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國家的衰敗,往往都是從基層開始的?看朱元璋就知道了

提到朱元璋這個名字,大家可能都不會太陌生,都知道,他是我國曆史上比較罕見的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現今,用一句比較時髦點話來說,就是:“他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草根階層。”對於這種出身的皇帝來說,他們最大的優點就是:“對底層人民的生活有著深切的體會。”

可以說,正是因為他知道百姓過得有多艱難,所以,在其上位後才會想著去盡力保障這些勞苦大眾的利益。同時,他也很清楚基層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它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如果,它出了問題的話,那麼,無論這個國家表面上看來有多麼的輝煌,最終,也免不了滅亡的結局。

為什麼一個國家的衰敗,往往都是從基層開始的?看朱元璋就知道了

因此,他對基層以及基層百姓的生活便有著超乎尋常的重視。

他在位期間,明朝的政治還是比較清明的,這大概與他對於官員的選拔和任免時的嚴厲態度是分不開的。他特別看重官員的品行,特別是對州縣級地方官員的品行把關尤為嚴格。他曾經說過:”國家在任命太守和縣令等地方官員時,如果,這些人不能造福百姓,那麼,他們就是違背了君主的命令。“

在他看來,君主是代替上天來治理天下的人,而地方官員則是代替君主來造福百姓的人,如果,他們連這一點都做不到的話,那麼,這便是失職了。

為什麼一個國家的衰敗,往往都是從基層開始的?看朱元璋就知道了

有一次,青州遭遇了蝗災,當地官員隱瞞不報。朱元璋知道後,迅速就將牽涉此事的眾多官員統統逮捕治罪了。雖說,他對待地方官員比較嚴厲,但是,他也不是一個是非不分的人。對於那些僅犯過一些無傷大雅的小錯誤,但在任職期間還是比較好的履行了自己職責的官員,他還是會網開一面的,甚至,有的做的好的官員還能得到一些獎勵。

這裡就有一個例子:話說,諸城的知縣陳允恭,因為犯錯誤被流放至雲南。不久之後,朱元璋偶然聽說他“治縣時能愛民”,於是,就認為:這個陳允恭雖有過,但是,亦“可用也”,當即將其召復其官。大概,也正是因為他一心致力於把縣官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打造得幾乎等同於朝廷等同於皇上一樣,因此,他對那些官員的要求幾乎達到了苛刻的地步。

他曾為此頒佈了一部專門的法律《大誥》,也就是整理這一年審判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誥文的形式向全國發布,告誡官吏們,不要重蹈覆轍。之後,還包括《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四部分,統稱《御製大誥》。在這部法律中,朱元璋明確規定了:百姓可以監督他們的父母官是否有危害百姓謀取他人錢財的行為。

有一次,青州遭遇了蝗災,當地官員隱瞞不報。朱元璋知道後,迅速就將牽涉此事的眾多官員統統逮捕治罪了。雖說,他對待地方官員比較嚴厲,但是,他也不是一個是非不分的人。對於那些僅犯過一些無傷大雅的小錯誤,但在任職期間還是比較好的履行了自己職責的官員,他還是會網開一面的,甚至,有的做的好的官員還能得到一些獎勵。

這裡就有一個例子:話說,諸城的知縣陳允恭,因為犯錯誤被流放至雲南。不久之後,朱元璋偶然聽說他“治縣時能愛民”,於是,就認為:這個陳允恭雖有過,但是,亦“可用也”,當即將其召復其官。大概,也正是因為他一心致力於把縣官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打造得幾乎等同於朝廷等同於皇上一樣,因此,他對那些官員的要求幾乎達到了苛刻的地步。

他曾為此頒佈了一部專門的法律《大誥》,也就是整理這一年審判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誥文的形式向全國發布,告誡官吏們,不要重蹈覆轍。之後,還包括《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四部分,統稱《御製大誥》。在這部法律中,朱元璋明確規定了:百姓可以監督他們的父母官是否有危害百姓謀取他人錢財的行為。

為什麼一個國家的衰敗,往往都是從基層開始的?看朱元璋就知道了

也就是說,若是這些官員不能做到清正廉明甫民有有方,那麼,當地百姓可以直接向朝廷反映情況。從這一點上來看,明朝時的老百姓想要上訪,那可真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啊。並且,他還在這部法律中進一步規定:百姓有權按照這部法律中的標準,對基層官員進行監督,如果,這些官員的行為嚴重違背這些標準的話,那麼,百姓則有權把他直接扭送京城。

而且,這種行為不但不犯法,反而,還會得到一定的獎勵。

朱元璋的這種做法雖說有點太過嚴苛了,但是,在他統治期間,國家的政治確實比較清明,國力也一直在不斷上升。然而,無論多麼好的政策都需要各方面的大力配合,一旦它的執行主體陽奉陰違,那麼,這些制度就和廢紙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了。

這項制度之所以在後來會變得面目全非,其實,也是有很多原因的。

為什麼一個國家的衰敗,往往都是從基層開始的?看朱元璋就知道了

首先,當時的明朝官員薪水特別低,剛開始的時候,在這種苛刻的規定和嚴密的糾察制度下,地方官員受到了強烈的約束,因此,即使他們心中有怨言,卻也只能無奈地接受。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監察力度逐漸開始下降了,這時,地方官員的心思當然就活絡開了。

都說“三年清知縣,十萬萬雪花銀。”作為與民眾最直接接觸的底層官員,百姓上繳的所有稅收,都是要在他們手中先過一遍的。因此,想要從中剋扣一點的話,這也不算是什麼難事。其實,這也不能全怪他們,畢竟,就當時的標準來說,他們的工資實在是太低了,如果不撈一點灰色收入的話,那麼,他們日子也確實難過非常。

除了不得不想辦法搜刮民脂民膏外,還有個原因就是:地方官的升遷速度與京官相比,實在是太過緩慢了。明朝中後期的慣例是:科舉是官員的正途出生,而一般擔任縣官的則是從近士、到舉人、再到貢生各個階層的都有。往往地方官的收入和他們的工作量是不成正比的,並且,朝廷對京官和地方官的重視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一個國家的衰敗,往往都是從基層開始的?看朱元璋就知道了

因此,那些考中進士的人其實是非常不願意去地方當官的,即使只能得到一個很低的職位,他們也寧願留在京城。因為,這些人若是留在京城的話,他們不僅可以享受到相對富裕舒適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經常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晃悠,自然就更容易得到升遷的機會。如果,被任命為地方官的話,想要升職那可能真的就是遙遙無期了。

所以,很多官員即使到了地方,也會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並不願意踏實做事,因此他們自然就整天渾渾噩噩的混日子了。

再者,有的地方官員自知自己可能在仕途上恐怕是沒什麼太大的建樹了,那自然就是“千里當官只為財”想盡辦法能撈多少是多少了。最終,這一系列的原因導致了這樣的惡果,這與朱元璋的初衷則完全是背道而馳的。“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最終,他一手創立的帝國就這樣從基層一步步開始潰爛了。

為什麼一個國家的衰敗,往往都是從基層開始的?看朱元璋就知道了

由此可見,隨著時代的變遷,再嚴密的制度都是要被淘汰的。

參考資料:

【《明史》、《大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