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診斷為孤獨症後,家長如何幫助兒童康復?

自閉症 育兒錦囊 心理 鄭大三附院暨省婦幼 鄭大三附院暨省婦幼 2017-10-31

孤獨症又稱“自閉症”,泛指一組導致顯著社交、溝通和行為方面困難的廣泛性發育障礙,是與生俱來的一種先天性神經發育障礙,與後天的教養方式沒有關係。孩子診斷為自閉症,會令父母及家人十分揪心,但是更多的自閉症兒童家長在生活的艱辛中勇於承擔責任和愛心,在撫育和幫助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長在得知孩子患有孤獨症後,要放下包袱、放下埋怨、放下幻想,正視問題,調整心態,建立信心,以健康的身心去迎接挑戰,孤獨症兒童的康復教育才能順利地開展。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幫助孤獨症孩子康復呢?

第一,內心接受這一事實,勇敢地走出去。

自閉症的最佳干預期是6歲以前,家長不能總在糾結中讓孩子錯過最佳康復期。不要對至親朋友隱瞞事實,要酌情向他們說明情況,他們會是你精神乃至行動上的支持者。不要向單位領導和關心你的同事隱瞞實情,相信他們會給予你理解與幫助。在公共場合,對孩子表現出的不恰當行為,要坦然面對,從容處理,同時要向周圍的人簡單說明孩子的疾患,並致歉意。

第二,學做最優秀的老師,教你的孩子學習技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尤其是一個有殘疾孩子的家庭,父母的職責不只是照顧好他的生活,還應教給孩子應該掌握而現在還沒有學會的各種技能。家長不要盲目求醫,儘量在國家機構、殘聯指定認證的機構接受康復系統訓練。即使有教育機構接納你的孩子,家庭的教育訓練也是永遠不能缺少的。在家庭環境中時時刻刻和孩子進行互動,將康復訓練融入孩子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這對孩子的成長無疑是幫助最大的。

第三,不要過早定性。

孩子有一些孤獨症表現,父母四處求醫,就是為了求證孩子是不是得了自閉症。這時父母怎麼辦?明智的做法是不給孩子定性,儘早干預,把他們作為正常的孩子看待,給予相應的教育和引導,同時降低自己的標準。不要過分心急,營造一個讓他們學著自己照顧自己的氛圍,教他們學習生存的技能和與人交往的規則、方法,如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自己洗手、洗臉,學習適應環境和與人配合。設定的目標應貼近孩子,同時將這個目標分解成一個個細小的目標,一點點地、分步驟地實現,使他們稍稍努力就能看到成果,之後反覆練習和鞏固。

第四,早期干預。

無數事實證明,如果能對自閉症孩子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訓練,病症就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和改善,甚至孩子能自己學習、生活和工作。早期干預(2歲以內)已證實可顯著改善預後,若在嬰兒期就能發現孤獨症傾向,此時嬰兒的行為問題不是很突出,又是神經系統可塑性最佳時期,可以達到理論上最佳治療效果。自閉症孩子接受康復訓練的時間越早,康復教育計劃越系統,越有利於孩子的預後。

第五,時刻和孩子說話。

自閉症孩子絕大多數存在語言發育遲緩,有的甚至喪失語言能力。他們面臨的共同困難就是如何學會說話,利用孩子吃飯、睡覺以外的所有時間教他說話,是家人不能迴避的現實,而且要持之以恆。

語言訓練可分階段進行,比如前期準備階段教孩子模仿父母的口部動作,像張大口、閉嘴、打哇哇、伸收舌、彈響舌、舔舌、模仿發聲等等,以鍛鍊口、舌、脣、齒的靈活性。讓孩子聽指令做事,如拍拍手錶示高興、拉拉手錶示友好。

然後進行發單音訓練,要和孩子的生活結合起來,從“ma”開始發脣音,在拍一拍、打一打、抱一抱的動作中學習爆破音。藉助孩子喜歡的食物或玩具學習一些詞彙,如糖、梨等,同時培養孩子的目光對視。

如果孩子的發音不準確,沒必要在短時間內刻意糾正,以防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當孩子的單音字說得比較好了,就可以教雙音節詞語了。學習中將實物與圖片結合起來,如“杯子”、“麵包”、“桔子”。有了這些鋪墊之後,再教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學習溝通。

孤獨症孩子的教育需要持之以恆。孤獨症兒童的家庭需要面對經濟、情感、體力等方面的壓力,所以家長們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在身體和精神上都要積極健康。孤獨症兒童的康復教育是非常艱難的,機構和老師只是兒童生活旅途中的“小驛站”,在這裡孩子整理行裝,之後還是由家長帶著孩子繼續“旅行”。因此家長要不斷激勵自己,以科學的教育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兒童心理行為中心宋春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