、與自媒體的相遇相知相愛

2014年開始接觸微信公眾號,關注了好多有深度有價值和詩意生活的微信公眾號,但是還沒有考慮自己也要做微信公眾號,總是感覺從學校畢業已經好幾年了,越來越不會寫文章了,雖然讀研時發表的文章數量和質量都曾經是專業第一,現在想起來,其實還是懶惰。

人類最不願意做的事情就是思考,但思考卻是人類社會前進的源動力。

後面想著自己不能就這麼墮落了,雖然工作崗位也從大學轉移到了公務員陣地,但是思考還是不能掉,如果有一天我們缺乏思維缺乏邏輯缺乏觀點了,那也就迷失自我了,找不到我們在哪裡。

終於在2016年年初開通了微信公眾號,當時的想法是受限於工作崗位原因,很好微信朋友圈的好文章不能分享,只能悄悄地收藏,於是準備在公眾平臺上搬運好文章,然後再分享。至於宣傳推廣漲粉什麼的一概不做,也不向自己的微信好友和朋友宣傳推薦,反正就是我轉我的,你看你的,就這樣,轉了一年左右的文章,大概也就30篇文章,最多的閱讀量也就200多,粉絲自然的增長減少也就50多,我也沒在意。

轉機轉折出現在2017年,因為我發現了一部手機可以雙開微信,於是利用微信的漏洞用一個手機號申請了兩個微信,一個工作用,拍馬溜鬚唱讚歌,一個生活用,記錄生活記錄我。然後就開始用生活微信經營我的微信公眾平臺,刪除了之前搬運的全部文章,開始堅持原創,基本上是每月分享3篇文章,同樣是不宣傳不推廣,我寫我的你看你的

2、註冊頭條號的初衷

今日頭條最吸引我們的還不是資訊,而是宣傳方面稱可以在7分鐘以內運用大數據分析計算出用戶的興趣愛好和關注領域,這一點做的非常好,因為今日頭條幫助我們解決了如何在海量的互聯網信息中篩選對自己有用有利的信息。

遺憾的是沒有早點發現頭條號,導致在10月16日才申請了頭條號,正式進入新手期,10月18日可能因為重大政治活動時期,分享了一篇文章並沒有審核通過,10月19日又分享了一篇,結果順利轉正,4天時間,3篇文章,2個粉絲,累計閱讀量80多久轉正了,3篇文章都是我的原創,其中第一篇推薦量3萬多,截至今日也是推薦量最多的一次。

轉正了,內心還是很高興的,但沒有好多人那種欣喜若狂請客吃飯的感覺,一切就是很正常的樣子。新手期之後,每天可以更新5篇文章了,我思考的問題是能保證一個月10篇原創有質量的文章就不錯了,一個月原創150篇是什麼,只能是資訊,所以我還是堅持自己做自己,督促自己學習思考,和大家分享有價值的文字。

這幾年,我督促自己堅持讀書,每年確定一句話作為年度讀書寄語。

2015年 信息是大眾的,思想是我們的。

2016年 知識是大眾的,不是書齋的。

2017年 拒絕垃圾文字

2018年 整理原創文字,形成體系化的知識結構

第一,也是最關鍵最核心的一點,堅持原創,不做文章的搬運工,不做別人思想的跑馬場,堅持自我才不會迷失自我。

第二,堅持分享有價值有深度的文章,注重文章的傳播價值和歷史價值,注重文章思考分析的深度。

第三,堅持在歷史和金融領域深耕,目標是運用大歷史的視角分析金融。

第四,至於廣告投放收益,順其自然,不會為了追逐利益而調整自己的方向,因為我這樣的初衷和選擇經營頭條號收益肯定是一個月才賺一杯豆漿;倒不如在我熟悉的領域深耕,在我的本職工作崗位上深耕,目前我也是低收入群體,本職工作月收入4000,投資金融領域每月6000多,一個月總共也就10000左右,最欣慰的是我生活在全國6線城市。

附幾張截圖

你還記著自己做自媒體的初衷嗎

你還記著自己做自媒體的初衷嗎

你還記著自己做自媒體的初衷嗎

你還記著自己做自媒體的初衷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