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

自古以來,日本與中國之間發生過非常多的戰事,最早的一次是在唐朝時期的白江口之戰

日本學習我國文化多年,或許是他們覺得自己翅膀硬了,於是妄圖聯合百濟,派遣出40000多人以及1000餘艘戰船向唐朝海軍發動進攻,但是他們的這一行為無疑是以卵擊石,唐朝僅僅出動了13000人以及100多搜戰船,就將數倍於已的倭軍消滅殆盡,整個戰事基本是以唐朝的碾壓而結束的。

而這一仗也使得日本懼怕我國數百年,之後更是加大力度來唐朝學習,在這段時期,日本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

"

自古以來,日本與中國之間發生過非常多的戰事,最早的一次是在唐朝時期的白江口之戰

日本學習我國文化多年,或許是他們覺得自己翅膀硬了,於是妄圖聯合百濟,派遣出40000多人以及1000餘艘戰船向唐朝海軍發動進攻,但是他們的這一行為無疑是以卵擊石,唐朝僅僅出動了13000人以及100多搜戰船,就將數倍於已的倭軍消滅殆盡,整個戰事基本是以唐朝的碾壓而結束的。

而這一仗也使得日本懼怕我國數百年,之後更是加大力度來唐朝學習,在這段時期,日本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這幾百年間,日本雖然不敢進犯我國,但是這個民族卻非常好戰。在蒙古大軍建立元朝時期,日本雖然不敢來犯中國,但是他們卻屢次侵犯東南亞國家。而日本的這一行為卻是惹怒了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眼裡,周邊的所有國家都是自己的獵物,日本完全是和自己“搶肉吃”,這怎麼能忍?

因此先後發動兩次東征日本的活動。蒙古大軍雖然在陸地上英勇無敵,但是元朝海戰完全是上不了檯面的,還未與日本交戰,元朝海軍就因為航海的經驗不足,被海中的風浪折騰得夠嗆,結果自然不用說,大敗收場。

"

自古以來,日本與中國之間發生過非常多的戰事,最早的一次是在唐朝時期的白江口之戰

日本學習我國文化多年,或許是他們覺得自己翅膀硬了,於是妄圖聯合百濟,派遣出40000多人以及1000餘艘戰船向唐朝海軍發動進攻,但是他們的這一行為無疑是以卵擊石,唐朝僅僅出動了13000人以及100多搜戰船,就將數倍於已的倭軍消滅殆盡,整個戰事基本是以唐朝的碾壓而結束的。

而這一仗也使得日本懼怕我國數百年,之後更是加大力度來唐朝學習,在這段時期,日本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這幾百年間,日本雖然不敢進犯我國,但是這個民族卻非常好戰。在蒙古大軍建立元朝時期,日本雖然不敢來犯中國,但是他們卻屢次侵犯東南亞國家。而日本的這一行為卻是惹怒了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眼裡,周邊的所有國家都是自己的獵物,日本完全是和自己“搶肉吃”,這怎麼能忍?

因此先後發動兩次東征日本的活動。蒙古大軍雖然在陸地上英勇無敵,但是元朝海戰完全是上不了檯面的,還未與日本交戰,元朝海軍就因為航海的經驗不足,被海中的風浪折騰得夠嗆,結果自然不用說,大敗收場。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元軍攻日圖

或許是兩次“打退”元帝國大軍,使得日本信心再次膨脹,雖然他們依舊沒有派遣大規模軍隊來入侵,但是小規模的倭寇侵略事件卻時有發生。後來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短短几年時間,就福建、廣東等地就發生了幾十起倭寇入侵的事件。

再加上洪武十三年發生的胡惟庸案,種種跡象指明,胡惟庸與日本有所勾結,這使得朱元璋非常生氣:一個彈丸小國,還敢屢屢犯我大明?朱元璋立刻就組織軍隊討伐日本。

"

自古以來,日本與中國之間發生過非常多的戰事,最早的一次是在唐朝時期的白江口之戰

日本學習我國文化多年,或許是他們覺得自己翅膀硬了,於是妄圖聯合百濟,派遣出40000多人以及1000餘艘戰船向唐朝海軍發動進攻,但是他們的這一行為無疑是以卵擊石,唐朝僅僅出動了13000人以及100多搜戰船,就將數倍於已的倭軍消滅殆盡,整個戰事基本是以唐朝的碾壓而結束的。

而這一仗也使得日本懼怕我國數百年,之後更是加大力度來唐朝學習,在這段時期,日本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這幾百年間,日本雖然不敢進犯我國,但是這個民族卻非常好戰。在蒙古大軍建立元朝時期,日本雖然不敢來犯中國,但是他們卻屢次侵犯東南亞國家。而日本的這一行為卻是惹怒了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眼裡,周邊的所有國家都是自己的獵物,日本完全是和自己“搶肉吃”,這怎麼能忍?

因此先後發動兩次東征日本的活動。蒙古大軍雖然在陸地上英勇無敵,但是元朝海戰完全是上不了檯面的,還未與日本交戰,元朝海軍就因為航海的經驗不足,被海中的風浪折騰得夠嗆,結果自然不用說,大敗收場。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元軍攻日圖

或許是兩次“打退”元帝國大軍,使得日本信心再次膨脹,雖然他們依舊沒有派遣大規模軍隊來入侵,但是小規模的倭寇侵略事件卻時有發生。後來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短短几年時間,就福建、廣東等地就發生了幾十起倭寇入侵的事件。

再加上洪武十三年發生的胡惟庸案,種種跡象指明,胡惟庸與日本有所勾結,這使得朱元璋非常生氣:一個彈丸小國,還敢屢屢犯我大明?朱元璋立刻就組織軍隊討伐日本。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但是這件事卻遭到了以太子朱標、曹國公李文忠為首的眾多大臣阻攔,他們紛紛阻止朱元璋出兵,認為不適合攻打日本。

他們稱:明朝剛剛建立,根基不穩,不易如此大動幹。如今明朝的當務之急是以“禮儀”之手段將中國從暴元的創傷中恢復過來,恢復漢、隋、唐之際的天朝威儀,進而實現當年萬國來朝時的盛景。

"

自古以來,日本與中國之間發生過非常多的戰事,最早的一次是在唐朝時期的白江口之戰

日本學習我國文化多年,或許是他們覺得自己翅膀硬了,於是妄圖聯合百濟,派遣出40000多人以及1000餘艘戰船向唐朝海軍發動進攻,但是他們的這一行為無疑是以卵擊石,唐朝僅僅出動了13000人以及100多搜戰船,就將數倍於已的倭軍消滅殆盡,整個戰事基本是以唐朝的碾壓而結束的。

而這一仗也使得日本懼怕我國數百年,之後更是加大力度來唐朝學習,在這段時期,日本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這幾百年間,日本雖然不敢進犯我國,但是這個民族卻非常好戰。在蒙古大軍建立元朝時期,日本雖然不敢來犯中國,但是他們卻屢次侵犯東南亞國家。而日本的這一行為卻是惹怒了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眼裡,周邊的所有國家都是自己的獵物,日本完全是和自己“搶肉吃”,這怎麼能忍?

因此先後發動兩次東征日本的活動。蒙古大軍雖然在陸地上英勇無敵,但是元朝海戰完全是上不了檯面的,還未與日本交戰,元朝海軍就因為航海的經驗不足,被海中的風浪折騰得夠嗆,結果自然不用說,大敗收場。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元軍攻日圖

或許是兩次“打退”元帝國大軍,使得日本信心再次膨脹,雖然他們依舊沒有派遣大規模軍隊來入侵,但是小規模的倭寇侵略事件卻時有發生。後來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短短几年時間,就福建、廣東等地就發生了幾十起倭寇入侵的事件。

再加上洪武十三年發生的胡惟庸案,種種跡象指明,胡惟庸與日本有所勾結,這使得朱元璋非常生氣:一個彈丸小國,還敢屢屢犯我大明?朱元璋立刻就組織軍隊討伐日本。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但是這件事卻遭到了以太子朱標、曹國公李文忠為首的眾多大臣阻攔,他們紛紛阻止朱元璋出兵,認為不適合攻打日本。

他們稱:明朝剛剛建立,根基不穩,不易如此大動幹。如今明朝的當務之急是以“禮儀”之手段將中國從暴元的創傷中恢復過來,恢復漢、隋、唐之際的天朝威儀,進而實現當年萬國來朝時的盛景。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而日本多年來也一直學習中國文化,大明應該以禮儀之道將其感化,令其以明朝為宗主,使用最小的代價讓日本俯首稱臣才是王道。因此,武力不一定是必要的手段,禮節才是!

因此在大臣們的勸說下,朱元璋才平息怒火,派遣使者與日本溝通,死前更是留下《皇明祖訓》在遺訓中,羅列15個“永不徵國”,日本就是其中之一,告誡後代子孫都不要攻打日本。

然而朱元璋沒有想到但是,他的這個遺訓,使600年後的中國差點遭受亡國之難——日本侵華戰爭。

要知道,明朝巔峰時期的海軍力量,絕對是當時世界頂尖的水平。明朝發動的鄭和下西洋活動,就將航海能力之強展現得淋漓盡致,其他國家與此相比相差甚遠。可惜的是,限於“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推廣文化而非掠奪,再加上日本屬於朱元璋遺訓中15個“永不徵國”之一,朱棣也無法向日本發動進攻。

"

自古以來,日本與中國之間發生過非常多的戰事,最早的一次是在唐朝時期的白江口之戰

日本學習我國文化多年,或許是他們覺得自己翅膀硬了,於是妄圖聯合百濟,派遣出40000多人以及1000餘艘戰船向唐朝海軍發動進攻,但是他們的這一行為無疑是以卵擊石,唐朝僅僅出動了13000人以及100多搜戰船,就將數倍於已的倭軍消滅殆盡,整個戰事基本是以唐朝的碾壓而結束的。

而這一仗也使得日本懼怕我國數百年,之後更是加大力度來唐朝學習,在這段時期,日本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這幾百年間,日本雖然不敢進犯我國,但是這個民族卻非常好戰。在蒙古大軍建立元朝時期,日本雖然不敢來犯中國,但是他們卻屢次侵犯東南亞國家。而日本的這一行為卻是惹怒了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眼裡,周邊的所有國家都是自己的獵物,日本完全是和自己“搶肉吃”,這怎麼能忍?

因此先後發動兩次東征日本的活動。蒙古大軍雖然在陸地上英勇無敵,但是元朝海戰完全是上不了檯面的,還未與日本交戰,元朝海軍就因為航海的經驗不足,被海中的風浪折騰得夠嗆,結果自然不用說,大敗收場。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元軍攻日圖

或許是兩次“打退”元帝國大軍,使得日本信心再次膨脹,雖然他們依舊沒有派遣大規模軍隊來入侵,但是小規模的倭寇侵略事件卻時有發生。後來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短短几年時間,就福建、廣東等地就發生了幾十起倭寇入侵的事件。

再加上洪武十三年發生的胡惟庸案,種種跡象指明,胡惟庸與日本有所勾結,這使得朱元璋非常生氣:一個彈丸小國,還敢屢屢犯我大明?朱元璋立刻就組織軍隊討伐日本。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但是這件事卻遭到了以太子朱標、曹國公李文忠為首的眾多大臣阻攔,他們紛紛阻止朱元璋出兵,認為不適合攻打日本。

他們稱:明朝剛剛建立,根基不穩,不易如此大動幹。如今明朝的當務之急是以“禮儀”之手段將中國從暴元的創傷中恢復過來,恢復漢、隋、唐之際的天朝威儀,進而實現當年萬國來朝時的盛景。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而日本多年來也一直學習中國文化,大明應該以禮儀之道將其感化,令其以明朝為宗主,使用最小的代價讓日本俯首稱臣才是王道。因此,武力不一定是必要的手段,禮節才是!

因此在大臣們的勸說下,朱元璋才平息怒火,派遣使者與日本溝通,死前更是留下《皇明祖訓》在遺訓中,羅列15個“永不徵國”,日本就是其中之一,告誡後代子孫都不要攻打日本。

然而朱元璋沒有想到但是,他的這個遺訓,使600年後的中國差點遭受亡國之難——日本侵華戰爭。

要知道,明朝巔峰時期的海軍力量,絕對是當時世界頂尖的水平。明朝發動的鄭和下西洋活動,就將航海能力之強展現得淋漓盡致,其他國家與此相比相差甚遠。可惜的是,限於“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推廣文化而非掠奪,再加上日本屬於朱元璋遺訓中15個“永不徵國”之一,朱棣也無法向日本發動進攻。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不要懷疑明朝大明水師的能力,明王朝擁有當時數量最多且最大的艦隊,鄭和船隊也僅僅是其中之一罷了,有數據顯示,自明朝立國300年以來,大明水師在正面戰場上未曾遭遇一敗!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明末時期的鄭成功,就從荷蘭手中將臺灣奪回,荷蘭的海上力量是非常強悍的,它是繼葡萄牙帝國和西班牙帝國之後崛起的新一代“海洋霸主”,鄭成功以殘兵剩將戰勝他們,這也從側方面證明了明朝海軍的強大。

不僅如此,之後鄭成功更是欲征服菲律賓群島,只不過因為英年早逝,才沒有行動,不然以當時鄭成功的力量再加上菲律賓群島內亂的環境,是非常有可能成功的。

"

自古以來,日本與中國之間發生過非常多的戰事,最早的一次是在唐朝時期的白江口之戰

日本學習我國文化多年,或許是他們覺得自己翅膀硬了,於是妄圖聯合百濟,派遣出40000多人以及1000餘艘戰船向唐朝海軍發動進攻,但是他們的這一行為無疑是以卵擊石,唐朝僅僅出動了13000人以及100多搜戰船,就將數倍於已的倭軍消滅殆盡,整個戰事基本是以唐朝的碾壓而結束的。

而這一仗也使得日本懼怕我國數百年,之後更是加大力度來唐朝學習,在這段時期,日本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這幾百年間,日本雖然不敢進犯我國,但是這個民族卻非常好戰。在蒙古大軍建立元朝時期,日本雖然不敢來犯中國,但是他們卻屢次侵犯東南亞國家。而日本的這一行為卻是惹怒了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眼裡,周邊的所有國家都是自己的獵物,日本完全是和自己“搶肉吃”,這怎麼能忍?

因此先後發動兩次東征日本的活動。蒙古大軍雖然在陸地上英勇無敵,但是元朝海戰完全是上不了檯面的,還未與日本交戰,元朝海軍就因為航海的經驗不足,被海中的風浪折騰得夠嗆,結果自然不用說,大敗收場。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元軍攻日圖

或許是兩次“打退”元帝國大軍,使得日本信心再次膨脹,雖然他們依舊沒有派遣大規模軍隊來入侵,但是小規模的倭寇侵略事件卻時有發生。後來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短短几年時間,就福建、廣東等地就發生了幾十起倭寇入侵的事件。

再加上洪武十三年發生的胡惟庸案,種種跡象指明,胡惟庸與日本有所勾結,這使得朱元璋非常生氣:一個彈丸小國,還敢屢屢犯我大明?朱元璋立刻就組織軍隊討伐日本。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但是這件事卻遭到了以太子朱標、曹國公李文忠為首的眾多大臣阻攔,他們紛紛阻止朱元璋出兵,認為不適合攻打日本。

他們稱:明朝剛剛建立,根基不穩,不易如此大動幹。如今明朝的當務之急是以“禮儀”之手段將中國從暴元的創傷中恢復過來,恢復漢、隋、唐之際的天朝威儀,進而實現當年萬國來朝時的盛景。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而日本多年來也一直學習中國文化,大明應該以禮儀之道將其感化,令其以明朝為宗主,使用最小的代價讓日本俯首稱臣才是王道。因此,武力不一定是必要的手段,禮節才是!

因此在大臣們的勸說下,朱元璋才平息怒火,派遣使者與日本溝通,死前更是留下《皇明祖訓》在遺訓中,羅列15個“永不徵國”,日本就是其中之一,告誡後代子孫都不要攻打日本。

然而朱元璋沒有想到但是,他的這個遺訓,使600年後的中國差點遭受亡國之難——日本侵華戰爭。

要知道,明朝巔峰時期的海軍力量,絕對是當時世界頂尖的水平。明朝發動的鄭和下西洋活動,就將航海能力之強展現得淋漓盡致,其他國家與此相比相差甚遠。可惜的是,限於“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推廣文化而非掠奪,再加上日本屬於朱元璋遺訓中15個“永不徵國”之一,朱棣也無法向日本發動進攻。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不要懷疑明朝大明水師的能力,明王朝擁有當時數量最多且最大的艦隊,鄭和船隊也僅僅是其中之一罷了,有數據顯示,自明朝立國300年以來,大明水師在正面戰場上未曾遭遇一敗!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明末時期的鄭成功,就從荷蘭手中將臺灣奪回,荷蘭的海上力量是非常強悍的,它是繼葡萄牙帝國和西班牙帝國之後崛起的新一代“海洋霸主”,鄭成功以殘兵剩將戰勝他們,這也從側方面證明了明朝海軍的強大。

不僅如此,之後鄭成功更是欲征服菲律賓群島,只不過因為英年早逝,才沒有行動,不然以當時鄭成功的力量再加上菲律賓群島內亂的環境,是非常有可能成功的。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因此,若不是朱元璋的這個遺訓,巔峰時期的明朝很容易就能將日本打敗甚至滅掉,即便不將其消滅,也會將其打服從此變得一蹶不振,自然也不會再有之後的甲午戰爭以及侵華戰爭了,歷史也將會被改寫!

諷刺的是,明朝滅亡後鄭成功率領的殘兵剩將,都能將臺灣島上的荷蘭守軍趕走,而清朝時期舉全國之力發展的北洋水師,卻抵擋不了日本的進攻!

在這裡需要點名一點,明朝時期倭寇猖獗,並非是因為明朝水師不及日本,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朱元璋的這個“永不徵國”的遺囑,致使明朝對日本只能被動防守,這也導致了日本的囂張氣焰。因為在明朝眼中,日本根本就不足以構成威脅,只當做跳樑小醜罷了。

"

自古以來,日本與中國之間發生過非常多的戰事,最早的一次是在唐朝時期的白江口之戰

日本學習我國文化多年,或許是他們覺得自己翅膀硬了,於是妄圖聯合百濟,派遣出40000多人以及1000餘艘戰船向唐朝海軍發動進攻,但是他們的這一行為無疑是以卵擊石,唐朝僅僅出動了13000人以及100多搜戰船,就將數倍於已的倭軍消滅殆盡,整個戰事基本是以唐朝的碾壓而結束的。

而這一仗也使得日本懼怕我國數百年,之後更是加大力度來唐朝學習,在這段時期,日本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這幾百年間,日本雖然不敢進犯我國,但是這個民族卻非常好戰。在蒙古大軍建立元朝時期,日本雖然不敢來犯中國,但是他們卻屢次侵犯東南亞國家。而日本的這一行為卻是惹怒了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眼裡,周邊的所有國家都是自己的獵物,日本完全是和自己“搶肉吃”,這怎麼能忍?

因此先後發動兩次東征日本的活動。蒙古大軍雖然在陸地上英勇無敵,但是元朝海戰完全是上不了檯面的,還未與日本交戰,元朝海軍就因為航海的經驗不足,被海中的風浪折騰得夠嗆,結果自然不用說,大敗收場。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元軍攻日圖

或許是兩次“打退”元帝國大軍,使得日本信心再次膨脹,雖然他們依舊沒有派遣大規模軍隊來入侵,但是小規模的倭寇侵略事件卻時有發生。後來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短短几年時間,就福建、廣東等地就發生了幾十起倭寇入侵的事件。

再加上洪武十三年發生的胡惟庸案,種種跡象指明,胡惟庸與日本有所勾結,這使得朱元璋非常生氣:一個彈丸小國,還敢屢屢犯我大明?朱元璋立刻就組織軍隊討伐日本。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但是這件事卻遭到了以太子朱標、曹國公李文忠為首的眾多大臣阻攔,他們紛紛阻止朱元璋出兵,認為不適合攻打日本。

他們稱:明朝剛剛建立,根基不穩,不易如此大動幹。如今明朝的當務之急是以“禮儀”之手段將中國從暴元的創傷中恢復過來,恢復漢、隋、唐之際的天朝威儀,進而實現當年萬國來朝時的盛景。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而日本多年來也一直學習中國文化,大明應該以禮儀之道將其感化,令其以明朝為宗主,使用最小的代價讓日本俯首稱臣才是王道。因此,武力不一定是必要的手段,禮節才是!

因此在大臣們的勸說下,朱元璋才平息怒火,派遣使者與日本溝通,死前更是留下《皇明祖訓》在遺訓中,羅列15個“永不徵國”,日本就是其中之一,告誡後代子孫都不要攻打日本。

然而朱元璋沒有想到但是,他的這個遺訓,使600年後的中國差點遭受亡國之難——日本侵華戰爭。

要知道,明朝巔峰時期的海軍力量,絕對是當時世界頂尖的水平。明朝發動的鄭和下西洋活動,就將航海能力之強展現得淋漓盡致,其他國家與此相比相差甚遠。可惜的是,限於“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推廣文化而非掠奪,再加上日本屬於朱元璋遺訓中15個“永不徵國”之一,朱棣也無法向日本發動進攻。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不要懷疑明朝大明水師的能力,明王朝擁有當時數量最多且最大的艦隊,鄭和船隊也僅僅是其中之一罷了,有數據顯示,自明朝立國300年以來,大明水師在正面戰場上未曾遭遇一敗!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明末時期的鄭成功,就從荷蘭手中將臺灣奪回,荷蘭的海上力量是非常強悍的,它是繼葡萄牙帝國和西班牙帝國之後崛起的新一代“海洋霸主”,鄭成功以殘兵剩將戰勝他們,這也從側方面證明了明朝海軍的強大。

不僅如此,之後鄭成功更是欲征服菲律賓群島,只不過因為英年早逝,才沒有行動,不然以當時鄭成功的力量再加上菲律賓群島內亂的環境,是非常有可能成功的。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因此,若不是朱元璋的這個遺訓,巔峰時期的明朝很容易就能將日本打敗甚至滅掉,即便不將其消滅,也會將其打服從此變得一蹶不振,自然也不會再有之後的甲午戰爭以及侵華戰爭了,歷史也將會被改寫!

諷刺的是,明朝滅亡後鄭成功率領的殘兵剩將,都能將臺灣島上的荷蘭守軍趕走,而清朝時期舉全國之力發展的北洋水師,卻抵擋不了日本的進攻!

在這裡需要點名一點,明朝時期倭寇猖獗,並非是因為明朝水師不及日本,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朱元璋的這個“永不徵國”的遺囑,致使明朝對日本只能被動防守,這也導致了日本的囂張氣焰。因為在明朝眼中,日本根本就不足以構成威脅,只當做跳樑小醜罷了。

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一時心軟,600年後差點讓中國遭受亡國之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