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樂亭:漫話樂亭的村莊

朱元璋 明朝 唐朝 中國古代史 樂亭故鄉人 2017-04-11

作者:陳士元 李永波

來源:樂亭故鄉人網站/《讀樂亭》雜誌網絡版

配圖來自樂亭故鄉人網站

樂亭歷史悠久,據考古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先民多以放牧、狩獵、捕魚為生,棲身茅屋草鋪。隨著社會發展,開始墾荒種植,逐步建立村莊,過上了農耕生活。

《樂亭縣地名志》載:樂亭縣有533個行政村,900多個自然村。這些村莊大小不一,特徵各異,地理民情有別,傳聞故事豐富多彩。

村莊的建立經歷了漫長的社會發展和歷史演變,追根溯源,主要與從外地移民有關。據有關《史料》分析考證,歷史上樂亭曾多次從外地移民。數量較多的是:春秋戰國時期、西漢時代、北宋末年(金朝)和明朝,而移民次數最多、規模最大的是明朝。移民的原因是,元朝統治者橫徵暴斂,戰火頻仍,民不聊生,京東一帶人口損失慘重。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後,為補充人口,從江淮、山東等地向這裡移民,海隅之地的樂亭無疑是重點。然而時間不長,明太祖四子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這裡的百姓又遭戰爭蹂躪,人口銳減,因此在戰爭平息後,明成祖又從山東、山西大量移民,直至萬曆年間才結束。當時,移民們拖兒帶女,車拉人擔,來到京東(包括樂亭)安家落戶,開荒種地、發展生產,人口逐漸增多。為便於管理,統治者重新調整建制,建莊立村。全縣共建立了九屯十八社(移民為屯,土著為社)。當時,人口集中之地建立的村莊轄多個莊(後來人們稱之為片村),且多是十三個莊。如馮哨、戴家河、蘭坨、龐家河、夏莊(十八個莊)、三教堂、元通庵、蘆河、戈耳崖、湖林、石碑、套裡等。如石碑建莊時,因東面有一大石碑而得名,轄有崔莊、馬莊、老爺廟、王家廬、王莊、菜園、大莊、二郎廟、杜莊、溫莊、張莊、魏莊、石莊十三個莊,東西長7裡;而套裡的莊名,是因坐落在灤河套,後相繼建立了幾個莊,故人們常說套裡某某莊。

明代建立的村莊名稱,其間雖幾經滄桑演變,但大多數村莊的名稱卻沿續下來。建國前後,特別是在農業合作化後,多次進行建制調整,規模較小的莊(自然村)已根據社會發展改變了原來規模,名稱陸續淡化,特別是片村之名已逐漸消亡,成為老一代人的記憶了。

村莊的名稱大體分以下幾種形式:

唐山樂亭:漫話樂亭的村莊

一、以姓氏命名

村莊名稱最多的是以姓氏命名。最初建莊時,以主要家族或影響較大的姓氏起名,在莊(村)或灘、坨、鋪等前面加以姓氏。如陳莊、王莊子、張各莊、徐家店等。但也有以兩姓做為村莊名稱的,如劉馬莊、張李鋪、尹鄭劉等。相傳,明朝永樂年間,由山東移民而來的表兄弟二人,兄姓劉,弟姓馬,在此地隔著一空地各建房屋,後來劉姓隨著人口增多,建立了劉莊;馬姓隨著人口增長,建立了馬莊。隔著的空地便成了衚衕。人們說:“劉莊、馬莊隔著衚衕倆莊”。兩個莊連成一片,叫劉馬莊。而張各莊是明朝永樂年間一張姓移民來到這裡,發現野地裡長著很多草,草莖細而長,韌性又好,適宜編織,於是,就編起草帽,十分暢銷。後來這裡的人口逐漸增多,且全是姓張,就稱張莊,俗稱“草帽張莊”。以後附近又相繼建立六七個小莊,統稱為張各莊。徐家店之名起因是:明朝永樂二年,從山後六州移民而來的徐姓在此定居,開了一個旅店,叫徐家店。經幾百年演變,逐步發展成一個擁有700戶、2000多人的大村,如今該村仍以徐姓居多。

每個村莊都有創始人,也都有他們親身經歷的故事。如王邊哨村,相傳是明朝萬曆年間有一個叫王邊的人,在河岸上建了兩間房屋居住,因房屋居高臨下象哨所,過往行人便把這裡叫成了王邊哨。而王亭莊則是明朝永樂年間來了一個叫王亭的移民,他既不打魚,也不種地,只是拿著笤帚和簸箕掃硝土。後來他的家屬和親戚也搬來居住,一邊掃硝,一邊開荒種地。年復一年,人口越聚越多,漸漸形成了一個小村莊,因為第一個來這裡的人叫王亭,所以這個莊就叫王亭莊。又如王保仕村,相傳是明朝成化年間有個叫王保仕的移民在此落戶,此人長得一表人才,且勤勞樸實,不久,就從附近村莊娶了媳婦,夫妻二人生了八九個孩子,下輩更是人丁興旺,傳說這一家族曾有40多口人,五世同堂,漸漸形成了村莊就叫王保仕。

樂亭地處沿海,古時以漁獵生存的先人們,在海灘或河岸搭鋪作業,一般只有一兩戶,多則七八戶,為便於記憶,就以戶主之姓稱之為××鋪,如蘇家鋪、陳家鋪、高家鋪、劉家鋪、張增鋪、郗家鋪、常家鋪等,因此重名的“鋪”不少。目前,一些較小的鋪已不存在,如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切糕鋪、安家鋪和瘦狗鋪等已經併入了八里橋村。

唐山樂亭:漫話樂亭的村莊

二、與河流相關

古時,樂亭境內灤河支流遍佈全縣。每個支流都有自己的名稱,在建立村莊時先人們就隨河流命名,如汀流河、湯家河、勒柳河、蘆葭河、龐家河、中澱河、琵琶河、醬家河、古河等;舊時樂亭境內河流、港汊水量豐沛,適宜行船航運,建有“渡口”,其附近村莊則以“口”和“港”命名。如陳渡口、新開口、三岔口、黃口、木瓜口、大港、小港、泗溝港、麥港等。以陳渡口為例,原名陳家渡口,據《陳氏家譜》記載:“明朝永樂三年,陳學一家由山東撥民而來,在樂亭南二十里一河口附近定居下來,陳學攜其子一面開荒種地,一面用小船在河裡擺渡過往行人,因此,就稱這裡為陳家渡口。陳學的子子孫孫,代代相傳,人口越來越多,慢慢就變成了有規模的村莊。”“清乾隆十年,陳渡口戶三十,人口百餘”。隨著人口逐漸增多,清同治年間,陳家渡口簡化為陳渡口。建國初期,陳渡口130戶,500餘人。如今已達200戶,1000口人。

從前,灤河經常氾濫,從上游帶來的泥沙在各個支流沿線不斷淤積,形成灘塗或坨崖,故一些村莊的名稱就依地形特點命名,如帶“灘”的村莊:王灘、趙灘、周灘、張灘、裴灘、泥灘、呼家灘、賈灘上等;帶“崖”的村莊:戈爾崖、沙崖、張美崖、劉家崖、黑崖子等;以埝命名的:崔魏埝、陳家埝、張石埝、新家埝、商家埝、堰上(分傅家、陳家、秦家堰等村);以橋命名的:鄭家橋、八里橋、豐臺橋等;而最多當屬帶“坨”的村莊,曾有“七十二坨”的稱號,如:大黑坨、小黑坨、大尖坨、胡坨、青坨、韓坨、井坨、嚴坨、向陽坨、白坨 沙坨、翠坨等。

舊時,沿海一帶土地鹽鹼,十分荒涼,居民貧窮落後,房屋全由蓿蒺疙瘩堆成,以石碑、徐各莊、高各莊、景王莊子、王灘、麥港、董莊為一線,線以南稱“下無處”,故“下無處”的人們稱這一線以北為“上邊”。

唐山樂亭:漫話樂亭的村莊

三、與寺廟相關

舊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勞動人民對很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為了征服自然,戰勝自然,只得祈求神靈保佑,根據各自的需要建造寺廟,供奉各路神仙,希望從神仙那裡得到福、祿、吉、祥。因此在建莊時,就以當地的寺、廟、庵、觀的名稱作為莊名,如吉祥寺、齊家寺、李家寺、三教堂、三官廟、三義廟、關帝廟、雙廟、財神廟、二郎廟、藥王廟、國仙院、元通庵、老母廟等。

唐山樂亭:漫話樂亭的村莊

圖為走馬浮村的古樹

四、與傳說故事、景物相關

樂亭南臨渤海,北依灤河。水陸交通便利,從漢代開始就在這裡屯糧、駐軍、修碼頭、建倉廒。相傳唐朝開元年間建置馬城縣後,曾在樂亭東南儲存軍糧,駐人員看管,故名馬城廒;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帶領大軍從樂亭路過,留下很多傳說故事,如晒甲坨、板倒井、龐家河等;唐朝薛禮徵東曾率兵在新寨故地駐紮過,人們便把這裡稱作營寨,後改新寨;城東的公官營因駐紮軍兵故名公官營,將軍坨曾駐一將軍故名將軍坨等。

樂亭先人在生產生活中,留下了不少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因此有的村莊名稱就以傳說故事命名。如燒紙莊和火燒佛的故事:姑嫂二人去墳上燒紙引起大火,一直燒了三天三夜,從燒紙莊燒到了火燒佛。火燒佛有座大寺廟,廟中供奉著很多佛像,大廟周圍的草木全部燒光,可是寺廟和佛像卻絲毫未損,後來人們把起火之地叫燒紙莊,將大寺廟之莊叫火燒佛莊。再如西鳳坨之名的由來是,在一年發生海嘯和洪水時,兩隻鳳凰拯救人類的神話故事;走馬浮之名講述的是金馬駒出沒於村莊的神話故事等。

在文化處於落後時代,先人們總希望有好的運氣,因此在起村名時就用吉祥字詞以求吉祥,如吉祥寺、向陽坨、迎好、興隆莊、香道等;還有以植物起名的村莊,如葡萄莊子、菜園、韭菜溝、甘草坨、梨樹園、雙柳樹等。

樂亭的村莊、地名等受地方語言影響,有很多與普通話有差別的特殊語音。如河(huo)、李(lié)、高(gào)、裴(pié)、齊(qǐe)、顧(guò)等字的發音。還有:馮(fǎng)哨、黑崖(jiā)子、戈(guó)耳崖(niè)、牛樣(niàng)子、符(fǒ)莊、藥王閣(gǎo)等。也有很多的地名同是一個字,卻帶兒化音,如灘兒、莊兒、港兒。

村莊的名聲大小與時代背景和歷史人物有關。樂亭方圓百里,幾百個村莊大小不一,有的名聲大,縣內人人皆知,有的名聲小,距離二三十里外的人不知曉。名聲大的如:東徐各莊,是因為那裡乾隆年間出過武狀元李國樑;廟上、劉石各莊、小黑坨、大港都是清末民初“崔、劉、張、史”樂亭四大家族所居的村莊。尤其是崔家,在廟上建有洋樓、西大園子、十獅營等莊園,崔八廝的傳聞軼事無人不曉。另一出名原因是村莊比較大或有大寺廟,興節令(過節)、逛廟會。如閻各莊村東南曾有藥王廟,農曆四月二十八為傳統廟會,前後五六天,聲勢浩大,號稱“京東第一廟會”;安各莊、蘆河、周坨、獨幽城等出名也是因為那裡有寺廟和盛大廟會。如今,革命先驅李大釗故居大黑坨村,已成為美麗鄉村建設先進典型、紅色旅遊景點,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人前來瞻仰參觀,故名聲享譽樂亭,甚至全省全國全世界。

樂亭的村莊聚落最長的當屬石碑、大黑坨、大羅莊、毛莊、牛莊等,長度都在1500米以上。聚落最大的當屬馬頭營,如今已過700戶,2900餘人。最小的村莊是海灘一帶的鋪,僅一兩戶人家;如今最小的村莊還有一些,如紀各莊譚莊子,東雙坨小董莊,何新莊小河南等,都是十幾戶,四五十口人。

有趣的是,有的村莊名稱和它的大小不相符合,如大高灘和小高灘,陌生人一聽以為大高灘一定比小高灘大,其實小高灘比大高灘大得多。小高灘有160多戶,500餘人,而大高灘僅有20戶,80口人。所以人們說“小高灘不小,大高灘不大”。齊各莊是個七零八落的村莊,附近的人們不叫它齊各莊,而稱它“散各莊”。馬頭營鎮南王莊子是個大村,當地人按這個莊各部位的地理環境分別命名為:四平街、老牛上、東南街、五大門、西南尖、口袋衚衕等。東雙坨北莊聚落方位不正,不到10點鐘,看太陽就像中午一樣,人們叫它斜叉子莊。也有的莊大頭小尾,稱之為“榔頭莊”。

建國後,樂亭的村莊普遍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由窮變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在外地多年的樂亭人回家已不認識自己的村莊和家門口了。

(作者:陳士元,樂亭退休教師;李永波,樂亭縣民政局幹部。)

來源:樂亭故鄉人網站,www.guxiangren.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